考古学概论(第2版)(新编21世纪史学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考古学概论(第2版)(新编21世纪史学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利清 著
图书标签:
  • 考古学
  • 考古学概论
  • 历史学
  • 高等教育
  • 教材
  • 21世纪史学系列
  • 十一五规划教材
  • 文化遗产
  • 中国考古学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20376
版次:2
商品编码:1180304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新编21世纪史学系列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页数:39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考古学概论》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书共分八章,包括考古学发展简史、考古学基本理论,以及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宋元明清各个时期中国考古学的考古发掘成就与研究状况。
  全书立足于大学本科教学的需要,力求系统、扼要地阐述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操作、研究方法,全面反映中国当代考古学的发展状况,充分吸收中国考古学界**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适于高校考古学、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教学使用,也适于相关专业人员及初学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马利清,1969年生,任职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副教授,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史与秦汉考古、北方民族考古。出版著作《原匈奴、匈奴:历史与文化的考古学探索》、《中国古代货币》、《中国古代瓦当》等,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朱光华,1974年生,任职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商周考古。
窦旭耀,1970年生,任职于文物出版社,副编审,史学硕士。

目录

目录





第一章考古学与考古学史
第一节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功用
一、什么是考古学
二、考古学研究的范围、对象和目的
三、考古学的功用
第二节考古学的分支
一、考古学的分支学科
二、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三节考古学发展简史
一、考古学诞生的历史背景
二、考古学的产生和发展
本章要点
推荐阅读书目

第二章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西方考古学理论的发展历程
一、从进化考古学到文化生态学
二、考古学理论的变革——新考古学派
三、多元理论时代
第二节考古学文化
一、考古学文化及其命名
二、影响和制约考古学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三、考古学文化的研究内容
四、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研究
第三节考古地层学
一、考古地层学
二、考古地层学的基本原理
三、文化层的划分与层位关系
第四节考古类型学
一、考古类型学及其基本原理
二、类型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三、类型学的应用
第五节考古调查与发掘方法
一、考古调查与考古发掘
二、探沟法与探方法
三、标本采集与记录
四、室内整理
五、年代学研究
本章要点
推荐阅读书目

第三章旧石器时代考古
第一节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特征与分期
一、旧石器及其相关概念
二、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学分期
三、旧石器的制作技术与功能研究
第二节环境考古学研究
一、第四纪地层堆积
二、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
第三节史前人类学研究
一、体质人类学基础与应用
二、人类起源与化石材料
第四节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
一、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简史
二、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
三、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
本章要点
推荐阅读书目
第四章新石器时代考古
第一节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与分期分区
一、旧石器向新石器的过渡——中石器时代
二、新石器时代的标志
三、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期与分区
第二节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
一、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简史
二、北方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三、黄河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四、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五、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六、长江上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七、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八、华南、西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第三节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与文明起源研究
一、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与地区差异
二、新石器时代考古与文明、国家起源探索
本章要点
推荐阅读书目
第五章夏商周考古
第一节夏商周考古的特征与分期
一、夏商周考古简史
二、夏商周考古的特征与分期
第二节夏文化探索
一、新砦遗址的发现与研究
二、二里头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三、夏文化的分期、特征与性质
四、夏代周边地区文化遗存
第三节商代考古
一、商前期文化
二、商中期文化
三、商晚期文化
四、商代地方文化与方国
第四节西周文化
一、西周考古的特征与分期
二、西周考古发现与研究
三、西周的分封与采邑
第五节春秋战国文化
一、文化分区与分期
二、列国城址
三、大型遗址
四、墓葬制度与礼乐制度的演化
五、铁器的出现与经济文化的繁荣
六、东周时期的封国遗存与周边地区文化
本章要点
推荐阅读书目
第六章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
第一节秦代城市与建筑遗址
一、秦代都城与宫殿建筑
二、大型遗址
三、秦墓与墓葬制度
第二节秦始皇陵及其陪葬墓
一、秦始皇陵园及地上建筑
二、地宫
三、陪葬坑、陪葬墓及其他遗址
四、关于秦始皇陵的研究
第三节秦代社会经济与文化艺术
一、手工业的发展
二、货币与度量衡
三、秦简与刻石
四、绘画与雕塑
第四节汉魏都城遗址
一、西汉长安城
二、东汉洛阳城
三、北魏洛阳城
四、曹魏邺城
五、大夏统万城
六、六朝都城
七、汉魏都城制度研究
第五节汉魏陵墓考古
一、两汉墓葬的分期与分类
二、两汉帝陵
三、诸侯王墓与列侯墓
四、中小型汉墓
五、魏晋南北朝陵墓
六、汉魏墓葬相关问题
第六节汉魏社会经济与文化艺术
一、手工业与商业
二、农业
三、文化艺术
第七节汉魏时期少数民族考古
一、匈奴与鲜卑考古
二、西域考古
三、南越、滇与夜郎考古
本章要点
推荐阅读书目
第七章隋唐五代考古
第一节隋唐城市遗存
一、隋大兴—唐长安城
二、隋唐洛阳城
三、隋唐扬州城
第二节隋唐五代墓葬
一、唐五代帝陵与陪葬墓
二、普通墓葬
第三节隋唐五代的经济文化艺术
一、陶瓷器
二、金银器与铜器
三、纺织业
四、造纸与雕版印刷
五、绘画与雕塑
六、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第四节隋唐五代的边疆地区考古
一、突厥考古
二、吐蕃考古
三、高昌故城
四、交河故城
本章要点
推荐阅读书目
第八章宋元明清考古
第一节宋元明清城市遗址
一、北宋汴梁城
二、南宋临安城
三、辽金都城
四、元大都、上都和中都
五、明清北京城
第二节宋元明清帝陵
一、两宋皇陵
二、辽金西夏元帝陵
三、明代帝王陵
四、清东陵和清西陵
第三节宋元明清普通墓葬
一、两宋墓葬
二、辽代墓葬
三、金与西夏墓葬
四、蒙元墓葬
五、明清墓葬
第四节宋元明清时期的经济文化
一、冶铁、铸铜与采矿业
二、瓷器与瓷窑遗址
三、小商品生产
四、中外贸易与文化交流
五、货币
六、绘画与雕塑
七、建筑艺术
本章要点
推荐阅读书目
参考文献
第1版后记
第2版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考古学与考古学史




