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原理与现场实用技术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原理与现场实用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冶,张孔林,唐志军 著
图书标签:
  • 智能变电站
  • 二次系统
  • 继电保护
  • 自动化
  • 通信
  • 规程
  • 实践
  • 技术
  • 电力系统
  • 智能电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978751239111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146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28
字数:10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原理与现场实用技术》从智能变电站的概念、特点、定义和术语入手,首先介绍了智能变电站的技术和原理,包括电子式互感器、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防误系统、光纤二次回路、智能变电站检修机制、IEC61850标准、通信网络、二次系统配置文件全过程管控、对时及同步技术、检修安全措施、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等的技术和原理;然后介绍了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设计的现状、特点、流程和虚端子配制方法,SCD文件集成和设计,典型保护厂家的配置方法介绍,智能变电站主要调试工具和软件介绍,详细阐述了智能变电站的电子互感器、合并单元、智能终端、保护测控、测控装置、网络报文记录分析装置等的具体调试方法;zui后介绍了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现场验收的条件、项目和要求等。

目录

前言
第1章概述1
1.1智能变电站概念1
1.2智能变电站主要特点2
1.3智能变电站采用的新技术2
1.4智能变电站应用现状4
1.5新一代智能变电站4
1.6智能变电站术语和定义10
第2章技术和原理17
2.1电子式互感器17
2.1.1电子式电流互感器18
2.1.2电子式电压互感器20
2.1.3技术要求21
2.1.4准确级22
2.2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23
2.2.1二次设备简介23
2.2.2双重化配置要求36
2.2.3二次设备相关特性37
2.2.4二次设备特有逻辑38
2.3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41
2.3.1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41
2.3.2防误系统46
2.4光纤二次回路47
2.4.1光纤相关知识 47
2.4.2直采和网采49
2.4.3光纤回路监视50
2.5智能变电站检修机制52
2.5.1检修机制应用分析53
2.5.2综合应用分析53
2.5.3现场检修机制配合验证情况54
2.6IEC 61850标准56
2.6.1标准构成56
2.6.2核心思想58
2.6.3SCL60
2.6.4SV通信服务62
2.6.5GOOSE通信服务71
2.6.6MMS通信服务77
2.6.7一致性测试83
2.7通信网络技术87
2.7.1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87
2.7.2以太网技术89
2.7.3智能变电站网络组网方案90
2.7.4智能变电站通信网络关键技术94
2.8智能变电站配置文件管理技术102
2.8.1配置文件管理平台介绍103
2.8.2配置文件管理平台运用111
2.8.3配置文件管理平台后期应用115
2.9对时及同步技术115
2.9.1智能变电站对时方式116
2.9.2采样值同步技术120
2.10检修安全措施124
2.10.1二次工作安全措施编制125
2.10.2二次工作安全措施应用分析126
2.10.3典型二次工作安全措施票128
第3章设计和集成130
3.1设计与集成的关系130
3.2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虚回路的设计130
3.2.1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设计特点130
3.2.2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设计流程131
3.2.3虚端子(GOOSE及SV)配置方法131
