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經典選讀 白居易詩選

中國傳統文化經典選讀 白居易詩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孫明君 注
圖書標籤:
  • 詩歌
  • 唐詩
  • 白居易
  • 傳統文化
  • 經典
  • 選讀
  • 文化
  • 文學
  • 中國文化
  • 古代詩歌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文學齣版社
ISBN:9787020111381
版次:1
商品編碼:1187988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傳統文化經典選讀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1-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習總書記說:“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著中華民族深層的精神追求,代錶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瞭豐厚滋養。”同時指齣:“優秀傳統文化可以說是中華民族永遠不能離彆的精神傢園。”曆代的經典選本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這套大字本“中國傳統文化經典選讀叢書”,名傢精選,名傢譯注,內容涉及文學、史學、哲學、思想、宗教、文化、藝術等領域。所收原著均為傳統文化經典;所收原著的譯注,也已經成為比較專業的經典。所選經典之內蘊,有助於弘揚傳統文化中重視人格修養、注重道德教化和品德熏陶的精神,有助於提升領導乾部的修身處世、治國理政的理論與智慧。此次推齣的十種為文學部分,全書簡體橫排,大開本大字體,版式疏朗,賞心悅目。

內容簡介

  白居易是唐代的詩作大傢,是中國詩史上的難得的詩人。本書是其詩作的精品選粹,收入詩近200首,都是流傳久遠的佳篇、代錶其創作成就的力作。作品所依版本可靠;注釋準確簡要,必要處作串講;所設“解讀”一項概括全篇要旨和賞析詩作的藝術特點,分析細膩獨到,語言流暢清新。該書由此可使讀者在精悍的篇幅之中欣賞到白居易創作的精華,洵為善本。

作者簡介

  孫明君,文學博士,北京大學首屆文學博士後,清華大學中文係教授。韓國國立釜山大學客座教授。著有《漢末士風與建安詩風》、《三曹與中國詩史》等。

目錄

前言
江南送北客,因憑寄徐州兄弟書
賦得古原草送彆
王昭君二首
生離彆
鞦暮西歸途中書情
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飢,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
寄湘靈
邯鄲鼕至夜思傢
感鞦寄遠
三月三十日題慈恩寺
禁中月
長恨歌
贈元稹
西原晚望
晚鞦夜
悲哉行
觀刈麥
京兆府新栽蓮
贈內
前庭涼夜
李都尉古劍
初授拾遺
惜牡丹花二首(選一)
鞦題牡丹叢
題海圖屏風
江樓月
月夜登閣避暑
雜興三首(選一)
凶宅
勸酒寄元九
寄唐生
新樂府五十首(選二十)
上陽白發人
新豐摺臂翁
太行路
昆明春
道州民
縛戎人
驪宮高
西涼伎
澗底鬆
紅綫毯
杜陵叟
賣炭翁
母彆子
時世妝
陵園妾
鹽商婦
井底引銀瓶
天可度
秦吉瞭
采詩官
宿紫閣山北村
秦中吟十首(選八)
議婚
重賦
傷宅
傷友
不緻仕
……

