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1922年至1937年是青岛近代建筑形成的重要阶段。与德国租借地时期的德式建筑以及第1次日据时期的折衷主义建筑相比,这一时期的建筑文化日趋丰富,风格更加多元,除了各种流派的欧洲近代建筑风格外,还出现中国式、日本式传统风格以及刚刚出现的现代主义风格。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建筑注重城市属性,强调在体量、格局等方面与既有建筑保持协调,使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特色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加强。这一时期的建筑,在整体上延续城市风貌,提供亲切宜人的生活空间与场景,并潜移默化的塑造着市民性格与城市精神。《青岛近代城市建筑(1922-1937)》以1922年至1937年青岛近代建筑为对象,讲述这些建筑和这座城市的故事。
作者简介
金山,1982年出生于山东青岛,2004年至2015年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系及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建筑系学习,2010年取得德国工学硕士学位,2015年取得德国工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青岛近代城市发展建设与建筑研究,现任青岛市市南区政协人文历史研究会理事,翻译出版《单威廉与青岛土地法》(2010年),参与编写《大鲍岛——一个青岛本土社区的成长记录》(2012年)。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引言
第一章 理想之城
一、城市化的开端
1.规划与功能格局
2.城市肌理
3.建筑语汇
4.建筑与街道
5.山海之城
二、扩张与发展
1.第一期和第二期工事
2.路网布局与街道空间
3.公有建筑
4.开放空间
5.建筑语汇
三、回归与繁荣
1.市政当局与建设主管部门
2.城区空问扩张
3.建筑的多元与繁荣
第二章 市政楷模
一、城市形象的塑造者
1.栈桥与回澜阁
2.水族馆与水产研究所
3.青岛市礼堂
4.青岛市体育场
5.中小学校舍
6.国术馆
7.海军招待所
二、平民精神的温情
1.平民住宅
2.车夫休息亭
三、拥抱自然的公共空间
1.城市与山体公园
2.栈桥与海滨公园
3.海水浴场
四、未完成的梦想
1.中央市场
2.市立图书馆
3.大运动场
五、文化隔离与复兴
第三章 商业传奇
一、中山路上的财富路线
1.庄俊与交通银行大楼.
2.明华大楼
3.亚当斯大厦
二、公园变身银行区
1.中国银行
2.大陆银行
……
第四章 文化地标
第五章 里院乾坤
第六章 花园范式
第七章 公寓形态
附录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后记
前言/序言
《青岛近代城市建筑(1922-1937)》是一部基于本地原始档案文献,就城市特定历史时期建设理念、模式、经验进行的研究,也是一次系统地对青岛传统街区、建筑进行的档案与调查结合的学术梳理。这项研究不仅具有历史认识价值,同时对青岛老城区的保护与更新,对本土城市化发展路径的思考,都具有借鉴意义。
作为20世纪早期中国城市化的一个模范案例,青岛的城市化推动经过了殖民和后殖民两个迥然不同的阶段,奠基和不曾停止的本土再生探索,构成了城市寻找理性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逻辑线索,并由此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青岛自1898年全面启动近代城市化进程,历经德租、日据、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等多个历史发展阶段,城市建设目标一致,建设内容彼此衔接、相互传承,又各具特色。伴随着城市发展与空间扩张,城市建设一面继承和积累既有经验,一面通过接纳新观念、新技术不断得到更新,并在1922年至1937年形成了新一轮建设高峰。
