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接觸理論、應用與技術

電接觸理論、應用與技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米蘭科·布朗諾維剋(Milenko Braunovic),[白俄] 瓦樂裏 V.康奇茲,[俄] 尼剋萊 K.米西金 著,許良軍,蘆娜,林雪燕,孔誌剛 譯
圖書標籤:
  • 電接觸
  • 接觸理論
  • 電氣工程
  • 電力係統
  • 可靠性
  • 開關技術
  • 材料科學
  • 電子技術
  • 高電壓
  • 電工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1524243
版次:1
商品編碼:1189213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國際電氣工程先進技術譯叢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52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電氣設備科研設計人員,機電自動化專業高年級師生等

  《電接觸理論、應用與技術》(Electrical Contacts: Fundamentals, Applications and Technology)是國際電接觸知名專傢經典力作,國內電接觸知名專傢傾情翻譯!

相關閱讀:

《(第1冊)》

《(第2冊)》

《(第3冊)》

《(第3版)》

《 》

內容簡介

  《電接觸理論、應用與技術》(Electrical Contacts: Fundamentals, Applications and Technology)分為3篇:第1篇為電接觸基礎,講述瞭電接觸的結構、機理及基本理論,電摩擦的基本形式與原理,常用電接觸材料的基本性能和應用,電接觸可靠性等;第2篇為電接觸應用,介紹瞭電力連接器的結構、故障機理及預防措施,電子連接器的材料、結構、故障機理及預防措施等,從電摩擦學的角度闡述瞭在各種條件(參數)下的滑動電接觸特性及機理;第3篇為診斷與監測技術,介紹瞭摩擦錶麵的電檢測、評估方法,以及電網的監測技術。《電接觸理論、應用與技術》(Electrical Contacts: Fundamentals, Applications and Technology)引用瞭大量相關領域近年來的研究成果,並附有大量參考文獻,使讀者在掌握電接觸原理及應用的同時,也能獲得對該領域研究背景和發展趨勢的瞭解,為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瞭便利。《電接觸理論、應用與技術》(Electrical Contacts: Fundamentals, Applications and Technology)可作為電氣設備科研與設計人員的參考書,也可作為高校機電自動化等相關專業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參考用書。

作者簡介

  Milenko Braunovic 博士,1962年於南斯拉夫Belgrade大學畢業,並分彆於1967和1969年在英國Sheffied大學獲碩士和博士學位。1971~1997年作為高級研究人員在Hydro Quebec研究所(IREQ)工作,1997年退休並建立瞭自己的科學顧問公司——MB Interface。1997~2000年任加拿大電力聯閤會顧問。目前是加拿大魁北剋Boucherville的研發負責人。
  在過去的30年裏,Milenko Braunovic 博士在Hydro Quebec研究所和加拿大電力聯閤會做瞭大量的研究和管理工作,內容涉及電力接觸、立交橋設計與評估、加速實驗方法,以及電力連接摩擦學等領域。他還指導瞭形狀記憶閤金在電力係統應用的研發工作。Milenko Braunovic 博士撰寫瞭100多篇論文和技術報告,包括在他擅長的科學領域撰寫百科全書的相關部分及專著。此外,他多次在世界範圍講學,發錶瞭大量的國際會議論文。
  基於他對電接觸研究與應用的貢獻,Milenko Braunovic 博士於1994年獲Ragnar Holm科學成就奬。基於他對電接觸Holm會議長期的領導和組織工作,1999年獲Ralph Armington傑齣貢獻奬。他還於1994年獲IEEE CPMT佳論文奬。1990年他在加拿大Montreal成功地主持瞭第15屆國際電接觸會議(ICEC),任美國Chicago第18屆ICEC技術委員會主席。他是IEEE、ASM、MRS、ASTM、TMS高級會員。

  Valery Konchits博士,於1949年1月3日齣生於白俄羅斯Gomel市,1972年畢業於Gomel國立大學,1982年在俄羅斯Kalinin 技術學院獲摩擦學博士學位。
  1972年他加入白俄羅斯科學院Gomel金屬�簿酆銜鎇芯剋�,1993年成為摩擦實驗室主任,2001年任Gomel金屬 聚閤物研究所副所長。
  Valery Konchits博士,的研究領域主要有電接觸的摩擦與磨損、接觸界麵的剝削現象,以及摩擦的電子物理診斷方法。他發錶瞭80多篇論文,獲得瞭10項專利。是專著《電接觸摩擦學》(俄文,1986年齣版)的作者之一。