第一节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功用〖1〗
一、什么是考古学
如果说历史是被时间的迷雾重重掩盖的真相,那么考古所做的就是细细拂去时间的尘埃,拨开迷雾,将逝去的文明重现于我们眼前。虽然遗迹和遗物是片断的、残缺的,但它们穿越时空,使人类的视野不断向远方延伸。在许多人心目中,考古总是与古代帝王陵墓、稀世珍宝以及失落的远古文明等激动人心的伟大发现联系在一起,而考古学者就像侦探一样,在纷繁复杂的线索中寻觅和破解来自远古的蛛丝马迹,这为考古学涂上了一抹令人遐想的浪漫主义色彩。但事实上,考古学者更多的时候面对的是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废弃物、先民们日常生活的垃圾和残留在大地中的细微的痕迹,并从中搜寻有价值的信息,以复原文化历史和人类的生活方式。故英国考古学家皮戈特戏称“考古学是一门研究垃圾的学科”。近代考古学诞生于19世纪初的欧洲,并迅速发展成一门严谨的、具有自身规律的科学,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考古学”(Archaeology)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最初泛指一切古代科学,后又指对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18世纪,欧洲人用以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19世纪初,随着欧洲近代考古学的产生,才专指近代考古学。中文里“考古”一词最早出自北宋金石学著作《考古图》,但与近代考古学完全无关。近代考古学是在20世纪20年代从欧美传入我国的。
什么是考古学?直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没有一个明确、公认的定义。人们从各自不同的认识角度为考古学下定义,有的将其归入广义历史学科,有的将其视为艺术史的分支,而欧美学者则更多地将其作为人类学的一部分。张光直对其下的定义是:考古学是一门通过古代遗存来研究古代文化及其文化史的学科。
参见张光直:《考古学——关于其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再思考》,曹兵武译,前言,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阿尔波特·斯波尔丁认为:考古学是一门研究古代遗存的形式、时间及空间分布规律的科学。
参见“The dimensions of archaeology”,in Essays in the Science of Culture,G�盓�盌ole and R�盠�盋arneiro,eds.,SPAULDING,ALBERT C�眕��437.New York,Thomas Y�盋rowell Company,1960。我国考古学家夏鼐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认为: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夏鼐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2页,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在中国,考古学被看做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其目的是为历史研究服务。而西方所谓人类学的考古学,是指从考古学文化遗存来研究、解读古代社会和人类行为方法的科学。人类学是一门广义的、研究现代和古代人类的人文科学,主要包括社会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体质人类学等分支科学。人类学的考古学与历史学的考古学,学科目标并没有根本区别。它们都是从古代人类的物质文化中来解读古代人类活动的各种信息。然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既不是文字记载,也不是可以观察到的人类行为,因此,从理论、方法和技巧上看,考古学与历史学、人类学均不同。近代考古学是建立在田野调查发掘基础之上,通过搜集资料、整理资料、阐释资料等一系列研究方法,将所获调查发掘资料用于历史研究的科学。
二、考古学研究的范围、对象和目的
考古学研究的时间范围限于一定时间以前的古代,包括史前时代(没有文字记载的时代)、原史时代(文字刚出现的时代)和历史时期人类的文化遗存,近现代文化遗存则不属于考古学研究的范畴。对于漫长的史前时代,考古学是人类赖以恢复和构建史前史的唯一手段,有着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考古学研究的年代下限在各国亦不尽相同,如英国为诺曼人入侵(1066年),法国为加洛林王朝覆灭(987年),美洲各国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492年),中国长期以来以明朝灭亡(1644年)为下限,但随着学科的发展,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延伸,时间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展。近年来,英国出现的中世纪考古学则把时间下限推进到1640年,而美洲各国的工业考古学则研究近代工业初期的遗物,中国考古学在实践中也已延及清代甚至更晚。
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实物资料,是通过科学的考古调查和发掘所获的实物及其包含的信息的总和。这里的实物包括遗迹和遗物。遗迹是古代人类所遗留下来的生居死葬、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设施。诸如洞穴、房屋、聚落、城堡、贝丘、宫殿、寺观、道路、运河、矿坑、作坊、窖藏、墓葬等古代人类的建筑和设施,其中大多属于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遗物即古代人类活动留下来的物质遗存,多属于可移动的器物。按其用途,可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武器和礼乐器等,包括了日常生活中各种实用器物以及装饰品、艺术品,如雕塑、壁画、画像石、画像砖、铜镜、车马器、日用器皿、货币、铭刻、文书等;按其质料,则可分为石器、玉器、铜器、铁器、金银器、陶器、瓷器、骨角器、牙器、贝器,以及竹器、木器、漆器和纺织品等。人类自身的化石或骨骸,既是古人类学研究的对象,也是史前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上述遗迹和遗物统称为文化遗存。此外,一些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能够反映人类活动的自然物,如采集、狩猎所获得的植物和动物,也属于考古学研究的对象,称之为生态遗存。
