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丛刊:画禅室随笔》的作者为中国明代书法、绘画理论著作,董其昌著。是明末清初画家杨补辑录董其昌未收入容台集的零篇散帙而成书。《艺文丛刊:画禅室随笔》论书主张巧用笔墨,强调结字,临帖重在领会其精神,提倡“以意背临”;论画以南北宗论为中心,提倡文人画,贬抑“行家画”。对于绘画的发展,推崇自唐而宋由“工”变“畅”,批评由宋入元某些画家的由“畅”而“佻”。主张画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生、秀、真为艺术境界之极诣。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万历己丑(一五八九)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詹事府詹事,崇祯初告归,卒谥文敏。着有《容台集》《容台别集》等。
这本书的装帧质量和纸张的选择,给我的阅读体验增添了许多质感。特别要提一下它的开本设计,拿在手里很有分量,但又不至于过大到影响单手翻阅的舒适度。纸张的纹理非常适合水墨的表现,吸墨性恰到好处,使得即便是最细微的皴法也能清晰展现,没有出现墨迹洇开的尴尬情况。我尤其关注那些细节的放大图,可以看到笔锋的起承转合,仿佛能隔着纸面感受到画家的指尖动作。这对于学习传统绘画技法的人来说,是无价的财富。而且,我注意到内页的装订非常牢固,即便我反复翻阅、仔细比对不同的作品,书脊也完全没有松动的迹象,可见其制作工艺之考究。这本书的耐读性极强,我甚至打算把它放在茶几上,随时可以拿起欣赏几分钟,因为它似乎总能在不经意间提供一种精神上的滋养。
评分这本画册简直是视觉的盛宴!装帧的质感,初上手时就能感受到匠心独运,那种微微粗粝却又恰到好处的触感,让人忍不住一页页翻阅。里面的用色大胆而又细腻,墨色的浓淡变化,如同山间的云雾缭绕,时而磅礴大气,时而空灵飘渺。特别是那些描绘松竹梅兰的篇幅,笔触之老辣,简直令人叹为观止。看得出来,画家在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体悟上,下了极深的功夫。那些留白的处理,更是精妙绝伦,仿佛不是“没有画”而是在用空气作画,将观者的想象力无限延伸。我特别喜欢其中几幅山水画,虽然构图简约,但意境深远,每看一次都会有新的领悟。比起那些堆砌细节的写实作品,这种写意的水墨更能触动人心深处的那根弦,让人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与超脱。如果非要说有什么遗憾,或许是希望有些篇幅能有更详细的创作背景介绍,但转念一想,或许正是这份神秘感,才更符合其高远的艺术追求吧。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对于传统绘画的理解一直停留在皮毛阶段,很多复杂的笔法和晦涩的意境常常让我望而却步。然而,这本画册却以一种近乎温柔的方式,引导我走进了更深层次的艺术殿堂。它的章节安排似乎是有意引导读者从易到难,从描绘具象的景物,逐渐过渡到对抽象心境的捕捉。其中关于“静”与“动”的对比描绘,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比如某一幅画中,用几笔看似随意的线条勾勒出飞瀑直下的力量感,却又在周围用大片的留白营造出深潭的寂静,这种强烈的张力对比,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哲学含义。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洗涤,它强迫你慢下来,去感受线条的重量,墨色的温度,以及画家笔下倾注的生命力。它成功地打破了我心中艺术的壁垒,让我觉得高雅的艺术并非遥不可及。