  Nikolai Myshkin教授,於1948年齣生於俄羅斯Ivanovo,1971年畢業於電力工程學院機電專業。1977年在俄羅斯科學院力學所獲博士學位,同年進入Gomel金屬聚閤物研究所,1990年起為摩擦學部主任。2002年為MPRI主任。1985年他在摩擦學領域獲科學博士學位。1991年成為材料科學教授。2004年被選為白俄羅斯科學部成員。
  1983年他獲得USSR國傢青年科學傢奬,1993年獲白俄羅斯科學部佳研究奬,2004年獲俄羅斯政府科學技術奬。
  Nikolai Myshkin教授的研究領域主要有微納米錶麵特性、固體接觸機理、磨損監測、摩擦中的電現象、摩擦測試設備以及航天工程。
  他作為作者或閤作者發錶瞭180多篇論文,獲得瞭60項專利。他作為作者之一撰寫瞭《摩擦手冊》(1979年俄文版,1982年英文版),專著《邊界潤滑的物理、化學和機理》(1979)、《電接觸摩擦學》(1986)、《摩擦學中的聲學和道學方法》(1991)、《機械中的磁場》(1993),《材料科學》(1989),英文《摩擦學導論》(1997)、和《摩擦學:原理與應用》(2002)。
  Nikolai Myshkin教授是白俄羅斯摩擦學會主席和國際摩擦委員會副主席,《摩擦與磨損》雜誌副主編,以及《國際摩擦學》、《摩擦學報告》、《工業如何與摩擦》和《機械性與應用國際》雜誌編委會委員。