上述遗迹遗物资料一部分保留在地上,大部分埋藏在地下,需要通过科学的考古调查和发掘揭示出来。这就决定了考古学研究的方法——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需要特殊的器材和设备,以地层学和类型学为核心,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系统的方法,还采用各种自然科学的手段,以最大限度地科学获取古代遗存的信息资料。考古调查和发掘所获得的资料要经过室内整理,再编写成报告,才能成为综合研究资料。现代科技手段在考古学测年、分析和勘探中的广泛应用,使得考古学从古代实物遗存中获得的研究信息和资料也日益增多。张光直在《考古学专题六讲》中指出,“一件木器是资料,它的碳十四年代也是资料;一件玉器是资料,它的产地分析也是资料;它们彼此之间与其他遗迹遗物之间的关系,也都是资料”。当今考古学研究的资料远不限于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遗存,还要通过这些物质遗存来探究人类的精神领域,研究其社会组织结构、婚姻家庭、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这是更具挑战性的课题,英国考古学家霍克斯说:“研究技术和经济较为容易,研究社会结构比较难,研究意识形态最为困难。”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反映人类社会性的器物群,而不是单个的文物。其关注的对象不是某一个人,而是这个人所处的社会与文明。所有非考古调查、非考古发掘所获得的都不是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也不是真正的考古学,而只能称为“金石学”和“古器物学”。
关于金石学与考古学的关系,一些学者将金石学视为近代考古学前身的观点是不准确的。事实上,中国人对古代历史和古器物的探索有深厚的传统,相关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宋以后走向兴盛,发展成为“金石学”,涌现了一大批金石学著作,收集整理和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铭刻资料,考证出不少古器物的名称和用途。但宋人的“考古”指的是考证古文字与古文章,仅限于对古代的青铜彝器和石刻资料的著录和考据,其研究对象属零星出土文物或传世品,未经科学发掘,时间范围仅限于历史时期,而未能容纳史前时代;研究方法偏重于铭文的著录和考证,未深入分析古器物的器形和花纹,未进行断代研究;研究目的是为证经补史,而未上升到复原历史、揭示历史与文化发展规律的层次。相对于考古学,金石学的研究对象、范围、目的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二者最本质的区别是金石学的研究缺乏考古学以科学的田野调查发掘为基础的一套理论和方法。李济先生论金石学与考古学正如“炼丹学之与现代化学,采药学之与现代植物学”。炼丹、采药自有其在学术史上的价值,然而绝没有人说它们就是化学或植物学。清末民初,金石学的研究对象从青铜彝器和石刻、画像砖石以及瓦当、封泥、玺印、钱币扩大到其他古物,新发现的甲骨、简牍、经卷、帛书等也被纳入金石学的研究范畴。这一时期,出现了罗振玉、王国维等金石学大家,他们曾倡导将金石学改称为“古器物学”,但仍非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
关于考古学的研究目的,传统认识就是拼合、复原远古时期的物质文化和历史图景。国内对考古学目标的定位即“重构国史”,认为考古学的目的在于阐明历史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为历史学科服务。因此,考古学与狭义历史学均属于广义历史学科的范畴。这一学科定位导致中国考古学者在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考古材料所蕴藏的更多的信息。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实物资料,尽管其仍然需要利用文献,但与狭义历史学在研究方法上有着根本的不同。欧美考古学界流行的观点认为,“复原文化历史”只是考古学最基本的目标之一,这是远远不够的,在此基础上考古学还应该致力于“重建相关人群的生活方式”和“复原文化发展进程”。
复原文化历史,就是以时空分布为背景,研究古代遗址、器物、工具和建筑,建立起一个区域内的人类文化在千百年里甚至上百万年里的发展序列。这项工作主要包括对考古发现材料的罗列和描述,对零乱、有限的考古材料加以梳理,以复原某种文化的发展过程。这一研究主要集中在器物类型的演变及年代学研究,一些学者批评其仅仅是类似集邮的工作。
重建相关人群的生活方式。生存环境决定生存策略,故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生态环境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并蕴含了古代人类的社会意识等方面的丰富信息,同时也反映了人类本身的产生和发展。人类过去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对环境的开发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人类是在非洲最早出现的吗,最早的人类是出色的猎手还是食腐者,这些重大问题成为考古学家关注的焦点。于是许多欧美考古学家开始与孢粉分析专家、动物学家、植物学家等共同合作,将文化的时空变化和人类的栖居形态、生存策略和古生态环境结合到一起考察,试图从动物骨骼、炭化的种子及其他人类文化的残迹入手,重建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
