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0-6岁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期,如何科学、适当地对孩子开展早期教育是父母们*关心的问题。享誉*球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博士为我们揭开了儿童成长的神秘面纱。她一生致力于儿童早期教育的研究,并头次提出“儿童拥有一个特殊的敏感期 ”“婴儿要经历生理和精神两个胚胎期”“儿童的心灵具有吸收力”等理念。这些*富革命性的教育理念,在20世纪的欧洲、美国引发了一场幼儿教育革命。其独创的蒙氏幼儿教育法更是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儿童教育。
本套图书头次提出”蒙台梭利分段育”的概念,以年龄为线索队蒙台梭利教育法进行重新解读,推出:
《蒙台梭利养育1岁孩子》
《蒙台梭利养育2岁孩子》
《蒙台梭利养育3岁孩子》
《蒙台梭利养育4岁孩子》
《蒙台梭利养育5岁孩子》
《蒙台梭利养育6岁孩子》
帮助父母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实际需要学习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更有针对性地指导自己的养育,同时,也让每个年龄段的孩子更完善地成长。
作者简介
玛丽亚·蒙台梭利,是一位享誉*球的幼儿教育家,十分关注儿童的早期教育,独创的蒙氏幼儿教育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她提出的“有吸收力的心灵”“捕捉儿童铭敏感期”等富有革命性的教育理念,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儿童教育。近年来,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对我国幼儿教育界亦有深刻的影响,深受父母们喜爱的知名教育专家、作者孙瑞雪、李跃儿等,其所提倡和传播的教育理念均来自蒙氏教育。
蒙台梭利将自己的教育经验撰写成书,并在美国出版,它很快被译成20多种文字流传于世界各地,引入100多个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幼儿教育的革命。
刘妍,教育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现就职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从事教育研究工作。
精彩书评
在让儿童敏感于世界的美,以及唤醒对生命之谜的好奇方面,没有比蒙氏教育更好的方法。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百年孤独》作者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蒙台梭利教育描述出孩子每个阶段的敏感期,提供适合个性的教育,这正是孩子需要的。
——原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
我们的成功不应该归功于斯坦福大学,而应归功于蒙台梭利学校。
——Google(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谢尔盖布林
蒙台梭利是20世纪赢得欧洲和世界承认的*伟大的科学与进步的教育家。
——《西方教育史》
目录
第1章 从胚胎到降生
1. 婴儿的诞生—神奇的胚胎发育 // 2
2. 出生难关 // 8
3. 回归子宫的倾向 // 17
4. 儿童的独立历程 // 22
本章小结 // 32
第2章 有吸收力的心灵
1. 心灵胚胎 // 36
2. 有吸收力的心灵 // 40
3. 星云式思维 // 48
4. 记忆基质 // 52
5. 儿童成长的内部力量 // 58
本章小结 // 64
第3章 捕捉儿童敏感期
1. 婴儿成长的奥秘 // 68
2. 儿童敏感期的发展 // 79
3. 视 觉 // 93
4. 听 觉 // 96
5. 运 动 // 99
6. 给父母的实操建议 // 104
本章小结 // 108
第4章 卫生学方面的建议
1. 新生儿的力量和需求 // 112
2. 新生儿需要关怀 // 118
3. 适宜新生儿的环境 // 122
4. 婴幼儿的养育原则 // 127
本章小结 // 134
第5章 学会爱你的1岁的孩子
