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权是中国历史上著名书法家和诗人,也是唐时的多朝臣子,但史上对他的记载却不多。本书正是从不多的史实中,梳理挖掘,以历时顺序,从柳公权人生重要节点开展,再现一代书法大家的社会人生历程和艺术成就,力图还原一个真实柳公权。与此同时,书中对书法历史和艺术流变有着较为突出的阐述和分析,是一部厚实的作品。
和谷,男,1952年生,陕西铜川人。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一级文学创作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团顾问,陕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曾任陕西省文联副巡视员。其创作的《市长张铁民》《无忧树》等获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奖、新时期散文奖等。著作有《和谷文集》六卷、《音乐家赵季平》等五十多部,舞剧《白鹿原》编剧,兼事书法绘画。入选《中国散文通史当代卷》,《司马祠》等作品入选北京高考试卷和教材,一些作品被译为英文、法文。
001第一章/华原柳
012第二章/少年书生
040第三章/状元
071第四章/校书郎
093第五章/北上夏州
106第六章/入翰林
128第七章/起居郎
144第八章/库部郎中
155第九章/弘文馆
172第十章/中书舍人
189第十一章/花甲之年
225第十二章/集贤院
263第十三章/东宫
281第十四章/河东郡公
293第十五章/太子少师
312第十六章/最后的碑文
324第十七章/隐居鹳鹊谷
331第十八章/柳骨长存
339附录一/柳公权年表
350附录二/史评辑录
361附录三/参考文献
365后记
第一章华原柳
唐玄宗天宝年间,柳公权的祖父柳正礼官拜士曹参军,从京城长安前往邠州履职。过了渭河,沿着泾河的河谷北上,需要三几天的路程才能抵达目的地。
因豳、幽二字易混,唐开元时改豳州为邠州,即今陕西省彬县。柳正礼赴任前后,除遥远的西部边关时有战事外,曾经刀光剑影的邠州地域尚处于和平气氛之中。
官居正七品下的柳正礼,履行防御备战的职责,承担着修建维护桥梁、道路、舟车及驿站、舍宅的任务,继而管理辖区的户籍登记和杂徭征集,还得顾及田讼和婚姻等公务,“知籍方可按账目捉钱”,事无巨细,实在是个苦差事。
闲暇之余,也不免游览邠州名胜古迹,想寻找一点内心的安静。出城西,就是李世民为母庆寿由尉迟敬德监修的大佛寺。有时骑马东行百十里,去寻访周祖公刘的墓冢,隐隐听得见泾河的水声。
天有不测风云。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唐玄宗西逃,马嵬坡兵变,由第三子李亨继位为唐肃宗。战乱时期,在邠州当差的柳正礼提心吊胆,昼夜察看津梁关隘,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枕戈待旦,度过了一个个难熬的日子。直到战事稍有转机,公务恢复常态,柳正礼才舒缓了一口气。待避乱入蜀的玄宗回到长安之后,又与肃宗在十三天内先后辞世。经历了八年的动荡,大唐帝国由盛转衰,代宗一朝竭力医治战乱的创伤,逐步恢复了安定的局面。
若干年之后,生活在唐朝中后期的柳公权,年少时伫立于华原沟壑纵横的旷野上,或是到了晚年徘徊在唐长安城大明宫的长廊里,他也许遥想到了祖父在邠州做官时的情景,想象不到那里的严冬与酷暑是什么滋味。
祖父柳正礼无疑也是在柳家原乡间长大的,追溯先祖的功德和希冀,官至邠州司户参军,在那里驻扎了多年。按照七十致仕的朝规,老来还是一介芝麻官的柳正礼解甲归田,修身养性之余扶掖后人,还担当了孙子公绰、公权的启蒙老师。
柳正礼之次子柳子温,也就是柳公权的父亲,也是在柳家原长大成人,唐肃宗年间前往长安做官。到了唐代宗大历初年,柳子温离开京都,途经华原柳家原家中,稍加歇息几日,告别家人后继续北上,出任丹州刺史。
丹州,即今延安宜川。此地贡为麝香、蜡烛、龙须席,赋为麻、布。黄河在县东七里,河岸顿狭,乡人呼为石槽,悬水奔流,即今日之黄河壶口瀑布胜景。地处北方边地的丹州,曾经是羌胡之地,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多种族人口混杂,没有相当的执政经验和魄力是镇守不住的。柳子温想必既如履薄冰,又权衡左右,恪尽职守,才从刺史这一官职位置上得以引身而退的。
官至正六品的柳子温,在丹州刺史任上政绩如何,史册几无记载。可以想见的是,柳子温必定珍重历史赐予的好机遇,在官职品位上比父亲高出一筹,是凭借才智和实干得以擢升的。他虽然没有煊赫的政声,亦无劣迹,只是按部就班地致仕还乡,在华原柳家原偏僻的田园中,度过了平淡无奇的晚年。但他最为上心的恐怕也是教育子孙,以期子孙在功名上青出于蓝,续写华原柳氏未竟的理想。
柳子温的长兄柳子华,乃柳正礼之长子,也就是柳公权的伯父,在官职品位上高过胞弟。唐代宗永泰初,柳子华为严武西蜀判官、迁成都令。
柳子华仕途畅达,是凭借了西蜀长官严武的提携。严武虽属凶悍武夫一个,亦雅好作诗,此时杜甫因避乱入蜀,官员诗人严武带着酒肉来看望,便荐杜甫做其幕僚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便有了“杜工部”之称谓。作为严武密友,又同样擅于诗文的柳子华与杜甫也有过几番交集。之后,柳子华远赴今安徽西南部的长江港口,迁池州刺史,励精图治,也饱览了江南如诗如画的风景。
从池州回到唐长安的柳子华,“入为昭应令,知府东十三县捕贼,寻检校金部郎中、修葺华清宫使。元载欲用为京兆尹,未拜而卒。自知死日,预为墓志。”(《旧唐书》柳公权传附)距唐长安城六十里地的华清宫,自古以来就是游览沐浴胜地。旖旎秀美的骊山风光,自然造化的天然温泉,吸引了在关中建都的历代天子。柳子华既然胜任修葺华清宫使,不仅需要周密干练的组织实施才干,尚须有文化底蕴和对建筑艺术的审美水准。无疑,他是难得的人选。
