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
硃易安,女,1955年生,上海人。現任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古典文獻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古典文獻學學科帶頭人。兼任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文化典籍係主任;女子文化學院院長,上海師範大學女性研究中心主任。早年由上海師範大學古典文獻專業研究生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畢業後留校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曆任古籍整理研究所講師、副教授等。
曾去日本昭和女子大學、早稻田大學做過訪問學者。社會學術團體的兼職有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理事、中國李白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杜甫研究會理事、中國韓愈研究會理事、中國李商隱研究會理事等。在國內外有關學術領域中有相當的影響。多年來給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設過《中國文學史》、《中國古典文獻學》、《目錄學》、《版本學》、《中國詩學史料學》、《唐詩與中國文化》、《唐代文學文獻學》、《唐詩學史》等課程。獨立承擔的《唐詩學發展史研究》課題曾獲國傢社科項目基金的資助;《唐詩與音樂》等數項課題曾獲教育部全國高校古委會以及市教委的科研基金資助。
傅璿琮,1951年考入清華大學中文係,奠定學術基礎。後因全國院係調整,轉入北京大學中文係,1955年畢業留校任助教。因在政治運動遭受錯誤批判,被調至中華書局接受改造,並由此走上學術道路。曆任中華書局總編輯、編審,國務院古籍整理齣版規劃小組秘書長、副組長,清華大學中文係兼職教授、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兼職研究員,中央文史館館員。2008年3月起為清華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古典文獻研究中心主任。2016年1月23日15時14分,傅璿琮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戴建國,男,1953年生,曆史學博士,現任上海師大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古籍研究所所長,宋史研究會副會長。
考古質疑
開禧德安守城録
行營雜録
後村雜記
樵談
枯崖漫録
行營雜録
太祖初受周幼主命北討,至陳橋為三軍推戴。時太後以下眷屬悉在定力院設齋,有司來搜捕,主僧令登閤,而固其扄鑰。俄大搜索,僧紿雲:‘皆散走,不知所之矣。’甲士入寺,升梯且發鑰,見蛛網布滿其上,而塵埃凝積,若纍年不曾開者,乃相告曰:‘是安得有人。’遂皆去。有頃,太祖已踐祚矣。
太祖潛耀日,常與一道士遊關河,無定姓名,自曰‘混沌’,或又曰‘真無’。每劇飲爛醉,且善歌,能引其喉於杳冥之間,作清微之聲,時或一二句隨天風飄下,惟太祖聞之,曰:‘金猴虎頭四,真龍得真位。’至醒詰之,則曰:‘醉夢豈足憑邪?’至膺圖受禪之日,乃庚申正月初四也。自禦極不再見,下詔草澤徧訪之,或見於轘轅道中,或嵩、洛間。後十六載,乃開寶乙亥歲也,上巳祓禊,駕幸西沼,道士忽醉坐水次木陰下,笑揖上曰:‘彆來安善!’上大喜,亟遣中人密引至後掖,恐其遁,急迴蹕。見之一如平時,抵掌浩飲。上曰:‘久欲見汝決一事,我壽還得幾多在?’道士曰:‘但今年十月二十日夜晴,則可延一紀,不爾,則當速措置。’上酷留之,俾居後苑,苑吏或見宿於木末鳥巢中,數日忽不見。上切切記其語,至所期之夕,上禦太清閣以望氣,是夕果晴,星鬥明燦。上心方喜,俄而陰霾四起,天地陡變,雪雹驟降,移仗下閣,急傳宮鑰開門召開封尹,即太宗也。延入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齣,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漏三鼓,雪已數寸,上引柱斧戳雪,頋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周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湘山野録》。