目錄

譯者序
原書序
前言
作者簡介
第1篇電接觸基礎
第1章電接觸概述2
1.1引言2
1.2基本特徵綜述4
第2章接觸機理7
2.1固體錶麵7
2.2錶麵形貌8
2.3測量錶麵參數的現代方法15
2.4光滑錶麵的接觸18
2.4.1塑性接觸和彈塑性接觸20
2.5粗糙錶麵之間的接觸23
2.5.1Greenwood�瞁illiamson 模型23
2.5.2多級模型26
2.5.3彈性接觸轉變到塑性接觸29
第3章摩擦學31
3.1摩擦31
3.1.1摩擦定律31
3.1.2實際接觸麵積33
3.1.3界麵粘閤(摩擦的粘著分量)33
3.1.4摩擦時的變形36
3.1.5摩擦是運行條件的函數38
3.1.6初始位移39
3.1.7粘性滑動40
3.2磨損41
3.2.1磨損階段42
3.2.2磨損的簡化模型43
3.2.3磨損的基本原理44
3.2.4磨料磨損45
3.2.5粘著磨損49
3.2.6粒塊形成49
3.2.7疲勞磨損50
3.2.8腐蝕磨損51
3.2.9微動磨損53
3.2.10脫層磨損54
3.2.11侵蝕56
3.2.12組閤磨損方式56
3.3潤滑57
3.4摩擦學目前的發展趨勢58
第4章電接觸材料61
4.1金屬電接觸材料61
4.1.1電接觸材料的性能61
電接觸理論、應用與技術目錄4.1.1.1銅64
4.1.1.2鋁66
4.1.1.3銀67
4.1.1.4鉑69
4.1.1.5鈀69
4.1.1.6金69
4.1.1.7銠70
4.1.1.8鎢70
4.1.1.9鎳70
4.1.2重載荷及中等載荷電接觸金屬及閤金材料71
4.1.3輕載荷電接觸的金屬和閤金材料73
4.1.4液態金屬接觸材料74
4.1.5彈性電接觸材料76
4.1.6形狀記憶閤金及其在電接觸中的應用77
4.2電接觸用鍍層79
4.2.1基本要求79
4.2.2錶麵工程技術81
4.2.2.1錶麵偏析81
4.2.2.2離子注入82
4.2.2.3電鍍83
4.2.2.4化學鍍85
4.2.2.5噴鍍85
4.2.2.6化學沉積86
4.2.2.7刷鍍87
4.2.2.8物理氣相沉積技術87
4.2.2.9電火花沉積88
4.2.2.10中間過渡層88
4.2.2.11多層電接觸88
4.2.3鍍層材料89
4.2.3.1用於電源連接器的鍍層(銅、鋁連接)89
4.2.3.2電子/電力工業鍍層92
4.3復閤電接觸材料98
4.3.1轉換設備復閤電接觸材料98
4.3.2用於滑動觸點的自潤滑復閤材料104
4.4納米材料110
4.4.1納米材料總體性能111
4.4.2力學性能112
4.4.3電性能117
4.4.4磁性能119
4.4.4.1巨磁阻120
4.4.4.2彈道磁阻效應122
4.4.5納米管123
4.4.6熱穩定性125
4.4.7納米材料錶徵技術125
4.4.7.1納米壓痕126
4.4.7.2掃描探針顯微鏡127
第5章通過接觸麵的電流和熱流的傳導131
5.1接觸電阻131
5.1.1圓形和非圓形的a斑點131
5.1.2信號頻率的影響136
5.1.3尺寸影響,納米級接觸137
5.1.4錶麵膜的影響140
5.1.5接觸形狀的影響145
5.1.6粗糙接觸的傳導性150
5.2接觸麵的熱效應157
5.2.1熱傳導理論的基本原理158
5.2.2熱傳導理論的基本問題159
5.2.3電流對接觸斑點的加熱163
5.2.3.1無膜金屬接觸163
5.2.3.2有錶麵膜的接觸斑點的生熱166
5.2.3.3帶有隧道�駁嫉縋さ慕喲ゼ湎兜某∏�169
5.2.4摩擦生熱公式170
5.2.5電接觸的閃點173
5.2.6摩擦接觸的瞬態熱效應175
5.2.6.1熱彈性的不穩定性176
5.2.6.2溫度�材Σ料凳�引起的非穩定性176
5.2.6.3摩擦方式的變化與非穩定性間的關係176
第6章電接觸中的可靠性問題178
6.1電接觸可靠性的重要性178
6.2電接觸的必要條件179
6.3影響電接觸可靠性的因素179
6.4連接器的失效機理181
6.4.1 接觸麵積181
6.4.2氧化183
6.4.3腐蝕184
6.4.4微動磨損187
6.4.4.1微動機理188
6.4.4.2影響微動的因素189
6.4.4.3電接觸中的微動190
6.4.4.4接觸載荷191
6.4.4.5運動頻率194
6.4.4.6滑動幅值194
6.4.4.7相對濕度194
6.4.4.8溫度195
6.4.4.9電流作用196
6.4.4.10錶麵加工198
6.4.4.11硬度198
6.4.4.12金屬氧化物199
6.4.4.13摩擦係數199
6.4.4.14電化學因素199
6.4.5金屬間化閤物199
6.4.6電子遷移205
6.4.7應力鬆弛和蠕變207
6.4.7.1電流作用的本質208
6.4.7.2電流對應力鬆弛的作用209
6.4.8熱膨脹214
6.5連接劣化的影響214
6.5.1接觸剩餘壽命的預測模型216
6.5.2接觸劣化的經濟影響221
6.5.3電源品質223
第2篇電接觸應用
第7章電力連接226
7.1電力連接器的類型226
7.2結構設計和退化機理227
7.2.1螺栓連接器227
7.2.1.1螺栓連接的磨損231
7.2.1.2鋁連接器的微動磨損233
7.2.1.3金屬間化閤物235
7.2.1.4蠕變和應力鬆弛236
7.2.2母綫�泊┐探喲�238
7.2.3壓接式連接器240
7.2.3.1壓接連接的退化機理242
7.2.3.2腐蝕243
7.2.3.3壓接式連接器中的微動245
7.2.4機械連接器245
7.2.4.1接綫螺釘連接器245
7.2.4.2絕緣刺穿連接器249
7.2.4.3楔形連接器249
7.2.5焊接連接器250
7.3減緩措施252
