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民族史:不列顛的誕生

英語民族史:不列顛的誕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溫斯頓·丘吉爾 著
圖書標籤:
  • 英語史
  • 不列顛
  • 民族史
  • 曆史
  • 英國
  • 文化
  • 歐洲史
  • 古代史
  • 中世紀史
  • 社會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新華齣版社
ISBN:9787516630372
版次:1
商品編碼:12065657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56
字數:30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記錄英語民族曆史的輝煌之作,曆史愛好者人手一部的經典讀物


  

內容簡介

  

大英帝國雄踞19世紀,其屬地與殖民地遍布全球,號稱日不落帝國。而新生的美國則稱霸20世紀,其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全方位地影響著20世紀曆史進程。 自工業革命以來,兩個英語國傢相續雄霸世界達200餘年,這絕不是偶然。溫斯頓·丘吉爾以其如椽大筆,深刻而生動地為我們揭示瞭其中奧秘,這就是其曆史名著《英語民族史》,再加上其迴憶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迴憶錄》和《第二次世界大戰迴憶錄》,幾乎完整地描述瞭英語民族從蠻荒走到世界超強的曆史軌跡。 地球上一個由講英語的人口構成的寵大帝國——包括瞭不列顛、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西方強國——曆經瞭漫長麯摺的曆程而漸漸形成;它們的存在,深刻改變瞭世界的文明版圖,強有力地左右著人類命運和曆史的走嚮……在這部創作時間長達 30年的偉大作品中,諾貝爾文學奬獲得者、英國曆史負盛名的人物丘吉爾以深邃的洞察力和史詩般的筆觸,為讀者描繪瞭一幅全景式的“帝國畫捲”。


  

作者簡介

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英國政治傢、演說傢、軍事傢和作傢,曾於1940年至1945年齣任英國首相,任期內領導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聯閤美國等國傢對抗德國,並取得瞭最終勝利,1945年5月23日,丘吉爾辭職,1951年至1955年再度齣任英國首相。丘吉爾被認為是20世紀重要的政治領袖之一,對英國乃至於世界均影響深遠。此外,他在文學上也有很高的成就,曾於1953年獲諾貝爾文學奬。在2002年,BBC舉行瞭一個名為“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的調查,結果丘吉爾獲選為有史以來偉大的英國人。


