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选读 白居易诗选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选读 白居易诗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明君 注
图书标签:
  • 诗歌
  • 唐诗
  • 白居易
  • 传统文化
  • 经典
  • 选读
  • 文化
  • 文学
  • 中国文化
  • 古代诗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11381
版次:1
商品编码:1187988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选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习总书记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同时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历代的经典选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这套大字本“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选读丛书”,名家精选,名家译注,内容涉及文学、史学、哲学、思想、宗教、文化、艺术等领域。所收原著均为传统文化经典;所收原著的译注,也已经成为比较专业的经典。所选经典之内蕴,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中重视人格修养、注重道德教化和品德熏陶的精神,有助于提升领导干部的修身处世、治国理政的理论与智慧。此次推出的十种为文学部分,全书简体横排,大开本大字体,版式疏朗,赏心悦目。

内容简介

  白居易是唐代的诗作大家,是中国诗史上的难得的诗人。本书是其诗作的精品选粹,收入诗近200首,都是流传久远的佳篇、代表其创作成就的力作。作品所依版本可靠;注释准确简要,必要处作串讲;所设“解读”一项概括全篇要旨和赏析诗作的艺术特点,分析细腻独到,语言流畅清新。该书由此可使读者在精悍的篇幅之中欣赏到白居易创作的精华,洵为善本。

作者简介

  孙明君,文学博士,北京大学首届文学博士后,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韩国国立釜山大学客座教授。著有《汉末士风与建安诗风》、《三曹与中国诗史》等。

目录

前言
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
赋得古原草送别
王昭君二首
生离别
秋暮西归途中书情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寄湘灵
邯郸冬至夜思家
感秋寄远
三月三十日题慈恩寺
禁中月
长恨歌
赠元稹
西原晚望
晚秋夜
悲哉行
观刈麦
京兆府新栽莲
赠内
前庭凉夜
李都尉古剑
初授拾遗
惜牡丹花二首(选一)
秋题牡丹丛
题海图屏风
江楼月
月夜登阁避暑
杂兴三首(选一)
凶宅
劝酒寄元九
寄唐生
新乐府五十首(选二十)
上阳白发人
新丰折臂翁
太行路
昆明春
道州民
缚戎人
骊宫高
西凉伎
涧底松
红线毯
杜陵叟
卖炭翁
母别子
时世妆
陵园妾
盐商妇
井底引银瓶
天可度
秦吉了
采诗官
宿紫阁山北村
秦中吟十首(选八)
议婚
重赋
伤宅
伤友
不致仕
……

