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上的互联网+汽车 沃尔沃、上汽集团力荐

风口上的互联网+汽车 沃尔沃、上汽集团力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贠强 著
图书标签:
  • 互联网+汽车
  • 汽车行业
  • 沃尔沃
  • 上汽集团
  • 数字化转型
  • 智能汽车
  • 汽车科技
  • 商业模式
  • 行业分析
  • 未来汽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7948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203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8
字数:22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政策决策者,管理人士,经济投资人士,科普阅读。

无人驾驶、智能汽车离我们远吗?

互联网真会颠覆传统汽车业吗?

汽车行业会爆发专利大战吗?

中国汽车业的前途何在?

我国汽车业能否借这次浪潮实现逆转?

本书给出了分析与答案。


内容简介

本书用通俗的语言从动力系统、控制系统和商业模式三个方面描绘了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观察和对比特斯拉、谷歌、苹果等互联网科技公司与沃尔沃、奔驰、宝马、奥迪、丰田等传统汽车企业在新能源、自动驾驶方面的部署,同时结合知识产权竞争策略,展示了对未来汽车发展*具影响力的两大阵营博弈的全景图。*后,结合国内的政策环境和产业情况,探讨了我国“互联网+汽车”的发展之道。

作者简介

贠强

工学博士,博士后,国家专利信息领军人才。现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科技报告服务与产业情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2006年以来一直从事专利信息检索与咨询工作,为北京市和全国多家大中型骨干企业提供过专利情报分析、专利战略咨询等服务。2010年进入中信所工作,开始重点关注新能源汽车领域,承担过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研究项目,其中“电动汽车全球产业与创新资源调查”课题研究成果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2年,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国家专利信息领军人才”。

