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亞史 [The History of Indonesia]

印度尼西亞史 [The History of Indonesia]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德拉剋雷 著,郭子林 譯
圖書標籤:
  • 印度尼西亞
  • 曆史
  • 東南亞
  • 政治
  • 文化
  • 社會
  • 殖民主義
  • 獨立
  • 群島
  • 民族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068857
版次:1
商品編碼:10554516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世界曆史文庫
外文名稱:The History of Indonesia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9-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11###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印度尼西亞史》主要選收國彆史、地區史的通史性著作,以國彆史為主體,適當輔以地區史。計劃共齣版80種,2年內齣齊。文庫編輯委員會特邀我國世界史學界著名學者專傢擔任學術顧問,精心遴選著作。編選者和學術顧問一緻認為,每個國傢、地區的曆史隻選一種著作,因而要求此一種應是在學界已獲得廣泛定評的上乘之作,且好是新成果,作者應為著名史學專傢,原齣版者也應是知名的齣版機構。原著使用的語種主要是英語、德語、法語、俄語、日語等,中文譯者應基本上是史學專業人士或具有較高史學修養的翻譯傢。總之,學術性、完備性、可資藉鑒性以及可讀性,是《世界曆史文庫》編選齣版工作所追求的目標。

目錄

關於詞語拼寫形式的說明/1
引言/1
人口與地理/1
政治與經濟/4
大事年錶/7
第一章 伊斯蘭教到來之前的早期曆史
(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1600年)/1
定居與社會發展/1
農業與早期國傢的齣現/4
貿易與早期國傢的齣現/10
印度對印度尼西亞國傢和社會的影響/13
伊斯蘭教的到來/18

第二章 殖民時代的印度尼西亞
(1600年至1940年)/23
香料戰爭/23
公司時代/26
從公司到殖民主義/34
荷蘭殖民國傢的擴張/38
耕作製度/41
現代私人資本主義的興起/44
倫理時代/47
殖民統治的影響/48

第三章 獨立戰爭(1900年至1949年)/51
有關新世界的新觀念/51
早期民族主義組織/56
民族主義運動內部的分化/58
印度尼西亞思想/63
殖民政府對民族主義運動的反應/65
日本占領印度尼西亞/69
宣布獨立/73
爭取獨立的外交和軍事鬥爭/76

第四章 蘇加諾時代(1945年至1967年)/82
革命期間的政府/82
革命時期的革命運動/84
政黨與議會民主製/89
1955年選舉/94
地區叛亂和議會民主製的崩潰/96
指導民主製/101
政變、屠殺和蘇加諾的倒颱/106

第五章 蘇哈抑寸代(1966年至1998年)/113
蘇哈托鞏固權力/113
新秩序的構建/116
新秩序時期的經濟與社會/121
對蘇哈托政府的抵抗/128
新秩序時期的分離主義運動/133
蘇哈托的倒颱/135

第六章 蘇哈托之後的印度尼西亞(1998年之後)/141
哈比比總統任期/142
1999年選舉/147
瓦希德總統任期/151
梅加瓦蒂總統任期/157
經濟與社會/162
後蘇哈托時代的分離主義運動/168
2004年選舉及其後果/170
印度尼西亞曆史上的重要人物/176
詞匯解釋/181
參考書評論/184
索引/190
譯名對照錶/201

精彩書摘

公元5世紀之前,印度尼西亞的産品已經被運往很遠的地方。馬魯古群島的丁香和帝汶島的檀香至少自公元初年開始便一直被運往羅馬。但是,公元4世紀中期的某個時候,當既定的貿易路綫發生轉移時,印度尼西亞産品貿易的洶湧巨浪似乎被激發起來瞭。到那時為止,在中國和印度之間進行海上貿易的商人把貨物卸在狹長的剋拉地峽(在今天的泰國南部),他們的貨物在這裏被運往地峽的另一麵,然後被裝載在其他船上繼續航行。到公元5世紀初,更多人選擇瞭馬六甲海峽的海路。這條綫路無疑更經濟,但綫路的變化也反映瞭在區域貿易中印度尼西亞海員和商人數量的增加,他們瞭解這個區域的水域和風。綫路的變化也反映瞭對印度尼西亞産品的需求正在增加,使得這種改道具有吸引力。丁香、肉豆蔻和豆蔻香料(都來自馬魯古群島)、鬍椒(來自蘇門答臘島和西爪哇島)和犀牛角(來自爪哇島和蘇門答臘島)以及烏龜殼(來自巴厘島和其他地區)都是中國人非常需要的。在中國,某些雨林産品,尤其是香木和諸如樟腦以及安息香這樣的樹脂製品(主要産自蘇門答臘島),也可以賣到與非常昂貴的乳香和沒藥這些物品一樣的高價。公元439年,中國南方與北方的敵對使中國的陸路被阻斷,這進一步刺激瞭中國南部與印度尼西亞的海路貿易。

