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热发电技术

太阳能热发电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耀明,邹宁宇 著
图书标签:
  • 太阳能热发电
  • 聚光式太阳能热发电
  • 槽式太阳能热发电
  • 塔式太阳能热发电
  • 斯特林发动机
  • 储能
  • 热力学
  • 能源工程
  • 可再生能源
  • 绿色能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46172
版次:1
商品编码:1183933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太阳能利用技术人员,新能源领域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
  1.《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由张耀明院士领衔编著。
  2.《太阳能热发电技术》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
  3.该书对各种太阳能热发电技术阐述非常到位,一本书可以了解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发展和现状,参考价值较高。

内容简介

  《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分4篇13章,从能源和能源利用危机的视野入手,讲述了人类利用各种能源的历史,论述了人类现阶段利用太阳能的必然,阐述了太阳能热利用在未来能源中的地位。运用大量篇幅讲述了太阳能发电专有技术,包括聚光与聚光器、日照跟踪技术、接收器、太阳能热储存技术;各类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包括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碟式/斯特林太阳能热发电、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线性菲涅尔式太阳能热发电、太阳能热气流发电/太阳能半导体温差发电、太阳池热发电和海水温差发电。最后对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
  《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内容翔实,图文并茂,阐述概念清晰,可供太阳能利用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参考,还可作为太阳能热发电的培训教材,同时可以作为新能源领域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科普读物。

