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盛唐衰2:贞观长歌

唐盛唐衰2:贞观长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古月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唐朝
  • 贞观之治
  • 历史小说
  • 历史故事
  • 王朝兴衰
  • 古代史
  • 政治斗争
  • 人物传记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ISBN:9787113207120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883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40
字数:24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驰骋古今,畅游庙堂江湖;剖析人性,再观盛衰之道。帝王将相,前车之鉴;此书如镜,映人功过。兴对亡,盛对衰,古往对今来。荒淫对勤政,酷法对仁怀。定六合,平四海,隋殁对唐开。明镜太宗喜,弄獐明皇爱。安史之乱社稷忧,黄巢起义江山坏。盛衰循环如春秋之交替,兴亡轮转似日月之瓜代。

  这盛衰的道理看似浅显,人们却不断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周武王在牧野逼纣王自焚,继承尧舜禹汤的优良传统建立盛世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烽烟四起,各路诸侯拥兵自重,战事不断,民不聊生;嬴政灭六国,天下一统,却被一个小小的亭长夺了江山;杨坚的出现完成南北统一,中华帝国再次进入盛世,但他死后十几年间,家底儿就被儿子败得精光;老李家从老杨家手中接过传国玉玺,缔造了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即使是这样的盛世仍然逃不出盛极而衰的命运……

  成败谁人定?盛衰岂无凭?吹散厚厚的尘埃,展开讲述盛衰兴亡的历史长卷,让我们回到一千五百年前,尽量擦掉成功者撰写历史时对自己的粉饰和对失败者的抹黑,还原真实的风流人物,细细体会其中的盛衰之道。古月,当代颇具代表性的新历史作家,耗时五年,终于完成了五卷本“唐盛唐衰”系列,全书百万余字,堪称巨著,完整再现了三百年大唐帝国气势磅礴的恢宏传奇。

内容简介

  

李世民是位伟大的皇帝,这并不是通过几本史书得出来的结论,从诗歌到文物,从正史到小说,都能得到充分论证,当然,李世民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手下灿若群星,在创业过程中,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李世勣、刘文静、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辅佐他取得辉煌战绩;在守业过程中,有魏徴、长孙无忌、李靖、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马周、王珪、褚遂良、李道宗等人陪伴左右,在他们共同努力下,盛唐才能达到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屹立于世界之巅,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骄傲。《贞观长歌》就是描述的这一历史进程。

有人说,李世民让手下篡改了历史,根据我们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应该是有所修改,但修改的程度很难太大,且不说编造历史那非人力所能及的工作量,看看这位史官是谁吧,褚遂良!很难用文字描述出这位先生有多耿直,看看他是怎么死的就行了。

另外,玄武门之变有哪些是是非非?大唐如何与突厥斗智斗勇?唐三藏西行取经有着怎样的真实经历?武媚娘是如何杀女栽赃的?薛仁贵如何三箭定天山?武媚娘是如何让一步步走向垂帘听政的?且看书中分解。


《贞观长歌》大事年表

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即位

公元627年,李世民改年号为“贞观”

公元628年,玄奘和尚西行取经

公元630年,杜如晦病逝

公元630年,李靖夜袭阴山,大破颉利可汗

公元635年,李靖、侯君集等大破吐谷浑

公元635年,唐高祖李渊驾崩

公元636年,长孙皇后病逝

公元637年,武士彟的女儿入宫做才人,被赐名为武媚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

公元643年,魏徵病逝

公元643年,太子李承乾造反

公元645年,李世民御驾亲征高句丽

公元648年,房玄龄病逝

公元649年,李世民驾崩

公元649年,唐高宗李治即位

公元655年,武媚娘杀害王皇后和萧淑妃

公元662年,薛仁贵三箭定天山

公元664年,武媚娘垂帘听政

公元665年,李治、武媚娘封禅泰山

公元668年,大唐收服高句丽

公元669年,李勣病逝

公元683年,李治驾崩


作者简介

  古月,原名胡超凡,酷爱经、史、子、集,长期研读《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文风别具一格,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尤其擅长以简洁生动的文字、神采飞扬的叙事笔法讲述通俗历史故事,是当代颇具代表性的新历史作家。作者耗时五年,终于完成了五卷本“唐盛唐衰”系列,全书百万余字,堪称巨著,完整再现了三百年大唐帝国气势磅礴的恢宏传奇。

目录

第一章 玄武门之变

父子真有矛盾吗 / 002
李渊是怎么想的 / 004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 005
不要得罪女人 / 007
天赐良机 / 008
凶多吉少 / 012
玄武门之变 / 016
不够完美 / 018
什么是国家利益 / 021
崭新的一页 / 023

