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抗战时期,国军如何破译日本密码?
抗战中,国军官兵每月饷薪多少?
国军若有伤亡战死,如何落实抚恤?
陆军军官的培养和训练在哪里进行?
哪些人可以充任陆军军官?
弗吉尼亚军校生学成归国后,求职路上为何困难重重?
为什么说直到抗战爆发,国军仍不是一只真正属于国家的军队?
内容简介
抗战时期国军与共军人事制度相比较,很大的区别在哪里?抗战时期陆军大学的职能是什么?陆大与其他外国军校相比,有什么样的优缺点?什么是沟通型幕僚?他在抗战时期与民国政治究竟有多大的关系?蒋介石集团的沟通幕僚主要有谁?蒋介石为何喜欢越级给国民党将领发手令?这与国民党军事统帅部的集权指挥方式为何必然的关联?
《山河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军队战力》是一部专题讨论抗战时期国军人事制度的著作,包括各级官佐、士兵的组成和素质,任免、升迁调补、奖惩考绩、福利待遇、退役抚恤等制度及其实施情形,并探讨中央政府与地方军系的关系,以及人事制度对军队作战能力影响的学术专著,其论证之严谨、征引之广博,在同类军事史著作中非常少见。更为可贵之处,在于作者用统计学的方法加以论证,一目了然间就能洞察战时国军的真实战斗力。
美国女作家米雷曾说过,一本书一旦出版,作者就好像在公众面前脱下裤子──如果这是一本好书,谁也不能贬低他;如果这是一本坏书,那么谁也帮不了他。
张瑞德自己也说,在本书出版前夕,我的心情固然是满心欢喜,但是也还是有些忐忑不安。毕竟这次所要面对的读者,比过去写作时所想象的,何止多上十倍。希望这不是一本坏书。
作者简介
张瑞德,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教授,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员,台师大历史所兼任教授,主要著作包括:《平汉铁路与华北的经济发展,1905-1937》、《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管理的研究──政治层面的分析,1876-1937》、《抗战时期的国军人事》,《抗日战争与战时体制》(合著),此刻正撰写《侍从室与现代中国》一书。
精彩书评
抗日战争史,顾名思义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史,然而文人出身的历史学者对战争本身以及与战争直接相关的军队却兴趣不大,研究不多。大陆读者对八路军、新四军耳熟能详,而对抗战正面战场的主力部队——国民党军队的情形则所知有限。台湾学者张瑞德教授是著名的军事史专家,致力于国民党军队研究二十余年。本书既是他的代表性著作,同时也收录了他的全新研究成果。特别向大陆读者推荐阅读。
——北京大学教授 王奇生
本书是第一部专题讨论抗战时期国军人事制度的著作,包括各级官佐、士兵的组成和素质,任免、升迁调补、奖惩考绩、福利待遇、退役抚恤等制度及其实施情形,并探讨中央政府与地方军系的关系,以及人事制度对军队作战能力影响的学术专著,其论证之严谨、征引之广博,在同类军事史著作中非常少见。更为可贵之处,在于作者用统计学的方法加以论证,一目了然间就能洞察战时国军的真实战斗力。同吋,本书文字又极具可读性,引导读者渐入佳境,呈现出战时中国军队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金以林
目录
第一章 陆军的组成结构
一 高级军官
二 中下级军官
三 士兵
第二章 陆军的人事运作
一 任免
二 升迁调补
三 奖惩考绩
四 待遇福利
五 退伍抚恤
第三章 陆军的训练与教育
一 外部环境
二 养成教育与召集教育
三 部队训练
附录 陆军大学的师资与课程
第四章 国军的参谋人员
一 参谋教育
二 参谋出身背景与素质分析
三 参谋人事管理
四 参谋在军中的地位
第五章 军队中的蒋介石手令
一 手令制度的运作
二 对手令制度的各种批评
三 蒋介石好发手令的原因
四 手令制度的影响
第六章 中央与地方的人事
一 中央采取的措施
二 地方军系的反应
三 中央化的影响
第七章 沟通型幕僚与民国政治
一 沟通型幕僚的身份确立
二 沟通型幕僚的必备条件
三 沟通型幕僚的作用
四 运用成败的原因分析
第八章 第八章 雅德赉(Herbert O. Yardley)与中国
——兼论抗战时期的密码战
一 身怀绝技的落魄专家
二 到中国服务
三 雅德赉眼中的中国
四 屡屡破译日军密码
五 日军对交战国密码的破译
六 辞职返美
