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工程防水设计与施工(第二版)

地下工程防水设计与施工(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春林 编
图书标签:
  • 地下工程
  • 防水工程
  • 防水设计
  • 防水施工
  • 建筑工程
  • 土木工程
  • 工程技术
  • 第二版
  • 施工规范
  • 渗漏控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65050
版次:2
商品编码:11928237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适合从事防水工程设计、施工、材料采购、监理和工程质量验收人员阅读。
  本书系第二版修订,内容成熟、实用性和操作性强,有大量的实际施工图。突出了近几年国家及行业标准,例如:GB50108-200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国家标准GB50208—2011《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行业标准JGJ/T212-2010《地下工程渗漏治理技术规程》等。本书作者是我国建筑防水领域的知名专家,在国内建筑防水行业中有较大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内容简介

  本书以国家标准GB 50108—200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国家标准GB 50208—2011《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行业标准JGJ/T 212—2010《地下工程渗漏治理技术规程》为依据,在介绍地下工程防水技术的基础上,围绕地下工程防水施工的要求,阐述了地下工程混凝土结构刚性防水、柔性防水、细部构造防水、密封防水、注浆防水的材料要求、设计原则、施工方法等,并对排水工程、明挖法和特殊施工法、地下工程渗漏水治理等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
  本书适合从事防水工程设计、施工、材料采购、监理和工程质量验收人员阅读。

作者简介

  沈春林,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硅酸盐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中国硅酸盐学会房建材料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硅酸盐学会房建材料分会防水保温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专业人才库全国防水工程师考评管理中心主任、全国防水专业人才考评专家委员会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授级专家。在长达四十五年的科技工作中有许多创新性科研成果,推动了我国防水保温材料学科的技术发展。
  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的科技项目有几十项,获得了二十余项科技进步奖,每项技术均转让给多家企业生产,近十年来平均每年转让给二十余家企业投入生产,总量已经达到二百余家企业,年产值从几百万元至几千万元不等。主编的国家标准《喷涂聚脲防水涂料》GB23446-2009,被铁道部采用并将指标列入京沪高铁喷涂聚脲防水层技术条件和客运专线聚脲防水层技术条件,将研发的喷涂聚脲技术转让给相关防水集团公司,该企业投产后中标京沪高铁二标段聚脲防水材料供货单位并承担许多标段的聚脲施工任务,取得近亿元的产值。
  主编的国标、行标、规程达二十几项,在行业中被广泛采用实施。