第二章 狼族传说

北方的狼族 / 026
恩威并重 / 029
虚则实之,实则虚之 / 032
传国玉玺的魅力 / 035
天真 / 037

第三章 有志青年走仕途

坎坷仕途路 / 042
健全的制度 / 044
仰望天空不会给你力量 / 046
藏龙卧虎 / 049
变相炒作 / 051
十年寒窗一举成名 / 053
帅可以当饭吃 / 056
国家机器 / 059

第四章 倒啖蔗

牝鸡之晨 / 066
民主与专政 / 067
智者用人所长 / 070
马周火了 / 072
法律需要严酷吗 / 074
不如杨广 / 076
割股以啖腹 / 078
你说我容易吗 / 081
房谋杜断 / 084
封禅泰山 / 085
大唐国歌 / 088
不要和流氓斗智 / 090
和流氓斗勇/093

第五章 贞观之歌

尘归尘,土归土 / 096
伟大的女性 / 097
爱屋及乌 / 100
吃喝玩乐那些事 / 101
蝴蝶效应 / 103
两件喜事 / 105
一场四赢的婚姻 / 106
东方明珠 / 108
女儿和百姓 / 113
闹心的一年 / 115
一面镜子、一盏灯 / 117
报喜不报忧 / 120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 121
“坑爹” / 123
太子是个变态 / 126
李世民面前的一堵墙 / 128
太子的教育工作 / 132
强烈谴责,深表遗憾 / 133
并不只是传说 / 136
走向如来 / 138
皇兄麴文泰 / 141
取经归来 / 144

第六章 贞观落幕

战火燃起 / 148
仁德圣主 / 151
牛人、高人和自信的人 / 153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155
风险与效益并存 / 156
善后工作 / 158
脑子小,胆子大 / 159
皮肤病者想当王 / 161
多民族大融合 / 163
天命 / 165
平凡而又伟大的人 / 167
名将归天 / 168
死生有命 / 171
伟人的一生 / 172

第七章 难承父志

新皇上任三把火 / 176
落霞与孤鹜齐飞 / 177
宫廷纷争 / 181
爱的种子发芽了 / 183
自残骨肉 / 185
耿直的褚遂良 / 186
容人之量 / 188
藏污纳垢之地 / 191
李治背后的黑手 / 193
西突厥的最后一位可汗 / 196
征讨高句丽 / 200
三箭定天山 / 202
长治久安 / 205
“垂帘听政” / 207

第八章 初唐谢幕

唐朝女人半边天 / 210
祭天地,哄群臣 / 212
无法拒绝的请求 / 213
一个王朝的终结 / 215
谥号贞武 / 217
高危工种 / 220
种树郭橐驼传 / 222
黄台瓜辞 / 224
到底是个怎样的皇帝 / 226

