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十年来,中国也渐进“读图时代”,读图很直观,让人一下就能了解文字半天讲不清的东西,但同时也让人变懒,不再去思考图片之外的东西。所谓有一利必有一弊,徐焰将军一定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用独特的眼光选择图片展示他的战史思考,又用独特的角度进行思考丰富他的战史图片。因此,这部书不是仅仅用“图文并茂”可以称道的!该书以专业客观的史学视角,从军事战略及展示发展的角度评价美日之间发生在太平洋之上的这场铁血较量,还原客观真实的历史。
本书为军事史专家徐焰力作,集百余幅珍贵照片于一书,从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全面详尽地介绍了以美日两国为主展开的太平洋战争始末。使读者可通过战争中铁与血的厮杀,看到美日战略演变及世界格局变迁的重要过程,从中了解战争的规律,得到对今人的启示。
徐焰,国防大学教授,专业技术少将,博士生导师,校军事思想和军事历史学科带头人。
现兼任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历史分会副秘书长,曾任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四川大学等十几所高校的兼职教授;连续三次被评为国防大学杰出教授,“全军优秀教师”称号和“全军杰出科技人才奖”获得者。
曾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和军备控制中心、日本防卫大学做过访问学者和讲学。二十多年来单独撰写的学术著作已出版二十多部,有一些还被翻译成日、英文在国外出版,有的作品还获全军科研一等奖、中国图书奖和解放军图书奖。此外,还撰写过几十部电视片并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播出,并长期担任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特邀嘉宾。
序幕“香蕉帝国主义”对决“金元帝国主义”//001
第一章日本扩张引发太平洋矛盾//011
第二章中日战争泥潭//025
第三章奇袭珍珠港//039
第四章日本扩张的极限//057
第五章美国庞大军工压倒日本//077
第六章中途岛、瓜岛的转折//095
第七章美、日武器对比//113
第八章美澳军反攻//137
第九章帝国防御圈崩溃//153
第十章菲律宾、冲绳决战//173
第十一章美国对日轰炸//193
第十二章原子弹轰炸和日本投降//211
尾声美国打败、占领并改造日本//229
序幕
“香蕉帝国主义”对决“金元帝国主义”
二次大战前的中国人曾分别称美国、日本为“香蕉帝国主义”、“金元帝国主义”。前者在世界上财大气粗主要靠控制国际经贸赚钱,后者崛起不久主要靠武力掠夺。新兴的日本强盗入侵劫掠了周边的韩国、中国,又要夺取美国、英国控制的南洋,这就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以美、日为主角的太平洋战争。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站在反法西斯阵营之中,因而它进行的对日作战还是有良知的人们始终应该肯定的正义战争。
中国人称日本为“香蕉帝国主义”,不仅是痛恨它欺中国和亚洲其他各国太甚,又在于它口喊“同文同种”、“大东亚共存共荣”,心里却以高于亚洲人之上的西方白种人自居,只是那张黄皮肤无法改变,如同黄皮白心的“香蕉”。不过,日本的侵略扩张方向不仅指向大陆,也指向西太平洋,这也决定了日美矛盾无法调和,最后要在太平洋战争中一决雌雄。
美国刺激并帮助日本崛起,却养虎遗患
日本走向近代化的师傅,追溯起来还是美国。1853年7月,刚刚跻身于强国之列的美国派出东印度舰队司令佩理率领四艘全副武装的黑色军舰闯入了日本横须贺港,这就是日人史书上所说的“黑船事件”。此时日本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看到抵抗必败,便于1854年同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条约》。接着,俄国、英国也接踵而来,日本又相继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丧失了关税自主权,在横滨等港口让西方开租界(“居留地”)并给予领事裁判权。直至日本进行甲午战争及随后打赢日俄战争后,才以国威军威为后盾废除或修改了不平等条约。
面对西方入侵,日本采取了与中国完全不同的办法,那便是挤进西方的行列,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所走的正是这样一条道路。如今还印在1万日元钞票上的人头像,便是被称“近代东洋启蒙之父”的福泽谕吉。明治维新之前此人便访问了美国,回国后大力宣传“脱亚入欧”,主张吸收西洋文明优胜劣汰的思想,加入西方行列而与东亚邻国绝交。这位日本近代思想的引领者,从西方并未学到人道主义等文明成果,引进的是弱肉强食的殖民观念。这种舶来品再同传统的野蛮武士道精神结合,又被改造成为一种狂热邪教式的侵略观念,而且福泽谕吉的理念从明治时代一直影响到今天。
引领明治维新并组织侵华、对俄战争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也是由“尊王”排外变为崇西欺东的典型。1863年他偷渡英国去留学前,曾参加火烧驻日英使馆,出国后很快转变了观念,认定要学习西方并加入其中,同时又要征服东邻。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同近代中国有着不同命运,除了领导者观念有重大差异,还在于英美实行“扶日压华”。中国洋务运动受到西方挤压,日本的维新变法却受到美国、英国以及德国的支持,有着国际战略格局上的重要原因:一是当年西方列强盯住中国土地广阔资源想大力掠夺,而认为日本地少民刁没多少油水。二是英国、美国看到日本兴起能抗衡俄国,多年间采取扶植政策。德国为了将俄国的力量牵制到东方,也积极帮助日本建立新式陆军。
