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第2版)

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俞孔坚,李迪华 编
图书标签:
  • 景观设计
  • 园林景观
  • 景观规划
  • 景观教育
  • 专业教育
  • 设计理论
  • 园艺
  • 环境设计
  • 建筑设计
  • 景观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47083
版次:2
商品编码:1188956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4
字数:85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第2版)》介绍现代及广泛意义上的景观设计,范围从区域、城市和社区,到小规模的住所和花园,从生态角度到艺术角度,涉猎广泛,现在*一版的基础上对当下景观教育行业的发展作了进一步的修订,以便于适合形势的需求。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国家需求、学科任务、挑战与机遇
在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成立仪式上的讲话
从世界同林专业发展的二三个阶段看中国园林专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再造秀美山川——关于景观设计学与创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讲话

第二篇 景观设计学科历史与评价
景观规划思想发展史——在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的演讲
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景观规划:美国景观设计透视。
澳大利亚景观设计专业理论和实践上的一些历史性影响
景观生态规划发展历程——纪念麦克哈格先生逝世两周年
从1anc1scape and Urban P1anning 20年来的论文看国际景观规划研究动态

第三篇 景观设计学理论与方法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ories&Approaches;
景观的含义
从选择满意景观到设计整体人类生态系统
还土地和景观以完整的意义:再论“景观设计学”之于“风景园林”
“Landscape”及“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中文翻译
生存的艺术——定位当代景观设计学
生态的景观设计——寻求一切生命的和谐共存关键
跨文化的城市设计:全球化还是本地化?
国际“城市美化运动”之于中国的教训
中国的城市化妆:城市热与肤浅
续唱新文化运动之歌:白话的城市与白话的景观
迈向21世纪的景观设计
追求场所性:景观设计的几个途径及比较研究
论“反规划”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
同土尺度生态安全格局
北京城市扩张的生态底线——基本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安全格局一
景观规划中的生态廊道宽度
水资源管理与景观设计
黄泛平原区适应性“水城”景观及其保护和建设途径
中国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构建
后工业景观——当代有关产业遗址、场地改造和景观再生的问题与策略
建筑与哲学观

第四篇 景观设计学教育与人才塑造
美国景观设计学科教育
美国景观设计教育与实践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学体系
英国的景观设计学——历史和教育
法国景观设计教育的定义及特性,兼谈中法景观设计教育对比
艺苑奇葩:法国国立凡尔赛高等景观设计学院教学体系简述
关于景观设计学教育的思考——对当前教育方法和目的的一些评论
走向综合性的景观设计学科教育
论生态规划原理的教育
现代景观设计学的特点及其教育
景观设计中研究与设计的关系
设计的逻辑与为设计的研究
“景观社会学”是怎样开设的
从绿道研究到国土规划——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科研实践与教学的若干启示