以街道和沿线的城市建筑为元素构成的青岛城市空间形态,是这一时期青岛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物质呈现。在这15年中,青岛市政当局积极筹建礼堂、学校、学术研究机构、运动场、公园等建筑和设施,提升城市在文化、教育、科技、体育、休闲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水平。与此同时,商业机构与文化团体兴建了为数众多的银行、旅馆、交易所、会馆、教堂庙宇等不同类型与功能的城市公共建筑,进一步提升了城市金融贸易影响力,丰富了文化生活。此外,更大数量的平民里院和花园住宅显著拓展了市民的日常生活空间与内容。这些建设活动激发了城市活力,丰富了城市内容,改善了居住条件,缓和了社会矛盾,推进了社会进步,为城市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城市建筑同时也是都市文化的重要呈现。伴随着青岛1922年至1937年间的建设与发展,西方现代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融入与融合共生,在保持城市风貌和谐性的前提下,现代性和时代感不断增强,民族风格与特征不断增加,亲和自然的观念不断增长。就这个意义而言,青岛近代城市建筑,也是这座城市开拓与进步史上不可磨灭的文化标志。需要指出的是,现代性始终是这一时期青岛建筑文化的标志,也是青岛建筑文化的精神主体。围绕着现代性展开的种种城市建筑实践,指引了青岛城市化拓展的方向。
《青岛近代城市建设档案研究课题》是青岛市城市建设档案馆近期重点推进的档案编研工作之一。研究课题与金山博士合作,基于城建档案与其他历史资料,从多个角度对青岛1922年至1937年间的建设与发展进行全面、系统的解读,以档案编研为契机,利用与“文化青岛”的本土优势紧密结合,发掘、发现、发扬城市成长的文化基因,促进城市的文化传承与人文精神塑造。
作为研究成果,这部文稿展现了青岛近代城市建筑一个重要篇章。第一章对青岛近代城区的发展以及建筑风格的演变进行了简要的回顾,第二章介绍了政府主导建设完成的市政公共建筑,第三章和第四章讲述私人领域完成的具有特殊功能和形象的建筑,第五章和第六章关注以里院为代表的一般商住建筑和独立花园住宅,第七章对作为新生事物的集合住宅以及一个以集合住宅为典型社区进行了描述,第八章对这一时期建筑的特点以及由其共同组成的城市风貌进行了总结。
当前,国内外已经出版了一系列关于青岛近代建筑的书籍,在此基础上,本次研究着重在特定的历史时间范围内,对研究对象类型和研究重点进行了拓展。在研究对象方面,当前研究大多以具有鲜明形象和重要功能的建筑为描述对象,本次则将作为城市建筑大多数的普通商业与居住建筑纳入了研究范围。此外,传统的近代建筑研究往往关注建筑本身的风格特征,而本书将关注的视野拓展到建筑的城市属性,阐述建筑样式与功能格局的内在规律,介绍建筑与城市环境的交流与相互影响,通过建筑还原城市建设与风貌特征。
青岛市城建档案馆的馆藏档案,是本次研究视野拓展的重要支撑。城市建设档案,不但记录了诸如土地类型、建造师、业主与建造年代等信息,也可以通过图纸,直观还原与反映建筑最初的外观样式、平面格局与功能设想。同时,对于那些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分期建造,或者进行过改建的建筑,建设档案还忠实记录了其产生与改变的过程。这些信息,对于研究那些因历史原因而与原始状况相差巨大的建筑,有着决定性意义。特别重要的是,通过对这些建设档案的综合性、贯通性研究,可以对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用途的建筑进行系统比对、还原,从中发现青岛城市化开发与建设中的逻辑线索与规律性元素。
在研究与文本撰写过程中,青岛市城建档案馆与同济大学出版社及青岛本地文史学者进行了多次交流,并邀请青岛文史专家李明先生对全部书稿进行了认真的通稿与校对。青岛市城建档案馆的孔繁生先生、张艳波女士和同济大学出版社江岱女士对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辛勤的工作。
本书以青岛市城市建设档案馆保存建筑审批档案和市政当局的行政记录等一手文献资料为研究基础,部分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其中涉及大量历史时间与事件、人物在表述上互有出入,尽管我们对上述内容尽最大努力进行了校对和验证,但疏漏与错误在所难免,希望读者不吝赐教,以使关于我们城市成长史的描述,更加客观,更加接近历史真实。我们愿意以这项工作为契机,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一起共同努力,为本土文化的传承,为城市丈明的发扬光大,贡献出微薄力量。
