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手册. 5. 气相色谱分析(第三版)

分析化学手册. 5. 气相色谱分析(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侯晓莉,朱书奎,副主编 著,许国旺,侯晓莉,朱书奎,副 编
图书标签:
  • 分析化学
  • 气相色谱
  • 气相色谱分析
  • 分析手册
  • 化学分析
  • 仪器分析
  • 分离技术
  • 第三版
  • 实验室技术
  • 分析方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85539
版次:3
商品编码:1212316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48
字数:183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供各行业从事色谱分析工作的人员查阅参考。
  1.分析化学手册》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气相色谱分析》是第5分册。
  2.《分析化学手册》自上世纪80年代出版以来,经历了几次更新,为分析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手册第三版继续凝聚了我国分析化学界的知名专家,由10位院士和多位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编委会,汪尔康院士担任编委会主任。
  3.《气相色谱分析》为手册第三版第5分册,系统介绍了气相色谱分析技术和方法、定性定量数据和各种化合物的气相色谱图。第三版进一步贴近学科发展,增强了实用性,可以为色谱工作者提供了分析各类样品的方法途径及参考数据。
  4.《气相色谱分析》给出了准确的概念和定义,翔实的分析方法,丰富的谱图和数据,可查阅性强,便于读者阅读。
  5.《有机质谱分析》适合化学、化工、石化、能源、环境、烟草、农药、医药、运动医学、刑侦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从事色谱分析的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阅读参考。

内容简介

  本书是《分析化学手册》(第三版)第5 分册,本分册内容由三篇构成:第一篇是气相色谱方法,包括气相色谱概论和基本术语、色谱仪、流动相、固定相、色谱柱、检测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数据处理、柱系统的选择和操作条件的优化、多维气相色谱、联用技术、手性分离、常用的预处理技术、调试与故障分析、常用的辅助技术及数据等;第二篇是气相色谱定性用数据选集,收录了国内外色谱工作者至2016 年为止发表的用于定性的保留指数数据数千个;第三篇是色谱图选集,收集了典型的重要色谱分离谱图近千张。
  修订后,本书进一步贴近学科发展实际,增强了实用性,可为色谱工作者提供分析各类样品的方法途径及参考数据,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可供各行业从事色谱分析工作的人员查阅参考。