1. 母性的天赋本能 // 138
2. 哺乳是母亲的责任 // 146
3. 爱孩子的原则 // 151
4. 呵护婴儿的心灵胚胎 // 156
5. 帮助婴儿适应周围的环境 // 165
6. 给孩子成长的自由 // 170
本章小结 // 176
附录
视觉激发训练 // 180
触觉激发训练 // 182
腿部大肌肉训练 // 183
腿部控制力训练 // 184
听觉辨识训练 // 185
绘画潜能训练 // 186
抓握能力训练 // 187
嗅觉辨识训练 // 188
精彩书摘
婴儿的诞生—神奇的胚胎发育
18世纪之前,哲学家们普遍认为:受精卵内住着一个按比例缩小的人。尽管他还不完善,但只要被置于适当的环境中,就会最终发展成熟起来。这一结论是由莱布尼兹和斯帕拉捷等人根据对植物种子生长的研究推导出的。他们研究发现:
植物种子就是一株藏有根、茎、叶的幼小植物,如果把种子埋在土地里,它将会生长并发育成熟。
哲学家们将这个观察结论“移植”到了动物和人身上。
当沃尔夫将他关于生殖细胞分裂的发现公之于众时,他向人们展示了生命体是如何发育成熟的。沃尔夫通过大量实验,彻底推翻了莱布尼兹和斯帕拉捷等人提出的“受精卵就是成人的雏形”这一生物学观点。同时,这一发现也提供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例子,它揭示了生物体内蕴含的内在力量是如何根据既定目标生长并最终实现发展完善的。
细胞(受精卵)的发育
显微镜的发明使观察生命的发展过程变得可能。沃尔夫先观察了鸟类的胚胎—鸟蛋。他发现胚胎起源于单个受精卵细胞。显微镜的观察结果表明,鸟蛋并不像人们之前所想的那样具有成鸟的外形,它与其他任何一个细胞一样,都由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组成。所有生物—不论是植物还是动物—都是由这个几乎没有差异的最基本的细胞孕育而来。事实上,人们在显微镜发明之前,从种子中观察到的幼小植株只是一个胚胎,它是由果实中最基本的生殖细胞发育而来,一旦它被栽种,就会继续发育。
这个生殖细胞能够根据既定的生长模式进行快速分裂。这显示出它与其他细胞的不同,但是在这个最基本的生殖细胞内,并不存在揭示它分裂趋势的迹象,尽管在这个细胞里还蕴藏了一个极小的物质—染色体,它将决定生物体的遗传特征。
桑葚期的细胞分裂
如果我们对一个动物胚胎的早期发展进行跟踪观察,就可以看到这个细胞将以2个、4个……的进程进行分裂,并一直持续到它成为一个内空的球形体。生物学家将这个时期称为“桑葚期”。这个内空的球形体随着成长,会持续向内部交叠,形成一个有双层细胞壁、向外张口的球形体—原肠胚。
之后,这个细胞会再经历一整套繁复的分裂和变化,成为具有复杂结构的各种器官和肌肉。当这种活动停止的时候,器官就产生了。发现这种现象的人对此这样解释:器官产生的区域涵盖着许多敏感点。器官起先各自独立发展,似乎每个器官只是以自己为发展目的。当它们进行密集活动时,会围绕着一个中心,显得非常团结,仿佛充满着理想。它们不断地发生变化,与周围其他细胞越来越不一样,呈现出预定中要形成器官的模样。等到不同的器官各自独立地形成之后,就会出现一种力量让它们联系、结合在一起,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婴儿就在这个时期诞生了。
循环系统联结全身的器官
神经系统会完成整个联结
所有的建构计划都基于一个点
从这个点出发完成每一项创造工作
当器官建构完成,它们就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呈现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
所有的高等动物都遵循着这个计划来建构,这是自然界唯一一种建构计划。
器官的发展
所有哺乳动物的胚胎—当然也包括人类的胚胎—最早出现的器官都是一个小胚囊,它将长成心脏,会以规律的节奏搏动,其搏动的频率是母亲心脏搏动频率的两倍。它要为正处于孕育阶段的其他组织和器官提供必要的“养料”,并不知疲倦地一直这样工作下去。
胚胎的发育实在可以称为“上帝的奇迹”,它是以如此不可思议又独立隐秘的方式完成所有使命的。这些细胞能够准确无误地完成各种转化,有的变成骨骼,有的变成神经,有的变成皮肤……而且这些器官也具有各自的独立功能。但是,这个上帝的奇迹却被精心掩藏了起来,大自然用一种神奇的物质将胚胎包裹好,只有大自然才能在恰当的时机将各种胚胎打开,将一个个新生命带到世上。
新生命诞生