作为修葺使的柳子华,当然熟知华清宫的来龙去脉。周幽王修建骊宫,秦始皇砌石起宇骊山汤,汉武帝重新修葺,北周武帝造皇堂石井,隋文帝重加修饰,唐太宗营建汤泉宫,到了唐玄宗几经扩建,新宫易名华清宫。至此,华清池成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罗曼史的发生地,先后十年间的每年十月,唐玄宗都要偕贵妃和亲信大臣来华清宫避寒,直至翌年暮春才返回京师长安。安史之乱,使得大唐王朝从巅峰直落而下,华清宫也由盛转衰。
帝国积重难返,华清宫事过境迁。白居易的《长恨歌》脍炙人口,华清池犹如一件精美绝伦的瓷器,只可惜已经被摔碎了。柳子华的修葺华清宫使,惨淡经营,不管如何尽职尽责,殚精竭虑,却像把破碎的精美瓷器重新粘连起来一样,再也无法恢复大唐王朝昔日的辉煌。当朝宰相元载运气正好,欲用德才兼备的柳子华为京兆尹,未拜而卒。其预料到死日将至,已经提早给自己制作好了墓志,人都称他有自知而知人之明。
……
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都情有独钟,而“柳体”更是其中的翘楚。这本书的题目《真书风骨:柳公权传》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目光,尤其是“风骨”二字,让我对内容充满了遐想。在我心中,“风骨”二字,代表着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一种正直不阿的人格,更是一种在艺术上追求极致的魄力。我迫切地想知道,柳公权是如何将这种“风骨”融入到他的“真书”之中,创造出那独树一帜、影响深远的“柳体”的。我希望在这本书中,我能够了解到柳公权在创作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他的思考,他的感悟,以及他对书法的独特见解。我期待作者能够通过翔实的史料,为我展现一个立体、饱满的柳公权形象,不仅仅是他的艺术成就,更包括他的性格特质、人生经历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我希望能够通过阅读这本书,更深刻地理解“柳体”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不仅仅是技巧上的精湛,更是其背后所蕴含的一种坚韧不拔、正直挺拔的精神力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这位伟大书家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那如同笔下“柳体”一般,刚劲有力又不失飘逸洒脱的灵魂。
评分拿到这本《真书风骨:柳公权传》,我的第一感觉是沉甸甸的。这不单单是书本本身的重量,更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一种对古代书法艺术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我一直对“行”与“神”在中国书法艺术中的重要性有着自己的理解,而柳公权的“柳体”,在我看来,正是这种“行”与“神”完美结合的典范。我迫不及待地想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他如何将“行”的端庄、遒劲与“神”的灵动、飘逸融为一体的答案。我希望作者能够细致地描绘柳公权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书法风格变化,以及这些变化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政治、文化因素。是否曾有某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某场关键的政治变动,或是某种深刻的人生感悟,直接影响了他的笔墨走向?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更清晰地认识柳公权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书法家,更是一位在那个动荡时代里,有着自己思想和抱负的士大夫。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他与其他文人墨客的交往,他对当时社会现象的看法,以及他对艺术的独到见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的,不仅仅是“柳体”的形,更是“柳体”背后的魂,是柳公权这位历史人物的真实风骨。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来自于对“风骨”二字的深刻解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风骨”不仅仅是一种文学或艺术的风格,更是一种人格精神的象征。而柳公权,恰恰是以他坚毅、正直、不媚世俗的品格,与他那如同刀剑般刚毅挺拔的“柳体”书法相得益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将这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让我看到的柳公权,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真实个体。我期待作者能够通过生动的笔触,描绘出柳公权在人生道路上所经历的种种考验,他如何坚持自己的艺术原则,如何在权势面前保持独立,以及他在仕途上的起伏跌宕如何影响了他的创作。我尤其希望能够深入了解他与当时社会各阶层人物的交往,以及这些交往如何丰富了他的阅历,从而体现在他的书法作品中。这本书的“传”字,让我充满了对人物传记的喜爱,它意味着我将有机会跟随作者的视角,走进柳公权的世界,去感受他作为一代宗师的孤独与辉煌,去理解他艺术成就背后的心路历程。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读到一个充满传奇色彩,又饱含人生智慧的柳公权。