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人道法概论——对战争的限制(第四版)

国际人道法概论——对战争的限制(第四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弗里茨·卡尔斯霍芬,利斯贝特·泽格菲尔德 著
图书标签:
  • 国际人道法
  • 战争法
  • 国际法
  • 冲突法
  • 人权法
  • 战争伦理
  • 武装冲突
  • 红十字法
  • 战争规则
  • 法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63921
版次:4
商品编码:1184256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世界法学精要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8
字数:284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国际人道法概论——对战争的限制(第四版)》系统地探讨了国际人道法的起源和发展,准确、完整、整洁地介绍了国际人道法的基本原则和规制,是一本介绍国际人道法的经典著作。

内容简介

  《国际人道法概论——对战争的限制(第四版)》大约为20万字,共七章。它们是:第一章 导论;第二章主要内容:海牙、日内瓦、纽约;第三章1977年议定书之前的法律;第四章1977年议定书;第五章1977年之后的发展:实体法;第六章1977年之后的发展:执行与实施;第七章结论。该书详细介绍了国际人道法的起源、特征、内容和当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在国际和国内武装冲突中对作战手段和方法(如武器)的限制,以及随着人权因素重要性的提升带来的与人权和国际刑法有关的问题。

作者简介

  弗里茨·卡尔斯霍芬;利博贝特·泽格菲尔德,荷兰法学教授。译校者:姜波、王芳、李红云,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目录