李後主歸朝後,每懷故國,且念嬪妾散落,鬱鬱不自聊。嘗作長短句:‘簾外雨潺潺,春意將闌,羅衾不奈五更寒。夢裏不知身是客,一餉貪歡。獨自莫憑闌,無限關山,彆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意思淒惋,不久下世。《金玉詩話》。
祥符中封禪事竣,宰執對於後殿。上曰:‘治平無事,久欲與卿等一處閑玩,今日可矣。’遂引群公及內侍數人入一小殿,多有假山,甚高,山麵有洞,上既入,乃復招群公從行。初覺甚暗,數十步則天宇豁然,韆峰百嶂,雜花流水,盡天下之偉觀。少焉至一所,重樓復閣,金碧照耀,有一道士貌亦奇古,來揖上,執禮甚恭,上亦答之良厚。邀上主席,上再三遜謝,然後坐,群臣再拜,居道士之次。所論皆玄妙之旨,而牢醴之屬又非人間所見也,鸞鶴舞庭除,笙簫振林木。至夕乃罷,道士送上齣門,而彆曰:‘萬幾之暇,無惜與諸公頻見過也。’復由舊路以歸。臣下因以請於上,上曰:‘此道傢所謂蓬萊三山者也。’群臣自失者纍日,後亦不復再往,不知何術以緻之也。《投轄録》
慶曆三年,有李京者為小官,吳鼎臣在侍從,二人相與通傢。一日,薦其友人於鼎臣,求為聞達於朝。鼎臣即繳書具奏之,京坐貶官。未行,京妻謁鼎臣妻敘彆,鼎臣妻慙不齣。京妻立廳事,召鼎臣乾僕語之曰:‘我來雖為往還之久,欲求一彆,亦為乃公嘗有數帖與吾夫祝私事,恐爾傢以為疑。’索火焚之而去。
王嗣宗守邠土,邠舊有狐王廟,相傳能為人禍福,歲時享祀祈禱,不敢少怠,至不敢道故。嗣宗至郡,集諸邑獵戶,得百餘人,以甲兵圍廟,薰灌其穴,殺百餘狐。或雲有大白狐從火中逸去,其妖遂息,後人復為立廟,則寂無靈矣。嗣宗後帥長安,處士種放者,朝廷所尊禮,每帥守至,輙麵數之。嗣宗不服,以言拒之。放責數嗣宗,聲色俱厲,嗣宗怒,以手批其頰。先是,真宗有勅書,令放有章奏即附驛,欲詣闕即乘驛。放遂乘驛訴於上前,上特於嵩山之陽置書院以處之。後嗣宗去郡,有人贈詩曰:‘終南處士威風減,渭北妖狐窟穴空。’嗣宗大喜,歸告其子孫曰:‘吾死更勿為碑誌,但石刻此詩,置於墓旁,吾其榮矣。’
僞蜀廣政末,成都人唐季明因破一木,中有紫文隸書‘太平’兩字,時以為佳瑞。有識者雲:‘不應此時,須成都破後方見太平爾。’自王師平蜀,頻施曠蕩之恩,仍有‘太平興國’之號。《茅亭客話》。
大中祥符六年,緜州彰明縣崇仙觀栢柱上,有木文如畫天尊狀,毛發、眉目、衣服、履舄縴縷悉備。知州比部員外郎劉宗言遂繪事奏聞,奉旨令津置赴闕,送玉清昭應宮。今川民皆圖畫供養之。《茅亭客話》。
成都漆工艾延祚,甲午歲為賊所驅,於郡治令造漆器。五月六日,忽聞鼓鼙聲,及南門火起,乃天兵至郡也。延祚窘甚,緣上大樹,匿穠葉間,見天兵往來搜捕,殺戮狼籍。至夜,遂下樹,臥積屍中。及中宵,聞數十人傳呼聲,頗類將吏,且無燭炬,因竊視之,不見其形,但聞按籍點名,僵屍聞呼一一應之,惟不呼延祚。乃知聖朝伐叛討逆,悉奉行天誅也。《茅亭夜話》。
南唐鬍則守江州,堅壁不下,曹翰攻之,危急。忽有鏇風吹片紙墜城中,有詩曰:‘由來秉節世無雙,獨守孤城死不降。何似知機早迴首,免教流血滿長江。’後城陷,屠殺殆盡,謂之洗城。《江錶誌》。
人傳溫公《西江月》詞,流播已久。今又得一首名《錦堂春》雲:‘紅日遲遲,虛廊轉影,槐陰迤邐西斜。彩筆工夫,難狀晚景煙霞。蝶尚不知春去,漫繞幽砌尋花。奈猛風過後,縱有殘紅,飛嚮誰傢?始知青鬢無價,嘆飄零官路,荏苒年華。今日笙歌叢裏,特地谘嗟,席上青衫濕透,算感舊,何止琵琶,怎不教人易老?多少離愁,散在天涯。’
劉貢父為中書捨人,一日朝會,幙次與三衛相鄰。時諸帥兩人齣軍伍,有一水晶茶盂,傳玩良久,一帥曰:‘不知何物所成,瑩潔如此。’貢父隔幙謂之雲:‘諸公豈不識?此乃多年老冰耳。’
慶曆中,郎官呂覺者勘公事迴,因登對,自陳衣緋已久,乞改章服。上曰:‘待彆差遣與卿換,朕不欲因鞫獄與人恩澤,慮刻薄之徒望風希進,加入人罪耳。’《貽謀録》。
神考嘗問荊公:‘卿曾看歐陽修《五代史》否?’對曰:‘臣不曾仔細看,但見每篇首必曰嗚呼,是豈五代時事事可嘆者乎?’慶曆中……可嘆者乎原脫此兩條,據《說郛》、《古今說海》本補。〖=B4〗
昭陵上賓前一月,每夜太廟中有哭聲,不敢奏。一日,太宗神禦前香案自壞。《道山清話》。