作者简介

许国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5年起担任代谢组学研究中心主任,2008年起担任中国科学院分离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现为中国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质谱学会常务理事。现担任Metabolomics, Anal. Chim. Acta, Anal. Bioanal. Chem.,J. Chromatogr. B,J. Pharmaceut. Biomed. Anal.,J. Sep. Sci., Chromatographia等10多个国内外杂志编委。国际高效液相色谱会议科学委员会常委,第30届国际毛细管色谱会议和第33、37届国际高效液相色谱会议副主席。他也是多届国际毛细管色谱会议的科学委员会成员、国际代谢组学会议的组织者和科学委员会成员。至今为止,已在国内外杂志发表400多篇文章,申请发明专利80多件(其中已授权30多项)。一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辽宁省科技发明二等奖,两项成果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
一直从事色谱及其联用技术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根据样品对象的复杂性,在方法学上,走过了从经典一维色谱到中心切割多维色谱、再到全二维色谱的研究过程,逐渐形成了以“多维色谱+联用技术+化学信息学”的科研特色。 主要研究方向:复杂样品分离分析方法的创新性研究;代谢组学分析技术平台及其在疾病、中药、植物表型、食品安全等方面应用的研究。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第一篇 气相色谱方法
第一章 气相色谱概论和基本术语2
第一节 色谱法历史与色谱法的发展2
第二节 气相色谱的分类和基本原理4
第三节 气相色谱的基本术语5
第四节 气相色谱基本理论8
一、色谱热力学理论8
二、塔板理论10
三、速率理论13
四、分离度14
参考文献15
第二章 气相色谱仪16
第一节 概述16
第二节 填充柱气相色谱仪16
第三节 毛细管柱气相色谱仪17
第四节 特殊用途气相色谱仪18
一、裂解气相色谱仪18
二、制备气相色谱仪21
三、过程气相色谱仪22
第五节 常见商用气相色谱仪的性能参数23
参考文献34
第三章 气相色谱流动相35
第一节 常用载气及性质35
第二节 载气的纯化方法35
第三节 载气对分离和检测的影响36
一、载气的选择36
二、载气与柱效36
三、载气与检测器38
参考文献38
第四章 气相色谱固定相39
第一节 固体固定相39
一、无机吸附剂 39
二、多孔聚合物 46
第二节 液体固定相 53
一、载体 53
二、固定液 57
第三节 固定相的选择 100
一、固定相的优选 100
二、固定相的选择 107
参考文献112
第五章 气相色谱柱114
第一节 填充柱114
一、柱管材质及预处理114
二、固定相的制备114
第二节 空心柱115
一、空心柱种类115
二、柱管的预处理117
三、固定液的准备 120
四、固定液的涂渍与交联固化 120
五、空心柱与填充柱的比较 122
第三节 色谱柱的性能评价 123
一、分离能力 123
二、毛细管柱的活性 125
第四节 新型色谱柱制备技术 126
一、溶胶-凝胶技术 126
二、整体柱技术 128
参考文献 128
第六章 检测器 130
第一节 检测器的分类 130
一、按流出曲线类型分类 130
二、按检测特性分类 131
三、按检测原理分类131
四、其他分类方法132
第二节 检测器的评价132
一、基线噪声与基线漂移132
二、线性范围133
三、灵敏度134
四、检测限134
五、小检测量与小检测浓度135
六、响应时间135
七、选择性136
第三节 常用检测器136
一、热导检测器136
二、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142
三、火焰光度检测器145
四、氮磷检测器147
五、电子捕获检测器149
六、谱学检测器154
第四节 其他类型检测器154
一、光离子化检测器154
二、霍尔微电解电导检测器154
三、原子发射检测器154
四、化学发光检测器155
五、氦离子化检测器155
六、多种检测器联用156
参考文献157
第七章 气相色谱定性分析158
第一节 保留值定性法158
一、直接定性法158
二、相对保留值定性法159
三、保留指数法159
四、用经验规律和文献值进行定性分析163
第二节 检测器定性法167
一、联用仪器定性法167
二、选择性检测器定性167
第三节 化学方法定性法169
一、化学试剂定性法169
二、化学反应定性法175
三、热裂解法定性176
参考文献178
第八章 气相色谱定量分析 179
第一节 气相色谱定量分析的基础 179
一、定量校正因子的测定 179
二、色谱峰面积的测定 187
第二节 常用的气相色谱定量分析方法 191
一、归一化法 191
二、外标法 191
三、内标法 192
四、标准加入法 192
五、不同定量方法的比较 193
第三节 定量分析误差 194
一、误差的主要来源 194
二、误差的分类 195
三、误差的表示方法及处理 196
参考文献 197
第九章 气相色谱数据处理 199
第一节 气相色谱数据处理方法 199
一、噪声平滑处理 199
二、色谱峰的检测判别方法 201
三、峰基线的确定 204
第二节 气相色谱质谱数据处理 205
一、定性谱图的获取 205
二、谱图的定性分析 208
参考文献 209
第十章 气相色谱柱系统的选择和操作条件的优化 210
第一节 载气种类及线速的确定 210
第二节 气相色谱柱参数的选择 214
一、柱长 214
二、柱内径 214
三、液膜厚度 215
四、柱参数对压降的影响 215
五、柱参数对小检知量、样品容量及工作范围的影响 216
第三节 柱温和温度程序的优化 216
参考文献 221
第十一章 多维气相色谱法 223
第一节 概论 223
第二节 传统的多维气相色谱法223
一、柱切换技术223
二、中心切割的二维气相色谱法225
三、LC-GC 多维系统226
第三节 全二维气相色谱法228
一、全二维气相色谱法简介228
二、GC×GC 仪器230
三、GC×GC 应用235
参考文献249
第十二章 气相色谱联用技术251
第一节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251
一、色谱单元252