目录

第一章概论1
第一节防水工程1
一、房屋建筑的基本构成1
二、建筑防水工程的功能和基本内容2
三、防水工程的分类3
四、防水工程的质量保证体系4
第二节地下防水工程8
一、地下工程的类型及施工方法8
二、水对地下工程的影响9
三、地下工程的防水技术11
第二章地下工程防水设计概述15
第一节地下工程防水设计的基本规定和设防要求16
一、地下工程防水设计的基本规定16
二、地下工程的防水等级和设防要求17
第二节地下工程的防水构造和防水方案19
一、地下室防潮19
二、地下室防水19
三、变形缝26
四、穿墙管26
五、地下工程防水方案的确定26
第三章地下工程混凝土结构的刚性防水28
第一节防水混凝土28
一、防水混凝土的分类28
二、防水混凝土防水层对组成材料的要求29
三、防水混凝土的设计30
四、防水混凝土的施工32
第二节水泥砂浆防水层41
一、防水砂浆的分类42
二、水泥砂浆防水层对组成材料的要求42
三、水泥砂浆防水层的设计42
四、水泥砂浆防水层的施工44
第四章地下工程混凝土结构的卷材和涂膜防水53
第一节地下工程卷材防水53
一、卷材防水层的常用材料53
二、卷材防水层的设计57
三、卷材防水层的施工60
第二节地下工程涂膜防水74
一、防水涂料74
二、涂膜防水层的设计78
三、涂膜防水层的施工81
第五章地下工程混凝土结构的其他柔性防水94
第一节塑料板防水层94
一、塑料板防水层对材料的要求94
二、塑料板防水层的设计95
三、塑料防水板防水层的施工95
第二节金属防水层96
一、金属防水层对材料的要求96
二、金属防水层的设计97
三、金属防水层的施工97
第三节膨润土防水材料防水层99
一、膨润土防水材料99
二、膨润土防水材料防水层的设计100
三、膨润土防水材料防水层的施工100
第四节地下工程种植顶板防水101
一、种植顶板防水层的组成材料101
二、种植顶板防水层的设计106
三、地下工程种植顶板防水层的施工107
第六章地下工程混凝土结构的细部构造防水113
第一节变形缝113
一、变形缝对材料的要求113
二、变形缝的设计要点114
三、变形缝的施工要点117
第二节后浇带120
一、后浇带对材料的要求120
二、后浇带的设计要点120
三、后浇带的施工要点122
第三节穿墙管122
一、穿墙管(盒)的设计要点122
二、穿墙管(盒)的施工要点124
第四节埋设件124
一、埋设件的设计要点124
二、埋设件的施工要点125
第五节预留通道接头126
一、预留通道接头的设计要点126
二、预留通道的施工要点126
第六节桩头127
一、桩头的设计要点127
二、桩头的施工要点128
第七节孔口、坑、池129
一、孔口129
二、坑、池130
第七章地下工程密封防水131
第一节建筑密封材料131
一、建筑密封材料的分类132
二、建筑密封材料的特征133
三、建筑密封材料的抽样检验134
第二节密封防水的设计134
一、密封设计原则134
二、密封设计的基本内容135
第三节密封防水的施工141
一、施工机具142
二、施工的环境条件142
三、施工工艺143
第八章地下工程注浆防水156
第一节注浆材料156
一、无机类注浆材料157
二、有机类注浆材料160
三、注浆材料的选用173
第二节注浆防水的设计173
一、注浆防水的一般规定173
二、注浆防水的设计要点174
三、常用注浆法的机理特点和适用工程175
第三节注浆防水的施工175
一、注浆防水的施工要求175
二、注浆工艺流程176
三、注浆防水施工机具178
四、预注浆防水181
五、后注浆防水184
六、衬砌裂缝注浆防水186
第九章地下工程的排水189
第一节渗排水防水189
一、渗排水层排水190
二、盲沟排水192
三、内排法排水195
第二节隧道、坑道排水196
一、贴壁式衬砌防水196
二、离壁式衬砌防水198
三、复合式衬砌防水199
四、衬套199
五、贴壁式、离壁式、复合式衬砌排水的施工199
第十章明挖法和特殊施工法防水工程202
第一节明挖法防水工程202
一、明挖法的基本要求202
二、明挖顺做法的结构防水202
三、明挖覆盖(盖挖)法的结构防水204
第二节盾构法隧道防水209
一、盾构法隧道防水的分类及基本要求209
二、盾构法隧道衬砌管片的防水技术213
三、盾构法隧道防水的施工215
第三节沉井221
一、沉井的类型及其应用221
二、沉井防水的技术要求222
三、沉井各部位的防水223
四、沉井下沉时的排水224
五、沉井封底的防水225
六、沉井封水227
第四节地下连续墙229
一、地下连续墙的分类、特点、适用范围及构造229
二、地下连续墙的施工231
第五节锚喷支护243
一、锚喷支护的基本规定243
二、锚喷支护的基本材料243
三、锚喷支护的施工246
第六节逆筑结构251
一、逆筑法结构的基本规定252
二、逆筑法结构防水施工的要点253
第十一章地下工程渗漏水的治理254
第一节渗漏水治理的原则及步骤254
一、渗漏水治理的原则254
二、渗漏水治理的顺序及一般规定254
第二节抹面堵漏法257
一、常用材料257
二、抹面堵漏法的施工工艺270
第三节地下工程不同结构类型的渗漏治理要求276
一、不同结构类型渗漏治理的基本规定276
二、材料的性能要求和现场抽样复验278
三、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渗漏治理284
四、预制衬砌隧道结构的渗漏治理292
五、实心砌体结构的渗漏治理295
第四节渗漏水治理实例297
某商业广场地下室渗漏水防水堵漏设计方案297
一、工程概况297
二、方案编制依据298
三、渗漏原因分析298
四、渗漏治理方案298
五、结构加固治理方案303
六、主要防水堵漏材料305
七、主要防水堵漏设备介绍305
八、防水堵漏材料单价306
九、施工组织及人员配备306
十、施工计划周期306
十一、安全措施306
十二、工程质量标准307
十三、其他事项307
附录308
附录一《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和《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强制性条文及条文说明308
附录二建筑防水材料标准311
附录三建筑防水施工技术规范318
附录四防水防腐保温工程专业承包资质标准320
参考文献321

