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閥之國1911-1930 從晚清到民國時期的中國軍閥影像集(套裝共2冊) [Warlords of China 1911-1930]

軍閥之國1911-1930 從晚清到民國時期的中國軍閥影像集(套裝共2冊) [Warlords of China 1911-1930]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駱藝,黃柳青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近代史
  • 軍閥混戰
  • 民國曆史
  • 影像史學
  • 曆史照片
  • 晚清曆史
  • 政治史
  • 社會史
  • 曆史文化
  • 圖錄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日報齣版社
ISBN:9787511534811
版次:1
商品編碼:1184149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圖史係列
外文名稱:Warlords of China 1911-1930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08
套裝數量: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民國時期,亂世製崩,梟雄林立,官兵如匪,民不聊生。本書以近韆張曆史圖片,以“紀錄片”式的創作方式對這段曆史進行迴顧,以“視覺書”的形式在國內首次將這些照片進行瞭精確的年代劃分與考證,從而也解答瞭長期以來存在的一些疑問。另外,除照片外,本書還收錄瞭31幅來自美、日、英、意、法等國的戰時海報,32張士兵製服圖繪,11幅飛機彩繪,12張厘清錯綜復雜關係的編製序列錶。全書行文精簡流暢,一氣嗬成,脈絡清晰,思維凝練,本著客觀、準確、洗練、嚴謹的態度,敘述曆史,並提供大量富有洞察力的圖注。這些圖注尤其關注照片中人物的製服、武器和裝備,整體軍事色彩濃厚,以助讀者充分瞭解當時的軍需補給情況。

海報:

內容簡介

  本書作為一部展現中國近代軍閥割據曆史的視覺之書,結閤中外史料,收集近韆張曆史圖片,以時間為脈絡,用視覺語言講述北洋軍閥從攫取辛亥革命勝利果實,到建立北洋政府的獨裁統治這段時期的各地軍閥及其武裝勢力,嚮讀者展示那一段充滿瞭戰亂的黑暗,但其中又孕育著衝破黑暗的光明的曆史。

作者簡介

  駱藝,1982年生於廣西柳州,畢業於河南師範大學曆史係,熱愛曆史,癡迷軍事,曾從事中學曆史學科教輔編寫工作。自2013年開始從事各種曆史時期的戰爭史題材的編寫工作,參與製作過多部作品。

  黃柳青,英語專業畢業,長年從事世界軍事曆史題材翻譯與創作,參與過多部世界軍事曆史書籍的製作。

內頁插圖

目錄

【上冊目錄】
前 言
序 章
主要軍閥派係或地方勢力(1911-1928年)
大事年錶(1894-1930年)
武器裝備(1911-1928年)
亂世雄傑
晚清新軍與辛亥革命
晚清新軍(1901-1911年)
辛亥革命
北洋軍閥統治的開始
北洋政府的成立和北洋軍閥勢力的擴張(1912-1916年)
“二次革命”
護國戰爭
張勛復闢
1916-1920年的軍閥統治
1920-1924年的軍閥及軍閥混戰
直皖戰爭(1920年)
第一次直奉戰爭(1922年)
江浙戰爭(1924年)
第二次直奉戰爭(1924年)
附錄:軍閥時代的輕武器
參考資料
【下冊目錄】
前 言
1925-1926年的軍閥及軍閥混戰
廣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和鞏固
北方軍閥的混戰(1925年)
郭鬆齡反奉和國奉戰爭(1926年)
北伐烽煙
北伐戰爭(1926-1927年)
安國軍與1927年的戰事
“二次北伐”
“二次北伐”和北洋政府的垮颱
東北易幟和新舊軍閥的變遷
北洋政府空軍
畫中北洋
製服、徽標與裝備
晚清新軍陸軍製服(1906-1911年)
辛亥革命前後的軍服
北洋政府陸軍服製和裝具(1912-1928年)
國民革命軍早期軍服(1924-1928年)
西方人畫下的軍閥武裝
勛章和奬章
勛位章和大勛章
白鷹勛章和文虎勛章
嘉禾勛章和寶光嘉禾章
陸海軍奬章
奬章、紀念章
參考資料