精彩書評

  NULL

目錄

前 言 / 1

第一部 島上民族 / 1

第一章 不列顛尼亞 / 3

第二章 徵服 / 14

第三章 羅馬行省 / 26

第四章 失落的海島 / 35

第五章 英格蘭 / 53

第六章 維京人 / 66

第七章 阿爾弗雷德大帝 / 78

第八章 撒剋遜的黃昏 / 97

第二部 國傢的形成 / 111

第九章 諾曼底人的入侵 / 113

第十章 徵服者威廉 / 123

第十一章 在動蕩中發展 / 133

第十二章 亨利·金雀花 / 148

第十三章 英格蘭習慣法 / 159

第十四章 獅心王 / 167

第十五章 大憲章 / 178

第十六章 醞釀過程 / 189

第十七章 議會雛形 / 200

第十八章 愛德華一世 / 208

第十九章 班諾剋本之役 / 226

第二十章 蘇格蘭和愛爾蘭 / 233

第二十一章 長弓 / 242

第二十二章 黑死病 / 256

第三部 封建時代的結束 / 265

第二十三章 理查二世與社會動亂 / 267

第二十四章 亨利·博林布魯剋篡位 / 283

第二十五章 亨利五世的帝國 / 289

第二十六章 聖女貞德 / 297

第二十七章 約剋和蘭開斯特 / 305

第二十八章 玫瑰戰爭 / 315

第二十九章 愛德華四世的冒險生涯 / 326

第三十章 理查三世 / 341


精彩書摘

第一章 不列顛尼亞

羅馬紀元699 年夏,即公元前55 年,高盧總督蓋厄斯·儒略·愷撒將目光投嚮瞭不列顛島。在與高盧和日耳曼人作戰之時,愷撒就注意到瞭這片孤懸海外的巨大島嶼。該島已成為其徵服計劃的一大障礙,這同樣也激起瞭他的鬥誌和雄心。他知道,島上居民與反抗羅馬的日耳曼人、高盧人、西班牙人本屬同族,不久之前,這些島民還曾在高盧北部海岸的戰鬥中為當地軍隊提供支援。他們同樣擁有凱爾特血統,長期獨守海島的閉塞生活或多或少加重瞭他們的民族情感。一年之前,不列顛的誌願者們在布列塔尼亞海岸與威尼蒂人並肩作戰,但不幸遭到瞭失敗。那些從暫時淪陷的高盧地區齣逃的難民,在不列顛尼亞受到瞭歡迎和庇護。在愷撒看來,無論是對其個人的北徵方案,還是對羅馬帝國擴張計劃來說,不列顛島都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這片土地上沒有森林和沼澤,但卻有如茵的綠草和富饒的土地。雖然島上氣候並不溫暖,卻也平和舒適。雖然土著民智未開,但若是用作奴隸,令其在田間礦井中從事勞作或是房屋大院中灑掃庭除,還是不無價值的。民間常有傳言,稱該島盛産珍珠,黃金盈野。“即便是徵伐的季節已過,愷撒仍然考慮前往該島打探情況,若能瞭解當地居民狀況,熟悉地形、港口和登陸點,對他而言無疑是大有裨益的。對於這些,高盧人幾乎一無所知。”1 另一個事件是,愷撒的同僚和競爭對手,三巨頭之一的剋拉蘇在對美索不達米亞的遠徵激起瞭元老院和民眾的無盡遐想,這樣一來,不列顛在愷撒的戰略布局中就更顯重要瞭。就在此地,歐洲大陸的盡頭之處,羅馬人野心勃勃地開啓瞭冒險事業。羅馬士兵對海洋既恨且怕,他們曾與航海民族迦太基人作戰,前後耗費瞭200年時間,艱苦卓絕,曆經險阻,纔最終將羅馬旗幟插上瞭地中海的彼岸。但此際,羅馬軍隊要遠徵孤島,前往大洋北部那片陌生而神秘的土地,這對羅馬帝國各個階層的人士來說,都將是新鮮且令人興奮的話題。

此外,不列顛是督伊德教的中心所在,這種宗教形式多樣,對高盧和日耳曼人的生活都産生瞭不同程度的影響。愷撒曾經寫道:“對那些想研究督伊德教的人士而言,不列顛是其首選之地。”督伊德教奉行以活人祭祀的邪惡教條,其殘酷令人發指。森林中神秘的宗教祭司通過生命獻祭將自己和信徒結為一體。正是此地,在陰暗島嶼的木質祭壇之上,或許安置著高盧部族的一大秘密,這是令人敬畏、激動、團結一心的神秘力量。那麼,這些醜惡的習俗究竟從何而來?或許是那些迦太基人,在被羅馬徹底剿滅之前嚮西方世界傳達的部分訊息?更重要的是,愷撒其人頗具時代意識和戰略眼光,他為所徵服的地區帶來瞭文明的契機。

因此,公元前55 年夏,愷撒從日耳曼尼亞撤迴軍隊,拆毀瞭科布倫斯地區橫跨萊茵河上的各色精美木橋,轉而劍鋒西指。在整個七月,羅馬大軍馬不停蹄嚮高盧海岸,也就是今天的加來和布倫地區浩蕩挺進。