主要关注:新能源汽车、车联网与智能汽车等领域。

目录

第1篇 四个轮子+沙发的进化

第1章 电力驱动——动力系统的进化 / 2

电动汽车让空气更清洁 / 2

电动汽车的发展简史 / 4

电从哪里来,这才是关键 / 5

电动汽车发展目标与现状 / 11

第2章 无人驾驶——控制系统的进化 / 22

无人驾驶汽车让交通更安全 / 22

无人驾驶车辆的由来 / 25

DARPA无人驾驶汽车挑战赛 / 27

无人驾驶汽车的技术实现 / 33

无人驾驶汽车的现状与趋势 / 40

第3章 开放共享——商业模式的进化 / 47

汽车共享让城市更畅通 / 47

汽车共享模式的发展历程 / 50

共享经济:一种新常态 / 56

第4章 技术、法律和伦理——进化的挑战 / 69

技术挑战:更强、更快、更便宜 / 69

法律挑战:发生交通事故该由谁来承担负责 / 77

伦理挑战:紧急状况下到底该撞谁呢 / 78

第2篇 互联网颠覆者兵临汽车城下

第5章 特斯拉:钢铁侠的颠覆式创新 / 82

硅谷实现了底特律的梦想 / 82

电动汽车——亲民好用才是王道 / 87

电动﹢无人﹢共享=未来的特斯拉 / 91

第6章 谷歌:汽车的发明先于电脑是一种错误 / 94

谷歌无人驾驶汽车目的何在 / 94

谷歌无人驾驶汽车胜算几何 / 96

开放合作:谷歌并不打算亲自造车 / 100

第7章 苹果:是否能重新发明汽车 / 102

真的会有Apple Car吗 / 102

Apple Car能复制iPhone的成功吗 / 104

Apple Car将会怎样制造 / 106

第8章 沃尔沃:2020零伤亡、零排放 / 110

沃尔沃的价值观:天人合一 / 110

零伤亡——沃尔沃安全的终极使命 / 116

零排放——沃尔沃环保的终极使命 / 121

第9章 BBA:坚决不做硅谷的代工厂 / 126

为荣誉而战的德国汽车 / 126

BBA集体亮剑CES?2015 / 128

对抗谷歌,BBA联手收购Here地图 / 133

默克尔亲自挂帅德国工业4.0 / 136

第10章 丰田:氢燃料电池才是未来 / 139

丰田的远见与务实 / 139

当Tesla遇到Mirai / 143

无人驾驶,丰田也纠结 / 146

第3篇 汽车专利大战你准备好了吗

第11章 专利决定生死 / 150

什么是专利 / 150

什么是核心专利 / 156

什么是专利战略 / 160

第12章 特斯拉和丰田开放专利的背后 / 169

特斯拉到底有没有掌握核心科技 / 169

丰田为什么不再独霸燃料电池专利 / 175

这是未来终极替代能源的路线之争 / 179

第13章 汽车专利大战将从哪里点燃 / 182

汽车行业会爆发专利大战吗 / 182

磷酸铁锂电池局部专利战争始末 / 186

无人驾驶——下一个专利大战火药桶 / 200

第4篇 谁来拯救中国汽车

第14章 中国制造2025:吹响中国汽车升级集结号 / 208

中国制造2025: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 / 208

中国制造2025的底气何在 / 211

第15章 比亚迪:我不是中国的特斯拉 / 214

专注成就电池大王 / 214

不做特斯拉的翻版 / 217

第16章 百度:是否比谷歌更懂中国道路 / 223

没有方向盘的设计是不对的 / 223

百度CarLife:初露锋芒 / 226

第17章 滴滴快的:共享经济在中国发展的缩影 / 232

汽车共享在中国的野蛮生长 / 232

汽车共享在中国的困境与希望 / 236

第18章 阿里﹢上汽:ZUI具实力的互联网﹢汽车组合 / 243

中国互联网一哥与汽车一哥的握手 / 243

互联网汽车:跑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的汽车 / 247

第19章 乐视﹢北汽:ZUI接近硅谷的互联网﹢汽车组合 / 250

贾跃亭:乐视造车即使万劫不复我也义无反顾 / 250

走,到硅谷和苹果抢人去 / 254

第20章 易到﹢奇瑞﹢博泰:ZUI具想象力的互联网﹢汽车组合 / 259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 259

“为共享而生”的智能电动汽车 / 268

第21章 万向:ZUI具潜力的新能源汽车公司 / 271

鲁冠球——ZUI值得敬佩的中国民营企业家 / 271

为造电动汽车,万向不惜崩盘 / 275

第22章 中国汽车的机会在哪里 / 280

传统汽车——市场换不来技术 / 280

互联网﹢汽车——以正合,以奇胜 / 283

前言/序言

序 一

2015年12月,上海的冬日暖阳缓缓铺散,街道与商场到处是美丽的节日装饰,而中国的汽车行业经历了十几年高速增长期后的第一个小寒冬,开始拥抱竞争更加残酷、技术更迭更加快速、销售个位数增长的“新常态”。

此时上海边上的江南水乡余温未散,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刚刚在乌镇落下帷幕。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先生正是本次大会唯一的汽车界代表。他受邀就“智能制造转型与升级”的议题发表主题演讲,畅谈沃尔沃汽车近年来在车联网和自动驾驶方面的创新成就。作为大会唯一参展的汽车,沃尔沃全新豪华SUV XC90亦在大会上大放异彩,把人们从对自动驾驶的概念性憧憬带入了现实生活,被誉为“来自未来的汽车”。

信息革命发展到今天,正如本书作者贠强所述,汽车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已是大势所在。汽车工业从蒸汽机时代开始已走过了一百多年历史,如今年纪轻轻的互联网让这个老牌传统行业又焕发新生。互联网预言大师、全球畅销书《失控》一书作者凯文?凯利甚至预言,未来汽车不再只是个交通工具,而是一台拥有四个轮子的智能化电脑,是人类除了家、办公室和公共空间之外的第四空间。人们开始畅想未来的汽车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安全、清洁、环保、实时交互、自动驾驶、高度智能、永不碰撞……

为了把这些设想一步步变成可能,所有汽车人将永不停止探索的脚步。汽车从最初基本的支持人的功能,通过互联网+(智能互联),来实现解放人,理解人,它将拥有高度智能和智慧,主动探索和满足人的需求。智能互联、自动驾驶和电气化是现代汽车的三大趋势。这将引发一系列巨大的变革,包括消费者生活方式的变革;IT通信技术的变革;基础设施的变革;甚至影响人类社会进程。汽车的产品形态也将产生根本变化,工业制造4.0和个性化定制是必然趋势,商业模式的变化已经从电商、维修、汽车金融、二手车、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始,将逐渐延伸到供应链前端的设计、研发和生产。