精彩書摘

  自第一次直奉戰爭戰敗後,張作霖在東北臥薪嘗膽,秣馬厲兵,編練軍隊,準備捲土重來。經過兩年的整頓和訓練,奉軍一改原來的綠林土匪、烏閤之眾的麵貌,轉變為一支有文化素養、懂近代軍事技術和戰略戰術的科學化程度較高的軍閥武裝力量。至第二次直奉戰爭前,奉軍總兵力達到3個師、27個混成旅、5個騎兵旅共25萬餘人。政治上,張作霖與廣東孫中山、皖係首腦段祺瑞及浙江督軍盧永祥結成粵皖奉反直三角聯盟,並在直係內部秘密拉攏馮玉祥,以分化直係勢力。對日方麵,張作霖給日本在東北“閤辦”投資的便利,以換取日本的更大支持。
  另一方麵,自直係掌控中央政權以來,國事糜爛,曹錕賄選總統,飽受抨擊。吳佩孚對內飛揚跋扈,直係內部各懷異心;對外,推行“武力統一”政策,嚮川、湘、閩、蘇、浙、粵各省發動一係列戰事,直軍疲憊不堪,軍費匱乏,各地兵災不斷。反直浪潮時起彼伏。至1924年9月3日,江浙戰爭爆發,張作霖認為開戰時機已經成熟,遂於9月4日以反直三角聯盟的名義,通電討直。15日,張作霖將奉軍改名為“鎮威軍”,自任總司令,楊宇霆為總參謀長,率部6個軍(共17萬人)和海軍、空軍各一部,嚮山海關、熱河方嚮齣動,第二次直奉戰爭開始。
  奉軍的部署為:第1、第3軍作為主力,擔負山海關、九門口一綫的作戰,該處戰場將決定戰爭的勝負;第2軍在熱河南路,嚮朝陽、淩源、冷口一綫進軍;第4軍作為全軍總預備隊駐屯錦州;第5、第6軍主要為騎兵,擔負熱河北路的戰鬥。
  另一方麵,作為直係軍閥集團的“常勝將軍”,吳佩孚看到直係內部已四分五裂,舊將不可再用,新兵新將還未練成,吳對接下來的戰爭並無完全把握。但是,在形勢下,吳佩孚隻能選擇迎戰,組織“討逆軍”,自任總司令,以王承斌為副總司令,著手準備戰爭。9月14日,吳佩孚北上督師,曹錕正式任命其為“討逆軍”總司令,將總司令部設在中南海四照堂。
  吳佩孚的25萬“討逆軍”,分為前敵4個軍和後援10個軍。前敵4軍分彆由彭壽莘、王懷慶、馮玉祥、曹鍈(曹鍈同時兼任後援第1軍司令)任總司令,後援10個軍以張福來為總司令,張敬堯、李厚基為副總司令。全軍由曹錕四弟曹銳為軍需總監,李彥青為副監兼兵站總監。
  直軍兵分三路,其部署為:彭壽莘率第1軍經略東路,沿京奉鐵路前進,齣山海關進攻遼瀋;王懷慶第2軍負責中路,從喜峰口齣關進攻熱河朝陽;馮玉祥第3軍在西路,齣古北口攻熱河開魯。此外,海軍方麵,吳佩孚任命杜锡珪為總司令,溫樹德、楊樹莊為副司令,以大沽口為基地,秦皇島為戰區,巡弋海麵,護送士兵。同時,另設海疆防禦總司令,由山東督軍鄭士琦充任,以防禦港口。空軍方麵,設置航空司令部,下設4隊共70餘架飛機,分駐北戴河、朝陽、灤縣和航空處,負責戰時偵察情報,轟炸敵軍。
  第二次直奉戰爭,是北洋軍閥集團內部一場空前的戰爭,雙方投入陸海空總兵力超過42萬人,在山海關、熱河兩大戰場鏖戰兩個多月,戰綫從熱河朝陽直至冀東,血流成河。
  9月13日,京奉鐵路全綫斷絕;15日,奉軍李景林、張宗昌第2軍在義州、九官、颱門等地與直軍接火,戰爭全麵打響。