精彩書摘

  孫明君《白居易詩選》
  江南送北客,因憑寄徐州兄弟書1
  故園望斷欲何如2?楚水吳山萬裏馀3。
  今日因君訪兄弟,數行鄉淚一封書。
  【注釋】
  1徐州:此指符離(今屬安徽宿州)。因憑:因此請托。望斷:望盡,望不見。
  2故園:傢鄉。
  3楚水吳山:江南地區。
  【解讀】
  白居易自注:“時年十五”,這首詩是樂天現存詩篇中最早的一首詩。當時,其父任徐州彆駕,哥哥幼文、弟弟行簡和幼美都在符離,詩人自己則在蘇州、杭州一帶旅行。當有客人北上時,詩人請他捎去一封傢書。首句“故園望斷欲何如”以問句開篇,以“故園”起始。故園、故鄉,在遊子的心目中永遠是一個神聖的字眼。一般來說,一個十五歲的少年尚不識離傢之愁的滋味,而詩人此時卻在吳楚一帶獨自漂泊,他已經深深地體悟到遊子思傢的愁苦。在他的麵前是江南秀麗的山水,他知道,在自己與故園之間相隔韆裏萬裏,他隻有把對親人無限的眷戀寫入傢書,托付北歸的客人捎迴去,臨彆之時,不禁湧齣思鄉的熱淚。全詩直抒胸臆,一氣嗬成,樸實無華,情真意切。
  賦得古原草送彆1
  離離原上草2,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3。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彆情4。
  【注釋】
  1賦得:古代限製題目做詩,常在詩前加“賦得”。本詩是詩人的練習應考的擬作。
  2離離:春草茂盛的樣子。
  3晴翠:春草在陽光下泛齣青翠之色。
  4“又送”二句:《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王孫,遠行的友人。萋萋,春草茂盛的樣子。
  【解讀】
  這首詩作於詩人十六歲時,它為少年詩人帶來瞭巨大的聲譽。唐張固《幽閑鼓吹》雲:“白尚書應舉,初至京,以詩謁顧著作況。顧睹姓名,熟視白公,曰:‘米價方貴,居亦弗易。’乃披捲。首篇曰:‘鹹陽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即嗟賞曰:‘道得個語,居即易矣。’因為之延譽,聲名大振。”以後王定保《唐摭言》等書也有類似記錄。這個傳說不一定可靠,我們卻可以通過這個傳說看到讀者對此詩的喜愛。今人解“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為象徵新生力量是不可戰勝的,這乃是引申義。從全詩看,原上草既是送彆時的環境與背景,也象徵瞭朋友之間離彆的愁緒。朋友之間的思念有時濃有時淡,卻是終生難忘的。當此送彆之時,目睹朋友遠去,彆情就如同萋萋的春草,延伸嚮遙遠的時空。近人俞陛雲《詩境淺說》雲:“此詩藉草取喻,虛實兼寫。三四承上榮枯而言。……五六句古道荒城,言草所叢生之地;遠芳晴翠,寫草之狀態。而以‘侵’字,‘接’字,繪其虛神,善於體物,琢句尤工。”全詩自然流暢,語圓意足。“野火”一聯唱嘆有味,卓絕韆古。
  王昭君二首1
  其一
  滿麵鬍沙滿鬢風,眉銷殘黛臉銷紅。
  愁苦辛勤憔悴盡2,如今卻似畫圖中。
  其二
  漢使卻迴憑寄語,黃金何日贖蛾眉3。
  君王若問妾顔色,莫道不如宮裏時。
  【注釋】
  1王昭君:一名王嬙,漢元帝時宮女,後被賜為匈奴呼韓邪單於,號寜鬍閼氏。《西京雜記》雲:“元帝後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案圖招幸之。諸宮人皆賄賂畫工,多者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匈奴入朝,求美人為閼氏。於是上案圖,以昭君行。及去,召見。貌為後宮第一,善應對,舉止閑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於外國,故不復更人。乃窮案其事,畫工皆棄市。籍其傢資皆巨萬。”
  2憔悴:黃瘦,臉色不好。
  3贖:用財物換迴抵押品。
  【解讀】
  王昭君的不幸命運引起後世無數騷人墨客的同情,古今詩人吟詠昭君遭遇的詩篇眾多,樂天之外,杜甫、歐陽修、王安石等人都有名作傳世。樂天有數首詩寫到昭君。此詩作於貞元四年(788),時年十七歲。其一寫昭君入鬍後的憔悴。時光的流逝,強烈的愁苦,使漢宮第一的王昭君變得憔悴不堪。想象新奇細膩。其二寫昭君對漢元帝的思念和渴望歸漢的迫切心情。明人瞿佑《歸田詩話》曰:“詩人詠昭君者多矣,大篇短章,率敘其離愁彆恨而已。惟樂天雲:‘漢使卻迴憑寄語……’不言怨恨,而拳拳舊主,高過人遠甚。其與‘漢恩自淺鬍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者異矣。”全詩情調溫柔敦厚,悱惻纏綿,語淺意深,在眾多吟詠昭君詩詞中獨具一格。
  生離彆
  食檗不易食梅難1,檗能苦兮梅能酸。
  未如生彆之為難,苦在心兮酸在肝。
  晨雞再鳴殘月沒,徵馬連嘶行人齣。
  迴看骨肉哭一聲,梅酸檗苦甘如蜜。
  黃河水白黃雲鞦,行人河邊相對愁。
  天寒野曠何處宿,棠梨葉戰風颼颼。
  生離彆,生離彆,憂從中來無斷絕2。
  憂極心勞血氣衰,未年三十生白發。
  【注釋】
  1檗(bò博去聲):黃檗,亦即黃柏,可入藥,味極苦。
  2“憂從中來”句:本曹操《短歌行》:“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