沃尔沃是全球最早展开智能汽车研究的汽车公司,我们的自动驾驶项目组成立于2005。2015年我们在北京六环高速公路将全球首个公共路面自动驾驶测试项目DriveMe带入中国,我们目标在2020年销售完全自动驾驶汽车,最终达到“零伤亡”的美好愿景。沃尔沃也是欧洲最先发布插电式混合动力的汽车品牌,在电气化领域拥有约40年的丰富经验。我们在11月刚刚发布了全球新能源战略,预计在中期新能源汽车比重会达到总销量的10%。

自1927年创立以来,源于北欧文化中对自然和人的尊崇,沃尔沃汽车一直践行“以人为尊”的哲学思想,倡导以安全、健康、环境友好为基础的简约自然幸福的生活方式,这也正是处于发展新常态和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人需要的正向价值观。从当下道未来,让我们共同努力,让人类的汽车生活更智能更清洁更美好!


沃尔沃汽车中国研发公司总裁

沈 峰  

2015年12月30号 上海

序 二

当今汽车产业面临互联网思维和新能源技术的双重夹击,未来汽车将如何发展?本书用通俗的科普语言描绘汽车电力驱动动力系统和无人驾驶控制系统的发展历程,介绍特斯拉、谷歌、苹果等互联网科技公司与沃尔沃、奔驰、宝马、奥迪、丰田、上汽等传统汽车企业在新能源、自动驾驶方面的部署和思考,展示了互联网科技公司和汽车企业两大阵营博弈的全景图。

众所周知,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就业面广、消费拉动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汽车产业链和技术壁垒远远高于手机等家电产业,所以汽车产业难以发生互联网科技公司快速颠覆汽车行业的变革,但二者之间的跨界融合和创新驱动必将日趋频繁与激烈,而且是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2014年7月23日,上汽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在上海签署“互联网汽车”战略合作协议,开启了中国汽车企业与互联网公司跨界融合的先河,双方将开展在“互联网汽车”和相关应用服务领域的合作,共同打造面向未来的“互联网汽车”及其生态圈。

成熟的“互联网汽车”应该具备六大特征:与传统汽车驾驶完全不同的驾驶体验、零伤亡的智能安全、低碳环保、人机交互、多方互联以及自动驾驶系统。成熟的“互联网汽车”或许还需等待二三十年才能普及,但上汽和阿里将在2016年发布起步级的“互联网汽车”新车型,“互联网汽车”将走出概念与想象的阶段,开始用行动和实践说话。

“互联网汽车”不仅面临技术挑战、法律挑战和伦理挑战,还面临大众汽车消费观念从买到租的大转变。在知识产权争夺战中,特斯拉和丰田为了引领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方向,采取主动放开目前专利技术的策略。中国汽车企业和互联网科技公司能否跨界融合和创新驱动,能否借“互联网+汽车”的东风,实现企业快速发展,唯一出路就是必须掌握核心技术。


上汽集团上海捷能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系统集成及项目管理部总监

罗思东  

2015年12月7日


序 三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部伴随着交通和信息通信工具由简单向复杂、由低级向高级的历史过程。一百多年前发明的汽车,使人类从狭窄的生活空间走了出来,实现了便捷、自由、快速移动的梦想。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汽车进入高速增长和发展时期。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79亿辆,其中汽车1.72亿辆。随之而来,汽车的噪声、废气、拥堵、车祸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困扰,常常让人们感到烦躁、无助、遭受侵害……因而,汽车有时已成为了人类心灵里的梦魇。

人类与生俱来就具有呼吸清新空气、享受宁静生活的权利,渴望像鱼群游弋、雁阵飞行般的自由通畅出行。二十多年前,欧美日就描绘了以汽车自动驾驶为核心的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ITS)未来三十年发展战略目标,经过无数人的研究与努力,这个目标正在逐步变为现实。特别是近年来物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更加快了这一发展进程。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贠强研究员的这本《风口上的互联网+汽车》,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近十年来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移动互联网和共享交通系统的发展状况,是继《改变世界的机器》、《汽车的未来》、《汽车不确定的未来》、《插电式汽车的未来》、《未来车世纪》和《车联网决战第四屏》等著作后,较全面地介绍汽车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著作。《风口上的互联网+汽车》大量引用史料及新闻报道,栩栩如生、娓娓道来,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不仅可以作为专业人士查阅有关内容的参考资料,也可以作为社会大众了解未来汽车发展方向的科普读物。