评分坦白说,初翻这本书时,我有点被其强烈的个人风格所震撼。这并非那种温润典雅、中规中矩的传统画集,它透露出一种极其鲜明的文人傲骨和洒脱不羁的气质。有些作品的构图显得非常“任性”,不遵循传统的黄金分割,却偏偏能在这种看似打破常规中达到一种奇特的和谐与平衡。这种“以无法为有法”的境界,让我深刻体会到艺术创作中个性和精神自由的重要性。画中的某些意象,如那几笔桀骜不驯的竹枝,仿佛是画家本人面对世事不平的内心写照,充满了力量感和批判精神。这本书不仅仅在展示技巧,更是在输出一种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它像一位沉默的老师,用画面告诉我,真正的艺术,源自于对生活深刻的体验和不妥协的坚持。对于寻求突破和自我表达的创作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绝佳的参照和精神鼓舞。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说实话,一开始我有点挑剔,觉得过于朴素,甚至有些沉闷。但当我真正沉浸到内容中,才明白这种“朴素”恰恰是一种极高的克制与品位。它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烘托,而是让画作本身说话。那些版面的布局,字与画之间的呼吸感处理得极好,无论是横排还是竖排,都体现出一种东方美学的韵律感。更让我惊喜的是,印刷的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度非常出色,尤其是对一些浅绛山水那种微妙的过渡色,处理得淋漓尽致,几乎没有失真。我仔细对比了几幅不同时期的作品,能清晰地感受到画家心境和技法的演变轨迹,这种时间沉淀下来的痕迹,是任何技术都无法复制的珍贵。对于一个对古典艺术有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这种对细节的尊重,是对艺术最大的敬意。它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像是一份收藏级的艺术品档案,值得放在书架上细细品味。
评分京东购物比实体店,也比~便宜多了,优惠券加满减不到三折买下的,搞活动京东力度很大,物流也很快,两天就到了,书质量很好,这套学术大家经典著作值得收藏,比32K稍小,装帧精美,便于携带很见功底,大家著作,值得品读!
评分没有注释,校勘也比较简略,不知道给谁看,是普通读者,还是专业人士?
评分力微总结前代得失, 在会上对各部大人说:“我历观前世匈奴、 蹋顿之徒,苟贪财利,抄掠边民,虽有所得,而其死伤不足相补,更相仇雠,百姓涂炭,非长计也。”于是约束各部,宣布通好南夏的邦交方略。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公元 261 年遣长子沙漠汗前往魏都洛阳学习,这时正当司马昭在曹魏当权,部署灭蜀战争的前夜。沙漠汗身长八尺,英姿瑰伟,以拓跋太子客居洛阳,为魏宾之冠,结交不少中原朝士英俊。他是拓跋部通南夏的第一个友好使者,从此双方聘问交市,往来不绝,每年有大量的金、帛、缯、絮从洛阳运输到盛乐,一些音乐技术人员也被派往盛乐交流,魏晋禅代,友好如故。六年以后,力微春秋已迈,沙漠汗以父老求归,晋武帝具礼护送北返。在六年的岁月中,沙漠汗初步领略了中原的文化风情,目击了司马氏灭蜀伐魏两大事变,他给盛乐城带回许多外界的新消息。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多识草木之名。好评。
评分《竹人录》一书分两卷,上卷是竹刻家小传,每篇皆先简单介绍该竹刻家的字号、里贯、世系、师承等,然后着重介绍其所擅长的竹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下卷集录了与竹刻相关的诗歌文赋等四十余篇。《竹人续录》也有两卷,一卷辑录诸书中所载竹刻家,间有德彝案语,记述其所见竹刻作品;另附一卷《竹尊宧竹刻脞语》,皆是与竹刻相关的遗闻佚事。
评分书籍给我的就像是另一个世界.我脚不能到达的地方.它带着我的灵魂领略.给我另一番不同的体验.也许我们无法领会.那些大学问家高深的比喻.但是我们可以用平凡的眼光去看待.读书应该就像吃饭一样.身体需要能量.同样.心灵也需要粮食.多读书读好书.让自己成为一个双丰收的人.
评分纸张厚了才像书,最近买的尔雅义疏三页顶上这一页。
评分茶圣陆羽撰写的《茶经》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现存较早的关于茶叶的专着,内容涵盖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除此之外,自唐之清,不少茶人撰写了关于茶的专着。本书收录《茶经》《茶录》《品茶要录》《茶疏》《续茶经》等五种茶学专着,整合点校,精心编印,更全面地展示古人风雅茶事的细节。《茶经》《茶録》以《左氏百川学海》为底本,《茶疏》以《宝颜堂秘笈本》为底本,《续茶经》《品茶要録》以《四库全书》为底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