前言/序言

  一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自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人稱白傅。原籍太原,後徙下邽(今陝西渭南)。“父季庚,為彭城令,李正己之叛,說刺史李洧自歸,纍擢襄州彆駕”(《新唐書?白居易傳》)。
  白居易齣生於新鄭(今屬河南)。少年時代,因藩鎮之亂,十二歲避難越中一帶,經受瞭顛沛流離之苦,對社會現狀有瞭清醒的認識。白居易素有遠大抱負,長期潛心苦讀,終於在貞元十六年(800)二十八歲時考中瞭進士。十八年應拔萃科考試,入甲等,授秘書省校書郎,與密友元稹一起進入官場。元和元年(806)準備參加“纔識兼茂明於體用科”考試,撰成《策林》七十五篇,入四等,授盩厔(今陝西周至)縣尉。在這裏詩人和朋友王質夫、陳鴻共同遊曆仙遊寺,語及天寶年間的舊事,後來創作瞭著名的長篇敘事詩《長恨歌》。元和二年授翰林學士,次年任左拾遺。本期詩人寫作瞭大量的諷喻詩,《秦中吟》、《新樂府》大都完成於此時。在朝廷,詩人正道直行,敢於和皇帝當麵進行爭論,“後對殿中,論執強鯁,帝未諭,輒進曰:‘陛下誤矣。’帝變色,罷,謂李絳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爾,我叵堪此,必斥之!’絳曰:‘陛下啓言者路,故群臣敢論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使自為謀,非所以發揚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新唐書?白居易傳》)。左拾遺任職期滿後,皇帝允許他自己選擇官職,白居易選擇瞭京兆戶曹參軍。元和六年,母親去世,按照當時的慣例暫時離開官場,迴到下邽。
  ……
  元和十五年,憲宗暴卒,穆宗李恒即位,白居易被招迴朝廷,任中書捨人。到瞭朝廷之後,他很快就失望瞭,他發現天子生活荒淫,不理國事,宰相纔能低下,賞罰失度,麵對四處橫行的盜賊無能為力。白居易多次呼籲,他的意見卻無人采納。失望之馀,自己要求去外地任職。“為杭州刺史,始築堤捍錢塘湖,鍾泄其水,溉田韆頃。復浚李泌六井,民賴其汲。久之,以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復拜蘇州刺史,病免。文宗立,以秘書監召,遷刑部侍郎,封晉陽縣男。大和初,二李黨事興,險利乘之,更相奪移,進退毀譽,若旦暮然。楊虞卿與居易姻傢,而善李宗閔,居易惡緣黨人斥,乃移病還東都。除太子賓客分司。逾年,即拜河南尹,復以賓客分司。開成初,起為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進馮翊縣侯。會昌初,以刑部尚書緻仕。六年,卒,年七十五,贈尚書右僕射,宣宗以詩吊之”(《新唐書?白居易傳》)。
  樂天早年有宏大的抱負,後來在黑暗的現實麵前不得不放棄瞭自己的理想。憲宗時代,白居易初對策高第,擢入翰林,以為遇見瞭韆古明君,對憲宗抱有很大幻想,意欲奮力報效。在遇見挫摺之後,白居易改變瞭早年的人生態度。自從淪落江州之後,白居易的生命中值得我們注意的有這麼幾點:
  一、作為一個詩人他始終沒有放棄詩歌創作,“蓄意未果,望風為當路者所擠,流徙江湖。四五年間,幾淪蠻瘴。自是宦情衰落,無意於齣處,唯以逍遙自得,吟詠情性為事”(《舊唐書?白居易傳》)。早年的諷喻詩後期很少再寫,但在他的詩歌中依然有一些關懷人民疾苦的詩篇,錶明詩人並沒有忘記民眾的苦難。後期詩篇中錶現得最多的是詩酒風流、逍遙自得、知命不憂的思想情感,這種情調對後世詩人也産生瞭很大影響。二、晚年的樂天,始終沒有和宦官集團同流閤汙,也沒有介入牛李黨爭。“大和已後,李宗閔、李德裕朋黨事起,是非排陷,朝升暮黜,天子亦無如之何。楊穎士、楊虞卿與宗閔善,居易妻,穎士從父妹也。居易愈不自安,懼以黨人見斥,乃求緻身散地,冀於遠害。凡所居官,未嘗終秩,率以病免,固求分務,識者多之”(《舊唐書?白居易傳》)。這一點後人給予瞭很高的評價:“觀居易始以直道奮,在天子前爭安危,冀以立功,雖中被斥,晚益不衰。當宗閔時,權勢震赫,終不附離為進取計,完節自高。……嗚呼,居易其賢哉!”(《新唐書?白居易傳》)三、在杭州蘇州等地,白居易興修水利,做瞭許多有利於人民的事情。在杭州刺史任內,他帶領民眾修築錢塘江,可以灌溉韆頃農田。晚年在洛陽,施捨傢財開鑿龍門八節灘,以利舟楫通行。四、中年以後對佛教、道教越來越傾心。“東都所居履道裏,疏詔種樹,構石樓香山,鑿八節灘,自號醉吟先生,為之傳。暮節惑浮屠道尤甚,至經月不食葷,稱香山居士”(《新唐書?白居易傳》)。
  二
  白居易是唐代創作數量最多的詩人,也是繼李白杜甫之後最偉大的詩人。
  白居易曾經將自己的詩歌分為四類,其《與元九書》說:“自拾遺來,凡所適所感,關於美刺興比者,又自武德訖元和,因事立題,題為新樂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謂之諷諭詩。又或退公獨處,或移病閑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一百首,謂之閑適詩。又有事物牽於外,情理動於內,隨感遇而形於嘆詠者一百首,謂之感傷詩。又有五言七言長句絕句,自一百韻至兩韻者四百馀首,謂之雜律詩。”許多學者對這樣的分類提齣瞭批評,認為它沒有統一的標準,諷諭詩、閑適詩、感傷詩是從題材上著眼的,而雜律詩又是從體裁上分類的。這其實是一個誤解,他還說:“其馀雜律詩,或誘於一時一物,發於一笑一吟,率然成章也,非平生所尚者。但以親朋閤散之際,取其釋恨佐歡。”(《與元九書》)所以,雜律詩從格律的角度看是律詩和其他的雜體詩,而從題材的角度看,可以稱為雜感詩。這樣,諷諭詩、閑適詩、感傷詩與雜感詩之間就統一瞭起來。白居易自己最看重的是諷諭詩,取為壓捲之作。可以和諷諭詩相抗衡是閑適詩。他說:“僕誌在兼濟,行在獨善。……謂之諷諭詩,兼濟之誌也;謂之閑適詩,獨善之義也。故覽僕詩,知僕之道焉。”(《與元九書》)然而白詩中流傳最廣的卻是感傷詩中的《長恨歌》和《琵琶行》。“非平生所尚”的雜律詩中也包括《賦得古原草送彆》這樣的名篇。本文對白居易詩歌的介紹分為諷諭詩、《長恨歌》和《琵琶行》、其他詩歌三個部分。
  1. 諷諭詩及其理論
  白居易《與元九書》雲:“文章閤為時而著,歌詩閤為事而作。”主張直接關照當下重大的社會政治問題,用詩歌來反映時代的脈搏與社會的變遷。他的作品,涉及當時曆史與社會的各個方麵,揭露齣許多社會弊端,達到瞭“救濟人病,裨補時闕”的目的,為權貴所“切齒”,充分發揮瞭匕首與投槍的作用,真正成為反映時代的“鏡子”。組詩《秦中吟》和《新樂府》等,關懷社會問……“樂天忠君愛國,遇事托諷,與少陵相同。特以平易近人,變少陵之沉雄渾厚,不襲其貌,而得其神”(《唐詩彆裁集》),瀋德潛所論的是定評。
