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新概念作文系列图书历来受读者欢迎;
2.书内作品质朴清婉、笔触细腻;
3.本书精选新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具实力作者的代表作;
内容简介
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是由清华、北大等十四所高校联合举办的全国性文学比赛,继郭敬明、韩寒、张悦然、七堇年之后,新一届新概念获作文大赛新生代潜力股写手力作。其中,有一代青少年自我与梦想的呐喊,有校园生活、青春情愫的细细诉说,有故土之思、人生感悟,有对现实的关照、对人性的思索,还有各种新鲜的文体实验。
作者简介
涂山乔,青年作家、图书编辑
第十三届、第十四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者,“花火”第一届超级明星文学新人选拔赛全国28强之一,曾任《拉萨晚报》记者,《风华·新概念作文获奖者范文》系列图书主编。
目录
PART1——她是黯淡星
时光积匣/王书娅
好久不见/李乃琛
童话里都是骗人的/何晓宁
年轻的蝴蝶兰/杨一欣
就像璀璨星光/王书娅
演员/王若兰
PART2——在岛屿之间
怪 兽/何晓宁
逃 离/冯瀚乐
七零八落——沈思岚
请 假/胡啸天
我的玛茉莉/张心怡
无爱者自拥/王若兰
PART3——流年花事了
第十三级阶梯/王书娅
绿 洲/沈思岚
写给“弟弟”们/叶烘楠
起风了/苗杰
我会大张旗鼓地回归这里/冯浩华
百可/王译彬
PART4——第十三个星座
青城山下白素贞/滕卢涛
人脑电波垃圾站/沈思岚
水生/胡星海
中毒/两个三
晚歌/舒阳
雪葬/吴百川
陈楚九/王若兰
PART5——双马镇来客
没有风筝的春天/何晓宁
珀舅舅/崔健
临夜/吴百川
昨夜星辰/王书娅
改变的,没变的/李乃琛
高考之外/余姗姗
精彩书摘
绿 洲
她从杂志中抬起头,十指交叠捧起水壶。西去的长途汽车自进入沙漠以来,窗外就是一成不变的薄沙丘和杂树。她欣赏着缓缓后退的景致,不时偷瞥一眼邻座的男人。
车上的乘客大多拉上了窗帘打盹儿,昏暗中手机翻开又盖上的亮光倏忽即逝。
水汽热腾腾地熏蒸着她的脸,眼镜没一会儿就蒙上了迷离的水雾。她心不在焉地摘下眼镜擦拭,盘算着如何跟他搭话,最终还是用了最快捷的办法——共同话题。
“嗯,您也看《绿洲》?”她扬了扬膝上的杂志。
四目相对一秒有余。
“这本书叫《绿洲》?”他掀起封面瞟了一眼,“我不知道,这是同事送的。”
客车缓缓驶入沙漠腹地,顺着公路的静脉流入沙漠的心脏。
逼仄的小书店内冷冷清清,没几个顾客。光线偏黄,有如暮色将近。几步之遥的大街上,阳光普照。日光过于明亮,给人一种做什么都光明正大的感觉。此时的她缩在书店一隅翻找杂志的样子,乍看来真有些偷偷摸摸。
从一摞杂志中准确地抽出《绿洲》,她起身熟练穿梭在狭窄的通道间,硕大的书包没有蹭掉一本书。
《绿洲》这本杂志她每期必买。镇上唯一的书店老板是个很懂经营的人,向来不多不少只进两本,两本都卖掉后才继续进货。不过,《绿洲》每月只有一本,老板说另一本有人订阅了。她不订阅是因为想享受这份提心吊胆的期盼——害怕哪个人心血来潮就把唯一的《绿洲》买走了。尽管小镇人口稀少。