二、质谱单元252
三、GC-MS 使用注意事项和技巧258
第二节 气相色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联用技术259
参考文献260
第十三章 气相色谱中的手性分离261
第一节 概述261
第二节 手性化合物的常用分离方法261
第三节 常见手性固定相262
一、氢键型手性固定相262
二、金属配体作用手性固定相263
三、形成包合物的手性固定相263
四、其他手性固定相264
第四节 典型应用265
一、手性药物的分离和测定265
二、农药及其中间体的对映体分离265
三、氨基酸的分离和测定267
参考文献267
第十四章 气相色谱常用的预处理技术269
第一节 样品预处理概述269
一、样品预处理的目的269
二、样品预处理的要求269
三、样品预处理的类型269
第二节 溶剂萃取技术269
一、索式提取270
二、同时蒸馏萃取 270
三、浊点萃取技术 271
四、加速溶剂萃取 272
第三节 液相微萃取技术 273
一、直接液相微萃取 273
二、液相微萃取/后萃取 274
三、多孔中空纤维膜液相微萃取 274
四、顶空液相微萃取 275
五、分散液相微萃取 275
六、悬浮固化液相微萃取 276
第四节 固相萃取技术 276
一、固相萃取法 276
二、基质固相分散萃取法 278
三、QuEChERS 法 279
第五节 固相微萃取技术 280
一、固相微萃取法 280
二、搅拌棒吸附萃取 283
第六节 其他作用辅助萃取技术 284
一、微波辅助提取 284
二、超声波辅助提取 284
三、超临界流体萃取 285
第七节 基于色谱的选择性净化技术 286
一、凝胶渗透色谱 287
二、免疫亲和色谱 287
三、分子印迹 288
参考文献 289
第十五章 气相色谱的调试与故障分析 291
第一节 气相色谱仪的安装与调试 291
一、气相色谱仪在安装时对环境的要求 291
二、气源准备及净化 291
三、气相色谱仪的安装与调试 291
第二节 常见故障分析和排除方法 292
一、气路 292
二、色谱柱系统 293
三、各系统的加热控制 294
四、放大器 295
五、检测器 295
六、采集系统 296
第三节 气相色谱仪日常维护方法300
参考文献300
第十六章 气相色谱常用的辅助技术及数据301
第一节 进样技术301
一、进样方法301
二、气化方式303
三、进样方式303
第二节 顶空分析方法311
一、顶空分析法的分类311
二、顶空分析系统中分析条件的优化 312
第三节 化学衍生法 313
一、化学衍生法的目的 313
二、化学衍生方法 313
三、衍生物的制备 317
参考文献 319
第二篇 定性、定量用数据选集
第十七章 烃类化合物的保留指数322
第一节 烷烃的保留指数322
第二节 烯烃与炔烃的保留指数333
第三节 环烷与环烯烃的保留指数351
第四节 芳烃的保留指数362
第五节 其他烃类的保留指数383
参考文献395
第十八章 含氧化合物的保留指数397
第一节 醇与酚的保留指数397
第二节 有机酸与酯的保留指数412
第三节 酮、醛与醚的保留指数436
第四节 多种含氧化合物的保留指数441
参考文献449
第十九章 含氮化合物的保留指数451
第一节 胺类化合物的保留指数451
第二节 亚胺类化合物的保留指数454
第三节 硝基化合物的保留指数455
第四节 氮苯化合物的保留指数457
第五节 多环含氮化合物的保留指数462
第六节 含氨基醚保留指数469
第七节 含氮农药保留指数469
参考文献470
第二十章 含硫化合物的保留指数 471
第一节 硫醇的保留指数 471
第二节 硫醚的保留指数 473
第三节 多种硫化合物的保留指数 485
参考文献 497
第二十一章 含卤素化合物的保留指数 499
第一节 卤代烃的保留指数 499
第二节 含卤素酯类的保留指数 508
第三节 多种卤素化合物的保留指数 546
参考文献 556
第二十二章 其他化合物的保留指数 558
第一节 有机硅化合物的保留指数 558
第二节 医药类化合物的保留指数 564
第三节 氨基酸与氨基醇类化合物的保留指数 580
第四节 精油组分与萜烯类化合物的保留指数 585
第五节 农药的保留指数 596
第六节 糖类物质的保留指数 599
第七节 其他化合物及混合物的保留指数 603
参考文献 618
第三篇 谱图选集
第二十三章 烃类化合物色谱图622
第一节 脂肪烃类色谱图622
第二节 芳烃色谱图634
第三节 烃类混合物色谱图652
参考文献 662
第二十四章 含氧化合物色谱图 663
第一节 醇与酚的色谱图 663
第二节 有机酸的色谱图 680
第三节 酮、醛与醚的色谱图703
第四节 含氧混合物的色谱图712
参考文献720
第二十五章 含氮化合物色谱图722
第一节 硝基化合物色谱图722
第二节 胺与酰胺色谱图725
第三节 吡啶与其他含氮化合物色谱图735
参考文献739
第二十六章 含硫化合物色谱图740
第一节 无机硫化合物色谱图740
第二节 有机硫化合物色谱图741
参考文献748
第二十七章 含卤素化合物色谱图749
第一节 无机卤素化合物色谱图749
第二节 有机卤素化合物色谱图750
一、卤代烃色谱图750
二、多种有机卤素化合物色谱图763
参考文献782
第二十八章 特殊类化合物色谱图783
第一节 元素有机化合物色谱图783
第二节 对映体化合物色谱图785
第三节 甾族化合物、糖类及其他类789
参考文献793
第二十九章 石油产品色谱图794
第一节 气态烃色谱图794
第二节 石油化工产品色谱图807
第三节 轻馏分油与中间馏分油色谱图814
第四节 重馏分油与原油色谱图833
参考文献846
第三十章 临床医学物质色谱图 848
第一节 尿液的色谱图 848
第二节 血液与其他体液的色谱图 860
第三节 组织与细菌类物质的色谱图 879
参考文献 884
第三十一章 医药类物质色谱图 886
第一节 西药类物质色谱图 886
第二节 中药类物质色谱图 904
参考文献 907
第三十二章 香料色谱图 908
第一节 植物香气色谱图 908
第二节 精油与植物提取物色谱图 913
第三节 其他香料色谱图 923
参考文献 926
第三十三章 食品色谱图 927
第一节 食物色谱图 927
第二节 烟、酒与饮料色谱图 948
第三节 食品污染物色谱图 978
参考文献 996
第三十四章 农药色谱图 998
参考文献1033
第三十五章 环境物质色谱图1035
第一节 大气污染物色谱图1035
第二节 水中污染物1042
第三节 固体中污染物1087
参考文献1100
第三十六章 其他类化合物色谱图1102
参考文献 1111
附录 以气相色谱为测定方法的国家标准题录1112
主题词索引1122
表索引1126
谱图索引1134



