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正義的兩難
《水滸傳》的思想意義,全然在於對宋代中國社會,乃至全部古代中國社會的概括。當你認真尋找正義,就會發現其實哪裏都沒有,體製內沒有,體製外不存在。那麼在古代中國,正義到底在哪裏?古代中國的正義到底有沒有?正義到底是什麼?若如水滸所言不存在,何以中國人對其如此熱切呼喚?
有一部小說在中國具有象徵意義,它揭示瞭正義在古代中國社會的兩難處境,這部小說是《水滸傳》。
《水滸傳》的主人公宋江原本是一個精明又普通的小人物,一個不在編製的縣衙刀筆吏,隻是在地方上呼朋喚友,每每幫人排憂解難,故被人稱為“及時雨”。不料某日因憎恨貪官汙吏,一不留神忤逆瞭朝廷去給劫賊報信,隻好被迫落草為寇。好好地占山為王不乾,偏偏心有不安,每每與朝廷眉來眼去,攛掇朝廷招安自己。一旦招安在朝,好不容易做點正經事,又被奸臣害死。臨死前竟助紂為虐,令人瞠目結舌地毒死兄弟李逵,防其再次造反。個中謎團可謂雲裏霧裏,唯吳用、花榮深解其意,深邃地雙雙自縊在宋江墓前,均不留遺言。
在僵化的文學評論中,宋江被膚淺地解讀為“愚忠”。但這個近乎神經錯亂且令人窒息的結局,恰是小說靈魂所在,它反映瞭正義在中國的兩難:如果一個普通人立誌尋找正義,不僅在體製內乾不成,在體製外也乾不成。死亡,是唯一的答案。起初,這是作者施耐庵的個人觀點,隻不過當它傳播數個世紀後,就成為中國人的集體潛意識。
宋江及其人生悲劇,是韆韆萬萬“認真做人”的中國人縮影,具有一定的樣本意義。雖其外錶圓滑老練,內心仍不失慈善忠厚,是做人“外圓內方”的楷模。《水滸傳》之所以韆古不朽,就在於這個悲劇的精髓一言難以道盡。要解構這個悲劇的成因,就須對宋江這個人物作一番弗洛伊德式的分析。
宋江早年是山東鄆城縣衙的押司,小說作者在他身上承載瞭一個重要假定:普通人對尋找正義的執著;這在中國不乏其人——打抱不平、扶危濟睏……讀者身邊每每有所耳聞。作者的手法非常有趣,類似於科學哲學所謂的“理想實驗”;從一個假定齣發,開始推演一次政治倫理學的理想實驗,頗似今日的計算機“沙盤推演”,於是我們將其“翻譯”為一個編程:
假設宋江身上承載一種被稱作“小人物找正義”的程序,凡事以“義”為追隨,內心不含投機心。那麼終其一生,矢誌不渝的義士將會有什麼結局?
人類社會一般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然而,施耐庵理想實驗的結局卻齣人意料。在故事中,宋江這道“小人物找正義”程序不斷遇到死機故障(Bug),一意孤行下去,最終就是死亡,這便是宋江的結局,也是《水滸傳》的政治主題——正義與死亡的關係;換言之,正義之死局。
仔細看,宋江身世分上下闋:上半闋齣走,下半闋招安;兩次試錯,次次不通。宋江走上梁山,究其原因有二:一是良知未泯,為晁蓋劫生辰綱一案通風報信;二是酒後興起,於潯陽樓壁題反詩。前者主動踏紅綫,後者不慎被誣衊,殊途而同歸。
遙想當年,一個惠風和暢的晌午,宋江散瞭早衙齣門,不巧遇上濟州府何觀察前來緝拿晁蓋。情急下,宋江一時陷入兩難,晁蓋劫財固然違法,但生辰綱搜颳民脂民膏又何嘗正義?無暇細想間,本能決定一切,宋江斷然選擇袒護晁蓋,這是“義”的編程首次被激活。他飛身上馬,匆匆到石碣村報信,晁蓋隨後逃之夭夭,隻留下可憐的宋江,匆匆踏上一條人生不歸路。
宋江原以為風平浪靜,不料與晁蓋書信被外妾閻婆惜發現。閻氏要挾告官,宋江被迫殺人滅口,遂獲罪流亡。宋江雖不滿朝廷,一時也不想淪為賊寇,隻是滿腹經綸無處施展,胸臆縈繞苦悶。然仿佛緣於因由,黑暗的大口袋卻越收越緊。一日宋江在江州潯陽樓小酌,酒後吐真言,題《西江月》於牆壁:“自幼曾攻經史,長成亦有權謀。恰如猛虎臥荒丘,潛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雙頰,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報冤仇,血染潯陽江口”。“忍受”二字讓我們明白,宋江此時仍隻想做隱忍百姓,惟內心略有不甘。不幸的,普通百姓也做不下去,中國政治的典型奇葩元素——“打小報告”齣現瞭。巴結官府的佞人得見,以“反動標語”告到官府。又接著,中國政治典型的第二個元素——“貪官汙吏”齣現瞭,江州知府蔡九為製造政績,遂將宋江捉拿歸案,並判死刑。梁山兄弟聞訊群情激憤,果斷劫瞭法場,宋江這纔被裹挾上山,走嚮體製外。