  白居易的諷諭詩文字樸素淺顯,直截瞭當,節奏明快,在藝術上達到瞭很高的境界。
  2. 《長恨歌》和《琵琶行》
  《長恨歌》和《琵琶行》是白居易詩歌中最為膾炙人口的名篇,早在作者生前,已經是“童子解吟《長恨》麯,鬍兒能唱《琵琶》篇”。清人趙翼曰:“香山詩名最著,及身已風行海內,李謫仙後一人而已。……蓋其得名,在《長恨歌》一篇。其事本易傳,以易傳之事,為絕妙之詞,有聲有情,可歌可泣,文人學士慨嘆為不可及,婦人女子亦喜聞而樂誦之。是以不脛而走,傳遍天下。又有《琵琶行》一首助之。此即無全集,而二詩自已不朽,況又有三韆八百四十首之工且多哉。”(《甌北詩話》捲四)《長恨歌》和《琵琶行》體現瞭白居易詩歌的最高藝術成就。
  《長恨歌》寫唐玄宗和楊貴妃之間的愛情故事,玄宗以縱情誤國,玉環因恃寵緻亂,詩人對他們的悲劇遭遇寄予無限的同情,“此恨”深深感動著詩人自己,也震撼著曆代讀者的心。
  《琵琶行》是感傷自己生平坎坷的抒情敘事詩。在敘事抒情中,通過精美的意象來勾勒一個個畫麵,以變化的節奏把畫麵連接起來,起伏跌宕。“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是全篇的關鍵。詩中塑造瞭兩個人物形象,一位是“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的長安故伎,一位是“謫居臥病潯陽城”的封建官吏。“我”同情琵琶女,理解琵琶女,並主動把自己與處於社會下層的伎女相提並論,引以為知音,這在中國詩史上是不多見的。故瀋德潛曰:“寫同病相憐之意,惻惻動人。”(《唐詩彆裁集》)
  3. 其他詩歌
  除瞭以上所敘詩歌外,白居易詩集中還有大量膾炙人口的佳作。白居易在《醉吟先生墓誌銘並序》中說:“凡平生所慕、所感、所得、所喪、所經、所遇、所通,一事一物已上,布在文集中,開捲而盡可知也。”這些詩歌從親情、友情、愛情、山水情等方麵錶現瞭詩人豐富的情感世界。
  描寫親情的詩歌,如《邯鄲鼕至夜思傢》,短短四句既寫瞭邯鄲驛裏的詩人心理,也寫齣瞭韆裏之外傢人的惦記,濃濃的親情,浸透其中。《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飢,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一詩不用典故,不事藻繪,以白描手法,傢常話語,抒寫離亂之中的手足親情,一氣貫注,感慨淒涼。
  ……
  本書精選白居易詩歌169首,所選詩歌以廣泛流傳的作品為主,同時也選擇瞭一些可以反映詩人不同思想情感的作品。本書在篇目選擇、注釋和解讀方麵參考瞭許多同類書籍。主要參考的書籍是:陳寅恪先生的《元白詩箋證稿》(上海古籍齣版社1978年版),蘇仲翔先生的《元白詩選》(古典文學齣版社1957年版),霍鬆林先生的《白居易詩譯析》(黑龍江人民齣版社 1981年版),王汝弼先生的《白居易選集》(上海古籍齣版社 1980年版),顧學頡、周汝昌先生的《白居易詩選》(人民文學齣版社 1982版),硃金城、硃易安先生的《白居易詩集導讀》(巴蜀書社 1988年版),趙立、馬連湘先生的《白居易詩選注》(吉林文史齣版社 2000年版)等。本書是應人民文學齣版社周絢隆先生的約定而編寫的,由於自己纔疏學淺,本書在篇目選擇、注釋和解讀中難免會有許多錯誤,敬請各位讀者予以批評指正。


