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蓝皮书:中国法治发展报告No.14(2016)

法治蓝皮书:中国法治发展报告No.14(201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林,田禾,吕艳滨 编
图书标签:
  • 法治
  • 中国法治
  • 法治发展
  • 报告
  • 2016
  • 蓝皮书
  • 政治
  • 法律
  • 社会科学
  • 中国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87977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132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4
字数:4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2016年,法治将成为“十三五”发展理念的重要实现方式,需要在地方法治规划、领导干部法治考核、和谐劳动法律关系、完善行政规制的监督制约机制、社会领域立法、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立法等多方面做出创新发展。
  法治蓝皮书作者队伍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激情、专业的精神和敏锐的现实洞察力,对社会年度热点的总结把握到位,态度严谨,数据扎实。

内容简介

  《法治蓝皮书》从立法、人权保障、政府法治、司法改革、刑事法治、民商经济法治等方面,梳理总结了2015年度中国法治发展的重点、焦点问题,分析了犯罪形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环境公益诉讼、证券市场法治、民间借贷等问题。
  2016年法治蓝皮书继续重磅推出多篇法治指数测评报告。以政府网站为依托,通过观察网站、电话验证等方法,对国务院部门、省级政府、较大的市政府的信息公开情况进行调研和测评,推出中国政府透明度指数报告;对人民法院和31家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级人民法院以及49家较大的市的中级人民法院的司法透明度进行量化评估,对人民检察院和31家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检察院以及49家较大的市的人民检察院的检务公开工作进行量化评估,对全国10家海事法院司法公开情况进行评估,并分别对浙江全省3级105家法院以及北京市3级23家法院的司法公开工作,进行了阳光司法指数评估。
  2016年法治蓝皮书推出多篇法治国情调研报告,包括北京司法体制改革、吉林电子法院、中山人大监督、江阴县域法治、余杭基层治理以及周山村村民自治探索的相关实践和创新。

作者简介

  李林,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主任、教授。兼任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权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主问题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担任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深圳市等省市依法治市(省)法制宣传方面的顾问。主要研究领域为法理学、立法学,擅长法治与人权理论、比较立法学和宪政理论。

目录

2015年中国法治状况与2016年发展趋势
2015年的中国立法
中国人权报告: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毙姓�审批制度改革的问题与完善路径
2015年犯罪形势分析及2016年预测
2015年司法改革的新进展
中国司法公开新媒体应用研究报告(2015)——从网络及微博庭审视频直播切入
《行政诉讼法》修改及实施展望
2015年环境公益诉讼司法实践
中国证券市场法治(2015)
民间借贷阳光化、规范化及其展望
互联网商业模式专利保护制度的现状与完善建议�盶n
2015年中国婚姻家庭法治
中国政府透明度指数报告(2015)——以政府网站信息公开为视角
中国司法透明度指数报告(2015)——以法院网站信息公开为视角
中国检务透明度指数报告(2015)——以检察院网站信息公开为视角
中国海事司法透明度指数报告(2015)——以海事法院网站信息公开为视角
浙江法院阳光司法指数报告(2015)
北京法院阳光司法指数报告(2015)
走向规范化、体系化和精细化的地方人大监督——以对广东省中山市人大监督实践的考察为中心
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县域法治:以江阴经验为例
余杭区“大数据”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调研报告�盶n
北京法院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实践
司法诉讼服务:吉林电子法院分析
司法人员遭受违法侵害状况调研报告——以浙江省湖州市两级法院为例
村民自治在法治建设中的挑战与实践创新

