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本書適用於工業設計、室內設計、傢具設計、建築設計、陳設設計等多個相關專業或專業方嚮本、專科的教學,同時也可以為傢具企業、設計公司的專業工程技術與管理人員及相關愛好者的培訓或學習提供參考。                                 1.係統闡述傢具設計、室內陳設相關理論;  
2.著重講解傢具功能、造型、材料與結構設計,及傢具與陳設設計程序與方法;  
3.理論結閤實際,內有多個經典案例解析;  
4.引入國內外諸多傢具與陳設的新觀念、新成果。                 
內容簡介
   本書適應我國傢具與陳設設計行業的不斷發展,及其對專業人纔的培養需求,內容涵蓋傢具與室內陳設概論、傢具與室內陳設的發展及風格特徵、人體工程學與傢具功能設計、傢具的造型設計、傢具的材料與結構設計、傢具與室內陳設設計的程序與方法等。在章節編排上,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閤,係統梳理傢具與陳設的關係,對傢具與室內陳設所涉及的藝術和技術等方麵的內容予以充分的安排,並通過經典設計案例解析,讓讀者能夠全麵而直觀地掌握傢具與陳設的知識。同時,在各章節中引入國內外諸多傢具與陳設的新觀念、新成果,以反映齣當代傢具和陳設行業的科技及文化成就,以及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的內容。     
作者簡介
   韓勇,青島理工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教育部高職高專藝術類專業指導委員會委員,省級重點學科“環境藝術設計”學科帶頭人,中國建築學會室內設計分會常務理事,南京林業大學傢具設計與工程博士生導師,教授《中國美術史》《美學研究》《室內設計研究》《設計與生態》《美術史論》《藝術概論》《傢具設計》等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核心課程。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概論  
1.1傢具設計概述/ 002  
1.1.1傢具的概念/ 002  
1.1.2傢具的分類/ 003  
1.1.3傢具設計的內涵/ 008  
1.1.4傢具設計的原則/ 009  
1.2室內陳設設計概述/ 012  
1.2.1室內陳設設計的概念/ 012  
1.2.2室內陳設設計的分類/ 013  
1.2.3室內陳設設計的內涵/ 016  
1.2.4室內陳設設計的原則/ 016  
1.3傢具與陳設設計的關係/ 018  
1.3.1傢具在室內陳設中的地位/ 018  
1.3.2傢具在室內陳設中的作用/ 019  
課題訓練/ 022  
第2章傢具與室內陳設的發展及風格特徵  
2.1外國傢具與室內陳設的發展及風格特徵/ 024  
2.1.1古代傢具與室內陳設/ 024  
2.1.2中世紀傢具與室內陳設/ 027  
2.1.3近世紀傢具與室內陳設/ 028  
2.1.4現代傢具與室內陳設/ 035  
2.2中國傢具與室內陳設的發展及風格特徵/ 043  
2.2.1傳統傢具與室內陳設/ 044  
2.2.2近現代傢具與室內陳設/ 058  
2.2.32010年至今的傢具與陳設/ 059  
2.3傢具與陳設設計未來的發展趨勢/ 059  
2.3.1智能化/ 059  
2.3.2模塊化/ 060  
2.3.3生態化/ 060  
2.3.4民族化/ 060  
課題訓練/ 060  
第3章人體工程學與傢具功能設計  
3.1人體工程學的概念與作用/ 062  
3.1.1人體工程學的概念/ 062  
3.1.2人體工程學在傢具功能設計中的作用/ 062  
3.2人體機能與傢具功能設計/ 063  
3.2.1人體係統/ 063  
3.2.2人體基本動作/ 064  
3.2.3人體尺寸/ 065  
3.2.4人體機能影響下的傢具功能設計/ 066  
3.3不同功能傢具的基本尺度與設計要求/ 067  
3.3.1坐具的基本尺度與設計要求/ 067  
3.3.2臥具的基本尺度與設計要求/ 072  
3.3.3憑倚類傢具的基本尺度與設計要求/ 074  
3.3.4儲藏類傢具的基本尺度與設計要求/ 075  
課題訓練/ 077  
第4章傢具的造型設計  
4.1人的感覺特性/ 080  
4.1.1視覺/ 080  
4.1.2聽覺/ 083  
4.1.3觸覺/ 085  
4.1.4嗅覺/ 087  
4.2傢具造型設計概述/ 088  
4.2.1造型設計/ 088  
4.2.2傢具造型設計/ 090  
4.3傢具造型設計的基本要素/ 092  
4.3.1形態/ 092  
4.3.2色彩/ 102  
4.3.3質感/ 103  
4.4傢具造型設計的美學法則/ 105  
4.4.1尺度與比例/ 106  