1874年日本首次对海外用兵入侵台湾时,美国就提供了轮船。1894年甲午战争开始前夕,英国废除对日不平等条约,战时又一再袒护日本。1902年,英国又同日本缔结了旨在对抗俄国的同盟条约,两年后日本发动对俄战争一半的战费又由英美以借款方式提供。
日本从其地理位置出发,对外扩张是以所谓“大陆政策”和“南进”并重。根据福泽谕吉“脱亚入欧”的理念,日本维新变法后便提出以“征韩”、“征清”,同时明治天皇的诏书又提出“开拓万里波涛”,“南下”政策的首要目标又是夺取中国的台湾作为跳板。1895年日本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以半年的激战侵占了台湾,眼睛又盯上南面。1898年美国发动对西班牙的战争夺取了菲律宾时,日本也派军舰到达那里,只是因羽翼未丰未敢采取行动。
日本准备对俄国作战时,还利用美俄矛盾争取到美国援助,不过胃口深感饥饿的新强盗遇到一个大腹便便的老富翁又会眼红,如果条件具备就必然会拔刀相向展开一场恶斗。
姑息抑制不了扩张野心,绥靖政策自食恶果
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依靠美国财政支持打赢战争的日本却没有对美开放它刚控制的朝鲜和满洲市场,两年后即1907年又把美国舰队确定为主要假设敌。不过白宫的几届主人都不大相信资源贫乏的东洋三岛敢向自己挑战,认为完全可以用经济手段驾驭日本这条恶狼,甚至可以让它为我所用,没想到最后竟咬了自己的手。
日本国土的面积只及美国的二十几分之一,缺乏各种战略资源,工业化起步又要晚得多,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工业产值超过日本20倍以上。在华尔街巨头们看来,他们能够控制住日本的三个命门──工业机械、机动车、石油。对日本的军事力量,一向相信武器至上的美国军界长期不大看得起。至于“武士道”的疯狂,美国人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才领教到。
20世纪20年代初,世界先进国家的军队进入了机械化战争阶段,日本却还没有建立本国的汽车工业,汽车主要从美国进口。日本又几乎没有石油资源,长期向美国购买油料。30年代前期日本才基本建成了重工业系统,工作母机还要从美国进口。
1921年末至1922年初,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便依仗绝对优势的经济实力,迫使日本吐出了1914年占领的青岛和胶济路,并且承认各国在华“利益均沾”而不能单独占领一片领土。1931年日本冲破“华盛顿体制”的限制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美国却没有对日本采取任何经济制裁,英国和其他列强也同样如此。其主要原因是前两年美国和西欧都出现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各国感到自顾不暇。另外日本打出了“反苏反共”的旗号,标榜占领满洲是为了对付美国视为头号意识形态的敌人苏联,在政治理念上也得到容忍。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表明它的主要战略目标不是北上攻苏而是“南下”,这明显引起美英的不满。此时美国在国际关系上“重欧轻亚”,重点防范纳粹德国,为此想稳住日本。在1941年以前,美国还对日本提供了炼钢需要的废钢铁和所需四分之三的石油,结果这个狡猾的东洋对手以“多买少用”方式积存起发动太平洋战争初期所用的燃料油。
……
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历史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关于海战的传奇。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便涌起一股强烈的期待。它的文字就像是老照片一样,带着一种厚重的质感,每一个字句都仿佛承载着一段沉甸甸的历史。作者在描述那些重大事件时,并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事件的幕后,去探究那些决策是如何产生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博弈。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那些身处高位者,他们的压力、他们的考量,以及他们最终做出的选择,都得到了细致的展现。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战争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选择的书。它让我思考,在那样极端环境下,一个人所能爆发出的能量有多大,又会承受怎样的代价。书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比如某个小人物在关键时刻做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举动,却可能影响整个战局走向,这种写法让我觉得非常震撼,也更加体会到历史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力量感,深邃的蓝色背景下,一艘巨大的战舰破浪前行,炮管微微上扬,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我拿到它的时候,就被这种硬朗的风格深深吸引了。翻开第一页,一股浓郁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文字如同潮水般涌来,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硝烟与荣耀的年代。