精彩书摘

  《法治蓝皮书:中国法治发展报告No.14(2016)》:
  除了对受案范围条款的细化充实之外,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对于受案类型亦有实质性扩张。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增加列举了“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行为”、“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限制竞争的行为”以及“涉及特许经营协议、土地房屋征收补偿协议等行政协议的行为”等事项,明确列举这几项行政行为首次明确进入受案范围。问题在于,尽管新《行政诉讼法》将自然资源确权行为纳入受案范围,但按照《行政复议法》第30条的规定,“根据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行政区划的勘定、调整或者征用土地的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行政复议决定为最终裁决”。这部分自然资源确权行为在《行政复议法》中被规定为行政终局行为,这与新《行政诉讼法》受案范围规定之间的矛盾如何解释,还需要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予以进一步明确。同时,尽管行政协议行为被首次明确进入受案范围,但新《行政诉讼法》仅仅明确了特许经营协议与土地房屋征收补偿协议两种类型,但对于其他种类的行政协议类型,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协议,由于之前存在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的性质争议,此次修法是否意味着其毫无异议地进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尚需要今后司法实践的进一步观察。
  不仅如此,新《行政诉讼法》将旧规定受案范围中的兜底条款“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行为修改为“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行为,这将行政诉讼救济的权利类型不再仅仅局限在人身权、财产权两类,“合法权益”在理论上甚至将包括劳动权、受教育权、文化权利、政治权利等权利类型,这可以视为对旧规定中受案范围的重大实质性扩充。但在司法实践中,法院真正能将字面意义上的“合法权益”类型全部纳人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仍然是一个极为漫长的发展过程。
  ……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不包含《法治蓝皮书:中国法治发展报告No.14(2016)》内容的图书简介: 《全球化时代的国家治理与法律重构:比较视角下的挑战与路径》 引言:复杂性时代的治理困境与法律应对 在全球化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重塑国际秩序与国内社会结构的今天,国家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多重挑战。经济的跨国流动、技术的飞速迭代、文化观念的深度碰撞,使得传统的、以主权为核心的治理模式日益显现出其局限性。法律,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实现国家治理目标的核心工具,正处于一个关键的重构期。本书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聚焦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治理的转型需求,以及法律体系在应对这些挑战时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与重构过程,旨在通过严谨的比较研究,为理解和推进现代国家治理的法治化提供深入的理论洞察和实践参考。 第一部分:全球化对主权国家治理的结构性冲击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全球化进程如何从根本上挑战了传统主权国家的法律与行政能力边界。跨国资本的自由流动、全球性环境与公共卫生问题的蔓延,使得单一主权国家通过传统的国内法体系来有效控制和规制这些现象的难度与成本急剧上升。 首先,“跨界治理的合法性危机”是核心议题。当国际条约、跨国组织(如WTO、国际金融机构)的规则对国内法产生直接或间接约束力时,国内法律体系的自主性和权威性受到了何种程度的稀释?本书通过考察若干发展中经济体在接受国际经济规则嵌入其国内法律体系时的政治博弈与法律适应过程,揭示了主权让渡与国家利益维护之间的微妙平衡。 其次,“技术驱动的治理失灵与重塑”是本部分关注的焦点。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对个人隐私、数据安全乃至国家安全构成了新的挑战。传统基于地域管辖的法律原则在虚拟空间中难以有效适用。本书比较了不同法域在应对“数字主权”和“数据治理”立法空白方面的经验,特别关注了如何构建适应分布式、非集中化技术环境的法律监管框架,以确保技术发展不以牺牲公民基本权利和国家治理效能为代价。 第二部分:法律重构:从国内法治到域外法治经验的借鉴与整合 在全球性问题的驱动下,法律重构已不再是孤立的国内立法过程,而是一个积极借鉴域外经验、整合国际规范的复杂过程。本部分着重于比较法视野下的法律创新。 本书精选了几个关键领域进行深度比较:环境法治的全球化路径。比较了欧盟的“预防原则”在环境监管中的实施效果,与侧重于“事后补救”的某些东亚国家治理模式的差异。探讨了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有效地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国内法律义务和问责机制。 在社会治理与人权保障方面,我们考察了福利国家法律体系在应对老龄化和社会分化加剧时的适应性。通过对比北欧国家普遍性福利制度的法律基础与英美残留式福利制度的差异,分析了法律体系如何影响社会公平的实现程度,并探讨了在财政压力下维持高水平社会保障承诺的法律挑战。 此外,行政法和监管哲学的转型也值得深入研究。面对快速变化的经济活动,传统的“命令与控制”型监管模式效率低下。本书分析了风险导向监管(Risk-Based Regulation)和软法(Soft Law)工具在现代监管实践中的作用。通过对特定行业(如金融科技、生物技术)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各国如何在保持法律确定性的同时,增强法律的灵活性与前瞻性。 第三部分:国家能力与法律执行的现代性挑战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在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双重压力下,国家执行法律的能力也经历了深刻的检验。本部分侧重于国家机构的现代化与法律执行力的提升。 “司法独立性与效率的张力”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在全球化资本跨境争议激增的背景下,如何确保司法系统在处理复杂的国际商事纠纷时,既能保持必要的独立性以赢得国际信任,又能保证审判效率以适应商业节奏?本书考察了特定国家为提升国际商事仲裁和诉讼的吸引力所进行的司法体制改革,例如电子证据的采信标准、涉外案件的审理流程优化等。 同时,“公共部门的廉洁性与法律问责”是衡量国家治理水平的关键指标。本书探讨了反腐败立法与反洗钱(AML/CFT)框架的国际化趋势,分析了如何利用技术手段(如区块链、大数据分析)来增强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和问责。关键在于,法律工具如何从被动的事后惩罚转向主动的事前风险预防。 结论:通往更具韧性的法律秩序 本书最终认为,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并非意味着国家主权的终结,而是要求国家治理的法律基础必须实现深刻的“内生性现代化”和“外向性连接”。成功的国家治理依赖于一种既能有效吸收国际经验、又能坚守本土价值的法律重构能力。我们并非寻求建立一个统一的全球法律体系,而是致力于理解不同法律传统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进行有韧性的、适应性强的调整与创新,以应对人类共同的治理困境。 本书面向法学研究者、公共管理专业人士、国际关系学者以及关注国家治理转型的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个多维度、跨学科的分析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就已经透露出一种严谨和学术的气质。作为一名对中国法治动态保持高度关注的读者,我深信《法治蓝皮书:中国法治发展报告No.14(2016)》会是理解当年法治建设的关键文献。2016年,中国正处于一个关键的法律发展时期,各项改革措施都在逐步落地,社会对法治的呼声也日益高涨。我预测书中一定会对这一年来的立法成就进行梳理,可能包括对一些重要法律法规的解读,以及它们如何回应社会需求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执法和司法领域的改革举措,以及它们在实践中带来的变化,也应该会是报告的重点。我很想知道,书中是否会对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法治建设的总体进展进行评估,是否会分析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法治所扮演的角色。此外,社会公众对法治的认知和参与度,以及法治文化建设的现状,也可能在书中有所体现。总之,这是一本值得深入研究的参考书,它能够帮助我们勾勒出2016年中国法治发展的全景图。