作者简介

  张耀明,东南大学,院士,张耀明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1943年12月出生于江苏无锡,1965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1993年-1995年任该院副院长,1995年-2001年任该院院长,现任南京市科协主席、东南大学中材天成太阳能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南京中材天成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
  先后主持和承担了20多项国家、部省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和科技进步等奖6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杜邦奖1项,发表著作和论文30余篇,申请专利1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50余项,美国专利6项,获授权50多项,为我国非通信光纤和特种玻纤领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技术骨干,是该领域的一名开拓者和技术奠基人。荣获人事部、国家建材局授予的“建材系统劳动模范”等十多项荣誉称号,1995年获“王丹萍科学奖金”。
  首创了20孔双坩埚拉丝工艺技术和特大双机头拉丝机、多排多孔共挤塑料光纤工艺等。研究的多组分玻璃光纤、塑料光纤、传象束等非通信光纤制造技术均达世界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处国际领先,推动了我国非通信光纤领域的发展,形成了我国10多亿元的非通信光纤的产业规模。首创了代铂炉拉制高强度玻璃纤维及丝根针管风冷技术,主抓了国防四大重点工程“31工程”防热材料用立体织物和“十号工程”天线罩用玻璃纤维仿形织物的配套研制工作,为我国玻纤事业和国防军工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些年来,张耀明院士的研究领域拓宽到太阳能采光、太阳热发电、太阳能跟踪聚光光伏发电技术领域,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科研院所专项、江苏省高技术研究等一系列科研项目,并不断取得突破。张耀明院士带领团队率先建成国内首座70kW太阳能热发电示范工程,研制成功高***的聚光光伏发电技术。围绕太阳能的利用先后申请国家专利60余项,申请美国专利6项。由于他在技术发明方面的贡献,于2004年被评为“江苏省首届十大杰出专利发明人”,2005年获中国首届“发明创业奖”和“当代发明家”称号。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篇太阳能时代和太阳能热发电
1能源和能源危机002
1.1能源的发展002
1.1.1火的应用002
1.1.2煤炭时代003
1.1.3油气开发003
1.2石油能源的危机004
1.2.1石油的重要性004
1.2.2石油的紧缺005
1.3能源消费对环境的破坏006
1.3.1地球环境的演变006
1.3.2人类对地球环境的依存007
1.3.3大气温室效应增强可能导致的后果010
1.3.4臭氧层破坏010
1.3.5酸雨011
1.3.6热污染012
1.3.7生物多样性锐减013
1.3.8大气污染引起的健康危害014
1.3.9能源开发和运输过程所致的环境效应014
1.3.10能源使用的“误区”——现代高能农业016
1.3.11废弃物泛滥成灾017
1.3.12水资源短缺017
1.3.13太多的人口——68亿人的地球019
1.4能源危机与中国发展019
1.4.1中国人口019
1.4.2水资源020
1.4.3土地退化021
1.4.4中国酸雨状况021
1.4.5无处可扔的城市022
1.4.6物种减少023
1.4.7可持续发展重大阻力023
1.5中国采用新能源的紧迫性026
2重归太阳能028
2.1太阳能的基本知识028
2.1.1太阳辐照028
2.1.2日地关系031
2.2生物质能032
2.2.1生物质能状况032
2.2.2制约生物质能应用的因素033
2.3风能034
2.3.1风能状况034
2.3.2制约风能应用的因素035
2.4水能036
2.4.1水能状况036
2.4.2制约水能应用的因素036
2.5海洋能037
2.5.1海洋能状况037
2.5.2制约海洋能应用的因素038
2.6地热能038
2.6.1地热能状况038
2.6.2制约地热能应用的因素039
2.7天然气水合物040
2.7.1天然气水合物简介041
2.7.2制约天然气水合物应用的因素041
2.8核能043
2.8.1核能状况043
2.8.2制约核能应用的因素044
2.8.3轻核聚变046
2.9生态灾难047
2.9.1三峡工程的生态影响049
2.9.2汶川地震发生的可能原因049
2.10重归太阳能050
2.10.1美国太阳能计划052
2.10.2太阳能聚热发电技术053
3太阳能热利用:太阳能热利用在未来能源中的地位054
3.1太阳能热利用简史054
3.2我国太阳能资源058
3.3太阳能热利用技术060
3.3.1太阳能温室的结构类型060
3.3.2太阳灶概述062
3.4太阳能干燥概述065
3.5太阳能海水淡化066
3.6太阳能建筑理念068
3.7太阳能空调的意义069
3.8太阳能热水器070
3.9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发电技术比较071
3.10我国对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发展规划074
3.11太阳能热发电在未来能源结构中的地位075