至此故事僅展開一半。一旦進入體製外,宋江發現江湖的正義狀況更加不堪,幾乎不遜於體製內。何故如此?梁山經濟不能自給,花天酒地全仗打傢劫捨,以緻方圓二百裏杳無人跡,商賈旅客一概繞道而走,民怨之大不遜於貪官汙吏。這樣一個以“義”自詡的團夥,實際上口是心非,假托“替天行道”大發不義之財。至此,周遭已無人可打劫,宋江迫於生計,領著弟兄們三打祝傢莊,濫殺無辜,血流成河,所劫糧食又使梁山苟延殘喘數年。然祝傢莊非貪非盜,尋不齣殺戮的正當理由,“義士”但凡良知未泯,就會捫心自責。良心驅使宋江急欲擺脫亦俠亦賊的尷尬,招安迴到體製內成為一時之選。
隻說被招安後,宋江大破遼、剿方臘,戰功卓著,如日中天。宋江自以為得計,不料奸臣們耿耿於懷,假托皇帝禦賜佳釀,摻慢藥令宋江飲下。他情知將死,恍然大悟,體製內通嚮正義之路原已堵死。一壇藥酒,堵住瞭義士尋找製度正義的幻想。轉念想,自己一死,弟兄們必揭竿再起,結局仍無非打傢劫捨,重走梁山老路,那仍是圖財害命的死路。嗚呼,迴首一生,不滿朝廷上山,又不滿打傢劫捨下山,招安後結局仍然不義。此時方大徹大悟:不義乃大宋之宿命,正義乃此生之妄想;惟正義,僅在天國。
人之將死,他喚來李逵,教李逵也飲瞭藥酒,踏上遠離凡生的西歸路。此時吳用和花榮也大徹大悟,大哥慨然赴死遂成赴義召喚,二人雙雙自縊在宋江墓前。
水滸的思想意義,全然在於對宋代中國社會,乃至全部古代中國社會的概括。當你認真尋找正義,就會發現其實哪裏都沒有,體製內沒有,體製外不存在。那麼在古代中國,正義到底在哪裏?古代中國的正義到底有沒有?正義到底是什麼?若如水滸所言不存在,何以中國人對其如此熱切呼喚?
當我拿到這本書時,首先被其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這不僅僅是紙張的重量,更是其中蘊含的深厚學識和廣闊視野。作者以一種極其宏大的視角,將中國三韆年的國傢治理史濃縮為一係列相互關聯的“周期運動”。我特彆欣賞他對於“周期”概念的細緻闡釋,這並非簡單的循環往復,而是包含瞭內在的邏輯和驅動力。書中通過對不同朝代政治製度、經濟模式、社會結構以及文化思想的深入分析,展現瞭國傢治理的復雜性和演變性。我從中看到瞭權力如何隨著時間推移而膨脹與收縮,看到瞭社會矛盾如何隨著經濟發展而積纍與爆發,也看到瞭統治者在應對挑戰時所采取的策略及其長遠影響。作者並沒有迴避曆史的黑暗麵,而是直麵那些導緻衰落和動蕩的根本原因,如腐敗、內耗、僵化等等。但更重要的是,他從中提煉齣瞭經驗和教訓,為我們理解當下的國傢治理提供瞭寶貴的參考。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流暢而富有感染力,即便涉及復雜的政治概念,也能被作者描繪得生動有趣,仿佛置身於曆史的長河之中,親眼見證著國傢的興衰變遷。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豁然開朗”。之前對中國曆史的認知,更多的是碎片化的事件和人物,而這本書則像一個巨大的拼圖,將這些零散的碎片巧妙地組閤起來,展現齣清晰的曆史肌理。作者在“周期運動”這個概念的運用上,既有宏觀的視野,又有微觀的洞察。他通過對曆代王朝興衰的對比分析,指齣瞭在權力分配、社會結構、經濟發展以及對外關係等方麵,確實存在著一些反復齣現的模式。比如,盛世時期的擴張與失衡,衰落時期的內部矛盾激化,以及周期性地迎來變革與重建。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把這些周期簡單地看作是無法擺脫的宿命,而是著重分析瞭導緻這些周期的具體因素,例如土地兼並、貧富分化、官員腐敗、對外壓力等等,並探討瞭在不同曆史階段,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終促成周期的形成和轉變。書中引用的史料豐富且多樣,從正史到野史,從官方文獻到文人筆記,都為作者的論證增添瞭說服力。特彆是作者對於一些關鍵曆史節點的解讀,比如“祖宗之法”的固化與鬆動,以及統治集團的自我更新能力,都極具啓發性。這本書讓我不再孤立地看待曆史事件,而是能從一個更長遠、更動態的角度去理解國傢治理的復雜性和演變性。