……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英語民族史:不列顛的誕生》的圖書簡介,內容側重於其所涵蓋的時代背景、核心議題和研究方法,但不涉及任何關於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跡象。 --- 《英語民族史:不列顛的誕生》:一部重塑早期不列顛曆史敘事的宏偉著作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深刻而全麵的曆史著作,緻力於剖析公元五世紀至十一世紀之間,英格蘭(即後來的“不列顛”)這一政治、文化與身份認同的復雜熔爐的形成過程。它摒棄瞭傳統史學中對單一民族敘事的迷戀,轉而聚焦於一個動態的、充滿衝突與融閤的“重塑”時期——羅馬帝國衰亡的廢墟之上,盎格魯-撒剋遜人、凱爾特人、維京人以及殘存的羅馬化精英如何共同編織齣早期英格蘭的社會結構、法律體係、宗教信仰乃至語言基礎。 本書的敘事結構清晰,層次分明,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立體且富有細節的曆史圖景。 第一部分:帝國的遺産與蠻族的遷徙(公元410年 – 約600年) 本部分首先將讀者帶迴到公元五世紀初,羅馬不列顛的終結時刻。我們詳細考察瞭羅馬行政體係的瓦解、城市生活的衰退,以及不列顛島上原住民——布立吞凱爾特人的艱難處境。核心議題在於“徵服”與“定居”的辯證關係。 作者深入探討瞭盎格魯人、撒剋遜人和硃特人從歐洲大陸的遷徙模式。這並非一次簡單的軍事入侵,而是一場長期的、多階段的人口流動、部落衝突與權力滲透。通過對考古學發現(如早期墓葬遺址、定居點布局)的細緻解讀,本書描繪瞭七個主要盎格魯-撒剋遜王國(“七國時代”的雛形)如何在不列顛西部的凱爾特王國壓力下,艱難地建立起各自的政治疆域和文化認同。 重點議題: 羅馬撤離後的權力真空、凱爾特文化的抵抗與流散(如亞瑟王傳說的史學基礎)、早期“地方王權”的形成。 第二部分:基督教的再造與王權的製度化(約600年 – 800年) 隨著七國時代格局的初步穩定,本書將焦點轉嚮瞭文化和精神層麵的深刻變革:基督教的傳入與紮根。 我們詳細審視瞭教皇格裏高利派遣的奧古斯丁傳教團在坎特伯雷的著陸,以及隨後與本土凱爾特基督教傳統的碰撞與融閤。基督教不僅僅是一種信仰的轉變,更是引入瞭新的書寫係統、法律觀念、文獻記錄傳統以及更精細的行政管理模式。本書強調瞭修道院作為知識中心、政治中介和經濟力量在早期盎格魯-撒剋遜社會中的核心作用。 此外,本部分深入分析瞭早期王權的製度化進程。例如,在諾森布裏亞、麥西亞和威塞剋斯的早期國王如何通過法律編纂(如埃塞爾伯特法典)、建立宮廷結構和進行軍事動員,將鬆散的部落聯盟轉化為具有更高組織性的王國。 重點議題: 惠特比會議的文化意義、盎格魯-撒剋遜法律(如“Witan”的早期形態)、教會與世俗權力的早期互動。 第三部分:維京衝擊與民族的誕生(約800年 – 1066年) 本書認為,“英語民族”的最終形態,是在維京時代的劇烈動蕩中淬煉而成的。八世紀末期開始的斯堪的納維亞人的入侵,是打破原有七國平衡、促成統一性政治實體齣現的關鍵催化劑。 本部分對丹麥人、挪威人的入侵進行瞭細緻的地理和時間劃分,重點研究瞭“丹法區”(Danelaw)的形成及其對地方社會結構、經濟活動和法律實踐帶來的長遠影響。 關鍵人物阿爾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被置於核心位置。本書不僅僅頌揚他的軍事勝利,更著重分析他如何通過建立“堡壘”(Burhs)係統、推行《盎格魯-撒剋遜編年史》的官方記錄,以及翻譯重要的拉丁文本,積極塑造一種跨越地域界限的“盎格魯-撒剋遜”身份認同,以抵抗異族侵蝕。這標誌著從“各個王國的居民”嚮“英格蘭人”觀念的首次重大飛躍。 重點議題: 丹法區的社會經濟影響、阿爾弗雷德的文化國傢建設計劃、早期英語的成熟與統一。 第四部分:王朝的更迭與統一的最終完成(10世紀末 – 1066年) 在維京人的最終徵服(剋努特大帝的統治)和隨後盎格魯-撒剋遜王權的短暫復興之後,本書以諾曼徵服的前夜作為收尾。我們審視瞭埃德加、埃德溫和懺悔者愛德華統治下,英格蘭如何在政治上趨於統一,並發展齣相對成熟的中央行政機構(如金庫 Exchequer 的雛形)。 最後一章深入分析瞭1066年黑斯廷斯戰役的復雜背景,不僅僅是軍事對決,更是兩種不同的法律傳統、土地保有製度和精英階層文化的一次終極碰撞。諾曼徵服,被視為本書所探討的“不列顛誕生”過程的終點,因為它為後來的中世紀英格蘭奠定瞭新的、融閤瞭日耳曼、凱爾特、基督教和諾曼要素的政治藍圖。 研究視角與方法 本書的顯著特點在於其跨學科的研究路徑。它綜閤運用瞭: 1. 考古學證據: 對物質文化和早期定居模式的分析。 2. 文獻語言學: 對古英語文本(如《貝奧武夫》殘篇、法律文書和編年史)的深入解讀,以追蹤語言和觀念的演變。 3. 曆史地理學: 考察地形、河流和定居點對早期政治權力擴散的影響。 《英語民族史:不列顛的誕生》旨在提供一個兼具學術嚴謹性與敘事張力的曆史畫捲,清晰地揭示齣,今日英國(不列顛)的身份認同,並非某一特定日期的創造,而是曆經數百年流血、融閤與製度構建的復雜産物。它是一部關於“何為英格蘭”的深度溯源之作。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巧妙,它不是簡單地綫性敘事,而是在不同的時間節點上進行深度的聚焦和橫嚮的對比。每一次章節的轉換,都像是一次視角的切換,從宏觀的部落聯盟到微觀的物質文化研究,作者總能找到新的切入點來揭示曆史的肌理。閱讀過程是一場智力上的挑戰,因為它要求讀者保持高度的專注力去追蹤那些不斷更迭的名稱、地名和血脈關係。然而,一旦進入節奏,你會發現作者的筆觸極其流暢,即便是最晦澀的族源學討論,也能被他闡釋得清晰易懂。尤其值得稱贊的是他對早期宗教信仰和神話體係的解讀,這些精神層麵的東西,往往是理解一個民族身份認同的關鍵,作者的處理方式既尊重瞭其神秘性,又提供瞭可靠的學術解釋框架。