老板面前有个男生俯身写着什么,她在一旁等候。只见老板拿出新的《绿洲》给他。那个男生把书塞进包里匆匆离去,单肩包滑下肩头露出跟她一样的校徽。
她瞥了一眼登记簿最末的名字,管仲宁。暗自腹诽,管仲和管宁居然合体了……
一阵颠簸后她从车上醒来,邻座的男人还在看那本卷边的旧杂志。
她打了个呵欠懒懒地说:“您这本书是前年的吧。”男人好像看入迷了,被打断后迷茫地嘟囔:“是吗?不知道。”
她尴尬地一笑:“抱歉,我是《绿洲》的编辑,在沙漠里遇见读者觉得挺有缘的。”
学校的图书室像魔法变出的秘境,每天傍晚准时开启结界的大门。她掐点赶来,还是有人捷足先登,一个熟悉的名字占据了首位。管仲宁背对书架坐在大厅中,她则绕过大厅来到她的御座——书架尽头孤零零的一张桌子。她拂去桌上的灰尘,坐下看书。没一会儿图书室里三三两两聚集了几对刚填饱肚子的学生,在大厅里小声说话,大声笑。
才看了两章内容,她发现图书室异常安静。人走光了,那个管仲宁还在。突然萌生出好奇,他在看什么书?她把好奇心强压下去继续看了一章,直到图书室阿姨拉长嗓门喊:“收馆!”她贪婪摄取了最后几行字才合上书。
阿姨可能心情不大好,大嚷着叫他们关灯。管仲宁似乎不常来,对这道命令一头雾水。
“你不用管,我去关。”她觉得自己把手一挥,十分潇洒。
走出门时,管仲宁正在黑漆漆的走廊上站着,很容易被误会成在等她。她看了眼表上闪烁的荧光字,随即脸色一变,飞奔出图书室朝教室跑去。管仲宁好像愣了一下,不过最后还是跟着她奔到了教室。直到跑到已经开始晚自习的教室外,看见管仲宁的身影闪进了自己身后那扇门,她才大悟,原来姓管的一直在邻班啊……
“是吗……”男人说,“幸会幸会。我同事啊,是你们的忠实读者呢。”
“那真难得,我们的受众是青少年啊。”
“嗬,那家伙心里还是个少年呢。”男人打趣道。
汽车在一处站牌前停下。天色近晚,暮色四合,沙丘背后冒出缕缕炊烟。每一个绿洲就是一处站点。
乘客们走下车去舒展筋骨。她独坐出神,咂摸着男人的话。
心里是个少年……吗?
沙漠的夜晚冷得像山尖上积聚的一泓雪水。几乎睡了一天的乘客们此时照样睡得很沉,车内回荡着有轻有重的呼吸声和此起彼伏的呼噜声。她在心里默数着白天经过的几个绿洲——四年来,那些地方都被她一一踏遍。
邻座的男人还没有睡,正在吃力地发短信。她得以看清收件人的名字——真的撞上了,十年没有见过的人的名字,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出现在邻座男人的手机屏幕上。
她很惊讶自己的镇定。四下沉静的车厢里,她仿若自言自语般地嘟囔:“明天就到最后一个绿洲了。”
短暂的期末,匆忙的文理分科,青春离去得既荒唐又绵长,像疾速行驶的列车一样匆匆迎面而来又疾驰着与我们擦肩而过。
她得知管仲宁留在理科班是一个日头特别大的燥热的中午。她用凉水揩了好几把脸以保持清醒,然后立在宿舍的公用电话前,深吸了一口气。
“管仲宁,是我。”
“哦……什么事?”
“你不是说要学文吗?”
“这个,是前几天刚决定的。你也知道啊,我毕业要回阿克苏老家的,学理比较方便,这是真的。”
“这样啊,那你好好努力吧,再见。”
“再见。”
她搁下话筒,脑袋被风扇吹得一阵眩晕。忍不住埋怨自己——最后一句话为什么要说“再见”呢?该死!真俗气!