前言/序言

气相色谱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一项重大科学技术成就,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分离、分析复杂样品的技术。《分析化学手册》第一版的《气相色谱分析》是作为第四分册的上册出现的,由成都科技大学分析化学教研室编写。在1999 年出版的《分析化学手册》第二版中,《气相色谱分析》已作为第五分册独立成册,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浩春研究员主编。
经过10 多年的发展,气相色谱出现了新颖的仪器设备、联用技术及更高分辨、高效的分离检测技术,在工业、农业、民生、国防、科研等各方面也有了更广泛、深入的应用,同时,一些老旧的技术、设备也被逐渐淘汰,《气相色谱分析》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有必要在第二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受《分析化学手册》(第三版)编委会和化学工业出版社的委托,本分册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国家色谱中心组织编修,许国旺研究员任主编,侯晓莉、朱书奎任副主编。第二、三、二十四章由路鑫研究员编写,第四章由许国旺研究员编写,第九、十二、三十六章由孔宏伟副研究员编写,第十、十三、二十六、三十二章由赵春霞副研究员编写,第十七、二十三章由胡春秀副研究员编写,第十八、三十五章由周丽娜博士编写,第二十五章由赵欣捷副研究员编写,第二十八、三十一章由石先哲副研究员编写。还有多位曾在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从事气相色谱研究、毕业后就职于其他单位的专业人员参加了此次编修:第五、三十章由梅素容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编写,第六、二十九章由马晨菲博士(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研究院)编写,第八、二十一、二十七章由周佳博士(浙江中医药大学)编写,第十一、十五、二十章由朱书奎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编写,第十四、十九章由王媛博士(Analsoft Consulting Inc.,Canada)编写,第十六、二十二章由王畅副教授(苏州大学)编写,第三十三章由翁前锋副教授(辽宁师范大学)编
写。中粮集团营养健康研究院的杨永坛研究员也被邀请编写第一、七、三十四章。全书由主编们汇总定稿。
本分册内容由三篇构成,第一篇是气相色谱方法,包括气相色谱概论和基本术语、色谱仪、流动相、固定相、色谱柱、检测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数据处理、柱系统的选择和操作条件的优化、多维气相色谱、联用技术、手性分离、常用的预处理技术、调试与故障分析、常用的辅助技术及数据等。此部分与第二版相比,柱系统的选择和操作条件的优化、多维气相色谱、联用技术、手性分离、常用的预处理技术是新增的五章,更加详细地突出了气相色谱备受关注的内容。
第二篇是文献中报道的用于气相色谱分析定性的保留指数数据。与第二版相比,去掉了定量校正因子数据,删减了已废弃的气相色谱方法测定的保留指数数据,增补收集了1997年以来各种物质保留指数的实验值,这些化合物的保留指数可用于色谱峰的定性。汇编时按照表中化合物类别或产品类别安排。
第三篇删减了第二版中不再先进的气相色谱方法所得之色谱图,增补了1997 年以来报道的相关典型色谱图。色谱图分类是以其主要组分的类别或样品来源为依据。
本分册引用来源为国内外出版的气相色谱书籍、杂志、会议论文集及一些大色谱公司发行的资料,力求具有实用性、先进性和代表性,满足各层次色谱工作者查阅参考的需要。
感谢第二版各位编者给本分册打下的良好基础,使本次修订能在较高的起点上完成。在本手册的修订过程中,相关作者部门的职工李艳丽,研究生刘心昱、李丽丽、王利超、邵亚平、赵洁妤、赵燕妮、轩秋慧、王霜原、秦倩、王博弘、傅燕青、王志超、罗萍、颜敏、赵明晓、庞丽玲、陶芸等也参与了文献查阅、翻译工作,吕世峰、于淑新等也在前期参加了部分的数据采集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在修订过程中化学工业出版社责任编辑为本次再版倾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组织审稿,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在此对本书责任编辑及审稿者表示衷心感谢。
因编撰者在专业知识面及学术水平上的局限,本书不当及疏漏之处在所难免,切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6年10月于大连