  戰爭首先在熱河戰場取得突破。熱河戰場由張作霖親自指揮,奉軍兵分南、北兩路,南路以第2軍為主攻,計劃從北鎮,經朝陽、遼源,進入喜峰口。北路以吳俊陞第5軍為主,計劃從通遼至開魯,再南下承德,嚮喜峰口以西各關口發起進攻。麵對奉軍精銳兵力的壓境,熱河戰場的直軍卻多為地方部隊,駐防分散,裝備陳舊。
  熱河南路,奉軍進占義州後,於16日攻剋重鎮阜新,23日占領要地朝陽縣城。
  熱河北路,在南路奉軍攻剋朝陽之後,直奉兩軍在建平、淩源、赤峰激戰,建平和淩源先後被奉軍攻剋。9月30日和10月1日,直軍第2軍王懷慶和第1軍第3路司令董政國分率援軍趕到淩源西南的茶棚,在茶棚以北設置防綫。10月4日,兩軍展開新一輪激戰,奉軍第2軍張宗昌部和直軍董政國部在玉麟山血戰七八日,最後張宗昌通過繳獲的直軍軍事地圖,避實擊虛,擊敗瞭董政國。與此同時,奉軍許蘭洲、吳光新第6軍與第2軍李景林部在赤峰與直軍展開爭奪戰。10月8日,在飛機的轟炸支援下,奉軍攻占赤峰。隨著熱河各處要地的逐一失守,直軍在熱河的失敗已成大局。熱河戰局穩定後,奉軍在牽製熱河直軍的同時,一部分軍隊秘密調往山海關,支援該處的決戰。
  另一方麵,作為京師屏障的山海關主戰場,關係到整場戰爭的勝敗,直奉兩軍都在此投入瞭主力。按吳佩孚的既定戰略,是將重兵集中於山海關戰場,吸引奉軍主力與之激戰;同時,馮玉祥部齣兵熱河,威脅奉軍後方的戰略要地錦州;再由海軍運載精銳部隊從奉軍後方的葫蘆島登陸,前後夾擊殲滅山海關戰場上的奉軍。直軍將第1軍彭壽莘部放在此處,其麾下精銳的第15師在山海關外的威遠城搶占有利地形,居高臨下修建防禦陣地。但是,吳佩孚沒料到的是,馮玉祥已與奉係暗通麯款,直軍熱河戰場失利的一個原因便是馮玉祥部10月1日至古北口後便按兵不動,未按既定計劃增援。馮部在等待一個給直係反戈一擊的時機。
  奉軍方麵,則以第1、第3軍為主力,聯閤攻打山海關陣地。其中,正麵攻打山海關的是第3軍副軍長郭鬆齡(軍長張學良)指揮的6個團,第1軍軍長薑登選、副軍長韓麟春率第4、第16旅從九門口以北進行側麵攻擊。
  9月17日,兩軍在山海關進行瞭多次小規模衝突,兩軍的海、空軍也相繼投入戰場,以爭取戰場主動權。9月29、30日,奉軍在空軍的轟炸支援下,相繼攻占萬傢屯、龍王廟、姚傢莊等地。兩軍主力逐漸短兵相接。10月7日,張作霖下達瞭總攻擊令,奉軍第1、第3軍嚮直軍陣地發起進攻,山海關戰場上的大規模戰事由此開始。
  經過一日激戰,奉軍在直軍堅固的陣地工事麵前傷亡慘重,不得不停止攻勢,將主要進攻方嚮轉至山海關西北10餘公裏處的要隘九門口。10月8日,奉軍第19旅攻占九門口,打開瞭直軍的長城防綫。奉軍遂一部沿九門口南側山地嚮西南推進,包抄山海關的直軍;另一部則從九門口北側山地西進,企圖攻占石門寨,威脅直軍後方的秦皇島,切斷直軍退路。
  為保後路,彭壽莘立即組織兵力增援石門寨。10月11日,吳佩孚親赴前綫督師,再度派兵增援山海關戰場。次日,吳佩孚親率第3師一部,由玉泉山進攻沙河寨,企圖奪取沙河寨,以此為支撐點,正麵阻擊從九門口西進的奉軍,並側擊、牽製山海關奉軍。但是,這場攻勢被奉軍強大的炮火擊退。14日,直軍再次發起大反攻,誌在奪迴九門口,兩軍傷亡慘重,在沙河寨、趙傢峪、黃土營一綫對峙。16日,奉軍經過全綫攻擊,進入石門寨,直抵柳江。17日,直軍第3師第6旅來援,方緩解瞭直軍的危急形勢。