第2篇太阳能热发电专有技术
4聚光与聚光器080
4.1聚光080
4.1.1聚光概念080
4.1.2聚光作用081
4.1.3聚光反射材料082
4.1.4聚光集热温度084
4.1.5太阳能热发电常用的聚光集热技术085
4.2聚光器087
4.2.1聚光器的演化087
4.2.2几类反射镜088
4.2.3CPC聚光器089
4.2.4聚光器种类091
4.2.5透射式聚光器091
4.2.6聚光器的现状093
4.2.7定日镜093
4.2.8槽式反射镜095
4.2.9面聚光式聚光器100
4.2.10线聚光式聚光器101
4.2.11聚光集热器的发展方向102
5日照跟踪技术104
5.1日照跟踪技术的意义104
5.2太阳能自动跟踪装置106
5.2.1对控制系统的要求106
5.2.2太阳位置的计算106
5.2.3太阳跟踪装置107
5.2.4跟踪控制模式110
5.2.5开环、闭环、混合控制方式112
5.2.6影响聚光跟踪的因素115
5.3跟踪装置部分部件116
5.3.1传感器116
5.3.2光电传感器阵列布置116
5.3.3步进电机118
5.3.4减速器119
5.3.5谐波齿轮减速器119
5.3.6跟踪系统在工作过程中的损耗119
5.4别具一格的跟踪方式121
6接收器(太阳锅炉)122
6.1接收器的概念122
6.2太阳光谱选择性吸收薄膜123
6.2.1太阳光谱选择性吸收薄膜的发展历史123
6.2.2光谱选择性吸收薄膜基本原理124
6.2.3选择性吸收涂层的概念和组成125
6.2.4选择性吸收涂层的基本构造126
6.3选择性吸收涂层的分类和性能126
6.3.1选择性吸收涂层的分类126
6.3.2中高温选择性吸收涂层的性能127
6.4有关平板接收器130
6.4.1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概述130
6.4.2索绪尔热箱131
6.4.3吸热板和真空集热管132
6.4.4真空管用硼硅玻璃3.3138
6.5直通式金属-玻璃真空集热管139
6.5.1真空集热管的特性139
6.5.2集热管的制造工艺及发展方向141
6.6热管式真空管集热器142
6.6.1热管的工作原理142
6.6.2中高温热管的制造工艺144
6.7中高温接收器145
6.7.1中高温接收器概述145
6.7.2接收器系统146
6.7.3管状集热接收器148
6.7.4圆柱接收器150
6.7.5直接照射太阳能接收器150
6.7.6管式和多孔体结构154
7太阳能热储存技术157
7.1热储存的意义157
7.1.1储热的作用与类型157
7.1.2储热与太阳能热发电站的设计161
7.2储热材料分类163
7.3显热储热材料163
7.3.1显热储热材料的性能要求164
7.3.2气体显热储热材料164
7.3.3液体显热储热材料165
7.3.4固体显热储热材料167
7.3.5两种介质储热168
7.4相变储热材料171
7.4.1相变储热材料性能171
7.4.2几类相变储热材料171
7.4.3无机盐相变材料172
7.4.4金属与合金相变储热材料174
7.5太阳能化学反应储存175
7.5.1太阳能化学反应储存概述175
7.5.2几类具有潜力的化学储热反应176
7.6太阳能热制氢178
7.6.1太阳能热制氢的意义178
7.6.2直接加热法制氢179
7.6.3热化学法制氢180
7.7跨季节储热太阳能集中供热系统(CSHPSS)181
7.7.1CSHPSS原理181
7.7.2太阳能热的地下储存182
7.8储热系统183
7.8.1储热装置技术183
7.8.2对储热容器的要求184
7.8.3储热装置的发展185
7.8.4储热罐186
7.8.5单罐储热和双罐储热187
7.8.6储热罐示例191
7.9热交换193
7.10热传输195
第3篇各类太阳能热发电技术
8塔式太阳能热发电198
8.1塔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概述198
8.1.1历史与现状198
8.1.2塔式太阳能热电站系统199
8.1.3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的特点200
8.2塔和塔式电站工作原理201
8.2.1塔功能概述201
8.2.2太阳能接收器202
8.2.3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的储热202
8.2.4塔顶接收器热过程的应用203
8.2.5塔式电站工作原理204
8.3跟踪系统207
8.3.1跟踪方法207
8.3.2跟踪控制系统210
8.3.3定日镜误差214
8.3.4塔式太阳能技术的未来与定日镜的发展215
8.4定日镜场216
8.4.1定日镜场的设计要求216
8.4.2设计思考217
8.4.3有关系数219
8.4.4镜场设计220
8.4.5系统性能的综合分析221
8.4.6定日镜场布置图223
8.5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运行和控制224
8.5.1概述224
8.5.2定日镜运行控制225
8.5.3跟踪控制系统基本情况226
8.5.4电站监控系统227
8.5.5流量控制示例228
8.6国内塔式电站的研制进展228
8.6.170kW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228
8.6.2基本原理与总体思路229
8.6.3亚洲首座兆瓦级太阳能塔式热发电项目——北京延庆塔式电站234
8.7新型反射塔底式接收器235
9碟式/斯特林太阳能热发电237
9.1碟式太阳能热发电简介237
9.2装置与系统239
9.3碟式发电系统的旋转抛物面聚光器242
9.3.1旋转抛物面的聚光242
9.3.2聚光装置结构242
9.3.3碟式太阳能聚光器跟踪系统244
9.4接收器245