前言/序言


《地下工程防水设计与施工(第二版)》是一部深入探讨地下工程防水核心技术、前沿理念与实践经验的权威性专著。 本书旨在为从事地下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相关科研人员提供一套系统、全面、实用的技术指导,以期有效解决地下工程长期面临的渗漏、侵蚀等顽疾,提升工程质量与使用寿命。 全书紧扣“设计”与“施工”两大主题,并以“防水”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完整而严谨的技术体系。 在设计篇章中,作者首先从宏观层面阐述了地下工程防水的基本原则、技术路线与选材要点,并深入剖析了各类地下工程(如地铁、隧道、地下空间、人防工程、地下管廊、地下水库、垃圾填埋场等)的防水特点与设计难点。针对不同工程类型,详细介绍了渗透水作用机理、地下水压力计算、防水构造设计、材料选用与复配、细部构造处理、排水与排气设计等关键环节。特别强调了在复杂地质条件、高水压环境、长期浸泡等极端条件下的防水策略,并结合大量工程实例,解析了优秀防水设计的成功要素与常见误区。 在材料科学方面,本书对当前地下工程主流防水材料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与评述。 这包括各类防水卷材(如高分子防水卷材、改用沥青防水卷材、橡胶沥青防水卷材等)的性能特点、适用范围、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要点;刚性防水材料(如防水混凝土、水泥基渗透结晶材料等)的作用原理、配合比设计、施工方法与养护要求;以及密封材料(如接缝止水带、嵌缝材料等)的选型、安装与粘结技术。作者不仅关注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更深入探讨了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耐久性、耐化学腐蚀性、抗老化性以及与其他材料的相容性,为工程师提供了科学选材的依据。 施工篇章则是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其内容之详实,堪称地下工程防水施工的“操作手册”。 作者将施工过程分解为各个具体环节,详细阐述了每一项操作的技术规范、质量控制措施与安全注意事项。从基层处理、卷材铺贴、接缝密封、穿墙构件防水、变形缝防水、阴阳角处理,到刚性防水层的施工、涂料防水层的施工、保护层施工等,每一个细节都力求精准,图文并茂地展示了标准化的施工流程。特别是对一些关键工序,如卷材搭接的宽度与粘结方式、穿墙管防水的构造与密封、止水带的安装与焊接、以及不同材料组合时的施工协调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讲解。 本书高度重视地下工程防水的薄弱环节与常见病害的预防与治理。 在设计与施工的各个环节,作者都反复强调对变形缝、施工缝、穿墙构件、沉降缝、诱导缝、沉降裂缝、施工裂缝等易渗漏部位的处理方法。同时,针对已经出现的渗漏问题,本书还提供了系统的诊断与修复技术,包括堵漏注浆、表面涂刷、粘贴卷材、局部凿除重做等多种修复方案,并分析了不同修复方法的适用条件、优缺点与操作要点,为解决实际工程中的渗漏难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指导。 此外,作者还引入了最新的技术理念与发展趋势。 在数字化与智能化日益普及的今天,本书对BIM技术在地下工程防水设计与施工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展示了如何利用BIM进行防水方案的可视化模拟、冲突检测与施工进度管理。同时,也关注了新型防水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如高性能自愈合防水材料、智能监测材料等,为行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贯穿全书的是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与丰富的实践经验。 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多年的工程实践,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的技术指导。书中引用了大量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国家标准、行业规范以及权威的工程案例,使得本书既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又具备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无论是初学者还是资深工程师,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启示与帮助。 本书的结构设计精巧,逻辑清晰。 整体上,从基础理论到具体应用,由宏观到微观,层层递进。章节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语言风格严谨、专业,但又不失可读性,力求让读者能够清晰、准确地理解其中的技术要点。配以大量的示意图、工程照片、表格等辅助材料,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直观性与易懂性。 总而言之,《地下工程防水设计与施工(第二版)》是一部集理论性、实践性、前沿性于一体的优秀著作。 它不仅是地下工程领域专业技术人员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书,也是一本能够引领行业技术进步、推动工程质量提升的重要读物。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全面掌握地下工程防水的核心技术,有效规避潜在风险,为建设安全、可靠、耐久的地下工程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优秀著作。它以清晰的逻辑、详实的案例,为我展现了地下工程防水设计与施工的全面图景。我是一名对工程质量要求极高的从业者,在地下工程防水领域,我一直追求的是“滴水不漏”的最高标准。《地下工程防水设计与施工(第二版)》给了我很多启发。书中对于各种防水材料的性能分析非常透彻,并且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展示了不同材料的优缺点以及在不同环境下的适用性。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变形缝、沉降缝、施工缝等特殊部位的防水处理”的详细讲解。这些部位往往是防水的薄弱环节,书中提供了多种可靠的解决方案,并且配有详细的施工图示,这对于指导实际施工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对“防水层质量检测与验收”的规定也非常详细,这有助于我们确保工程的最终防水效果。这本书让我对地下工程防水施工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信心。

