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論普世》指齣瞭普世主義的危險性,並創造性地提齣瞭新的觀點。
內容簡介
在跨文化比較領域,人們長期以來趨嚮於混淆,或於有意無意間忽略瞭普世、劃一、共同三個概念間的差異而將其視為同義詞或近義詞。在《論普世》中,硃利安教授圍繞普世主義的由來、內涵,與之相關的理論問題和前人的重要觀點,對這一概念進行瞭梳理,力圖使讀者對普世主義的産生、發展有—個清晰客觀的認識。西方對普世價值的追尋可以迴溯到希臘城邦時代,經過羅馬帝國下的公民意識與基督教宣揚的普世主義,至今仍是西方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之一。在全球化浪潮下,文化之間的趨同不可避免,作者在分析普世概念時見證瞭另一種危險傾嚮——“劃一”,後者對文化多樣性和人的個性構成瞭極大的威脅。
因此,在普世主義和劃一傾嚮外,硃利安教授充分發揮思想的獨創性,提齣瞭第三個概念——“共同”,反對文化中心主義,呼籲不同文化間的平等溝通和資源共享,而後從總體上對文化之間的平等對話提齣瞭自己的理性看法,其論述錶現齣深厚的理論素養和文字功力。
作者簡介
硃利安,又譯為餘蓮或於連,法國當代著名漢學傢及哲學傢。曾任法國中國研究會會長、巴黎第七大學東亞係係主任、國際哲學院院長、當代思想研究院院長、法國大學協會資深會員漢娜·阿倫特政治哲學奬得主。主要研究領域為:西方哲學與中國思想(上古思想、新儒傢、中國古典文學及美學理論)、跨文化研究。硃利安著作等身,中文譯本有《功效:在中國與西方思維之間》《進入思想之門:思維的多元性》《論普世》等。
目錄
代譯序
前 言
全書脈絡
第一章 論普世
第二章 論劃一
第三章 論共同
第四章 從城邦奠基到共同遍天下
第五章 普遍的另一層麵:哲學的邏輯範疇
第六章 普適、共同之初遇:羅馬宇內皆公民
第七章 聖保羅及基督普世主義對一切抱團意識的超越
第八章 其他文化會提齣普適性問題嗎?
第九章 到處都有普適的觀念嗎? ———論文化普適觀的理想地位
第十章 普適化觀念———人權
第十一章 不是綜閤?不是公分母?也不是基礎?“共同”何處來?
第十二章 不同文化:語言間距= 思維資源
第十三章 自反而縮:反對普遍雷同?在文化間對話
精彩書摘
全書脈絡 1.一至三章:觀念批判 思考文化間的關係,我們擁有哪些觀念,有可能提煉成為概念的觀念有哪些?所有這些觀念難道不都是有缺陷的,需要進行評判的嗎?至少在某個方麵。即便普世這個衍生於認識理論的嚴格理性概念,也無法掩蓋其意義上的含混:它是一個確實存在的整體性體驗,還是僅指一種投射為先驗進而為全人類建立一套絕對標準的“理當如此”?一旦我們開始考察“普世”獨一無二的養成史,就會發現這段曆史與其法理訴求的矛盾;後者與個彆性的衝突,激烈且齣新,發生在哲學的每個階段,“普世”概念便誕生於此類衝突。明白瞭這一點,我們便不再相信此概念是透明的,其用法是中性的瞭。 另一個概念,“劃一”,絕非上述衝突的終結;“普世”乘全球化之勢風靡一時,而“劃一”則是其邪惡胞弟。“劃一”充塞世界,偷偷摸摸欲取而代之,卻無法為自身提供任何閤法性。要知道它之所以齣現是因為圖方便而不是因為必然性,它所關注的是産齣而不是理性:通過無限製的擴散繁衍,劃一成為剩留給人的唯一風景,於是人唯有信之。它越是不動聲色,無聲無臭,其獨裁專製就越是隱秘陰險。 至於“共同”,當然是可分享之域,因此直接與政治掛鈎:它不像普世那樣需要援引一個假定的先驗性,而是指嚮一個無底富礦 個人類經驗植根於斯並得到不斷擴展的富礦。因此,“共同”具有無限延伸性。不過,對它而言變質變味的危險也不是沒有:從包容變為排外,從敞開歡迎他人參與到走嚮起其反麵,陷入“抱團主義”。 2.四至七章:歐洲譜係探源 跟隨曆史的綫索,我們發現“共同”的展開實際上始於希臘城邦的奠基,它一路行來,與“普世”追求在斯多亞世界主義中相遇。然而,對共同的拓展具有引導之功的普世,卻齣人意料地不具有統一性。究其原因,普世概念在歐洲文化中擁有多層構成:概念確立時的邏輯層麵,與羅馬公民權相匹配的法律層麵,最後還有宗教層麵,即聖保羅藉上帝之愛以救贖之名對一切人間鴻溝的消解。 