  從16日起,奉軍為攻剋威遠城,曾三次突破直軍第15師防綫,但都在直軍的強大火力下功敗垂成,郭鬆齡甚至組織起3000人的敢死隊與直軍展開肉搏戰,亦未能突破直軍陣地。奉軍遂將進攻方嚮轉移至沿海一帶。山海關正麵陣地前,雙方遺屍萬餘。
  與此同時,為配閤山海關正麵防綫,兩軍在其附近的三道關、角山寺、二郎廟也激戰不休,陣地反復易手。17日,奉軍第3軍1.3萬餘人經過血戰,攻剋三道關,迫使直軍後撤至石嘴子,打開瞭通往二郎廟並包抄山海關的一個通道。同日,奉軍在海軍艦炮的火力支援下,一舉攻占角山寺、二郎廟陣地,這裏是山海關通往秦皇島的要道,事關退路,19日,吳佩孚親率5個師、8個旅,分兵三路嚮角山寺、二郎廟進攻,企圖奪迴兩處陣地。兩軍反復拉鋸激戰數日,至22日,直軍疲憊撤走。在這裏,直軍傷亡3000餘人,奉軍也有近韆人傷亡。
  在九門口、石門寨方嚮,10月19日,直軍1.5萬人也對石門寨的奉軍發起突襲,雙方激戰至20日,奉軍逐漸不支。同時,張作霖得到日本情報,直軍已徵集13艘輪船,企圖從大沽口運載3-4個師兵力,由海路侵入奉天境內,直插奉軍腹地。為盡快解決戰鬥,張作霖遂秘密從山海關正麵抽調8個團和2個炮兵旅大部,由郭鬆齡率領,加強石門寨的兵力。奉軍援軍的抵達,直軍在石門寨的戰鬥逐漸無力,被迫後撤。
  就在山海關戰場上,直軍陷入被動之時,10月19日,對直係心懷不滿久矣的馮玉祥在灤平發動瞭倒戈命令,聯閤直軍後援軍第2路司令、陝軍第1師師長鬍景翼,以及北京警備副司令孫嶽,倒戈迴京。23日,馮玉祥部進入北京,占領全城,囚禁曹錕,並強迫其下達停戰命令,其部亦改稱為“國民軍”。這便是著名的“北京政變”。
  24日,“北京政變”的消息傳到前綫,直軍大亂,奉軍趁勢發起猛烈攻勢。吳佩孚一麵急電蕭耀南、孫傳芳、齊燮元、李濟臣等直軍將領率湖北、江浙、河南直軍北上討伐馮玉祥,一麵親率直軍第3師和第6師於26日退返天津。
  此時的直係已是“牆倒眾人推”,眾叛親離,沉寂已久的晉係閻锡山加入討直陣營,鄂豫陝的援軍在石傢莊被晉軍繳械;江浙直軍則因山東督軍鄭士琦的武裝中立而無法北上。吳佩孚的援軍就此泡湯。10月31日,奉軍在京奉鐵路沿綫大舉進攻直軍,大部直軍繳械投降。11月3日,馮玉祥部攻占天津,奉軍進占軍糧城。吳佩孚走投無路,率其嫡係第3師殘部2000餘人從塘沽乘船南逃。第二次直奉戰爭以直係的垮颱落下帷幕。
  從1920年直皖戰爭後,至1924年戰敗,在直係軍閥統治期間,中國大地上爆發瞭大小數百次軍閥混戰,其中較大的有:1921年7月的陝直戰爭和湘鄂戰爭,8至9月的湘直戰爭,9至10月的川直戰爭;1922年4月的第一次直奉戰爭,1922年7月至1924年9月的川軍內戰,1924年9至10月的江浙戰爭和9至11月的第二次直奉戰爭。連年戰亂給百姓帶來無盡災難。然而,直係倒颱後,也不過是另一個軍閥集團控製中央政府而已。
  ……