《分析化学手册:气相色谱分析(第三版)》 内容概述 本书是《分析化学手册》系列中的一本,专注于气相色谱(GC)分析技术。作为该领域的权威参考指南,本书全面深入地阐述了气相色谱的理论基础、仪器构造、样品前处理、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以及在各个应用领域中的实践。第三版在原有基础上,结合最新的技术发展和广泛的应用需求,对内容进行了修订和更新,力求为读者提供最前沿、最实用的信息。 章节内容详解 第一章 绪论 气相色谱发展简史: 回顾气相色谱技术的起源、关键突破及其在分析科学中的地位演变。 气相色谱基本原理: 详细解释色谱分离的本质,包括载气、固定相、流动相的作用,以及分配系数、保留值、塔板理论等核心概念。 气相色谱的分类: 介绍不同类型气相色谱仪及其特点,如根据载气、柱类型、检测器等进行划分。 气相色谱在现代分析化学中的重要性: 阐述其在科研、工业、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医药研发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和不可替代的价值。 第二章 气相色谱仪器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载气系统: 详细介绍各种常用载气(氦气、氮气、氢气、氩气)的性质、纯化方法、流量控制(稳压管、质量流量控制器)及监测。 进样系统(进样器): 分流/不分流进样口: 解释其结构、工作原理、对进样体积和样品挥发性的影响,以及如何优化分流比。 程序升温进样口: 介绍其在处理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样品中的优势,以及温度编程的设置和作用。 冷聚焦进样技术: 阐述其如何提高检出限和分析精度。 其他进样方式: 如顶空进样、吹扫捕集进样、液体进样、固体进样等,并介绍各自的适用范围。 色谱柱: 填充柱: 介绍填充柱的种类、填料(固定相)的类型(液相、固相)、粒径、固定相载体等,以及其优缺点。 毛细管柱: 详细阐述壁涂毛细管柱(WCOT)、多孔层毛细管柱(PLOT)、厚膜毛细管柱(SCOT)等不同类型,以及固定相的极性、膜厚、内径、长度等参数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柱温控制系统: 介绍恒温箱和程序升温箱的工作原理、控温精度、升温速率、升温程序设计等。 检测器: 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 详细介绍其工作原理、响应特性(对含碳化合物敏感)、灵敏度、线性范围、死体积等,以及适用范围。 热导池检测器(TCD): 阐述其工作原理(基于载气与分析物热导系数的差异)、响应特性(普适性)、灵敏度、线性范围等,以及其在检测惰性气体和非碳化合物中的优势。 电子捕获检测器(ECD): 介绍其工作原理(基于分析物对高能电子的捕获)、响应特性(对卤代烃、硝基化合物等高亲电性化合物高度敏感)、灵敏度、线性范围等,以及在环境和痕量分析中的应用。 氮磷检测器(NPD): 阐述其工作原理(基于火焰中的催化反应)、响应特性(对含氮、磷化合物的选择性)、灵敏度、线性范围等,以及在农药残留、药物代谢等领域的应用。 质谱检测器(GC-MS): 详细介绍其工作原理(质谱作为检测器)、接口技术、离子源、质量分析器、检测器类型,以及其在定性、定量分析中的强大能力,包括谱库检索等。 其他检测器: 如火焰光度检测器(FPD)、光离子化检测器(PID)、傅里叶变换红外检测器(GC-FTIR)等,介绍其工作原理和应用。 第三章 样品的前处理与引入 样品采集与储存: 强调样品采集的代表性、避免样品污染和挥发损失的注意事项,以及合适的储存条件。 样品提取与分离: 溶剂萃取: 介绍常用溶剂的选择原则、萃取效率的影响因素。 固相萃取(SPE): 详细阐述不同填料(吸附剂)的类型、选择原则、萃取和洗脱条件优化。 液-液萃取: 介绍在GC分析中的应用。 蒸馏与分馏: 适用于高挥发性物质的分离。 吹扫捕集: 适用于痕量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富集。 顶空分析: 适用于检测样品中挥发性组分。 衍生化技术: 目的: 提高分析物的挥发性、热稳定性,改善分离度,增强检测器响应。 常用衍生化试剂: 如甲硅烷化试剂(TMS、TFA、PFMS)、酰化试剂(TFAA、PFPAA)、烷基化试剂等,介绍其反应机理和应用。 样品引入的要求与注意事项: 强调进样量的一致性、避免样品损失、防止进样口污染等。 第四章 色谱定性与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 保留时间(RT): 介绍保留时间在定性中的基本作用,以及影响因素(温度、载气流速、固定相、柱长等)。 相对保留时间(RRT): 强调使用内标法或外标法校正仪器条件变化对保留时间的影响。 联用技术(GC-MS): 质谱图作为最可靠的定性手段,包括谱库检索、碎片离子分析。 利用不同检测器组合: 通过不同检测器对化合物的响应差异进行辅助定性。 定量分析: 峰面积法与峰高法: 介绍两种基本定量方法的原理、适用性及影响因素。 校准曲线法(外标法): 详细介绍标准溶液的配制、进样、数据处理和校准曲线的绘制与应用。 内标法: 介绍内标物的选择原则、加入方法、计算公式,以及其在校正进样量和基线漂移方面的优势。 外标-内标法: 结合外标法和内标法的优点。 标准加入法(加标回收法): 强调其在复杂基质样品中克服基质效应的重要性。 仪器响应因子: 介绍如何确定和应用相对响应因子(RRF)和绝对响应因子(ARF)。 定量精度与准确度的评估: 讨论回收率、相对标准偏差(RSD)等评价指标。 