果真,那是她跟管仲宁说的最后一句话。文科部和理科部是相背而立的,高中最后两年他们就这样成了近在咫尺的陌生人。她忘记了自己是怎么熬过去的,没有朋友,没有可以倾诉可以互相鼓劲的人,简直像一具行尸走肉,瞎掉了双眼茫然地徘徊在沙漠中心。
日复一日高强度的学习中,她想起管仲宁的时间间隔越来越长。临近高考前,几乎把他忘了。——直到发榜那天,她才如梦方醒。她不知道,自己一直都把对他的记忆放在心底,到了某一个结点就会自然而然地冒出来。
四处打听管仲宁的成绩,得到的却只是含糊的回答——他?好像考得不太好……可是也没听说他复读呀……不知道要去哪儿上学……
失望与隐忧啃噬她的心。此时她惊恐地发觉,行走沙漠的这两年,她已经不知不觉失去了与管仲宁的联系。这下子,天涯海角,人海茫茫,再无寻回他的可能。高考后的暑假,她调动自己那可怜巴巴的人脉,打听管仲宁的下落。还是,没有一点儿消息。
这个人,仿佛藏进沙漠的某处了。
北疆的天空逐渐揭去了拒人千里的黑纱,睁开迷蒙的双目,望着滚滚红尘中慢吞吞移动的客车。天刚蒙蒙亮,旅客们纷纷准备早饭,在饭菜的香气中,她和邻座男人同时开始收拾行李。
两天的旅程,他们已经彼此熟悉。她会心一笑,便问:“您也在最后一站下吗?”
“是啊。”男人答,“我同事来接我。——方便的话和我们一起?我们帮您找人!”
“那倒不麻烦了。”她摆摆手,“不过您是做什么工作的……”
“气象观测站上班的。”男人笑起来,“其实主业是帮政府种树。”她赔着笑了几声,想起男人的行李中那一顶草绿色的鸭舌帽。
密密麻麻的电子稿件铺满整个电脑屏幕,如同无数个针尖戳进她的眼睛。编辑部里开着幽蓝的冷光灯,岑寂。隔壁明亮的休息室里其他编辑说笑的声音清晰可闻。她摘下眼镜,揉着发酸的鼻梁,疲惫地眨了眨眼睛。然后关了电脑,又关掉灯,独自坐在黑暗里。
大学毕业后来到《绿洲》编辑部工作,梦想实现得如此轻而易举。起初她觉得欣喜,不过工作两年多以后欣喜早已被磨平了,她又开始怀疑,这到底是不是梦想的生活。
一定是因为人际交往障碍吧,不管在什么环境里,我都像拼图里一个没有凹凸接口的方块那样格格不入。
毕竟过惯了独来独往的生活,她放弃抱怨把工作干下去,告诉自己,因为你在旅途的路上,所以你活该孤独——也许只有竹官的信寄来的时候,她的心才会猛地跳动一下。
竹官是一个古怪的作者。在回车键一敲便能群发稿件的年代,他却固执地千里迢迢寄来文稿。尽管如此,竹官的来稿四年间从未间断过,时不时混在全国各地的信件中,特大号的手工信封格外扎眼。
编辑瞥到那个大信封,顺手丢在一旁——不是稿件质量太差,只是这个竹官,投稿连地址都不写。而且文章根本不符合稿约,写的永远是沙漠里的生活见闻,新鲜是新鲜,可寄错地儿了。
竹官的第一封信出现在编辑部那晚,她彻夜难眠,脑海里翻腾着过去的事。怎么看都感觉是那个人,竹官,和那个姓管的……这么多年了,他还在看《绿洲》啊……难道他知道我在这里吗?那为什么不写地址呢?——带着胡思乱想,那年春天她回了新疆,去了很多地方,想起了很多过去的事,就是没见到那个过去的人。再后来,她每年都会去新疆,坐着长途汽车在沙漠线上转一圈。来年依旧如此。
她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不死心,或许再一个十年,或许明天就不行了。而竹官的来信雷打不动,如同眼前的海市蜃楼,或者一片虚幻缥缈的绿洲。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一个月前。新年即将到来,竹官的稿件也破天荒地是一篇校园小说。她展开毛糙的信纸,读着那些熟悉的字,那内容与她的青春如出一辙。
看到文章结尾的话,她在小隔间的塑料桌板上哽咽——“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空,决不占你的心地。”
她径直走到主编的电脑前,告诉他这篇稿子一定要用,并且她会把稿费送到不知名的作者手里。主编吃惊地看了她好一会儿,大概在想一个不爱说话的小姑娘怎么突然强硬起来。
众编辑也处在云里雾里之时,她毅然请了一个星期的假,带上新印出的油墨芬芳的《绿洲》,又一次踏上了进疆的旅程。
这一次,仿佛真的有天意,她一上车,就发现邻座上有一个拿着《绿洲》在看的人。
即将到达终点站,车里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乘客。沙漠的黄昏,落日熔金,沙砾光辉灿灿。新疆的日光那样强烈。她在心里算了算,刚刚好,十年了。
邻座的男人用她听不懂的语言讲着电话,她把头靠在座椅上,一呼,一吸,堵在身体里的郁结随着这一深呼吸而彻底舒散。
她想象着这些年的一切都没有发生,自己只是在书店里找《绿洲》,耽搁了些时间而已。
客车抵达最后一个绿洲,缓缓停靠。远处的沙丘背后闪出了一辆破吉普车。随着邻座男人的招手呼喊,车窗里伸出了一个脑袋。戴着草绿色的鸭舌帽。满头的自来卷,迎着风沙乱飞,像野马的鬃毛似的。
快步走过去,生怕慢一点儿他就会被淹没在岁月的尘埃里。
她淡淡看了一眼,然后平静地摘下眼镜,闭眼默数一、二、三。
睁开眼的一刻,她明白,绿洲到了,雨季也来临了。
……
前言/序言