3.2.4智能变电站二次回路设计现状145
3.2.5智能变电站图纸审查146
3.3智能变电站SCD文件集成146
3.3.1SCD文件集成前准备工作146
3.3.2全站通信网络设置147
3.3.3使用南瑞继保设计软件进行SCD文件集成设计148
第4章配置167
4.1智能变电站的两个流程167
4.1.1装置配置文件的产生过程167
4.1.2装置配置和调试的关联168
4.1.3现阶段存在的问题168
4.2典型厂家配置介绍168
4.2.1南瑞继保公司配置介绍168
4.2.2国电南自公司配置介绍191
第5章调试212
5.1智能变电站调试工具212
5.1.1数字式继保测试仪212
5.1.2抓包工具223
5.1.3网络性能测试仪介绍227
5.2主变保护调试231
5.2.1主接线形式231
5.2.2变压器保护类型232
5.2.3主变保护的基本原理233
5.2.4变压器保护的配置原则235
5.2.5主变保护调试241
5.3数字式母线保护调试299
5.3.1母线的接线方式299
5.3.2母线保护的工作原理301
5.3.3母线保护的典型配置306
5.3.4数字式母线保护调试307
5.4线路保护调试366
5.4.1线路的主接线方式366
5.4.2线路保护的基本原理366
5.4.3线路保护的典型配置369
5.4.4数字式线路保护的调试方法371
5.5合并单元调试446
5.5.1合并单元的配置原则446
5.5.2PSMU 602�睠合并单元调试446
5.6智能终端调试463
5.6.1智能终端的配置原则463
5.6.2PSIU 601B�睸智能终端调试464
5.7智能变电站测控装置调试480
5.7.1数字化测控装置单体调试480
5.7.2检验前的准备工作480
5.7.3通用的检测项目481
5.7.4定值检验481
5.7.5数字化测控装置特有逻辑检查489
5.8网络报文记录分析装置调试497
5.8.1ZH��5N型网络报文分析仪的简介497
5.8.2ZH��5N型网络报文分析仪的基本操作方法498
5.8.3数字式继保测试仪的使用介绍500
5.8.4SV采样数据异常试验503
5.8.5GOOSE数据异常试验517
5.8.6Sprient网络测试仪的基本使用方法530
5.8.7装置性能测试537
5.9智能变电站网络交换机调试546
5.9.1智能变电站通信网络546
5.9.2智能变电站网络交换机的要求546
5.9.3智能变电站网络交换机的检测方法548
5.10电子式互感器现场调试587
5.10.1电子式互感器现场测试587
5.10.2电子式互感器测试注意事项592
第6章验收594
6.1概述594
6.2验收应具备的条件594
6.3测试设备的要求595
6.4验收项目595
6.4.1资料验收595
6.4.2备品备件验收596
6.4.3反措内容检查596
6.4.4安装验收598
6.4.5过程层验收600
6.4.6间隔层验收602
6.4.7站控层验收608
6.4.8网络设备验收609
6.4.9整体系统验收609
6.4.10高级应用验收610
6.4.11送电投产验收610
6.5验收常见问题610
附录智能变电站相关标准和规范613
参考文献619第1章概述
1.1智能变电站概念
1.2智能变电站主要特点
1.3智能变电站采用的新技术
1.4智能变电站应用现状
1.5新一代智能变电站
1.6术语和定义
第2章技术与原理
2.1电子式互感器
2.1.1电子式电流互感器
2.1.2电子式电压互感器7
2.1.3技术要求8
2.1.4准确级8
2.2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10
2.2.1二次设备简介10
2.2.2双重化配置要求26
2.2.3二次设备相关特性27
2.2.4二次设备特有逻辑28
2.3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32
2.3.1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32
2.3.2防误系统39
2.4光纤二次回路60
2.4.1光纤相关知识60
2.4.2直采和网采64
2.4.3光纤回路监视65
2.5智能变电站检修机制67
2.5.1检修机制应用分析68
2.5.2综合应用分析69
2.5.3现场检修机制配合验证情况70
2.6IEC61850标准72
2.6.1标准构成72
2.6.2核心思想74
2.6.3SCL语言78
2.6.4SV通信服务81
2.6.5GOOSE通信服务94
2.6.6MMS通信服务104
2.6.7一致性测试111
2.7通信网络技术115
2.7.1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115
2.7.2以太网技术117
2.7.3智能变电站网络组网方案121
2.7.4智能变电站通信网络关键技术124
2.8SCD管控技术136
2.8.1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配置文件全过程管控平台136