刚刚降生的小生命并不仅是一个物质有机体,它就像一个生殖细胞一样会按照既定法则生长发育。这个有机体的功能不仅会通过各种器官得以发挥,它还具有一种本能,但我们是无法通过观察单个细胞来发现这种本能的。正如每一个受精卵都蕴含着整个有机体的发展蓝图一样。这个新诞生的小生命,不管它属于什么物种,本身都拥有一种精神本能,让自己能够适应环境。每一种生物—包括最低等的昆虫—都是这样。蜜蜂具有惊人的本能,能在复杂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但我们是无法在虫卵或幼虫中发现这种本能的,只有成熟的蜜蜂才具备这种本能。同样,鸟蛋也只有在孵化成鸟后才具有飞行的能力。
·2·
出生难关
对新生儿的盲目无知
有人认为,自然界一定会在必要的时候为它的子民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帮助。当文明使人类可以超越和控制自然时,我们可能就会对观察其他动物的自然发展失去兴趣。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动物的习性,就会发现:
动物妈妈会把它的孩子藏起来,使孩子们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避开光线;动物妈妈会用自己的身体为小幼兽保暖;动物妈妈还会极其警觉地保护自己的孩子,不让其他动物靠近、触碰幼小的宝宝,甚至连看一下都不行。
过度保护的养育方式
反过来看看我们人类的新生儿吧!不管是面对自然环境还是人类文明的社会环境,都没有人帮助他们减轻适应环境所要面对的负担。我们本来应该让婴儿在刚出生后的一段时间里继续保持在妈妈肚子里的姿势。可实际情况却是,新生儿往往一出生就马上被穿好衣服,而且在一段时间内还被紧紧地包起来,让他们柔弱的四肢承受强力的束缚。
对婴儿抱持这种态度会危害婴儿的心理生活,会使人们误认为婴儿不仅肌肉不活跃,而且他们本身也是弱小而迟缓的,甚至根本没有心理生活。由此,成人便刚愎自用地认定,婴儿是在他们的照顾和帮助下才神奇地成长起来的。他们把对婴儿的“帮助”视为一种责任,并认为是自己塑造了儿童,并创造了他们的心理生活。成人希望通过对儿童进行教导和劝告来发展他们的情感、智能和意志力,却不知道在这项创造性的工作中,成人所做的仅是“表面文章”。
在这样做的时候,成人声称自己拥有一种神圣的力量,他们是儿童的守护者,并且是遵照《圣经·创世记》中的箴言行事的:“我将按我的意愿来造人。”由此可见,骄傲真是人类最致命的一种罪恶,妄想扮演上帝的角色正是导致我们子孙后代痛苦的根源。
过度放养的养育方式
有这样一种观点:
健康的孩子完全具备抵抗能力,他们能适应环境。
还有人说,只要孩子能活下来就行了。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判断孩子是否能够适应环境的标准就是孩子是否能平安地活着。自然界的万物不都是这样吗?如果人类真有这么强壮,为什么不干脆在树林里自在地居住呢?为什么还要在冬天拼命去保暖,将全身都裹上柔软的毛毯,然后坐在安乐椅上,享受那种安闲舒服的生活呢?难道我们比刚出生的婴儿还脆弱吗?
总之,人的内心有一种没有道理可讲的无知,一种已经深入个人心灵甚至整个文明的盲目。这就如同视觉上的盲点一般,人们对新生儿的盲目无知,就是人类对生命的一个盲点。
新生儿的“出生难关”
我们从过去的经验中已经发现了一个可怕的事实,那就是一个人在婴儿时期所遭遇的不良经历,将会影响他一生的发展。可以说,胎儿在母体内的发育以及他出生后在儿童期的成长,都对一个人日后的发展具有关键的、决定性的影响。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都指出,胚胎期和儿童期的成长发育,不仅对一个人成年之后的健康状况有一定的影响,还对全人类社会的延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人们只是觉得生产—人类整个生命过程中的这个最艰难时刻对产妇来说是十分危险的,却没有人意识到它对于新生儿来说更是一道难关。
为什么说生产对新生儿来说是一道难关呢?因为经过生产,新生儿完全脱离了他之前赖以生存的母体,必须马上依靠自身还未发育完全的器官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在没出生之前,胎儿是在母体内为胎儿特别提供的温暖羊水中生长,母体保护着胎儿,不让他受到一丝一毫的躁动和温度差异的影响,甚至连特别微弱的光线和十分轻柔的声响,都被母体隔离在外面。但是,通过生产,新生儿从母体温暖的羊水里来到空气中。原来一直在妈妈肚子里安静成长的胎儿,不得不经历一次辛苦而艰难的生产战斗,而且没有任何适应时间,他那瘦弱的身躯要受到像来自两块重石一样的挤压降临到我们怀中,就像是历经了长途跋涉的朝圣者一样。
对于新生儿的降生,我们又做了些什么事情来帮助他呢?我们是怎样迎接他的到来的呢?
