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經典選讀 蘇軾詞選

中國傳統文化經典選讀 蘇軾詞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石 注
圖書標籤:
  • 蘇軾
  • 宋詞
  • 中國古典文學
  • 傳統文化
  • 詩詞鑒賞
  • 文學
  • 文化
  • 經典
  • 選讀
  • 唐宋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文學齣版社
ISBN:9787020111398
版次:1
商品編碼:11879898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傳統文化經典選讀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1-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蘇東坡(蘇軾)一直是中國人喜愛的文人之一,他那些精彩的詞作也一直在人們口中傳誦。本書精選瞭東坡詞作中的一百馀首,讓讀者再次體味這位“學際天人”的豪情、幽思,喜悅、恬淡,憂愁、感嘆。書中選詞部分選擇全麵周到,注釋清楚易懂,文獻豐富紮實,解讀精妙得當;前言部分則簡要精練地介紹瞭蘇軾的基本生平和詩詞創作的情況,可使讀者簡明地瞭解蘇軾詞作的麵貌。此次齣版以大字本形式,列入“中國傳統文化經典選讀叢書”。

作者簡介

  劉石,男,四川大邑人。現為清華大學中文係係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副主編。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文獻學研究,曾在美國、韓國、馬來西亞等多國高校任客座教授。著有《書法與中國文化》、《蘇軾詞研究》、《蘇軾詞選》、《有高樓雜稿》、《有高樓續稿》、《中國文學作品選注(宋遼金捲)》等。

精彩書評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著中華民族深層的精神追求,代錶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瞭豐厚滋養。”同時指齣:“優秀傳統文化可以說是中華民族永遠不能離彆的精神傢園。”曆代的經典選本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這套大字本“中國傳統文化經典選讀叢書”,名傢精選,名傢譯注,內容涉及文學、史學、哲學、思想、宗教、文化、藝術等領域。所收原著均為傳統文化經典;所收原著的譯注,也已經成為比較專業的經典。所選經典之內蘊,有助於弘揚傳統文化中重視人格修養、注重道德教化和品德熏陶的精神,有助於提升領導乾部的修身處世、治國理政的理論與智慧。此次推齣的十種為文學部分,全書簡體橫排,大開本大字體,版式疏朗,賞心悅目。
  ——習總書記

目錄

前言
浪淘沙(昨日齣東城)
行香子(一葉舟輕)
江城子(鳳凰山下雨初晴)
瑞鷓鴣(碧山影裏小紅旗)
行香子(攜手江村)
昭君怨(誰作桓伊三弄)
蝶戀花(雨後春容清更麗)
少年遊(去年相送)
醉落魄(輕雲微月)
虞美人(湖山信是東南美)
南鄉子(迴首亂山橫)
南鄉子(涼簟碧紗廚)
浣溪沙(縹緲危樓紫翠間)
減字木蘭花(維熊佳夢)
采桑子(多情多感仍多病)
醉落魄(分攜如昨)
永遇樂(長憶彆時)
沁園春(孤館燈青)
南鄉子(寒雀滿疏籬)
蝶戀花(燈火錢塘三五夜)
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
一叢花(今年春淺臘侵年)
滿江紅(天豈無情)
滿江紅(東武南城)
望江南(春未老)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江城子(前瞻馬耳九仙山)
江城子(相從不覺又初寒)
洞仙歌(江南臘盡)
陽關麯(暮雲收盡溢清寒)
水調歌頭(安石在東海)
蝶戀花(簌簌無風花自墮)
浣溪沙(照日深紅暖見魚)
浣溪沙(鏇抹紅妝看使君)
浣溪沙(麻葉層層檾葉光)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
浣溪沙(軟草平莎過雨新)
永遇樂(明月如霜)
江城子(天涯流落思無窮)
蔔算子(缺月掛疏桐)
南鄉子(晚景落瓊杯)
定風波(與客攜壺上翠微)
菩薩蠻(柳庭風靜人眠晝)
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
南鄉子(霜降水痕收)
滿江紅(江漢西來)
水龍吟(小舟橫截春江)
水調歌頭(昵昵兒女語)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
西江月(照野瀰瀰淺浪)
江城子(夢中瞭瞭醉中醒)
南歌子(帶酒衝山雨)
哨遍(為米摺腰)
念奴嬌(大江東去)
洞仙歌(冰肌玉骨)
念奴嬌(憑高眺遠)
浣溪沙(覆塊青青麥未蘇)
浣溪沙(醉夢昏昏曉未蘇)
浣溪沙(雪裏餐氈例姓蘇)
浣溪沙(半夜銀山上積蘇)
浣溪沙(萬頃風濤不記蘇)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滿庭芳(三十三年,今誰存者)
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牆)
西江月(點點樓頭細雨)
水調歌頭(落日綉簾捲)
滿庭芳(歸去來兮,吾歸何處)
滿庭芳(蝸角虛名)
南鄉子(悵望送春杯)
阮郎歸(綠槐高柳咽新蟬)
漁傢傲(韆古龍蟠並虎踞)
西江月(三過平山堂下)
如夢令(水垢何曾相受)
行香子(北望平川)
浣溪沙(細雨斜風作小寒)
滿庭芳(三十三年,漂流江海)
滿庭芳(歸去來兮,清溪無底)
漁父(漁父飲)
漁父(漁父醉)
漁父(漁父醒)
漁父(漁父笑)
水龍吟(楚山修竹如雲)
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
如夢令(為嚮東坡傳語)
如夢令(手種堂前桃李)
好事近(湖上雨晴時)
賀新郎(乳燕飛華屋)
八聲甘州(有情風萬裏捲潮來)
臨江仙(一彆都門三改火)
木蘭花令(霜餘已失長淮闊)
減字木蘭花(春庭月午)
滿江紅(清潁東流)
減字木蘭花(迴風落景)
青玉案(三年枕上吳中路)
歸朝歡(我夢扁舟浮震澤)
臨江仙(九十日春都過瞭)
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
西江月(玉骨哪愁瘴霧)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減字木蘭花(春牛春杖)
蝶戀花(蝶懶鶯慵春過半)
蝶戀花(春事闌珊芳草歇)
蝶戀花(記得畫屏初會遇)
定風波(好睡慵開莫厭遲)
行香子(清夜無塵)
行香子(昨夜霜風)
哨遍(睡起畫堂)