评分

哇,拿到这本《法治蓝皮书:中国法治发展报告No.14(2016)》,感觉就像打开了一扇认识中国法治进程的精密观察窗。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细读,但仅凭封面和初步的翻阅,就能感受到其厚重感和专业性。2016年,在中国社会转型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法治建设无疑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人们对这一时期法治发展脉络的系统性了解需求。想象一下,里面会涵盖多少关于立法、执法、司法公正,以及社会各领域如何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详实案例和数据分析?是不是会有对一些重大法律改革的深入解读,比如环境法、网络安全法等新出台或修订的法律,以及它们在实际运行中遇到的挑战和取得的成效?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前沿的研究视角,比如法治与科技的结合,或者在国际交往中,中国法治如何展现其特色和能力。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记录了历史,更在于它可能为我们理解当下和预测未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坐标。这本书的出版,本身就体现了中国对法治建设的重视和公开透明的姿态,让我对中国法治的未来充满期待。

评分

在读过一些法学期刊和新闻报道后,我愈发觉得系统性地了解中国法治发展的重要性。《法治蓝皮书:中国法治发展报告No.14(2016)》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份期待已久的“法治成绩单”。2016年,是中国法治建设持续发力的一年,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呈现当年法治领域的核心议题和重要进展。例如,在司法改革方面,是否会有对一些试点改革(如员额制改革、跨区域审判等)的深入剖析,以及这些改革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与解决方案?在反腐败斗争日益深入的背景下,这本书会不会探讨相关的法律保障和制度建设?我个人也非常关注行政法领域的动态,比如政府信息公开、权力运行监督等,这些方面在2016年是否有了新的突破或进展,我想这本蓝皮书应该会有所涉及。此外,公民权利的保障、法律援助体系的完善,以及法治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都可能是书中重点关注的内容。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希望能对中国法治建设的复杂性和前瞻性有更深刻的理解,并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提供一些启示。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对其法治建设的深入洞察。《法治蓝皮书:中国法治发展报告No.14(2016)》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个了解2016年中国法治进程的绝佳机会。2016年,是中国法治建设承前启后、意义非凡的一年,各项改革措施都在加速推进。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描绘这一年的法治图景。例如,在立法层面,是否会对当年出台的重要法律法规进行详细解读,以及这些法律如何契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在执法和司法层面,是否会对司法改革的进展、公正司法的保障机制、以及执法过程中的规范化建设进行深入分析?我特别关注的是,这本书是否会呈现出中国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法治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以及如何在社会各个层面推广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视角,去审视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挑战与未来走向,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浓厚兴趣的观察者,我一直认为法治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尺。《法治蓝皮书:中国法治发展报告No.14(2016)》这本书,在我看来,绝对是研究2016年中国法治建设的权威资料。这一年,中国正积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成为社会运行的重要准则。我猜想,书中一定会对这一年中国在完善法律体系、健全司法体制、加强法治监督等方面的工作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评价。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的法律实践中,比如如何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如何应对社会矛盾的激化、如何提升国家治理的法治化水平,这些都需要法律的有力支撑。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关于这些方面具体的案例分析,以及对相关法律政策进行深入解读。此外,法治的国际影响力,以及中国在国际法律事务中的角色,也可能在报告中有所体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为我们理解中国法治建设的复杂性和前沿性,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和微观的实证。

评分

快速?

评分

都是正版,比较好看。优惠力度不大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快速?

评分

采购图书用做资料,送货还算快。翻看后觉得这批书参差不齐。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速度快、服务好,书本无折损。

评分

都是正版,比较好看。优惠力度不大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