第1章 绪论
第1节 战争与法律
第2节 武装冲突法的渊源
第3节 实施与执行
第4节 本书的结构
第2章 主要分支:海牙法、日内瓦法和纽约法
第1节 海牙法
1.1 海牙和平会议
1.2 国际联盟时期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第2节 日内瓦法
第3节 纽约法
3.1 纽伦堡原则
3.2 联合国大会与“原子弹”
3.3 联合国大会与“武装冲突中的人权”
3.4 联合国大会与民族解放战争
3.5 联合国大会与常规武器
第4节 合流:1977年及以后
第3章 1977年两个附加议定书以前的武装冲突法
第1节 适用范围
第2节 战争法与军事必要
第3节 海牙法
3.1 武装部队、战斗员
3.2 作战手段
3.3 作战方法
3.4 军事目标与平民居民保护
3.5 核武器
3.6 文化财产
第4节 日内瓦法
4.1 被保护人
4.2 保护的原则
4.3 《第一公约》
4.4 《第二公约》
4.5 《第三公约》
4.6 《第四公约》
4.7 共同第3条
第5节 实施与执行
5.1 指令与教育
5.2 保护国和其他人道机构
5.3 集体责任
5.4 个人责任
第4章 1977年的两个附加议定书
第1节 第一附加议定书
1.1 本部分法律的特点
1.2 适用范围
1.3 战斗员和战俘地位
1.4 作战方法与手段
1.5 平民居民的保护
1.6 伤者、病者和遇船难者
1.7 对平民居民的救济
1.8 对在冲突一方权力下的人的待遇
第2节 第二附加议定书
2.1 适用范围
2.2 被保护人
2.3 人道待遇
2.4 伤者、病者和遇船难者
2.5 平民居民
第3节 实施与执行
3.1 指示与教育
3.2 保护国和“其他人道机构”
3.3 集体责任
3.4 个人责任
3.5 其他实施与执行措施
第5章 1977年之后的发展
第1节 武器法的发展
1.1 关于使用常规武器的禁止性或限制性规定
1.2 关于多种武器的使用、生产等的禁止性规定
第2节 其他实体性的发展
2.1 圣雷莫海战法手册
2.2 空战和导弹战手册
2.3 《1954年关于发生武装冲突时保护文化财产海牙公约的
第二议定书》
2.4 儿童权利公约关于儿童卷入武装冲突问题的任择议定书
2.5 1949年日内瓦公约第三附加议定书:“红水晶”
2.6 武装冲突的概念:同一主题的多个变量
2.7 使战争法适用于国内武装冲突
第3节 国际和国内行为体
3.1 联合国
3.2 国际法院
3.3 前南和卢旺达法庭
3.4 国际刑事法院
3.5 混合型审判机构
3.6 求偿委员会
3.7 人权机构
3.8 国家管辖权
3.9 国际红十字和红新月运动
第6章 结论
附:国际人道法常用词汇英汉对照表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为您创作的一份图书简介,主题为《国际人道法概论——对战争的限制》(第四版),但简介内容将完全围绕该书的其他相关主题进行扩展和细化,绝不提及或复述您提供的原书名称中的任何核心要素(如“国际人道法”、“概论”、“战争的限制”或“第四版”)。 --- 法律边界下的冲突:现代武装冲突的复杂性与规范重构 一本深入剖析全球安全体系下,国家行为、非国家主体责任及技术变革对既有法律框架冲击的权威著作。 在全球政治格局持续动荡,传统安全观念遭遇前所未有挑战的今天,理解和驾驭武装冲突的法律与伦理维度,已不再是军事或法律专家的专属课题,而是关乎国际秩序稳定与人类尊严的核心议题。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宏大而精微的视角,聚焦于冲突治理中那些尚未被充分探讨、正处于激烈演变前沿的法律领域。 第一部分:主权、干预与责任的灰色地带 本书首先从国家主权与国际法义务的张力入手,探讨在主权让位于集体安全考量时,国际社会干预的法律正当性基础。我们不再简单地讨论“何时可以干预”,而是深入研究干预行动的程序正义性、目的性限制及其对被干预国内法结构的潜在侵蚀。 1.1 强制措施的演进与合法性危机 传统上,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是集体安全行动的基石。然而,面对“预防性自卫”与“保护责任”(R2P)概念的模糊地带,本书详细分析了非联合国授权军事行动的法律溯源与后续责任承担机制。我们考察了那些因大国僵局而搁置的危机,审视了区域性组织(如非盟、欧安组织)在缺乏联合国授权时采取的临时性安全措施,其效力如何与国际法中禁止使用武力的基本原则相协调。 1.2 国家责任的跨国延伸:间接参与与影子行动 现代冲突往往涉及复杂的代理人网络和影子行动。本书专题论述了国家通过提供资金、情报、后勤支持,间接参与武装冲突时,其国际责任应如何界定。这包括对私营军事和安保公司(PMSCs)的监管难题,以及如何将“有效控制”的标准应用于非传统作战单位,确保国家行为者对其授权或默许的行动承担法律后果。我们详细梳理了相关判例,探讨了“归因原则”在非对称冲突环境下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第二部分:技术革命对法律架构的颠覆性影响 随着人工智能、网络空间作战和高超音速武器的出现,战争的定义、参与者的身份以及攻击的法律评估标准正在被重塑。本书的重点分析集中在这些新兴技术如何挑战既有的法律边界和解释惯例。 2.1 算法、自主系统与道德困境 自主武器系统(AWS)的研发,引发了关于人类对致命武力使用控制的根本性哲学与法律辩论。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合规性”讨论,深入探讨了当决策权部分或全部转移给机器时,如何确保“区分原则”和“相称性”的有效适用。我们引入了认知心理学和系统论的视角,分析了机器错误与人类最终责任之间的断裂点,并探讨了在缺乏传统指挥链的背景下,如何追究法律责任。 2.2 网络空间的法律真空与主权延伸 网络攻击日益成为冲突的前沿。本书构建了一个详细的法律分析框架,用以评估网络行动的“使用武力”门槛。我们分析了针对关键民用基础设施(如电网、金融系统)的网络攻击,如何被视作等同于传统军事攻击,并探讨了如何在网络空间中划定“领土”与“管辖权”的边界。此外,书中还专题研究了“持续性网络冲突”中,暂停敌对行动或停火协议的法律有效性问题。 第三部分:冲突后恢复与重建中的法律保障 武装冲突的终结并非法律责任的豁免,而是进入了另一个充满复杂性的阶段——冲突后过渡时期的正义与重建。本书关注冲突停止后,如何重建法治秩序,并确保问责机制的有效运行。 3.1 过渡时期司法的多重路径与冲突 在重建国家机构的过程中,各国往往选择不同的司法路径:国际刑事法庭的介入、混合法庭的设立、国内特别法庭的尝试,或是大赦与和解委员会。本书对比了这些模式的效率、合法性以及对受害者权利的保障程度。我们着重分析了“真相与和解”机制在面对系统性暴行时,其法律上的有效性与政治上的妥协性之间的微妙平衡。 3.2 战后重建中的经济纠纷与资产追索 长期的冲突对国家经济造成毁灭性打击,随之而来的往往是复杂的财产纠纷和非法获取资产的追索难题。本书系统梳理了国际法在处理被掠夺财产的恢复、战时债务的清算以及针对冲突经济体的制裁解除方面的现有规则和新兴实践。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战后国际援助与发展援助的法律合规性至关重要。 --- 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 它避开了对既有经典条文的简单重述,而是将目光聚焦于当前国际安全实践中那些最令人困惑、最具争议性、且亟待法律澄清的领域。通过整合国际公法、国家责任理论、技术伦理学以及后冲突重建研究的最新成果,本书为法律学者、政策制定者、国际组织专业人员以及任何对现代全球安全治理抱有深刻关切的人士,提供了一套严谨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工具。它挑战读者重新审视我们关于“控制”、“归因”和“正义”的传统概念,以迎接一个由技术和地缘政治重塑的冲突新时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远超预期,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比较枯燥的学术著作,但事实证明我错了。作者的文笔非常生动,仿佛是在娓娓道来一个关于人类如何试图约束自身最野蛮冲动的宏大故事。每一次翻开,都像是踏入了一个充满挑战和希望的领域。书中有大量的篇幅都在探讨战争的“例外”与“例外中的例外”,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深刻认识到,即使在最黑暗的冲突中,依然存在着人性的底线和法律的约束。作者对于不同国际公约和法律文件的解读,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分析,更是对其中蕴含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深刻洞察。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区分原则”的阐述,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解释了为何在战争中必须区分战斗员和平民,以及为何必须保护非战斗人员的生命安全。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贯穿,使得抽象的法律条文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对国际人道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出现,填补了我对于国际人道法知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空白。我一直对战争的边界和法律的约束力感到好奇,而这本书恰恰解答了我心中的诸多疑问。作者在梳理国际人道法的历史发展脉络时,展现了极强的宏观把握能力,将看似零散的事件和法律条文串联成一条清晰的时间线。更让我赞赏的是,他对战争中涉及到的各种复杂伦理困境的探讨,丝毫不回避其艰难性。比如,在分析“军事必要性”原则时,作者并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在极端情况下,如何在军事目标和人道主义考量之间找到平衡。这种对复杂性的深刻理解和呈现,使得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思想的启发。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战争的认识,不再仅仅停留在新闻报道的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对战争背后法律和道德约束的深刻思考,这对我的思维方式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评分

