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高水平的地球化学基础理论著作,内容反映近十年来国际地球化学领域发展的新水平.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绪论
第一节 地球化学的定义和研究任务
第二节 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地球化学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章 宇宙和地球的成因及组成
第一节 宇宙的成因
第二节 地球的演化
第三节 月球的组成
第四节 陨石的化学成分及其分类
小结
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章 地壳及地幔中化学元素的分布
第一节 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分布
第二节 地壳的结构与岩石组成
第三节 地壳的化学组成
第四节 地幔的结构及组成
第五节 地壳与地幔的相互作用及物质交换
小结
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章 晶体化学
第一节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
第二节 晶体结构
第三节 晶体中的离子置换——类质同象
第四节 晶体场理论
小结
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四章 地球化学热力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热力学第一定律
第三节 热力学第二定律
第四节 多组分系统的热力学
小结
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五章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第一节 稳定同位素基本概念和分馏机理
第二节 同位素地质温度计
第三节 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
第四节 碳同位素地球化学
第五节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
小结
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六章 放射性同位素地球化学
第一节 放射性同位素衰变原理
第二节 Rb-Sr年代学及Sr同位素地球化学
第三节 Sm-Nd同位素年代学及Nd同位素地球化学
第四节 U-Th-Pb年代学及Pb同位素地球化学
第五节 大洋火山岩和大陆火成岩的Sr-Nd-Pb同位素示踪
第六节 K-Ar和Ar-Ar同位素年代学
小结
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七章 水溶液地球化学
第一节 水和水圈
第二节 水溶液和络合作用
第三节 矿物在水中的溶解和沉淀
第四节 氧化和还原
第五节 水溶液一矿物界面
第六节 热液成矿作用
小结
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八章 有机地球化学
第一节 生物圈
第二节 地质体中的有机质
第三节 沉积有机质的演化
第四节 沉积有机质的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第五节 有机地球化学的应用
小结
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九章 风化作用地球化学
第一节 大气圈
一、大气圈的分层和组成
第二节 化学风化作用
第三节 黏土矿物
第四节 土壤
小结
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章 沉积-成岩作用地球化学
第一节 沉积作用地球化学
第二节 成岩作用地球化学
第三节 沉积一成岩作用的地球化学分异
第四节 沉积岩的组成和地球化学特征
小结
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岩浆作用地球化学
第一节 岩浆的组成及其主要物理化学性质
第二节 岩浆的地球化学分异
第三节 分配系数理论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模型
第四节 岩浆作用过程的微量元素示踪
第五节 岩浆的成因
小结
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变质作用地球化学
第一节 变质作用及其类型
第二节 变质相及变质相系
第三节 地质温度计与地质压力计——确定P,T的变质相平衡计算
第四节 P-T-t轨迹:变质带地壳演化历史的再造
第五节 变质岩原岩恢复及形成构造环境的判别
第六节 变质流体地球化学
小结
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元素地球化学循环
第一节 地球化学平衡体系
第二节 全球碳循环
第三节 氮和水的地球化学循环
小结