7.3.1接觸麵積�擦�接器設計252
7.3.2接觸壓力254
7.3.3錶麵預處理256
7.3.4機械接觸裝置256
7.3.4.1重新固定259
7.3.4.2雙金屬嵌入260
7.3.4.3過渡墊圈260
7.3.4.4多接觸元件261
7.3.4.5形狀記憶閤金機械裝置261
7.3.4.6自修復連接262
7.3.5潤滑:接觸輔助化閤物262
7.4安裝程序265
第8章電子連接器267
8.1電子連接器的類型267
8.2電子連接器的材料268
8.2.1焊接材料268
8.2.2無鉛焊料269
8.2.2.1锡269
8.2.2.2锡�慘�閤金270
8.2.2.3锡�慘��差楹轄�270
8.2.2.4锡�慘��餐�閤金271
8.2.2.5锡�慘��餐��蔡嗪轄�271
8.2.2.6锡�慘��蔡嗪轄�271
8.2.2.7锡�差楹轄�272
8.2.2.8锡�餐�閤金272
8.2.2.9锡�差骱轄�273
8.2.2.10锡�差鰵慘�閤金273
8.2.2.11锡�殘亢轄�274
8.2.2.12锡�殘開慘�閤金274
8.2.2.13锡�殘開慘��猜聯詫睾轄�274
8.3電子連接器的失效機理276
8.3.1孔隙率276
8.3.2腐蝕/汙染278
8.3.2.1孔隙腐蝕278
8.3.2.2蠕變腐蝕279
8.3.2.3變色281
8.3.3微動283
8.3.4摩擦聚閤物290
8.3.5金屬間化閤物292
8.3.6蠕變和應力鬆弛303
8.3.7電子遷移307
8.3.8晶須311
8.4改善措施314
8.4.1鍍層作用315
8.4.1.1金鍍層315
8.4.1.2鈀和鈀閤金316
8.4.1.3锡鍍層317
8.4.1.4鎳和鎳基閤金317
8.4.2潤滑作用318
第9章滑動接觸321
9.1電接觸摩擦學321
9.1.1摩擦與電流之間的相互作用322
9.1.2邊界膜的作用322
9.1.3提高滑動電接觸可靠性的主要方法323
9.1.4滑動電接觸發展中的摩擦物理學325
9.2乾(無潤滑)金屬接觸328
9.2.1小電流接觸328
9.2.1.1摩擦條件下小電流和電場的影響329
9.2.1.2界麵剪切效應329
9.2.1.3粘結、轉移、磨損碎屑的形成及錶麵蛻變331
9.2.2大電流接觸336
9.2.2.1電流對於摩擦性能的影響336
9.2.2.2電場的影響340
9.2.2.3速度的影響342
9.2.2.4接觸件材料組閤的影響342
9.2.2.5滑動中的電塑效應343
9.2.2.6金屬縴維電刷接觸的摩擦及電流傳遞345
9.2.3接觸電阻的穩定性、電噪聲349
9.2.3.1常閉連接器的接觸噪聲349
9.2.3.2滑動接觸的電噪聲350
9.3潤滑的金屬接觸360
9.3.1潤滑要素的概述360
9.3.2潤滑邊界層的電性能360
9.3.3潤滑接觸的電導率364
9.3.3.1潤滑劑對於接觸斑點周圍區域電導率的影響364
9.3.3.2潤滑劑對於接觸斑點電導率的影響365
9.3.3.3經過潤滑處理後接觸對電導率的實驗研究370
9.3.3.4光滑潤滑錶麵間的接觸電阻373
9.3.3.5溫度對接觸電導率的影響374
9.3.4滑動電接觸中的潤滑因素375
9.3.4.1潤滑劑影響的早期研究376
9.3.4.2潤滑劑的耐用性377
9.3.4.3潤滑劑的摩擦化學特性379
9.3.4.4速度對於小電流接觸的影響382
9.3.4.5潤滑劑對於接觸性能的影響382
9.3.4.6大電流潤滑接觸中的電流導通情況及摩擦力384
9.3.5電接觸潤滑劑388
9.3.5.1滑動開關接觸件的潤滑劑389
9.3.5.2用於傳感器中滑動接觸的潤滑劑390
9.3.5.3接觸潤滑劑的選擇392
9.4復閤接觸394
9.4.1中間層對電特性的影響394
9.4.1.1中間膜層的結構和電特性394
9.4.1.2電流通過中間層的接觸機理399
9.4.1.3復閤金屬接觸麵極性對電導率的影響405
9.4.2電流的“潤滑”效應408
9.4.2.1電流對摩擦性能的影響408
9.4.2.2電流的“潤滑”效應機理410
9.4.2.3電刷材料對帶電摩擦性能的影響413
9.4.3電磨損416
9.4.3.1無電流接觸磨損416
9.4.3.2電流在磨損中的作用417
9.4.3.3無電火花下的電磨損影響因素420
9.4.3.4潔淨程度對電接觸區域的影響424
9.4.3.5存在火花和電弧時的磨損426
9.4.3.6減少電磨損的方法427
第3篇診斷與監測技術
第10章摩擦學中的電檢測方法430
10.1錶麵特徵430
10.2接觸區域與摩擦範圍的判斷434
10.2.1接觸區域的形成434
10.2.2有氧化膜的滑動接觸控製438
10.2.3金屬接觸點形成的實驗研究439
10.3材料和潤滑物的摩擦特性估測442
10.3.1錶麵膜的承載能力和潤滑性能的估測442
10.3.2在不完全的潤滑下的潤滑中間層的抗剪強度估計444
10.3.3通過電氣方法評估材料和潤滑劑的熱穩定性446
10.3.4錶麵塗層和錶麵膜的控製448
10.3.5測量和分析接觸特性的新型係統449
第11章監測技術454
11.1熱測量456
11.1.1紅外綫溫度測量456
11.1.2紅外綫溫度圖像測量的基本特徵457
11.1.3紅外綫熱係統的類型458
11.1.4形狀記憶效應溫度指示器462
11.1.5溫度膠465
11.1.6遠程溫度傳感器465
11.2電阻測量466
11.3監測接觸載荷469
11.4超聲波測量470
11.5無綫監測471
11.6監測和診斷技術的成本效益474
附錄476
附錄A粗糙錶麵的描述方法476
附錄B形狀記憶材料483
附錄C電接觸數據錶498
參考文獻508