精彩書摘

  蝶戀花京口得鄉書1
  雨後春容清更麗,隻有離人,幽恨終難洗2。北固山前三麵水3,碧瓊梳擁青螺髻4。一紙鄉書來萬裏,問我何年、真個成歸計5。迴首送春拚一醉6,東風吹破韆行淚。
  【注釋】
  1京口:即鎮江。三國吳孫權曾在此建首府,稱京城,首府遷至建業(今江蘇南京)後,改稱京口。
  2幽恨:心中隱埋的怨悔。
  3北固山:在鎮江市北。《世說新語·言語》注引《南徐州記》:“(京口)城西北有彆嶺入江,三麵臨水,高數十丈,號曰北固。”
  4“碧瓊”句:碧瓊,綠色的美玉,喻江水。梳擁,像梳子般梳理、簇擁。青螺髻,狀似青螺的發髻,喻北固山。唐劉禹锡《望洞庭》:“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一青螺。”唐雍陶《題君山》:“應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
  5真個:真的。個,語助。
  6拚:心甘情願,豁齣去。
  【解讀】
  熙寜七年(1074)三月作於鎮江。
  上片寫所處之地京口之景。用反襯法,如碧瓊之水梳理似螺髻之山,雨後春容更顯清麗,但雨水隻洗春容,無法洗去自己心中的幽恨。春容愈清麗,幽恨愈纏綿。幽恨為何,並未說齣,但讀及下片,就不難明瞭。下片抒因得鄉書而生的鄉梓之情。用對比法,“一紙鄉書”對“萬裏”傢山,“拚一醉”對“韆行淚”。前者錶現鄉人作書盼歸的深情厚意,後者突齣自己爽約的無奈和思歸不得的沉痛。
  作者三十二歲時(熙寜元年鼕,1068)最後一次離開眉山,從此“萬裏傢山一夢中”(《蜀州報本禪院鄉僧文長老方丈》),對傢鄉的感情隻能錶現於不絕的吟哦,直到他度過另一個三十多年,辭彆人世為止。
  少年遊潤州作1,代人寄遠2。
  去年相送3,餘杭門外4,飛雪似楊花5。今年春盡,楊花似雪6,猶不見還傢7。對酒捲簾邀明月8,風露透窗紗。恰似姮娥憐雙燕9,分明照、畫梁斜10。
  【注釋】
  1潤州:即今鎮江,因州東有潤浦得名。
  2寄遠:作詩詞寄給遠方的親人,多指女子寄詩詞給羈旅在外的丈夫或情人。此詞所“代”之“人”,實為作者之妻王閏之,“遠”指自己。作者在鎮江賑飢,其妻留杭州。
  3去年相送:詞作於熙寜七年四月,作者於上年十一月離杭。
  4餘杭門:宋時杭州北門之一。餘杭,即杭州。
  5“飛雪”句:離杭事在熙寜六年十一月,故有飛雪。楊花,暮春時楊樹開花,似飛雪。楊花與柳絮相似,古人詩詞常以之喻飛雪,《世說新語·言語》載謝安問“白雪紛紛何所似”,侄兒謝朗答“撒鹽空中差可擬”,侄女謝道蘊不以為然,說“未若柳絮因風起”。
  6“楊花”句:詞作於暮春時節,故有楊花。以雪喻楊花,齣唐韓愈《晚春》:“楊花榆莢無纔思,唯解漫天作雪飛。”
  7“猶不”句:作者此時仍滯鎮江,故有此句。以上六句,前後三句形成對比,與《詩經·小雅·采微》“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立意相仿佛。
  8“對酒”句:李白《月下獨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此用其意,錶示妻子一人獨酌。
  9(hénɡ恒)娥:月中女神,傳為唐堯時後羿之妻,竊取丈夫不死藥後奔入月宮。“”本作“恒”,避漢文帝劉恒諱改“常”,通常寫作“嫦”。這裏代指月亮。
  10畫梁:雕有花紋的屋梁,燕子憩息之所。戰國宋玉《神女賦序》:“其始來也,耀乎若白日初齣照屋梁;其少進也,皎若明月舒其光。”
  ……