后 记

前言/序言

  兴对亡,盛对衰,古往对今来。  荒淫对勤政,酷法对仁怀。  定六合,平四海,隋殁对唐开。  明镜太宗喜,弄獐明皇爱。  安史之乱社稷忧,黄巢起义江山坏。  盛衰循环如春秋之交替,兴亡轮转似日月之瓜代。  这盛衰的道理看似浅显,人们却不断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周武王在牧野逼纣王自焚,结束了延续近六百年的商王朝,继承尧舜禹汤的优良传统建立盛世西周。几百年后周王朝倾颓,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大地烽烟四起,各路诸侯拥兵自重,战事不断,民不聊生。嬴政灭六国,天下一统,但他万万料想不到,原本想要千秋万世的大秦帝国只传了两世,便被一个小小的亭长——刘邦——夺了江山。西汉兴、西汉亡,东汉兴、东汉亡,魏晋之后,华夏大地再次分崩离析,南朝虽然偏安一隅,但也避免不了几大家族轮流坐庄,北朝更是折腾得热火朝天,伴随着一个又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崛起的,是一个又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的衰败。  杨坚的出现完成南北统一,中华帝国再次进入盛世,但他的命比秦始皇强不到哪去,自己死得不明不白,而且死后十几年间,家底儿就被儿子败得精光。老李家从老杨家手中接过传国玉玺,他们的表现总算不负众望,举国上下一片祥和: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军事强盛……各个方面都达到封建社会的一个顶峰,成为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  即使是这样的盛世仍然逃不出盛极而衰的命运,并且衰得一塌糊涂。唐朝最后一位皇帝昭宣帝李柷丢了祖宗基业,华夏大地也再次陷入混乱之中……成败谁人定?盛衰岂无凭?吹散厚厚的尘埃,展开讲述盛衰兴亡的历史长卷,让我们回到一千五百年前,尽量擦掉成功者撰写历史时对自己的粉饰和对失败者的抹黑,还原最真实的风流人物,细细体会其中的盛衰之道。
盛唐气象:初探开元盛世的辉煌与底色 一、 乱世烟云,大唐初立的峥嵘岁月 本书并非聚焦于贞观朝的“长歌”与“转折”,而是将目光投向大唐王朝建立之初,那段波澜壮阔、奠定盛世基业的峥嵘岁月。我们试图剥开后世对初唐的浪漫化滤镜,直面隋末烽烟散尽后,中原大地百废待兴的严峻现实。 1. 关陇集团的权力游戏与内部张力 李渊的太原起兵,并非一蹴而就的英雄赞歌,而是一场复杂的政治豪赌。本书细致梳理了关陇贵族集团内部的权力分配与制衡。从房玄龄、杜如晦等寒门士子的崛起,到长孙无忌等关陇元勋的地位巩固,再到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我们分析了这种由军事集团主导的政权结构,如何在初创阶段维持稳定,又如何在权力更迭中埋下后世藩镇割据的隐忧。书中通过对几位关键人物(如刘文静、裴寂等)命运的深入剖析,揭示了早期中央权力体系的脆弱性。 2. 天下形势的梳理与战事的回溯 初唐的巩固,建立在对各地割据势力的清除之上。我们摒弃简单的“征战史”叙述,转而聚焦于不同地域的特殊性。例如,对萧铣、窦建德等南朝残余势力的“软抵抗”分析,探讨了他们在地方士绅中的深厚根基;对薛举、薛仁杲在陇西的长期困扰,揭示了唐朝在西部边疆治理上的水土不服与军事压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洛阳之战的重新审视,不仅关注李世民的军事谋略,更着眼于隋末民生凋敝对战争形态的深刻影响。 3. 制度的萌芽:休养生息的初步尝试 在战火硝烟尚未完全散尽之时,国家重建刻不容缓。本书详细考察了初唐在土地、赋税、户籍制度上所做的初步探索。早期的“均田制”是如何在实际操作中,面对大量流民、荒芜土地和地方豪强的阻力而艰难推行的。我们分析了《贞观律令》的雏形,其体现的法律精神是“宽简”,但这种宽简的背后,是统治者对“轻徭薄赋以待民力恢复”的迫切需求。这为后来的“贞观之治”提供了制度上的胚胎,而非凭空出现的奇迹。 二、 丝路重开与文化交融的序曲 盛唐的开放性并非一朝形成,其根源深植于初唐对外部世界的谨慎探索与主动接纳。 1. 西域的“羁縻”政策与军政并用 本书着重探讨了唐朝对突厥的早期战略——从最初的结盟、和亲,到后来的军事打击。我们分析了李靖对东突厥的决定性一战,其意义不仅在于军事的胜利,更在于确立了唐朝对漠北草原无可争议的宗主权。同时,对西域“羁縻府州”制度的早期实践进行了梳理,展示了唐初统治者如何利用当地部落首领,以最低成本维持广袤边疆的稳定。 2. 佛教的再兴与道教的地位提升 在社会重建期,精神信仰的重塑至关重要。本书探讨了初唐时期,佛教在朝廷中获得复苏的政治动因,以及道教因李唐皇室的尊崇而获得独特地位的现象。我们对比了不同宗教在服务于“大一统”思想构建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对社会道德重塑的潜移默化影响。 3. 文风的转型:从宫廷应制到朴实自然 初唐的文学,正处于宫廷的典雅与民间的质朴之间挣扎。我们分析了初唐诗歌(尤其是初唐四杰)如何试图摆脱六朝绮靡之风,学习汉魏古朴之音,但又未完全达到盛唐的浑厚与自信。这种“转型期”的文化特征,是理解后续文学爆发的基石。 三、 社会生活与民生百态的侧写 1. 城市规划与里坊制度的初创 本书描绘了初唐都城长安的初步面貌。不同于后世成熟的里坊制,初唐的城市管理体系尚在摸索中,商业活动的限制与开放程度,反映了统治者在恢复经济与加强控制之间的摇摆。对坊市界限的考察,能窥见初唐社会秩序构建的初始形态。 2. 庶民阶层的微光 史书多记载帝王将相,本书则试图通过地方志、碑刻等零星材料,勾勒出普通农民、手工业者在重建家园中的艰辛与希望。例如,在水利工程的修复中,普通百姓所付出的劳动,以及他们对“安居乐业”的朴素期待,是支撑起整个国家机器运转的底层动力。 结语:通往“贞观”的漫长准备 本书将初唐视为一个充满张力、快速演进的“准备期”。它不是最终的辉煌,而是奠定辉煌的基石。我们力求展现,大唐的盛世并非横空出世,而是建立在一系列艰难的政治抉择、血腥的军事统一和审慎的制度试点之上。理解了初唐的筚路蓝缕,方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即便如“贞观之治”这般的光辉时代,其内部也依然潜藏着未被解决的矛盾与待完成的改革任务。本书试图提供一个更立体、更具动态视角的初唐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实在是太妙了,它有一种古朴典雅的气韵,读起来像是沉浸在一壶陈年的老茶里,回味悠长。作者的遣词造句,既有唐人诗赋的清丽洒脱,又不失现代叙事的清晰流畅。尤其在描写一些重大事件的转折点时,那种张力把握得恰到好处,能让读者的心弦跟着剧情的跌宕而起伏。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人物复杂面貌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准,没有一味地褒贬,而是呈现出他们作为“人”的真实面貌——有光辉,也有局限。这种叙事上的平衡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历史的敬畏之心。读完一个章节,我总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精神的洗礼,被带入了一个充满张力与智慧的古代世界,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共鸣。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深远的感受,是一种关于“兴衰”哲学的思辨。它并非止步于讲述“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在深入探讨“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这种状态能维持多久”。作者在描述盛世的辉煌时,总能不动声色地埋下关于潜在危机的伏笔,这种未雨绸缪的笔法,让盛大的场面之下,总有一种隐约的惆怅感萦绕。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任何宏大体系内部必然存在的张力与矛盾。读完之后,我不仅对那个特定朝代的兴衰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我对所有组织、所有文明,乃至人生本身的持续发展与必然衰变的循环规律的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智慧启迪,而非仅仅是历史知识的灌输。