附录
国外部分大学景观设计学教育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
附录1 美国
附录1.1 哈佛大学
附录1.2 宾夕法尼亚大学
附录1.3 堪萨斯州立大学
附录1.4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
附录1.5 乔治亚大学
附录1.6 康奈尔大学
附录1.7 德克萨斯州农工大学
附录1.8 俄亥俄州立大学
附录1.9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
附录1.10 普渡大学
附录1.11 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
附录1.12 密西根大学
附录1.13 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一香槟分校
附录1.14 马萨诸塞大学
附录1.15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
附录2 欧洲
附录2.1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
附录2.2 英国爱丁堡大学
附录2.3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
附录2.4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亚纳大学
附录3 澳大利亚
附录3.1 墨尔本大学
附录3.2 昆士兰科技大学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建筑结构设计与实践》的图书的详细介绍,完全不涉及《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第2版)》的内容。 --- 建筑结构设计与实践:理论、方法与案例解析 书籍名称: 建筑结构设计与实践 作者群: 资深结构工程师与高校教授联合编著 出版社: 建设科技出版社 版次: 第3版(全面修订与更新) 字数: 约1500字 内容简介:结构工程师的案头必备与学习宝典 《建筑结构设计与实践》是一部面向土木工程、结构工程专业人员、研究生以及一线工程师的权威性参考书。本书深度融合了最新的结构工程理论、国家及国际设计规范(如中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美国ACI 318等相关标准)以及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全面且实用的结构设计方法论和技术指导。 本版在继承前两版核心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更新与修订,重点关注了高新材料的应用、新型结构体系的分析以及在复杂工程环境下的设计策略。本书不仅仅是规范的解读手册,更是一本指导工程师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可靠、经济且安全的工程实体的实践指南。 第一部分:结构设计基础与材料行为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建筑结构设计所依赖的力学基础和材料特性,为后续的结构分析与设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 结构力学与可靠性理论: 详细回顾了结构分析的基本方法,包括经典力学、结构动力学基础。重点阐述了基于概率论的结构可靠度理论,讲解了极限状态设计方法的原理、分项系数和组合系数的选取标准,确保设计过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2. 结构材料的性能与选择: 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 深入分析了普通混凝土、高强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HPC)的力学性能、耐久性指标以及施工养护对强度的影响。详细介绍了钢筋的种类、性能、抗震性能分级,并探讨了再生骨料混凝土等新型环保材料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潜力与限制。 钢结构: 涵盖了普通碳素结构钢、高强度钢材的性能曲线、焊接性能及冷热加工对强度的影响。特别关注了钢材的疲劳性能和防火性能设计。 砌体与木结构: 对砖石结构的抗剪、抗压性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引入了现代工程木材(如LVL、胶合木)的结构特性及连接设计方法。 第二部分:结构分析与建模技术 本部分着重于现代结构工程中常用的分析工具和技术,强调了精确建模在复杂结构设计中的关键作用。 1. 经典分析方法的高级应用: 系统梳理了有限元方法(FEM)在梁、板、壳单元分析中的应用。讨论了在非线性分析(如材料非线性、几何非线性)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本构模型和求解器。 2. 建筑结构分析软件的应用与校核: 本书并非单纯介绍软件操作,而是重点讲解如何利用主流结构分析软件(如SAP2000, ETABS, Midas Gen等)进行有效建模。内容包括:荷载工况的合理叠加、节点约束的设定、结果的敏感性分析以及如何识别和修正模型中的“病态”现象。 3. 振动与抗震设计: 这是本书的重点更新内容之一。详细阐述了结构动力响应理论,包括自振周期计算、模态分析。抗震设计部分紧密结合最新的抗震规范,讲解了: 基于性能的设计(Performance-Based Design, PBD)理念。 延性设计的原则与构造措施: 梁柱节点、剪力墙的延性构造要求。 特殊抗震措施: 屈曲约束支撑(BRB)、粘滞阻尼器等隔减震技术在超高层和重要结构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核心结构构件的深化设计 本部分将理论与规范转化为具体的构件设计实例,是工程师进行施工图设计的直接参考。 1. 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 受弯、受压构件: 详细展示了不同截面(矩形、T形、L形)的承载力计算,并对裂缝控制、刚度计算进行了深入探讨。 剪力墙与核心筒设计: 针对复杂荷载组合下的剪力墙配筋、暗柱设计、连梁抗剪设计提供了详尽的流程和图示。 深梁、高跨楼板与抗冲切设计。 2. 钢结构构件设计: 梁、柱的强度与稳定性设计: 重点分析了局部屈曲与整体失稳的判别,以及如何通过构造措施提高构件的承载力。 连接节点设计: 焊缝、螺栓连接的设计,包括疲劳验算。对于复杂的节点(如桁架节点、刚性框架节点),提供了详细的应力流分析和构造详图。 3. 基础与地基结构相互作用: 从地质勘察报告的解读入手,系统讲解了浅基础、桩基础的设计。特别强调了土体与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SSI)分析,以及复杂地质条件(如软土、溶洞)下的基础选型与加固技术。 第四部分:非常规结构与工程实践挑战 本部分面向高难度项目和特殊结构,提升工程师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1. 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结构: 探讨了风荷载、地震作用下的高层结构整体响应控制。重点讲解了伸臂桁架、巨型框架、减隔震体系在超高层中的应用机理、优化设计与施工控制要点。 2. 复杂结构体系: 涵盖了网壳结构、空间桁架、悬挑结构的设计难点。对预应力结构、后张预应力体系的施工控制和应力松弛效应进行了专业论述。 3. 施工阶段结构安全控制: 结构设计成果必须指导施工。本书详细讨论了施工荷载的控制、临时支撑体系的设计、混凝土浇筑顺序对永久荷载作用下结构变形的影响。特别指出了设计阶段应预留的施工“容错空间”。 本书的特色与价值 1. 理论深度与工程广度并重: 既有扎实的理论推导,又有大量源自实际工程的“陷阱”分析和“优化”案例。 2. 规范体系的集成与应用: 紧密结合中国现行主要设计规范,并对国际先进规范的理念进行了对比吸收,便于工程师进行多标准下的设计。 3. 注重数字模拟与实践的结合: 强调结构工程师应是分析软件的“驾驭者”,而非单纯的“操作员”,注重结果的工程合理性判断。 4. 面向未来技术: 增加了对BIM集成设计、数字化建造对结构设计带来的变革的讨论。 《建筑结构设计与实践》是结构工程师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它将引导读者从“会计算”迈向“会设计”,最终实现“可靠、经济、美观”的结构目标。