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名词索引
前言/序言
1961年我系编写出版了《地球化学》-书,作为我国高等院校首批自编的《地球化学》教材之一。本教材从1961年到1965年重印7次,广为使用参考,为推动我国地球化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8年后,为了适应当时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我系地球化学教研室重新修订了这本教材,并于1979年在科学出版社再版。此后该书重印3次,发行2万余册。作为一本地球科学专业教材,这样的发行量是可观的。现在25年又过去了,由于学科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我国地球化学在生产实践和理论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原书的许多内容已不能反映当前科学发展的新水平。为了能够跟上学科前进的步伐,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我们经过充分的酝酿和准备,决定第二次修订《地球化学》教材。
在此次修订过程中,我们注意把握四点。一是尽量更新内容。重点反映近20多年来国内外地球化学的研究成果。由于原书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写成的,受资料、数据和参考文献等条件的限制,书中许多内容都已陈旧。为此,我们一方面对原书的结构做了调整,将原来的十七章整合为十三章;另一方面对各章内容做了大幅度的更新和重写,尤其注意介绍与板块构造理论和全球变化科学有关的地球化学概念、术语和研究成果,以使学生逐步树立起地球系统科学的观念。二是突出基础理论。欧美的各种地球化学教材均十分重视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的系统阐述,借鉴他们的经验,我们在修订中注意加强地球化学基本原理的介绍,把同位素地球化学扩充为两章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三是强调定量化。地球化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就是走向数字化、定量化。定量地认识地球是整体地、系统地认识地球的前提。为了引导学生定量地思考问题,书中尽量采用地球化学计算的方法阐述问题,同时在每一章结束时都附有习题,希望学生通过解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有利于自学。设想本书的阅读对象为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学科研人员,已有相当的数理化基础和地球科学知识背景,写作时尽量考虑使他们能够自学本教材。书中各章列有较多的参考文献,就是为了满足读者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需要,书末列出地球化学名词索引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
参加本书编写人员均有较长期的从事地球化学教学和研究的经验,其中许多章节都是作者在长期教授一门地球化学分支课程的基础上总结而成的。参加编写人员如下:前言、绪论和第一章由陈骏编写;第二章由王鹤年编写;第三章由王汝成编写;第四章由徐士进编写;第五章由蒋少涌和凌洪飞编写;第六章由凌洪飞和蒋少涌编写;第七章由朱金初编写;第八章由姚素平和胡凯编写;第九章由季峻峰编写;第十章和第十一章由马东升编写;第十二章由王鹤年编写;第十三章由陈骏编写。全部初稿编写完成后,由陈骏、王鹤年负责统一阅改和整理。
本书的修订得到校系两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南京大学将本教材列为“面向21世纪教材”给予部分出版资助。张本仁院士和王德滋院士对本书的关注给予作者巨大的鼓舞;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沈文霞教授热情地为地球化学热力学的阐述提供修改和帮助;地球科学系地球化学教研室孙承辕老师对初稿进行了耐心的编辑,教研室的其他老师和研究生为本书制图、打印、校对付出了辛勤劳动,我们深表谢意。
在《地球化学》第3版即将问世之际,我们特别怀念刘英俊教授,十分感谢地球化学教研室的前辈。老师们的创业,为地球化学事业在南京大学及全国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我们将不懈地把这项事业进行下去。