精彩书摘
一 身怀绝技的落魄专家
七七事变爆发后的几个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以下简称军统局)想找一位密码专家协助其203破译日本的密码,于是训令军统局美国通讯站站长(名义上为驻美大使馆副武官)萧勃,探询雅德赉(Herbert O. Yardley , 1889-1958)是否有意赴华服务。
萧勃接到戴笠的指示后,先咨询了一位美国的外交官柴尔斯(J. Rives Childs)。柴尔斯原来也从事电讯情报(signal intelligence)工作,为雅德赉一战期间在法国的助手,对其自是极力推荐。1938年 5月18日,萧勃致函雅德赉,邀其共进午餐,雅德赉见函即知中国人要找他破解密码。他此时虽是需款孔急,但是仍不动声色,双方经过协商,最后同意以年薪 10,000美元聘雅德赉为顾问,合约为期半年,但可延长一年。1938年9月,雅德赉搭船离美赴中国就任。为了避免被日本人认出,他刻意绕道欧洲,并且隐藏了真实的姓,自称为奥斯本( Herbert Osborn),不过护照上的姓名仍未变动。
对于这位著名的密码专家,情报史家康大维( David Kahn)曾于2004年出版一本传记──《绅士邮件的读者──雅德赉与美国密码破译学的诞生》(The Reader of Gentlemen’s Mail : Herbert O. Yardley and the Birth of American Codebreaking),不过对于其在华经历,叙述颇为简略,也完全未曾利用中文史料。晚近研究抗战史的学者,对于情报史的研究,虽是方兴未艾,不过对于雅德赉的在华事迹则大多仅略为提及,且对其贡献多半评价不高。 5
本文研究结果发现,雅德赉在华期间破解了日本的航空密码,让西南地区数百万的民众,得以在日机空袭时获得预警,避免恐慌,减少伤亡,中国空军也曾利用此种电讯情报,主动出击,重创日军。此外,雅德赉并且训练了150位学员,为军统培育了一支侦译的力量,奠定了日后向外拓展的基础。国民政府聘用雅德赉,在电讯情报上所获效益,甚至超过后来的中美合作所与中英情报合作计划。不过由于雅德赉未能达成破译日本陆军密码的目标,私生活又颇不检点,故一般学者对其评价一直不高,也有些西方学者,质疑军统未能找到最佳的顾问人选。本文对这些看法,均持保留态度,理由如下:第一、历史的后见之明显示,日军的反情报能力甚强,其陆军密码直到 1944年才被同盟国连手破解,因此雅德赉的贡献长期以来似有被低估的现象。第二、当时美国确实有能力比雅德赉高强的密码专家,但是这些人是否愿意放弃美国国籍至中国服务?即使有此意愿,美国政府是否会同意放人,均是问题。第三、雅德赉在华私生活不检点固为事实,但是并未影响其工作,如与后来在华美军的风纪相较,似乎也不宜对他有过分苛责。
……
前言/序言
1977 年,美国弗吉尼亚军校 1927 年毕业班的学生,为了纪念毕业五十周年,特别出版了一本纪念册,凡是能够联络到的同学,大部分都不能免俗地写了一篇短文。一位中国籍的同学 Ngan Ben Chow,在纪念册上是这样写的:
我 1927 年毕业后回到中国,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混乱的状态,军阀割据,土匪掠夺于乡间,国民政府无能为力,我也面临种种困难。我好像到了外国,一切都需从头开始,我愿意接受任何职位,不管官阶的高低,仍是走投无路。虽然我是广东人,但家乡偏僻,我说的方言并不普及,所以当我到广州时,必须先学广府的语言,后来到其他省份,还要学其他的各种方言——现在则通行国语。 我终于找到一个位置,在蒋委员长(后来曾任中华民国的总统)麾下服务,大部分时间在战场度过,曾参加北伐、剿共和抗日,而且曾一度负了伤,并且被日军俘虏达六个月之久,最后幸能逃跑成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我率领军事代表团到香港,后来复员,在那里开了一家餐馆,并且办了一间私立中学。总之,我这一生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但也无愧于母校。