复原文化发展进程,是考古学的最高目标。这一目标是20世纪60年代“新考古学派”提出的。他们反对拼接考古材料撰写“伪历史”的方法,认为考古学的目的不仅仅是重建历史,它还必须对主导历史文化发展的动力或原因作出理论的阐释。人类为什么以某种特定的方式生活,其物质文化和行为方式是怎样形成的,而文化的变化又是什么使然,考古学家应当透过种种现象深入探究其潜在的主导因素。“新考古学派”提出考古学应当用更加严谨的、经过仔细设计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方式来收集材料,用精确的量化分析来分析材料,应试图去解释而不单单是描述材料,推论应借助于科学的逻辑构架,发展一套明确的、可以被检验的理论体系而非过去泛泛的、理论上的朦胧解释,其结论必须接受检验而非依靠权威。
三、考古学的功用
任何学科的产生和发展都起因于社会的需要,考古学在短短的一个多世纪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成为一门世界性的、独立的学科,为探索人类的起源、促进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首先,考古学作为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历史研究发挥着重要的“补史”、“证史”和“正史”作用,史前考古学补充了文献记载所没有的绝大部分的历史科学,历史时期考古学证实了文献记载的真伪,修正了文献记载的错误,又大大扩展了历史科学的内容,引发了历史研究方法的变革。人类历史源远流长,其中大部分由于文字记载的缺失使得今人对其茫然未知或知之不详。对于漫长的史前史是这样,即使对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同样会遇到缺环和空白。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已经使我们对人类历史的认识至少上溯到170万年前或更早。在非洲,早期人类的历史甚至上溯到400万~300万年以前。文献记载中许多被遗漏的、散佚的历史,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历史,也因考古发现而得以补证并大大地拓展和深入,如嘎仙洞的发现使得鲜卑早期历史变得清晰起来,大量鲜卑墓葬的发现使鲜卑人的迁徙路线和过程日益清晰。历史是由当时及后世的史家书写记录的,史家个人的观点、立场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历史记载的客观性。而统治者的高压政策、“文字狱”,也迫使史家的记载曲折隐晦,或为尊者讳,文过饰非,往往造成记录不清或不详、歪曲或混乱。此外,由于历史传说的久远或个人视野的局限,即使最优秀的史家也难免出现差错,使后人产生困惑或误解。考古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澄清是非、修正史实的作用,如二里头文化的发现使关于夏代的传说成为信史;中外匈奴考古的进展使得《史记》中关于匈奴民族的起源和丧葬习俗的记载发生动摇,数千年的疑团随着考古发现水落石出。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说,考古学引起了历史科学的变动,扩大了历史科学的空间范围,与望远镜扩大了空间视野一样,它把历史视野向古代延伸了成百上千倍;好像显微镜为生物学揭示了巨大生物躯体内的微小的细胞,又如放射性研究给化学带来的变化一样,改变了历史科学的内容。
其次,考古学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考古揭示的实物资料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出土资料不断丰富着我们对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外交等领域的认识,特别是对于农业史、畜牧史、陶瓷史、建筑史、纺织史、冶金史、美术史、医药史、天文史、中外关系史等,考古发现不断扩展这些学科的研究领域,并一再改写某些学科的学科史,包括考古学科本身的认识也因新材料的出土而不断得以发展和修正。
最后,考古学还发挥着保护和继承历史文化遗产、为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作用。考古学如同一个窗口,揭示出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程度。考古所揭示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生动的教材。通过考古发掘,重现历史文化遗产,宣传祖国文化成就,振兴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今天,随着经济建设、城市化和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世界的各个角落,古朴的乡村民居日益被现代化的城市高楼所侵吞,无数的古代遗存被破坏,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历史传统正在迅速消亡,当一个又一个古老的民族群体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放弃自身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时,一个有责任感的考古学家面临的已不仅仅是揭示和复原过去的历史,他还必须抢救和保护现存的濒危文化,为了人类的未来而保存人类的今天。考古事业绝非少数人的职责和工作,对每一个人来说,它是我们寻找自己的文化之根、寻找民族血脉和归属感、满足我们内心深层次的精神需求的有效方式,考古学跨越时空架起了一座今人与先祖沟通的桥梁,它揭开了人类童年时代的神秘面纱,让我们正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糟粕,继承祖先遗留给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更好地开创未来的美好生活。