前言/序言

  一
  十一世紀中期的北宋,經過建國後數十年的休養生息,內憂外患雖未曾稍歇,社會經濟、文化卻得到普遍發展。一代文化巨擘蘇軾,就齣現在這一時期。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四川眉山人。二十二歲時便禮部進士及第,並為主考官歐陽修所激賞。後又應直言極諫策問,入第三等,名噪京城。先後在鳳翔、杭州、徐州、湖州(今屬浙江)、登州(今山東蓬萊)、潁州(今安徽阜陽)、揚州、定州(今河北定縣)等地做官,又數任京官,因新舊黨爭,先後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惠州、儋州(今海南儋縣),卒於常州。
  東坡一生經曆豐富而坎坷,不論何時何地,沉浮齣入,輔君治國、經世緻用的抱負不變,憐恤生靈、為民……格發齣光輝,王國維《文學小言》六雲:三代以下之詩人,無過莊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無文學之天纔,其人格亦自足韆古。故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足以錶達後世學人對東坡人格的無限景仰。他從生前直到今天,一直是中國人最喜愛的一位文人,不是沒有原因的。
  東坡是一個博學多能、舉世罕匹的文藝通纔。他的書法綿裏裹鐵,蕭散簡遠,名居宋四傢之首;繪畫“離畫工之度數,而得詩人之清麗”(《跋蒲傳正燕公山水》),以筆墨寫意趣,滋味濃鬱,是文人畫的典型代錶;詩……賦形,詞達意周,嚮與韓、柳、歐三傢並稱,史稱唐宋八大傢者,他居其一;詞作今存三百五十首,數量雖比不上詩文,在詞作傢中卻屬高産。尤其是就各類文體各自的發展曆史看,蘇詞創作較之詩文有更大的突破性、更強的創新意識,是古代詞苑中珍貴的藝術遺産。
  二
  林語堂在他那部精彩紛呈的《蘇東坡傳》中說,“人的一生就像一齣戲,隻有落幕後纔能判斷這齣戲的好壞”,這句話多少有些絕對。
  在蘇軾逝世九百多年後的今天,在他長達66年豐富輝煌的一齣大戲落幕九百多年後的今天,姑且不論這齣大戲的全部,僅就其中一幕的詞作來說,戲的主人錶演的“好壞”是否已經“判斷”清楚瞭呢?事情遠沒有如此簡單。
  九百年來,東坡詞領受的各式各樣的評價,或鑽皮齣羽,揄揚升天;或洗垢索瘢,貶抑入地,就其豐富多樣性來說,恐怕沒有第二傢可以比得瞭。我有時想,東坡泉下有知,會不會因某些不虞之譽而赧顔,又因某些求全之毀而抱屈呢?
  謂予不信,請看僅晚東坡四五十年的兩位同時人的評價:東坡先生以文章餘事作詩,溢而作詞麯,高處齣神入天,平處尚臨鏡笑春,不顧儕輩……東坡先生非醉心於音律者,偶爾作歌,指齣嚮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
  至晏元獻、歐陽永叔、蘇子瞻,學際天人,作為小歌詞,直如酌蠡水於大海,然皆句讀不葺之詩爾,又往往不協音律者,何耶?前段見於王灼的詞學名著《碧雞漫誌》捲二,後段齣自大名鼎鼎的李清照《論詞》。一個說他“齣神入天”,高齣同輩;一個說他“不協音律”,不是詞,隻算詩。
  再看東坡蓋棺八百多年後的現代,兩位同樣著名的詞學傢的評價:蘇軾是宋代偉大的現實主義文學傢,他以卓越的天纔、廣博的學識、開朗的胸襟,寫齣瞭大量輝煌的詩、文、詞,錶達瞭自己一生的真實經曆和豐富的思想情感……他所作的《東坡樂府》,內容廣闊,氣魄雄偉,語言樸素,一反過去綺羅香澤及離情彆緒的局限,是宋詞空前的劃時代的革新,也是宋詞進一步的發展。
  東坡是大作傢,不能限以“詞人”,更不能限以“豪放派詞人”。他的詞像郭老的詩,做得很不經意,很隨便,時有妙語警句、深刻至情的話,而全篇精美者少。前段見於唐圭璋先生的一篇文章《從〈東坡樂府〉裏看蘇軾和農民的情誼》(載《詞學論叢》),後段見於吳世昌先生的《詞林新話》。一個是“……斜照卻相迎。迴首嚮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有人對它頂禮膜拜:此足徵是翁坦蕩之懷,任天而動,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麯筆直寫胸臆,依聲能事盡矣。有人卻將它批得體無完膚:“一蓑……馬,誰怕”二韻。如以意論,尚無不閤,唯“馬”、“怕”兩個韻字,於此詞中,正如絲竹悠揚之中,突然銅鉦大鳴;又如低語訴情,正自綿密,而忽然嗬嗬大笑。“料峭春風”三韻十六字,跡近敷衍,語亦稚弱,而破壞全體底美之罪尚淺於“馬”、“怕”二韻九字也。它們分彆見於兩位大學者鄭文焯的《大鶴山人詞話》和顧隨的《東坡詞說》(載《顧隨文集》)。那麼這叫讀者如何適從?叫我們古典文學的愛好者怎樣去接受作為詞傢的蘇軾、去欣賞蘇軾的詞作呢?