根据其他资料显示,这位 中国留学生应是周雁滨,广东开平人,1901 年生,在弗吉尼亚军校就读时与孙立人系同期同学,自美国学成归国后服务军中,1935 年 5 月叙任步兵中校,时任财政部税警总团上校团长,1947 年 11 月升任少将。 上面的这段短文显示,这位怀才不遇的留学生在回顾毕业以后的五十年生涯时,最令他印象深刻的经历,居然是回到中国后找工作时所受到的挫折。留学生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固然是凤毛麟角,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这种挫折的经历并不是属于他一个人所独有,也不是属于他那一代的人所独有 ;他描述返国后所见到的政治、社会情况,可以说是北洋时期以后中国的一个缩影。1927 年他开始找工作时,“必须先学广府的语言,后来到其他省份,还要学其他的各种方言”;事实上,直至抗战爆发前夕,国军(系指国民党军队)仍不是一支真正属于国家的军队——东北军有东北军的编制,川、滇、黔、桂军也各自有其绝不划一的编制,即使是中央直接统辖的部队,也因为历史渊源的不同,而有两三种的编制 ;至于饷章也和编制相同,各个地方部队均有其不同的饷章,如此一来,官兵生活固然谈不上平等待遇,而办理军需的人员,对于军费的预算,更是无从着手办理。
抗战时期,各种人事制度渐上轨道,但是仍多迁就事实,不能完全按照规定办理,甚至广东名将薛岳在湖南担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时,重要的军事会议仍然是采用粤语进行。
众所周知,军队的构成,自然不外人员和装备,进步的机械化装备固然是现代化武力的基本条件,而运用装备却依赖其人员,故建军不能仅注意装备,而更需要注意人员的任免、升迁调补、奖励惩戒、待遇福利,才能使人员的动员补充、任用调免,运用灵活,适时发挥新陈代谢的作用,让进者称职,退者得所,进而提高战力。如果人事制度运用得好,上下一心,不惜牺牲,则用较差的武器往往也可以击败有精良武器的敌人 ;反之,即使有良好的武器装备,但是没有良好的人事制度,人员不能称职,也不能发挥武器的力量。1951 年 8 月,国军高级将领周至柔在实践学社对军官训练团学员演讲人事制度时曾说过 : 过去我们都只知道军队的战斗力量是由训练而来的,不知道战斗力的高低和人事制度的良窳有很大的关系,结果处处是怨言,处处使人不满 ;你不佩服我,我不佩服你 ;你排挤我,我排挤你。人的力量互相抵消,而不能相辅相成,在战场上就不能互相合作,互相支援,这样的军队,自然只有失败一途了。
这段话固然简化了国军在大陆时期失败的原因,但却正确地指出了研究国军的人事制度,实为了解其体制与战力的重要工作要谈这本书的写作历程,必须从 1986 年说起。那一年,笔者刚获得博士学位,即奉召入伍服役。在受完入伍训练后,被分派至一所史政机构,担任少尉史政官。在一年零十个月的服役期间,由于职务上的需要,得以经常进出库房调阅各种历史档案。一次,在档案架上发现一批1949 年以前国军的官佐名册及《资绩簿》,保存完整,稍加翻阅,即判为珍宝,自此改变原有的研究兴趣,开始着手研究军事史。每天上班时间,处理史政业务,查阅档案及相关研究。下班后则阅读军事史的外文著作,并了解欧美学界对于中西军事史的研究趋势。在晚近学者的著作中,Warlord Politics 齐锡生教授的两本经典著作——《中国的军阀政治》(in China, 1916-1928,1976)和《战时的国统区》(Nationalist China at War: Military Defeats and Politcal Collapse,1937-1945, 1982),最令我折服 ;以色列籍学者 Martin van Creveld(1946- )的《作战力 :二次大战期间德国与美国陆军表现比较》(Fighting Power: German and US Army Performance, 1939-1945, 1982)一书,则对我的影响最大,觉得中国史的研究还缺乏类似的作品,于是决定写一本讨论国军作战能力的书。 退伍后,返回南港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1989 年,有幸赴斯坦福大学作一年的短期研究。在胡佛研究所的东亚图书馆中,藏有大量民国时期的军事出版物,包括各种会议纪录、重要将领的言论集及军事刊物。在军事刊物中,最重要的莫过于 1929 年创刊的《军事杂志》(月刊)。 这份刊物的历史悠久,发行时间长,不过在海峡两岸各大图书馆并不多见,反而在胡佛研究所的东亚图书馆和密歇根大学的亚洲图书馆,收藏十分丰富。我花了几个月的时间逐期阅读,不但找到极多绝佳的史料,也让我对国军内部各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均有所了解。就在此时,海峡两岸逐渐开始学术交流,我躬逢其盛,曾多次赴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及江苏省立图书馆,以及重庆市的档案馆及图书馆,查阅档案史料,调阅较多的是军政部、军令部、军训部的档案及军方出版物。