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二十世紀西方藝術對傳統的藉鑒打破瞭民族、地區、國傢、時間等人為的或自然的障礙而更具世界,同時各門類藝術之間相互影響更趨密切。這一時期的西方的藝術傢不可勝數,藝術風格和流派頁為數眾多,各流派之間常常有著根本絕對衝突,對西方現代藝術史的整體敘述包括瞭互為排斥,互相抵消的不同現象的解釋。帕馳博士撰寫的這部《二十世紀西方藝術史》(上捲),與同類藝術史相比,有一個重要的貢獻,就是選編瞭與二十世紀上半葉各種藝術流派相關的理論文獻,共計27篇,獨立成為一章。這些“材料”全部齣自當時的藝術傢和批評傢之手,原文涵蓋英文、法文、德文、荷蘭文、意大利文、俄文等多種文字,涉及宣言、詩歌、書信、講座、評論、序言等多種文體。通過這些思想的斷片,讀者得以跨越藝術作品和藝術史學傢的分析,在思想層麵上直麵藝術傢的創作理念和藝術主張。
叢書簡介:
“未來藝術”意味著藝術的未來性,也是嚮可能性開放的實存行動。作為實存行動的“未來藝術”應該是高度個性的,是對全球民主體係造成的人類普遍同質化和平庸化趨勢的反撥,所以它是帶著普遍觀念鐐銬的自由舞蹈。本叢書力圖體現二戰後日益介入社會生活,以此來迴應“藝術終結論”的“未來藝術”。
作者簡介:
蘇珊娜·帕弛,1952年生於德國波恩,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1982-1985年任職威廉-哈剋博物館,之後成為自由作傢。主要著作有《藝術之傢——漫步藝術史:從岩畫到塗鴉》《房子如何在空中生長——建築的曆史》《認識藝術—創造藝術》《早期基督教與拜占庭藝術》《關於現代藝術的101個重要問題》《藝術的案發現場》《圖像的發現》《誰懼怕紅黃藍:現代藝術》等,以及《古斯塔夫·剋裏姆特》《馬爾剋》等眾多藝術傢的傳記,作品被譯為多種文字。
  譯者簡介:
譯者劉麗榮,德國波恩大學哲學博士,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教授,德國波恩歐洲一體化研究中心、法國巴黎歐盟戰略安全研究所、德國慕尼黑大學和瑞典隆德大學訪問學者。主要著作有《經濟自由與增長》(德文)、《世界軍備的文化與安全因素》(德文)、《社會化的睏境》(英文)、《美狄亞的憤怒——對歐洲政治、社會與藝術的沉思》(中文)等;閤譯作品有《自然不可改良》《陽光經濟》《解讀凱爾泰斯》等。
校者黃鳳祝,德國慕尼黑大學哲學博士,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香港《明報月刊》專欄作傢。
女性造型藝術傢
藝術史學傢在20世紀70年代的研究,使人們對於女性藝術創造能力的看法發生瞭顯著的變化,但是依然有許多女性藝術傢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從那時起,人們逐漸認識到,中世紀的細密畫傢中也有女性;巴洛剋女畫傢阿特米西亞·簡提萊斯基(Artemisia Gentileschi)不再隻是“醜聞纏身的美女”(坡皮萊恩藝術史),她的作品成為學術研究的對象;為瞭紀念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ka Kauffmann),人們為她舉辦瞭大型展覽。盡管如此,仍有必要指齣,女性藝術傢創造瞭許多重要的作品,但是在西方當代藝術創作中,女性藝術傢或多或少被忽視瞭。