  三
  這種現象其實不奇怪。越是不平凡的人,越能做齣不平凡的事,讓人們去品頭論足,何況對於文學欣賞,本來就是口有殊味,詩無達詁。
  隨著時代的推移、文學觀念的變遷、評論者個性和文學趣味的差異,曆代對東坡詞的評價的確言人人殊,但在今天,至少有幾點已基本成為大傢的共識:
  一是擴大詞的題材。
  清人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說:“北宋有無謂之詞以應歌。”所謂應歌,是說詞人在綉幌綺筵上創作歌詞交給倚紅偎翠的歌兒舞女演唱,其目的既是“聊佐清歡”,其內容就不是應景,便是應酬;不僅空虛,而且單調。不外寫男女之情,抒離彆之恨,格局逼仄,氣魄狹小,不僅很難錶現作者自我的感情和誌趣,甚至難於傳達作者自我的聲音——往往是以歌伎舞女的身份、用歌伎舞女的口吻而作,所謂“代言”是也。
  蘇詞突破瞭這種狹小的格局,將寫景、記遊、說理、詠史、言誌、抒懷、悼亡、送彆、鄉戀、友情、田傢、國事、詠物、諧謔等等內容納入詞中。清人劉熙載《藝概?詞麯概》稱其“無事不可入,無意不可言”,當然多少有些誇張,卻正反映齣蘇詞內容前所未有的豐富與充實。在這些豐富而充實的內容中,詞人完成瞭……胸臆的“立言”的轉變,完成瞭由情感內涵的“共性化”嚮“個性化”的轉變。這其中雖然也存在“應歌”乃至“應社”(同上周濟語,指在文人聚會時作詞以記一時雅興)的成分,但總體上確實是齣以個人的真情實感,亦歸於個人的真情實感。金代文學傢兼文學批評傢的元好問這樣說:“自東坡一齣,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新軒樂府引》,《遺山先生文集》捲三六)清人陳廷焯也說:“東坡之詞,純以情勝,情之至者,詞亦至。”(《白雨齋詞話》捲一)都是一語中的的確評。
  二是突破詞的音律。
  蘇詞在今天讀來自具另一種頓挫錯落的節奏感和往復迴鏇的情感美,但從音律上來看,為瞭更方便地拓展題材,更自由地錶達思想,蘇詞具有不甚顧及配樂而歌、不受詞樂束縛的特點。有足夠的史料錶明,蘇軾不是不懂音律,他的詞中間或也有閤樂可歌之作,但更多的是不閤樂律的作品。關於這一點,他的門人晁補之稱:“東坡詞,人謂多不諧音律。”(《能改齋漫錄》捲一六)後來的李清照(見前引)及陸遊(見《老學庵筆記》捲五)都對此有所述及。詞樂在南宋後逐漸失傳,以至於詞到後來完全成瞭脫離音樂的案頭文學,因而這些當時人的論述就成瞭最可信的證明。我們在蘇詞中也偶能看到樂句與文句不閤處,如《水龍吟?次韻章質夫詠楊花詞》末三句“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按律當作五、四、四。《念奴嬌?赤壁懷古》“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按律當作四、五。這些也可看成他主文不主聲遺留下來的痕跡。
  三是創新詞的體製。
  體製是為內容服務的,內容發生變化,體製亦必隨之。
  蘇軾對詞的語言加以改革。為內容的革新與開拓所決定,蘇詞的語言也一改“花間”詞人徑小質輕、鏤金錯彩的麵目,以前人詩句入詞,以口語、佛語、成典、四部語等入詞,大大擴展瞭語言使用的範圍,使詞作語言呈現齣前所未有的豐富性。他的許多詞在章法上不閤上景下情的成規,句法上筆力雄……氏涉園續刊影宋金元明本詞》本)。他開始大量使用詞題詞序,這是因為他的詞反映麵廣,遠非唐末五代緣調而賦或宋初人的內容單一可比,必須加上短題長序,與正文相互補充發明。他還將集句這種詩歌中的形式用於詞中,又發明隱括詞,將前人或詩或文略加改動而為詞作,如《水調歌頭》(昵昵兒女語)隱括韓愈《聽穎師彈琴》,《哨遍》(為米摺腰)隱括淵明《歸去來兮辭》。這都是將詞當作詩文之一體來自由發揮的錶現。
  四是改變前此婉約一體籠罩詞壇的局麵,風格呈現多種多樣的麵貌。
  詞在發展初期,風格不隻是婉約,甚至不以婉約為主。但自晚唐、五代開始,齣現瞭以“花間”、“南唐”為代錶的高峰,形成瞭“側艷”的內容和“婉約”的詞風。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詞壇都是沿著這條道路發展,因而被看作“正宗”。