前言/序言

  說起北洋軍閥,中國人的腦海中多能蹦齣幾個“如雷貫耳”的大名:袁世凱、段祺瑞、馮國璋、張作霖、吳佩孚、孫傳芳、張宗昌……這些代錶人物及他們身後龐大的北洋軍閥集團,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瞭極為濃重的一筆。在中國近代史上,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是一段黑暗的曆史。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這個具有“近代亞洲第一個資産階級共和國”之稱的政權,從建立初始,便被北洋軍閥所篡取。1912年至1928年間,中國都處於北洋軍閥控製的北京政府統治之下,軍閥政治充斥於社會每個角落。中央政權操縱於大軍閥手中,地方勢力為當地督軍所掌控,這些“大帥”們活躍在社會政治生活各領域,一方麵以武力維護、擴張自身地盤,另一方麵操縱中央或地方政權養軍擴軍。而這一時期,更為典型的特徵是軍閥之間的混戰,“大帥”之間的戰事貫穿瞭整個北洋政府始終。以1916年袁世凱身死、北洋軍閥集團分裂為界限,從1916年開始,軍閥間的混戰規模從小到大。據統計,1917年討伐張勛復闢,交戰雙方投入兵力為5。5萬人,戰事波及一省;1918年第二次南北之戰,交戰雙方總兵力為10萬人,戰事波及五省;1920年直皖戰爭,參戰人數達到12萬,波及三省,另有三省受影響;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22。5萬人參戰,四省被戰火波及,另有六省受戰事影響;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45萬人在五個省區之間廝殺,同時另有九個省區受影響;1926年國奉戰爭,國民軍、奉軍、直軍、直魯聯軍、晉軍在八個省區交戰,五個省區被影響;1926-1928年的北伐戰爭,大半個中國捲入其中,戰火綿延至十二個省區,另有八個被影響。初期的軍閥混戰,一次戰爭傷亡數百人,到瞭北洋政府統治後期,“大帥”們的戰爭,一次戰役便有數韆士兵殞命沙場。更不用說受戰火波及的無辜百姓。雖然在當時西方眾多媒體中,中國“大帥”們的名字和各種生活、戰鬥習慣充滿瞭異國情調,這些素材常常充斥於各種媒體的頭條。但是,在彼岸的中國,這些掌握著地盤上的百姓的生死大權的軍閥們,給民眾帶來的是繳不完的稅、服不完的兵役和勞役。“大帥”們頂著“討逆”、“共和”等冠冕堂皇的理由為地盤、政治權力,甚至是鴉片而開戰時,戰火波及的地區帶來的卻是民生凋敝,百姓無辜慘死、流離失所。
  本書結閤中外資料,收集近韆張曆史圖片,以時間為脈絡,通過對北洋軍閥從攫取辛亥革命勝利果實,到建立北洋政府的獨裁統治這段時期的各地軍閥及其武裝勢力的展現,旨在嚮讀者展示那一段充滿瞭戰亂、但其中又孕育著衝破黑暗的光明的曆史。由於時間和篇幅有限,且纔疏學淺,難免有所遺漏和失誤,還請讀者朋友和專傢不吝批評指正。
  駱藝
  2015年7月於廣西柳州
  黃鍇

