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已于2015年7月1日起施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国家法室编写的这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解读》,对国家安全法的法条进行逐条解读,力求对国家安全法的每条规定进行全面、准确、深入的阐释,对立法背景、重点问题和每一项制度的设立的立法考虑和立法原意作详尽解读,为读者准确把握国家安全法的主要精神和内容提供帮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规定,每年4月15日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本书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之前出版,有助于国家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以及全民国家安全教育的学习。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编写,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的条文进行逐条释义,包括立法背景、法条释义、适用解读、其他关联规定等。除了法条解读外,还包括法律出台过程中各方的意见、国外立法例等。本书立足于法律条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的理解适用,相关法的理解适用等内容进行了权*和详细的解答。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立法宗旨】
第二条【国家安全的含义】
第三条【指导思想】
第四条【国家安全领导体制】
第五条【中央国家安全领导机构职责】
第六条【国家安全战略】
第七条【法治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第八条【统筹兼顾原则】
第九条【标本兼治、专群结合原则】
第十条【共同安全原则】
第十一条【维护国家安全的全民义务】
第十二条【表彰奖励】
第十三条【法律责任】
第十四条【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第二章 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
第十五条【维护政治安全的任务】
第十六条【维护人民安全的任务】
第十七条【维护国土安全的任务】
第十八条【维护军事安全的任务】
第十九条【维护经济安全的任务】
第二十条【维护金融安全的任务】
第二十一条【维护资源能源安全的任务】
第二十二条【维护粮食安全的任务】
第二十三条【维护文化安全的任务】
第二十四条【维护科技安全的任务】
第二十五条【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的任务】
第二十六条【民族领域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
第二十七条【宗教领域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
第二十八条【防范和处置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任务】
第二十九条【维护社会安全的任务】
第三十条【维护生态安全的任务】
第三十一条【维护核安全的任务】
第三十二条【维护新型领域安全的任务】
第三十三条【维护国家海外利益的任务】
第三十四条【其他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
第三章 维护国家安全的职责
第三十五条【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维护国家安全的职责】
第三十六条【国家主席维护国家安全的职责】
第三十七条【国务院维护国家安全的职责】
第三十八条【中央军委维护国家安全的职责】
第三十九条【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维护国家安全的职责】
第四十条【地方维护国家安全的职责】
第四十一条【司法机关维护国家安全的职责】
第四十二条【专门机关维护国家安全的职责】
第四十三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职要求】
第四章 国家安全制度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四十四条【基本要求和目标】
第四十五条【重点领域工作协调机制】
第四十六条【督促检查和责任追究机制】
第四十七条【国家安全战略贯彻实施机制】
第四十八条【跨部门会商工作机制】
第四十九条【协同联动机制】
第五十条【决策咨询机制】
精彩书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解读》: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以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引领,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战斗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军队活力,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保证。
三、武装力量在维护国家安全中的主要职责
一是,实施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防备和抵御侵略,制止武装颠覆和分裂。这一规定,与国防法第十七条关于我国武装力量的任务是“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参加国家建设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规定,以及第四条中国家“实行积极防御战略”的规定是一致的,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人民军队形成了一整套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坚持战略上防御与战役战斗上进攻相统一,坚持防御、自卫、后发制人的原则,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
前言/序言
维护我国国家安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新中国成立后,为应对严峻复杂形势,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法规,对维护国家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为适应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全面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对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家安全立法作出了重要部署。按照中央部署和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要求,适应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新形势、新务,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同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29号主席令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国家安全法是一部立足全局、统领国家安全各领域工作的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的法律。国家安全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中央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地位,明确了维护国家安全的各项任务,建立了维护国家安全的各项制度,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维护国家安全的主要任务和保障作出了综合性、全局性安排,为构建和完善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提供了完整的框架,预留了重要接口,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法律和制度支撑。
