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名家散文典藏版系列,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倾力打造,精选精编30余位当代现代散文大家的经典散文集,旨在带给读者美文的感受,在字里行间体味岁月的悠长。本书系精选了包括徐志摩、林徽因、萧红、沈从文、郁达夫、鲁迅、朱自清、铁凝、张抗抗、从维熙、邓友梅、柳萌、王巨才等大家的散文代表作品。
本书收录了:漫说北京、四合院“入门儿”、大门以里,二门以外、胡侃北京的土著艺术、四合院的断想等近30篇代表性散文。
更多相关商品请点击:
内容简介
人熬到身外无累,心中无事的境界,实在难得的福分。
作者简介
邓友梅,1931年生于山东(平原)。早年参加过八路军。1949年在新华社军队分社当见习记者。后调到北京文联。1956年发表成名之作短篇小说《在悬崖上》。1957年被迫下放劳动。1979年回到北京,从事文学创作,写了《我们的军长》(获1978年优秀短篇小说奖)。《那五》(获1982年度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烟壶》(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作品深刻反映了老北京的市井生活,表现出浓郁的民俗风情,作品京味语言浓烈醇厚,不少还被译成英、法、德、意、日、阿拉伯、老挝等多种文字。
目录
第1辑·京味儿
漫说北京
四合院“入门儿”
大门以里,二门以外
胡侃北京的土著艺术
四合院的断想
遛早儿
记松柏庵
第2辑·闲话
无事忙杂记
闲话鼻烟壶
乌龙与龙井
饮茶闲话
说“年话”
说 戏
文明戏
说 茶
半是痛苦半是安慰的回忆
第3辑·忆人
别愿坚 忆当年
陶然亭的朋友
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难忘凉山明月
第4辑·见闻
访马其顿
汉堡之行
竹 风
漫步意大利(之一)
漫步意大利(之二)
漫步意大利(之三)
漫步意大利(之四)
巴黎漫记
精彩书摘
漫说北京
前些天,有位好友想重建天桥,要借我保存的几张旧北京照片作参考。照片放的年头太多,泛黄了,但还清楚。一张是前门箭楼旁边一个戴毡帽穿大棉袄的壮年人,拉着一串骆驼,漫天风沙,几堆残雪;另一张是故宫东华门外停着的一溜儿洋车,一个车夫正坐在车簸箕上啃锅饼。朋友说这两张照片很有老北京的风韵,并且说:“这合起来一看,不就是一部骆驼祥子吗?”
不错,确是有点风韵。不过,这韵味在一边看看还可以,亲历一下就觉得不值得留恋了。骆驼是运煤的,洋车是拉人的,这两张照片都和“行”字有关。在“行”的方面,老北京实在没什么可夸口的。先说道路,有皇上的时候,皇上出门讲究“黄沙铺路,净水泼街”。您琢磨一下,皇上走的路不过如此,老百姓走什么路呢?到解放那年,已是民国三十八年,北京城铺了现代路面的地方仍不过几条眼前的通衢大道,大部分地方还是“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或者按老舍先生的说法,是“刮风赛香炉,下雨是墨盒子”。车也有,可实在难坐。北京解放不久,市里要开个会,叫我把一份通知送到人民印刷厂去。我住灯市口,工厂在南菜园,这点路我来回走了一天。电车只通到天桥,从天桥到南菜园一片土路,又赶上下雨,麻烦就大了。陶然亭一带地势低洼,说它像墨盒子是抬举它,实际上是粥锅,一脚下去泥水直没到膝盖。返回来到天桥时,下午三点多钟,雨还没停,电车倒先停了。有三轮,我一个月十几元的大灶包干,坐得起吗?硬走到天安门,站在路边等公共汽车。那时候刚从南京调来几辆公共汽车,走得比人还慢。车一停下就开不动,司机踩了油门,车先上下颠,然后左右晃,足晃半分钟才能走动,有心脏病的人绝不敢坐。就这样二十分钟也不来一辆。我旁边一个小伙子就哼了一首歌,把当时的流行歌曲《秋水伊人》换了词:“望穿秋水,不见汽车的倩影。更残漏尽,孤雁两三声。满心的希望,只换得眼前的凄清,几时你才来呀,汽车呀?几时你开过长安街的泥泞?那心急的人群,睁大的眼睛,都盼望早点能回家,不再喝西北风!”