AlphaGo战胜李世石这一石破天惊的事件,使我们感到一个更智能、更环保、更经济、更便捷、更舒适、更人性的自动驾驶汽车及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时代会比预期更快到来。因此,期待着贠强研究员和专家学者编撰更多关于未来汽车及交通系统的著作,加快新技术、新知识、新理念传播与普及,共同推动一个更加美好的交通社会早日到来。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谢 飞  

2016年3月12日  

序 四

2008年,金融危机乌云压城,汽车产业岌岌可危。比尔?盖茨在计算机的传统展会COMDEX上揶揄汽车产业界:如果通用汽车像计算机产业那样激流勇进,我们今天都能开25美元一辆的汽车,而且一加仑汽油可以跑 1 000英里。通用汽车虽然深陷危机,仍不忘反唇相讥:如果汽车像计算机那样(装Windows)的话,一天可能莫名其妙崩溃两次,“reset”发动机还不行,必须得“reinstall”,安全气囊弹出来前有个对话框,让你确认“are you sure?”。

8年后,COMDEX已经没落,CES强势崛起,汽车豪占1/3的格局。是计算机赢了,还是汽车赢了?

作为一个计算机界的老兵,在即将出征汽车疆域之际,一口气读完贠强先生所著的《风口上的互联网+汽车》,难抑兴奋之情。此书不啻于战场地图,战局走势一览无余。最重要的是,先前那个问题有了答案。

难以想象,第一辆电动汽车诞生于1890年,第一个为汽车更换电池的服务在1910年出现,可是,这些新事物在后来者——汽油车的攻城拔寨中迅速消失。一晃近百年,现代意义上的电动汽车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复辟,彼时角色互换,汽油车守江山,借助石油产业扼杀电动车的生长。10多年以后,最早的明星Fisker倒下,试图复兴换电商业模式的Better Place倒下,在宿命即将又一次重复的时候,特斯拉从硝烟中冲了出来,而它,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汽车,则更像计算机的一辆汽车。

当一台设备的电子和软件部分占整体成本过半(多数高端车)、电池占成本过半(电动汽车),当它将被印上苹果的LOGO(千呼万唤的Apple Car),当它的后备箱里藏着一台超级计算机(具有自动驾驶能力的车),当它通过开源社区开发(Local Motors社区)的时候,您还能把它与传统汽车联系在一起吗?

这次传统汽车行业面临的对手并不是一个孤独的复辟者,而是呼啸而来的一个新时代。新能源汽车,汽车共享,车联生活,智能驾驶,一波盖过一波。当这个世界的交通流与信息流、能源流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动能融汇贯通的时候,划时代的变革就此拉开帷幕,这个机遇对于很多人来说一生可能只有一次,甚至超过比尔?盖茨当初的想象。

笔者也纵身跃入了这一大潮,无他,因为时代的召唤,更因为一个深埋心中的愿景——首都摆脱“首堵”,也许只需要10年。

今天的北京有近600万辆机动车,多数是私家车,场外仍有百万人排号买车,为每年的6万个车牌号惆怅。车越来越多,停车越来越难(以一辆车两个停车位计算,那么城市15%~20%的土地用于了停车),限行让更多人买车,路上越来越堵,废气排放导致雾霾,交通事故居高不下,形成恶性循环。为什么都要买私家车?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北京只有7万辆出租车,即使加上滴滴和优步的“游击队”,仍然无法为多数人提供即时、按需的出行服务。