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刻,对于战争的描写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数字和战术,更融入了对人物命运的关怀,对战争残酷性的反思。我能感受到那些普通士兵在炮火中坚守的信念,也能体会到指挥官们在抉择中的挣扎与痛苦。这本书并非简单的历史叙述,它更像是一部宏大的史诗,用文字描绘出了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面,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与那些英雄们一同经历那段血与火的岁月。每一个章节都充满了细节,无论是舰船的构造,还是战术的部署,都经过了细致的研究,这让我这个对军事历史略有了解的读者也大呼过瘾。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来的故事会如何发展,那些人物的命运又将走向何方。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尤其是那种略带褪色的复古感,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那些被历史尘埃掩盖的细节,往往比宏大的叙事更能打动人心。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在叙述过程中,非常注重挖掘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片段,比如某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遭遇,或者是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却可能蕴含着深远的意义。他的笔触细腻,如同精雕细琢的工艺品,将那些被遗忘的角落一点点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阅读时,我时常会停下来,去回味某个场景,去想象当时的人物的情感。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并不是冰冷的年代和事件堆砌而成,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牺牲共同谱写的。那种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人物命运的关怀,贯穿了整本书,让我读来感慨万千。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排版和字体所吸引,有一种古老而庄重的美感。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史书般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将冰冷的史实变得鲜活起来。比如,在描写海上冲突时,他会将大海的磅礴气势与炮火的猛烈景象相结合,创造出一种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一方描绘成正义,另一方描绘成邪恶,而是试图从多个角度去呈现历史的复杂性。他会去展现不同阵营的人物,他们的动机、他们的挣扎,甚至是他们内心的矛盾。这种客观而深入的视角,让我对那个时代的许多事件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尤其喜欢书中所描绘的那些关键时刻,那些决定性的战役,作者将战前的紧张气氛,战中的激烈搏杀,以及战后的余波都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仿佛置身于那段历史之中,感受着命运的潮起潮落。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立刻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这是一种能够让人沉下心来,认真品读的书。作者的文风非常沉稳,但又饱含力量,他用一种近乎史诗般的叙述方式,将我们带入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握,他不仅仅关注战役的宏观进程,更深入到每一个战役背后的准备工作,每一次战术的制定,甚至是战场上士兵们的日常。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真实可信,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的处境。书中的一些段落,充满了力量感和画面感,仿佛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在我眼前展开。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那些曾经模糊的历史事件,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清晰而生动,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不错,
评分书是正版的,看着还不错!
评分京东活动很好,买了很多书,书的质量也很好,正版,慢慢看。
评分内容都熟悉了,主要是书中的插图很多,比较出彩,其实是引用了很多国外的作品
评分好书,好看!
评分还可以吧,在实体店看到的
评分本书为军事史专家徐焰力作,集百余幅珍贵照片于一书,从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全面详尽地介绍了以美日两国为主展开的太平洋战争始末。使读者可通过战争中铁与血的厮杀,看到美日战略演变及世界格局变迁的重要过程,从中了解战争的规律,得到对今人的启示。
评分还可以吧,在实体店看到的
评分好极了,非常棒的图书,值得一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