如今北京的“行”虽然仍不理想,可究竟不用去一趟南菜园走一整天了。连小胡同都铺了柏油路面,骑自行车不必担心陷进墨盒,等电汽车也不至于急得唱《秋水伊人》了。
如果北京人口仍然是一百五十万,有现在这些设施,其交通程度未必比东京差。在吃穿住方面北京的变化就更大,有一次我在国外碰到个离乡很久的老北京人,他问我北京有什么变化?我说北京东城盖了长城饭店等摩天大楼,西城建了电视大楼、西苑饭店,北城正在建亚运会建筑群……他听了一半就说,完了,我不去了,这哪儿还像北京呢?我一想:可不,和四十年前相比是不大像了,可北京还是北京。北京要是四十年一点没变,中国还有什么希望?以前的北京不准建高楼,再高也不能高出太和殿。街上树也多,站在景山顶上往下一看,一片树海中露出几处灰色瓦顶。走下山来步入树林,那里是一栋栋四合院连成的小胡同。这四合院可大有讲究。是什么人家,一望瓦顶就知道,是筒瓦,是片瓦,有没有脊兽这都大有区别。青灰瓦顶下,朱红走马板,一对石狮中间,两扇大门。门上对联,门下石阶;打开大门,迎面是影壁,影壁前山石盆花,影壁上透雕吉祥二字;抬头看,门洞顶彩画藻井,低头瞧,大漆春凳,转身向左,往风屏门内看,墙中间一座玲珑精致垂花门,石榴树下隐隐现现金鱼浮动,蓝天之上,高高低低鸽铃鸣空……一片宁静、平和、典雅的美。好不好!好!可这只是北京生活的一部分。您走几步再瞧,就在故宫旁边不远处,狭窄的小巷里,人们就过的是另外一种生活。北京人有句老话,叫南贫北贱,北城这一带住了不少下层市民,靠拉洋车、捡破烂、缝穷为生。住的破砖头房,一刮风乱晃,小雨小下,大雨大下,雨停了屋里还下,高个儿还直不起腰来。更穷点的人就更惨,只能住城门洞子。那时前门洞子里,每到冬天清晨,都拉出几个死尸来。如今北京人住得虽然还是挤,几户人挤在一个小院里的有,三代人合住一间屋的也有,可不见在马路边抱蹲的了。
说实话,衣食住行,现在人们对住的意见最大。北京人也确实住得拥挤艰难,政府也感觉压力沉重。有什么办法呢?四十年间,北京人口膨胀得比气球吹得还快。四十年北京住房增加了好几倍,可人口增加得更多。不从计划生育方面打主意,天王菩萨也没辙。
盖房子难,拆房子也不易。北京是几百年的国都,建筑格局有了一定规范。在修建北京新建筑时,稍有疏忽,就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譬如把许多挺好的四合院拆掉,盖楼房,竖烟筒,以至于现在想找条完整的小胡同和四合院供人参观和怀旧都困难。这就值得三思。一个城市如同一个人一样,总要有自己的面貌。说到摩天大楼,人们想的是纽约;讲到竹楼,就联想起西双版纳;北京的特征就是四合院和小胡同,没有了四合院还算什么北京呢?楼房要盖,但不一定盖得遍地开花,把旧建筑全挤在楼缝里。旧房子该拆,不一定非拆得这么零乱和随意。譬如,我知道有栋王府的院落在某宾馆范围内,前几年还保存得很好,后来忽然挂起个“房屋危险,禁止参观”的牌子。我问一位知情人,挺好的房子怎么忽然危险了?他说,宾馆领导想把它拆了盖大楼,增加客房,多挣点钱,怕参观的人多了,引起文物部门注意,一挂上个文物保护的牌子,就拆不成了!果然,不久那院子就拆了,并且盖起了楼。而同时另一单位却正在花钱建造一个假王府。您说把真的老宅院拆了,花钱盖假古董供人参观,这何苦呢?当然,这只是前进中的失误,毕竟我们建设了一个现代的北京城,这才是主要的。现代化的建设,需要一个与它相适应的环境,骆驼虽美,却代替不了波音747,我那位朋友虽然对前门旁骆驼的照片赞不绝口,美国请他去开会,他还是乘飞机,不愿骑骆驼。如今,站在高处一看,北京城高楼林立,交通道立体交叉,霓虹灯五光十色,喷气飞机腾空入云,别是一番景象。不管你对旧北京外观的改变有多少怅惘,也不能不对新北京的建设者怀有敬意。我只希望建设合理一点,构想得更周到一些。
北京是个文化古城,千百年下来,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既深远又广泛,潜移默化,甚至渗透进生活方式中。譬如,以前生活较好的人家,庭院中要有点缀,不可少的三样东西是天棚、鱼缸、石榴树。与此相适应,就产生了以养鱼为生的金鱼池居民,以种花为业的草桥花乡,各大大小小的棚铺。如今人们住进了楼房,用不着搭天棚了。棚铺便成了个历史名词,这行业的人全转业到建筑行业搭脚手架去了。
“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除四旧,把金鱼当阶级敌人消灭。养鱼户也全转业了。唯有花乡保存下来,因为江青女士也要在客厅里摆花。如今人们生活安定了,仍要养花,而且城市绿化发展极快,花乡就更加兴旺了。养鱼业也恢复很快。