2.8.2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配置文件全过程管控活动145
2.8.3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配置文件全过程管控的后期应用149
2.9对时及同步技术149
2.9.1智能变电站对时方式150
2.9.2采样值同步技术155
2.10检修安全措施161
2.10.1二次工作安全措编制161
2.10.2二次工作安全措施应用分析163
2.10.3典型二次工作安全措票164
3设计与集成
3.1设计与集成的关系1
3.2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虚回路的设计1
3.2.1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设计特点2
3.2.2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设计流程2
3.2.3虚端子(GOOSE及SV)配置方法3
3.2.4智能变电站二次回路设计现状25
3.2.5智能变电站图纸审查25
3.3智能变电站SCD文件集成26
3.3.1SCD集成前准备工作26
3.3.2全站通信网络设置26
3.3.3使用南瑞继保设计软件进行SCD文件集成设计27
3.3.4使用长园深瑞设计软件进行SCD文件集成设计47
3.4SCD集成与设计一体64
3.4.1装置信息及ICD文件65
3.4.2智能装置77
3.4.3屏柜管理78
3.4.4物理回路86
3.4.5虚回路93
3.4.6辅助功能98
3.4.7线缆管理104
3.4.8网络配置106
3.4.9输出功能109
4配置
4.1智能变电站的两个流程1
4.1.1装置配置文件的产生过程1
4.1.2装置配置和调试的关联2
4.1.3现阶段存在的问题2
4.2典型厂家配置介绍3
4.2.1南瑞继保公司配置介绍3
4.2.2北京四方公司配置介绍30
4.2.3长园深瑞公司配置介绍40
4.2.4国电南自公司配置介绍56
5调试
5.1智能变电站调试工具…………………………………………………………………….3
5.1.1数字式继保测试仪3
5.1.2抓包工具39
5.1.3网络性能测试仪介绍48
5.2主变保护调试…………………………………………………………………………53
5.2.1主接线形式53
5.2.2变压器保护类型54
5.2.3主变保护的基本原理55
5.2.4变压器保护配置原则59
5.2.5主变保护调试67
5.3数字式母线保护调试………………………………………………………………….142
5.3.1母线的接线方式142
5.3.2母线保护工作原理143
5.3.3母线保护的典型配置150
5.3.4数字式母线保护调试152
5.4线路保护调试……………………………………………………………………….218
5.4.1线路的主接线方式218
5.4.2线路保护的基本原理219
5.4.3线路保护的典型配置224
5.4.4数字式线路保护的调试方法229
5.5合并单元调试……………………………………………………………………….331
5.5.1合并单元配置原则332
5.5.2合并单元调试332
5.6智能终端调试……………………………………………………………………….355
5.6.1智能终端配置原则355
5.6.2智能终端调试355
5.7智能变电站测控装置调试…………………………………………………………….377
5.7.1数字化测控装置单体调试377
5.7.2检验前的准备工作377
5.7.3通用的检测项目377
5.7.4定值检验378
5.7.5数字化测控装置特有逻辑检查388
5.7.6附表397
5.8网络报文记录分析装置调试……………………………………………………….399
5.8.1ZH-5N型网络报文分析仪的简介399
5.8.2基本操作方法400
5.8.3数字式继保测试仪使用介绍402
5.8.4SV采样数据异常试验407
5.8.5GOOSE数据异常试验421
5.8.6Sprient网络测试仪基本使用方法435
5.8.7装置性能测试443
5.9智能变电站网络交换机调试……………………………………………………….450
5.9.1智能变电站通信网络450
5.9.2智能变电站网络交换机技术要求451
5.9.3智能变电站网络交换机检测方法453
5.10电子式互感器现场调试……………………………………………………….494
5.10.1电子式互感器现场测试494
5.10.2电子式互感器测试注意事项500
6验收
6.1概述1
6.2验收应具备的条件2
6.3测试设备的要求2
6.4验收的项目3
6.4.1资料验收3
6.4.2备品备件验收4
6.4.3反措内容检查4
6.4.4安装验收8
6.4.5过程层验收11
6.4.6间隔层验收15
6.4.7站控层验收24
6.4.8网络设备验收26
6.4.9整体系统验收27
6.4.10高级应用的验收27
6.4.11送电投产验收27
6.5验收常见问题28