制定国家安全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的一件大事,为深入学习、广泛宣传、切实实施好新制定的国家安全法,我们组织参与这部法律制定工作的有关同志编写了这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解读》,对国家安全法的法条进行逐条解读,力求对国家安全法的每条规定进行全面、准确、深入的阐释,对立法背景、重点问题和每一项制度设立的立法考虑和立法原意作详尽解读,为读者准确把握国家安全法的主要精神和内容提供帮助。本书由王振民、王曙光、莫纪宏、张小澜、秦任、何慧、谭克非、张于欢、关伟、孙国顺、钟一苇、张晶、陈亦超、刘艳阳、侯晓光、梁菲、黄宇菲等同志撰稿。孙镇平同志统阅全书,最后由郑淑娜同志审定。
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探寻现代文明的基石:全球化浪潮下的国家主权与全球治理新格局 图书名称: 探寻现代文明的基石:全球化浪潮下的国家主权与全球治理新格局 作者: [此处可虚构一位资深国际关系学者或法学家的名字,例如:林海涛 教授] 出版社: [此处可虚构一家知名学术出版社,例如:东方视野出版社] ---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二十一世纪初以来,世界格局发生的深刻变革,特别是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地缘政治的重新洗牌,以及随之而来的国家主权概念所面临的复杂挑战与演变。本书旨在超越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框架,以跨学科的视角,深入剖析在信息技术革命和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凸显的背景下,主权国家的行为逻辑、国际法体系的适应性,以及新型全球治理机制的构建路径。 第一部分:全球化悖论与主权边界的重塑 全球化,作为一股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极大地促进了商品、资本、信息和人员的跨国流动。然而,这种高度的相互依赖性也带来了显著的“悖论”效应:一方面,国家间的联系空前紧密;另一方面,国家对本国经济、社会和安全的控制力却在某些领域被削弱。 本书首先对现代主权概念进行了历史溯源,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冷战后的单极时刻,梳理了国家主权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内涵与外延。随后,着重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的影响。跨国公司的避税行为、金融资本的快速流动对一国货币政策的冲击,以及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如疫情和贸易战期间所暴露的),都迫使各国重新界定主权的实践边界。本书详细阐述了数字经济时代的“数据主权”问题,探讨了主权国家如何在保护本国公民数据隐私和信息安全的同时,融入全球数字经济体系。 第二部分:非传统安全威胁与国家责任的扩张 传统安全观侧重于军事防御和领土完整,但在当代,非传统安全威胁已成为影响国家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挑战。本书将重点探讨气候变化、跨国有组织犯罪、大规模流行病和网络安全这四大非传统安全领域如何挑战和扩展了国家主权的传统职能。 在气候治理方面,本书批判性地分析了《巴黎协定》等国际框架下,国家自愿承诺(NDCs)与国家强制力之间的张力。如何平衡国家发展利益与全球环境责任,是检验现代主权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维度。在网络空间,本书深入剖析了“网络攻击”的归因难题及其对国家主权的侵害性质,讨论了“网络主权”的构建必要性,以及国际社会在制定网络空间行为准则方面所面临的巨大障碍。此外,对大规模流行病的联合防控,也要求主权国家在信息公开和国际援助方面承担超越传统孤立主义的责任。 第三部分:全球治理的碎片化与新权力中心的崛起 随着全球性问题的复杂化,传统的由联合国主导的多边治理模式面临效率低下和代表性不足的质疑。本书认为,当前世界正处于一个“治理碎片化”的时代,权力不再集中于单一的国际组织或少数大国手中,而是分散到多层次、多主体的网络之中。 本书详细考察了区域一体化组织(如欧盟、东盟等)在分流国家主权权力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内在矛盾。区域组织在贸易、环境、甚至司法合作上的深入整合,事实上构建了一种“共享主权”或“合作主权”的模式。 更具开创性的是,本书对“非国家行为体”(Non-State Actors)的崛起及其对全球治理的影响进行了深度剖析。包括大型跨国科技公司(Big Tech)、全球性非政府组织(NGOs)以及各类智库和专业协会,它们通过设定议程、提供专业知识和动员社会资源,有效地填补了国家间合作的真空地带,甚至在某些领域(如人道主义援助、技术标准制定)展现出超越部分主权国家的治理能力。 第四部分:国家安全范式的演进与韧性构建 在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双重驱动下,各国对“国家安全”的定义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拓展。本书认为,未来的国家安全不再仅仅依赖于军事威慑,更取决于一个国家的“韧性”(Resilience)——即在外部冲击下快速恢复正常运作的能力。 本书将国家安全范式的演进划分为三个层次:传统安全(军事和政治)、经济安全(供应链和金融稳定)和认知安全(信息战和意识形态渗透)。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的讨论,不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上升到维护国家政治稳定和人民福祉的战略高度。书中强调,提升韧性要求国家进行深层次的体制创新,打破政府部门间的壁垒,建立跨领域、跨部门的风险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 结论:面向未来的多维主权观 本书的最终结论是,在一个高度互联的世界中,绝对的、孤立的主权已成为历史的残影。现代主权更像是一种“动态的、有条件的、相互依赖的主权”(Conditional and Interdependent Sovereignty)。一个国家治理的有效性,越来越体现在其参与全球治理的深度和广度上,体现在其保护本国人民利益的同时,承担国际责任的能力上。 《探寻现代文明的基石》不仅为国际关系学者、法学研究者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也为政策制定者在处理错综复杂的国际事务中,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洞察。它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坚守国家核心利益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既能维护自身安全与繁荣,又能有效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的新型全球秩序。本书以其严谨的论证和前瞻性的视野,成为理解当代世界格局的必备之作。 --- (全书预计约 15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