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孟德,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成都文理学院书法客座教授、四川光华学院国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中华美学协会会员、四川省美学协会会员、四川杜甫研究会会员、巴蜀书画院名誉院长,曾担任四川师范大学艺术团艺术总监、交响乐团及合唱团指挥。师从国学大师屈守元、汤炳正、王文才诸先生,长期从事文学及艺术理论、艺术史研究、教学和研究生指导工作,并从事书画、音乐创作及教学,是国内知名国学专家、文学艺术史专家、诗人、辞赋家、书画家、音乐家。精研国学和艺术多年,钩稽爬剔,发微索隐,著作等身。著有《中国艺术史》《唐宋音乐文学史》《中国音乐简史》《大学·中庸·论语感悟》《孟子感悟》《四书全本》等专著数十部。发表有关文学艺术论文上百篇。其沉潜国学之深广,探讨艺术之精审,允为一代大家,实为不可多得之良师。
我一直以为欣赏协奏曲需要深厚的音乐功底,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亲切,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娓娓道来,将复杂的音乐知识化繁为简。 他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大量专业术语,而是从协奏曲的“核心”——独奏乐器和乐队的互动——入手。他用了很多贴切的比喻,比如将乐队比作“广阔的背景画”,而独奏乐器则是“画面中最闪耀的焦点”,这种形象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然后,他再逐步深入,介绍不同时期协奏曲的特点,以及不同作曲家在创作上的独到之处。 我特别喜欢他在介绍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时,那种对贝多芬创作精神的解读。他没有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着重于表达贝多芬在那个时代所蕴含的英雄主义情怀和对自由的渴望,这让我听音乐时,不再是单纯地欣赏优美的旋律,而是能感受到作品背后更深层次的情感和意义。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首先是被其精美的装帧所吸引,厚实的纸张,清晰的字体,以及书中大量精美的乐谱插图,都透着一股认真的态度。我一直对那些宏伟的交响乐作品充满敬畏,觉得它们高高在上,遥不可及,但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温和且富有吸引力的方式,拉近了我与协奏曲的距离。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并没有直接进入作品的分析,而是先讲述了协奏曲作为一种音乐体裁的诞生和演变,从最初的“协奏”概念,到后来独奏乐器与乐队地位的不断变化,再到最终形成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协奏曲形式。他用很浅显易懂的语言,解释了乐器之间的“对话”和“较量”是如何展开的,这种铺垫让我对即将到来的作品分析充满了期待,也为理解后面的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介绍勃拉姆斯《D小调钢琴协奏曲》时,并没有只关注其磅礴的气势,而是细致地分析了其中蕴含的复杂情感,以及勃拉姆斯在创作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挣扎。他将这部作品比作“一位智者在沉思”,这种深入的解读,让我对这部作品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感受到其中更深层次的情感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了,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烫金的“世界著名协奏曲欣赏”几个大字,一股古典而又庄重的气息扑面而来。我一直对那些宏伟的交响乐作品心生向往,但又常常被其复杂的结构和深奥的理论吓退。拿到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翻阅,希望它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协奏曲世界的大门。 第一章节的开篇,作者就用极其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协奏曲的起源与发展,从巴洛克时期四部大提琴与低音提琴的协奏,到古典时期钢琴与乐队的辉煌,再到浪漫主义时期小提琴、大提琴等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的完美对话,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我尤其对作者对早期协奏曲中独奏乐器与乐队之间“对话”的阐述印象深刻,他没有用枯燥的术语解释,而是用比喻的方式,将两者比作两位棋逢对手的棋手,你来我往,互相呼应,充满了戏剧性和张力。这让我立刻对那些看似古老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跃跃欲试地想要去寻找一些早期协奏曲的录音来聆听。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对作品的介绍,而是充满了作者个人独特的理解和感悟。他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更像是一位音乐的“导游”,带领我这个初来乍到的“游客”,领略协奏曲世界的壮丽风光。 在分析肖邦的《E小调钢琴协奏曲》时,他并没有一味地强调肖邦作为“钢琴诗人”的抒情一面,而是深入挖掘了作品中那种隐含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对故土的思念,这种解读让我对肖邦的音乐有了全新的认识。他甚至会引用一些肖邦同时代的诗歌或者绘画作品来辅助说明,将音乐与文学、艺术融为一体,让整个欣赏过程变得更加立体和丰富。 我还记得他对柴可夫斯基《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描述,那种热情奔放、充满俄罗斯民族风情的旋律,被他描绘得如同“在广袤的草原上策马奔驰”,又如同“在冰雪覆盖的山林中回响的歌声”,这些画面感极强的比喻,让我闭上眼睛就能听到音乐在耳边回荡。
评分我是一个对音乐有着强烈感受力的人,但常常苦于无法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了我巨大的帮助。它不仅仅是介绍作品,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如何去“听”。作者在分析每一部协奏曲时,都会引导我关注旋律的走向、和声的色彩、节奏的变化,以及独奏乐器与乐队之间是如何进行配合与对抗的。 比如在讲解莫扎特的《A大调钢琴协奏曲》时,作者细致地分析了第一乐章的奏鸣曲式结构,将那些复杂的乐句拆解成一个个可以理解的小单元,然后解释了莫扎特是如何将这些看似独立的元素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流畅而又充满生命力的乐章。他甚至会引用一些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来形容音乐给人的感受,比如将某个乐句比作“阳光下闪烁的露珠”,或是将某个高潮部分形容为“奔腾的江河”,这些生动的描绘让我瞬间找到了共鸣,也为我提供了更丰富的语言来描述我内心的感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