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悠久的历史中,藏民族与生活在西藏的门巴、珞巴、蒙古等其他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西藏文化。这种文化包括虔诚的信仰、精美的服饰、独特的风俗、精湛的技艺、传统的节庆,构成了人类史上独树一帜的雪域文明,并成为西藏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宝贵资源,都是可资借鉴、开发的产品元素。
本书针对西藏为什么要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怎样开发文化旅游产品、谁应为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提供很大支持这三大问题。探讨如何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意为驱动,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独立与融合、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提出依托政府背景、运作良好文化旅游产品的办法和途径,为西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建议。
沙成禹,上海市第七批援藏干部领队秘书,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委政策研究室经济社会科副科长(正科),上海市奉贤区金汇镇政府办公室主任。
第一章 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导论 3
第一节 文化旅游与文化旅游产品 3
第二节 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理论基础 13
第三节 国内外文化旅游产品研究综述 19
第二章 西藏的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23
第一节 西藏的文化旅游资源 23
第二节 西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环境 30
第三节 西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方向 34
第三章 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 39
第一节 文化遗产旅游产品概念 39
第二节 遗产旅游研究进展 41
第三节 西藏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的探索 43
第四章 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66
第一节 生态文化旅游概念 66
第二节 西藏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禀赋 69
第三节 西藏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实践 80
第四节 西藏开发生态文化旅游产品的战略 95
第五章 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107
第一节 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产品概念 107
第二节 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109
第三节 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原则 122
第四节 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方向 125
第六章 西藏民俗旅游产品开发 138
第一节 民俗旅游概述 138
第二节 西藏民俗旅游发展现状 144
第三节 西藏民俗旅游产品开发原则 158
第七章 江孜县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实践 162
第一节 江孜县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162
第二节 江孜县旅游市场分析 170
第三节 江孜发展文化旅游的SWOT分析 174
第四节 江孜文化旅游发展思路和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179
第五节 江孜县政府开发文化旅游的行为借鉴 190
后记 195
参考书目 196
这本关于西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著作,从一个深度爱好者的视角来看,简直是打开了一扇了解西藏神秘面纱的全新窗口。我一直对西藏那独特的宗教氛围、壮丽的自然景观以及深厚的历史底蕴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市面上大多数书籍要么过于侧重于宗教哲学的艰深探讨,要么仅仅是走马观花的风光摄影集。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巧妙,它没有陷入纯粹的学术泥潭,而是将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起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如何将那些极其珍贵且脆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唐卡绘制技艺、藏医药的传统应用,转化为符合现代游客需求的、可体验、可消费的旅游产品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审慎和智慧。他们显然深谙“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微妙平衡,那种避免文化被过度商业化、流于俗套的努力,是令人动容的。尤其是在谈及如何设计出既能体现藏族人民真实生活状态,又能满足国际游客对“异域风情”期待的深度体验路线时,那种细致入微的案例分析,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一个鲜活的、正在努力适应新时代的西藏。
评分读完此书的感受,犹如经历了一场结构严谨、逻辑清晰的专业研讨会,但其内容又远比一般学术论文来得生动和实用。我注意到作者在分析现有旅游产品时,引入了许多先进的市场营销和用户体验设计(UX/UI)的理念,这在我阅读的同类书籍中是极其罕见的。他们不仅仅停留在“西藏有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了“游客需要什么,以及我们如何高效且负责任地提供”。例如,书中关于数字化工具在文化传播和旅游服务中的应用探讨,就展现了极强的时代前瞻性。我深切体会到,作者团队对西藏的文化脉络有着近乎虔诚的尊重,但同时又具备将传统文化“现代化转译”的商业头脑。这种“新旧交融”的视角,使得全书洋溢着一种既务实又充满理想主义的色彩。它不像某些旅游规划书那样干巴巴地罗列数据,而是用一种叙事性的口吻,将复杂的开发策略融入到对西藏独特社会结构和生态环境的理解之中,读起来毫无晦涩之感,反而充满了启发性。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那便是“解构与重塑”。作者没有满足于对西藏传统旅游资源的简单罗列,而是像一位精密的考古学家,将现有的旅游产品体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找出其结构上的弱点和潜力点。这种解构过程非常彻底,例如,他们对“朝圣旅游”与“休闲度假旅游”在游客动机、服务标准和基础设施要求上的差异化分析,令人耳目一新。更重要的是,在揭示了现有模式的不足之后,书中展示了大量基于藏族核心价值观和地方美学原则所进行的产品“重塑”方案。这些方案的重点不再是堆砌昂贵的设施,而是如何通过叙事、互动和沉浸式的体验来挖掘文化深层价值。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时间感”的探讨,西藏的慢节奏和永恒感是其魅力所在,而作者是如何在高效率的旅游服务中,巧妙地保留并放大这种独特的“时间体验”,实在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冲击力在于其对“可持续性”的执着强调,这绝非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贯穿于每一个产品设计环节的内在要求。作为一名关注环境保护和社区发展的长期观察者,我一直担心,在旅游业高速发展的浪潮下,西藏脆弱的高原生态和分散的牧民社区会首当其冲受到冲击。然而,书中详细阐述的社区参与式旅游模式(Community-Based Tourism),以及针对特定文化遗址的流量控制和游客承载力评估模型,让我看到了希望。他们提出的许多具体操作层面的建议,例如如何通过旅游收入反哺传统手工艺人的学徒培训,如何设计低碳足迹的旅行方式,都显示出极高的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旅游开发研究”,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用旅游业来促进高原地区社会公平和文化存续的行动纲领。我甚至觉得,任何一个想在西藏投资或参与相关项目的机构,都应该将此书作为基础性的操作手册来研读。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气质中透着一股强烈的、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阅读过程中,我的思绪不断被拉回到对现实操作层面的考量。与那些侧重于宏大叙事或纯粹理论构建的著作不同,这本书似乎时刻在与一线从业者对话。它详尽地探讨了在高原地区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时所面临的物流挑战、气候限制以及政策兼容性问题,这些都是只有真正深入研究过西藏国情的人才能体察到的痛点。例如,书中对于如何建立一套适应西藏偏远地区特点的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以及如何培训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基层导游团队的方案,具体到可执行的步骤和预期的资源投入,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它让我清晰地认识到,高品质的西藏文化旅游开发,绝非易事,它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储备,更需要对当地人民生活方式的深度尊重和长期投入。这本书,与其说是研究成果,不如说是一份充满敬畏与责任感的实践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