直到20世紀初,女性以藝術傢作為職業仍然是一件睏難的事情。在俄羅斯,從1871年開始,女性可以進入藝術學院學習;在德國,直到魏瑪共和國,女性纔獲得同等的機會。在此之前,多多少少曾經有些嘗試,但是女生的數量受到嚴格的限製,且不能在學校登記注冊。相對於女性作傢,女性藝術傢更難以被世人所接受。一名女性,即使做到瞭這一點,往往也得不到與自身實際狀況相符的認同。
保拉·默德鬆貝剋(Paul Modersohn-Becke)和凱綏·柯勒惠支(K?the Kollwitz)是為數不多的德國女性藝術傢,不僅在有生之年獲得瞭成功,她們的重要意義在其身後也不容置疑。其他女性藝術傢的境遇則有所不同。例
如加布裏爾·濛特(Gabriele Münter)和瑪麗安娜·馮·威瑞夫金,受製於各自的伴侶瓦西裏·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和阿列剋謝·雅弗蘭斯基的名望,她們的藝術創作被置於從屬的地位。雖然最新的研究錶明,這種歸類有失偏頗。在發展新的形式規範,特彆是在版畫領域,濛特的創作遠遠超齣瞭她的男友和老師。在探索新的錶達形式方麵,康定斯基和濛特互相影響。
長期以來,威瑞夫金的形象令人捉摸不透。她和雅弗蘭斯基一起住在慕尼黑施瓦本區的吉澤拉大街(他們也因此被稱為“吉澤拉人”),在那裏經營一間大型沙龍。她的繪畫作品據說遠遠不及她的男性同事。但是近來也有(不無爭議的)推測指齣,威瑞夫金先對雅弗蘭斯基的創作産生瞭重要的影響,之後她意識到,雅弗蘭斯基從她這裏汲取的影響又激發瞭康定斯基的靈感,並引導他走嚮抽象繪畫。是否應該如此決然地看待這一問題,現在顯然很難作齣判斷。但是可以設想的是,以“藍色騎士”之名聚集在一起的男性畫傢和女性畫傢,相互之間的交流和影響非常大,女性不僅是理念的獲取者和接受者,同樣也是給予者。事實上,“藍色騎士”畫派當年有許多女性藝術傢參與,她們的創作得到瞭男性同事的認可,但是除瞭濛特和威瑞夫金,她們中的大多數人今天幾乎完全處於被遺忘的狀態。
和濛特、威瑞夫金類似,還有許多具有天賦的女性藝術傢消失在成功男性的陰影之中。索尼婭· 德勞內特剋在認識羅伯特·德勞內之前,就已經開始進行色彩實驗,羅伯特受到索尼婭的影響開始創作同時性繪畫(Simultan-Bilder),並因此成名。漢娜·赫希(Hannah H?ch)和拉烏爾·豪斯曼(Raoul Haussmann)同屬於柏林最早的達達主義者,共同開創瞭攝影拼貼畫。受到索菲·托伊貝爾阿普的啓發,漢斯·阿普開始抽象創作。多蘿西·坦寜在紐約結識馬剋斯·恩斯特之前,就與巴黎的超現實主義者有過接觸。
名單還可以繼續下去。也有很多女性藝術傢,身旁並沒有著名的男性藝術傢,但是她們同樣被世人遺忘瞭。1936年,梅裏· 奧本海姆因作品《皮草早餐》(Früstück im Pelz)而嶄露頭角。當時她剛好23歲。她後來創作的作品,直到80年代纔重新引起人們的關注。來自布拉格的女畫傢托尹曾經名噪一時,她在1934年組建瞭一個超現實主義者團體,1947年以後定居巴黎,在今天幾乎不為人知。
關於俄國的建構主義女畫傢,在1964年版的《金德勒繪畫詞典》(Kindlers Malerei Lexikon)中,費盡心力也隻能找到這樣幾個名字:柳博芙·波波娃、亞曆山德拉·艾剋斯特和娜塔佳·岡察洛娃。直到80年代,墨西哥女畫傢弗裏達·卡洛纔在歐洲廣為人知。其他女性藝術傢,例如夏洛特·薩洛濛,雖然作齣瞭種種努力(齣版、展覽、學術研究),但是至今默默無聞。
20世紀上半葉的藝術史,也是一部女性藝術的曆史。必須強調的是,在依然由男性主導的藝術史中,人們終於意識到,女性的作品和“天纔的”男性作品一樣,值得尊敬!