  婉約是能夠充分體現詞體“要妙宜修”特質的一種風格,但如果畫地為牢,限於婉約的藩籬而裹足不前,就不利於詞這種文體的發展。在婉約詞風盛行的時代,一直有不少作傢嘗試著各種各樣的創新,到瞭蘇軾,這種創新達到瞭更高的程度,也取得瞭更大的成就。這主要指他創立瞭與婉約相對立的豪放詞風。
  風格不是一個實體,是題材、情感、語言、聲律、體製綜閤而成的整體效果。正因蘇軾在上述諸方麵的開拓創新,其風格必然迥異乎傳統本色當行詞的婉約一路。這種風格,前人多以“橫放”、“豪放”稱之(見宋趙德麟《侯鯖錄》捲八引黃庭堅、陸遊《老學庵筆記》捲五、瀋義父《樂府指迷》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人張的一段話:按詞體大約有二:一體婉約,一體豪放。婉約者欲其辭情蘊藉,豪放者欲其氣象恢弘,蓋亦存乎其人。如秦少遊之作多是婉約,蘇子瞻之作多是豪放。(國傢圖書館所藏明遊元涇校刊……,並無一定的尺度,但拿一般標準來衡量,東坡詞稱得上豪放的,在他全部詞作中實在隻是少數。那麼為什麼是他而不是彆人被稱為豪放派的開創者和代錶者呢?這是因為他的豪放詞數量雖然不多,卻最具度越恒流的鮮明個性和高度成熟的藝術風格,是它們在後世的影響最大。
  蘇軾詞選另外,他的詞作中還有與豪放不盡相同,與婉約又迥乎相異的一派,就是王鵬運所說的“清雄”(《半塘手稿》:“蘇文忠公之清雄,乎軼塵絕跡,令人無從步趨。”)或王國維所說的“超曠”(《人間詞話》:“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宋王灼《碧雞漫誌》捲二稱其:指齣嚮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鬍寅稱:眉山蘇氏,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逸懷浩氣,超乎塵垢之外。(《嚮薌林〈酒邊集〉後序》,《斐……
  蘇詞在詞史的地位極為突齣,這不僅因為他詞體創作的總體成就,也因為他革新詞體,給詞壇帶來的震蕩,在詞學界引起的爭議。他“以詩為詞”,有意追求詩詞閤流,目的在於“尊體”,即將詞在當時普遍為人輕視的“小道”、“……弱詞體獨具的韻味。加上他天分充盈,天性灑落,“每事俱不十分用力,古文書畫皆爾,詞亦爾”(《介存齋論詞雜著》),詞作中明顯存在率意之處和遊戲之作,恰恰與他“尊體”的目的形成對立。從東坡同時起,曆代陸續有人從注重文體特性的角度提倡文體獨立,反對“詩詞閤流”,上節所引針鋒相對的兩種觀點,有些就是因此而産生,不是沒有道理的。
  四
  《全宋詞》收東坡詞350首。本書從中選齣109首,近於全部的三分之一。有些作品根據其他版本校改,個彆字詞會有不同。選錄的標準,有意兼顧到不同的題材、風格、形式和藝術特色這四方麵。選目的編排依寫作先後為序,……我也不懂”這一現代注釋中屢見不鮮的常例,盡量做到隻要自己不懂的就一定不放過它,哪怕冒因不藏拙而齣醜的危險。同時也兼顧可能讀到本書的非專業文史愛好者,考慮到需要為他們作哪些注釋。
  最令人心中沒底的是每篇所附的賞評文字。誠如錢鍾書先生《圍城》中的俏皮話,雖然花瞭不少心血和身血(因為天熱蚊咬),我最害怕看的就是這部分。因為在真正的藝術麵前,誰都會有聞一多在《春江花月夜》麵前的相同感慨,“一切的贊嘆是饒舌,幾乎是瀆褻”。劉晝《劉子?正賞》說:“賞者,所以辨情也;評者,所以繩理也。賞而不正,則情亂於實;評而不均,則理失其真。”然則辨情繩理,豈易事哉!“佛頭著糞”這句話我曾送給過彆的注本很多次,看來這次得輪迴到自己瞭。
  顧隨(苦水)先生解說坡公《西江月》(照野瀰瀰淺浪)時說:“一首《西江月》字句之美,有目共賞。苦水若再逐字逐句,細細說下去……苦水十日之間,居然說瞭整整十首,雖然心不負人,麵無慚色,也須先嚮他東坡居士懺悔,然後再嚮天下學人謝罪。”(《東坡詞說》)苦水何人?竟至於嚮作者懺悔,嚮讀者謝罪。我輩應該怎樣做,這還用得著說嗎!
  本書的編年、注釋和賞評,參考瞭自南宋傅乾而下的眾傢著述,其中有徑加引用處,亦有未敢遽同處。“有同乎舊談者,非雷同也,勢自不可異也;有異乎前論者,非苟異也,理自不可同也。”(《文心雕龍?序誌》)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沒有前人的研究成果,連這樣一本需要懺悔和謝罪的小書也很難於完成。


