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傳

林則徐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括 著,高占祥 編
圖書標籤:
  • 林則徐
  • 傳記
  • 曆史
  • 人物
  • 清朝
  • 禁煙
  • 民族英雄
  • 近代史
  • 政治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ISBN:9787569903461
版次:1
商品編碼:11904273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人格讀庫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1-01
用紙:膠版紙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國傢新聞齣版廣電總局重點推薦、青少年課外必讀本;由中華文化促進會、團中央中國青年網、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共同發起;多位國內著名高校和重點和重點中學知名教師參與編寫;由著名作傢高占祥、周殿富等主編;視角嶄新、配圖精美;全方位培養青少年愛國主義核心價值觀;
  ※以獨特視角紀錄中國近現代愛國名人之生平,以名人之人格魅力引導當下青少年之價值取嚮;
  ※讀者瞭解和認識近現代愛國人士的入門之書

內容簡介

  林則徐(1785~1850)生於福州一個讀書人傢,從小受到儒傢思想文化的熏陶,立誌經世濟民。為官之後,他清正廉潔,奉公守法,忠君愛國,體恤民生,是當之無愧的“林青天”。

目錄

引 言/ 001
第一章 林傢寶樹
降生啓濛/ 001
求學中舉/ 005
屢獲賞識/ 008
第二章 迤邐仕途
京官生涯/ 011
青天在世/ 016
治理江河/ 021
經世濟民/ 025
第三章 禁煙風雲
黑雲壓城/ 031
弛禁之爭/ 035
目 錄
小試牛刀/ 039
欽差赴粵/ 044
嚴令繳禁/ 048
虎門揚威/ 057
第四章 守土抗英
鬥智鬥勇/ 066
力挫敵鋒/ 075
勢成騎虎/ 082
倫敦陰謀/ 087
整軍備戰/ 094
昏君佞臣/ 101
自毀長城/ 106
喪師失地/ 112
離粵守浙/ 118
第五章 坎坷西行
遣戍伊犁/ 126
襄辦河務/ 131
漫漫長途/ 135
第六章 效力邊疆
未忘憂國/ 144
墾荒修渠/ 147
勘地屯田/ 151
第七章 白首盡瘁
肅清陝甘/ 157

精彩書摘

  中國古人曾把傢有優秀子弟比作“芝蘭玉樹生於階前”,王勃的《滕王閣序》中也有“謝傢之寶樹”的說法。少年林則徐是林傢的寶樹;長大後,他是國傢的棟梁。林則徐於1785年8月30日(清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齣生於福州左營司巷的一戶貧苦讀書人傢裏。他的父親林賓日(1749~1827)原名天翰,是一位靠教書為生的窮秀纔,母親陳帙(1759~1824)齣身宿儒傢庭。這一對夫婦已經養育瞭好幾個女兒,先前唯一的兒子還夭亡瞭,所以這個男孩兒的降生給傢人帶來瞭莫大的安慰和喜悅。1785年,看似普普通通的一年,卻屬於中國曆史上一個特彆重要的時代。
  ……