评分

这本书的开篇就展现出了一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作者对初唐那段风云变幻的时期的叙述,仿佛把我一下子拉回到了那个群星闪耀、万象更新的时代。尤其是对几位关键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他们的决策、他们的挣扎、他们的雄心壮志,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那种细节的捕捉,比如描述宫廷礼仪、边疆风物的笔触,既有文献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生动。读下去的时候,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在那个信息闭塞、信息不对称的年代,最高统治者是如何权衡利弊,做出影响千古的决定的。这种对历史脉络的梳理和对人性深度的挖掘,使得这本书远超一般的历史读物,更像是一部宏大的历史长卷,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产生对“大势所趋”与“个人抉择”之间关系的深刻体悟。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探讨治理的艺术与人性的复杂。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抱着极大热忱的读者,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考据上的扎实程度是令人叹服的。它所呈现的不仅仅是史书上的只言片语,而是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整合与消化,构建出一个立体可感的历史场景。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材料筛选和观点提炼上的巨大心血。他似乎总能找到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细节,然后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巧妙地拼凑起来,从而还原出一个更加真实、更具烟火气的时代图景。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查阅地图或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这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互动,说明作者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这种严谨与深入的结合,让这本书具有了极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同时又保持了面向大众读者的可读性。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堪称一绝,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式记录,而是像一个精密的钟表,各个齿轮咬合得天衣无缝。作者似乎深谙“留白”的艺术,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总能留下足够的空间供读者去想象和推演。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节奏感,从早期的开拓进取,到中期的繁荣稳定,再到后期的某些微妙的隐忧,这种递进的层次感处理得非常自然,毫无生硬的痕迹。它不是简单的时间线索,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主题,将不同的事件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每当我以为自己已经摸清了作者的叙事套路时,他又会用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或者一个深挖的侧面来拓宽我的视野,这让整个阅读体验充满了新鲜感和探索欲。

评分

可以的,蛮不错的,值得一读。

评分

字号合适,看着挺舒服的,送货也很快,以后还会经常光顾京东

评分

买了好多东西一样没少,都很满意,因为自己的粗心麻烦了客服好半天,但客服二话不说耐心解决赞一个

评分

写的很好,更新颖!

评分

看见解释说的不错,了解一下唐史。

评分

好书,便宜,实惠

评分

奸臣作梗,使得大唐蒙难、皇帝蒙羞,李隆基惶惶如丧家犬般逃出京城长安,在马嵬驿留下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评分

书到了,'质量不错,赶着活动买的也便宜,满意!

评分

唐朝到了晚期,真的也是各种问题丛生啊,一代帝国陨落,可叹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