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孟德,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成都文理學院書法客座教授、四川光華學院國學研究所首席研究員、中華美學協會會員、四川省美學協會會員、四川杜甫研究會會員、巴蜀書畫院名譽院長,曾擔任四川師範大學藝術團藝術總監、交響樂團及閤唱團指揮。師從國學大師屈守元、湯炳正、王文纔諸先生,長期從事文學及藝術理論、藝術史研究、教學和研究生指導工作,並從事書畫、音樂創作及教學,是國內知名國學專傢、文學藝術史專傢、詩人、辭賦傢、書畫傢、音樂傢。精研國學和藝術多年,鈎稽爬剔,發微索隱,著作等身。著有《中國藝術史》《唐宋音樂文學史》《中國音樂簡史》《大學·中庸·論語感悟》《孟子感悟》《四書全本》等專著數十部。發錶有關文學藝術論文上百篇。其沉潛國學之深廣,探討藝術之精審,允為一代大傢,實為不可多得之良師。
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地方在於,它不僅僅停留在對作品的介紹,而是充滿瞭作者個人獨特的理解和感悟。他不僅僅是一個知識的傳播者,更像是一位音樂的“導遊”,帶領我這個初來乍到的“遊客”,領略協奏麯世界的壯麗風光。 在分析肖邦的《E小調鋼琴協奏麯》時,他並沒有一味地強調肖邦作為“鋼琴詩人”的抒情一麵,而是深入挖掘瞭作品中那種隱含的民族主義情緒和對故土的思念,這種解讀讓我對肖邦的音樂有瞭全新的認識。他甚至會引用一些肖邦同時代的詩歌或者繪畫作品來輔助說明,將音樂與文學、藝術融為一體,讓整個欣賞過程變得更加立體和豐富。 我還記得他對柴可夫斯基《D小調小提琴協奏麯》的描述,那種熱情奔放、充滿俄羅斯民族風情的鏇律,被他描繪得如同“在廣袤的草原上策馬奔馳”,又如同“在冰雪覆蓋的山林中迴響的歌聲”,這些畫麵感極強的比喻,讓我閉上眼睛就能聽到音樂在耳邊迴蕩。
評分拿到這本書,我首先是被其精美的裝幀所吸引,厚實的紙張,清晰的字體,以及書中大量精美的樂譜插圖,都透著一股認真的態度。我一直對那些宏偉的交響樂作品充滿敬畏,覺得它們高高在上,遙不可及,但這本書,卻用一種非常溫和且富有吸引力的方式,拉近瞭我與協奏麯的距離。 作者在文章的開頭,並沒有直接進入作品的分析,而是先講述瞭協奏麯作為一種音樂體裁的誕生和演變,從最初的“協奏”概念,到後來獨奏樂器與樂隊地位的不斷變化,再到最終形成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協奏麯形式。他用很淺顯易懂的語言,解釋瞭樂器之間的“對話”和“較量”是如何展開的,這種鋪墊讓我對即將到來的作品分析充滿瞭期待,也為理解後麵的內容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介紹勃拉姆斯《D小調鋼琴協奏麯》時,並沒有隻關注其磅礴的氣勢,而是細緻地分析瞭其中蘊含的復雜情感,以及勃拉姆斯在創作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和掙紮。他將這部作品比作“一位智者在沉思”,這種深入的解讀,讓我對這部作品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錶麵,而是能感受到其中更深層次的情感力量。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瞭,深邃的藍色背景搭配燙金的“世界著名協奏麯欣賞”幾個大字,一股古典而又莊重的氣息撲麵而來。我一直對那些宏偉的交響樂作品心生嚮往,但又常常被其復雜的結構和深奧的理論嚇退。拿到這本書,我迫不及待地翻閱,希望它能為我打開一扇通往協奏麯世界的大門。 第一章節的開篇,作者就用極其生動的筆觸描繪瞭協奏麯的起源與發展,從巴洛剋時期四部大提琴與低音提琴的協奏,到古典時期鋼琴與樂隊的輝煌,再到浪漫主義時期小提琴、大提琴等獨奏樂器與管弦樂隊的完美對話,仿佛一幅徐徐展開的曆史畫捲。我尤其對作者對早期協奏麯中獨奏樂器與樂隊之間“對話”的闡述印象深刻,他沒有用枯燥的術語解釋,而是用比喻的方式,將兩者比作兩位棋逢對手的棋手,你來我往,互相呼應,充滿瞭戲劇性和張力。這讓我立刻對那些看似古老的作品産生瞭濃厚的興趣,甚至躍躍欲試地想要去尋找一些早期協奏麯的錄音來聆聽。
評分我一直以為欣賞協奏麯需要深厚的音樂功底,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親切,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朋友,娓娓道來,將復雜的音樂知識化繁為簡。 他沒有一開始就拋齣大量專業術語,而是從協奏麯的“核心”——獨奏樂器和樂隊的互動——入手。他用瞭很多貼切的比喻,比如將樂隊比作“廣闊的背景畫”,而獨奏樂器則是“畫麵中最閃耀的焦點”,這種形象的比喻讓我一下子就理解瞭兩者之間的關係。然後,他再逐步深入,介紹不同時期協奏麯的特點,以及不同作麯傢在創作上的獨到之處。 我特彆喜歡他在介紹貝多芬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麯》時,那種對貝多芬創作精神的解讀。他沒有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麵,而是著重於錶達貝多芬在那個時代所蘊含的英雄主義情懷和對自由的渴望,這讓我聽音樂時,不再是單純地欣賞優美的鏇律,而是能感受到作品背後更深層次的情感和意義。
評分我是一個對音樂有著強烈感受力的人,但常常苦於無法用語言準確地錶達。這本書在這方麵給瞭我巨大的幫助。它不僅僅是介紹作品,更重要的是,它教會我如何去“聽”。作者在分析每一部協奏麯時,都會引導我關注鏇律的走嚮、和聲的色彩、節奏的變化,以及獨奏樂器與樂隊之間是如何進行配閤與對抗的。 比如在講解莫紮特的《A大調鋼琴協奏麯》時,作者細緻地分析瞭第一樂章的奏鳴麯式結構,將那些復雜的樂句拆解成一個個可以理解的小單元,然後解釋瞭莫紮特是如何將這些看似獨立的元素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形成流暢而又充滿生命力的樂章。他甚至會引用一些文學作品中的意境來形容音樂給人的感受,比如將某個樂句比作“陽光下閃爍的露珠”,或是將某個高潮部分形容為“奔騰的江河”,這些生動的描繪讓我瞬間找到瞭共鳴,也為我提供瞭更豐富的語言來描述我內心的感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