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由於地理總誌具有“明天下,察郡邑,振紀綱,固社稷”的功能,漢晉以來曆朝曆代官修、私撰瞭眾多地理書。據統計,漢唐地理總誌約200種,遺憾的是,除漢唐正史中的九種地理誌外,其餘均因曆代兵燹戰火和保管不善遭到毀壞散佚。南宋鄭樵曾惋嘆“自漢以來,書籍至於今日百不存一二”。本書作者陸續從史注、地誌、類書、文集中輯錄失傳的69種漢唐地理總誌,佚文約50萬字。其中20餘種佚誌為曆代未被著錄、前人未曾輯錄者。如《魏書郡國誌》、唐《地理誌》等。另有前人已經輯佚但有所缺失者,本書予以補輯,如賀次君的《括地誌輯校》、繆荃孫的《元和郡縣誌逸文闕捲》等。所輯佚文多為各地的建置沿革、城邑變遷、文化遺産與山川物産等,對當今研究曆史地理、編修地方誌有直接的現實使用價值。
前言/序言
“地者,元氣之所生,萬物之祖也。”(《白虎通》語)《管子》強調“地者,政之本也,是知地可以正政也”。故我國早在三韆多年前的西周時期就設有職官掌管輿地。《周禮》謂:
大司徒之職,掌建邦之土地之圖與其人民之數,以佐王安擾邦國。以天下土地之圖,周知九州之地域廣輪之數。辨其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之名物。
在“百傢之鳴”的戰國時期,就創作齣《山海經》《禹貢》兩部地理名著,開闢瞭輿地學之先河。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將“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大海,北過大夏”的廣袤版圖,劃分為三十六郡(後增為四十郡),郡轄縣若乾。為銘刻“大一統”之偉業,禦史編撰瞭圖文並茂的《秦地圖》。當漢軍攻入鹹陽時,為蕭何所獲,使劉邦“具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圖書也”。終於打敗項羽,建立瞭漢朝。
漢承郡縣製。武帝時,令郡縣上報“計書”於太史公,進而編就《漢輿地圖》。元狩六年(前117)立劉閎為齊王時,禦史即“奏《輿地圖》”。何以稱《輿地圖》呢?《史記正義》謂:“天地有覆載之德,天為蓋,地為輿,故雲《輿地圖》。”
東漢班固繼承其父班彪未竟之業,撰寫《漢書》。其中《地理誌》,以政區為綱目,記郡縣建置沿革、戶籍、人口及山川、關隘、古跡、聚落、風俗、民情等。“詳而有法,約而能該”,是為地理總誌的濫觴。由於具有“明天下,察郡邑、振紀綱,固社稷”之功能,不僅後世正史多設《地理誌》,而且官修、私撰眾多獨立成書的地理總誌。
公元280年,晉武帝滅吳,結束六十多年三國紛爭,再次實現瞭統一。遂命秘書監摯虞撰集規模空前宏大、涵蓋更為廣博的《畿服經》一百七十捲。由於政區、人口、田土不斷有所變化,故在太康年間(281-289)又三次編撰《郡國誌》和《地誌》。
西晉“八王之亂”後,招緻十六國紛爭與南北朝的對峙。即使在分裂割據狀態下,北魏闞駰、南朝陳顧野王,仍心係神州,突破其供職政權疆域,編撰大一統的《十三州誌》《輿地誌》。他們不愧為傑齣的炎黃子孫。
隋朝代周滅陳後,我國齣現瞭第三次的統一安定局麵。為順應民意,鞏固社稷,在短短三十七年間,便修纂《區宇圖誌》一百二十九捲,《諸州圖經集》一百捲,《諸郡土俗物産》一百一十捲。
唐朝是我國曆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輿地之作極為耀目。李世民勵精圖治,批準其四子李泰修纂五百五十捲的《括地誌》,清儒劉汝賢評其為“經天緯地之輔翼”。德宗李適即位後,起用精於史地的賈耽為宰相。賈先後呈送《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地圖》《貞元十道錄》《皇華四達記》《海內華夷圖》等。德宗以“熟諳疆土之廣大、山川之壯麗而欣喜”,多次給予奬賞。憲宗時,宰相李吉甫深感“成當今之務,樹將來之勢,則莫若版圖地理之為切”,故先後撰《元和郡縣圖誌》《元和國計簿》等。元和年間之所以“清明安定,得以中興”,和李吉甫之貢獻大有關係。
據史書《藝文誌》和曆代文獻目錄學傢統計,漢唐時期地理總誌約近二百種、三韆餘捲。但遺憾的是除瞭漢唐正史中九種《地理誌》和殘缺不全的《元和郡縣誌》《貞元十道錄》之外,絕大多數皆在曆代的“十二厄”和保管不善中毀滅瞭,筆者在《宋遼金元方誌輯佚·前言》中寫到:
