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作者之一為院士所在單位的科研人員,通過航天人寫航天院士,將於本水院士淵博的知識和豁達的人生態度淋灕盡緻地錶現齣來,同時展現瞭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艱難麯摺曆程,以及中國航天人無私奉獻、為國爭光的高尚品質。書稿語言平實,情節感人,圖文並茂,可讀性強,具有較強的閱讀和收藏價值。
本書生動翔實地描述瞭我國防空導彈領域著名專傢,曾任航天二院野戰防空導彈武器係統總設計師於本水院士獻身祖國航天事業的光輝曆程、崇高的精神世界,弘揚瞭於本水院士孜孜求實的科研精神和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為中國航天珍藏一份珍貴的文化財産。同時從另一個側麵反映瞭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曆程,對於記載航天曆史、傳承航天精神、培育航天新人、促進事業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王雨培,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航天二院高級工程師。在航天二院第二總體設計部從事導彈係統總體設計工作,在國傢核心期刊發錶多篇論文。曾獲第二總體設計部十佳通訊員。
陶社蘭,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係,中國新聞社高級記者。著有《影響中國未來政策的30雙眼睛》《和香港一起走過》等。
第一章農傢之子嘗盡生活苦滋味
1.齣生於動蕩年代
2.父母的言傳身教
3.窮人的孩子早當傢
4.小學成績名列前茅
5.兩位啓濛老師
6.11歲做童工
第二章中學階段如飢似渴學知識
1.土改工作隊的小隊員
2.考上九颱中學
3.接受正規化教育
4.空軍英雄引發航空興趣
5.19歲加入中國共産黨
第三章留學蘇聯激情立誌航天夢
1.成為留蘇學生
2.赴蘇途中的“列車大學”
3.一年過語言關
4.刻苦鑽研每個問題
5.中蘇《國防新技術協定》
6.轉學火箭導彈專業
7.聆聽毛主席講話
8.繁忙而充實的留學生活
第四章投身創業“紅旗三號”創新高
1.踏入防空導彈大門
2.深入到生産一綫去
3.吃透“543”,反設計“543”
4.國防部五院改名七機部
5.“543”改進和“1028”會議
6.“紅旗三號”開啓導彈創新之路
7.“文革”中堅持科研工作
8.“紅旗三號”麯摺研製路
第五章近快戰法擊落U-2創奇跡
1.地空導彈部隊應運而生
2.首次擊落U-2飛機
3.承擔抗U-2機動光榮使命
4.精心策劃“係統工程”
5.“近快戰法”擊落機動U-2飛機
6.“近快戰法”屢立戰功
第六章十年奮鬥防禦研製攻尖端
1.“某工程”的來源
2.論證防禦總體方案
3.投入“三號任務”研製
4.“一百單八將”十年攻堅
第七章 下放乾校感受農村苦與樂
1.與貧下中農“五同”
2.自己動手打井
3.在艱苦的勞動中發現快樂
4.到袁寨公社宣講文件
5.田野上的“導彈夢”
第八章 二次創業二代導彈建奇功
1.二院重返地空導彈戰綫
2.解決導彈總體最迫切的三個重要問題
3.從正常式氣動布局到鴨式氣動布局
4.首個具有麥撒效應的固體火箭發動機
5.筒彈狀態齣廠開先河
6.從設計源頭確保安全
7.建立防空導彈領域第一個火箭助推柔性滑軌試驗場
8.導彈測試邁上新颱階
9.茫茫戈壁“乾打壘”
10.“二院真有兩下子”
11.導彈定型試驗的三次曆史時刻
12.緊密團結閤作單位
13.轉戰巡航戰術地地導彈研製
第九章艦空導彈由陸轉海闖新關
1.國外低空超低空反艦導彈研製風起雲湧
2.中國低空超低空反反艦導彈研製拉開序幕
3.“陸轉海”跳躍式進入研製
4.集智攻關重大關鍵技術
5.五髒六腑做“相對運動”
6.導彈測試實現數字化
7.型號研製成功的法寶
第十章三代導彈野戰防空抗精導
1.研發陸軍野戰防空導彈
2.論證高度集成的武器係統
3.拍闆定下導彈創新方案
4.確定重大關鍵技術方案
5.導彈設計的創新
6.對青年一代“扶上馬送一程”
7.歸零工作引導型號研製有序前進
第十一章亦師亦友通百傢而精一道
1.善於發現和重用人纔
2.善於化解工作中的紛爭
3.善於協調多方麵關係
4.堅持做科研生産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5.重視培養人纔
6.言傳身教,影響學生
第十二章八旬院士追逐空天防禦夢
1.進行空天防禦技術發展課題研究
2.遠程防空導彈推進與彈道問題研究
3.質量矩控製導彈研究
4.防空導彈顫振問題研究
5.大氣層內導彈的機動與控製問題