前言/序言


《考古学概论》(第2版) 本书是一部系统介绍考古学基础知识的教材,旨在帮助读者理解考古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基本理论、方法和重要发现。全书紧密围绕考古学的核心内容展开,力求清晰、准确地阐释相关概念,并兼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一部分:考古学导论 本部分首先对考古学进行定义和界定,阐述其在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中的独特地位。我们将探讨考古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从早期的古物收藏到现代科学考古的形成,梳理学科发展的脉络。接着,本书将深入剖析考古学的研究对象——物质文化遗存,包括遗址、遗物、遗迹等,并解释它们如何成为我们理解古代人类社会的重要证据。此外,还将讨论考古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包括重建人类历史、认识古代社会结构、理解文化变迁、探索人类起源与演化等。 第二部分: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这一部分将系统介绍考古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我们将从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出发,探讨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物质遗存推断古代社会的非物质层面。本书将详细介绍各种考古学研究方法,包括地表调查、试掘、发掘、测绘、记录等操作规程,以及考古绘图、摄影、文字记录等技术细节。同时,还将阐述考古学年代学的方法,如相对年代的确定(地层学、类型学)和绝对年代的测定(放射性碳定年、热释光定年等)。此外,本书还将介绍考古遗址的保护、展示和利用等重要议题,强调考古工作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责任。 第三部分:考古学的重要发现与研究领域 本部分将精选并介绍世界各地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学发现和重要的研究领域,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考古学如何揭示人类文明的辉煌成就和发展轨迹。我们将从旧石器时代人类的起源与早期文化开始,追溯人类学会使用工具、控制火、发展语言和社会组织的过程。随后,我们将重点介绍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定居生活以及陶器、石器等技术的出现,阐述这些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本书还将深入探讨文明的诞生,聚焦于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等早期文明的考古发现,分析这些文明在城市、文字、国家、宗教、艺术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同时,我们将考察古代地中海文明(如古希腊、古罗马)的考古遗迹,了解其在政治、哲学、建筑、法律等方面的贡献。 此外,本书还将涵盖其他重要考古学研究领域,例如: 史前考古: 关注人类从起源到文明出现之前的漫长历史,包括体质演化、技术发展、文化传播等。 古代文明考古: 深入研究世界各地早期文明的兴衰,探讨其社会结构、经济模式、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和文化特色。 历史时期考古: 结合文献记载,利用考古材料研究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经济活动、城市发展、军事技术、宗教习俗等。 民族考古学: 运用考古学方法研究当代或近现代民族的物质文化,以期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状况。 水下考古、工业考古、环境考古等交叉学科领域: 介绍新兴的考古学分支及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和重要成果。 本书在介绍这些内容时,将力求 factual、客观,避免主观臆断。我们将通过丰富的考古图像、图表和考古遗址实例,帮助读者直观地理解考古学的魅力。 第四部分:考古学研究的未来展望 最后,本书将对考古学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我们将探讨新的技术手段(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三维扫描、DNA分析等)如何革新考古学的研究范式。同时,也将讨论考古学在应对当代社会挑战(如文化遗产保护、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可持续发展等)中的作用。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考古学的兴趣,培养其科学的考古学思维,并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阅,便被其宏大的叙事和严谨的逻辑深深吸引。 作为一个对历史的沧桑感和人类文明的演进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考古学知识,又不至于过于枯燥的入门读物。《考古学概论(第2版)》无疑超出了我的预期。从书名来看,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充斥着专业术语和复杂理论的学术著作,但事实是,它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为我打开了认识过去的大门。书中开篇就点明了考古学的核心价值——“以物证史”,这句话简洁有力,却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作者并没有急于罗列具体的考古发现,而是循序渐进地解释了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方法以及其在人类历史研究中的地位。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考古学伦理”的章节,它让我意识到,每一次发掘都承载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未来的责任,这远比单纯的“挖宝”要有意义得多。书中穿插的图例和案例分析,都经过精心挑选,既具有代表性,又生动有趣,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大致理解各种考古遗址和器物的年代、文化背景。比如,在介绍测年方法时,作者并没有深究具体的物理化学原理,而是用通俗易懂的比喻解释了碳-14测年、热释光测年等技术是如何帮助我们确定文物年代的,这让我这个文科生也感到豁然开朗。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考古学研究的梳理,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足迹,到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再到近代考古学的兴起与发展,都描绘得有条不紊,清晰明了。我仿佛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越了时空,亲身经历了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瞬间。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非常合理,每个章节之间过渡自然,知识点层层递进,不会让人感到突兀或难以理解。即便是在阅读一些较为抽象的理论概念时,作者也总能用鲜活的例子来佐证,使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了可读性和接受度。总而言之,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概论”,它没有把读者当成专家,而是把读者当作一个充满求知欲的学生,一步步引导我们走进考古学的世界,感受人类文明的厚重与神奇。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吸引人,语言生动形象,即使是复杂的概念也能被解释得通俗易懂,这对于我这样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尤为重要。 在接触《考古学概论(第2版)》之前,我对考古学的印象是:枯燥、晦涩、专业性强。然而,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他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贴近生活的例子,将抽象的考古学理论和方法娓娓道来。例如,在解释“文化层”的概念时,作者将其比作“一层层堆积起来的记忆”,每一层都记录着一段历史,这让我立刻就明白了其核心含义。在介绍“类型学”方法时,作者也用我们日常生活中对物品进行分类的例子来类比,让我这种对学术概念不敏感的人也能够轻松理解。书中穿插的大量考古发现案例,更是为理论知识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无论是对北京猿人遗址的发掘过程的细致描述,还是对三星堆文化神秘面纱的逐步揭开,都像是在听一场引人入胜的探险故事。作者在叙述这些发现时,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注重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让读者在惊叹于古代文明的辉煌之余,也能思考其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经济、文化特征。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一些重要考古发现时所流露出的那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未知的好奇,这种情感也极大地感染了我,让我更加渴望去探索和了解。这本书的语言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有的时候详略得当,有的时候层层深入,总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即使在介绍一些比较复杂的考古学理论时,作者也会适时地插入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或者提问,引导读者思考,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让我觉得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评分