人間有味是清歡:走進蘇軾詞的婉約與豪放 在中國浩瀚的文學星河中,宋詞無疑是一顆璀璨的明珠。而在這顆明珠的光芒中,蘇軾,這位北宋時期傑齣的文學傢、書法傢、畫傢,以其獨樹一幟的詞風,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的詞,既有文人的雅緻,又有士人的情懷,既有生活的酸甜苦辣,又有對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他的筆下,時而婉約如江南煙雨,時而豪放似塞外狂風,變化萬韆,卻又渾然一體,令人迴味無窮。 本書《中國傳統文化經典選讀:蘇軾詞選》便是一次深入蘇軾詞境的絕佳契機。我們並非僅僅匯集瞭蘇軾的詞作,更希望通過精心遴選,將蘇軾詞中那些最能代錶其藝術成就、最能體現其人生況味、最能展現其思想深度的作品呈現給讀者。這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讓我們得以窺見這位韆古纔子的內心世界,感受他筆下波瀾壯闊的人生畫捲。 一、 詞風流變:從早期的疏宕到中期的豪放,再到晚期的曠達 蘇軾的詞風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他的人生境遇和心境的變化而不斷演進。他的早期作品,尚顯疏宕,在清麗中透齣幾分灑脫,如《東欄梨花》,“梨花淡白柳疏黃,小院春寒輕剪窗。”寥寥數語,便勾勒齣一幅初春的淡雅景象,其中流露齣的淡淡憂愁,又帶著幾分少年人的感傷。 然而,蘇軾詞風真正迎來騰飛,是在他被貶黃州之後。這一時期的經曆,磨礪瞭他的意誌,開闊瞭他的胸襟,也催生瞭他最為人稱道的豪放詞風。在黃州,他“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曠達,在他筆下轉化為“大江東去,浪淘盡,韆古風流人物”的壯闊。他筆下的黃州,不再是貶謫之地,而是承載瞭他人生苦難與哲思的沃土。《念奴嬌·赤壁懷古》正是這一時期的巔峰之作。詞的開篇,便以“大江東去”的雄渾筆觸,將讀者引入曆史的長河,在滾滾波濤中,品味英雄人物的成敗得失。“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感慨,更是將個人命運與曆史潮流相融閤,展現齣一種超然物外的豁達。 在“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豪邁背後,是蘇軾對人生無常的深刻體悟。他並未沉溺於個人的失意,而是將目光投嚮更廣闊的天地,在自然中尋找慰藉,在曆史中汲取力量。《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中,“雨過天晴,雲散月舒”的比喻,更是將人生中的風雨與晴朗描繪得淋灕盡緻。麵對人生的坎坷,他能“也無風雨也無晴”地超脫,這份淡然,是他經曆無數磨難後纔獲得的寶貴財富。 到瞭晚年,尤其是在被貶惠州、海南的歲月裏,蘇軾的詞風又呈現齣一種更為深沉的曠達。雖然身處絕境,他卻依然能在艱難睏苦中尋找詩意。“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樂觀,以及“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瞭,雄姿英發”的追憶,都體現瞭他超然物外的豁達情懷。在《寓居定慧院日作》中,他寫道:“老去官休,閑中日月,渾是清閑。”這種“閑”並非無所事事,而是內心的寜靜與超脫,是對人生得失的一種釋然。 二、 詞作擷英:從壯麗山河到兒女情長,從人生哲思到鄉村田園 本書精選的蘇軾詞作,力求展現其詞風的多元與豐富。 壯麗山河,氣勢恢宏: 除瞭《念奴嬌·赤壁懷古》,我們還收錄瞭《永遇樂·明月幾時有》,這首詞通過對明月、清酒的描繪,抒發瞭詞人對人生、宇宙的哲思。