第五章 气相色谱的应用 环境保护: 大气环境监测: 分析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汽车尾气、工业废气中的有害物质。 水环境监测: 检测水中挥发性有机物、酚类、农药等。 土壤环境监测: 分析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农药残留。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 农药残留检测: 对果蔬、谷物等食品中的农药进行高精度检测。 食品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鉴定和定量食品的风味成分,用于风味研究和品质评价。 食品中脂肪酸组成分析: 确定食品脂肪的质量和营养价值。 食品中添加剂和污染物分析: 如塑化剂、非法添加物等。 医药与生命科学: 药物代谢物研究: 分析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和产物。 药物纯度检测: 控制药物的生产过程,保证药物的质量。 生物样品分析: 如血、尿、唾液中的代谢物、激素、药物等。 石油化工与能源: 油品组分分析: 如汽油、柴油、润滑油等,测定其组成和含量。 天然气分析: 测定天然气中的主要成分(甲烷、乙烷等)和杂质。 化工产品质量控制: 分析有机合成原料、中间体和产品的纯度。 公共安全与法医鉴定: 毒品分析: 检测非法药物。 酒精含量检测: 呼气酒精测试。 爆炸物痕迹分析: 犯罪现场痕迹物证分析。 第六章 气相色谱的优化与故障排除 方法开发与验证: 色谱条件优化: 包括温度程序、流速、柱选择、进样量等。 检测器参数优化: 根据样品和目标分析物调整检测器的工作参数。 样品前处理优化: 针对不同基质选择和优化提取、净化方法。 方法验证: 线性、范围、灵敏度(LOQ, LOD)、精密度、准确度、选择性、耐用性等。 常见仪器故障与排除: 基线漂移或不稳定: 分析原因(如进样口污染、检测器故障、载气纯度问题、泄漏等)并给出解决方案。 峰形异常(拖尾、展宽、分裂): 分析原因(如样品与固定相反应、柱堵塞、死体积过大等)并给出解决方案。 保留时间不稳定: 分析原因(如载气流速不稳、温度控制问题、进样量不一致等)并给出解决方案。 灵敏度下降: 分析原因(如检测器老化、样品损失、流速问题等)并给出解决方案。 噪音过高: 分析原因(如电源干扰、检测器故障、气路问题等)并给出解决方案。 本书特色 全面性: 覆盖了气相色谱技术的各个方面,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应有尽有。 权威性: 由领域内的专家编写,内容严谨、科学,是值得信赖的参考资料。 实践性: 结合大量的实际案例和应用指南,帮助读者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前沿性: 第三版融入了最新的技术进展,如高分辨率GC、新型检测器、自动化进样系统等。 易读性: 结构清晰,语言精练,配有丰富的图表和示意图,便于理解和查阅。 适用读者 本书适用于化学、化工、环境、食品、医药、生物等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实验室技术人员、研究生以及在相关行业从事分析检测工作的专业人士。对于初学者,本书提供了系统学习气相色谱技术的扎实基础;对于经验丰富的分析师,本书则提供了深入探讨和解决复杂问题的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拿到《分析化学手册. 5. 气相色谱分析(第三版)》的时候,我有些犹豫。作为一个多年从事环境监测的化学工作者,我接触过不少关于色谱分析的书籍,但往往都过于偏重理论,或者过于狭窄,无法涵盖我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复杂情况。然而,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眼前一亮。它的第五部分,专门针对气相色谱分析,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远超我的预期。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色谱柱的选择与维护”的章节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不同种类色谱柱的性能参数,而是深入分析了固定相的化学本质、键合技术、膜厚以及柱温对分离效率的影响。当我阅读到关于“柱效与理论塔板数”的章节时,书中用非常直观的图示和生动的语言,解释了理论塔板数、高度等概念,并将其与实际的分离效果联系起来。这让我对色谱分离的“内在规律”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明白,为什么有时候即使是相同的仪器和色谱柱,不同的操作方法也会导致结果的巨大差异。此外,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色谱柱的日常维护、清洗和报废标准,这些实用的“小贴士”,对于延长色谱柱的使用寿命,保证分析数据的准确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评分