9.4.1接收器类型246
9.4.2热管式真空集热管在碟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中的应用246
9.5太阳能斯特林发动机250
9.5.1斯特林发动机概述250
9.5.2斯特林热机工作原理252
9.5.3斯特林热机在太阳能发电中的应用254
9.5.4斯特林发动机的有关技术和部件256
9.6太阳坑259
9.7空间站太阳能热发电260
9.7.1空间站太阳能热发电的优势260
9.7.2空间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热机循环262
9.7.3空间电站系统部件技术发展263
10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线性菲涅尔式太阳能热发电267
10.1槽式和线性菲涅尔式电站简介267
10.1.1槽式技术和线性菲涅尔式技术发展历程267
10.1.2槽式聚光集热器的集热效率269
10.2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中的聚光集热器270
10.2.1集热管270
10.2.2聚光器273
10.2.3跟踪机构276
10.3聚光集热器阵列277
10.3.1槽式电站原理277
10.3.2镜场设计278
10.4聚光器集热工质279
10.4.1可以选用的集热工质279
10.4.2DSG技术282
10.5槽式电站的储热289
10.5.1两种储热系统289
10.5.2双罐储热运行模式290
10.5.3储热形式及储热介质选择291
10.5.4储热系统设备293
10.6线性菲涅尔反射式太阳能热电站295
10.6.1聚光系统295
10.6.2镜场布置298
10.6.3发展及应用前景301
10.7塔式技术与槽式技术比较302
10.7.1两种技术的优缺点302
10.7.2两种技术的效率和环境影响303
10.7.3对我国槽式和塔式发电技术的一些思考304
11太阳能热气流发电/太阳能半导体温差发电307
11.1概述307
11.1.1太阳烟囱发电技术的发展过程307
11.1.2太阳烟囱发电技术的优点307
11.2太阳烟囱发电原理和进展309
11.2.1原理309
11.2.2太阳烟囱技术310
11.2.3进展313
11.3太阳烟囱发电新技术313
11.3.1强热发电技术314
11.3.2浮动烟囱太阳能热风发电314
11.3.3斜坡太阳烟囱发电314
11.3.4太阳烟囱发电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314
11.4太阳烟囱发电展望316
11.4.1太阳烟囱的生态环境优势316
11.4.2太阳烟囱与超高建筑317
11.4.3太阳烟囱与天篷式建筑318
11.5其他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简介319
11.5.1碱金属热电转换320
11.5.2磁流体发电320
11.5.3热离子发电322
11.5.4半导体温差发电323
12太阳池热发电和海水温差发电328
12.1太阳池热发电技术简史328
12.2太阳池热电站系统329
12.2.1电站系统组成329
12.2.2太阳池工作原理330
12.3太阳池系统稳定运行的影响因素331
12.4太阳池储热能力和效率332
12.5太阳池的维护333
12.6太阳池热发电技术的展望334
12.7海水温差发电技术概述335
12.8海水温差发电技术原理336
12.8.1循环方式336
12.8.2设备338
12.8.3主要技术338
12.8.4组合利用340
12.8.5海水温差能与海洋波浪能结合的技术340
12.9海水温差发电技术特点341
12.10海水温差技术应用前景342
12.11太阳能热水力发电343
12.12太阳能热土壤温差发电343
12.12.1太阳能�餐寥涝慈缺孟低常⊿ESHPS)343
12.12.2有机朗肯循环344
第4篇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发展趋势
13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集成整合及未来348
13.1当前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特点及现状和面临的问题348
13.1.1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特点及类型与技术的比较348
13.1.2单纯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现状及面临的问题349
13.1.3降低太阳能热发电成本的途径351
13.2聚焦太阳能热发电(CSP)技术的发展354
13.2.1发展趋势354
13.2.2当前发展目标355
13.2.3中国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发展目标357
13.3太阳能互补发电系统359
13.3.1太阳能互补发电系统的概念359
13.3.2互补系统的形式360
13.3.3太阳能�踩计��舱羝�整体联合循环系统361
13.4太阳能热的应用363
13.4.1太阳热动力水泵、海水淡化363
13.4.2太阳能热与火力发电耦合365
13.4.3一种太阳能加热站集中供暖系统369
13.4.4线性菲涅尔式太阳能热联合循环发电370
13.5太阳能热化学复合系统370
13.5.1太阳能天然气重整发电370
13.5.2太阳能双工质联合循环发电373
13.5.3太阳能与其他几类能源的集成375
13.6太空太阳能发电377
13.6.1太阳塔、太阳碟与太阳盘377
13.6.2月球太阳能电站378
13.6.3地球太阳能电力网络379
参考文献381

