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书系:舞蹈人文的风姿流韵

明德书系:舞蹈人文的风姿流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于平 著
图书标签:
  • 舞蹈
  • 人文
  • 艺术
  • 文化
  • 明德书系
  • 舞蹈史
  • 舞蹈美学
  • 中国舞蹈
  • 舞蹈理论
  • 表演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12661
版次:1
商品编码:1180470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明德书系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3
字数:22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造就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土壤,从而孕育出在审美情趣、外观特征、表现手法、舞姿动作上各具风格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如何欣赏舞蹈?不同的民族有哪些各具风格的舞蹈文化和舞蹈传统?如何评价现代舞的文化品位和审美形态?欣赏作为审美对象的舞蹈,就需要了解沉淀在舞蹈中的历史文化,了解舞蹈的人文意蕴。
  《明德书系:舞蹈人文的风姿流韵》通过对舞蹈艺术作品的形象营造与形态沿革的介绍,特别是通过对舞蹈艺术作品的典型分析,帮助读者体会舞蹈人文的风姿流韵,步入舞蹈审美之门。

作者简介

  于平,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博士,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多所高校特聘教授。1970~1980年任江西省歌舞团舞蹈演员。1980~1985年就读于江西师范大学南昌分院中文系并留校任教。1985~1988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1988年获硕士学位后任教于北京舞蹈学院,1992年任副教授,1995年任教授。1996年任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主持院务工作),2001年6月调任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2004年4月任文化部艺术司司长,2009年3月起任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主要最作有《中国古代舞蹈史纲》、《中国古典舞与雅士文化》、《中外舞蹈思想概论》、《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史》、《舞蹈文化与审美》、《舞蹈形态学》、《高教舞蹈综论》、《舞台演艺综论》等。

目录

上篇 从民俗舞蹈到雅士舞蹈
第1章 中国民俗舞蹈的文化生态
一 文化人类学与民俗舞蹈的文化生态
二 从人文地理坐标到语言文化参照
三 中国民俗舞蹈“四大色块”的人文格局
第2章 中国民俗舞蹈的历史文化分析
一 边疆民族舞蹈的历史文化焦点
二 汉族民俗舞蹈的历史文化精神
三 当代中国民间舞学科建设的历史回顾
第3章 “雅士舞蹈”与中国古代舞蹈经典
一 上古巫乐舞蹈与周代礼乐舞蹈
二 汉代女乐舞蹈与唐代燕乐舞蹈
三 戏曲舞蹈形态及其沉积的历史文化精神
第4章 作为当代舞蹈文化建设的中国古典舞
一 当代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的历史回顾
二 身韵:中国古典舞形态的当代建构
三 中国古典舞形态的深层理论思考

中篇 从民族传统到国家象征
第5章 古典芭蕾:最具世界性的舞蹈艺术
一 从舞剧《天鹅湖》看古典芭蕾的形态要素
二 Arabesque:古典芭蕾动作原理的集中体现
三 从福金的舞蹈思想看古典芭蕾的美学原则
第6章 世界传统舞蹈的历史文化分析
一 世界传统舞蹈的人文格局划分
二 东、西方传统舞蹈的文化形态比较
三 印度舞蹈是世界传统舞蹈的研究起点
第7章 其他东方国家传统舞蹈的个例分析
一 日本:“酒饮微醉”与“花观半开”
二 埃及:信赖真主的同时拴住骆驼
三 西班牙:从“大篷车”到“无敌舰队”
四 黑非洲:“生命一体化”与“部落总动员”
第8章 西方国家传统舞蹈的个例分析
一 俄罗斯:芭蕾“代表性”整合欧洲民俗舞
二 英国:以“绅士风度”升华“骑士精神”
三 阿根廷:在“情绪抑制”中“诱引性感”
四 美国:“多元社会文化”熔铸的“摇滚时代”

下篇 从舞蹈文化到舞蹈审美
第9章 国际标准交际舞的文化品位
一 从沙龙和酒吧中走出的国际标准交际舞
二 国际标准交际舞的初始文化风貌
三 作为最好室内运动和娱乐形式的文化品位
第10章 欧美现代舞的舞蹈审美形态
一 “现代舞之母”邓肯的人文精神建构
二 格雷姆与韩芙莉动作技巧的异质取向
三 坎宁汉的机遇编舞及其他形式化舞蹈
四 欧美现代舞“反审美”的审美形态特征
第11章 从动态构成走向视觉接受的舞蹈审美
一 舞蹈审美的视觉节奏感
二 舞蹈审美的视觉显著点
三 舞蹈审美的视觉图像相关
四 舞蹈审美的视觉平衡图式
第12章 舞蹈审美的物质载体与感知氛围
一 舞蹈审美的基本物质载体
二 舞蹈审美物质载体的延展
三 舞蹈审美的视觉感知氛围
四 舞蹈审美的听觉感知氛围