4.4.2統一與變化/ 110  
4.4.3韻律與節奏/ 112  
4.4.4均衡與對稱/ 113  
課題訓練/ 114  
第5章傢具的材料與結構設計  
5.1傢具材料/ 116  
5.1.1天然木材/ 116  
5.1.2木質人造闆/ 118  
5.1.3竹材/ 122  
5.1.4藤材/ 123  
5.1.5金屬材料/ 124  
5.1.6玻璃/ 125  
5.1.7塑料/ 126  
5.2木質傢具的結構設計/ 127  
5.2.1木質傢具的接閤方式/ 128  
5.2.2木質傢具的基本構件/ 132  
5.2.3框式傢具的結構設計/ 136  
5.2.4闆式傢具的結構設計/ 138  
5.3軟體傢具的結構設計/ 143  
5.3.1坐類軟體傢具的結構/ 143  
5.3.2軟體床墊的結構/ 145  
5.4金屬傢具的結構設計/ 147  
課題訓練/ 150  
第6章傢具與室內陳設設計的程序與方法  
6.1傢具與室內陳設設計的程序/ 152  
6.1.1設計需求研究與分析階段/ 152  
6.1.2設計戰略與概念生成階段/ 153  
6.1.3設計與評估修改階段/ 154  
6.1.4設計深化與細節研究階段/ 154  
6.1.5生産施工階段/ 154  
6.1.6生産施工後續階段/ 156  
6.2傢具與室內陳設設計的類型與方法/ 156  
6.2.1設計的類型/ 156  
6.2.2設計的方法/ 160  
6.2.3傢具與陳設設計案例解析/ 164  
課題訓練/ 172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傢具設計與陳設藝術,是現代生活方式的載體,也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它如同建築、繪畫、音樂一樣,伴隨著人類的文明而誕生、發展,成為我們生活和社會活動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隨著科技的進步與時代的發展,傢具設計與陳設藝術已不單純是簡單的日用消費品,它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已經成為集實用與藝術價值於一體的全新消費品,既能滿足大眾基本使用需求的功能性,還能提升空間意境,豐富人的感官體驗與享受。  
人類的一切文化都是從造物開始的。中外傢具的發展史,是人類造物活動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西方傢具從古埃及和古希臘開始,至今已有五韆多年的曆史。而傢具造型都是緊隨著建築和室內裝飾的風格而來,其中埃及、希臘、羅馬的建築,對西方古典傢具的風格有著尤為重要的影響。自1870年開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傢具進入工業化的生産階段,開啓瞭西方現代傢具的曆史進程,特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現代傢具從設計和生産技術上都趨嚮成熟。  
我國傢具的發展,從漢代到宋代經曆瞭由“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過程。元、明、清時對傢具的生産、設計要求精益求精,尤其是明清兩代的紅木傢具,已成為世界矚目的藝術瑰寶,進入鼎盛時期。新中國成立後,特彆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傢具發展迅速,傢具産業進入市場化的發展軌道。在新技術、新材料、新思潮的推動下,逐步形成瞭具有民族特色的東方傢具體係,在國際傢具舞颱上,不斷綻放奇光異彩。  
室內陳設指在不改變建築物及室內原有結構的基礎上,對空間中可移動、可拆換的陳設物品進行二次設計和強化。陳設藝術依托於室內設計和傢具的擺設,強化和補充空間的功能性作用,營造齣具有高舒適度、高藝術性、高品質的室內環境。不同的陳設藝術品配閤室內空間的整體氛圍,以滿足人們對物質功能和精神功能的需求。特彆在現代社會,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民眾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如何通過閤理的傢具設計與陳設藝術,創造一種更加閤理、舒適、美觀的室內環境,是我們麵臨的重要課題,也是相關專業學生、廣大從業人員需要掌握的知識與技能,而這正是我們編寫本書的初衷。  
本書對傢具與陳設隻是做瞭一些初步的探討。編寫過程中,翻閱瞭大量的中外傢具史和當今最前沿的設計藝術信息,結閤所做的課題研究,對在實踐中所遇到的問題,提齣瞭我們的看法和解決方案。由於精力和水平所限,書中難免有不當之處,敬請專傢和讀者不吝賜教。   
韓勇  
2017年1月    
				
 
				
				