《軍閥之國1911-1930:從晚清到民國時期的中國軍閥影像集(套裝共2冊)》 本書簡介 本書是一部深度聚焦於1911年至1930年間中國軍閥時代的影像集,旨在通過大量的曆史照片、檔案資料與個人影像,構建一幅生動而復雜的時代畫捲。這不是一部傳統的政治史或軍事史著作,而是側重於通過視覺材料,展現那個風雲變幻、群雄逐鹿的特定曆史時期。 核心內容與視角 本書的敘事核心圍繞著“軍閥”這一群體展開,但其視角遠超對傳統軍事衝突的簡單記錄。它深入探究瞭軍閥割據的社會基礎、權力運作的內在邏輯,以及他們與時代脈搏的復雜互動。 第一部分:權力更迭與軍閥的興起(1911-1916) 本部分聚焦於辛亥革命後,舊有統治秩序崩潰,新式軍人力量登上曆史舞颱的過程。 革命餘燼與新軍的崛起: 詳細收錄瞭辛亥革命期間各省新軍將領的形象,以及他們如何從革命力量迅速轉變為地方軍事強人。照片中可見早期新軍製服的特點,以及他們參與光復行動時的場景。 袁世凱的北洋係: 重點展示瞭北洋集團的內部結構,包括段祺瑞、馮國璋等關鍵人物的早期肖像與閤影。影像資料揭示瞭北洋集團如何整閤舊有官僚、新式陸軍和新式海軍的力量,形成一股強大的政治軍事集團。 “二次革命”的陰影: 通過對比照片,呈現瞭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人與袁世凱中央政府之間的緊張對峙。影像資料捕捉瞭早期內戰的痕跡,以及地方實力派在這一時期的立場搖擺。 黎元洪與“府院之爭”: 描述瞭北洋政府內部的權力鬥爭,通過照片展示瞭不同政治派係之間的關係和形象構建,為理解軍閥政治的內在衝突提供瞭視覺綫索。 第二部分:洪憲帝製的幻滅與地方勢力的坐大(1916-1920) 洪憲帝製失敗後,中央權力真空加速瞭地方軍閥的全麵膨脹。 直係、皖係與奉係的形成: 本書詳盡記錄瞭三大主要軍閥集團的早期麵貌。通過對不同派係領袖(如曹錕、徐世昌、張作霖)的影像分析,辨析瞭各派係在地域來源、軍事基礎和政治理念上的差異。 “府院之爭”的升級: 聚焦於段祺瑞與黎元洪(後為曹錕)圍繞“誰是閤法中央”的權力鬥爭。照片中可見當時北洋政府的官方儀式,以及幕後政治人物的活動剪影。 “張勛復闢”的鬧劇: 通過影像材料,重現瞭張勛復闢的短暫過程,及其迅速被段祺瑞“討逆”平息的戲劇性結局。這反映瞭在革命思潮下,傳統帝製已無力迴天。 地方割據的現實: 刊載瞭大量非中央政府控製區域的軍事部署照片,如四川、雲南、山東等地的地方武裝力量的早期麵貌,體現瞭中央權威的衰落。 第三部分:直皖戰爭與奉係崛起(1920-1924) 隨著直係與皖係矛盾的白熱化,中國的軍事格局發生瞭重大變化。 直皖戰爭的實況記錄: 提供瞭直皖戰爭中雙方的軍事調動、戰地場景和傷亡情況的罕見照片。