只是棚铺这一行就永远消失了。好在有些老工人仍健在,偶尔有地方要搭棚,建筑公司自有人承担建造。庭院种植花木,最宜种海棠、月季,取其“月月吉祥”,“棠棣之花”之意。忌种梨桑,因与“离丧”谐音。如今四合院少了,没地方种树,种花的习惯仍保留下来,最多种的还是月季、海棠。只不过原来种的是木本西府海棠,现在地方狭窄,改种草本秋海棠了。更值得高兴的是公共绿地成倍增加,北京人有了较多的活动空间,池边可以打拳,树下便于遛鸟。打拳有打拳的学问,遛鸟有遛鸟的讲究。打拳遛鸟之后,肚子空了,就需要吃。说到吃,可又是北京的拿手。旧北京只早点一项,就有说不清的花样,炒肝、包子、面茶、烧饼、豆汁、焦圈、炸馓子、老豆腐……不仅好吃,而且便宜,连拉洋车的也吃得起。至于正餐就更说不清了,满汉全席、鲁菜、苏菜、烤鸭、全羊,中档的有东来顺的涮羊肉、王广福斜街的炒疙瘩、灶温的一窝丝……吃饱了还要喝,于是北京的茶馆业也遍布全城。人们进茶馆不光为了饮茶,还可以在那里会朋友,谈生意,交换信息,调解纠纷。茶馆是曲艺表演最合适的场所。老实说,许多劳动市民的历史知识,都是在茶馆里从说书艺人那儿学到的。与此同时,茶馆也培养了大批曲艺人,今天健在的许多名家,就是从茶馆开始艺术生涯的。但是前些年因为多种原因,打拳遛鸟的人绝迹了,早点也只剩下了烧饼、油饼儿。中档饭馆公私合营后变成“一道汤”,失去了自己的风格特色。再加上个别服务人员那副造反派脾气,饭馆成了北京人望而却步的所在。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消失了的东西重新恢复了,服务质量也大有改善。
由大碗茶公司重建的大茶馆,更是生意兴隆。而且由于个体户与合资企业的发展,饮食行业显得比从前更加丰富多彩,只不过价钱也非昔日可比了。大众食品,一改叫“风味小吃”,进入大雅之堂,立即身价百倍,使人们大为感慨。
四十年来北京发生了极大变化,现在仍在变化中,从发展趋势来看,我想它会越变越好。再过四十年,北京会以一个既保有传统特色,又是高度现代化的城市矗立在世界上。
这绝不是梦想。
……
前言/序言
《饮茶闲话:邓友梅散文精选》 品味人生百味,尽在杯盏之间。 这是一本饱含人生哲思与生活智慧的散文集,收录了当代著名作家邓友梅先生精心挑选的篇章。在这部作品中,读者将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越时光的烟尘,走进一段段充满温情与回味的叙事。每一篇散文都如同一杯精心冲泡的香茗,初入口时,或许平淡,细细品味,却能从中咂摸出生活的甘醇,人生的况味,情感的绵长。 本书并非宏大的历史叙事,也非激烈的社会批判,它更像是一次与老友围炉夜话,又像是独自一人对窗闲坐,任思绪随窗外流云飘散。作者以一种不动声色的从容,将对生活细微之处的观察、对人情世故的体悟、对过往岁月的怀念,融汇于笔端,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没有矫揉造作的辞藻,没有刻意煽情的桥段,只有质朴真挚的情感流露,和一种洗尽铅华的智慧光芒。 一、 烟火人间,真情流露 邓友梅先生的散文,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其对人间烟火的细腻捕捉。他笔下的生活场景,往往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却因为他的观察角度和情感投入,而焕发出别样的光彩。无论是童年时故乡的老屋,还是市井小巷里的吆喝声,抑或是邻里之间的琐碎往事,在他的笔下都仿佛有了生命。他能从一碗热腾腾的饺子里品出家的味道,从一声亲切的问候中读出人情的温暖,从一个不起眼的物件里窥见历史的印记。 例如,书中可能收录的篇章,会让我们回想起那个年代的人们,如何在物质匮乏的条件下,依然活得有滋有味。那些关于食物的描写,不仅仅是对味蕾的满足,更是对亲情、友情,以及生活本身的热爱。那些关于童年伙伴的游戏,关于长辈的教诲,关于邻里之间的互助,都勾勒出一幅幅温馨而生动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失落已久的淳朴与真诚。在这些篇章中,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怀旧,而是将那些珍贵的记忆,如同陈年的美酒,静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回味无穷。 二、 人情世故,洞察入微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最复杂的组成部分,也是邓友梅先生散文中常常触及的主题。他以一种超然的姿态,审视着人情冷暖,世事变迁。他的观察不带偏颇,不加评判,只是客观地呈现,却能在不动声色中,揭示出人性的某些侧面。 他笔下的人物,或许是某个地方的老街坊,或许是某个时代的小人物,但他们身上都承载着时代的烙印和人性的光辉。他能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洞察出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无奈与坚韧。