精彩书摘

  孙明君《白居易诗选》
  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1
  故园望断欲何如2?楚水吴山万里馀3。
  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
  【注释】
  1徐州:此指符离(今属安徽宿州)。因凭:因此请托。望断:望尽,望不见。
  2故园:家乡。
  3楚水吴山:江南地区。
  【解读】
  白居易自注:“时年十五”,这首诗是乐天现存诗篇中最早的一首诗。当时,其父任徐州别驾,哥哥幼文、弟弟行简和幼美都在符离,诗人自己则在苏州、杭州一带旅行。当有客人北上时,诗人请他捎去一封家书。首句“故园望断欲何如”以问句开篇,以“故园”起始。故园、故乡,在游子的心目中永远是一个神圣的字眼。一般来说,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尚不识离家之愁的滋味,而诗人此时却在吴楚一带独自漂泊,他已经深深地体悟到游子思家的愁苦。在他的面前是江南秀丽的山水,他知道,在自己与故园之间相隔千里万里,他只有把对亲人无限的眷恋写入家书,托付北归的客人捎回去,临别之时,不禁涌出思乡的热泪。全诗直抒胸臆,一气呵成,朴实无华,情真意切。
  赋得古原草送别1
  离离原上草2,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3。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4。
  【注释】
  1赋得:古代限制题目做诗,常在诗前加“赋得”。本诗是诗人的练习应考的拟作。
  2离离:春草茂盛的样子。
  3晴翠:春草在阳光下泛出青翠之色。
  4“又送”二句:《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远行的友人。萋萋,春草茂盛的样子。
  【解读】
  这首诗作于诗人十六岁时,它为少年诗人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唐张固《幽闲鼓吹》云:“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顾著作况。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咸阳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以后王定保《唐摭言》等书也有类似记录。这个传说不一定可靠,我们却可以通过这个传说看到读者对此诗的喜爱。今人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为象征新生力量是不可战胜的,这乃是引申义。从全诗看,原上草既是送别时的环境与背景,也象征了朋友之间离别的愁绪。朋友之间的思念有时浓有时淡,却是终生难忘的。当此送别之时,目睹朋友远去,别情就如同萋萋的春草,延伸向遥远的时空。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云:“此诗借草取喻,虚实兼写。三四承上荣枯而言。……五六句古道荒城,言草所丛生之地;远芳晴翠,写草之状态。而以‘侵’字,‘接’字,绘其虚神,善于体物,琢句尤工。”全诗自然流畅,语圆意足。“野火”一联唱叹有味,卓绝千古。
  王昭君二首1
  其一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2,如今却似画图中。
  其二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3。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注释】
  1王昭君:一名王嫱,汉元帝时宫女,后被赐为匈奴呼韩邪单于,号宁胡阏氏。《西京杂记》云:“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招幸之。诸宫人皆贿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
  2憔悴:黄瘦,脸色不好。
  3赎:用财物换回抵押品。
  【解读】
  王昭君的不幸命运引起后世无数骚人墨客的同情,古今诗人吟咏昭君遭遇的诗篇众多,乐天之外,杜甫、欧阳修、王安石等人都有名作传世。乐天有数首诗写到昭君。此诗作于贞元四年(788),时年十七岁。其一写昭君入胡后的憔悴。时光的流逝,强烈的愁苦,使汉宫第一的王昭君变得憔悴不堪。想象新奇细腻。其二写昭君对汉元帝的思念和渴望归汉的迫切心情。明人瞿佑《归田诗话》曰:“诗人咏昭君者多矣,大篇短章,率叙其离愁别恨而已。惟乐天云:‘汉使却回凭寄语……’不言怨恨,而拳拳旧主,高过人远甚。其与‘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者异矣。”全诗情调温柔敦厚,悱恻缠绵,语浅意深,在众多吟咏昭君诗词中独具一格。
  生离别
  食檗不易食梅难1,檗能苦兮梅能酸。
  未如生别之为难,苦在心兮酸在肝。
  晨鸡再鸣残月没,征马连嘶行人出。
  回看骨肉哭一声,梅酸檗苦甘如蜜。
  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
  天寒野旷何处宿,棠梨叶战风飕飕。
  生离别,生离别,忧从中来无断绝2。
  忧极心劳血气衰,未年三十生白发。
  【注释】
  1檗(bò博去声):黄檗,亦即黄柏,可入药,味极苦。
  2“忧从中来”句:本曹操《短歌行》:“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