前言/序言

  本書詳細闡述瞭可使諸多技術裝備中的移動和固定的電接觸達到和保持其可靠性要求的分析模型、工藝技術、方法與工具。例如汽車部件和飛機部件,大、小功率接觸件,滑動和斷路觸點,電子和控製設備以及機電係統等。它提供瞭已有文獻中很少論及的電接觸摩擦性能的廣泛描述,這些是研究人員和工程師很感興趣的問題。
  本書聚焦於連接中主要的機械和電氣問題,涉及應用領域和結構與性能的關係。本書很好地平衡處理瞭電接觸中的機械學和材料學,同時兼顧瞭其設計、開發和製造。本書提供瞭關於跨越接觸界麵的導電性以金屬錶麵形貌、載荷和材料的力學物理性能為函數,以及考慮到材料性能和潤滑效應的電性能與摩擦、磨損的內在聯係的完整介紹。考慮瞭不同退化機理的危害作用,如應力鬆弛或蠕變、微動、熱膨脹差異和金屬中間相的形成,以及它們對運行成本、安全、網絡可靠性、電力質量的影響,也對各種改善電接觸的可靠性和運行能力的方法,包括毫米、微米和納米級,做瞭討論。
  本書縮小瞭工程實踐中在設計和優化接觸性能上廣泛使用的經驗方法和與接觸相關的摩擦、機電特性的理論之間的差距。從接觸設計、研究和開發接觸材料,錶麵塗覆和潤滑以及貫穿於全書的各領域實際應用實例討論瞭電接觸中摩擦學問題的實用的解決方法和主要發展趨勢。
  本書提供瞭大量的接觸材料、塗覆和潤滑性能的參考圖錶,以及用於評估這些性能的各種測試方法。本書將成為專業研究人員、設計和研發工程師必不可少的實用工具。
  本書擴展瞭電接觸基本理論。各章中都包含瞭問題及解答。因而全書(或部分章節)既可作為參考書,也可用作研究生及高年級本科生的教材。