前言/序言


浮光掠影:都市图景与心灵轨迹 书籍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舞台艺术的专业论述,亦非对特定文化现象的系统梳理。相反,它以一种近乎散文式的、高度个人化的视角,探寻了现代都市生活中那些转瞬即逝的“浮光”与内在“轨迹”。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了城市肌理中那些常常被忽略的细节,将宏大的社会背景融入个体情感的细微波澜之中。全书的笔触在现实的坚硬与想象的柔软之间游走,试图描摹出一幅复杂而多义的当代生存图景。 第一部分:钢筋水泥间的呼吸 这一部分主要关注城市环境对个体心理状态的渗透与重塑。作者将城市视为一个庞大的、有生命的有机体,每一个角落都潜藏着尚未被完全驯服的野性与秩序的僵硬。 一、 钟点房的秘密与玻璃幕墙的迷宫 开篇描绘了城市中那些功能至上、情感稀薄的空间。钟点房,作为短暂的休憩或隐秘的交汇之地,其墙壁似乎吸收了所有未被言说的叹息和急促的呼吸。作者并未深入挖掘个体的隐私故事,而是通过对光线、气味和声音的精确捕捉,营造出一种疏离而又强烈的代入感。 紧接着,视角转向高耸入云的玻璃幕墙。这些现代建筑的标志性符号,反射着天空的颜色,也折射着内部职员的疲惫与雄心。作者探讨了这种反射如何模糊了真实与虚幻的界限——我们所看到的城市,究竟是它本来的面貌,还是经过无数次折射后的理想化投影?这里引入了关于“观看”与“被观看”的哲学思辨,但均以都市日常现象为基点,不落窠臼。 二、 轨道交通:被压缩的时间轴 地铁,被视为城市运行最核心的动脉。作者将车厢内部描绘成一个极端的社会缩影,不同阶层、不同命运的人们被强制置于同一封闭空间内。观察那些在拥挤中保持绝对静默的乘客,他们如何通过耳机、手机或紧闭的双眼,构建起一圈自我保护的“心灵屏障”。 书中详细描写了一段清晨通勤的场景,一位老人在拥挤中依然坚持阅读一本泛黄的纸质书,这种与时代格格不入的坚持,成为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抵抗”的具象化理解。这部分强调的并非社会分化,而是个体在庞大系统压力下,寻求精神锚点的挣扎。 第二部分:失语者的呢喃与旧物的新生 本章转向对城市文化遗产和被遗忘事物的关注,探讨“记忆”在快速更迭的现代生活中如何载沉载浮。 三、 废弃招牌的旁白 城市更新往往意味着对旧有标识的抹除。作者走访了一些即将或已经拆除的旧式商铺,那些褪色、斑驳的招牌,如同历史的断章。它们不再指示商业功能,而是成为了某种情感的载体。例如,一家老式照相馆的霓虹灯管,即使熄灭多年,其残存的形状依然暗示着过去对“永恒瞬间”的追求。 书中详细分析了一种名为“字体残影”的现象——旧招牌被新的玻璃幕墙覆盖后,在特定时间和角度下,旧的字母轮廓会微弱地显现出来,这种“幽灵般的文字”成为探讨记忆韧性的绝佳隐喻。 四、 边缘的收藏家 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存在着一群收集和修复被遗弃物品的人。他们不是古董商,更多的是“意义的修复师”。作者记录了一位收藏家如何小心翼翼地修理一台老式打字机,并非为了使用,而是为了重温那种机械敲击带来的节奏感和重量感。 这部分对比了数字信息的轻盈与实体物件的沉重,探讨了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为什么人们反而更加珍视那些“有使用痕迹”的物件。这是一种对“不可复制的经验”的渴求。 第三部分:心绪的折叠与重构 最后一部分将目光从外部环境转向内心世界,探讨在高度社会化的生活模式下,个体如何重新定义“自我”与“真实”。 五、 虚拟对话与真实的沉默 社交媒体构建了一个平行于现实的“镜像自我”。作者侧重于描述人们在屏幕前精心构建的形象与在无人处流露的疲惫之间的巨大反差。书中通过对一系列网络评论、匿名帖子的碎片化阅读,展示了语言在网络空间中的张力——既可以极度开放,也可以瞬间形成致命的围剿。 特别探讨了“点赞文化”对个体价值判断的影响,将其比喻为一种新型的“精神货币”,人们为获取这种货币而进行的表演性劳动。 六、 城市的留白与呼吸 全书的收尾并非提供一个明确的结论,而是倡导在持续的喧嚣中,寻找并珍视那些“非生产性”的空间与时间。这些留白可能是城市公园里一棵未经修剪的老树,可能是午夜时分突然响起的意外的爵士乐片段,也可能仅仅是凝视一处空旷的墙壁所产生的片刻出神。 作者认为,真正的“人文风姿”并非存在于被包装和展演的宏大叙事中,而恰恰隐藏在这些不被记录、不被量化、仅供个体消化的微小瞬间里。这些瞬间构成了我们对抗城市异化、确认自身存在感的最后防线。 本书旨在提供一种审视日常的透镜,让读者在熟悉的都市环境中,重新发现那些被匆忙遗漏的、具有深刻情感和哲学意味的细微褶皱。它是一部关于观察、感知与内在重建的都市手记。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得提一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它简直就是一种对“韵律”的极致追求。