前言/序言

  一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人称白傅。原籍太原,后徙下邽(今陕西渭南)。“父季庚,为彭城令,李正己之叛,说刺史李洧自归,累擢襄州别驾”(《新唐书?白居易传》)。
  白居易出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少年时代,因藩镇之乱,十二岁避难越中一带,经受了颠沛流离之苦,对社会现状有了清醒的认识。白居易素有远大抱负,长期潜心苦读,终于在贞元十六年(800)二十八岁时考中了进士。十八年应拔萃科考试,入甲等,授秘书省校书郎,与密友元稹一起进入官场。元和元年(806)准备参加“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考试,撰成《策林》七十五篇,入四等,授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在这里诗人和朋友王质夫、陈鸿共同游历仙游寺,语及天宝年间的旧事,后来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元和二年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本期诗人写作了大量的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大都完成于此时。在朝廷,诗人正道直行,敢于和皇帝当面进行争论,“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使自为谋,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新唐书?白居易传》)。左拾遗任职期满后,皇帝允许他自己选择官职,白居易选择了京兆户曹参军。元和六年,母亲去世,按照当时的惯例暂时离开官场,回到下邽。
  ……
  元和十五年,宪宗暴卒,穆宗李恒即位,白居易被招回朝廷,任中书舍人。到了朝廷之后,他很快就失望了,他发现天子生活荒淫,不理国事,宰相才能低下,赏罚失度,面对四处横行的盗贼无能为力。白居易多次呼吁,他的意见却无人采纳。失望之馀,自己要求去外地任职。“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久之,以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复拜苏州刺史,病免。文宗立,以秘书监召,迁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大和初,二李党事兴,险利乘之,更相夺移,进退毁誉,若旦暮然。杨虞卿与居易姻家,而善李宗闵,居易恶缘党人斥,乃移病还东都。除太子宾客分司。逾年,即拜河南尹,复以宾客分司。开成初,起为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进冯翊县侯。会昌初,以刑部尚书致仕。六年,卒,年七十五,赠尚书右仆射,宣宗以诗吊之”(《新唐书?白居易传》)。
  乐天早年有宏大的抱负,后来在黑暗的现实面前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宪宗时代,白居易初对策高第,擢入翰林,以为遇见了千古明君,对宪宗抱有很大幻想,意欲奋力报效。在遇见挫折之后,白居易改变了早年的人生态度。自从沦落江州之后,白居易的生命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有这么几点:
  一、作为一个诗人他始终没有放弃诗歌创作,“蓄意未果,望风为当路者所挤,流徙江湖。四五年间,几沦蛮瘴。自是宦情衰落,无意于出处,唯以逍遥自得,吟咏情性为事”(《旧唐书?白居易传》)。早年的讽喻诗后期很少再写,但在他的诗歌中依然有一些关怀人民疾苦的诗篇,表明诗人并没有忘记民众的苦难。后期诗篇中表现得最多的是诗酒风流、逍遥自得、知命不忧的思想情感,这种情调对后世诗人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二、晚年的乐天,始终没有和宦官集团同流合污,也没有介入牛李党争。“大和已后,李宗闵、李德裕朋党事起,是非排陷,朝升暮黜,天子亦无如之何。杨颖士、杨虞卿与宗闵善,居易妻,颖士从父妹也。居易愈不自安,惧以党人见斥,乃求致身散地,冀于远害。凡所居官,未尝终秩,率以病免,固求分务,识者多之”(《旧唐书?白居易传》)。这一点后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当宗闵时,权势震赫,终不附离为进取计,完节自高。……呜呼,居易其贤哉!”(《新唐书?白居易传》)三、在杭州苏州等地,白居易兴修水利,做了许多有利于人民的事情。在杭州刺史任内,他带领民众修筑钱塘江,可以灌溉千顷农田。晚年在洛阳,施舍家财开凿龙门八节滩,以利舟楫通行。四、中年以后对佛教、道教越来越倾心。“东都所居履道里,疏诏种树,构石楼香山,凿八节滩,自号醉吟先生,为之传。暮节惑浮屠道尤甚,至经月不食荤,称香山居士”(《新唐书?白居易传》)。
  二
  白居易是唐代创作数量最多的诗人,也是继李白杜甫之后最伟大的诗人。
  白居易曾经将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其《与元九书》说:“自拾遗来,凡所适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讫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谕诗。又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一百首,谓之闲适诗。又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一百首,谓之感伤诗。又有五言七言长句绝句,自一百韵至两韵者四百馀首,谓之杂律诗。”许多学者对这样的分类提出了批评,认为它没有统一的标准,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是从题材上着眼的,而杂律诗又是从体裁上分类的。这其实是一个误解,他还说:“其馀杂律诗,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也,非平生所尚者。但以亲朋合散之际,取其释恨佐欢。”(《与元九书》)所以,杂律诗从格律的角度看是律诗和其他的杂体诗,而从题材的角度看,可以称为杂感诗。这样,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与杂感诗之间就统一了起来。白居易自己最看重的是讽谕诗,取为压卷之作。可以和讽谕诗相抗衡是闲适诗。他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知仆之道焉。”(《与元九书》)然而白诗中流传最广的却是感伤诗中的《长恨歌》和《琵琶行》。“非平生所尚”的杂律诗中也包括《赋得古原草送别》这样的名篇。本文对白居易诗歌的介绍分为讽谕诗、《长恨歌》和《琵琶行》、其他诗歌三个部分。
  1. 讽谕诗及其理论
  白居易《与元九书》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直接关照当下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用诗歌来反映时代的脉搏与社会的变迁。他的作品,涉及当时历史与社会的各个方面,揭露出许多社会弊端,达到了“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目的,为权贵所“切齿”,充分发挥了匕首与投枪的作用,真正成为反映时代的“镜子”。组诗《秦中吟》和《新乐府》等,关怀社会问……“乐天忠君爱国,遇事托讽,与少陵相同。特以平易近人,变少陵之沉雄浑厚,不袭其貌,而得其神”(《唐诗别裁集》),沈德潜所论的是定评。
  白居易的讽谕诗文字朴素浅显,直截了当,节奏明快,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2. 《长恨歌》和《琵琶行》
  《长恨歌》和《琵琶行》是白居易诗歌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名篇,早在作者生前,已经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清人赵翼曰:“香山诗名最著,及身已风行海内,李谪仙后一人而已。……盖其得名,在《长恨歌》一篇。其事本易传,以易传之事,为绝妙之词,有声有情,可歌可泣,文人学士慨叹为不可及,妇人女子亦喜闻而乐诵之。是以不胫而走,传遍天下。又有《琵琶行》一首助之。此即无全集,而二诗自已不朽,况又有三千八百四十首之工且多哉。”(《瓯北诗话》卷四)《长恨歌》和《琵琶行》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最高艺术成就。