詞中“但願人長久,韆裏共嬋娟”的韆古名句,更是將個人的思念與全人類的共同情感融為一體,充滿瞭普世的溫暖。 兒女情長,細膩動人: 盡管蘇軾以豪放著稱,但他的詞中亦不乏細膩婉約之作。例如《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詞中描繪的相思之情,哀婉動人:“獨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這份“春愁”,不是個人的愁苦,而是對時光流逝、人生無常的深沉感嘆,也包含瞭對遠方親人的牽掛。 人生哲思,意味深長: 蘇軾的詞,並非簡單的抒情詠物,而是蘊含著他對人生深刻的洞察與思考。他常常在詞中融入自己的哲學觀念,用詩意的語言解讀人生的真諦。例如《臨江仙·夜歸臨皋》,詞中的“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錶達瞭對世俗功名利祿的厭倦,渴望一種超脫的境界。 鄉村田園,生活氣息: 蘇軾貶謫期間,對田園生活有著深厚的感情。他筆下的鄉村,充滿瞭生機與詩意。例如《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詞中描繪的“山色橫侵蘸翠微,山氣日夕弄流輝”,勾勒齣一幅恬靜的山村晚景,流露齣詞人對自然的熱愛和對樸素生活的嚮往。 三、 藝術特色:熔鑄豪情與哲思,通俗與典雅的完美結閤 蘇軾詞的藝術魅力,不僅在於其內容的豐富,更在於其獨特的藝術手法: 豪情與哲思的融閤: 蘇軾的詞,最顯著的特點是將豪邁的氣勢與深刻的哲理完美地融閤在一起。他的豪放,並非簡單的宣泄,而是建立在對人生深刻理解的基礎之上。他在壯麗的山河中看到人生的渺小,也在個人的際遇中體悟到曆史的宏大。 通俗與典雅的結閤: 蘇軾的詞,語言淺白易懂,卻又不失典雅的韻味。他善於運用生動的口語,將深奧的道理錶達得通俗易懂,讓普通讀者也能領略其詞的魅力。例如“東坡居士”的筆名,本身就帶有幾分田園的親切感。 意境的營造: 蘇軾的詞,善於營造齣宏大、深邃的意境。他通過對景物的描繪,將讀者的情感與自然融為一體,使讀者能夠身臨其境,感受到詞人所要錶達的情感。 四、 價值傳承:品味蘇軾,體悟人生 閱讀《中國傳統文化經典選讀:蘇軾詞選》,我們不僅僅是在欣賞精美的文學作品,更是在進行一次深刻的人生體驗。蘇軾的詞,教會我們如何在睏境中保持樂觀,如何在順境中保持清醒,如何在喧囂中尋找內心的寜靜。他的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我們在現代社會中依然可以汲取力量的源泉。 希望本書能成為您通往蘇軾詞境的橋梁,讓您在字裏行間,感受那份“人間有味是清歡”的深刻懂得。願您在品味這些經典詞作的同時,也能從中獲得啓迪,活齣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完整套選集後,我最大的收獲是心性的沉澱和時間觀的重塑。在如今這個強調效率和即時反饋的時代,我們習慣於快速消費信息,但這部書要求讀者慢下來,去品味那些需要時間纔能發酵的智慧。它提供瞭一種寶貴的機會,讓我們得以跳脫齣眼前的瑣碎,去審視人類文明漫長的演進軌跡。書中那些關於“永恒”與“變化”的辯證思考,尤其發人深省。它教導我們,真正的進步並非是對過去的完全拋棄,而是帶著對曆史的深刻理解,去審慎地邁嚮未來。這種沉靜的力量,無形中消解瞭許多焦慮感,讓人明白,有些宏大的命題,需要幾代人的努力纔能初見端倪。總而言之,這是一次精神上的“富礦開采”,其價值是長期且纍積的,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安頓心靈的哲學基石。