《风华·第十八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者范文B卷》 一、 导言:青春的澎湃,文字的潮汐 在这本《风华·第十八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者范文B卷》中,我们汇聚了第十八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脱颖而出的篇篇佳作。它们是青年学子们思想的火花,是情感的流淌,是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更是对时代脉搏的敏锐捕捉。大赛自创办以来,始终以其前瞻性的视野、鼓励创新的精神,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搭建了一个展现才华、交流思想的舞台。而“新概念”三个字,本身就承载着突破、革新与独特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场作文比赛,更是一次关于文字表现力、思想深度与人文关怀的集体探索。 本届大赛B卷的获奖作品,延续了新概念作文大赛一贯的多元化风格,展现了当代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内心世界的细腻感受,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它们或以朴实真挚的笔触描绘生活细节,或以犀利深刻的洞察剖析人性,或以天马行空的想象构建奇幻世界,或以恢弘的叙事展现宏大主题。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灵魂,一个正在构建属于自己精神世界的个体。 本书的出版,旨在将这些优秀的、具有时代印记的青年创作定格下来,供读者品读、借鉴与启发。它不仅是大赛成果的集中展现,更是对中国当代青少年文学创作的一次有力证明。在这里,你可以听到来自他们心底的声音,感受到他们蓬勃的生命力,更可以一起去思考,去感悟,去发现文字背后那些更深层次的意义。 二、 获奖作品精粹: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共鸣 1. 现实的温度与关怀: 本卷作品中,不乏对现实生活细致入微的描摹,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关照。作者们以年轻人的视角,敏锐地捕捉到日常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角落。可能是社区里一位默默奉献的老人,可能是城市里匆忙赶路的普通人,也可能是网络时代下新生的社群与文化。 例如,一些作品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家庭关系的微妙变化,父子之间代沟的弥合,母女之间无声的理解,以及朋友间坚定不移的情谊。这些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以其真挚的情感和贴近生活的细节,触动人心。它们让我们看到,即使在平凡的日子里,也蕴含着动人的力量和深刻的哲理。 另一些作品则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议题。或许是对环境问题的忧虑,对教育体制的反思,对公平正义的呼唤,亦或是对信息爆炸时代下个体迷茫的探讨。作者们并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叙事,引发读者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他们的文字,如同一个个冷静的观察者,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层层剥开,展现出隐藏其中的真实与困境,同时也闪烁着对未来的希望与期盼。 这些作品的价值,在于它们提醒我们,青春的目光并非只聚焦于个人得失,更能够怀揣着对世界的好奇与责任。它们展现了新一代青年对社会脉搏的感知能力,以及用文字发出自己声音的勇气。 2. 内心的风景与成长: 成长是永恒的主题,而在这些年轻的笔尖下,成长的轨迹被描绘得尤为生动。他们记录着青春期的迷茫、冲动、叛逆,也抒发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在跌跌撞滖中获得的顿悟与蜕变。 有作品深入挖掘少年的内心世界,将那些不易言说的情绪——孤独、不安、喜悦、渴望——化为细腻的文字。他们描绘了第一次心动的悸动,第一次失落的痛苦,第一次独立做决定的决心。这些作品就像一面面镜子,映照出无数读者曾经或正在经历的青春期片段,引发强烈的共鸣。 成长不仅是心智的成熟,更是自我认知的过程。一些作者通过叙事,展现了角色如何从懵懂走向通透,如何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如何克服内心的恐惧,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这些成长故事,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它们告诉我们,即使犯错,即使迷失,只要坚持前行,总能抵达更好的自己。 文字也成为他们梳理内心、与自我对话的工具。