书中对考古伦理和保护的强调,让我看到了考古学作为一门负责任的学科,在尊重历史和维护人类共同遗产方面的努力。 在我以往的认知中,考古学更多的是关于发现和研究,对于“伦理”和“保护”这些方面关注较少。然而,《考古学概论(第2版)》在这方面给予了相当大的篇幅,让我对考古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书中详细阐述了考古工作者在发掘、研究、展示过程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例如,关于“不可再生性”原则的强调,让我认识到每一次发掘都是对历史遗存的不可逆转的影响,因此必须以最严谨的态度对待。作者还深入探讨了考古遗产的保护问题,包括盗掘、破坏、私藏等非法行为的危害,以及国际社会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方面的努力。这让我意识到,考古学不仅仅是关于“过去”的学问,更是关于“现在”的责任。书中对于“文化瑰宝的归属权”以及“如何平衡科学研究与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的探讨,也引发了我很多思考。例如,一些在国外被发掘出的重要文物,其归属权问题就涉及到复杂的国际法和伦理问题,这本书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视角。此外,书中还介绍了现代考古学在文物保护方面所采用的先进技术和理念,比如对遗址的“原地保护”和对文物的“修复与复制”等等,这些都让我看到了考古学在致力于揭示历史真相的同时,也在积极地为保护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而努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负责任的旅游”的讨论,它提醒我们,即使是作为一名普通游客,也应该以尊重的态度对待考古遗址,不破坏、不乱丢垃圾,共同维护好这些来之不易的历史遗迹。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考古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担当,它承载着对历史的敬畏,对文明的传承,以及对未来的责任。