有时,他会讲述一些生活中的趣事,这些趣事背后,往往蕴含着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比如,某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误会,如何因为人情而化解;某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帮助,如何温暖了漫长的岁月。这些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能让我们在会心一笑之余,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有更深的体会。 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描绘这些人物时,始终保持着一种尊重和理解。他不会用猎奇的眼光去审视,也不会用批判的态度去评判。他只是以一颗包容的心,去接纳和体味。这种平和的视角,使得他的散文充满了人文关怀,也让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一种心灵的慰藉。 三、 岁月流转,回首与沉思 时光的流逝,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生命体验。在《饮茶闲话》中,作者将对岁月的感悟,巧妙地融入字里行间。他不是一个沉溺于过去的怀旧者,也不是一个对未来充满焦虑的悲观者,他更像是一个在时间的长河中,静静地观察和思考的旅人。 他会回首过往,但并非沉湎;他会反思当下,但并非抱怨。那些关于成长的片段,关于梦想的追逐,关于失去的疼痛,关于获得的喜悦,都被他用一种平和而富有哲理的笔调书写。他能从一件旧物中,勾勒出一段尘封的记忆;能从一次偶然的相遇,触发出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在这些篇章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生命历程,更是那个时代许多人的共同经历。那些曾经的奋斗与牺牲,那些曾经的欢笑与泪水,都随着他的笔触,重新浮现在我们眼前。作者在回顾这些经历时,并没有简单地叙述,而是通过对这些经历的提炼和升华,赋予了它们更深的含义。他让我们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生命中那些共通的情感和追求,始终是不可磨灭的。 四、 闲谈之趣,智慧之光 “饮茶闲话”,书名本身就点明了作品的风格——一种轻松、自然、充满生活气息的交流方式。作者的散文,正是这样一种“闲话”,却字字珠玑,句句蕴含着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他谈论生活,却不流于俗套;他谈论情感,却不落入窠臼。他的思考,往往是从最平凡的事物出发,然后层层深入,最终抵达人生的本质。比如,他或许会从一片落叶谈到生命的轮回,从一次微风谈到人生的起伏。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联想,却展现了他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智慧。 他的语言风格,也如同他所描绘的饮茶场景,清淡而隽永。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句式,只是用最朴素的语言,最真诚的表达,去传递他的思想。然而,正是这种朴素,使得他的文字更具力量,更能打动人心。读者在阅读时,不会感到丝毫的压力,反而会有一种亲切感,仿佛与一位智者促膝而谈。 《饮茶闲话:邓友梅散文精选》是一部能够让你放慢脚步,静下心来品味的佳作。它不像一本需要你全神贯注去“读”的书,更像是一杯温暖的茶,让你在闲暇之余,随手拿起,细细品味。在品味的过程中,你会不自觉地被作者的文字所吸引,被他的智慧所感染,被他对生活的热爱所打动。 这是一本关于生活、关于人情、关于岁月的书。它没有提供人生的终极答案,却在不经意间,点亮了我们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热爱,对真情的渴望,对智慧的追求。它会让你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获得一丝启发,最终,以更平和、更睿智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种种。 如果你渴望在这纷繁的世界里,寻找到一份宁静,一份温暖,一份能够滋养心灵的智慧,那么,《饮茶闲话:邓友梅散文精选》将是你的不二之选。它将带领你走进一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世界,让你在“饮茶闲话”中,重新发现生活的美好,感悟人生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