作为一名在食品安全领域工作的分析员,气相色谱是我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前,我主要依赖于一些零散的文献和网络资源来解决实际问题,效果总是差强人意。《分析化学手册. 5. 气相色谱分析(第三版)》的出现,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这本书的第五部分,专门针对气相色谱分析,其内容的系统性和实用性,是我前所未见的。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样品前处理”的部分。在食品分析中,基质干扰是普遍存在的难题,直接进样往往会导致色谱柱污染、分离度下降甚至无法得到有效结果。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给出了非常详尽的指导,从溶剂萃取、液液萃取,到顶空、吹扫捕集等技术,书中不仅详细描述了各种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步骤,更重要的是,它还深入分析了不同技术在处理不同类型食品样品(如油脂类、水产类、谷物类)时的优缺点,以及如何根据目标分析物的性质和样品基质选择最合适的前处理方法。这种“对症下药”的思路,对我来说简直是救星。此外,书中对各种复杂样品(如农药残留、风味物质、挥发性有机物)的色谱分析策略的介绍,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它并没有给出“万能公式”,而是引导读者如何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色谱技术和条件,最终达到精确分析的目的。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在我这个做了十几年色谱分析的“老兵”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坦白说,在接触到《分析化学手册. 5. 气相色谱分析(第三版)》之前,我一直以为自己对气相色谱的理解已经算得上是炉火纯青,毕竟从实验室里的 GC-FID 到工业生产线上的 GC-MS,我都接触过不少。然而,这本书的第五版,尤其是它在理论阐述上的深度和广度,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一些“固有认知”。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各种技术参数和操作规程,而是深入挖掘了气相色谱原理的每一个细节,从气体的扩散行为到固定相与流动相之间的微妙相互作用,再到检测器响应的物理化学基础,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这种“抠细节”的功夫,对于那些希望真正理解色谱分离机制,而不仅仅是“会操作”的分析人员来说,简直是福音。书中对于进样系统、柱温箱、检测器这些核心部件的演进历程和不同类型的工作原理的讲解,也让我看到了技术发展的脉络,理解了为什么今天的 GC-MS 会比我刚入行时看到的设备先进这么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在处理复杂基质和痕量分析方面的章节,虽然我个人在这方面的经验相对有限,但通过阅读,我仿佛亲眼看到了作者如何一步步构建起解决这些难题的理论框架和实验思路,这种启发性的力量是书籍最宝贵的财富。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的第三版,显然吸收了近些年气相色谱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例如在新型固定相材料、高灵敏度检测器以及各种辅助技术(如吹扫捕集、顶空进样等)的应用方面,都给予了详尽的介绍和深入的分析,这对于保持技术的先进性,避免“闭门造车”至关重要。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收到《分析化学手册. 5. 气相色谱分析(第三版)》这本厚重的著作之前,我对“手册”二字总有一种刻板印象:以为它不过是枯燥的参数堆砌,是写给初学者看的入门指南。然而,这本第三版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更像是一部气相色谱领域的“百科全书”,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娓娓道来、循循善诱。我尤其欣赏它在“方法开发与优化”这个章节的处理方式。不同于很多书籍简单列举几个优化步骤,这本书花了大量篇幅深入讲解了每一步背后的科学原理。例如,在选择合适的色谱柱时,它不仅列出了不同极性的柱子适合分离的化合物类型,还详细阐述了固定相的化学结构如何影响其选择性,以及柱长、内径、膜厚这些参数对分离度和载量的影响。当我读到关于进样技术的部分时,书中对不同进样方式(如分流/不分流、冷/热进样)在保留时间稳定性、峰形、灵敏度以及对样品挥发性的影响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和分析,让我对以往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不稳定性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向。而且,书中在论述检测器时,并非仅仅罗列几种常见的检测器(FID、TCD、ECD、NPD、MS),而是深入剖析了它们各自的工作原理、选择性、灵敏度、线性范围以及可能遇到的干扰。这种深挖技术本质的做法,对于我这样希望在分析过程中能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研究人员来说,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价值。