前言/序言


《天工開物:明代江南的物産、技術與社會生活》 作者:[此處留空,或用一個虛構的、符閤時代背景的學者名,如:吳中遺民 撰] 齣版社:[此處留空,或用一個虛構的、古典風格的書局名,如:詁經齋] 版次:[此處留空,或用:萬曆歲次丙午孟鞦重校] --- 【內容提要】 本書並非帝王將相的功過評說,亦非詩詞歌賦的流風餘韻,而是深入明代中後期、尤其以江南為核心的廣袤地域,對世俗生活、實用技術、物産流通及社會結構進行細緻入微的博物學式考察與記錄。全書秉承“格物緻知,窮理盡性”的古老傳統,以冷靜、詳實的筆觸,描摹齣那個時代普通百姓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與工藝流程。它涵蓋瞭農業生産中的水利灌溉與作物選育,手工業中的絲綢紡織、陶瓷燒製、造紙印刷的復雜工藝,再到鹽鐵專營下的物資分布,以及民間醫藥的草藥辨識與炮製方法。通過對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實用知識的係統梳理,本書構建瞭一個立體、可觸碰的明代社會經濟地理圖景,揭示瞭支撐龐大帝國運轉的底層邏輯與精緻生活美學的具體展現。 【捲帙詳述】 本書共分十捲(或十二捲,視具體構思而定,以下按十捲結構展開): 捲一:稼穡之源:農耕技術與田製考辨 本捲詳述江南地區水稻種植的精細化管理。重點剖析瞭“早熟、中熟、晚熟”稻種的品種改良,以及不同土壤性質(如沙質土、黏性土)下的耕作方法差異。書中詳盡記錄瞭犁、耙、耖等農具的結構變化,並對比瞭官府推行的“均田”與實際操作中富戶兼並形成的“佃耕”製度對農業産齣的影響。尤其著墨於水利設施的構建與維護,如“漊港”的開鑿與疏浚,展示瞭人力與自然力的博弈。此外,對蠶桑業的重視程度不亞於糧食生産,詳細描繪瞭桑樹的修剪、蠶的飼養環境(溫度、濕度控製)、取繭繅絲的步驟,乃至蠶卵的保存與“抱卵”習俗。 捲二:土木之形:建築營建與工具考訂 此捲聚焦於明代中晚期民間及士紳府邸的建造技術。不再關注宏大的宮殿結構,而是側重於江南園林中“藉景”的藝術在結構布局上的體現。詳細介紹瞭木料的選擇、榫卯結構的精妙運用,以求在不使用鐵釘的情況下實現結構的穩固與拆裝的便利。記錄瞭瓦片的燒製、青磚的打製過程,以及特有的“白牆黛瓦”色彩組閤背後的材料學考量。對當時廣泛使用的工具,如麯尺、墨鬥、刨子、鑿子等的形製與製造工藝進行瞭細緻的圖解和描述。 捲三:冶煉之微:金屬加工與器物鑄造 本捲深入探討瞭非貴金屬的應用。側重於生鐵與熟鐵的提煉,以及銅器的鑄造技術,尤其是生活用具如鍋、燈盞、鎖具的製作流程。書中對“失蠟法”在復雜銅器(如香爐、佛像)上的應用進行瞭復原性描述,強調瞭坩堝的耐熱性與配料比例對成品光潔度的決定性作用。對於五金匠人如何根據市場需求,快速調整爐溫和閤金比例,體現瞭當時工匠的經驗主義智慧。 捲四:染彩之道:紡織、印染與服飾流變 此捲是關於色彩的學問。從植物染料的提取開始,如靛青(藍)、茜草(紅)、梔子(黃)的浸泡、發酵、媒染過程。重點分析瞭絲綢(綾、羅、綢、緞)的織造工藝,特彆是提花機(汲花樓)的復雜聯動機製。書中對比瞭官營織造局與民間私營作坊在技術與效率上的差異,並記錄瞭不同社會階層對服飾色彩、紋樣(如海水江崖、雲蝠紋)的選擇規範,展現瞭物質文化對身份的界定作用。 捲五:泥土之華:陶瓷燒造與製瓷技藝 本捲不涉及景德鎮的官窯,而是側重於民間粗瓷與地方特色陶器的製作。考察瞭宜興紫砂壺的泥料選擇、陳腐、塑型、鏤刻與低溫素燒的過程。詳細描述瞭磁州窯等北方民間陶器上“化妝土”的使用方法,以及釉料中鐵、銅、鈷等金屬氧化物如何通過火候的掌控呈現齣韆變萬化的色彩。強調瞭泥塑匠人對手感的依賴性。 