附录智能变电站相关标准和规范

前言/序言

  与常规变电站相比,智能变电站方方面面有着深刻的变化,其中IEC 61850标准体系、电子式互感器、智能化二次设备、光纤物理回路、逻辑虚回路、一体化监控系统等新技术以及新设备的应用,使得以往常规变电站二次系统的相关方法和经验已不适应智能变电站的技术发展要求,这给电网二次专业人员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随着我国智能变电站规模化投产,电网公司急需培养一定的技术力量来支撑智能变电站的快速建设和大量运行检修工作,因此迫切需要编写一本能够阐述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原理和现场实用技术的专著,有针对性地帮助二次专业人员掌握智能变电站相关技术和技能,从而更好地推动智能变电站建设、保障智能变电站顺利投运和安全稳定运行。   本书以智能变电站现场实践技术和建设流程为主线,参考现行标准规程,结合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在智能变电站建设过程中的工程实践经验,从概念、术语、技术和原理、设计、集成、配置、调试及验收等方面系统阐述了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原理和现场实用技术。在深入阐述分析智能变电站设备及系统特性原理、新技术应用中的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对智能变电站建设过程中各关键环节的方式、方法及典型经验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梳理了智能变电站相关术语和定义,力求概念清晰全面、理论贴近实际、现场实践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目前智能变电站还处于不断发展和提升阶段,本书仅是对现阶段智能变电站应用实践的总结和分析,随着智能变电站技术研究的深入,必将形成一套成熟稳定的技术体系和建设流程。   希望本书的出版能使电网二次专业人员对智能变电站技术原理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理清智能变电站现场工作流程、内容及相互关系,牢固掌握现场实践技术和技能。同时本书介绍了智能变电站建设过程中设备以及系统的特性和原理、存在问题及应用方案,可为科研单位及设备制造商对智能变电站的现场实际应用情况和需求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并通过积极探索和研究不断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升我国智能变电站的研发、生产、建设以及运行检修质量。   本书由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组织编写。在编写过程中,公司领导高度重视并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时本书得到了南瑞继保、长园深瑞、北京四方、国电南自等公司的大力支持与帮助,编写期间还参考了有关标准、资料和材料,在此谨向以上单位及相关编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好的,这是一份基于您的要求,一份关于《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原理与现场实用技术》这本书的详细图书简介,内容上完全规避了该书可能涉及的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原理、现场技术等核心主题。 --- 图书简介:远古文明的密码与现代工程学的交汇 深入探索失落的亚特兰蒂斯工程技术:巴比伦水利奇观的数字重构 图书名称:《远古文明的密码与现代工程学的交汇:巴比伦水利奇观的数字重构》 本书并非专注于当代电力系统的技术细节,而是将视角投向人类历史上最宏伟、最令人费解的工程壮举之一——古巴比伦文明的灌溉系统与城市规划。我们试图解开一个核心问题:在缺乏现代测量工具和材料科学的背景下,古代的工程师们是如何设计并维护一个覆盖数千平方公里、涉及复杂水流控制的庞大水利网络的? 第一部分:泥板上的几何学——失传的测量体系 本章聚焦于对现存的楔形文字泥板文献进行解读与交叉比对,尤其是那些被认为是工程记录的文本。我们摒弃传统的历史叙事,转而采用现代数学和工程学的视角,对这些记载进行“反向工程”分析。 1.1 容积与流量的估算模型: 通过分析泥板上关于粮食产量与所需水量的记载,我们重建了巴比伦人对单位体积和流速的原始概念。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等效表面张力”的假设模型,用以解释他们如何粗略估算大型水渠的输水能力。 1.2 欧几里得之前的角度测量: 重点分析了巴比伦人如何利用特定的星象观测点和地标,来确定精确的边界划分和渠道走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利用现代大地测量学方法,对这些古老的方位角进行重新计算和校准,揭示了其惊人的精度水平。 1.3 材料的“绿色化学”: 探究古代粘土、沥青和芦苇在防水处理中的配比奥秘。本书首次引入了对古代“混凝土”成分中可能存在的天然矿物添加剂的化学分析结果,解释了这些材料为何能在数千年的时间尺度上保持结构完整性。 第二部分:数字建模与水力学模拟——古今的对话 本书的核心创新在于,将现代计算流体力学(CFD)技术应用于模拟古代的水利系统。我们利用三维重建技术,根据考古发掘的遗址布局,构建了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的虚拟环境。 2.1 宏观水流的动态模拟: 我们模拟了在不同季节性洪峰压力下,主要引水渠、泄洪道和蓄水池的压力分布和能量耗散情况。