  《长恨歌》写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玄宗以纵情误国,玉环因恃宠致乱,诗人对他们的悲剧遭遇寄予无限的同情,“此恨”深深感动着诗人自己,也震撼着历代读者的心。
  《琵琶行》是感伤自己生平坎坷的抒情叙事诗。在叙事抒情中,通过精美的意象来勾勒一个个画面,以变化的节奏把画面连接起来,起伏跌宕。“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全篇的关键。诗中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位是“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长安故伎,一位是“谪居卧病浔阳城”的封建官吏。“我”同情琵琶女,理解琵琶女,并主动把自己与处于社会下层的伎女相提并论,引以为知音,这在中国诗史上是不多见的。故沈德潜曰:“写同病相怜之意,恻恻动人。”(《唐诗别裁集》)
  3. 其他诗歌
  除了以上所叙诗歌外,白居易诗集中还有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白居易在《醉吟先生墓志铭并序》中说:“凡平生所慕、所感、所得、所丧、所经、所遇、所通,一事一物已上,布在文集中,开卷而尽可知也。”这些诗歌从亲情、友情、爱情、山水情等方面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
  描写亲情的诗歌,如《邯郸冬至夜思家》,短短四句既写了邯郸驿里的诗人心理,也写出了千里之外家人的惦记,浓浓的亲情,浸透其中。《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一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以白描手法,家常话语,抒写离乱之中的手足亲情,一气贯注,感慨凄凉。
  ……
  本书精选白居易诗歌169首,所选诗歌以广泛流传的作品为主,同时也选择了一些可以反映诗人不同思想情感的作品。本书在篇目选择、注释和解读方面参考了许多同类书籍。主要参考的书籍是:陈寅恪先生的《元白诗笺证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苏仲翔先生的《元白诗选》(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霍松林先生的《白居易诗译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王汝弼先生的《白居易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版),顾学颉、周汝昌先生的《白居易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版),朱金城、朱易安先生的《白居易诗集导读》(巴蜀书社 1988年版),赵立、马连湘先生的《白居易诗选注》(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0年版)等。本书是应人民文学出版社周绚隆先生的约定而编写的,由于自己才疏学浅,本书在篇目选择、注释和解读中难免会有许多错误,敬请各位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选读:白居易诗选》 一、 时代背景与白居易的文学生涯 唐代,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孕育了无数伟大的文学作品,其中诗歌更是达到了顶峰。而白居易,作为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其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性、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他出生于官宦之家,自幼聪慧,博览群书。尽管少年时代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但国家仍保有一定的繁荣景象,文风也逐渐趋于成熟。白居易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他曾任职京兆府渭南县尉、左拾遗、翰林学士、苏州刺史、杭州刺史等职。官场的经历,尤其是他“周游三辅,历览前贤”、“忧民之忧,乐民之乐”的政治抱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使其作品充满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生涯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时期: 早期(贞元至元和初): 此时期的诗歌多展现出年轻人的锐气和对仕途的憧憬,也开始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但整体风格尚未完全形成。 中期(元和至长庆): 这是白居易创作的高峰期,他创作了大量著名的讽喻诗,如《秦中吟》、《新乐府》等,深刻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同时,他的叙事诗也达到了极高的成就,例如《长恨歌》和《琵琶行》,以其跌宕起伏的情节、细腻的人物刻画和优美的语言,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 晚期(宝历至会昌): 晚年的白居易,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政治理想未能实现。他的诗歌风格趋于平淡、闲适,多抒发个人情怀,寄情山水,流露出一种超脱与豁达。然而,即使在晚年,他仍未放弃对民生的关注,继续创作了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与其说是一种艺术表达,不如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他“补察时政,讪时弊”,希望通过诗歌来“动人”,从而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这种“以诗干政”的创作理念,使得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思想价值。 二、《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选读:白居易诗选》内容解读 本书精选了白居易各个时期、各种题材的代表性诗篇,力图全面展现这位伟大诗人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解读本书内容: 1. 现实主义的深刻映照——讽喻诗的时代回响 白居易的讽喻诗,是他诗歌创作中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部分。他以“切近的政治”为创作的基石,将目光投向了社会底层,关注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普通民众的悲惨命运。 《秦中吟》与《新乐府》: 这两组诗是白居易讽喻诗的代表作。在《秦中吟》中,如《买花》、《伤宅》等篇,通过对具体社会现象的描绘,揭示了贫富差距、官场腐败、民生艰难等问题。《新乐府》系列更是直接以“题序”的形式,点明诗歌的主题和批判对象,例如《卖炭翁》,以一个卖炭老翁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官吏的敲诈勒索和剥削,其哀婉动人的情节,至今读来仍令人扼腕叹息。诗中对人物细节的刻画,如“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字字泣血,句句珠玑,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和被压迫的苦难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社会弊端的犀利批判: 白居易不回避社会矛盾,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官场的虚伪、贵族的奢靡、地主的剥削等描绘得入木三分。