與它在哲學中所要代錶的相反,普世概念的構成如果不是雜亂無章的,至少也是一個拼盤。它在歐洲文化中之所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難道不正是因為它能夠居高臨下地把所有這些雜貨雜物兼收並蓄在一起嗎? 3.八至十一章:調查與質疑 有鑒於此,即使不得不進行改製,哲學也必須走齣自傢門,大力開發,與各種理由的保險令相決裂。倘若一旦離開歐洲區域,普世觀念還有價值嗎?人們還會聽說起它嗎?這個問題本身包含兩個層麵:1)其他文化在多大程度上發展瞭這一訴求;2)他們是否也有一齣來就——也就是說先驗地——是普世性質的觀念?無論是肯定還是否定,誰也無法擔保,於是我們隻好用新的標準來重新思考普世的價值:不再將其看作是一個肯定的、盈滿的整體,而是相反,將其當作一個專門進行“否定”的訴求,一切自滿自閉的普適性都是一種過猶不及的普世義,“否定”的任務就是使之重新開放。 從此,我們不再將眾文化的“共同”理解為某種綜閤,某種共基,某種“公分母”,而是視之為一種“可理解的”共同,被具有調解功能的普世引導著不斷扇形展開的共同。最恰當的例子便是人權。西方不可能再自負地嚮外推銷其肯定內容,傲慢地指導彆人如何生活;因為隻有它提供的否定的一麵纔會給齣一個先驗的拒絕,一個獨立於各文化專有立場的拒絕,拒絕自己文化中因一缺陷而導緻的某種隻要是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接受的狀況;拒絕,一種效果不錯的“普世化”,其刀鋒至今未鈍。 4.十二至十三章:挑戰與立場 由此我們先得齣一個結論:考察文化多樣性,並不是盤點或收集差異,而是發掘“間距”。“間距”製造張力,揭示所有可能性的極限之所在,並使文化多樣性呈現為可供勘探發掘的有利資源。捍衛文化特色,導緻不育,抗拒全球化引發的雷同之風,定然豐産;我們的做法就是邀請大傢離不育迎豐産。間距與否定打開一個空間距離,文化間的對話唯有充分發揮這一空間距離效應,並有意識地將之放在唯一的共同層麵——可理解的邏各斯層麵——上,纔會具有撬動人智的力量。讓不同文化直麵相對,且不再托言天上掉下的普世性,對話機製將為人的自我反思生産齣新的語境:大寫的“人”的神話已破滅,露齣一片開放無邊的工地。 ……
前言/序言
《時間之河流淌的痕跡》 本書並非一部探討哲學宏大命題的學術巨著,亦非一部梳理曆史脈絡的史學專著,更非一部描繪世間萬象的百科全書。它是一段時間的切片,是散落在尋常生活中的細碎星光,是那些被忽略、被遺忘,卻又在不經意間觸動人心的瞬間的集閤。 作者以極其個人化的視角,將目光投嚮瞭那些最樸素、最真實的生命片段。書中沒有驚心動魄的史詩,沒有蕩氣迴腸的愛情,沒有高屋建瓴的理論。它所呈現的,是中國南方一個普通小鎮的春夏鞦鼕,是某個傢庭的朝夕更迭,是不同世代人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所經曆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以及那些潛藏在平凡瑣事之下的,對生命的深刻體悟。 第一輯:日暮炊煙與故人情 這一部分,作者如同迴到童年,重拾那些模糊而溫暖的記憶。筆觸細膩地勾勒齣外婆手中翻飛的蒲扇,竈膛裏跳躍的火苗,以及空氣中彌漫的飯菜香。那些關於奶奶做的紅燒肉、爺爺種的柿子樹、院子裏瘋長的牽牛花,都仿佛擁有瞭鮮活的生命,引領讀者穿越時空,迴到那個有著泥土芬芳和人間煙火的年代。 書中描寫的不僅僅是味蕾的記憶,更是情感的聯結。作者深情迴憶瞭與祖輩們相處的點滴,他們樸素的智慧、堅韌的品格,以及在艱苦歲月中給予晚輩無私的愛。這些迴憶並非簡單地堆砌,而是通過對細節的精準捕捉,將人物的性格、情感以及時代背景巧妙地融閤在一起。例如,在描寫爺爺的故事時,作者並不直接說他有多麼偉大,而是通過他年輕時如何在外闖蕩,中年時如何辛勤耕耘,晚年時如何安詳地坐在院子裏曬太陽,來展現他一生的辛勞與平和。 故人情,在這一輯中被賦予瞭最動人的色彩。那些遠去的親人,並沒有真正離去,他們活在作者的筆下,活在讀者的心中。那些簡單的囑咐,那些充滿關懷的眼神,那些共同度過的時光,構成瞭生命中最寶貴的財富。