评分

坦白说,当我翻开《分析化学手册. 5. 气相色谱分析(第三版)》的扉页时,我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待。毕竟,我已经在这个领域摸爬滚打了快二十年,从经典的GC-FID到如今的GC-MS/MS,我自认为对气相色谱的理解已经相当透彻。然而,这本书的第五部分,以其独到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让我大为震撼。它并非仅仅是技术参数的堆砌,而是对气相色谱原理进行了“抽丝剥茧”式的讲解。我尤其赞赏书中在“进样系统”部分的处理。它没有简单地介绍几种常见的进样器,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进样方式(如程序升温、程序降温、恒温)对分离效果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样品性质和分析目的选择最合适的进样策略。书中对“分流/不分流进样”的详细论述,让我对以往在处理痕量组分时遇到的灵敏度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找到了提升灵敏度的有效途径。此外,书中关于“检测器”的介绍,也极具启发性。它不仅仅罗列了FID、TCD、ECD等传统检测器,更对它们的响应机制、选择性、灵敏度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检测器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评分

作为一名在制药行业从事质量控制的化学师,我对气相色谱的严谨性和准确性有着极高的要求。《分析化学手册. 5. 气相色谱分析(第三版)》的出现,可以说是为我提供了一本“圣经”。这本书的第五部分,专注于气相色谱分析,其内容的专业性和系统性,让我耳目一新。我特别欣赏书中在“定量分析”章节的论述。它不仅详细介绍了峰面积法、峰高法等基本定量方法,更深入地探讨了校准曲线的绘制、内标法、外标法等多种定量策略,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书中还对“系统适用性试验”(SST)的意义和具体操作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例如如何通过保留时间、峰度因子、理论塔板数等参数来评估仪器的稳定性和方法的可靠性,这对于确保药品质量的稳定性至关重要。此外,书中还针对药品中常见的杂质分析,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包括如何选择合适的色谱柱和检测器以达到最佳的分离效果和灵敏度,以及如何处理潜在的共流出峰和基线漂移等问题。这种“实战导向”的分析方法,让我能够更自信地面对日常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评分

作为一个刚刚踏入分析化学领域的研究生,我对气相色谱的认识还停留在课堂上学习的皮毛阶段。《分析化学手册. 5. 气相色谱分析(第三版)》的第五部分,简直是我学习路上的“指路明灯”。这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但又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色谱峰的形成与演变”的章节。它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解释了诸如扩散、传质等影响色谱峰形的重要因素,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色谱条件来获得窄而对称的色谱峰。这让我对“理论塔板”这个概念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也明白了为什么有时候同样的样品,在不同的仪器上跑出来的峰形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衍生化技术”,这对于分析那些挥发性差或极性太大的化合物至关重要。我之前一直对衍生化感到头疼,而这本书通过具体的案例,一步步地教我如何选择合适的衍生化试剂,以及如何优化衍生化反应条件,让我能够将这项技术运用到我的研究中。

评分

我是一名在化工厂从事工艺分析的工程师,对气相色谱的快速、准确性有着极高的要求。《分析化学手册. 5. 气相色谱分析(第三版)》的第五部分,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这本书的内容非常贴合实际应用,尤其是关于“在线气相色谱分析”的章节,让我大开眼界。书中详细介绍了在线色谱的原理、系统构成、样品采集与预处理技术,以及在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等领域的应用案例。这对于我优化生产过程、实时监控产品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色谱数据处理与峰识别”的部分。在处理大量生产数据时,如何快速、准确地识别和定量各个组分是关键。这本书提供了多种数据处理策略,包括基于保留时间、保留指数、光谱信息(对于GC-MS)等多种识别方法,以及如何利用软件进行自动积分和定性定量。这大大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也降低了人为误差的可能性。

评分

作为一个从事香精香料研发的化学工作者,我深知气相色谱在解析复杂混合物中的关键作用。《分析化学手册. 5. 气相色谱分析(第三版)》的第五部分,可以说是为我量身打造的。这本书的内容非常贴合我的实际需求。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小分子挥发性化合物分析”的章节。在香精香料领域,成千上万种挥发性化合物的组合构成了产品的独特风味。而这本书,从样品采集、前处理(如顶空、固相微萃取),到色谱条件优化(如选择性好的毛细管柱、温度程序),再到检测器(如高灵敏度的FID、or-TOF-MS)的选择,都提供了详尽的指导。书中对于“保留指数”的应用,更是让我对化合物的定性分析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尤其是在面对大量未知成分时,保留指数能够成为我重要的辅助判断依据。此外,书中对“多维气相色谱”(GC×GC)的介绍,更是让我看到了分析复杂体系的未来方向,其能够提供更高的分离效率和更强大的二维信息,对于深入研究香精香料的化学组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

不得不说,《分析化学手册. 5. 气相色谱分析(第三版)》的出现,为我这位在色谱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炮儿”提供了一次“返璞归真”的契机。第五部分对气相色谱的深入探讨,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被我习以为常的现象。书中在“流动相与固定相相互作用”的论述,虽然我能背出各种固定相的极性,但书中对这些极性背后微观化学原理的剖析,例如氢键、π-π作用、偶极-偶极作用是如何影响化合物保留的,让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思维方式的升华。当我读到关于“峰容量与分辨率”的章节时,书中对这些概念的阐述,并非停留在公式层面,而是通过大量图例和实际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调整色谱柱、流速、温度梯度等参数来优化分离度,解决复杂的共流出问题。这种“实践出真知”的讲解方式,让我受益匪浅。此外,书中关于“色谱柱性能衰减与复苏”的论述,也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技巧,帮助我更好地维护我的色谱柱,延长其使用寿命。

评分

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n

评分

需要用的工具书,买过来正好使用了。。。。。京东的优势就是价格优惠,速度快。

评分

专业书籍正版价格公道值得一看有帮助讲解清晰实用全面

评分

书不错,物流也给力

评分

很好划算

评分

内容基础,入门必备,值得拥有,好书

评分

好。。。。。

评分

还可以,价格还算合适送货速度快

评分

物美价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