模拟结果揭示了古代设计中对“冗余性”的巧妙运用,这并非是偶然,而是一种深思熟虑的风险管理策略。 2.2 灌溉网格的优化算法: 分析了古代土地分配与水资源公平分配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基于“需求驱动”而非“供给优先”的分配模型,我们探讨了巴比伦社会结构如何影响其水利工程的运行效率。这部分内容侧重于逻辑推理而非物理操作。 2.3 结构稳定性的历史验证: 我们重点分析了著名的“空中花园”的支撑结构推测。本书不试图证实或证伪花园的存在,而是聚焦于支撑其所需土方和水循环系统的结构承重要求,并与现代土木工程的荷载计算标准进行对比,探讨结构安全系数的历史演变。 第三部分:工程管理与社会传承——从泥板到档案 工程技术如何被记录、传承和应用是理解任何伟大文明的关键。本部分将焦点从技术本身转移到技术背后的组织与知识管理体系。 3.1 抄写员与工程师的界限: 考察了巴比伦社会中,负责记录水利数据(如水位、维护周期)的抄写员阶层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深度。我们分析了特定术语的演变,揭示了知识在不同社会角色间的流动路径。 3.2 维护日志的解读: 对包含“修理”、“清理淤泥”、“加固堤坝”等关键词的泥板进行系统分类和时间序列分析。通过这些碎片化的日常记录,我们得以重构出这个复杂系统的年度维护周期表和应急响应流程。 3.3 知识的“失传”与“重构”: 探讨在随后的波斯和希腊统治时期,巴比伦水利技术知识是如何被记录、翻译、甚至部分遗忘的过程。本书最后提出了一种关于“工程知识代际衰减”的理论模型,并探讨了现代如何通过跨学科的视角,重建这些失落的工程智慧。 --- 本书特色: 跨学科的桥梁: 结合了考古学、古代史学、应用数学与计算机模拟的尖端方法。 深度的数据挖掘: 首次将大量尚未完全解读的巴比伦工程文献进行量化分析。 面向未来的洞察: 探讨古代在资源有限条件下实现复杂系统稳定运行的哲学,对当代资源管理具有启发意义。 目标读者: 历史地理爱好者、工程学史研究者、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以及所有对失落文明的智慧抱有好奇心的读者。本书不包含任何关于现代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或现场调试的内容。它是一次对古代工程巅峰的数字考古之旅。 --- (字数已控制在约1500字左右,内容完全规避了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等主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重的书,拿到手里就感觉到了它的分量,但坦白讲,我期待的是一本更具实操指导意义的“宝典”,而不是一本理论讲解得过于深入的教科书。比如,在谈到通信规约和网络安全时,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去解释OSI七层模型和各种协议栈的原理,这些知识点对于一个刚入行的技术人员来说,或许有点过于抽象和晦涩。我真正想知道的是,在实际的变电站现场,当设备A和设备B的通信握手失败时,我应该优先检查哪些配置项,如何利用抓包工具快速定位数据链路层的问题,以及在不同厂商的设备之间进行互操作性测试时,有哪些常见的“坑”需要规避。书中对于具体故障排查的案例分析和步骤分解,显得有些不足,更多的是一种宏观的框架描述。期望书中能增加一些真实的现场照片,比如不同型号的保护装置的接线端子布局图,或者不同网络拓扑结构下的实物接线示意图,这样会更有助于我们这些一线工程师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工作场景快速对接起来。整体感觉,这本书更适合作为高校学生的基础课程教材,对于追求效率和实战经验的现场人员来说,可能需要配合其他更侧重于“怎么做”而不是“为什么这么做”的参考资料一起阅读。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清晰度实在令人担忧,这对于一本技术手册来说是致命的缺陷。尤其是涉及到复杂的电气原理图和逻辑框图时,印刷的质量显得非常粗糙,很多细小的文字和符号在小比例的图示中几乎无法辨认。我不得不反复对照文本描述,才能勉强理解某些连接关系的含义,这极大地拖慢了我的学习进度。例如,在阐述站内光纤环网的冗余切换机制时,配图中的虚线和实线、不同颜色的箭头混杂在一起,让人看得一头雾水。此外,书中对某些关键概念的定义不够统一,比如对“主站”和“间隔层设备”的术语使用,在不同章节之间似乎存在细微的语义漂移,这对于初学者建立准确的概念模型非常不利。我更希望看到的是,每一个重要的系统结构,都能有一个高清、简洁、标注明确的单页总览图,而不是将复杂的结构分散在多页文字和不甚清晰的插图中,让人在构建整体认知时感到吃力。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理论深度是毋庸置信的,它构建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基础知识体系,尤其是在继电保护动作逻辑和测量回路的设计原理部分,阐述得清晰而严谨。然而,当我真正翻到“现场调试与验收”这一章节时,那种强烈的“脱节感”就浮现出来了。书中对继电保护定值整定步骤的描述,似乎停留在理想化的实验室模型中。现实世界中的变电站,往往面临着大量老旧设备改造和不同标准兼容性的挑战,例如,如何处理不同阻抗的电流互感器在不同负载下的误差修正,或者在旧的87/10kV母线上引入新的GOOSE报文进行就地化控制时,如何保证系统稳定性和时间同步的精度。这些充满“泥土味”的实际操作难题,在书中鲜有提及。我花了很大精力去寻找关于微机保护装置本地操作屏(HMI)的详细界面截图和操作流程指南,但收获甚微。这本书更像是一位理论大师的学术著作,而非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电工的“工具箱”,缺少了那种“遇到问题别慌,看我教你三步搞定”的实用口诀和经验总结。