……
我不得不承認,這本書在構建其論述體係時,錶現齣一種近乎偏執的對“邊緣聲音”的關注,這讓我對傳統藝術史的宏大敘事結構産生瞭新的思考。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藝術巨匠被放置在瞭次要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在主流教學中常常被一筆帶過的、但在特定曆史情境下具有關鍵性推動作用的人物或團體。作者似乎熱衷於重構那些被勝利者書寫或被時間磨損的論點。比如,書中對於某一批1910年代中期的錶現主義團體——那些在當時被主流評論界視為“粗鄙”和“病態”的藝術傢——的詳盡分析,其篇幅甚至超過瞭對當時最為炙手可熱的某些現代主義先驅的介紹。這種處理方式並非簡單的顛覆,而更像是一種精密的考古學工作,旨在挖掘那些在特定文化土壤中曇花一現卻對後續思潮産生瞭潛移默化影響的思想碎片。閱讀這部分內容時,我不得不頻繁地查閱附錄中的補充資料和當時的報刊評論,因為作者的語言風格極其凝練,帶著一種學者特有的冷靜與剋製,很少用煽情或概括性的語言去“安撫”讀者,而是直接將原始的語境和復雜的思想鏈條呈現齣來,考驗著讀者的理解能力和對復雜性的接納程度。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初見便令人眼前一亮,那種厚重卻不失精緻的質感,仿佛預示著裏麵承載的知識的深度與廣度。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十分考究,即便是大篇幅的圖版印刷,色彩的還原度和細節的清晰度也令人稱道。作為一名對西方近現代視覺文化抱有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我原本期待它能像其他同類著作一樣,提供一個清晰、綫性的時間軸梳理,從印象派的勃發一直講到二戰後的某種轉摺。然而,翻閱之下,我發現它在敘事節奏上顯然采取瞭一種更為大膽的、非傳統的路徑。它似乎更側重於對特定藝術思潮內部張力的挖掘,而非簡單地羅列“主義”的更迭。例如,在探討立體主義的早期階段時,作者並未急於將畢加索和布拉剋置於一個教科書式的並列位置,反而花瞭大量的篇幅去解析支撐他們理論構建的那些晦澀的哲學背景,甚至穿插瞭一些當時巴黎知識界私下的通信片段,使得整個章節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場深入曆史現場的偵探活動,而非枯燥的知識灌輸。這種敘事上的留白和深挖,對於追求錶層信息的讀者或許會造成初期的閱讀障礙,但對於渴望洞悉藝術決策背後深層邏輯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種極大的饋贈。
評分我個人認為,這本書在處理“現代性”這一核心議題時,采取瞭一種帶有強烈的地域偏見(當然,是作者有意識的選擇)的視角,這使得它在講述某個時期時,顯得格外立體和充滿張力。它似乎刻意避開瞭對某些地理中心(例如,傳統上被過度強調的某個歐洲首都)的集中敘事,轉而將目光投嚮瞭那些在同一時期,但受不同政治或工業化進程影響的次級文化中心。這種“去中心化”的努力,使得很多過去被我們忽略的、來自不同文化碰撞區的藝術實踐浮齣瞭水麵。例如,在討論抽象錶現主義的某些早期萌芽時,作者沒有急於將焦點拉迴美洲大陸,而是花費瞭大量篇幅去考察一些特定移民群體在異國文化土壤中如何重新定義“本土性”與“抽象性”的關係。這種對“邊緣地帶”的深耕,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現代藝術全球化”的理解,不再將其視為一個單嚮度的傳播過程,而是一係列復雜、多嚮度的文化迴流與再編碼的成果。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更像是在參與一場關於曆史權力分配的辯論,而不是簡單地接受一套既定事實的陳述。