前言/序言

在全球化時代,關注世界各國各地區文明發展的源流、現實和未來,不僅僅是新世紀人文學科的一個重點課題,也是許多當代中國知識分子強烈興趣所在。甚至,關注彆國熱點,不亞於關注自身狀況,也已經成為心態開放、視野開闊的許許多多當代中國人的一種精神生活方式。然而,至今我國尚未齣版過一套相對完備的世界國彆史及地區史叢書,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缺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齣版業雖然陸續推齣過一些國彆史、地區史,但既無規劃,也很分散,而且主要集中在英、法、美、俄、日、德等大國,覆蓋麵過於狹小,更遑論完備與權威瞭。為此,中國齣版集團公司通過深入調研,邀約史學界專傢進行多方論證,精心策劃組織齣版這套《世界曆史文庫》。
《世界曆史文庫》主要選收國彆史、地區史的通史性著作,以國彆史為主體,適當輔以地區史。計劃共齣版80種,2年內齣齊。文庫編輯委員會特邀我國世界史學界著名學者專傢擔任學術顧問,精心遴選著作。編選者和學術顧問一緻認為,每個國傢、地區的曆史隻選一種著作,因而要求此一種應是在學界已獲得廣泛定評的上乘之作,且最好是最新成果,作者應為著名史學專傢,原齣版者也應是知名的齣版機構。原著使用的語種主要是英語、德語、法語、俄語、日語等,中文譯者應基本上是史學專業人士或具有較高史學修養的翻譯傢。總之,學術性、權威性、完備性、可資藉鑒性以及可讀性,是《世界曆史文庫》編選齣版工作所追求的目標。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古希臘文明與哲學的圖書簡介,專注於從城邦興起到希臘化時代的思想演變,內容詳實,旨在深入探討塑造西方文明根基的關鍵曆史進程與思想浪潮。 --- 光輝的城邦與理性的曙光:古希臘文明的興衰與思想的奠基 圖書簡介 本書並非聚焦於東南亞的島嶼曆史,而是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沉浸於愛琴海畔那片孕育瞭西方文明的土地——古希臘。《光輝的城邦與理性的曙光:古希臘文明的興衰與思想的奠基》 是一部宏大而精微的通史著作,旨在全麵梳理公元前八世紀至公元前一世紀間,古希臘世界從城邦(Polis)的萌芽、鼎盛,直至被馬其頓和羅馬徵服的整個曆史脈絡,並深入剖析支撐這一文明體係運行的社會結構、政治實驗、軍事革命以及不朽的哲學思想。 本書結構清晰,分為四大核心部分,層層遞進地展現瞭古希臘文明的復雜性與持久影響力。 --- 第一部分:愛琴海的黎明與城邦的誕生(約公元前800年—前600年) 本部分聚焦於希臘“黑暗時代”的結束與“古風時代”的開啓。我們首先審視瞭邁锡尼文明崩潰後的社會重塑,探討瞭荷馬史詩作為文化記憶的構建過程,並分析瞭鐵器時代的技術進步如何為政治變革提供瞭物質基礎。 城邦(Polis)的結構化是本章的核心議題。書中詳盡考察瞭城邦如何從部落聯盟演變為擁有共同法律、宗教和公共空間的政治實體。我們將重點對比斯巴達的軍事化社會與雅典的早期公民權演變。對於斯巴達,我們細緻描繪瞭其獨特的“同食製”(Syssitia)和對希洛人(Helots)的殘酷統治如何塑造瞭其徹底的軍事化國傢形態。而在雅典,我們跟蹤瞭梭倫的改革如何緩解瞭債務奴役危機,並奠定瞭公民政治的雛形,以及剋裏斯提尼對部落體係的顛覆,標誌著民主製度的初步誕生。 此外,本部分還詳細記錄瞭大殖民運動(Great Colonization)。數百個希臘城邦湧嚮地中海沿岸,這一過程不僅傳播瞭希臘語言和文化,也深刻影響瞭希臘本土的經濟結構,催生瞭新的商業階層,為後來的社會衝突埋下瞭伏筆。 --- 第二部分:古典時代的衝突與輝煌(約公元前500年—前323年) 本部分是古希臘曆史的高光時刻,詳述瞭希臘人如何團結起來應對波斯帝國的巨大威脅,以及隨之而來的雅典霸權的確立與衰落。 波希戰爭(Persian Wars)的敘事將不僅僅停留在馬拉鬆、溫泉關和薩拉米斯的海戰上,更深入分析瞭希臘人對“自由”與“異邦”的認知差異,以及這場勝利如何極大地增強瞭希臘人的集體自豪感和對民主製度的信念。 隨後,我們進入雅典的“黃金時代”。在伯裏剋利(Pericles)的領導下,雅典海軍力量空前強大,德爾文同盟(Delian League)實質上成為瞭雅典的帝國。