					環境藝術設計叢書——城市公共空間設計導論  叢書定位: 本叢書旨在係統、深入地探討當代環境藝術設計領域的前沿理論與實踐方法,特彆關注人居環境、城市更新、景觀規劃以及室內外空間設計中的交叉學科問題。本冊聚焦於城市公共空間的復雜性、社會性與設計策略,為設計師、規劃師、建築師及相關領域的研究者提供一套既有理論深度又具實踐指導意義的參考體係。  本書核心內容概述:  第一部分:城市公共空間的基礎理論與時代語境  本部分將深入剖析“城市公共空間”這一核心概念的演變曆程,從古典廣場到現代公園,再到數字化時代的交互空間,梳理其在不同曆史階段的社會功能、權力結構與文化內涵。  1.1 概念溯源與功能重構: 探討從雅典的“Agora”到歐洲的“Place Publique”,再到當代城市肌理中“第三空間”的理論構建。重點分析在後工業化與全球化背景下,公共空間如何從單純的物理載體轉嚮社會交往、文化錶達和公民參與的媒介。  1.2 城市公共空間的危機與挑戰: 分析當代城市化進程中公共空間麵臨的普遍問題,如:空間碎片化、功能單一化、使用權被商業擠壓(“去公共化”現象)、安全焦慮導緻的過度管製,以及技術介入(如監控係統、智能設施)對空間體驗的潛在影響。討論如何平衡效率、安全與自由使用之間的矛盾。  1.3 場所精神(Genius Loci)的再發現: 深入研究空間的環境敘事能力。藉鑒剋裏斯蒂安·諾伯格-舒爾茨等學者的理論,探討如何在尊重場地原有曆史文脈、自然稟賦和社會記憶的基礎上,塑造具有獨特認同感的城市節點。本章將詳細解析“場所精神”的物質層麵(形態、材料、尺度)與非物質層麵(儀式、傳說、日常行為)的相互作用。  第二部分: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範式與策略  本部分從操作層麵切入,係統梳理適用於不同類型和尺度的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方法論。  2.1 尺度與邊界的控製:     宏觀規劃層麵: 城市公園、濱水空間、交通樞紐廣場等大型公共設施的布局策略。探討如何通過藍綠網絡整閤碎片化的公共區域,形成連續的城市公共生活帶。    中觀場所層麵: 街道、步行區、社區中心廣場的設計參數。詳細分析街道斷麵設計中人行道、慢車道、停留區與車行道的比例關係,以及如何利用傢具和植栽界定半私密區域。    微觀節點層麵: 休息設施、標識係統、照明設計在提升空間可達性、安全性和趣味性中的作用。  2.2 動態性與適應性設計: 強調公共空間必須具備應對時間變化和使用需求彈性。探討“湧現式設計”的理念,即空間設計應預留彈性,允許使用者在未來通過臨時活動、藝術裝置或用戶自建等方式,持續地“激活”和“再定義”空間。分析可轉換結構、模塊化設施在實現空間靈活適應性中的應用。  2.3 社會公平與可達性設計(Universal Design): 嚴格遵循無障礙設計標準,並超越其基礎要求,探討社會公平性在空間設計中的體現。這包括對弱勢群體(老人、兒童、殘障人士)的特殊需求考量、空間使用權的平等分配,以及文化多元性在標識、藝術介入和活動組織中的體現。  第三部分:新興環境下的公共空間實踐與前沿探索  聚焦於當代技術和社會趨勢對公共空間設計帶來的新課題。  3.1 數字化介入與智能環境: 研究物聯網(IoT)、傳感器技術如何融入公共空間,以優化資源管理(如照明、灌溉)和提升用戶體驗(如實時信息發布、環境監測)。同時,審視虛擬現實(VR/AR)技術在公共空間設計方案展示、公眾參與規劃以及空間敘事中的潛力與局限。  3.2 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 深入探討生態學原理在城市設計中的應用。重點分析海綿城市理念下,城市濕地、雨水花園、綠色屋頂如何作為功能性景觀元素融入公共空間設計,以增強城市韌性,同時提供休憩與教育功能。  3.3 公民參與式設計與共創(Co-creation): 闡述從“為民設計”到“與民共創”的設計流程轉型。詳細介紹參與式規劃工具(如沙盤推演、視覺偏好調查、臨時乾預測試)的應用方法,強調設計過程的透明度和民主性,確保最終建成空間能夠真實反映社區的需求與願景。  第四部分:案例研究與設計方法論總結  選取全球範圍內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城市公共空間設計項目(如:首爾清溪川復興、紐約高綫公園、哥本哈根超級自行車道係統等),從設計理念、技術應用、社會反饋等多個維度進行深度剖析,提煉齣可復製的設計原則。最後,本書將總結齣一套整閤瞭社會學、生態學、人機工程學和美學原理的、適用於當代復雜城市環境的設計方法論框架。  本書特色:  本書不僅關注公共空間的物質形態,更著重於其社會功能與文化價值的重塑。它強調設計是解決社會問題的工具,而非僅僅是美學錶達的手段。通過嚴謹的理論框架和豐富的全球案例,本書旨在引導讀者超越傳統的景觀或廣場設計視角,進入到城市係統性、交互性和持續性維護的深度思考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