他的诗歌,既是那个时代的写照,也是对人性的拷问。读者可以通过这些作品,深刻理解唐代社会发展中的另一面,体会到普通民众的艰辛与不易。 2. 叙事艺术的巅峰之作——情感与史诗的交织 白居易的叙事诗,以其宏大的叙事结构、生动的人物塑造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中国古典叙事诗的典范。 《长恨歌》: 这是一首以爱情为主题的叙事长诗,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歌以“汉宫争宠,汉武帝也曾宠幸一个王夫人”开篇,巧妙地引出唐明皇与杨玉环的故事。诗中对宫廷生活的描绘,华丽而又暗藏危机;对安史之乱的叙述,仓促而又残酷;对玄宗失去爱妃后的凄凉,更是感人肺腑。“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将两人至死不渝的爱情升华。然而,诗歌并未止步于浪漫的爱情,它也触及了政治的动荡和历史的沉重。“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一句反问,将个人爱情的悲剧置于历史的宏大背景下,引发读者对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的深沉思考。 《琵琶行》: 这首诗以一个邂逅的琵琶女的悲惨经历,折射出众多漂泊失意者的命运。诗人通过对琵琶女音乐技艺的描绘,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将音乐的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音乐的背后,是琵琶女“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凄凉生活,以及“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散尽两曲终”的无奈。诗人借琵琶女的遭遇,抒发了自己被贬谪后的失意和孤独,“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将两人之间强烈的共鸣和惺惺相惜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诗歌的叙事结构严谨,情感真挚,语言流畅,成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瑰宝。 3. 田园生活的闲适与哲思——返璞归真的心灵寄托 除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深情描绘,白居易的诗歌也包含了大量描绘田园生活、表达闲适情趣的作品。 《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首诗以其对自然景物的生动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巧妙融入而广为流传。“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描绘得淋漓尽致,而这顽强的生命力,也象征着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诗歌在送别友人之际,引发了对人生无常、但生命力量永存的感悟。 闲适诗的意境: 白居易晚年的许多诗歌,如《问刘十九》、《题元十八协律诗》等,都展现了他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闲适生活。这些诗歌语言朴实自然,意境清幽淡雅,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在自然中寻求心灵慰藉的情感。它们让我们看到,即使在仕途失意之后,白居易依然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从生活中发现诗意。 4. 语言的通俗与艺术的精炼——“老妪能解”的文学追求 白居易创作的最大特点之一,在于他追求语言的通俗易懂,力求“老妪能解”。他认为诗歌应当是普通人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而非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 白话的运用: 在他的诗歌中,常常可以看到大量口语化的词汇和句式,使得诗歌更加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例如《卖炭翁》中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样的白描手法,直接而有力。 叙事与抒情的融合: 白居易的诗歌,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都充满了生活气息。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意,将平凡的事物赋予深刻的内涵。他将叙事性、抒情性和议论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得诗歌既有故事性,又有情感深度,更有思想启迪。 艺术的成熟: 尽管追求通俗,白居易的诗歌并非粗糙,而是在通俗的基础上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提炼。他对诗歌的节奏、韵律、意象的运用都极为讲究,使得诗歌在易于理解的同时,又具有极高的艺术品味。 三、 本书的阅读价值与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选读:白居易诗选》不仅仅是一本诗歌选集,它更是: 一本认识唐代社会风貌的生动画卷: 通过白居易的诗歌,我们可以窥见唐代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从帝王将相的宫廷生活,到贩夫走卒的民间疾苦,再到文人雅士的诗酒风流,构成了一幅幅鲜活的历史图景。 一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窗口: 白居易诗歌中蕴含的忧民情怀、人道主义精神、对生命无常的感悟,以及对自然的热爱,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一本提升文学素养的绝佳读物: 白居易诗歌语言的通俗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为现代读者提供了学习和欣赏古典诗歌的范本。通过阅读,可以培养对诗歌的语感,提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一本感悟人生、启迪心灵的智慧宝典: 白居易诗歌中所展现的对人生悲欢离合的深刻洞察,对社会不公的强烈批判,以及对自然和闲适生活的追求,都能够引发读者对自身人生、社会现实的思考,从而获得心灵的慰藉和智慧的启迪。 本书以严谨的选本原则,精选了白居易各个时期、各种风格的代表作,并配以详实的解读,旨在帮助读者全面、深入地理解白居易的诗歌艺术和思想内涵,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魅力,从中汲取营养,丰富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此。它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所熟知的白居易,除了“唐宋八大家”之外,在诗歌创作上还有如此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关怀。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卖炭翁》的解读,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炭翁的故事,更是对当时社会制度的一种批判。这种批判不是激烈的控诉,而是以一种平和、温情的语调,将事实摆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和思考。这种“不动声色”的批判力量,才是最令人震撼的。