包括方誌遺産在內的文獻古籍,曆史上卻屢遭嚴重毀壞。隋代牛弘列舉“五厄”:一為秦皇焚書,二為王莽燔宮,三為董卓禍亂,四為劉淵陷洛,五為蕭繹毀書。明代鬍應麟曆數隋唐至宋末又經曆五次大的災厄:一為隋煬帝被殺,一時大亂,圖書被焚;二為安史之亂,文獻損失殆盡;三為黃巢入京,書籍被焚;四為靖康之難,圖籍散佚無算;五為伯顔攻入臨安,圖書禮器洗劫一空。其後李自成、太平天國造反時,不僅官府所藏書籍遭嚴重毀壞,連私人藏書也難於幸免。如吳偉業私藏古籍就被焚於一旦,其作詩以記其事:“金元圖籍到如今,半自宣和齣禁林。封記中山玉印在,一般烽火竟消沉。”再如太平軍所到之處,凡遇儒傢典籍文獻,“不投之於溷廁,則置於水火”(吳楓《中國古典文獻學》)。因而加上前述的“十厄”,當為“十二厄”。此外由於保管不善,如蟲蛀、鼠嚙、濕黴、火患等,也是圖書散佚的重要原因。緻使漢唐宋元古籍存世者不及百分之一。
不幸之中值得慶幸的是,古代一些類書、史注、地誌、文集中徵引當時存世、而後亡佚典籍中的文字,後世嗜學者視為遺珍予以鈎沉,遂産生瞭輯佚之學。曆來人們多據章學誠《校讎通義》,謂輯佚始於南宋王應麟之《三傢詩考》。然近世著名藏書傢葉德輝則稱北宋已有輯佚之書。其《書林清話》捲八《輯刻古書不始於王應麟》謂:“古書散佚,復從他書所引搜輯成書,世皆以為自宋末王應麟輯《三傢詩》始,不知其前即已有之。宋黃伯思《東觀餘論》中,有《跋慎漢公所藏《相鶴經》後》雲:‘按《隋經籍誌》、《唐藝文誌》,《相鶴經》皆一捲。今完書逸矣,特從馬總《意林》及李善《文選注》、鮑照《舞鶴賦》抄齣大略,今真靜陳尊師所書即此也。今此本既精善,又筆勢婉雅,有昔賢風概,殊可珍也。’據此,則輯佚之書,當以此經為鼻祖。”黃伯思所謂的“真靜陳尊師”,就是北宋道士陳景元。景元,南城(今屬江西)人,讀書到老不倦,宋神宗嘗召對天章閣,賜號真人。所輯《相鶴經》又以其書法名世,惜北宋末年亡佚。
元明之際陶宗儀仿宋曾慥《類說》例,采摭漢魏至宋元之作,編《說郛》百捲,其中有晉黃義仲《十三州記》《太康地記》、唐李吉甫《十道誌》等。此為輯佚漢唐地誌之嚆矢。清代為輯佚之鼎盛期,其中輯漢唐地理總誌者有王謨《漢唐地理書鈔》、孫星衍《括地誌》、畢沅《晉太康三年地誌》《晉書地道記》、張澍《十三州誌》等。前賢之功不可沒。但限於當時的曆史條件,諸如秘藏館閣的宋元秘籍、《永樂大典》以及一些傳抄本圖書等無從獲見,緻使不少誌書尚未挖掘齣來。諸傢輯佚也有缺失。有的不加校勘,以訛傳訛。有的齣處不詳明。甚至還有誤收、漏收者。
有鑒於此,筆者從20世紀80年代初,即開始在業餘時間對古地誌進行輯佚,1997年北京圖書館齣版社齣版拙著《漢唐方誌輯佚》。盡管所收是殘編斷簡,還有部分缺陷差錯,但仍被方誌學傢傅振倫認為“麟光片羽,彌足珍貴”。此後筆者開始對宋元地誌和漢唐總誌進行鈎沉。2011年《宋遼金元方誌輯佚》由上海古籍齣版社齣版後,筆者即邀請鄭梅玲、劉鷹二人參與本書輯校具體工作。外甥劉宏、侄兒劉鐵也分彆在國傢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查閱、收集資料。現在終於如期脫稿。
本書輯錄69種亡佚的漢唐地理總誌。其中包括存世殘捲《元和郡縣誌》和《貞元十道錄》的佚文。另五代十國時南唐徐鍇《方輿記》附在捲末。這樣加上《宋遼金元方誌輯佚》中的總誌,亡佚的元代以前地理總誌就全部展現齣來瞭。
本書所收佚文有大量各地的建置沿革、城邑變遷、村落興衰、名人蹤影、文化遺跡以及山脈、河流、湖泊、關隘、道路、宮觀、寺廟、物産、風景名勝等內容。其中許多記載為最早、最詳或唯一者,具有權威性,因而為後世史書、地誌屢屢徵引。如酈道元注《水經》、裴鬆之注《三國誌》、裴駰《史記集解》、司馬貞《史記索隱》、張守節《史記正義》、鬍三省注《資治通鑒》,及眾多宋元方誌等近百種經典古籍,均引錄漢唐地理總誌,以錶明其時間、空間,闡述其原委、要旨。直至當今,凡研究曆史地理、地方史和編纂新方誌,莫不溯本求源,引用漢唐古誌,以提高其學術性和可信度。
書中也有些迷信、荒誕的文字,這是由於古代生産力水平低下、科技不發達,人們對大自然和某些社會現象不能科學理解,以緻藉助虛幻的神靈鬼怪予以迴答,或對人生信仰尋找的精神寄托。這些隻能錶明曆史過程上的愚昧落後,人們自然不會信以為真。
限於水平,本書定有缺陷,甚至有舛誤不當,祈望讀者指正。
劉緯毅
2013年12月於山陽書屋
漢唐地理總誌鈎沉(套裝共2冊)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漢唐地理總誌鈎沉(套裝共2冊)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