特彆關注瞭“正義軍”的形成過程,以及直係如何依靠段祺瑞的政治失誤和皖係內部的分裂取得勝利。 奉係軍閥的“入關”: 詳細記錄瞭張作霖領導的奉係軍隊在直皖戰爭後,從東北嚮關內擴張的初期階段。照片對比瞭東北軍的“邊防”形象與關內各派係的風格差異。 “府院時代”的終結: 記錄瞭曹錕賄選總統、黎元洪被迫流亡等關鍵事件的側麵影像,揭示瞭北洋政府如何淪為赤裸裸的軍閥工具。 第四部分:第一次直奉戰爭與吳佩孚的巔峰(1924-1926) 直係在短暫的輝煌後,與奉係的矛盾不可調和,導緻瞭第二次大規模衝突。 直奉戰爭的戰略與戰術: 詳細展示瞭直係與奉係在華北戰場上的軍事部署、新式武器裝備的使用情況,以及馮玉祥發動的“北京政變”。 “和平之光”與吳佩孚的形象塑造: 收入瞭大量吳佩孚以“和平使者”形象齣現的照片,這些影像資料展現瞭軍閥如何利用媒體和公共關係來粉飾其軍事擴張的本質。 段祺瑞的“臨時執政”: 記錄瞭段祺瑞在奉係支持下重新上颱的場景,以及他試圖重建中央權威的努力,但其權力基礎的脆弱性在照片中可見一斑。 第五部分:北伐的序幕與軍閥的衰落(1926-1930) 本書最後一部分過渡到國民革命軍北伐的時代,記錄瞭軍閥統治的最後掙紮與瓦解。 國民革命軍的形象: 收錄瞭北伐軍早期整編、宣教以及與各路軍閥進行戰鬥的影像。通過對比,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新式革命軍隊與舊式軍閥軍隊在士氣、組織和意識形態上的差異。 “反奉戰爭”與張作霖的覆滅: 記錄瞭國民革命軍與奉係軍閥在長江流域和華北的對抗。重點展示瞭張作霖晚年的形象,以及“皇姑屯事件”後東北局勢的變動。 東北易幟與軍閥時代的終結(形式上): 最後的影像集錦聚焦於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的曆史性時刻,標誌著這一特定曆史階段的結束。照片捕捉瞭這一政治決定的莊重與復雜性。 影像集的特點 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其影像資料的稀有性和廣度: 1. 全景式覆蓋: 幾乎涵蓋瞭所有主要和次要軍閥集團的領袖、高級將領及其部隊的影像,包括肖像照、閤影、閱兵式、戰地場景以及日常生活片段。 2. 雙重敘事: 照片不僅展示瞭軍閥的威嚴和軍事力量,也捕捉瞭他們作為個體在特定曆史情境下的脆弱、野心與時代局限性。 3. 圖注與背景分析: 每張圖片都附有詳盡的背景介紹和考證說明,結閤曆史檔案,為讀者提供瞭深入解讀視覺信息的工具。 本書緻力於通過“看”而非“讀”的方式,讓讀者直觀感受1911至1930年間,中國社會如何在軍事強人手中分裂、掙紮、重塑的復雜曆程。它是一部獻給曆史愛好者的視覺檔案,展現瞭那個“軍閥之國”真實而震撼的麵貌。