评分

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时代的文化,从诗歌入手是最好的方式。而白居易的诗,恰恰是了解唐代社会最生动、最直接的窗口。这本书里,我不仅看到了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也看到了兵荒马乱下的民不聊生。比如《悯农》这首诗,短短几十字,却道出了农民的辛劳和对粮食的珍视,让我对“粒粒皆辛苦”有了更深的体会。这本书的选篇角度非常独特,它没有拘泥于传统的“高雅”诗歌,而是更多地关注了那些反映社会现实、贴近民生的作品,这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

评分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选读:白居易诗选》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书。它不仅仅是诗歌的汇集,更是历史的缩影,情感的共鸣。白居易用他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丰富多彩的唐代生活,触及了人性的不同侧面。这本书让我对白居易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读完之后,我感到一种平静而深邃的力量,仿佛与一位伟大的灵魂进行了对话。

评分

作为一本选读性质的书,它很巧妙地避开了那些过于生僻的篇章,选取了最能代表白居易风格和思想的作品。读《长恨歌》,我能感受到他对爱情的深情,对王朝兴衰的感慨;读《赋得古原草送别》,我能体会到他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无常的哲思。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字体大小适中,纸张质量也很好,拿在手里很有质感。每次翻开它,我都会被带入那个遥远的时代,仿佛能听到白居易在吟诵,看到他笔下的人物在眼前鲜活起来。

评分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选读:白居易诗选》这本书,我拿到手就爱不释手。它不仅仅是一本诗歌集,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唐代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我尤其喜欢那些描绘市井风情的诗篇,比如《卖炭翁》里的辛酸,《琵琶行》里对底层人民的同情,都深深触动了我。白居易的诗,语言通俗易懂,却又意味深长,不像有些古诗那样艰涩难懂,让人望而却步。他善于用最朴实的语言,描绘最生动的故事,将人物的喜怒哀乐刻画得入木三分。

评分

前几天给自己买的,感觉还不错

评分

该书由此可使读者在精悍的篇幅之中欣赏到白居易创作的精华,洵为善本。

评分

作为普及本 比较方便 看着很轻松。

评分

.东西包装正规,整洁,应该不会让人失望

评分

印刷很好,还没有来得及看,应该错不了,很期待哦

评分

不同世代的人,不断尝试为塞西尔早逝的人生立传,揭示诗歌背后隐藏的真相,演绎出英国一个世纪情爱观念与社会法则的跌宕变迁。

评分

字体真大,让人怀疑有卖纸的嫌疑。

评分

前几天给自己买的,感觉还不错

评分

快递超快,快递小哥服务态度好。总之就是很好,信得过京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