那么,想象一下这个场景:10年后,北京只有100万辆私家车,但同时有200万辆出租车,



穿越迷雾:未来出行生态的深度洞察与战略布局 本书聚焦于全球汽车产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入剖析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为核心驱动力的深刻转型。它并非对单一品牌或现有市场格局的简单描摹,而是着眼于宏观趋势、技术前沿与商业模式重塑的全局性、前瞻性研究。 第一部分:宏观浪潮下的产业重构 本书将首先勾勒出全球汽车产业当前所处的历史交汇点。我们不再讨论汽车是“交通工具”还是“电子产品”的二元对立,而是深入探讨“移动空间”的定义正在如何被彻底颠覆。 一、 动力系统的范式转移:从内燃机的黄金时代到电驱的全面胜利 本章将详尽分析电池技术、电驱动系统、高压平台架构的最新进展,以及这些技术如何重塑汽车的工程设计语言。内容涵盖固态电池的商业化挑战与机遇,碳化硅(SiC)功率半导体在逆变器中的应用如何提升效率与续航,以及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对电动汽车普及的深层影响。本书将超越简单的续航里程比较,探讨如何构建可持续、高效率的能源补给基础设施,包括超充网络、换电模式的优劣势对比,以及V2G(Vehicle-to-Grid)技术如何将电动汽车纳入智能电网体系,成为分布式储能单元。 二、 软件定义汽车(SDV)的底层逻辑与挑战 软件正在成为汽车的核心价值载体。本部分将深入剖析SDV的架构演进,从分布式电子控制单元(ECU)向域控制器、中央计算平台(CCP)的转变过程。我们将详细探讨操作系统(如QNX、自研OS)的选择、中间件层、以及面向OTA(Over-The-Air)的整车生命周期管理体系。重点分析如何构建安全、可靠、可迭代的软件供应链,以及功能安全(ISO 26262)与信息安全(ISO/SAE 21434)在软件驱动时代的新要求。 三、 智能驾驶的现实路径与伦理边界 本书将清晰区分L2+、L3、L4级别的技术本质、商业化瓶颈及法律责任归属。我们不沉溺于对完美自动驾驶的浪漫想象,而是聚焦于如何通过高精地图、高算力芯片、多传感器融合(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的迭代,在特定场景(如高速公路、城市领航辅助)实现安全可靠的商业部署。同时,深入探讨自动驾驶决策背后的算法黑箱问题、数据隐私保护,以及在突发事件中,系统设计者应如何预设的伦理框架。 第二部分:生态融合与价值重塑 汽车不再是孤立的产品,而是高度集成于数字生态中的终端。本部分探讨跨界融合如何创造新的价值链。 四、 车联网(V2X)的技术落地与商业模式 本书剖析C-V2X和DSRC等通信技术标准下的差异化应用。重点讨论车路协同(V2I)如何通过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升级,反哺自动驾驶的安全冗余。在商业应用层面,探讨基于连接性的数据服务(如保险、维护、娱乐内容分发)的变现潜力,以及如何平衡车主数据所有权与服务提供方的利益。 五、 共享出行与“所有权”观念的松动 分析共享出行服务(如Robotaxi、订阅制服务)如何改变传统经销商和售后服务的模式。本书将模拟未来城市中,个人拥有车辆的比例变化趋势,以及制造商如何从“卖车”向“卖里程”、“卖服务”转型。探讨订阅服务(Subscription Model)在硬件功能解锁、性能升级中的可行性及消费者接受度研究。 六、 供应链的韧性与重构:从“精益”到“敏捷” 芯片短缺、地缘政治冲突暴露了传统全球化供应链的脆弱性。本章将研究汽车产业链如何向区域化、多源化发展。重点分析关键原材料(如锂、钴、镍)的战略储备、回收再利用技术(即“第二生命”电池利用)的成熟度,以及半导体垂直整合(IDM模式回归)对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 本书最后一部分将超越技术细节,探讨企业在战略层面必须做出的关键抉择。 七、 跨界合作的边界与壁垒 分析科技巨头(如大型互联网公司、芯片设计公司)与传统汽车制造商在合作中如何定位自身角色。探讨“自研核心技术”与“生态合作”之间的平衡艺术。企业需要明确:是希望掌握全部核心价值链,还是甘愿成为特定领域的卓越供应商?本书将提供一套评估合作伙伴战略契合度的框架模型。 八、 人才结构升级与组织变革 软件驱动的汽车工业需要全新的复合型人才。本书详细阐述传统汽车工程师如何向软件工程师、数据科学家转型,以及企业组织架构(如敏捷开发小组、跨职能团队)需要如何调整以适应快速迭代的产品开发节奏。成功的转型不再是营销上的宣传,而是组织内部基因的彻底改变。 九、 监管环境的演变与全球化布局 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如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美国的自动驾驶测试法规、中国的新能源补贴政策)如何塑造市场竞争格局。企业在制定全球化战略时,如何预判和适应不同监管环境带来的合规成本与技术路径选择的差异。 总结: 本书提供了一个不依赖于任何特定品牌叙事的、关于未来移动出行世界的全面蓝图。它旨在为行业决策者、技术规划师以及对未来趋势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结构清晰、逻辑严密、同时富有前瞻性的分析工具和战略参考,帮助理解和驾驭这场深刻的技术与商业革命。本书关注的是“如何构建下一个十年汽车产业的基础设施和商业规则”,而非对现有成就的复盘。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文化融合”这一隐性议题的关注。在探讨传统汽车制造商与科技公司进行深度合作或内部组织变革时,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战略层面,而是深入到了企业文化的冲突与兼容性问题。他指出,速度的差异、决策机制的冗余以及对风险的容忍度,是跨界整合中最难跨越的鸿沟。这种对“人”和“组织”层面的洞察,使得整本书的立论不再是冰冷的技术堆砌,而是充满了对商业实践的深刻理解。书中对于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企业在应对数字化浪潮时所展现出的独特“基因”的对比分析,尤其发人深省。这让我意识到,成功转型需要的不仅仅是资本和技术投入,更需要一场自上而下的“精神革命”,这部分内容的深度远超我的预期。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控制得非常精准,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交响乐指挥家在掌控着乐章的起承转合。它并非那种平铺直叙、枯燥乏味的教科书式论述。在某些关键转折点,比如探讨用户数据安全和隐私边界的章节,笔锋骤然一转,变得审慎而深刻,引发了读者对于技术伦理的深层思考。而在分析市场竞争格局时,文风又变得犀利果断,直指核心痛点,毫不避讳地揭示了既有巨头转型的艰难与新锐力量的野蛮生长。这种在严谨分析与引人入胜的故事性之间自由切换的能力,是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它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更像是一场与高手的深度对话,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被潜移默化地拓展了。