原本计划写一本书,从人事、情报、作战、教育训练、后勤补给等方面探讨国军的作战能力,不料经过几年在各地收集所得的档案史料,数量过于庞大,只得缩小题目,先撰成《抗战时期的国军人事》一书,于 1993 由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 此书出版后,曾先后获得熊玠与纪业马(Jacques Guillermaz)两位前辈于美国的《亚洲研究期刊》(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与法国Revue Bibliographique de Sinologie)撰写书评介绍,也的《汉学书评》(因此书获邀为一本教科书《中国军事史》(A Military History of China, 2002)(David A. Graff 与 Robin Higham 合 编 ) 撰 写“ 从 黄 埔 至 1949的国军”一章。不过由于军事史在台湾是属于冷门的研究领域,这本书又是在学术机构出版,因此销路不佳,第一版1000本居然卖了 13 年才卖完。此次能够有机会在王奇生和金以林两位教授的推介下,将这本书增添部分内容,交由汉唐阳光出版,向大陆学界请教,感到十分高兴。 本书除包括旧著《抗战时期的国军人事》外,另收录了以下各篇论文。 1.《抗战时期陆军的教育与训练》,《中华民国建国八十年学术讨论集》,台北 :近代中国出版社,1991。 2.《抗战时期的陆军大学 :师资与课程的分析》,《中华民国史专题论文集(第二届讨论会)》,台北 :“国史馆”,1994。 3.《抗战时期国军的参谋人员》,《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4期,1995 年6月。 4.《遥制 :蒋介石的手令研究》,《近代史研究》2005 年第 5 期。 5.《化干戈为玉帛 :沟通型幕僚与民国政治》,《台湾师大历史学报》第 40 期,2008 年 12 月。 6.《雅德赉(Herbert O. Yardley) 与中国——兼论抗战时期的密码战》,吴叔凤等编《不可忽视的战场:抗战时的军统局》,台北:“国史馆”,2012。 本书原计划将以上各篇论文列于《抗战时期的国军人事》之末,以附录形式出版,后接受汉唐阳光李占芾先生建议,将各篇论文插入原书适当章节,并另取书名,部分论文题目与小标题也略作更动,使得全书更具可读性,在此必须向他致谢。 美国女作家米雷(Edna St. Vincent Millay, 1892-1950)曾说过,一本书一旦出版,作者就好像在公众面前脱下裤子──如果这是一本好书,谁也不能贬低他 ;如果这是一本坏书,那么谁也帮不了他。在本书出版前夕,我的心情固然是满心欢喜,但是也还是有些忐忑不安。毕竟这次所要面对的读者,比过去写作时所想象的,何止多上十倍。希望这不是一本坏书。
山河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军队战力 序言: 中国抗日战争,一场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民族史诗,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深刻而无法磨灭的印记。在这场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伟大斗争中,国民政府作为当时的执政力量,肩负着抵御外侮、保卫家园的重任。其麾下的军队,历经战火洗礼,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也展现了惊人的韧性与顽强。本书《山河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军队战力》正是致力于深入剖析这一时期国民政府军队的真实战力,从多个维度、多个层面,还原其在硝烟弥漫中的面貌,探寻其力量的来源与局限,以及对整个抗战进程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一章:历史的洪流与军队的雏形 本书的开篇,将首先追溯国民政府军队在抗战爆发前的历史渊源。从国民革命时期北伐战争的洗礼,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的整编与建设,再到抗战初期“中央军”与“地方军”格局的形成,我们将梳理国民政府军队力量的早期积累与发展脉络。