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1287—2013 煤灰比电阻的试验室测定方法

DL/T 1287—2013 煤灰比电阻的试验室测定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能源局 编
图书标签:
  • DL/T 1287-2013
  • 煤灰
  • 比电阻
  • 试验室
  • 测试方法
  • 电力行业
  • 标准
  • 电阻率
  • 灰烬
  • 测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1822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4925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
字数:1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梳齿法和圆盘法测定煤灰比电阻的术语、样品准备、方法提要、仪器设备、测定步骤、计算和方法精密度。内容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样品准备、煤灰比电阻测定。 本标准适用于在试验室内对煤灰以及从火电厂锅炉排烟系统中采集的飞灰进行比电阻的测定。

前言/序言


煤灰比电阻试验室测定方法(DL/T 1287—2013)图书简介 本书概述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即《煤灰比电阻的试验室测定方法》(DL/T 1287—2013),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并实施。该标准的核心目标是为煤炭及其燃烧产物——煤灰的电学特性提供一套科学、统一、可重复的室内试验方法。煤灰的比电阻是衡量煤灰导电性能的关键电学参数,它直接关系到火力发电厂、电站锅炉以及相关热工设备中电除尘器(ESP)的除尘效率。煤灰的比电阻过高或过低都会严重影响电除尘器的稳定运行和净化效率。 本标准制定的背景与重要性 随着能源结构的调整和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燃煤电厂的超低排放改造已成为行业焦点。电除尘器作为关键的烟气净化设备,其性能优化是实现高效脱硫脱硝和除尘的关键。煤灰的比电阻是设计、运行和优化电除尘器的基础数据。如果煤灰比电阻不在理想范围内(通常为 $10^8$ 至 $10^{10} Omega cdot ext{cm}$),电除尘器可能出现反电晕、粉尘再飞扬,或因导电性太差而无法有效荷电。 DL/T 1287—2013 标准的发布,旨在统一全国范围内煤灰比电阻的测试规程,确保获取的数据具有可比性和准确性,从而为电厂的锅炉燃烧调整、灰场管理以及电除尘器的选型和运行维护提供可靠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核心技术内容详述 本标准详细规定了煤灰(特别是燃煤产生的飞灰和底灰)在模拟特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测量其体积比电阻的试验步骤、设备要求和数据处理方法。其内容深度和广度覆盖了从样品准备到最终结果报告的完整流程。 1. 试样制备与处理: 标准对煤灰试样的采集、干燥、筛分和水分控制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由于煤灰的比电阻对环境湿度极为敏感,标准明确规定了样品在测试前的平衡湿度条件。例如,它会指导操作人员如何将原始灰样处理成符合测试要求的粒度分布,并阐述了在特定温度和湿度环境下进行“调湿”的重要性,以确保测试条件接近实际运行环境,或至少符合标准设定的基准条件。 2. 试验原理与结构: 本书基于电学测量原理,通过将煤灰试样置于已知几何结构的电极之间,施加稳定的直流或交流电压,测量通过试样的电流,从而计算出试样的电阻值。标准详细描述了常用的测试装置结构,如圆柱形或平板型测试腔体。重点在于电极的接触方式、绝缘材料的选择,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接触电阻和漏电流对主测试信号的干扰。 3. 关键参数的测定与控制: 温度控制: 煤灰比电阻是强烈的温度依赖性参数。标准明确规定了不同温度点下的测试程序,如室温、200°C、300°C 等,以反映煤灰在锅炉不同区域的特性。恒温箱的精度、温度传感器的校准方法是确保测试结果一致性的关键要素。 湿度控制: 湿度对煤灰的导电机制影响巨大,尤其是在较低温度下。标准指导如何建立一个湿度受控的试验环境(如使用饱和盐溶液或精确控制的蒸汽发生器),确保试样达到特定的相对湿度(RH%)后再进行测量。 电压施加与测量: 标准区分了直流和交流测试方法,并对电压等级、测量仪表的精度(如万用表或高阻计的要求)给出了明确的技术指标。对于高比电阻样品,如何有效消除输入阻抗限制和测量漂移是操作的难点,标准为此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验证步骤。 4. 比电阻的计算公式与单位: 书中详细列出了计算煤灰体积比电阻 ($ ho$) 的数学模型,该模型考虑了试样的几何尺寸(电极间距 $L$ 和有效截面积 $A$)。 $$ ho = R cdot frac{A}{L}$$ 其中 $R$ 是测得的电阻值。标准强调了单位制的一致性,通常要求比电阻的单位为 $Omega cdot ext{cm}$。同时,书中也讨论了如何根据测量数据推算表面电阻和体积电阻的区分,确保最终报告的是体积比电阻这一关键参数。 5. 数据处理、质量控制与报告要求: 为保证测试结果的可靠性,标准对数据的重复性、再现性提出了明确的质量控制要求。操作人员需要进行多批次测试,并对异常值进行分析。标准还规定了试验报告必须包含的要素,包括:煤灰的来源、粒度、测试时的确切温度、相对湿度、所用设备型号以及最终计算出的比电阻值及其误差范围。 本书的适用对象 本标准是电力行业、环保工程、煤炭质量检测机构、锅炉设备制造商以及从事电除尘器设计、运行和维护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必备参考书。它为理解和量化煤灰电学特性提供了权威性的操作手册。 总结 DL/T 1287—2013《煤灰比电阻的试验室测定方法》不仅是一套实验指南,更是确保我国火力发电厂烟气净化技术稳定、高效运行的重要技术基石。它通过严谨的程序,将复杂多变的煤灰特性转化为标准化的电学数据,有力支撑了电力行业的环保升级和技术进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挺别致的,封面采用了一种哑光质感的深蓝色调,配合着烫金的字体,给人一种沉稳而专业的印象。我注意到书脊上的信息排布得井井有条,即便是放在拥挤的书架上,也能迅速定位到它的具体信息。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那种略带米黄色的纸张,明显能感觉到是经过特殊处理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减轻了不少,这对于一本技术手册来说,无疑是一个加分项。而且,排版布局非常清晰,章节的划分逻辑性很强,小标题的使用恰到好处,让人在快速浏览时能抓住重点。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关键图表和公式的呈现上,采用了高质量的印刷技术,即便是复杂的曲线图和实验装置的示意图,线条也异常锐利清晰,没有出现任何模糊的现象。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从物理层面上看,它也体现出出版方对技术严谨性的尊重。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或许是希望在附录部分能增加一些常用的国际标准对照表,那样在进行跨国项目合作时会更加便捷。总体而言,这本书的硬件条件已经达到了行业内专业书籍的一流水准,拿在手上就能感受到它的分量和价值。