評分

裝幀設計和排版風格,是這本選本給我的第二個深刻印象。它沒有追求那種華而不實的奢靡感,而是散發齣一種沉靜、典雅的書捲氣。紙張的選擇恰到好處,有一定的厚度,手感溫潤,翻閱時幾乎聽不見嘩啦啦的聲響,隻有紙頁輕微的摩擦聲,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沉浸感。字體大小和行間距的設定,顯然經過瞭反復的推敲,即便是長時間閱讀長篇的文言文段落,眼睛也不會感到過分的疲憊。更值得稱道的是,那些看似不經意的批注和引言,它們如同散落在知識田野中的指路明燈。這些輔助性的文字,並非對原文的過度解讀,而是提供瞭必要的曆史背景和文化語境,讓那些晦澀的典故和特殊的詞匯變得豁然開朗。比如,某段關於禮製的論述後麵,附帶的簡短注釋,精準地指齣瞭其在特定朝代的實際操作細節,這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文本的理解層次。這種對細節的執著,體現瞭編者對“閱讀體驗”的極緻追求,讓人感覺自己捧著的不是一本普通的書籍,而是一件精心製作的文化藝術品。

評分

從文學性的角度審視,這本書所選取的古代文學作品,其語言張力與情感深度令人嘆為觀止。這裏麵收錄的敘事性文字,其結構之精巧,情節推進之自然,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範本。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古典敘事文學是如何一步步發展和成熟的。那些描繪山川景物的段落,筆觸之細膩,意境之高遠,簡直是讓人身臨其境。我仿佛能聞到那鬆濤陣陣的氣息,感受到那溪水潺潺的清涼。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作者,在麵對相似的主題時,展現齣的獨特聲調和錶達方式,被編者巧妙地並置在一起,形成瞭一種宏大的文化對比。這種對比,讓讀者得以清晰地分辨齣不同曆史時期文人特有的憂思和歡愉。特彆是那些講述個體生命際遇的篇章,它揭示瞭古人在麵對功名利祿、生離死彆時的復雜心境,那種剋製而又深沉的情感錶達,遠比直白的傾訴更具力量。讀完這些文字,我感覺自己的文學感知力都被提升瞭一個檔次。

評分

這部選集在知識體係的構建上,展現齣一種極具前瞻性的廣度與深度。它並非僅僅停留在對“主流”經典的羅列上,而是巧妙地將一些邊緣化但同樣重要的文化脈絡也納入瞭考量範圍。例如,書中對古代民間智慧和地方習俗的引述,為我們理解古代社會的復雜運作提供瞭多維度的視角。我們通常容易聚焦於廟堂之上的高談闊論,但這本書卻帶領我們深入到市井百姓的日常倫理和生活哲學中去。這種“上下兼顧”的編撰思路,極大地拓展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定義邊界。在學習過程中,我發現書中對不同學派觀點的平衡處理非常到位,沒有齣現明顯的傾嚮性,這使得讀者可以保持批判性的思維,去自行判斷和吸收。這種開放式的知識呈現方式,遠比單嚮灌輸更有益於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答案,更多的是提齣問題的思路和工具箱。

評分

這部精選集收錄的篇章,仿佛帶領我走進瞭一個由古老智慧和詩意哲思構築的迷人世界。初讀之下,最令人震撼的是它對中國古代思想精髓的提煉與呈現。那些跨越韆年的文字,不再是教科書上冰冷的知識點,而是鮮活的生命體驗。比如,關於“天人閤一”的闡釋,通過一係列精妙的選文,展現瞭古人如何將自身融入自然,達到精神上的和諧統一。書中對儒釋道三傢核心觀念的穿插解讀,處理得極為巧妙,既保持瞭各自的獨立性,又展現瞭它們在中國文化基因中的相互滲透與影響。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引入新篇章時的那種過渡,它不是生硬的章節劃分,而更像是一位博學的長者,循循善誘地將讀者從一個思維模式引入另一個更為深邃的領域。那些關於治國安邦、修身養性的論述,雖然載體是古代的語境,但其對人性復雜性的洞察和對理想社會的構建,在今天依然具有振聾發聵的啓示意義。它不僅僅是閱讀,更像是一場與先賢的深度對話,讓人在紛繁的現代生活中,找到一份難得的心靈錨點。全書的編排顯示齣極強的邏輯性和人文關懷,讓人不禁感嘆,真正的經典,是不會被時間淘汰的。

評分

黑格爾宜讀精要,尼采宜誦全文。大仲馬宜一目十行,昆德拉宜反復迴味。

評分

不錯(*?´╰╯`?)?

評分

孩子喜歡的書籍,質量好,物流快,點贊

評分

作為普及本 比較方便 看著很輕鬆。

評分

質量很好,物流很快,嗯嗯666

評分

東西不錯,應該是正版的,看看內容怎麼樣!

評分

還可以 還可以 還可以 還可以 還可以 還可以

評分

書是正版的,跟我在圖書館看的是一樣的!非常喜歡!快遞的速度也很快,就是包裝有點差,把書腳磨瞭點!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