前言/序言


《星际的低语》 在这浩瀚的宇宙深处,古老而神秘的文明留下了无数未解之谜。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奇幻旅程,探索那些潜藏在星辰之间,关于宇宙起源、生命本质以及人类命运的宏大叙事。 我们将从宇宙的黎明开始,回溯那些构成一切的元素如何在恒星的熔炉中锻造,又如何在超新星的爆发中播撒到无垠的黑暗之中。本书将深入浅出地解析关于宇宙大爆炸的最新理论,以及暗物质和暗能量这些宇宙中最神秘的组成部分,揭示它们如何在宏观尺度上塑造着星系的结构和宇宙的膨胀。 随后,我们将目光聚焦于孕育生命的奇迹。从构成生命的基石——有机分子的形成,到地球早期环境的演变,本书将详细阐述生命如何在适宜的条件下萌芽,并逐渐演化出令人惊叹的多样性。我们将探讨地球生命演化的关键节点,从单细胞生物到复杂的多细胞生命,再到智慧生命的出现,并从中汲取对宇宙中可能存在其他生命形式的推测。 本书将深入考察地球上各个古老文明的智慧遗产。从埃及金字塔的精确天文定位,到玛雅文明的精密历法,再到古代中国对宇宙运行的观察和预测,我们将挖掘这些文明在缺乏现代科技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观察星象、理解自然规律来构建自己的宇宙观。这些古老的智慧,是否蕴含着我们尚未理解的宇宙奥秘? 我们将深入探讨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从伽利略的望远镜划破黑暗,到现代太空探测器的触角伸向太阳系边缘,再到地外文明搜寻(SETI)的执着尝试,本書將回顾人类不断突破界限、追寻宇宙真相的足迹。我们将分析那些令人振奋的发现,例如系外行星的存在,以及这些行星上可能具备孕育生命条件的分析。 在本书的后半部分,我们将进入更具哲学和想象力的领域。我们将探讨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和意义。面对宇宙的辽阔和人类的渺小,我们如何理解自身的存在?本书将引用不同哲学流派和宗教思想对宇宙与生命的理解,并尝试从中寻找一种能够连接科学与人文的共通之处。 我们还将审视那些科幻作品中描绘的未来图景。从星际旅行的畅想,到人工智能的崛起,再到人类文明的终极命运,这些虚构的故事往往映射着我们对未来的期望与担忧。本书将从科学和哲学的角度,对这些科幻设想进行一番审视,思考它们的可行性以及对我们当下生活可能产生的启示。 最后,本书将回归到人类个体与宇宙的关系。我们每个人,又何妨不身处星辰大海之中?本书将鼓励读者以全新的视角观察夜空,感受宇宙的壮丽与自身的渺小,从中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对生命的敬畏。我们将一同思考,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份对未知的好奇,对宇宙的敬畏,以及对生命的热爱。 《星际的低语》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场心灵的探索之旅。它将激发您对宇宙的无限遐想,深化您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并为您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认知世界的大门。让我们一同聆听来自星际的低语,感受宇宙赋予我们的深邃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在阅读《太阳能热发电技术》之前,我对太阳能的认知还停留在光伏发电的层面。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让我了解到太阳能还可以通过热能的方式来发电,并且潜力巨大。书中关于朗肯循环、布雷顿循环等热力学循环在太阳能热发电中的应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书中对超临界CO2循环的探讨,让我看到了下一代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可能性,这种技术在提高发电效率、降低成本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作者的知识储备和分析能力可见一斑,能够将如此复杂的技术娓娓道来,并且能预见未来的发展方向。

评分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是一本充满前瞻性的能源战略指南。在阅读关于政策和市场分析的部分时,我深切体会到,任何一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都离不开宏观环境的支持。书中对全球各国太阳能热发电政策的对比分析,以及对未来市场发展趋势的预测,都为我们理解这一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特别是对一些新兴市场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太阳能热发电在全球范围内普及的巨大潜力。

评分

对于想要从事能源行业,特别是可再生能源领域工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圣经”。书中不仅讲解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还为我们指明了未来技术发展的方向和可能遇到的瓶颈。例如,在谈到材料科学在太阳能热发电中的作用时,书中详细介绍了耐高温、耐腐蚀的新型材料的研发进展,以及这些材料如何影响集热器、储热系统和涡轮机的性能。这让我意识到,技术的进步不仅仅是理论上的突破,更是材料科学、制造工艺等多方面协同发展的成果。