6.臨近空間課題研究
7.自鏇導彈的新問題
8.八旬院士的空天防禦夢
9.“非典”期間奔赴一綫解難題
10.航天係統人纔觀
11.著書立說
第十三章大愛無疆情係親人與傢鄉
1.相識於留蘇預備部
2.事業上相互支撐
3.孩子們心中“山一樣高大的父親”
4.子欲養而親不待
5.難忘故鄉養育情
6.齣錢齣力改善傢鄉教育條件
7.捐資改善鄉親們的吃水條件
8.愛讀書,喜歡接受新鮮事物
於本水大事年錶
後記
序一
中國航天事業自1956 年創建以來,已經走過50 多年的發展曆程。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親切關懷和英明領導下,中國航天人團結一心、頑強拼搏、勇於創新、無私奉獻,不僅取得瞭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天工程和月球探測工程為代錶的輝煌成就,孕育形成瞭航天傳統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也造就瞭一支技術精湛、作風優良的航天人纔隊伍。
航天係統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就是這支隊伍的傑齣代錶。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和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先後有50 多位科學傢和航天工程專傢當選為兩院院士。其中,有7 位院士獲得過“兩彈一星”功勛奬章,2 位院士獲得過國傢最高科學技術奬。他們不僅是航天成就的主要創造者,也是航天精神的重要孕育者和忠實踐行者。
中國航天事業是在新中國成立不久,工業實力、科技實力、綜閤國力都很薄弱,帝國主義嚴密封鎖,蘇聯撕毀協定、撤走專傢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以航天院士為代錶的中國航天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奮發圖強,頑強拼搏,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獨立自主地創建起瞭中國的航天事業。航天型號研製是復雜的係統工程,涉及很多領域,需要眾人參與,必須大力協同、集智攻關纔能完成。以航天院士為代錶的中國航天人,在航天工程研製實踐中,齊心協力,密切配閤,實現瞭一次又一次技術突破,鑄造瞭一項又一項輝煌成就。他們為祖國的航天事業作齣瞭巨大貢獻,卻淡泊名利,不計得失,將個人利益置之度外。
航天事業屬於尖端技術領域,難度大、風險高、技術復雜,在發展曆程中碰到過很多難題,經曆過各種坎坷,甚至遭受過重大失利。以航天院士為代錶的中國航天人,在睏難和失敗麵前不動搖、不退縮,樹立百摺不撓、鍥而不捨、腳踏實地、嚴謹務實的工作作風,不斷攻堅剋難、勇攀高峰,取得瞭一個又一個勝利,樹立瞭一座又一座豐碑。
今天,在由航天大國嚮航天強國邁進的徵程中,航天院士的科學思想、創新意識、堅定信念和愛國情懷是全體航天人寶貴的精神財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和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決定齣版《中國航天院士傳記叢書》,不僅是為瞭宣傳航天院士的科研成就,總結航天院士的成長規律,更是為瞭傳承航天院士的寶貴精神,使之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為“續航天夢、築強軍夢、圓中國夢”的偉大實踐提供精神動力和思想源泉。
許達哲 2014年1月
我最近讀完一本關於於本水院士的書,這本書讓我對這位傑齣的科學傢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雖然書中並沒有直接描繪他的個人生活細節,但字裏行間流露齣的是他對科學研究的執著與熱情。他投身科研的決心,如何在艱苦的環境下剋服重重睏難,一步步走嚮成功,這些都通過他參與的重大項目和取得的科研成果得以展現。每一次的突破,都凝聚著他的智慧和汗水,也反映瞭他對國傢科技進步的深切責任感。我尤其被書中關於他如何在高壓下做齣關鍵決策的部分所吸引,那不僅僅是科學的嚴謹,更是對國傢命運的擔當。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也仿佛經曆瞭一場精神的洗禮,對科學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於本水院士的故事,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傳記,更是那個時代科研工作者群體的一個縮影,他們的奉獻精神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和學習。這本書雖然沒有過多渲染個人情感,但卻用紮實的事實和嚴謹的論述,展現瞭一位真正科學傢的人生高度。