書中詳細闡述瞭雅典民主的運作機製,包括公民大會(Ecclesia)、抽簽製(Sortition)和陪審法庭,並批判性地分析瞭其局限性——女性、奴隸和外邦人(metics)的被排除在外。我們也將探討希羅多德的史學方法論與修昔底德的政治現實主義的誕生。 曆史的轉摺點在於伯羅奔尼撒戰爭(Peloponnesian War)。本書用大量篇幅剖析瞭這場決定希臘命運的衝突,從雅典的戰略失誤到斯巴達的最終勝利。這場戰爭不僅消耗瞭希臘世界的物質資源,更帶來瞭深刻的道德和政治危機,為後來的馬其頓崛起鋪平瞭道路。 --- 第三部分:理性的探尋與哲學的核心(貫穿前六世紀至前四世紀) 哲學是古希臘留給世界的最大遺産。本部分完全脫離瞭單純的政治和軍事史,轉而專注於從米利都學派的自然哲學到古典三賢的理性突破。 我們首先迴顧瞭泰勒斯、阿那剋西曼德等人對“萬物本源”(Arche)的探索,以及赫拉剋利特與巴門尼德關於“變化與永恒”的辯證衝突。 隨後,聚焦於智者學派(Sophists)的齣現。普羅泰戈拉“人是萬物的尺度”的宣言,標誌著思想的焦點從宇宙轉嚮瞭人類自身。本書探討瞭智者學派對修辭學和政治說服力的貢獻,以及他們如何引發瞭對絕對真理的質疑。 古典哲學的高峰自然是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 蘇格拉底的“助産術”與“知識即德性”理論如何挑戰瞭城邦的傳統道德觀,並最終招緻審判。 柏拉圖的“理念論”及其在《理想國》中對正義、真理和理想城邦的構建,展現瞭西方形而上學的起點。 亞裏士多德的經驗主義轉嚮,他在《政治學》、《尼各馬可倫理學》以及邏輯學上的開創性工作,構建瞭一個包羅萬象的知識體係,被後世奉為圭臬。 --- 第四部分:馬其頓的崛起與希臘化世界的形成(約公元前338年—前30年) 隨著城邦政治的衰微,希臘曆史進入瞭新的篇章。本部分詳細描述瞭北方的馬其頓如何通過腓力二世的軍事改革和外交手腕,逐步統一瞭希臘。 亞曆山大大帝的遠徵占據瞭核心篇幅。我們不僅關注其軍事上的天纔錶現,更著重分析其遠徵對東方世界産生的“希臘化”(Hellenistic)影響。從埃及的亞曆山大城到亞洲的文化融閤,這一時期,希臘的語言、藝術和科學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傳播,打破瞭古典城邦的狹隘性。 在希臘化時代,政治權力轉移到瞭由亞曆山大部將建立的繼承者王國(如托勒密王朝、塞琉古王朝)。這一時期的文化特點是世界主義(Cosmopolitanism)的興起,哲學也轉嚮個體如何在廣闊的世界中尋求內心的安寜——斯多葛主義(Stoicism)和伊壁鳩魯主義(Epicureanism)的興起正是對這一時代精神的迴應。 本書最後,探討瞭希臘化世界最終如何被羅馬共和國所吞並,以及希臘文明的遺産如何通過羅馬之手,轉化為影響中世紀乃至現代世界的基石。 總結: 《光輝的城邦與理性的曙光》 旨在提供一個連貫且深入的視角,理解古希臘人如何通過政治實踐和智力探索,迴答瞭人類社會麵臨的最基本問題——如何治理城邦、如何獲得幸福、以及世界的本質究竟是什麼。本書適閤對西方古典文明、政治思想史及哲學史有濃厚興趣的讀者。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厚重的捲帙,初翻時便被其撲麵而來的曆史煙雲所震撼。它不僅僅是一冊講述遙遠國度的編年史,更像是一麵多棱鏡,摺射齣人類社會在熱帶雨林與海洋文明交匯處所展現齣的復雜性與韌性。作者顯然投入瞭巨大的心力去梳理那些跨越數韆年的王權更迭、信仰滲透與民族融閤的脈絡。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早期航海貿易路綫的細緻描繪,那些被香料和黃金牽引的船隻,在茫茫印度洋上留下的航跡,被文字精準地復原,讓人仿佛能聞到潮濕空氣中混閤著丁香和肉桂的氣味。對於那些古老王國,比如三佛齊和滿者伯夷,書中的論述絕非簡單的羅列,而是深入挖掘瞭它們在區域政治格局中扮演的關鍵角色,以及它們如何吸收、轉化外部文化輸入,最終形成獨特的本土化錶達。這種對“在地性”的深刻洞察,使得這部作品超越瞭單純的區域史,而成為瞭一部關於文化適應與創新的範本。那些關於爪哇宗教衝突與蘇門答臘伊斯蘭化進程的段落,處理得尤為審慎與細膩,既尊重瞭信仰的內在邏輯,又客觀分析瞭其背後的社會經濟動因,令人讀後深思良久。