在生产的过程中,几乎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放在妈妈身上,而新生儿仅仅被粗略地检查一下,确定他能够健康地活下去就算大功告成了。刚刚成为爸爸妈妈的成人,满心欢喜地看着自己的孩子,他们作为大人的自我,正因为这个健全婴孩的诞生而得到满足。因为孩子的出生,实现了他们期盼已久的一种渴望—他们共同拥有了一个孩子,将会令他们的家庭紧密交融于一种爱的感觉之中。
新生儿的出生创伤
实际上,有一部分人关注到了婴儿出生的问题。这种关注不仅体现在心理学的研究上,也体现在文学创作中。心理学家们经常借用文学作品中“出生是一个痛苦之旅”这句话来描述出生。这句话不是针对母亲而是针对婴儿来讲的。新生儿遭受痛苦却无法说出来,只能在出生后通过哭泣来宣泄曾经经历的苦难。
婴儿是突然地、非自愿地降生到这个陌生世界的。这里的环境与他们之前在子宫中生活的环境完全不同。婴儿必须适应新的环境,却又无法用语言表达适应过程中的辛苦。现代心理学家用“出生恐惧”一词来描述婴儿在这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时刻的心理生命。
在这里,我们所要探讨的是一种无意识的恐惧。
如果新生儿会说话,他们会问我们:
你为什么要把我带到这个可怕的世界?
我该做什么?
我该如何在这个新环境中生活?
我该怎么忍受这些可怕的噪声?
我怎样才能完成原来由母亲的器官完成的功能呢?
我该如何学会呼吸和消化?
我该如何忍受无常的天气变化呢?
你知道子宫内的环境是温暖而稳定的吗?
儿童对所经历的事情都处于无意识状态。虽然他们并不明确知晓出生的痛苦,但这种痛苦肯定会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他们的潜意识肯定对此产生了感觉,并通过哭的方式来排解这种痛苦。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结论是:
成人必须帮助婴儿适应这个世界。
我们不要忘记,刚刚出生的婴儿也会产生恐惧感。如果我们把刚出生的婴儿放入水中,他们就会做一些抓的动作,就像害怕自己掉到地上似的。这是一种典型的恐惧反应。
那么大自然又是如何帮助新生儿的呢?当然有一些措施,比如,母亲会本能地将孩子抱在自己的胸前,这样可以防止阳光直射婴儿。所有这些事情都表明:母亲好像已经在潜意识里意识到了外界会对孩子造成伤害。母亲紧紧抱住孩子,给他温暖,便可防止他受到伤害。
在自然界,动物对幼崽采取的保护措施好像比人类保护自己的后代更为积极。比如,我们可以看到:母猫会把刚生下的小猫放到黑暗的角落,如果有人想接近小猫,母猫就会变得异常凶恶。
在人类社会,母亲的保护天性似乎没有这么强烈,并且也很容易消失。婴儿在出生后很少会出现被抢走的情况,我们可以给他们洗澡穿衣,把他们抱到阳光下观察他们眼睛的颜色。我们似乎更愿意把婴儿看作一件有趣的东西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这既是因为理性对我们的控制超过了天性,也是因为我们习惯于认为儿童没有心理生命。
因此,我们现在可以对这一重要阶段作出以下解释:动物的种族本能是在刚刚出生时被唤醒的,而不是被艰难的环境刺激产生的,是动物的行动促进了其本能的发展。
这一现象发生在动物身上,也适用于人类。我们所讨论的并不只是一个艰难的时刻,而是一个对未来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时刻。这时,一种潜在的力量—心灵胚胎被唤醒,它会帮助婴儿完成许多极具创造性的工作。在每一个身体发生关键性变化的阶段,我们都能看到一些明显的标志,如婴儿出生后被剪断脐带与母体分离就是标志之一。这些阶段非常重要,心灵胚胎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始觉醒的。
因此,我们不但必须注意婴儿的出生创伤,还要注意出生创伤所带来的各种表现。虽然儿童不像动物那样有一些先天能力,但是他们必须具备一种可以促进行为产生的潜在力量。在儿童的记忆里,没有所谓遗传的东西,但儿童一定会经历一个由潜在能量产生的迫切需求阶段。这时,潜在力量可以帮助儿童成长,帮助他们依靠周围的环境形成自己的个性。我们把这种无形的要求称为“星云”。动物在出生之后就遗传了这种能力。它们一生下来就能够自然地活动和控制自己,还具有进食和防御等先天能力。
……
前言/序言
玛丽亚·蒙台梭利博士是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是20世纪享誉全世界的杰出幼儿教育家。1870年8月,玛丽亚·蒙台梭利在意大利安科纳地区的基亚拉瓦莱小镇出生。父亲是军人,母亲贤淑文静,博学多识。