《電接觸理論、應用與技術》 內容概述 《電接觸理論、應用與技術》是一部係統性闡述電接觸現象、機理、設計、製造、可靠性及其在各個領域廣泛應用的專著。本書深入淺齣地介紹瞭電接觸領域的基礎理論,包括接觸電阻的産生機理、影響因素(如接觸壓力、錶麵形貌、氧化膜、汙染物等),以及觸點材料的電學、熱學、機械性能和壽命預測。 在應用方麵,本書詳細探討瞭電接觸在不同設備和係統中的具體錶現,例如開關電器(斷路器、接觸器、繼電器)、連接器(電力連接器、信號連接器)、印刷電路闆(PCB)的金手指、汽車電子、航空航天、軌道交通、通信設備以及微電子器件中的應用。書中分析瞭不同應用場景對觸點性能提齣的特殊要求,以及相應的解決方案。 技術層麵,《電接觸理論、應用與技術》涵蓋瞭觸點設計、製造工藝(如金屬加工、錶麵處理、鍍層技術、焊接等)、可靠性評估(如壽命試驗、加速壽命試驗、失效分析)以及電接觸的監測與診斷技術。本書還介紹瞭電接觸相關的國際標準和測試方法。 本書特色 1. 理論體係完善: 係統梳理瞭電接觸的核心理論,從微觀的錶麵形貌到宏觀的宏觀力學,將理論與實際緊密結閤,為讀者建立起堅實的理論基礎。 2. 應用場景廣泛: 覆蓋瞭電子電氣工程中絕大多數涉及電接觸的關鍵領域,通過大量工程實例,展示瞭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 3. 技術手段全麵: 介紹瞭從設計、製造到可靠性評估的全流程技術,為工程師和研究人員提供瞭實用的指導和參考。 4. 前沿技術追蹤: 結閤當前行業發展趨勢,對一些新興的電接觸技術和材料進行瞭探討,如高導電性閤金、耐磨損塗層、低接觸電阻的連接技術等。 5. 圖文並茂,數據詳實: 書中配有大量的示意圖、實物照片、以及實驗數據圖錶,直觀易懂,便於理解和應用。 讀者對象 高校相關專業學生: 機械工程、電子工程、材料科學、自動化等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可作為教材或參考書。 工程技術人員: 從事電器、電子産品、連接器、開關、汽車電子、航空航天、軌道交通、通信設備、半導體封裝等領域研發、設計、製造、質量控製和技術支持的工程師。 科研人員: 從事電接觸、材料科學、錶麵工程、可靠性工程等領域的研究者。 對電接觸技術感興趣的讀者。 本書能夠幫助讀者解決以下問題: 理解電接觸電阻的根本原因及其變化規律。 掌握選擇閤適觸點材料的原則和方法。 瞭解不同電接觸應用場景的技術挑戰和解決方案。 學習電接觸器件的設計、製造和測試的基本流程。 掌握電接觸可靠性評估的關鍵技術和失效分析方法。 識彆和避免電接觸失效的潛在風險,提高産品性能和壽命。 目錄(示例性,根據實際內容調整) 第一篇 基礎理論 第一章 引言 電接觸的定義與重要性 電接觸研究的曆史與發展 本書的結構與內容概覽 第二章 接觸錶麵與接觸電阻 金屬錶麵的微觀形貌與實際接觸麵積 錶麵粗糙度、氧化膜和汙染物的影響 赫茲接觸理論與實際接觸分析 接觸電阻的組成與影響因素 第三章 觸點材料 觸點材料的基本要求 常用觸點材料的種類與性能(銀基閤金、銅基閤金、貴金屬、難熔金屬等) 觸點材料的電、熱、機械性能 復閤觸點材料與塗層技術 第四章 電接觸的物理現象 接觸電弧的産生、發展與熄滅 接觸的磨損與失效機理 接觸的焊接與粘著 接觸錶麵腐蝕與汙染物的影響 第二篇 應用技術 第五章 開關電器中的電接觸 斷路器、接觸器、繼電器觸點設計與材料選擇 觸點分斷能力與壽命 觸點工作特性分析 第六章 連接器中的電接觸 電力連接器與信號連接器的電接觸要求 插拔力、接觸穩定性與可靠性 端子與導綫連接的電接觸 第七章 印刷電路闆(PCB)中的電接觸 PCB金手指的電接觸特性 PCB連接器與插座的電接觸 第八章 汽車電子中的電接觸 汽車連接器、開關、繼電器的電接觸要求 抗振動、耐腐蝕與高可靠性設計 第九章 航空航天與軌道交通中的電接觸 極端環境下的電接觸挑戰 高可靠性與安全性設計 第十章 通信與微電子設備中的電接觸 高頻信號傳輸的電接觸 微型連接器與引腳的電接觸 第三篇 設計、製造與可靠性 第十一章 電接觸的設計與優化 接觸壓力的選擇與計算 觸點形狀與尺寸的設計 觸點機構的設計與運動學分析 第十二章 觸點製造工藝 金屬加工與成形技術 錶麵處理與鍍層技術 焊接與釺焊技術 自動化生産與質量控製 第十三章 電接觸的可靠性與壽命預測 可靠性指標與評價方法 壽命試驗設計與數據分析 加速壽命試驗技術 電接觸失效模式與機理分析 第十四章 電接觸的監測與診斷 接觸電阻在綫監測技術 觸點狀態診斷與故障預警 第十五章 相關標準與測試方法 國際與國內電接觸相關標準介紹 典型電接觸測試方法 參考文獻 索引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能夠將非常深奧的物理現象,用一種直觀、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齣來。比如,在講解“電遷移”時,作者並非僅僅給齣公式,而是通過形象的比喻,描述瞭電子在電場作用下的“搬傢”過程,以及這個過程如何影響材料的微觀結構,最終導緻接觸失效。這種生動形象的講解方式,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輕鬆地理解並記住這些復雜的物理原理。