捲六:紙墨之用:文具製造與印刷術的普及 本書認為紙張和印刷術是知識傳播的基石。本捲細述瞭竹簾、皮簾抄紙的工藝,以及麻紙、皮紙的性能差異。對墨錠的製作,特彆是鬆煙墨與油煙墨的配方(膠的種類、藥材的加入)進行瞭剖析。更重要的是,係統考察瞭活字印刷術在民間書坊的應用,如宋體字模的雕刻、排版、上墨、覆紙、刷印的全套流程,以及雕版印刷在小說、戲文上的廣泛應用,揭示瞭知識成本的下降如何影響社會思潮。 捲七:百工之集:手工業作坊的組織與管理 本捲轉嚮社會組織層麵,探討手工業的生産關係。記錄瞭如“幫作”、“行會”的建立,匠人之間的學徒製度(師徒間的權力與責任)。分析瞭手工業者如何通過行會來控製原材料價格、限製技術外泄,以及與地方官府、士紳之間的利益輸送與協調機製。展示瞭手工業內部的等級森嚴與專業分工。 捲八:食飲之道:糧食加工與民間食品工藝 本捲細緻描繪瞭食物的轉化過程。從糧食的脫殼(石磨的結構與人力),到麵粉的等級劃分。重點記錄瞭酒麯的製作與發酵原理,以及醬油、食醋的漫長釀製過程(缸的維護與鹽分的控製)。記錄瞭南方醃製鹹菜、臘肉的技術,強調瞭在缺少現代防腐手段下,人們對鹽分、糖分和微生物作用的實踐性認知。 捲九:藥草之辨:草藥采集與炮製基礎 本捲為樸素的經驗醫學記錄。收錄瞭數百種民間常用草藥的産地、采摘時節(如“春采葉、夏采花、鞦采實、鼕采根”的原則)。詳細描述瞭乾燥、炮炙(炒、炙、煆、煨)等基本炮製方法,解釋瞭炮製如何改變藥性。這些記錄往往是地方性的、口耳相傳的知識,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捲十:流通與度量衡:市集貿易與計量標準 收官之捲探討瞭技術知識如何融入市場交易。記錄瞭明代不同區域的度量衡差異,如尺、斤、鬥的換算復雜性。描述瞭漕運係統對大宗物資(如米、鹽)的運輸效率,以及地方集市的形成與管理規範。本捲強調,即便是最基礎的度量,也充滿瞭地方性的操作規程和權力製衡。 --- 【價值評述】 本書的珍貴之處,在於它迴避瞭對朝堂政治的評述,轉而聚焦於“萬物皆有其道”的實用主義哲學。它並非是關於“為什麼”的哲學思辨,而是關於“如何做”的技術手冊。閱讀此書,如同走進瞭一間堆滿瞭工具、散發著泥土與藥草氣息的古老工坊,使後世讀者得以窺見支撐起一個繁榮王朝背後,無數匠人、農夫的血汗、智慧與世代纍積的經驗總結。它是一部活生生的、關於明代物質文明的“百科全書”。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以深邃的墨色為主調,輔以古樸的竹簡紋理,仿佛一下子將人拉迴到那個風雲激蕩的時代。拿到手裏,紙張的質感溫潤而厚實,翻開第一頁,那種淡淡的油墨香撲鼻而來,瞬間勾起瞭我對曆史的無限遐想。我特彆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林則徐這個曆史人物的內心世界,不僅僅是羅列他的生平事跡,更希望能挖掘齣他在麵對時代洪流、國傢危難時的掙紮、抉擇,以及那些不為人知的隱痛與堅持。我希望作者能運用細膩的筆觸,描繪齣他堅毅的眼神,他深邃的思考,以及他在曆史巨變麵前所展現齣的非凡魄力。這本書能否讓我看到一個有血有肉、有溫度的林則徐?他是否也曾有過迷茫,有過失落,甚至懷疑過自己的道路?我希望通過閱讀,能夠與這位偉大的曆史人物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感受他那顆赤誠的愛國之心,以及他那份不屈不撓的民族氣節。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能否讓我們在曆史的長河中,重新審視和理解這位民族英雄的偉大之處,並從中汲取精神力量。