作者的遣词造句极为考究,用词精准而富有张力,读起来有一种古典诗词般的节奏感和音乐性。那种长短句交错、排比和对比的巧妙运用,使得文字本身就带有一种流动的生命力。即便是最复杂的概念,经过作者的梳理和表达,也变得流畅悦耳,仿佛是在聆听一场精心编排的演讲。我甚至尝试着大声朗读了几段,那种文字在口腔中摩擦、碰撞产生的回响,简直是一种享受。这本书的文字力量,足以让读者体会到语言艺术的最高境界,它不仅传递了信息,更传递了一种美学上的愉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封面那种淡雅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书名,低调中透着一股沉稳的书卷气。拿到手里的时候,那种纸张的质感,微微带着纹理,触感非常舒服,感觉像是用心挑选过的。我尤其喜欢它内页的排版,字号大小适中,行距处理得恰到好处,阅读起来眼睛一点都不累。而且,很多关键的理论部分,作者都用了精美的插图或者图表来辅助说明,那些手绘的线条非常细腻,能让人立刻抓住重点。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可以细细品味的工艺品。每次翻开它,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倾注的心血,这对于一个热爱书籍的人来说,简直是莫大的享受。我甚至在想,如果能把这本书放在书架上,它本身就能成为一道风景线,那种古典与现代交融的美感,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知识体系构建上的严谨和宏大。它绝不是那种零散的、碎片化的观点堆砌,而是一部有着清晰脉络和深刻洞察的学术专著。作者似乎拥有深厚的文献功底,信手拈来都能引用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理论支撑,这种跨学科的视野非常开阔。特别是对某些古典美学理论的重新解读,角度新颖,论证充分,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全新的认识。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经常停下来思考,甚至需要查阅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来辅助理解。这本书的学术密度很高,需要沉下心来,逐字逐句地去品味,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精髓。它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进入一个深度思考的殿堂,而不是提供一个轻松的速读体验。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价值远超我的预期,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透镜。它不是那种告诉你“应该怎么做”的工具书,而是启发你“可以怎样思考”的哲学指南。作者在探讨每一个议题时,都保持着一种开放和批判性的态度,鼓励读者去质疑既定的框架,去寻找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本质规律。我发现,书中提出的很多观点,虽然乍听之下有些颠覆性,但深入推敲后,却能完美解释我过去在生活中遇到的许多困惑。这本书的后劲很足,读完之后,很多句子和概念依然会在脑海中盘旋,促使我不断地进行内观和反思。这是一种真正能改变思维模式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真是太迷人了,充满了画面感和叙事张力。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仿佛带着我们穿越时空,亲身去感受那些历史场景中的情绪波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人物内心活动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洞察力,那种对人性深处微妙之处的捕捉,让人读起来拍案叫绝。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冷硬,反而更像是一部高质量的人物传记,只不过主角是某种精神或思潮。那些生动的比喻和巧妙的转折,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阐述变得鲜活有趣起来。我常常在阅读时,脑海中会浮现出电影般的画面,这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和愉悦度,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