元佑癸酉九月一日夜,開寶寺塔錶裏通明徹旦。禁中夜遣中使齎降禦香,寺門已閉,既開,寺僧皆不知也。寺中望之無所見,去寺漸明。後二日,宣仁上仙。《道山清話》。
國傢開寶中所鑄錢文,曰‘宋通元寶’,至寶元中,則‘皇宋通寶’。近世錢文皆著年號,惟此二錢不然者,以年號有‘寶’字,文不可重也。《歸田録》。
皇女為公主,其夫必拜駙馬都尉,故謂之駙馬。宗室女封郡主者,謂其夫為郡馬,縣主者為縣馬,不知何義?《歸田録》。
……
第七編在處理南宋中後期的一些政治敏感話題時,錶現齣瞭極高的學識和分寸感。它並沒有直接給齣斷言,而是通過引用多方言論、對比不同立場士人的記錄,讓讀者自行去揣摩背後的復雜博弈。這種“存疑”的處理方式,恰恰是學術研究的魅力所在。我注意到其中對一些涉及軍事決策失誤的記載,往往會並列齣現“主戰派”和“主和派”的私人信件或日記摘錄,這讓原本黑白分明的曆史事件,顯現齣瞭多層次的灰色地帶。閱讀這些,我仿佛站在一個曆史的十字路口,看到瞭當時決策者內心的掙紮與矛盾。這種開放式的曆史呈現,遠比單綫條的敘事更能激發讀者的思考,它要求我們用批判性的眼光去重構曆史的真實麵貌。
評分這本《全宋筆記》第七編的齣版,對我這樣的宋代史愛好者來說,簡直是久旱逢甘霖。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對當時士大夫階層日常交往和心態的描摹,那些細緻入微的記載,讓我仿佛能穿越時空,親眼目睹他們的風雅與睏頓。比如,某一篇筆記裏詳述瞭蘇軾在黃州時期與友人的唱和詩文,不僅僅是文學層麵的欣賞,更重要的是,它揭示瞭在政治失意時,文人如何通過詩酒田園來調適心境,構建精神傢園的復雜過程。那些看似閑筆的記錄,實則蘊含著深刻的時代精神。閱讀這些文字,我總是在想,在那個信息傳遞緩慢的時代,這些筆記是如何成為知識傳承和情感交流的載體的?它們不僅僅是史料的堆砌,更是一麵鏡子,映照齣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真實麵貌,那種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的沉重感,是讀後久久不能忘懷的。
評分翻開這厚厚的一捲,首先被它考據的嚴謹性所震撼。編纂者顯然下瞭大功夫,對那些真僞難辨的零散片段進行瞭細緻的辨析和歸類,使得原本散落各處的珍珠得以重新串聯成璀璨的項鏈。我尤其欣賞它在涉及地方風物和民間習俗方麵的收錄。不同於正史那種宏大敘事,《全宋筆記》更像是一張鋪開的市井地圖,記錄瞭宋代集市上的物價、節慶的細節,甚至是江湖術士的奇談怪論。這種“由小見大”的敘事方式,極大地豐富瞭我對宋代社會肌理的認知。讀到一些關於江南水鄉生活的記載時,那種濕潤、細膩的生活氣息撲麵而來,讓人不禁感嘆,文字的力量,有時比冰冷的史料更能抵達人心最柔軟的部分。這套書的價值,就在於它保留瞭那些幾乎要被曆史塵埃掩埋的“毛邊”細節。
評分說實話,初讀這套書需要極大的耐心,畢竟是古代筆記體的匯編,文風跳躍,記載常常是片段式的。但一旦適應瞭這種節奏,樂趣便會油然而生。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其中大量的“旁說”和“逸聞”。很多我們熟悉的史學大傢,在正史中形象是高大全的,但在這些筆記裏,卻展現齣瞭非常人性化的一麵,比如他們的口頭禪、生活中的小癖好,甚至是與僕從之間的幾次無心對話。這使得曆史人物一下子變得立體可感,不再是刻闆的雕塑。這種“去神聖化”的處理,反而讓我更加貼近瞭那個時代,體會到古人的喜怒哀樂並非遙不可及。我常常在想,如果沒有這些筆記,我們對宋代的理解可能會失之偏頗,會少掉許多鮮活的色彩。
評分對於熱衷於研究宋代文人圈子“圈子文化”的人來說,這本書簡直是寶庫。它詳盡地記錄瞭宋代士大夫間通過贈送禮物、互相題跋、集體宴飲等方式建立起來的復雜人脈網絡。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點茶”和“焚香”的記錄,這些看似風雅的活動,實際上是劃分階層、錶達政治立場的隱晦方式。通過梳理這些筆記,可以看到一個清晰的脈絡:在官方體製之外,文人們如何通過這些儀式化的交往來維護自身的身份認同和文化自信。相比起那些正襟危坐的官修史書,這第七編的文字,更像是那個時代精英階層私下裏的“朋友圈動態”,真實、生動,充滿瞭人情世故的微妙張力,讓人讀來津津有味,深感宋代文化的迷人之處,就在於它將日常生活的精緻化推嚮瞭極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