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华古籍浩如烟海,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何使这些古代典籍更好地为今人所用,以更平易的方式走进现代人的生活,是摆在出版人面前的一个课题。带着这样的使命感,中州古籍出版社全体同仁群策群力,精心帅选、倾力打造,为读者送上了一份宝贵的文化大餐。
一、选目精当,框架清晰
从几千种古代典籍中为读者精心筛选了*有代表性的百种典籍,囊括了经史子集中的*经典著作。有心的读者若能认真读完全部图书,相信对中国文化的精髓会有一个全面的体认。
二、精工细作,态度谨严
作为一套普及国学的大众读本,中州古籍出版社将图书品质定位为“大家”写给大家的书。每本著作都约请了相关领域的一流学者,以严谨的治学精神对原典进行导读、注释及翻译。导读部分融入了学者对原典内容的全面介绍,对该书的思想性、艺术性及目前学术界的**研究状况给以综合评价,对于读者进一步研读该书指明了方向。注释和翻译部分又为读者扫清了文言文的语言隔阂。体现了学术性和通俗性的完美统一,真正做到了雅俗兼呈。
三、版式疏朗,易读性强
封面及版式设计数易其稿,摒弃了芜杂的插图,将版面**限度地还给读者。原文、注释、译文部分的设计均按照体现读者易读性的原则设计,版式流畅、干净、舒适。十分适合阅读。
四、定价合理,自用馈赠两相宜
文化礼品。***大气典雅,送孩子丰富知识,送老人怡情悦性,作为家庭常备图书更是便于随时查阅
内容简介
我社推出的这套《国学经典》丛书,目前已有百部,所选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例上以原文、注释、白话解读的形式对经典著作进行明白晓畅的注解,引导读者跨越文言文的隔阂,真正亲近经典、领悟传统温暖的巨大魅力,在愉快的阅读之旅中获得通透畅达的人生智慧,对于做人做事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套书采用国际流行的16开本,版式疏朗大方,装帧印刷精美,便于携带和阅读。此套丛书共分为三辑,第一辑1048元,第二辑1100元,第三辑540元
目录
《论语》
《弟子规 弟子职 朱子治家格言》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孝经》
《三十六计》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道德经》
精彩书摘
学而篇第一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e)乎!人不知而不愠(yun),不亦君子乎!”[注释]时,到一定时候。《论语》中说的学和习,主要指仁义道德、为人处事的问题,习为实习、实现之义。说,即“悦”,愉快。亦,无实在意义,只是加强反问语气,故可加“很”或“就”字表达它。远方,指其他诸侯国家甚至少数民族地区。愠,郁积,生气。
[提示]
本章第一句是说要勤奋学习,第二句说能扩大影响,第三句说有坦荡风度。
[译文]
孔子说:“学了,到时候便实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赶来,不是很欢乐吗?人家不了解也不生气,不就是个君子吗?”
1。2有子日:“其为人也孝弟(ti),而好(hao)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yu)!”
[注释]
有子,即孔子学生有若,《论语》的第二章就载有子之言,足见有子在孔子学生中威信之高。有“有子之言似夫子”之说。弟,即“悌”,弟对兄长的尊重和听从日悌。也,于此为句中的停顿语气词。鲜,少。未之有,即未有之,意即没有这种事。否定句和疑问句中的宾语是代词,就提到动词之前,这是古语法,因此这里说“未之有”,“之”是代词宾语。务,从事,致力。其,于此表示推测的语气,有大概、恐怕的意思。与,即“欤”,语气词。
[提示]
这一章说,讲孝悌的人不会犯上作乱,这就把伦理道德问题结合政治问题了,即是所谓的“为政以德”。
[译文]
有子说:“那种为人孝悌,却好触犯上司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司,倒喜欢叛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抓根本,根本的东西确立了,导向就有了。孝悌大概就是仁的根本之点吧。”
1。3子日:“巧言令色鲜矣仁!”
[注释]
令,善。色,本指脸色。令、色二字的下部皆为“节”字,即气节的节。
[提示]
本章巧言令色指表面上讲究的东西。虽然不一定都不好,但仁义道德就不会多,变成虚架子,即不充实,不厚道。参见5。25。
[译文]
孔子说:“说得巧妙,脸面好看,仁就少了。”
1。4曾子日:“吾日三省(xi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an)不习乎?”
[注释]
曾子,孔子著名的大弟子曾参(shen),鲁国人。日,即日日,每天。三,泛指多次,一再。省,反省,检查。身,自己。忠,忠诚,真心为人,与后来专指忠君的意思不同。
[提示]
本章就是说的好学,“学而时习之”的部分内容。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一再检查自己:帮人考虑问题没有真心实意吗?与朋友交往没有诚信吗?老师传授的东西没有实习吗?”