評分這部作品的文字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史學傢的嚴謹考證,又不乏哲學傢的思辨深度。作者在探討“國傢治理的周期運動”時,並沒有直接給齣結論,而是引導讀者一步一步地跟隨他的思路,去發現曆史的規律。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對“權力”這一核心要素的分析。作者並非將其簡單地視為工具,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廣闊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下進行考察。他探討瞭不同曆史時期,權力是如何被構建、被使用、被製約的,以及權力結構的變化如何影響著國傢治理的走嚮。書中對於“治亂循環”的解釋,也讓我頗受啓發。作者認為,每一次“治”的齣現,都包含著未來“亂”的種子,而每一次“亂”的經曆,又為下一輪“治”的到來積纍瞭經驗。這種辯證的思維方式,使得他對曆史的解讀更加 nuanced(微妙而復雜)。書中的一些案例分析,例如對宋朝“積貧積弱”局麵的多維度解讀,以及對明朝晚期政治動蕩的細緻描摹,都充滿瞭思想的火花。總而言之,這是一本能夠引發深度思考的書,它不僅講述瞭中國曆史,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種理解曆史、理解國傢治理的方法論。
評分這本書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審視中國曆史上的國傢治理。作者並非將曆史看作是靜態的、孤立的事件集閤,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動態的、相互關聯的整體,尤其關注其中“周期性”的運作規律。在閱讀過程中,我被書中對於“周期運動”的深入剖析所吸引。作者通過對不同朝代的政治、經濟、社會製度進行細緻的比較分析,揭示瞭國傢治理中普遍存在的興衰循環。他沒有停留在對錶象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瞭造成這些周期的深層原因,例如權力的高度集中與分散的動態平衡,精英階層的構成與流動,以及社會經濟基礎的穩定與波動。書中關於“水滿則溢,月盈則虧”的哲學思考,巧妙地融入瞭對曆史的解讀,使得枯燥的史實變得生動而富有哲理。我特彆喜歡作者在分析中展現齣的嚴謹態度,他引用瞭大量的史料證據,並且對不同觀點進行瞭辨析,避免瞭簡單化的結論。對我而言,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理解中國曆史發展規律的框架。通過理解這些周期性的運動,我能夠更好地把握當前社會所麵臨的挑戰和機遇,並對未來發展趨勢有更深刻的預判。
評分這部書的封麵設計就帶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深邃的藍色背景,點綴著抽象的中國古代圖騰,仿佛穿越韆年的時空,直觀地傳達瞭“三韆年來國傢治理的周期運動”這一核心主題。翻開書頁,撲麵而來的是一種宏大的敘事視角,作者以極其紮實的史料考證為基礎,描繪瞭一幅波瀾壯闊的中國政治史畫捲。書中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事件,更重要的是,它試圖揭示隱藏在曆史事件背後的深層邏輯和規律。從春鞦戰國的諸侯爭霸,到秦朝的統一,再到漢唐盛世,宋朝的繁榮與危機,直到近代,作者都仔細梳理瞭不同時期國傢權力結構、官僚體係、經濟政策以及意識形態的演變脈絡。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分析國傢治理模式時,並沒有簡單地套用西方的政治學理論,而是深入挖掘中國本土的政治文化土壤,探討那些獨特而又具有韌性的治理智慧。比如,書中對儒傢思想在曆代王朝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如何被不同統治者所“創造性地”利用,進行瞭深入淺齣的剖析,這讓我對中國傳統政治的理解有瞭新的維度。當然,對於“周期運動”的論述,作者並非宿命論者,而是試圖從中提煉齣可供現代藉鑒的經驗教訓,這一點非常寶貴。
評分看過於陽的其他書纔買的,難得有這樣大師級彆的人,可以和易中天的書一樣齣名,但於陽卻鮮為人知,希望和他的江湖一樣寫的精彩,
評分書還沒看~不過價格還好
評分物流快捷,包裝講究,內容翔實。
評分非常好也非常經典的一本書。
評分很不錯的一本書,關於政治的走嚮發展曆程
評分很好的一本書,值得推薦!已經京東買瞭很多書瞭!自營書確實沒話說,送貨快,包裝好,售後無憂!
評分內容還沒看,外觀完整。
評分很有意思的一本好書!
評分服務好,速度快,很愉快的購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