評分

這部著作的敘事張力著實令人驚嘆,仿佛將讀者直接投擲到瞭那片迷霧繚繞、充滿未知的古老不列顛土地上。作者對於史料的駕馭能力令人印象深刻,他沒有滿足於簡單的年代堆砌,而是巧妙地將地緣政治的變遷、部落間的權力角逐以及早期社會結構的演化編織成一張復雜而引人入勝的畫捲。我尤其欣賞他對於“民族”概念形成過程的探討,那種從蠻荒到文明的緩慢、痛苦的蛻變,被刻畫得入木三分。他沒有將曆史簡化為英雄的豐功偉績,而是深入到普通民眾的生活片段,去探尋那些塑造瞭早期不列顛精神底色的文化基因和信仰體係。行文間那種曆史的厚重感撲麵而來,讓你真切感受到每一次戰役、每一次遷徙背後的深遠意義。閱讀體驗是沉浸式的,仿佛能聞到那個時代潮濕的空氣和燃木的氣味,體會到早期居民在麵對外部衝擊時的那種堅韌與矛盾。這種對“源頭”的追溯,不僅僅是地理上的,更是精神層麵的,為理解後續的不列顛曆史提供瞭極其堅實和富有洞察力的基礎。

評分

如果說曆史是一幅巨大的織錦,那麼這本書就是對於其中最古老、最基礎的幾股經緯綫的細緻抽絲剝繭。它所關注的“誕生”過程,絕非一蹴而就的壯舉,而是漫長、斷裂且充滿偶然性的“拼湊”。作者在論述中展現齣一種令人信服的平衡感,他既不偏嚮於過度浪漫化那些被後世神化的早期英雄,也不流於對“黑暗時代”的貶低。相反,他展現瞭在資源匱乏、外部壓力巨大的環境下,早期社會群體為求生存和發展所錶現齣的非凡的適應能力和創造力。這種對“韌性”的挖掘,使得整本書充滿瞭積極嚮上的力量感,盡管它所描述的是一個充滿衝突和不確定的時代。閱讀完後,我對“不列顛”這個概念的形成,有瞭一種根植於泥土、充滿瞭生命力的全新理解,這比單純記住幾個王朝的名字要有價值得多。

評分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非常古典,充滿瞭學者特有的嚴謹與對細節的偏執,但令人驚喜的是,這種嚴謹並未導緻閱讀上的枯燥,反而因其豐富的旁徵博引而更具味道。作者在闡述復雜的族群遷徙和語言分化時,采取瞭一種近乎於解剖學的細緻,將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異邦人”和“原住民”的互動關係清晰地勾勒齣來。我感覺自己像是在跟隨一位博學的嚮導,穿越層層迷霧,去辨認那些被時間磨損的文化印記。他對不同曆史時期社會製度的演變有著獨到的見解,特彆是對早期王權和法律雛形的形成,進行瞭非常深入的剖析,讓人對“秩序”是如何在混亂中誕生的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全書的論證邏輯鏈條清晰,每一步推導都建立在紮實的考古發現和文獻考據之上,體現瞭極高的學術水準,是那種值得反復閱讀和查閱的案頭重器,絕非是泛泛而談的通俗讀物可以比擬的。

評分

讀完此書,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種對“邊緣”曆史的重新認識。在宏大的歐洲史敘事中,早期的不列顛常常被視為化外之地,是羅馬帝國留下的一個殘缺注腳。然而,這位作者卻以極大的熱情和深厚的功力,將焦點集中於這片土地自身的獨特演化路徑。他細膩地描繪瞭凱爾特文化與後來的盎格魯-撒剋遜文化相碰撞、融閤的過程,那種文化張力與生命力的展現,是全書最精彩的部分之一。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處理那些史料缺失地帶時的態度——他沒有妄加揣測,而是誠實地指齣局限性,並提齣基於現有證據的審慎推論。這種對待曆史的謙卑姿態,反而增強瞭作品的說服力。它不是在“重建”一個清晰的曆史劇本,而是在“還原”一個充滿變數和可能性的曆史現場,充滿瞭思辨的魅力。

評分

正版,印刷質量不錯!

評分

值得推薦的一部曆史著作。

評分

還不錯 就是裏麵沒有插圖

評分

丘吉爾一生中著名的曆史著作

評分

書還算可以,平時沒事拿來看看。

評分

滿意

評分

嘿嘿,用瞭優惠券,買下來很實惠,關鍵是正版

評分

嘿嘿,用瞭優惠券,買下來很實惠,關鍵是正版

評分

先看中文版,以後有時間看英文的,畢竟英文詞匯量第一人的作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