胶澳往事:早期现代主义在青岛的演变与本土化研究(1900-1922) 本书聚焦于1900年至1922年间,即德国租借时期与后来的日本占领前期,青岛这座城市在建筑和城市规划层面所经历的深刻变革。 在此阶段,青岛作为新兴的港口和行政中心,其城市形态与建筑风格的塑造,是东西方建筑思想激烈碰撞与融合的缩影。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这一历史时期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实践操作,以及由此形成的独特城市景观,填补现有研究在这一关键过渡期上的空白。 第一部分:城市规划的蓝图与空间秩序的建立 本书首先梳理了德国当局在胶州湾地区建立殖民地城市——青岛的宏伟蓝图。在德国早期(1898-1914)的规划中,“理想的德意志城市” 理念被置于首要地位。这不仅是建筑风格的复制,更是社会管理和殖民控制的体现。我们详细考察了早期的总督府规划报告,分析了霍姆、阿尔诺·克劳泽等规划师的方案如何影响了八大关和市南区域的初步骨架。重点分析了道路网的几何布局、公共空间(如总督府广场、栈桥区域)的等级划分,以及功能分区(行政、居住、商业)的严格界定。 一个核心的议题是“理想化海滨度假地” 的构建。青岛被赋予了不同于中国传统城市的现代功能,强调卫生、景观和高效的交通网络。本书将细致比较德国规划方案与后来日本接管后所做的微调,探讨在有限的殖民权力框架下,城市空间秩序是如何被初步锚定的。我们援引了大量未曾发表或难以获取的档案资料,力求重构那个时期城市空间规划的内在逻辑。 第二部分:建筑语汇的导入与风格的试探 在建筑实践层面,本书着重探讨了1900年至1914年间,新建筑语汇如何被引入并尝试适应当地环境。这一阶段的建筑风格呈现出显著的折衷主义倾向,而非后来的统一风格化。 德国古典主义与新艺术运动的交织: 早期总督府建筑群、帝国邮局、胶州火车站等重要公共建筑,明显承袭了德国本土的宏伟古典叙事,但同时融入了德式新艺术(Jugendstil)的细部装饰语言。本书将通过对这些标志性建筑的立面分析、材料选择(如本地花岗岩、进口红砖)的考察,揭示这种风格选择背后的政治意图——即展示德意志帝国的权威与文化优越性。 地域适应性的初步探索: 尽管殖民建筑倾向于“移植”,但本土气候(湿热的夏季、多雨)和材料的可获得性迫使建筑师做出妥协。我们分析了早期居住建筑(如俾斯麦街、俾斯麦区)的窗户设计、屋顶坡度以及门廊形式,考察它们如何微妙地偏离纯粹的欧洲范式,形成了早期适应性建筑的雏形。 第三部分:技术革新与材料的本地化 技术进步是现代城市建设的核心驱动力。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一时期青岛基础设施的现代化进程,包括给排水系统、电力的铺设,以及现代钢筋混凝土技术在青岛的早期应用案例。 水泥与砖石的对话: 探讨了青岛港口建设对水泥需求产生的拉动作用,以及本土陶土烧制砖瓦的工业化升级。研究表明,在这一时期,进口材料(如特殊规格的瓷砖、结构钢材)与本地生产的建材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贸易和成本关系,直接影响了工程的规模和速度。 营造体系的变迁: 殖民地建设依赖于一支混合的劳动力队伍。本书将探讨德国工程师和工匠与本地传统工匠之间的合作模式。传统木工、石匠的技术如何被整合到现代建筑的施工流程中,以及这种技术迁移过程中的得失。 第四部分:城市景观的社会文化解读 城市景观不仅仅是建筑的堆砌,更是社会阶层和文化认同的载体。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聚焦于不同功能区域的社会景观。 公共性与私密性的分离: 分析了办公区、商业区(如中山路)的开放性与八大关别墅区的严格私密性之间的对比,这种空间划分如何固化了殖民地社会结构。我们审视了早期的商业门脸设计,它们如何开始吸收部分西方展示手法,但仍受到传统中国商业建筑的形制制约。 身份的建构与视觉符号: 考察了诸如教堂、领事馆、军事设施等特定类型的建筑,它们如何在视觉上宣示特定的国家或文化身份。通过对这些“权力建筑”的符号学分析,我们可以理解早期青岛在多重文化影响下,其城市身份是如何被刻意塑造和展示的。 本书是一份对青岛早期现代城市化进程的扎实文献梳理与深度分析,它将为理解中国沿海城市在西风东渐背景下的建筑转型提供一个清晰而具体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