評分

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從更加宏觀和係統的角度來理解電接觸。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材料和技術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將科學原理應用於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書。書中對“電氣壽命”和“機械壽命”的區分,以及如何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讓我深刻體會到瞭工程設計中的權衡與取捨。而且,它還深入探討瞭電磁兼容性(EMC)等相關領域,將電接觸置於更廣闊的工程背景下進行討論,這讓我受益匪淺。

評分

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可靠性”這個概念的強調。在很多工程領域,性能往往是第一位的,但這本書卻花瞭大量的篇幅來探討電接觸的可靠性問題,包括如何預測接觸失效,如何提高接觸壽命,以及如何通過設計和測試來保證電接觸在各種復雜工況下的穩定性。書中對於“老化效應”的詳細分析,以及針對不同老化機製提齣的相應對策,都讓我看到瞭工程師們在追求極緻可靠性方麵所付齣的努力。我之前從未想過,一個看似簡單的電接觸,其背後的可靠性設計竟然如此復雜和重要。

評分

我一直覺得,很多看似基礎的科學理論,在實際應用中往往會因為一些“意想不到”的因素而變得異常復雜,而這本書恰恰將這種復雜性以一種極其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齣來。它不僅深入探討瞭各種電接觸材料的物理化學性質,比如電阻率、導熱性、硬度、塑性形變能力等等,還詳細分析瞭這些性質如何相互影響,共同決定瞭電接觸的長期穩定性和可靠性。比如,書中對“氧化膜”在電接觸中的作用的論述,就讓我大開眼界。我原本以為氧化膜隻會增加電阻,但作者指齣,在某些情況下,適當的氧化膜反而能起到保護作用,防止更嚴重的腐蝕,同時又分析瞭如何控製氧化膜的厚度和性質,以優化接觸性能。這種 nuanced 的視角,讓我對材料的理解不再是簡單的“好”與“壞”的二元對立,而是充滿瞭對微觀世界精妙調控的贊嘆。

評分

對於我這樣一個對材料科學和物理學有一定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好的平颱,讓我能夠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工程應用緊密結閤起來。它並沒有刻意地迴避一些復雜的數學模型,但又通過大量的圖錶和文字說明,將這些模型背後的物理意義解釋得十分透徹。例如,書中關於“錶麵粗糙度”對接觸電阻影響的章節,我原本以為粗糙度越大,接觸就越差,但書中卻詳細闡述瞭在某些情況下,適度的粗糙度反而有利於形成更多的微觀接觸點,從而降低宏觀接觸電阻,這種反直覺的結論,讓我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洞察力。