评分

这本书最令我赞叹的是其对研究方法的深入剖析,这让我对考古学的科学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我固有的印象里,考古学似乎就是一种“寻宝”的活动,将埋藏在地下的古代遗物挖掘出来,然后进行描述和分类。但《考古学概论(第2版)》彻底颠覆了我的这一认知。书中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介绍考古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从地层学、类型学到地质年代学、孢粉学等等,这些看似专业晦涩的术语,在作者的阐释下,变得清晰而富有吸引力。我尤其对“地层学”的讲解印象深刻。作者生动地比喻地层就像一本“记录地球历史的书”,每一层都代表着一个时期,而埋藏在其中的文物,则是那个时期留下的“文字”。通过分析不同地层中出土文物的组合,考古学家就能够复原出当时的社会生活、经济状况甚至思想信仰。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方法,让我看到了考古学作为一门科学的严谨与精妙。书中还详细介绍了田野考古的发掘过程,从选址、布方、探沟的挖掘,到细致的测量、记录、绘图,再到文物的提取、保护和实验室的分析,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科学的严谨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我特别注意到关于“遗迹”和“遗物”的区分,以及它们在复原古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例如,一个古代的炉灶遗迹,可能无法直接告诉我们当时的烹饪方式,但结合出土的陶器、骨骼等遗物,就可以推断出当时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这种“无中生有”的推理过程,令人惊叹。此外,书中对各种辅助考古学研究的技术手段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无论是遥感技术在古代遗址普查中的应用,还是DNA分析在古代人类迁徙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都让我看到了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及科技如何为考古研究注入新的活力。这本书让我明白,考古学并非简单的“搬石头”,而是一门充满智慧、逻辑严谨的科学,它运用最先进的技术和最科学的方法,去解读人类历史的密码。

评分

书中对不同文明起源和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让我看到了人类文明的多元性,也让我对全球化时代下文化交流的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 《考古学概论(第2版)》在介绍世界各地的考古发现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具体遗址和器物的描述,而是着重于分析不同文明的起源、发展轨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我尤其对书中对美洲、非洲、亚洲、欧洲等地区早期文明的比较分析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对各地农业的起源、城市的形成、文字的产生、社会结构的演变等方面的对比,勾勒出了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例如,在中东地区,作者详细介绍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城市化进程,以及其在法律、文字、天文学等方面的贡献。而在中美洲,作者则阐述了玛雅文明在数学、天文学、建筑等方面的辉煌成就,以及其独特的社会组织形式。这种跨文化的比较,让我看到了人类在不同地理环境下,面对相似挑战时,所发展出的不同解决方案,也让我认识到,文明并非是单一的线性和发展的,而是呈现出多种可能的路径。书中还深入探讨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例如丝绸之路对东西方文明的传播和影响,以及大航海时代对全球文明格局的重塑。这些内容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人类文明的发展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不断的交流、借鉴和碰撞,才得以丰富和发展。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时代,这本书让我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共同发展的同时,也要珍视和保护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并积极地促进跨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从而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多元、包容和繁荣的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深度与案例广度的结合,让我既能把握考古学的宏观理论,又能通过具体的考古发现来加深理解,这种教学方式非常适合我这样的自学者。 《考古学概论(第2版)》在内容安排上,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平衡。书中在介绍完某一考古学理论或方法后,总是会紧接着引用大量的具体考古发现作为例证,这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这些理论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例如,在介绍“类型学”方法时,作者不仅解释了其基本原理,还以中国新石器时代不同陶器类型的演变为例,生动地展示了如何通过器物类型的变化来判断年代和文化特征。这种“理论+案例”的模式,让我觉得学习过程非常高效。而当进入到对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考古学研究介绍时,作者更是精心挑选了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发现,并对它们的背景、意义、研究进展做了详尽的介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世界各地重要考古遗址的介绍,从埃及金字塔、古希腊卫城,到印加遗址、吴哥窟,再到中国的兵马俑、故宫,这些世界级的文化遗产,在书中得到了生动而客观的呈现。作者在介绍这些遗址时,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其外观,更重要的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建筑技术、社会结构以及研究价值。这让我仿佛亲身走进了这些遗址,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同时,书中也对一些新兴的考古学研究领域,如水下考古、科技考古等进行了介绍,让我看到了考古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前沿方向。这种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内容设计,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入门教材,更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参考书,它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也激发了我对考古学更深入的探索欲望。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让我感受到了人类文明的延续性和独特性。 《考古学概论(第2版)》并非一本冰冷的学术著作,它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历史的深情。书中在介绍具体的考古发现时,并没有停留在对器物形态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器物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生活故事。比如,在介绍仰韶文化陶器时,作者并没有仅仅描述其彩绘图案的精美,而是着力分析了这些图案可能蕴含的宗教信仰、社会等级,甚至是对宇宙万物的理解。这种将物质遗存与精神世界相联系的解读方式,让我觉得考古学不再是枯燥的“物件陈列”,而是通往古人心灵世界的桥梁。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古代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复原,通过对墓葬制度、房屋遗址、工具组合的分析,作者勾勒出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古代社会场景。我仿佛看到了夏商周时期贵族的祭祀场景,感受到了秦汉时期普通百姓的农耕生活,甚至能想象到唐宋时期市井的繁华景象。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是课本上那些模糊的概念,而是与我们息息相关、充满活力的过去。书中还探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以及这些交流如何塑造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从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传播,到不同地区农业、手工业技术的相互影响,都让我看到了人类社会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的生活,是无数代人努力和创造的结果,而考古学就是帮助我们认识这些“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的关键。它让我们能够理解“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历史视角,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物证”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原来那些沉睡在地下的器物,竟然蕴含着如此丰富的信息,可以讲述如此生动的故事。 之前,我总觉得考古学就是“埋头苦干”,把土挖出来,把东西捡起来。但是,《考古学概论(第2版)》彻底颠覆了我的这一想法。书中详细阐述了考古学如何通过对“物证”的解读,来“以物证史”。我开始理解,一件陶器,不仅仅是一个容器,它可以反映当时的制陶技术、审美情趣、使用场合,甚至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一块石器,不仅仅是一块石头,它可以体现当时的石器加工技术、工具功能、人类的生存方式。作者在讲解的时候,总是会从一件具体的器物出发,然后层层深入地分析它所能揭示的信息。比如,在介绍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时,作者并没有仅仅展示彩绘陶器的精美,而是结合陶器的造型、纹饰、制作工艺,来分析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甚至是对宇宙的理解。这让我觉得,每一个出土的器物,都是一个“沉默的证人”,它们虽然无法说话,但却承载着最真实的历史信息,等待着我们去解读。书中对于“遗址”的解读也让我非常着迷。一个房屋的基址,可以告诉我们当时的建筑风格、居住模式、家庭结构;一个墓葬的结构,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等级、丧葬习俗、对生死的观念。这些“无声的证据”,在考古学家的手中,被赋予了生命,它们串联起来,就能够勾勒出一个个鲜活的古代社会图景。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考古学是一门“解读”的学问,它需要敏锐的观察力、严谨的逻辑思维,以及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将那些沉睡在地下的“碎片”,拼凑成一幅完整而生动的历史画卷。