用户评价

评分

总的来说,《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第2版)》是一本厚重而充满智慧的书。它在“专业学科”层面,为我构建了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让我理解了景观设计的方方面面,从历史演进到前沿议题,都做了详尽的梳理。在“教育”层面,它引发了我对未来景观设计教育方向的深度思考,让我看到了行业发展的潜力和挑战。我特别喜欢书中穿插的案例研究,它们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具有很强的启发性,让我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虽然这本书内容非常丰富,但作者的写作风格清晰流畅,逻辑严谨,使得阅读过程非常顺畅。对我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能够陪伴我成长的良师益友。它鼓励我不断探索,不断学习,让我对景观设计这个充满活力的领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更加坚定的热爱。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我对一本教材的期望。

评分

从一个参与者的角度来看,《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第2版)》在“专业学科”的探讨中,深入剖析了景观设计在当今社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书中对于可持续设计、韧性景观、以及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等议题的讨论,都非常及时和深刻。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生态修复”和“社会公平”在景观设计中的作用的阐述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将这些概念流于表面,而是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将生态原则融入设计,如何创造包容性的公共空间,让不同社会群体都能从中受益。书中对于“数字技术”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也进行了探讨,比如GIS、BIM等工具的使用,这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现代景观设计师,掌握先进的技术手段是不可或缺的。同时,书中也提醒我们,技术只是工具,最终的设计还是要回归到对人与自然的深刻理解。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觉得这本书的观点非常成熟和全面。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让我对景观设计的价值和责任有了更深的体会,也让我对手中的工作有了更清晰的定位。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倍感振奋的教材,作为一名刚步入景观设计行业的新人,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梳理专业知识、同时又能引导我理解行业发展脉络的入门读物。而《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第2版)》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首先,它在“专业学科”这个部分,将景观设计的核心理念、设计方法、技术流程以及与相关学科(如建筑、城市规划、生态学、社会学等)的交叉融合讲解得鞭辟入里。书中对于历史的梳理,从古典园林到现代景观的演变,让我对这个行业的根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对设计理论的阐述,并没有停留在空泛的概念层面,而是结合了大量生动的案例分析,让我理解了不同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比如,书中对“场地分析”的讲解,不仅仅是罗列要素,而是强调了如何通过深入的场地解读,发现设计的潜在价值和限制,这对于我这样的新手来说,无疑是宝贵的经验分享。此外,对于不同尺度下的景观设计,从微观的场所营造到宏观的生态廊道规划,都有详实的论述,让我认识到景观设计工作的广度和深度。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一步步引导我建立起扎实的专业基础,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和实践充满了信心。

评分

这本书对于“教育”的思考,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面向学生的教材,更是一本能够引发行业思考的著作。作者在探讨景观设计教育时,触及了非常关键的问题,比如如何平衡理论与实践、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建立职业道德和人文关怀。我尤其认同他对“反思性实践”的强调,认为设计师需要不断地审视自己的设计过程和结果,从中学习和成长。书中对于“教师的角色”的探讨也很有意思,作者认为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激发者。这些观点,对于我理解一个好的教育体系应该是什么样的,有很大的帮助。我甚至觉得,这本书的教育理念,不仅适用于景观设计,也可以借鉴到其他学科的教育中。它提醒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并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个体,而景观设计教育,也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评分

这本书的教育理念部分,让我眼前一亮,也引发了我对景观设计教育未来发展的深度思考。作者在这一章节中,不仅仅是陈述现有的教育模式,而是提出了许多前瞻性的观点。他探讨了在快速变化的社会和技术环境中,景观设计教育应该如何调整其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以培养出更具适应性和创新性的设计师。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跨学科整合”的论述,强调了未来景观设计师需要具备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强的协作能力,能够有效地与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沟通和合作。书中对“实践导向”教育的强调,也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培养真正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景观设计师的重视。他提出的一些关于教学实践的建议,例如鼓励学生参与真实项目、进行跨文化交流等,都非常有启发性。读到这一部分,我不仅仅是在学习景观设计知识,更是在思考作为一名未来的景观设计师,我应该具备哪些核心素养,以及如何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实践来不断提升自己。这本书让我明白,景观设计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关乎社会、环境和人类福祉的综合性学科,而教育是推动这一学科不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