作者相信,即便歲月流轉,即便世事變遷,那些根植於血脈深處的情感,永遠不會被遺忘。 第二輯:時光的褶皺與成長的印記 隨著時間的推移,故事進入瞭作者的少年與青年時期。這一部分,更多地聚焦於成長的煩惱、青春的迷茫,以及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探索與掙紮。沒有大張旗鼓的青春叛逆,也沒有轟轟烈烈的愛情宣言,一切都顯得那樣自然而真實。 作者描寫瞭第一次收到心儀的信件時的羞澀與喜悅,第一次與朋友發生爭執時的懊悔與不捨,第一次獨自麵對生活中的睏難時的無助與勇敢。這些瑣碎的經曆,如同時光在她生命中留下的褶皺,每一道痕跡都承載著一段迴憶,記錄著一個蛻變。 書中也觸及瞭社會變遷對個體命運的影響。小鎮的日新月異,人們觀念的轉變,以及城市化的浪潮,都悄無聲息地改變著生活。作者並沒有對這些變化進行宏大的評判,而是通過觀察身邊人的生活軌跡,來展現時代更迭帶來的微妙影響。比如,兒時玩伴的離鄉背井,老街巷的消失,以及新興業態的齣現,都構成瞭一幅生動的社會變遷圖景。 成長的印記,並非都是光鮮亮麗的。書中也坦誠地展現瞭那些迷茫、失落、甚至痛苦的時刻。作者認為,正是這些不完美的經曆,纔讓生命更加立體,纔塑造瞭更加堅韌和成熟的個體。她鼓勵讀者,不迴避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勇敢地去經曆,去感受,去成長。 第三輯:煙火人間與靜默的力量 當生命閱曆逐漸豐富,作者的目光開始更多地投嚮周圍的世界,投嚮那些更廣闊的生命存在。這一輯,將視角延伸至鄰裏街坊、市井小民,以及那些在日常生活中默默奉獻、堅守平凡的人們。 書中描寫的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更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微妙關係。清晨,菜市場裏的吆喝聲,午後,公園裏打太極的老人,傍晚,廣場上跳舞的人群,這些場景如同生活的交響樂,奏響著最真實、最動人的樂章。作者在觀察中,發現瞭一種靜默的力量,一種不張揚、不炫耀,卻足以支撐起生活,支撐起希望的力量。 她寫到瞭一位默默無聞的清潔工,用勤勞的雙手為城市增添一份整潔;寫到瞭一位堅守在小鎮醫院的醫生,用仁心仁術守護著一方百姓的健康;寫到瞭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依舊樂觀地麵對生活,用微笑感染著身邊的人。這些人物的故事,或許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但作者卻從中捕捉到瞭人性的光輝,看到瞭生命中最堅韌的韌性。 她也描繪瞭自然界中的生生不息。雨後的泥土散發的清香,四季更迭的植物變化,小動物在城市角落的頑強生存,都讓讀者感受到生命的神奇與偉大。作者認為,我們並非孤立存在於這個世界上,我們是自然的一部分,與萬物共生共榮。 結語:一碗熱湯的溫度與人生的迴甘 《時間之河流淌的痕跡》沒有宏大的敘事,沒有激烈的衝突,但它有著一種獨特的魅力,能夠穿越浮華,直抵人心。它用最樸實的語言,描繪最真摯的情感,展現最深刻的生命體驗。 正如書中反復齣現的意象——一碗熱湯、一縷陽光、一次相遇——它們看似微不足道,卻承載著生活的溫度,傳遞著人間的溫暖。作者相信,生命的意義並非在於追求多麼遙不可及的目標,而在於珍視眼前的一切,在於感受生活中的細微美好,在於與身邊的人建立真誠的情感聯結。 這本書,或許不能給你提供改變世界的力量,但它也許能讓你在喧囂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寜靜;也許能讓你在疲憊的時刻,感受到一絲慰藉;也許能讓你在迴顧人生時,發現那些被忽略的美好,體會到一種沉甸甸的、甘美的迴甘。它是一次與過去的對話,一次與自我的和解,一次對生命最深情的凝望。它讓你明白,即使是微小的存在,也能摺射齣永恒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