评分

书中对考古学发展历史的回顾,让我看到了这门学科是如何一步步演进,如何从萌芽走向成熟,以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考古学概论(第2版)》并没有直接跳到介绍考古方法和发现,而是首先为读者梳理了考古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历程。这让我对考古学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也理解了为什么它会发展成今天的样子。书中从古代对遗迹的零星关注,到近代西方考古学的兴起,再到20世纪以来考古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成熟,都做了清晰的梳理。我尤其对近代西方考古学在学科化、科学化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印象深刻。书中提到了如“三期说”理论的提出,对地层学、类型学的应用,以及各种科学技术的引入,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考古学的发展,使其从一种“猎奇”的活动,转变为一门严谨的科学研究。同时,书中也关注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金石学,到20世纪初的田野考古实践,再到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学的飞速发展,都做了详尽的介绍。这让我看到了中国考古学如何吸收西方先进的理论和方法,又如何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研究体系。作者在回顾历史时,并没有仅仅罗列事件,而是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考古学所关注的重点和面临的挑战。例如,在早期,考古学更多的是关注青铜器、玉器等“大器”,而到了后来,则更加注重普通人的生活遗存,更加关注社会史、经济史的研究。这种视角的变化,让我看到了考古学研究的不断深化和拓展。这本书让我明白,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和演变过程,而考古学正是这样一门不断求索、不断进步的学科。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结构清晰,逻辑性强,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系统性的知识框架,让我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考古学的基本脉络。 《考古学概论(第2版)》在章节设置上非常讲究,每一章都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并且各章节之间衔接紧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最初的考古学概述,到考古学的基本原理、方法、类型,再到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区的考古学研究,每一个部分都安排得恰到好处。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考古学基本原理的梳理,比如“遗迹与遗物”、“文化层”、“共存关系”等基本概念的阐释,这些都是理解后续内容的基础。作者在讲解这些概念时,非常注重逻辑的严谨性和表述的清晰度,并且总是会辅以生动的实例,帮助读者加深理解。在进入到具体的研究方法部分时,作者更是将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分类介绍,并且详细阐述了它们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例如,在介绍年代测定方法时,作者不仅列举了碳-14测年、热释光测年等,还对比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让读者能够对这些方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而当进入到对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考古学的介绍时,作者更是将时间线和空间线索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不同文明的发展脉络和相互关系。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中国考古学的梳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再到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等各个时期,都做了详尽的介绍,并且重点突出了各个时期的代表性考古发现及其重要意义。这种系统性的梳理,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明的演进过程,以及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这本书的目录设计也十分直观,各个章节的标题都很概括性,能够快速地帮助读者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总而言之,这本书的结构就像一张精密绘制的地图,带领着读者一步步探索考古学的广阔世界,让我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考古学的全貌。

评分

正版图书,送货及时。

评分

讲的通俗易懂,还不错,推荐

评分

评分

好好好gain

评分

随便看看

评分

很好的书

评分

讲的通俗易懂,还不错,推荐

评分

挺好的专业书籍,买起来方便

评分

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