评分

要评价这本书的整体学术贡献,我认为它成功地将一个原本分散、依赖经验的测定过程,系统化、标准化为一个可重复验证的科学流程。书中引用的参考文献和标准溯源体系非常完善,显示出编写团队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尤其在涉及数据统计分析的部分,作者并未简单地套用通用的误差分析公式,而是根据煤灰电阻测量特有的不确定度来源(如温度梯度波动、电极接触不稳定等),定制了一套更贴合实际的统计模型。这使得最终报告的置信区间更具说服力。此外,本书在附录中提供的空白记录表格模板,其设计也体现了对实际工作流程的深度理解——信息输入项的逻辑顺序、必要的环境参数记录栏位,都尽可能地减少了记录遗漏的可能。读完全书,我清晰地认识到,这本规范不仅仅是一套操作指南,它更像是一套将实验室的“匠人精神”固化下来的知识载体,对于提升我国相关行业检测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

评分

在深入研究方法的具体章节时,我注意到作者对实验仪器的精度要求描述得近乎苛刻,这体现了编写组对保证数据可靠性的极致追求。例如,在描述电炉的温控系统时,书中不仅给出了温度范围,还对热电偶的校准周期和允许误差范围做了非常细致的量化说明,这一点在很多同类标准中往往是被一笔带过的。此外,对样品制备环节的描述,简直就是一场精密的“制备艺术”教学。从原料的粉碎粒径分布控制,到恒重状态的判断标准,每一个环节的参数都设置了明确的上下限,并且辅以了大量可能出现的干扰因素分析,比如湿度对初始称量的影响、静电吸附的消除方法等。我尝试按照书中的描述,复盘我们实验室最近一次的失败实验,很快就定位到了可能是由于样品干燥程度未达到要求所致。这种前瞻性的“故障排除”指南,远比单纯的步骤罗列更有价值,它将编写者的丰富实践经验,无声地传递给了每一个使用者。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对“过程控制”的精细化要求。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有利于实际操作人员的查阅和引用,它巧妙地平衡了理论的深度与实践的操作性。在每一项关键测试流程的介绍之后,作者都贴心地设置了一个“注意事项与常见偏差”的专题小节,这个设计堪称点睛之笔。举例来说,在讲解电阻率测量的回路搭建时,书中不仅给出了标准的电路图,还特别强调了引线材质的选择和连接点的打磨要求,这直接关系到接触电阻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我发现它不像某些标准那样只是给出“做什么”,而是详尽地解释了“为什么必须这样做”,例如,为什么某个特定的缓冲溶液在浸泡过程中需要保持恒定搅拌速率,这背后的电化学平衡原理被解释得非常清晰。这种深度解读,使得不同经验水平的操作人员都能找到自己的阅读切入点——新手可以依样画葫芦,而资深专家则可以从原理层面进行优化和改进。这种双向导引的功能,极大地提升了该书作为案头参考资料的实用价值,真正做到了“常翻常新”。

评分

我花费了大量时间钻研这本书的绪论部分,它对整个行业背景的勾勒可谓是鞭辟入里,分析得极其透彻。作者并没有直接跳入技术细节,而是先用相当大的篇幅梳理了煤灰在电力工业,乃至整个能源结构转型中的战略地位,这为后续实验方法的理解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为什么需要精确测定”时所引用的那些历史案例和数据模型,它们生动地说明了微小误差累积可能导致的巨大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的叙事手法,让读者很容易从“被动学习标准”转变为“主动理解必要性”。书中对相关术语的定义和引申,也做得极为审慎,没有使用那种晦涩难懂的“黑话”,而是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解释了高深的物理化学概念,即便是初入此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也能迅速跟上节奏。读完绪论,我感觉自己对“标准”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真正理解了这套规范背后的科学逻辑和工程智慧。这种深度的背景铺陈,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也让后续章节的学习效率倍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