評分

坦白說,初讀此書的感受是有些“擁擠”的。信息量的密度實在太大瞭,仿佛作者將所有能找到的考古發現、碑文翻譯和口述曆史碎片都塞進瞭這有限的篇幅之中。這對於一個對該地區僅有泛泛瞭解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次嚴峻的挑戰。在涉及殖民時期那段漫長而壓抑的曆史時,敘事節奏驟然收緊,從宏大的帝國敘事轉嚮瞭具體的種植園經濟剝削和地方反抗運動的細節。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文化製度”(Cultuurstelsel)的分析,作者沒有停留於簡單的道德譴責,而是深入剖析瞭荷蘭殖民者如何巧妙地利用瞭既有的地方權力結構,將一種看似傳統的稅收模式扭麯成瞭高效的資源掠奪機器。這部分內容結構嚴謹,邏輯鏈條清晰,但同時也帶有一種令人窒息的沉重感。如果說上半部是關於自然饋贈下的輝煌與秩序,那麼下半部便是對外部衝擊下生存掙紮的寫照。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查閱地圖和人名索引,以便跟上那些復雜的地方政治派係鬥爭,這體現瞭作者追求細節的深度,但也犧牲瞭一部分敘事的流暢性。

評分

從文字風格來看,作者的筆觸是古典而嚴謹的,散發著老派史學傢的沉穩氣質。尤其是在處理涉及宗教教義和法律條文的論述時,其用詞精確,論據充分,幾乎找不到可以被指責的武斷之詞。這種審慎的態度在梳理獨立後那段動蕩不安的政治演變時尤為重要。書中對“1965年事件”的描述,沒有陷入意識形態的泥潭,而是采取瞭一種近乎冷靜的解剖刀方式,梳理瞭軍事、政黨以及國際乾預力量之間的復雜互動,試圖還原那個血腥轉摺點上多重因果關係的疊加。雖然這種客觀性帶來瞭一定的閱讀距離感,但卻保證瞭曆史敘事的可靠性。對於那些追求深度學術探討的讀者來說,書中引用的注釋和參考文獻列錶本身就是一座寶庫,足以指引進一步探索的方嚮。總體而言,這是一部適閤反復研讀的工具書式的曆史著作,其價值在於其廣度和深度,而非一時的閱讀快感。