《星际航行与超光速引擎设计:理论与实践前沿》 引言:超越光速的渴望与工程的极限 自古以来,人类便对星辰大海抱持着无尽的向往。然而,宇宙的广袤是残酷的现实。以现有认知中光速作为绝对上限的速度,使得最近的恒星系也需要数年乃至数万年的旅程。这种时间尺度,对于文明的存续和跨星系的探索来说,是无法接受的桎梏。因此,寻找或创造“超光速”(Faster-Than-Light, FTL)的旅行方式,成为了理论物理学和尖端工程学领域最宏大、最富挑战性的目标。 本书《星际航行与超光速引擎设计:理论与实践前沿》并非专注于地球内部物质循环或化学元素的相互作用,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宇宙的结构本身,聚焦于如何弯曲时空、如何高效地穿越真空,以及支撑这种宏伟目标的工程学奇迹。本书汇集了过去半个世纪以来,关于曲率驱动(Warp Drive)、虫洞理论(Wormhole Mechanics)以及奇异物质(Exotic Matter)应用的前沿研究成果,力求为严肃的航天工程师、理论物理学家以及有志于星际探索的实践者提供一份详尽的蓝图和严谨的分析。 第一部分:时空几何与超光速理论基础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支撑FTL概念的理论支柱——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在极端条件下的应用。我们首先回顾了洛伦兹变换和闵可夫斯基时空的几何特性,确立了经典物理学中光速不可超越的边界。随后,我们将焦点转向如何规避这一限制,而非直接“违反”它。 第一章:相对论的边界与“局部”超光速 重点分析了如何通过操纵时空本身来实现有效超光速。核心内容集中在对阿库别瑞度规(Alcubierre Metric)的深入剖析。我们将详细推导其数学模型,探讨“负能量密度”的理论需求,并评估当前理论框架下,制造一个稳定且可控的“气泡”(Warp Bubble)所需的能量规模与物质特性。本章还包括对“卡西米尔效应”(Casimir Effect)在负能量生成方面潜力的讨论,尽管其目前仅限于微观尺度。 第二章:虫洞理论:捷径还是陷阱? 虫洞,作为连接宇宙中遥远两点的时空隧道,是另一种引人入胜的FTL机制。本章详尽考察了爱因斯坦-罗森桥(Einstein-Rosen Bridge)的数学结构,并着重分析了如何通过引入奇异物质来维持虫洞喉部的开放和稳定。我们对“可穿越虫洞”的稳定性条件进行了严格的数学论证,包括潮汐力、辐射反馈以及时间旅行悖论(Chronology Protection Conjecture)对工程实践的潜在影响。 第三章:量子场论与零点能的再审视 探讨了在宏观尺度上利用量子真空能的可能性。我们不讨论地球上沉积物的化学构成,而是分析真空涨落(Vacuum Fluctuations)的能量密度,以及是否可能通过特定的场结构来“提取”或“导向”这些能量,为驱动超光速引擎提供所需的“负质量”等效物。 第二部分:超光速引擎的工程学挑战 理论的精妙必须落实到可操作的工程设计上。本部分将理论模型转化为实际的系统设计考量,着重于材料科学、能源供给与场约束技术。 第四章:曲率驱动器设计与场发生器 这是本书的核心工程章节。详细描述了构建阿库别瑞驱动系统的关键组件:场发生器。我们将探讨几种主要的场发生器构型(如环形阵列、球形共振腔),并对比它们在生成、维持和精确控制时空梯度方面的优劣。材料科学的讨论集中在对高能密度场有足够抵抗力的超密度结构材料,而非地球矿物的冶金学。我们重点分析了驱动器启动和停止过程中的冲击波管理问题,这直接关系到目的地时空的安全性。 第五章:奇异物质的替代方案与等效效应 鉴于真正的负质量或负能量物质在可预见的未来难以获得,本章深入研究了工程上的替代方案。这包括使用极端电磁场或强引力场模拟负能量的等效效应(Effective Exotic Matter)。我们详细分析了高阶电磁场耦合技术,如何在不直接创造奇异物质的情况下,诱导时空产生所需的弯曲特性。 第六章:星际航行的能源系统:兆瓦到吉焦的跨越 FTL引擎的能耗是天文数字。本章完全侧重于星际飞船的能源供给,而非传统化学燃料或核裂变。讨论的重点是零点能提取反应堆(ZPE Reactor)的理论模型、反物质湮灭推进(Antimatter Annihilation Propulsion)在提供瞬间高功率爆发方面的应用,以及用于维持曲率场的稳定等离子体束缚技术。 第三部分:导航、安全与星际效应 超光速航行不仅仅是加速和减速,它涉及到对自身及周围时空环境的精确控制。 第七章:超光速导航与时空定位系统 在FTL速度下,传统的光学和电磁波导航失效。本章探讨了基于引力波背景监测和量子纠缠信标(Entanglement Beacons)的导航方法。我们介绍了如何利用宇宙微波背景(CMB)的微小扰动进行绝对空间定位,以及如何设计一个能够在时空扭曲场中保持“即时性”的通信链路。 第八章:辐射、时空剪切与乘员保护 在曲率气泡边缘,粒子会被加速到极高能量,可能对飞船结构和乘员造成灾难性后果。本章详细分析了“前进辐射”(Bow Shock Radiation)的产生机制,以及如何设计时空缓冲层(Spacetime Buffer Layer)来偏转或中和这些高能粒子流。乘员保护也延伸到对时间膨胀差异的精密管理,以确保长途旅行后生命体同步性。 第九章:结论:通往未来星际文明的路径 本书最后总结了当前FTL研究的瓶颈,明确指出材料科学、负能量的实际获取,以及对广义相对论在强场下的精确验证,是实现星际旅行的关键所在。它强调,本书所阐述的不仅仅是理论推演,而是对人类工程学想象力的终极拓展,指向一个不再受光速限制的未来。 本书全面覆盖了从纯粹的爱因斯坦方程到尖端工程设计的各个层面,为读者提供了理解和推进超光速技术所需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工具,其核心内容完全围绕着时空几何、推进系统和星际导航展开,与地球内部的化学过程或物质演化研究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