这是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我一直认为,国际法,尤其是人道法,是离我们普通人比较遥远的存在,是学者和外交官们讨论的范畴。然而,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将复杂的国际法律条文置于人类社会的真实语境中去解读。他没有仅仅停留在法律文本的字面意思,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法律背后所承载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战争暴行的警惕。书中的许多例子,都来自于真实发生的冲突,这些血淋淋的现实,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国际人道法存在的意义——它不仅仅是规则,更是对生命价值的守护,是对人类尊严的捍卫。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一些具有争议性的条文时,所展现出的审慎和中立态度,他能够全面呈现不同观点,并引导读者进行独立的思考。这种开放式的讨论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书,更是在参与一场关于和平与正义的对话。

评分

一直对国际法领域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关乎人类生存和尊严的法律条文。最近,我读到了一本非常引人入胜的书,它以一种非常清晰且深入浅出的方式,为我打开了通往国际人道法世界的大门。这本书不仅仅是对抽象法律条文的罗列,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历史事件的回顾,生动地展现了这些法律是如何在残酷的战争现实中应运而生、如何不断发展完善的。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并没有回避战争的血腥和残酷,反而正视这些,以此来强调法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解释每一个核心概念时,都会追溯其历史渊源,让我们理解这些规则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人类文明在不断反思和吸取教训中取得的宝贵成果。整本书的逻辑非常严谨,从基本原则到具体规范,再到实施机制,层层递进,让人能够构建起一个完整而清晰的知识体系。即使是没有法律背景的读者,也能在流畅的叙述中体会到法律的魅力和力量。

评分

作为一名对国际事务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清晰易懂地介绍国际人道法的书籍,而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需求。作者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法律条文,转化为生动有趣的知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经典案例的详细解析,这些案例让抽象的法律原则变得触手可及,也让我看到了法律在现实冲突中的实际作用。例如,关于保护战俘的条文,在书中得到了非常细致的阐述,通过具体的案例,我才真正理解了这些保护措施的重要性。而且,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并没有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即使是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也能够轻松理解。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国际人道法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它关乎战争的底线,关乎生命的尊严,关乎人类文明的进步。这本书不仅增长了我的知识,更在一定程度上,让我对和平有了更深的敬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