蒙台梭利从小受到非常好的教育,虽然是独生女,父母对她也从不溺爱。幼年起她便自律自爱和独立,同情弱者。13岁时,蒙台梭利选择米开朗基罗工科学校学习数学,这在当时女孩子中是很少见的。而她从这所学校毕业时,是成绩最优秀的学生。后来她学习了现代语言与自然科学,此后对生物感兴趣,于1890年进入罗马大学学习生物。在学习生物期间,她又对医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学医。由于当时保守的欧洲社会是没有女子学医的,她的决定不仅遭到父亲的反对,而且不被当时的教育体制允许。但蒙台梭利凭着坚强的毅力和不断地奔走做到了,获准进入了医学院。1896年,26岁的蒙台梭利获得罗马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成为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也许由于她自己的选择从来都是遵从于兴趣,才有她后来的“教育要根据孩子兴趣捕捉到孩子的‘敏感期’”的理论。
毕业后的蒙台梭利成为罗马大学附属医院的一名精神病临床医生。由于当时的残疾和智障儿童是关在精神病院里的,蒙台梭利的工作是治疗这些儿童。蒙台梭利对这些孩子发自内心地同情,认为他们不该被关在这里,他们所受到的粗暴对待是使他们智力下降的重要原因。她对智障儿童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心去帮助他们。在长期的研究与实践中,蒙台梭利总结出:儿童的智力缺陷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这一认识使她能够从一位成功的医生最终成为一代伟大的教育家。因为她发现,智障儿童虽然比同龄孩子差,但与更小的孩子在智力和行为能力上有许多共同点,自已为智障儿童设计的教育方法一定也适用于正常儿童。
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马圣罗伦斯区建立了第一个“儿童之家”,她特意选址在罗马最贫困的地区,招收3岁~6岁普通儿童,用自己独创的办法加以教育。结果是惊人的:那些贫寒儿童,经过她几年的教育,全部成为聪明活泼、举止优雅、自信自强的孩子,心智较之以前有了巨大改变。她这一套教学方法立刻轰动了意大利甚至欧洲。
蒙台梭利在实验、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
儿童发育中有一个“敏感期”的观念。无论是行走,还是语言、绘画或是音乐、数学,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敏感期,也许这个孩子在这段时间就非常想学习写字,或是很想说话。在这一时期,他们能轻松学会任何事情。捕捉到孩子的敏感期,对他们加以引导,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没有到达敏感期,任何逼迫的学习都是徒劳的。而延误了时机,则会对儿童的发展造成障碍。
从出生到3岁,儿童会积极、专注且自发地吸收外界的一切印象。这期间的吸收,完全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也就是说,他并不知道自己正在学习,他吸收了周遭一切种种的习惯、风俗、生活习态等,并在他的心中根深蒂固。这种特殊的精神状态,蒙台梭利称为“吸收心智”。
在3岁~6岁之间,儿童己发展出有意识的心智,可经由双手从外界环境中汲取经验。这时,儿童的感觉器官会变的十分敏感,透过感官所感觉到的事物,逐渐完成了儿童的精神发展。因此成人应该跟随孩子的兴趣去帮助他们学习,而不是强迫他们学习或是强行灌输知识。
到20世纪40年代时,蒙台梭利学校已遍布世界各大洲,仅美国就有2000多所。1952年5月6日,82岁的她在荷兰去世。她的传记被列入12位“帮助世界的人们”传记丛书之一。她曾三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英国教育家称赞她为“20世纪赢得世界公认的推进科学和人类进步的最伟大科学家之一”;美国教育家称赞:“当前讨论学前教育问题,如果没有论及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便不能算完全。”德国教育家这样评论:“在教育史上,能像蒙台梭利教育法如此举世瞩目的并不多见。”虽然经过了近100
蒙台梭利养育1岁孩子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蒙台梭利养育1岁孩子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