《中國傳統文化經典選讀:白居易詩選》 一、 時代背景與白居易的文學生涯 唐代,一個輝煌燦爛的時代,孕育瞭無數偉大的文學作品,其中詩歌更是達到瞭頂峰。而白居易,作為唐代最傑齣的詩人之一,其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性、鮮明的藝術風格和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原籍太原(今屬山西),後遷居下邽(今陝西渭南)。他齣生於官宦之傢,自幼聰慧,博覽群書。盡管少年時代經曆瞭安史之亂的動蕩,但國傢仍保有一定的繁榮景象,文風也逐漸趨於成熟。白居易的仕途並非一帆風順,他曾任職京兆府渭南縣尉、左拾遺、翰林學士、蘇州刺史、杭州刺史等職。官場的經曆,尤其是他“周遊三輔,曆覽前賢”、“憂民之憂,樂民之樂”的政治抱負,深深地影響瞭他的詩歌創作,使其作品充滿瞭對民生疾苦的關注和對社會現實的深刻反思。 白居易的詩歌創作生涯大緻可以分為幾個時期: 早期(貞元至元和初): 此時期的詩歌多展現齣年輕人的銳氣和對仕途的憧憬,也開始流露齣對社會現實的觀察,但整體風格尚未完全形成。 中期(元和至長慶): 這是白居易創作的高峰期,他創作瞭大量著名的諷喻詩,如《秦中吟》、《新樂府》等,深刻批判瞭當時社會的黑暗與腐敗,錶達瞭對底層人民的同情。同時,他的敘事詩也達到瞭極高的成就,例如《長恨歌》和《琵琶行》,以其跌宕起伏的情節、細膩的人物刻畫和優美的語言,成為韆古傳誦的佳作。 晚期(寶曆至會昌): 晚年的白居易,仕途坎坷,屢遭貶謫,政治理想未能實現。他的詩歌風格趨於平淡、閑適,多抒發個人情懷,寄情山水,流露齣一種超脫與豁達。然而,即使在晚年,他仍未放棄對民生的關注,繼續創作瞭一些反映社會現實的作品。 白居易的詩歌創作,與其說是一種藝術錶達,不如說是一種社會責任的體現。他“補察時政,訕時弊”,希望通過詩歌來“動人”,從而達到“移風易俗”的目的。這種“以詩乾政”的創作理念,使得他的詩歌不僅具有文學價值,更具有重要的曆史和思想價值。 二、《中國傳統文化經典選讀:白居易詩選》內容解讀 本書精選瞭白居易各個時期、各種題材的代錶性詩篇,力圖全麵展現這位偉大詩人的藝術魅力和思想深度。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麵深入解讀本書內容: 1. 現實主義的深刻映照——諷喻詩的時代迴響 白居易的諷喻詩,是他詩歌創作中最具特色和影響力的部分。他以“切近的政治”為創作的基石,將目光投嚮瞭社會底層,關注那些被時代洪流裹挾的普通民眾的悲慘命運。 《秦中吟》與《新樂府》: 這兩組詩是白居易諷喻詩的代錶作。在《秦中吟》中,如《買花》、《傷宅》等篇,通過對具體社會現象的描繪,揭示瞭貧富差距、官場腐敗、民生艱難等問題。《新樂府》係列更是直接以“題序”的形式,點明詩歌的主題和批判對象,例如《賣炭翁》,以一個賣炭老翁的悲慘遭遇,深刻揭露瞭官吏的敲詐勒索和剝削,其哀婉動人的情節,至今讀來仍令人扼腕嘆息。詩中對人物細節的刻畫,如“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字字泣血,句句珠璣,將勞動人民的淳樸善良和被壓迫的苦難錶現得淋灕盡緻。 對社會弊端的犀利批判: 白居易不迴避社會矛盾,他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官場的虛僞、貴族的奢靡、地主的剝削等描繪得入木三分。他的詩歌,既是那個時代的寫照,也是對人性的拷問。讀者可以通過這些作品,深刻理解唐代社會發展中的另一麵,體會到普通民眾的艱辛與不易。 2. 敘事藝術的巔峰之作——情感與史詩的交織 白居易的敘事詩,以其宏大的敘事結構、生動的人物塑造和深刻的情感錶達,成為中國古典敘事詩的典範。 《長恨歌》: 這是一首以愛情為主題的敘事長詩,講述瞭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詩歌以“漢宮爭寵,漢武帝也曾寵幸一個王夫人”開篇,巧妙地引齣唐明皇與楊玉環的故事。詩中對宮廷生活的描繪,華麗而又暗藏危機;對安史之亂的敘述,倉促而又殘酷;對玄宗失去愛妃後的淒涼,更是感人肺腑。“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將兩人至死不渝的愛情升華。然而,詩歌並未止步於浪漫的愛情,它也觸及瞭政治的動蕩和曆史的沉重。“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一句反問,將個人愛情的悲劇置於曆史的宏大背景下,引發讀者對人生無常、命運多舛的深沉思考。 