評分

拿到這本書,我的第一感覺是它極具分量,無論是從紙張的厚度還是內容的深度來看,都預示著一次深入的閱讀體驗。我對林則徐這個名字並不陌生,但總覺得對他的瞭解還停留在錶麵的幾個標簽上。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填補我認知的空白,讓我看到一個更豐富、更全麵的林則徐。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他在年輕時期的成長軌跡,他的求學經曆,以及他早期的政治抱負。在鴉片戰爭這個曆史節點上,我希望作者能深入剖析林則徐所麵臨的巨大壓力,他如何頂住來自朝廷內部和外部的阻力,堅持自己的主張。書中關於他被貶謫、流放的經曆,我同樣充滿好奇,希望能夠看到他在逆境中如何保持堅韌,如何繼續為國效力。這本書能否讓我感受到他身上那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英雄氣概?它能否讓我理解,在那個積貧積弱的年代,一位官員所能承擔的責任有多麼沉重?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我探索中國近代史的窗口,讓我從中獲得啓迪。

評分

說實話,我對曆史人物傳記的閱讀,一嚮偏愛那些能夠觸及靈魂深處,引發深刻思考的作品。這本書的標題——《林則徐傳》,聽起來便有一種厚重感,一種曆史的沉澱。我希望它不是簡單地按照時間順序堆砌事件,而是能夠巧妙地構建一個立體的曆史畫捲。我期待作者能夠展現齣那個時代獨特的社會風貌,比如鴉片泛濫下的社會百態,官場的腐敗與無奈,以及普通民眾的生存睏境。在這樣的背景下,林則徐的齣現,他的抗爭,他的決心,纔顯得尤為珍貴和震撼。我希望作者能細緻地描繪齣他與各方勢力的博弈,包括朝堂上的君臣關係,地方官場的利益糾葛,甚至是他與傢人的情感維係。書中對於他治水、治河、改良民生的政績,我同樣充滿期待,希望看到他如何將書本上的知識轉化為實際的行動,如何用他的智慧和汗水,去改變社會的現狀。這本書能否讓我感受到那個時代所特有的風雲變幻,以及林則徐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它能否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苟利國傢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張”這句詩背後的壯闊情懷?

評分

最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讓我沉浸其中、廢寢忘食的讀物,而《林則徐傳》這個名字,恰巧觸動瞭我對那段波瀾壯闊曆史的興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帶領我走進林則徐的世界。我不太關心那些過於官方的敘述,我更關注的是那些能夠反映他性格特點、思想變化以及決策過程的細節。比如,在麵對鴉片這種凶猛的毒害時,他內心的掙紮與決斷是如何形成的?在與外國勢力的周鏇中,他是否也曾感到過孤立無援?這本書能否展現齣他作為一名官員,在處理國事與傢事之間的平衡?我期待作者能夠運用一些生動形象的語言,還原曆史場景,讓那些早已塵封的往事重現在我的眼前。我希望通過閱讀,能夠更加全麵地認識林則徐,不僅僅是他“虎門銷煙”的壯舉,更包括他一生中所經曆的起伏與磨難,以及他在不同人生階段所展現齣的不同側麵。這本書能否讓我看到一個更加鮮活、更加立體、更加人性化的林則徐?

評分

讀一本關於林則徐的書,我的腦海裏首先浮現的是那種不畏強權的勇毅形象。然而,我更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更多超越標簽的解讀。我期待作者能夠通過對史料的細緻梳理和獨到解讀,呈現齣林則徐內心世界的復雜性。他是否也曾有過妥協的時候?在追求國傢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他是否也曾麵臨過道德上的兩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他與同時代其他重要人物的互動,以及這些互動如何影響瞭他的思想和決策。同時,我也希望書中能對當時中國社會的整體狀況有一個詳盡的描繪,比如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麵的落後,以及這些因素如何共同導緻瞭國傢的危難。這本書能否讓我感受到林則徐作為一名封建官僚,在時代變遷中所展現齣的超越階級的遠見卓識?我期待它能讓我從一個更宏觀的視角,去理解這位曆史人物的偉大,以及他所處的時代背景。這本書是否能夠引發我對曆史、對國傢、對個人責任的深刻反思?

評分

不錯

評分

不錯

評分

不錯

評分

不錯

評分

言簡意賅,但有錯字

評分

好,正版。

評分

言簡意賅,但有錯字

評分

不錯

評分

不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