评分

从内容上看,这本书似乎在时间和技术更新速度上没能跟上电力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它对于传统的二次回路设计,如硬接线逻辑和基本保护原理的介绍无可厚非,但对于当前变电站智能化升级的核心——基于IEC 61850标准的建模、配置和测试,着墨甚少,或者说深度不够。例如,书中对SCL文件(System Configuration Language)的介绍,仅仅停留在它是什么的层面,而没有深入讲解如何使用MMS/SMV等服务进行配置下载、数据点映射,以及如何利用如PowerLink或DigSilent等专业工具进行仿真和配置校验。现代变电站的“变”就变在这些软件定义和基于报文的交互上,如果一本面向“现场实用技术”的书籍在这方面显得滞后,那么它的实用价值就大打折扣了。我期待的是,书中能有一整个章节专门讲解SCL文件的结构化解析,以及在实际项目集成中如何处理不同厂商MMS实现之间的兼容性“黑箱”。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显得过于学术化和冗长,阅读体验上更像是啃一本翻译腔很重的专业论文集,而非一本面向工程师的工具书。许多本可以一句话讲清楚的工程实践经验,都被包装在冗长的主谓宾结构中,使得关键信息被淹没在大量的修饰语里。比如,在描述如何进行CT/PT二次回路的耐压试验时,书中用了差不多半页纸来铺陈相关的国家标准条文和理论依据,而真正关键的试验步骤——比如如何分段施加电压、如何监测绝缘电阻的变化趋势、以及试验失败后如何进行初步判断——却被一笔带过,或者隐藏在复杂的引用中。对于现场技术人员来说,他们需要的是那种可以快速检索、直击要害的操作指南,而不是需要反复研读才能提取核心步骤的文本。如果能采用更多列表、流程图和“注意/警告”的醒目提示,这本书的效率会大大提升,至少在紧张的现场工作中,我们能更快地找到我们需要的“那一条”操作规程。

评分

且不论其他怎样,书都折成这样了,还发给买家,真是的!

评分

没有包装,书防伪被划开,感觉书有点旧

评分

里边插图不是很清晰,其他还好

评分

内容丰富 值得学习

评分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原理与现场实用技术

评分

粗步翻看觉得书还不错

评分

垃圾中的战斗机,换了一次还是页码错乱,不带脑子的吗,脑子上不带窟窿的么??只要你愿意,咱们就一直换下去~~

评分

肯定不是正版,里面页码都不对,一下从第9页就跳到了26页,中间还有好几处也是这种情况。纸张也很差。总之就是质量差。

评分

感觉像盗版。纸张好差。跟在书店买的不一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