评分

读完第一部分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信息整合与宏观视野的构建上展现出了非凡的功力。他似乎拥有将海量碎片化的行业新闻、技术报告与商业案例编织成一张清晰逻辑网的能力。其中对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的细致描摹,特别是对于软件定义汽车(SDV)这一核心概念的阐释,角度非常新颖。很多同类书籍往往停留在概念的罗列,但这本书却深入挖掘了这种范式转移对传统汽车制造哲学产生的冲击与重塑。作者在描述技术迭代速度时,那种紧迫感和预判性,让我仿佛置身于高速发展的赛道中央,亲身感受着每一次技术跃迁带来的颠覆力量。他没有用过于晦涩的术语来堆砌,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历史参照,成功地将复杂的工程学和商业战略问题,转化为普通商业人士也能理解的叙事,这一点非常值得称道,它极大地降低了深度阅读的门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初见便给我一种强烈的专业感与时代脉搏的共振。封面色彩的选取,那种沉稳的深蓝与充满活力的橙色碰撞,恰到好处地暗示了传统工业的厚重与互联网思维的轻盈,这种视觉上的平衡,让我在未翻阅内页之前,就对作者试图构建的论述框架充满了好奇。我尤其欣赏它在字体选择上的考量,标题的磅礴大气与内文的简洁易读形成了良好的对比,这显示出出版方在细节处理上的匠心独运。整本书拿在手里,分量适中,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过于疲惫,这对于一本探讨复杂产业变革的专业书籍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硬件基础。这种对实体书体验的重视,本身就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定下了一个高标准的基调,让人忍不住期待内容能否与其外在的精致相匹配。我期待它能如同它精美的外壳一样,为我们剖析清楚那些隐藏在“风口”之下的真实驱动力,而不是流于表面的口号式叙述。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在结构布局上展现出极高的成熟度,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让读者能够从技术、市场、资本和文化等多个维度去审视当前的汽车产业图景。它没有提供一个简单的“成功公式”,而是提供了一套审视复杂问题所需的“工具箱”。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对“未来出行方式”的认知不再是零散的概念拼图,而是一个有组织、有层次的完整体系。它给予我的启发,是关于如何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巨大惯性中,找到那个可以撬动变革的支点。这本书对于任何身处或关注高科技制造业转型浪潮中的专业人士而言,都应被视为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案头必备读物,其价值在于其提供的思维导图远胜于任何单一的数据点。

评分

京东值得信赖,一直在京东买东西

评分

一如既往地给予习惯好评!

评分

车联网方面,国内发展落后不少,推荐!

评分

很好,制作精美,内容全面,看完这本书能了解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这个产业啦

评分

11111111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汽车学院的同学非常想看,所以买了送给喜欢的人~~选择京东不是因为你便宜,你真不便宜,只是因为你快。

评分

非常实用的一本书,对于了解车联网非常有帮助。

评分

还好,了解一下,继续关注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