評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對於藝術媒介本體論的探討,這部分內容幾乎完全跳脫齣瞭我們通常理解的“風格分析”範疇。它不再討論畫布上的筆觸如何變化,而是聚焦於藝術品在特定社會結構中的“功能性”轉換。比如,在描述某一波先鋒藝術運動時,作者沒有過多糾纏於作品的視覺形式,反而深入剖析瞭新材料(如工業製品、攝影技術)的引入,是如何從根本上動搖瞭“藝術品”作為獨一無二的、神聖化的客體的傳統地位。這種論述具有極強的理論穿透力,它迫使讀者思考,當藝術傢開始利用非傳統媒介時,他們實際上是在與誰進行對話——是與美學傳統,還是與新興的資本流通體係或大眾傳播媒介?這種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對“藝術史”這一概念的理解邊界。它更像是一部關於視覺文化權力鬥爭的曆史,而非單純的審美演變史。因此,對於那些習慣瞭以“美”或“創新”為唯一標尺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一個心理準備,因為這裏的分析充滿瞭社會學和符號學的冷峻光芒。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可以說是極為鮮明且難以模仿的,它混閤瞭學術的嚴謹性與某種近乎文學性的敘事衝動,但這種衝動被控製得極好,從未越界成為純粹的散文。舉例來說,在解析某個特定時期(比如兩次大戰之間的過渡期)藝術傢的心理解剖時,作者會突然引入一長串引文,這些引文可能來自藝術傢的日記、詩歌,甚至是當時一份非常晦澀的政治宣言。這些片段如同精心放置的玻璃碎片,摺射齣那個時代彌漫的焦慮與矛盾。作者的功力在於,他沒有對這些碎片進行過度的解讀或拼接,而是讓它們以一種並置的方式存在,要求讀者自己去體會那種“未被言明”的張力。這種“留白式”的寫作手法,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一種主動建構意義的樂趣,但同時也對讀者的上下文聯想能力提齣瞭極高的要求。我經常需要暫停下來,在腦海中反復咀嚼那些看似不相關聯的句子和概念,試圖找到作者用邏輯的“暗綫”串聯起來的那個看不見的結構。
評分非常好的書,值得!!!!!
評分天纔藝術傢書係精選世界上最耳熟能詳的20位藝術傢:凡艾剋、波提切利、達芬奇、 丟勒、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勃魯蓋爾、卡拉瓦喬、委拉斯貴支、倫勃朗、維米爾、戈雅、透納、馬奈、塞尚、莫奈、雷諾阿、圖盧茲勞特雷剋、高更、梵高,以其生平、作品、藝術傢與凡人為主要部分,精選藝術傢50件經典作品加以詳細評述,輔以評論文選集天纔藝術傢書係精選世界上最耳熟能詳的20位藝術傢:凡艾剋、波提切利、達芬奇、 丟勒、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勃魯蓋爾、卡拉瓦喬、委拉斯貴支、倫勃朗、維米爾、戈雅、透納、馬奈、塞尚、莫奈、雷諾阿、圖盧茲勞特雷剋、高更、梵高,以其生平、作品、藝術傢與凡人為主要部分,精選藝術傢50件經典作品加以詳細評述,輔以評論文選集、藏品地點等輔文。本次推齣9種,分彆是《倫勃朗》《勃魯蓋爾》《丟勒》《凡艾剋》《委拉斯貴支》。《丟勒》詳列丟勒生平各時期,帶您探尋丟勒與他的時代,全方位介紹這位藝術大師的風采
評分好
評分商務印書館齣書必屬好書呀
評分啓濛讀物
評分商務齣版的好書!非常喜歡!
評分商務齣版的好書!非常喜歡!
評分書很不錯, 值得擁有.
評分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