这一时期,国民政府在军事现代化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如引进西方军事理论与装备,建立军事院校培养人才等。然而,先天不足与后天挑战并存,军队的装备水平、训练方式、指挥体系等都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我们也需要理解,在国家分裂、军阀割据的复杂背景下,国民政府如何逐步统一军事指挥,并为即将到来的全民抗战奠定基础。 第二章:战略与战略:抵抗侵略的蓝图 在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国民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抗战战略。本章将重点分析国民政府在军事战略层面的考量,包括“持久战”理论的提出及其意义,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分工与配合,以及如何根据战场形势不断调整战略部署。我们将深入研究国民政府在战略决策过程中所面临的内外压力,如国内外政治因素、经济条件、外交援助等,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其军事行动的走向。此外,对国民政府最高统帅部(军事委员会)的运作机制、重要军事会议的决策过程,以及关键军事领导人的战略思想进行梳理,将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理解抗战初期的战略格局。 第三章:陆军:钢铁洪流的担当 陆军作为国民政府军队的主体,其战力状况是衡量国民政府整体军事实力的重要指标。本章将对国民政府陆军的组成、兵力结构、部队番号、兵员素质、训练水平以及装备状况进行详细考察。我们将区分“中央军”和“地方军”在武器装备、训练程度、战斗意志等方面的差异,并分析“德械师”、“美械师”等精锐部队的形成及其战斗效能。同时,深入探讨国民政府陆军在抗战各个阶段的关键战役中的表现,如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通过具体的战例分析其战术运用、伤亡情况、战果得失,从而客观评价其在正面战场的贡献与牺牲。 第四章:空军与海军:海上与天空的保卫者 虽然陆军是抗战的中流砥柱,但国民政府空军和海军在维护国家领空和领海主权,以及配合陆地作战等方面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章将详细介绍国民政府空军的早期建设、飞机型号、飞行员培训、以及在对日作战中的英勇表现,例如“八一四”空战、“八一五”空战等标志性事件。同时,我们将分析国民政府海军的规模、舰艇类型、作战能力,以及其在沿海防御、物资运输等方面的作用。尽管国民政府的海空力量相对薄弱,但其在绝望中奋起抵抗的精神,以及对扭转战局的潜在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第五章:军事工业与后勤保障:战争的血脉 支撑军队作战的是强大的军事工业和高效的后勤保障体系。本章将聚焦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艰难维持和发展的军事工业,包括兵工厂的分布、产能、主要武器弹药的生产能力,以及对进口武器的依赖程度。同时,我们将深入分析国民政府军队的后勤保障体系,包括物资采购、运输、储存、以及对前线部队的补给能力。在敌机轰炸、交通线被切断的严峻环境下,国民政府后勤部门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其所面临的挑战和取得的成就,是理解军队战斗力的关键一环。 第六章:人事与指挥:领袖们的战争 军事指挥官的素质、领导团队的凝聚力,以及人事制度的运作,都直接影响着军队的战力。本章将考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组织架构、权力分配,以及高级将领的选拔与任用机制。我们将分析不同派系在军事系统中的影响,以及国民政府如何处理内部矛盾,维持军队的相对统一。同时,对一些关键的军事统帅,如蒋介石、李宗仁、薛岳、卫立煌等,进行军事思想和指挥风格的分析,探讨他们在战争中的决策与影响。 第七章:兵员素质与士气:战士的血肉之躯 军队的生命力在于其兵员。