《琵琶行》: 這首詩以一個邂逅的琵琶女的悲慘經曆,摺射齣眾多漂泊失意者的命運。詩人通過對琵琶女音樂技藝的描繪,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將音樂的魅力錶現得淋灕盡緻。然而,音樂的背後,是琵琶女“門前冷落鞍馬稀”的淒涼生活,以及“五陵年少爭纏頭,一麯散盡兩麯終”的無奈。詩人藉琵琶女的遭遇,抒發瞭自己被貶謫後的失意和孤獨,“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將兩人之間強烈的共鳴和惺惺相惜之情錶達得淋灕盡緻。詩歌的敘事結構嚴謹,情感真摯,語言流暢,成為中國古代敘事詩的瑰寶。 3. 田園生活的閑適與哲思——返璞歸真的心靈寄托 除瞭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和對曆史人物命運的深情描繪,白居易的詩歌也包含瞭大量描繪田園生活、錶達閑適情趣的作品。 《賦得古原草送彆》: 這首詩以其對自然景物的生動描繪和對人生哲理的巧妙融入而廣為流傳。“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將野草頑強的生命力描繪得淋灕盡緻,而這頑強的生命力,也象徵著一種生生不息的精神。詩歌在送彆友人之際,引發瞭對人生無常、但生命力量永存的感悟。 閑適詩的意境: 白居易晚年的許多詩歌,如《問劉十九》、《題元十八協律詩》等,都展現瞭他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閑適生活。這些詩歌語言樸實自然,意境清幽淡雅,錶達瞭詩人對寜靜生活的嚮往,以及在自然中尋求心靈慰藉的情感。它們讓我們看到,即使在仕途失意之後,白居易依然能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從生活中發現詩意。 4. 語言的通俗與藝術的精煉——“老嫗能解”的文學追求 白居易創作的最大特點之一,在於他追求語言的通俗易懂,力求“老嫗能解”。他認為詩歌應當是普通人能夠理解和接受的,而非麯高和寡的陽春白雪。 白話的運用: 在他的詩歌中,常常可以看到大量口語化的詞匯和句式,使得詩歌更加貼近生活,富有感染力。例如《賣炭翁》中的“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這樣的白描手法,直接而有力。 敘事與抒情的融閤: 白居易的詩歌,無論是敘事還是抒情,都充滿瞭生活氣息。他善於從日常生活中提煉詩意,將平凡的事物賦予深刻的內涵。他將敘事性、抒情性和議論性巧妙地結閤在一起,使得詩歌既有故事性,又有情感深度,更有思想啓迪。 藝術的成熟: 盡管追求通俗,白居易的詩歌並非粗糙,而是在通俗的基礎上達到瞭高度的藝術提煉。他對詩歌的節奏、韻律、意象的運用都極為講究,使得詩歌在易於理解的同時,又具有極高的藝術品味。 三、 本書的閱讀價值與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經典選讀:白居易詩選》不僅僅是一本詩歌選集,它更是: 一本認識唐代社會風貌的生動畫捲: 通過白居易的詩歌,我們可以窺見唐代社會發展的各個層麵,從帝王將相的宮廷生活,到販夫走卒的民間疾苦,再到文人雅士的詩酒風流,構成瞭一幅幅鮮活的曆史圖景。 一本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窗口: 白居易詩歌中蘊含的憂民情懷、人道主義精神、對生命無常的感悟,以及對自然的熱愛,都體現瞭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價值觀和思想觀念。 一本提升文學素養的絕佳讀物: 白居易詩歌語言的通俗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結閤,為現代讀者提供瞭學習和欣賞古典詩歌的範本。通過閱讀,可以培養對詩歌的語感,提升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 一本感悟人生、啓迪心靈的智慧寶典: 白居易詩歌中所展現的對人生悲歡離閤的深刻洞察,對社會不公的強烈批判,以及對自然和閑適生活的追求,都能夠引發讀者對自身人生、社會現實的思考,從而獲得心靈的慰藉和智慧的啓迪。 本書以嚴謹的選本原則,精選瞭白居易各個時期、各種風格的代錶作,並配以詳實的解讀,旨在幫助讀者全麵、深入地理解白居易的詩歌藝術和思想內涵,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的魅力,從中汲取營養,豐富人生。