評分對於於本水院士這本書,我無法用簡單的“喜歡”或“不喜歡”來概括。它更像是一次深度的思想對話,讓我對科學、對時代、對個人價值有瞭全新的思考。書中沒有渲染個人情感,而是將焦點完全放在瞭他的學術成就和對國傢科技發展的貢獻上。每一頁都充滿瞭嚴謹的數據、詳實的案例和深刻的分析,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波瀾壯闊的科研年代。我被書中描述的那些“從無到有”、“從零到一”的突破深深震撼,那需要何等的智慧、勇氣和毅力!他不僅在技術上有所建樹,更在科研管理和人纔培養方麵有著獨到的見解。書中關於他如何搭建團隊、如何激發團隊潛能的部分,對我啓發很大。這本傳記,與其說是關於一個人,不如說是關於一種精神——一種為瞭國傢富強、為瞭科學進步而甘願奉獻一切的精神。讀完之後,我感到一種莫名的振奮和力量,也更加堅定瞭自己在這個領域深耕的決心。
評分讀完於本水院士的傳記,我最大的感受是,真正的偉大往往是內斂的,是專注於事業本身的。這本書沒有給我帶來太多“驚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刻意製造戲劇性的衝突。更多的是一種沉靜的力量,一種對科學事業矢誌不渝的追求。書中通過對他所負責的重大科研項目的細緻梳理,讓我看到瞭一個科學傢在麵對未知時的探索精神,以及在麵對質疑時的堅定信念。他如何平衡科學研究與國傢戰略需求,如何培養和激勵年輕一代的科研人纔,這些都是書中著墨不少的篇章。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他工作方法和科研思維的描述,那是一種嚴謹、邏輯性極強的思考方式,也是他取得一項項重大成就的基石。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示是,在浮躁的時代,沉下心來,專注於自己的領域,用智慧和汗水去創造價值,纔是最有意義的人生。於本水院士用他的一生,詮釋瞭什麼是真正的科學精神和傢國情懷。
評分這本書關於於本水院士的敘述,帶給我一種平靜而又深邃的力量。它沒有刻意去塑造一個“英雄”形象,而是通過對他所經曆的科研曆程的客觀呈現,展現瞭一位傑齣科學傢的人生軌跡。書中對每一個科研項目都進行瞭詳盡的介紹,從立項的背景、研究的難點,到最終的成果和意義,都做到瞭條分縷析。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他在關鍵時刻如何做齣決策的描寫,那不僅僅是基於科學的判斷,更融入瞭他對國傢發展方嚮的深刻洞察。他所處的時代,充滿瞭機遇與挑戰,而他始終能站在時代的前沿,引領著科技的發展方嚮。書中對於他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的描述雖然不多,但字裏行間透露齣的是一種全身心投入科研的狀態,一種對事業的無怨無悔。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偉大,往往隱藏在那些默默無聞的付齣和不懈的追求之中。於本水院士的故事,是對“靜水流深”最好的詮釋。
評分翻開這本關於於本水院士的書,我立刻被那種宏大的敘事所吸引。它不像市麵上很多傳記那樣,過分強調人物的性格特點或者八卦軼事。相反,它更像是曆史畫捲的徐徐展開,將於本水院士置於中國科技發展的宏大背景下。書中詳細介紹瞭他在不同時期所麵臨的時代挑戰,以及他如何憑藉超凡的智慧和遠見,引領團隊攻剋一個個世界性難題。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他如何將理論研究轉化為實際應用的部分,那過程充滿瞭麯摺和艱辛,也展現瞭他非凡的執行力和創新能力。他不僅僅是一個理論傢,更是一個實乾傢。通過對他所參與項目的深入剖析,我看到瞭中國在關鍵科技領域是如何一點點追趕和超越的,而於本水院士無疑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這本書就像一部關於中國科技崛起的史詩,而於本水院士則是這部史詩中閃耀的星辰。雖然他本人在書中並沒有太多直接的“聲音”,但他的貢獻和影響,卻通過字裏行間的力量,傳遞得淋灕盡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