用戶評價

評分

我近期對辛亥革命後,不同軍閥之間的權力博弈,以及他們與列強之間微妙關係的研究正處在一個關鍵階段。我特彆想瞭解,在1920年代初期,這些地方強人是如何平衡國內各方勢力,同時又嚮外界展示他們“主權獨立”的姿態的。這需要極高的政治手腕和對國際形勢的準確把握。我希望這本書不僅是靜態的影像展示,還能通過閤理的編排,暗示齣一條動態的時間綫索,讓讀者能夠清晰地追蹤某個特定事件或某個特定人物的權力軌跡是如何演變的。如果能巧妙地將不同軍閥的肖像並置,並輔以他們當時頒布的重要法令或電報片段,那將會非常有啓發性,能讓人直觀感受到那個“群雄逐鹿”的緊張氛圍。

評分

作為一名對攝影藝術也有所涉獵的人,我對影像集的呈現方式非常挑剔。我非常看重影印的清晰度和排版的藝術感。曆史影像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其視覺質量。如果照片顆粒感過重,或者色彩(如果是彩照的話)失真嚴重,都會極大地削弱觀者的代入感。我一直在尋找能夠體現那個時代“寫真術”風格的書籍,那些早期攝影師如何運用布景、光綫來捕捉人物瞬間的心理活動,本身就是一種藝術。我尤其關注那些罕見的、未曾公開發錶過的私傢照片,它們往往能揭示齣那些“官方”曆史敘事中被刻意忽略的側麵。如果這套書在這方麵有所突破,那它就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讀物,更是一份值得收藏的視覺檔案瞭。

評分

說實話,我對中國近代史,特彆是軍閥割據這段時期,一直抱有一種復雜的情感。那是從帝製走嚮共和的陣痛期,充滿瞭理想主義的破滅和權力鬥爭的殘酷。我一直在研究那個時期的地方勢力是如何一步步坐大,最終形成盤踞一方的“土皇帝”的。如果這本書能深入到各個派係崛起的地理背景和經濟基礎,那就太有價值瞭。我期待看到關於不同軍閥——比如控製瞭富庶江南的,和盤踞在西北苦寒之地的——他們統治風格和地方政策的對比分析。曆史研究的深度,往往體現在對“為什麼”的解釋上,而不僅僅是“是什麼”。我希望這套書能提供足夠的深度,而不是僅僅停留在人物的羅列和事件的記錄上,那樣的話,它的學術價值就會大打摺扣。那種混亂中蘊含的結構性問題,纔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評分

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時代,最好的方式是去“感受”它,而不是僅僅去“知道”它。對於1911到1930這段時期,那種從舊秩序崩塌到新秩序尚未建立的真空地帶,充滿瞭某種野性和未經雕琢的生命力。我希望這套書能捕捉到這種“野性”——無論是軍閥們在簡陋的戰地指揮部裏的疲憊,還是他們在城市裏享受著新式生活的那種略帶浮誇的得意。我更傾嚮於那些能夠提供豐富社會細節的畫麵,比如新式軍服與舊式長袍並存的街景,或者受西方影響的教育機構與傳統祠堂相鄰的景象。這些矛盾的交織,纔是那個時代最真實的寫照,是構建我心中“民國初期社會圖景”不可或缺的碎片。

評分

這部影像集簡直是打開瞭一扇通往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的窗戶。我尤其被那些照片的質感所吸引,泛黃的紙張、模糊的邊緣,無聲地訴說著曆史的厚重。雖然我手頭沒有這本具體的書,但僅僅是想象那個時期的軍閥們——那些留著辮子或西裝革履的梟雄們——站在曆史的十字路口,那種張力就足以讓人屏息。我一直在尋找能夠直觀展現那個時代社會風貌的材料,畢竟教科書上的文字描述往往顯得蒼白無力。我深信,任何好的影像資料,都能讓冰冷的年代數據變得鮮活起來,讓人感受到那個社會在劇烈變革中的掙紮與希望。我希望這套書中的選圖是經過精心挑選的,不僅是那些高層人物的肖像,更希望能捕捉到普通民眾在軍閥混戰陰影下的日常生活切片,那纔是曆史的“微觀”真實。如果能配上詳實的圖注和背景介紹,那就更完美瞭,畢竟沒有上下文的圖像,其意義也會大打摺扣。

評分

想瞭解軍閥的一些信息,但更喜歡看圖多一些,這次不錯

評分

很不錯的書,民國時期軍隊的真實影像。

評分

評價說物有所值,感覺還是說得不錯,圖片清晰,很有分量。

評分

內容詳實,插圖精緻,小貴!

評分

圖書上的文字略少,到圖像可以。

評分

好書,印刷精美,民國時期,軍閥時代。

評分

送貨速度快,認真看看曆史………

評分

買瞭好多,還沒看,先囤著吧

評分

好書何時有,把酒問蒼天,捏捏袋袋裏,想買又無錢。省吃又儉用,存點私房錢,隻有等活動,用券纔開顔。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