评分

这本书的图文并茂,也是我非常欣赏的一点。大量的示意图、流程图和实景照片,让抽象的技术概念变得直观易懂。例如,在介绍太阳能塔式发电站时,书中展示了宏大的集热塔和分布在周围的定日镜场,这种视觉冲击力让我立刻对这项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书中也穿插了许多案例研究,分析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发展太阳能热发电项目时遇到的挑战和取得的成功经验,这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资金的投入以及当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每一个案例都像是生动的故事,讲述着人类如何利用太阳的力量,创造更清洁、更可持续的能源未来。

评分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在讲解技术原理的同时,也贯穿了对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书中详细分析了太阳能热发电相比传统能源在碳排放、水资源消耗以及土地利用等方面的优势,并且也客观地指出了在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环境挑战,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这种负责任的态度,让我对这本书的作者和所介绍的技术更加信服。它不仅仅追求技术上的先进,更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和对未来的责任。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全面,几乎涵盖了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方方面面。从最基础的太阳辐射特性分析,到各种集热技术的原理和设计,再到发电核心的涡轮机和发电机,以及不可或缺的储热系统,甚至还包括了电网接入、经济性分析和环境影响评估,无所不包。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分析,这让我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理解太阳能热发电的经济可行性,而不仅仅是关注初期的投资成本。作者的这种系统性思维,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一本技术手册。

评分

这本《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书,我真是爱不释手,感觉像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能源世界的大门。从翻开第一页开始,我就被它详实的内容和严谨的论证深深吸引。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各种太阳能热发电的原理和技术,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背后的物理学和工程学原理,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逐渐理解那些复杂的概念。比如,在讲解集热器部分,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的集热器,如槽式、碟式、塔式,并且还对比了它们的优缺点,以及在不同地理和气候条件下的适用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镜面反射率、吸热涂层性能以及传热介质选择的讨论印象深刻,这让我了解到,看似简单的集热过程,背后涉及多少精密的科学计算和材料科学的进步。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编排也极具条理性,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再到未来的发展趋势,层层递进,让人能够系统地掌握太阳能热发电的知识体系。在阅读关于储热系统的部分时,我被书中对熔盐储热、相变储热以及干储热等技术的详细介绍所震撼。理解了这些储热技术,就相当于明白了太阳能热发电如何克服间歇性这一最大挑战,实现24小时稳定供电。书中关于储热材料的选择、储热介质的流动性、以及储热系统的热效率计算,都给出了非常详尽的分析和计算模型,这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研究或实践太阳能热发电的工程师来说,都是宝贵的参考。我甚至能想象到,如果把书中的理论应用到实际项目中,能够优化多少设计,提高多少效率。

评分

我一直对能源转型这个话题很感兴趣,而《太阳能热发电技术》这本书,则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具体和深入的视角。书中对太阳能热发电在电网稳定性和可调度性方面的作用的论述,让我对它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同于光伏发电的间歇性,太阳能热发电结合储热技术,可以像传统的化石燃料电厂一样,提供稳定的基荷电力,甚至在需要时快速响应负荷变化。书中对这些“灵活发电”特性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它在构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网中的独特价值。

评分

总而言之,《太阳能热发电技术》这本书是一次极其愉快的阅读体验。它以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宏大的技术视野、清晰的逻辑结构和丰富的实践案例,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清洁能源世界的大门。我不仅学到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对太阳能热发电这项充满潜力的技术充满了信心和期待。这本书绝对值得任何对能源、对科技、对未来感兴趣的人认真阅读和深入研究。它让我相信,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不懈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实现一个更加绿色、可持续的能源未来。

评分

书很好,是比较权威全面的一本书

评分

不错 很实用

评分

太阳能热发电不错的工具书

评分

很实用。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书不错,但是,封底被折了,有一大个折痕,新书这样,有点心塞

评分

价格贵了些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全面深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