本章将深入探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军队的兵员来源、招募制度、士兵的训练与教育、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我们将分析不同部队、不同时期的兵员素质差异,以及其战斗意志和士气的影响因素,如民族精神、政治教育、物质待遇、战场环境等。从士兵的视角,还原他们在炮火纷飞中的生存状态,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勇敢、他们的牺牲,以及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 第八章:战术与作战:正面战场的主力 国民政府军队在正面战场上承担了主要的作战任务。本章将集中分析国民政府军队在抗战期间的战术运用,包括阵地战、运动战、防御战、攻坚战等,以及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作战特点。我们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战役,深入剖析其战术布局、兵力运用、火力协同、以及战斗成果。通过对战术细节的还原,展现国民政府军队在面对强大敌人时,所付出的艰苦努力和展现出的智慧与勇气。 第九章:特种部队与军事技术:隐秘的力量 除了常规部队,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也发展了一些特种部队和军事技术。本章将对一些被忽视但至关重要的力量进行介绍,例如工兵、通信兵、情报人员、以及早期的一些特种作战单位。同时,我们将考察国民政府在引进和发展军事技术方面的努力,包括火炮、坦克、装甲车等装备的研发与运用,以及其在战争中的局限性。 第十章:外部援助与国际影响:远方的力量 中国抗日战争并非孤立的战争,外部援助对国民政府军队的战力有着重要影响。本章将梳理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接受的来自苏联、英国、美国等国的军事援助,包括武器装备、技术指导、飞行员培训等。同时,我们将分析这些援助对国民政府军队装备水平、作战能力以及整体战略所产生的影响。此外,还会探讨国民政府在国际舞台上的外交努力,以及这些外交活动如何为抗战争取更广泛的支持。 第十一章:胜利的代价:抗战胜利的军事贡献 在付出巨大的民族牺牲后,中国人民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本章将总结国民政府军队在抗战胜利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做出的贡献,分析其在战略决战中的作用,以及其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所发挥的关键作用。我们将量化国民政府军队的伤亡人数、装备损失等数据,以体现胜利来之不易。 第十二章:历史的反思与传承:经验与教训 战争的结束并非故事的终结。本书的最后一章将对国民政府军队在抗战时期的战力进行全面总结与评估,深入分析其优势与劣势,成功与不足。我们将探讨国民政府军队在战术、战略、组织、训练、后勤等方面的经验教训,以及这些经验对后世中国军队建设的启示。通过对历史的深刻反思,旨在为当代的国防建设提供宝贵的借鉴,并铭记那些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英勇献身的先烈。 结语: 《山河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军队战力》一书,旨在以严谨的态度,翔实的史料,客观的分析,重现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军队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它不是一部简单的战史叙述,而是一次对军队战力深层次的探索与剖析。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让读者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那段充满血与火的岁月,理解中国军队在民族危亡之际所展现出的不屈精神,以及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甘愿付出一切的战士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