評分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本書在理論講解之後,並沒有停留在概念層麵,而是迅速轉嚮瞭豐富的實際應用案例。從微小的電子元器件到龐大的電力輸送係統,書中列舉瞭各種各樣電接觸的典型場景,並且針對每個場景,都深入分析瞭其麵臨的挑戰以及對應的解決方案。比如,在討論汽車電子中的電接觸時,書中詳細剖析瞭震動、溫度變化、腐蝕環境等因素對連接器可靠性的影響,並且提齣瞭諸如貴金屬覆層、彈性鎖定機構等設計思路,讓我第一次意識到,那些我們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電子設備,背後隱藏著如此多的工程智慧。尤其是一些高壓大電流的開關設備,書中對於弧的産生、熄滅以及觸頭材料的燒蝕過程的講解,讓我看到瞭工程設計與物理規律之間進行的嚴謹博弈。

評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編寫風格非常嚴謹,但也並不枯燥。作者在講解專業知識的同時,也穿插瞭一些曆史性的迴顧和一些前沿的研究動態,這讓我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整個電接觸領域發展的脈絡和未來的趨勢。比如,書中對“納米材料”在電接觸中的應用前景的展望,就讓我對未來的技術發展充滿瞭期待。它不僅告訴我“是什麼”,更告訴我“為什麼”以及“未來會怎樣”,這種前瞻性的視角,對於任何想要在這個領域深入發展的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評分

這本《電接觸理論、應用與技術》真是讓我眼前一亮,雖然我並非該領域的專業人士,但被它宏大的標題所吸引,本想窺探一番,沒想到卻意外地獲得瞭一次關於材料科學、物理學以及工程學交叉領域的深度洗禮。書中對電接觸的理論闡述,絕非簡單的公式堆砌,而是輔以大量生動形象的類比和清晰的圖示,將抽象的微觀世界具象化。例如,在解釋“赫茲接觸理論”時,作者並未止步於數學推導,而是深入淺齣地描繪瞭兩個彈性體接觸時,錶麵微觀形貌如何影響宏觀接觸性能,那種顆粒狀的接觸區域,以及電流如何在這些狹窄的通道中流動,仿佛就在眼前發生。接著,對於“焦耳熱”效應的講解,更是讓我領略到瞭能量守恒定律在實際工程中的威力,微小的電阻在巨大的電流作用下産生的熱量,如何可能導緻接觸失效,甚至引發更嚴重的後果,書中通過對不同材料在不同電流密度下的熱失效模式分析,讓我深刻理解瞭“細節決定成敗”的真諦。

評分

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內容豐富、邏輯清晰、論述嚴謹的專業書籍,但同時又具備瞭很好的可讀性。它不僅能夠滿足領域內專業人士的需求,也能夠啓發那些對相關領域感興趣的普通讀者。書中對不同應用場景的分析,讓我看到瞭理論知識是如何轉化為實際生産力的,也讓我對工程師們嚴謹細緻的工作態度肅然起敬。這本書無疑會成為我今後深入學習電接觸理論及相關技術的重要參考。

評分

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連接”這個概念。過去,我可能隻覺得連接就是把兩個導綫接在一起,保證電流能夠通過。但讀瞭這本書後,我纔明白,電接觸遠不止於此。它涉及到電化學、機械力學、熱力學等多方麵的物理過程,而且這些過程的相互作用,往往是動態且復雜的。書中對“接觸力”的深入分析,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接觸壓力的大小直接影響接觸電阻,以及如何在不同的應用場景下,通過巧妙的結構設計來維持一個穩定的、最優的接觸力。同時,它還探討瞭不同類型的接觸,比如滑動接觸和固定接觸,各自的特點、優缺點以及適用於哪些場景,這種細緻的分類和比較,極大地拓展瞭我的認知邊界。

評分

好評!好評!

評分

評分

不錯,正品!

評分

書很有用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書在看,還不錯

評分

書在看,還不錯

評分

書在看,還不錯

評分

專業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