1。5子日:“道千乘(sheng)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注释]
道,即“导”,领导。乘,军用战车,驾四马拉载,那时习用战车的数量表明诸侯国的大小,军备的强弱。万乘之国为大国,春秋时尚少,百乘之国为小国,千乘之国是一般的中等国家。敬,认真。事,均指政事。以时,按一定时间。劳役过重,或在农忙季节抽调大批劳役,就都不是“以时”。
[提示]
孔子讲话都有针对性,本章所述五点,概亦是针对当时政界时弊而发。有些荒淫无能的暴君是一条也做不到的。
[译文]
孔子说:“领导一个上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家,办公要认真、守信、节约开支,爱护周围的人,调用民役要安排好一定的时间。”
……
传承千年智慧,启迪人生智慧——国学经典深度品读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至今仍是滋养我们民族精神的甘泉。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之中,蕴藏着无数先贤的智慧结晶,它们历经岁月洗礼,依然闪耀着不朽的光辉,为我们提供了洞察人生、指导实践的宝贵财富。本套国学经典读本,精选了数部影响深远的传世名作,旨在引领读者深入其中,细细品味,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汲取其中蕴含的千年智慧,启迪当下的人生。 一、 圣人之道,人生之基——《论语》 《论语》乃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经典。它并非高深莫测的哲学论述,而是充满生活智慧的语录集。孔子以其仁爱之心、周道之德,论说了为人之道、治国之道、学习之道。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君子品格的塑造,对社会和谐的期盼,以及对个体修养的反复强调。 翻开《论语》,我们仿佛能听到夫子在杏坛之上,循循善诱,将“仁者爱人”的道理娓娓道来;又能感受到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安贫乐道;更能体会到子路“闻过则喜”的真诚。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学习态度,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法则;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好学,到“敬而远之”的待人处事之道,《论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人格的轮廓,指明了通往道德完善的道路。 它教导我们如何对待父母,如何与朋友相处,如何在社会中立足。它的智慧,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依然是我们构建和谐家庭、融洽人际关系、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石。阅读《论语》,不仅仅是学习古人的话语,更是对自身品德的反思与升华,是对人生方向的重新校准。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强大,源于内心的修养与道德的坚守。 二、 淳朴教诲,文明之始——《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圣谕广训》,是清代李毓秀所作的一部集儒家四书五经、三字经等教导之大成,以浅显易懂的文字,阐述了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它以“孝、悌、谨、信、习、余”六个部分,详细说明了儿童在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场合应有的言行举止,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品德教育的启蒙读物。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开篇即强调了孝敬父母的重要性,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则阐述了兄弟姐妹间的相处之道,以及和睦家庭对孝道的支撑。“晨必省,昏必定。”是提醒我们要时刻关心父母的起居。“出必告,反必面。”是教导我们外出和回家都要向长辈报备,体现了对家人的责任感。 《弟子规》的内容,虽然简单质朴,但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它不仅仅是教孩子如何做人,更是为所有渴望获得良好品德的人提供了一本实用的行为指南。从个人的言行举止,到待人接物,再到学习的态度,《弟子规》都给出了清晰而可行的指导。它强调的是一种内化于心的自觉,一种外化于行的习惯。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重读《弟子规》,更能让我们回归本源,审视自己是否在忙碌中忽略了最基本的人伦道德。它提醒我们,文明的养成,始于日常的点滴,始于对身边人的关怀与尊重。它是一本让我们回归本真,重拾淳朴善良的必读之书。 三、 千古诵读,启蒙经典——《三字经》 《三字经》,是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儿童启蒙读物。它以其整齐的韵律、凝练的文字,涵盖了中国历史、文化、道德、常识等方方面面,如同一个浓缩的中华文明史,让初学者在琅琅上口的诵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人之初,性本善。”开宗明义,点明了人性的本源。“性相近,习相远。”则阐述了后天教育和环境对人的影响。“苟不教,性乃迁。”强调了教育的必要性。《三字经》从三皇五帝讲到周朝,再到秦汉、三国、晋宋、南北朝,直至隋唐宋元明清,简要勾勒了中国历史的脉络。同时,它还介绍了经典的常识,如“百家姓,序之唐宋;千字文,讲其义理”。 《三字经》不仅仅是历史的简述,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着深刻的道德理念。它告诉我们“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父母存,孝其敬;父母殁,念其情。”“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这些都是关于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的规范。《三字经》用最朴素的语言,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如孝悌、忠信、仁义、礼智等,融入其中,使之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精神成长的摇篮。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三字经》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不仅是汉字和汉语学习的极佳素材,更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生动载体。通过诵读《三字经》,孩子们能够建立起对民族文化的基本认知,培养对中华文明的热爱,并从中汲取做人的基本道理。 四、 姓氏渊源,文化寻根——《百家姓》 《百家姓》是中国古代一本关于姓氏的书籍,它按照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等顺序,收录了四百多个姓氏。虽然它看似只是一个简单的姓氏列表,但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姓氏,是中国人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是家族血脉的延续,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家姓》的编纂,体现了宋朝时期社会对姓氏的关注,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结构的特点。每一个姓氏,都可能有着一段或长或短的历史故事,与家族的起源、迁徙、功勋、甚至历史事件紧密相连。 