評分

讀完最後一頁,腦海中留下的印象是關於“多樣性中的統一”這一永恒主題的深刻詮釋。這部作品的結構本身就像是群島的地理分布——由無數個風格迥異的島嶼章節組成,每個章節都有其獨特的敘事節奏和側重點。我欣賞作者如何在中部曆史的強勁主乾之外,不斷穿插那些關於邊緣社區抵抗同化、維護地方傳統的精彩案例。例如,在講述共和國統一進程時,書中穿插瞭一段關於阿徹省(Aceh)曆來強烈的本土伊斯蘭教法實踐與雅加達世俗民族主義之間的張力,這種細節處理讓整個曆史敘事充滿瞭張力與生命力。它有力地證明瞭,在現代國傢的框架下,不同曆史軌跡和文化基因的並存,既是挑戰,也是國傢韌性的源泉。這本書沒有提供一個簡單的、令人心安的結局,而是將這個充滿活力、矛盾重重但又生生不息的國度,完好無損地呈現在我們麵前,留給讀者去思考未來走嚮的無限可能。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在敘事視角上的多維性。它沒有將焦點僅僅鎖定在權力中心,而是巧妙地將鏡頭拉嚮瞭邊緣地帶和普通人的生活。比如,關於巴厘島的祭祀儀式、蘇拉威西米納哈薩人的傳統航海技術,甚至是東帝汶在復雜地緣政治夾縫中的掙紮,這些鮮活的片段構築瞭一個立體而非扁平的“印度尼西亞”。作者似乎有一種天生的敏感,能夠捕捉到那些在官方史書中常常被忽略的聲音。在討論二十世紀初的民族覺醒時,書中的描述避免瞭將獨立運動簡單歸結為精英階層的政治陰謀,而是著力展現瞭現代教育、伊斯蘭現代主義與地方民間信仰是如何在一個“想象的共同體”的構建過程中相互碰撞、相互塑造的。這種從“上層建築”嚮“社會肌理”的挖掘,極大地豐富瞭我對這個群島國傢的理解,讓我意識到“印度尼西亞”並非一個天然形成的實體,而是一個在曆史洪流中不斷被定義、被協商的動態概念。

評分

配送得當 很有用

評分

會哈會哈更會哈更會哈更

評分

總之,Thor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決定找弟弟幫忙,弟弟也在扭捏瞭一下之後愉快的答應瞭。

評分

暗精靈間諜在地牢裏爆種,釋放瞭各種凶神惡煞的囚犯。然後,這裏一段高亮,暗精靈間諜放走瞭各種囚犯,然後在Loki牢房前審視瞭一番他的小身闆,最後轉身走掉瞭> <笑cry。

評分

七至十一世紀,海上商業帝國室利佛逝由於貿易而興盛,而貿易也帶入印度教及佛教;於八至九世紀,阿拉伯人幾乎取代瞭印度的商業勢力。馬打蘭王國於達瑪旺沙(Dharmavamsa)在位期間曾對室利佛逝發動戰爭,而後室利佛逝對馬打蘭王國發動反擊。印度注輦王朝崛起,因貿易上與室利佛逝利益衝突加劇而在11世紀初襲擊室利佛逝,使室利佛逝逐步沒落,至十三世紀更麵臨湄南河流域素可泰王國及東爪哇信訶沙裏的挑戰,最後室利佛逝於十四世紀末亡於滿者伯夷。八至十世紀間,爪哇島上的農業佛教國夏連特拉王國及印度教國馬打蘭王國在此期間曆經繁盛至沒落,留下瞭雄偉的遺跡如夏連特拉的婆羅浮屠及馬打蘭的巴蘭班南,十三世紀末十四世紀初,印度尼西亞曆史上的大帝國滿者伯夷在東爪哇建立,至加查·瑪達(Gajah Mada)統治時期,采行擴張政策,版圖包含現今大多數印度尼西亞及部分馬來西亞地區。鄭和下西洋曾經過印度尼西亞,並在馬六甲有外交活動。

評分

南島民族由颱灣移居東南亞,約於西元前2000年移入印度尼西亞,構成現代多數印度尼西亞人,且遍布於群島,局限瞭美拉尼西亞人分布範圍,美拉尼西亞人僅分布在印度尼西亞東部。最早於西元前八世紀具備理想的農業環境及掌握水田種稻,促使村莊、城鎮、及小型王國於西元1世紀興起。印度尼西亞航道的戰略重要性促進瞭島嶼間及國際貿易,包括於西元前數世紀時即建立與印度及中國間的貿易關係,貿易也在印度尼西亞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評分

世界曆史文庫之一,這套書價格不低的。

評分

(在宇宙中尋找瞭神器無數年卻無果的暗精靈大大哭瞭。)

評分

女朋友喊買的 感覺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