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古代书法家的人生经历都有一种近乎痴迷的好奇。柳公权,这个名字在我心中,早已不仅仅是一个书法家,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种精神的传承。我总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位书法家的作品,就必须深入了解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以及他的人生遭遇。这本《真书风骨:柳公权传》的书名,尤其是“真书风骨”这四个字,便深深触动了我。在我看来,“真书”代表着书体的规范与严谨,而“风骨”则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气质,是一种超越技法的生命力。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柳公权是如何在严谨的“真书”基础上,融入自己独特的“风骨”,从而开创出影响后世千年的“柳体”。我设想着,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史料,去考证那些可能被历史尘埃湮没的细节。我希望在这本书里,我能读到关于柳公权成长过程中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了解他年少时的刻苦练习,以及他在艺术道路上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与突破。我更希望,作者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叙述事件,而是能深入挖掘柳公权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去理解他创作时的心境,以及他如何将自己的思想、情感、甚至是哲学理念融入到每一笔每一画之中。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柳公权的心灵深处,去感受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孤独、坚持与伟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深深吸引了我,那种沉静而又不失力量的视觉冲击力,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直接与那个笔走龙蛇、瘦金体风骨的柳公权对话。我一直对中国古代书法史怀揣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偏爱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书法大家。柳公权的名字,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符号,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对艺术极致追求的代表。我常常想象,在那个没有网络、没有现代科技的时代,一位书法家是如何凭借一管毛笔,在一张宣纸上,将自己的情感、学识、以及对世界的理解倾注其中,最终成就流芳百世的墨宝。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窥见柳公权创作的秘密,了解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那些足以影响他艺术生涯的重要事件。我渴望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塑造了他那独特的“柳体”风格,那种如同刀剑出鞘般刚劲挺拔,又如弱柳扶风般飘逸洒脱的魅力。这本书的“传”字,更让我充满了期待,它意味着我将跟随作者的笔触,深入了解柳公权的人生轨迹,从他的少年时代,到他成为一代宗师的辉煌,再到他晚年的心境变化,每一个细节都可能蕴含着他艺术成就的钥匙。我尤其好奇,在那个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一位文人墨客是如何平衡仕途与艺术的?他的政治抱负是否与他的书法造诣相辅相成?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的问题。
评分感谢京东,希望京东经常搞活动。快递员高培德非常认真负责,每次投递都非常周到。
评分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 “颜筋柳骨”的美誉。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行草书有《伏审》、《十六日》、《辱向帖》等,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柳公权亦工诗,《全唐诗》存其诗五首,《全唐诗外编》存诗一首。
评分我是给我老爸买的,准备十一回家带给老人家,老人家喜欢书法,但愿这本书老人家能喜欢。书装祯很好,赞。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真不错,25折入手,赞赞赞。
评分书法独成一大派,作家出版社这个系列书不错,谢谢京东
评分写得像历史书了,很怀疑写作的动机
评分这服务非常满意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真不错,25折入手,赞赞赞。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真不错,25折入手,赞赞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