在那些充满哲思的段落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对价值取向的思考,以及对内心宁静的追寻。这不仅仅是青少年的独白,更是对人类普遍生存困境的探索。 3. 想象力的飞扬与艺术的探索: 除了现实主义的深刻,本卷作品中也闪耀着令人惊叹的想象力与艺术的探索。作者们不拘泥于传统的叙事模式,大胆尝试新的表达方式。 奇幻的想象世界在字里行间徐徐展开。有的作品构建了虚构的国度,拥有独特的规则与魅力;有的则将现实与幻想巧妙融合,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作者天马行空的创造力,也通过寓言、象征等手法,折射出对现实世界的某种隐喻与思考。 在语言表达上,这些作品也充满了活力与创新。他们大胆运用新词汇、新句式,尝试不同的叙事视角。有的语言生动活泼,充满青春气息;有的则深邃沉静,富有诗意。他们敢于打破常规,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最真实的感受与思想。 甚至有作品在结构上进行大胆的尝试,如非线性叙事、多线索交织等,挑战读者的阅读习惯,也展现了作者在文学技巧上的初步探索。这些作品,如同初生的艺术家,带着对未知的好奇与对艺术的敬畏,勇敢地迈出了探索的步伐。 三、 赛题的回响与时代的烙印 第十八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题目,如同一次次思想的“发令枪”,激发了青年学子们创作的热情与潜能。本卷获奖作品,正是对这些赛题最生动、最鲜活的回响。 大赛题目往往具有开放性与启发性,鼓励学生从多元的角度审视世界,从不同的维度挖掘生活。无论是探讨“记忆的重量”,还是描摹“沉默的力量”,抑或是追问“何为真正的自由”,这些题目都指向了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与人文关怀。 获奖者们并没有简单地“回答”题目,而是将题目作为创作的起点,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与思想积累之中,从而创作出具有独特个性的篇章。他们用文字,将抽象的题目具象化,用鲜活的故事,赋予题目以生命。 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也深深烙印着时代的印记。它们反映了当代青年所处的社会环境、他们所接触的信息、他们所面临的挑战。网络文化、全球化进程、科技发展等因素,都在不经意间渗透到他们的笔下,成为他们创作的养分。 例如,在一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信息过载的焦虑,对虚拟社交的反思,以及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寻找自身价值的努力。这些主题,是当代青年独有的经历,也是这些作品之所以具有时代意义的重要原因。 四、 阅读的启示与未来的展望 《风华·第十八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者范文B卷》不仅仅是一本供人消遣读物的集子,它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启示录。 对于青少年读者而言, 这里有同龄人的心声,有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困惑与解答,有他们对世界的探索与思考。阅读这些作品,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理解同龄人,汲取前行的力量。同时,优秀的范文也能为他们的写作提供宝贵的借鉴,学习不同的表达方式,拓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 本书是了解当代青少年思想动态、写作水平的窗口。它展现了以“新概念”为代表的创新性写作教学所取得的成果,也为未来的教学改革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与思路。 对于文学爱好者而言, 这是感受中国当代青年文学创作活力的绝佳机会。你可以从中发现新的写作声音,看到文学发展的可能性,并与这些年轻的创作者一起,共同探索文字的边界与力量。 这本书所传递的“风华”,是青春的朝气,是思想的锐利,是情感的真挚,是文字的魅力。每一位获奖者,都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他们的文字,是点亮我们内心的一束光。 展望未来,我们期待着新概念作文大赛能够继续孕育出更多优秀的青年创作者,他们的笔尖,将继续描绘属于这个时代的宏大画卷,也必将书写出更加辉煌的文学篇章。而这本书,正是这幅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它记录着过去,也昭示着无限可能性的未来。 让我们一同翻开这本《风华》,与这些年轻的灵魂对话,感受文字的力量,体味青春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