阅读《百家姓》,不仅是认识自己的姓氏,更是了解中国姓氏文化的演变。它让我们明白,我们不仅仅是独立的个体,更是庞大家族和社会网络中的一员。通过探究姓氏的渊源,我们可以追溯家族的历史,感受血脉的传承,从而更好地理解“根”的意义。 在多元文化交融的今天,《百家姓》提醒我们要珍视自己的文化身份,了解家族的根源,增强民族认同感。它是一个民族共同记忆的载体,是一个家族情感的纽带,是一个文化传承的起点。 五、 孝道之根,感恩之魂——《孝经》 《孝经》,是儒家文化中专门论述孝道的一部经典。它以孔子与其弟子曾子的对话形式,详细阐述了“孝”的内涵、意义、实践方法以及“孝”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孝”被视为“百善之首”,是立身之本,是治国之基。 《孝经》开篇即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强调了孝是道德的根本,是教育的起点。它从“孝治”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孝”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体现:天子的孝,诸侯的孝,卿大夫的孝,士的孝,以及庶人的孝。无论身份高低,都必须践行孝道。 书中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孝”的具体内容,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告诉我们,孝敬父母,不仅在于物质上的供养,更在于个人的品德修养和事业成就,以此来光耀父母。 《孝经》的智慧,在于它将个体的小孝与国家的大孝紧密结合。一个懂得孝敬父母的人,才能懂得忠君爱国,才能建立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它教导我们,孝道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恩,是一种持之以恒的责任,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与传承。 在现代社会,尽管“孝”的表达方式可能有所变化,但其核心精神——感恩、尊重、责任,依然是维系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孝经》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考,让我们重新审视与父母、与长辈的关系,并将孝道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六、 谋略之源,兵学之祖——《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 《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是一部集中国古代军事谋略之大成的兵书,它以三十六条计策的篇幅,涵盖了古代战争中各种巧妙的策略和战术。这些计策,虽然大多诞生于战争场景,但其蕴含的智慧,早已超越了军事范畴,广泛应用于政治、外交、商业竞争,乃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瞒天过海”、“声东击西”、“无中生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围魏救赵”……这些耳熟能详的计策,无不展现了古人的军事智慧和战略眼光。它们教会我们如何在高压环境下保持冷静,如何洞察敌情,如何出奇制胜,如何在劣势中寻找机会,如何在危机中化险为夷。 《三十六计》并非鼓励尔虞我诈,而是教导我们在复杂的环境中,如何运用智慧和策略,更好地保护自己,实现目标。它是一种生存的艺术,是一种博弈的智慧,是一种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军事理论著作,其思想体系对后世的军事学、政治学、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孙子以其“道、天、地、将、法”五事七计为基础,系统地阐述了战争的发生、发展和规律,以及指导战争的原则和方法。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开篇即强调了战争的严肃性,以及审慎决策的重要性。孙子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将“不战而胜”视为最高境界,这体现了其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胜利的战略思想。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孙子兵法》中最著名的一句话,它揭示了军事行动成功的关键在于对敌我双方情况的充分了解。孙子还提出了“诡道”、“避实击虚”、“因粮于敌”等一系列重要的作战原则。 《孙子兵法》的智慧,在于其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它不仅适用于战争,更适用于一切竞争性的领域。它教会我们如何进行战略规划,如何进行风险评估,如何进行资源配置,如何进行危机管理,以及如何制定长远的目标。阅读《孙子兵法》,能够极大地提升我们的战略思维能力和决策水平。 七、 宇宙之道,人生至理——《老子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奠基之作,被认为是中华哲学思想的源头之一。老子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语言,阐述了“道”的本质,以及“道”在宇宙万物运行和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开篇即点明了“道”的不可言说性,以及其超然于具体概念的本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展现了“道”作为宇宙本源的创造力,是万物产生的根基。 老子倡导“无为而治”,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强调顺应自然,尊重规律,以柔克刚。他认为“柔弱处上,刚强处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以水之柔韧、包容、不争,来比喻“道”的品德和行为方式。 《道德经》中充满了辩证智慧,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些都提醒我们,事物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 阅读《道德经》,能够帮助我们超脱世俗的纷扰,认识到生命的本质,找到内心的宁静。它教导我们如何以一种更加平和、宽容、自然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一份清醒与智慧。 总结: 这套国学经典读本,集结了中华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精华,它们或阐述为人处世的根本,或描绘文明教化的轨迹,或揭示姓氏文化的根源,或升华孝道精神的内涵,或精炼战略谋略的智慧,或探究宇宙人生的至理。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淹没,迷失了方向。重拾这些古老的智慧,如同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到一盏明灯,能够帮助我们净化心灵,校准人生坐标,提升个人修养,丰富精神世界。 本书的设计,力求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以清晰的条理和易懂的语言,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每一部经典的核心思想。我们相信,通过对这些经典的学习与品读,您将能够获得深刻的人生启迪,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并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汲取源源不断的智慧力量。这是一次对千年智慧的致敬,更是一次对我们自身生命意义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