用戶評價

評分

《中國傳統文化經典選讀:白居易詩選》這本書,我拿到手就愛不釋手。它不僅僅是一本詩歌集,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唐代社會生活的點點滴滴。我尤其喜歡那些描繪市井風情的詩篇,比如《賣炭翁》裏的辛酸,《琵琶行》裏對底層人民的同情,都深深觸動瞭我。白居易的詩,語言通俗易懂,卻又意味深長,不像有些古詩那樣艱澀難懂,讓人望而卻步。他善於用最樸實的語言,描繪最生動的故事,將人物的喜怒哀樂刻畫得入木三分。

評分

作為一本選讀性質的書,它很巧妙地避開瞭那些過於生僻的篇章,選取瞭最能代錶白居易風格和思想的作品。讀《長恨歌》,我能感受到他對愛情的深情,對王朝興衰的感慨;讀《賦得古原草送彆》,我能體會到他對自然的熱愛,對生命無常的哲思。這本書的排版也很舒服,字體大小適中,紙張質量也很好,拿在手裏很有質感。每次翻開它,我都會被帶入那個遙遠的時代,仿佛能聽到白居易在吟誦,看到他筆下的人物在眼前鮮活起來。

評分

總而言之,《中國傳統文化經典選讀:白居易詩選》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薦的書。它不僅僅是詩歌的匯集,更是曆史的縮影,情感的共鳴。白居易用他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瞭豐富多彩的唐代生活,觸及瞭人性的不同側麵。這本書讓我對白居易有瞭全新的認識,也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瞭更深的理解。讀完之後,我感到一種平靜而深邃的力量,仿佛與一位偉大的靈魂進行瞭對話。

評分

這本書帶來的驚喜遠不止於此。它讓我意識到,原來我們所熟知的白居易,除瞭“唐宋八大傢”之外,在詩歌創作上還有如此廣闊的視野和深刻的關懷。我特彆喜歡書中對《賣炭翁》的解讀,它不僅僅是一個關於炭翁的故事,更是對當時社會製度的一種批判。這種批判不是激烈的控訴,而是以一種平和、溫情的語調,將事實擺在讀者麵前,讓讀者自己去感受和思考。這種“不動聲色”的批判力量,纔是最令人震撼的。

評分

我一直覺得,瞭解一個時代的文化,從詩歌入手是最好的方式。而白居易的詩,恰恰是瞭解唐代社會最生動、最直接的窗口。這本書裏,我不僅看到瞭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也看到瞭兵荒馬亂下的民不聊生。比如《憫農》這首詩,短短幾十字,卻道齣瞭農民的辛勞和對糧食的珍視,讓我對“粒粒皆辛苦”有瞭更深的體會。這本書的選篇角度非常獨特,它沒有拘泥於傳統的“高雅”詩歌,而是更多地關注瞭那些反映社會現實、貼近民生的作品,這讓我覺得非常有價值。

評分

好書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評分

書的字體非常大,很適閤入門者閱讀,希望能堅持下去,一直把這當做學問

評分

讀美國書宜隨隨便便,讀德國書宜正正經經,讀法國書宜情感豐沛,讀俄國書宜思慮清淅。

評分

正版圖書,紙品非常好玩,杜甫的詩,光輝萬丈

評分

非常好用? 非常好用? 非常好用? 非常好用?

評分

正版圖書,紙品非常好玩,杜甫的詩,光輝萬丈

評分

老師推薦讓孩子看的書,印刷質量、京東快遞都很滿意!越來越信賴京東。

評分

好書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評分

非常大的字,大字版,贊一個。其他對我來說都無所謂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