评分

作为一名大学的教师,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下工程防水知识的教学资源。这本《地下工程防水设计与施工(第二版)》无疑是我近期发现的宝藏。它的内容体系完整,逻辑清晰,非常适合作为高等教育教材或参考书。书中对地下工程防水理论的讲解,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比如,在介绍渗透压、毛细作用等基本原理时,作者结合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图示,使得这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易于理解。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防水理念”的阐述,作者强调了防水不仅仅是技术的叠加,更是一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书中对于不同类型地下工程(如地铁、隧道、地下车库、人防工程等)的防水设计特点和难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供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对于学生理解防水设计的普适性和特殊性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对施工技术的讲解也非常细致,从材料的预处理到施工过程的监测,再到最后的验收,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得周全。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从设计到施工再到质量控制的全过程意识,培养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地下工程防水工程师。

评分

这是一本真正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宝典!我一直对地下工程的防水问题感到头疼,尤其是在处理一些复杂的地下空间时,总觉得文献资料零散,难以系统掌握。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及时雨。它不仅仅罗列了各种防水材料和施工工艺,更深入地剖析了这些技术背后的原理,以及它们在不同地下工程类型中的适用性。比如,书中对卷材防水和涂膜防水的优缺点分析就非常到位,并且结合了大量的案例,让我们能够直观地理解不同材料的性能特点和施工难点。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理论介绍,而是花了很多篇幅详细讲解了施工过程中的细节控制,从基层处理到节点附加,再到最后的保护层设置,每一个环节都描述得清清楚楚,几乎是手把手的指导。书中对于变形缝、沉降缝等特殊部位的防水处理,更是提供了多种解决方案,并给出了详细的施工图示,这对于我们一线施工人员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非常通俗易懂,避免了过多的专业术语堆砌,使得即使不是防水领域的专家,也能轻松理解其中的内容。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耐心地解答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疑问。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地下工程防水技术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对复杂项目的防水设计和施工也更有信心了。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刚入行不久的地下工程技术人员来说,一本好的参考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接触到这本书之前,我常常在各种技术规范和论文之间来回翻阅,效率低下且容易感到迷茫。《地下工程防水设计与施工(第二版)》恰恰弥补了这一空白。它将分散的防水知识点系统地梳理整合,形成了一个完整而连贯的知识体系。从最基础的防水材料分类、性能指标,到深入的构造层设计、施工工艺流程,再到最后的质量验收标准,这本书都做了详尽的阐述。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综合设防”的理念,强调了多种防水措施协同作用的重要性,这与我之前片面追求单一高效防水材料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书中通过大量的图表和实例,直观地展示了各种防水构造的细节,比如不同类型的地下室底板、侧墙、顶板的防水节点构造,以及与主体结构连接处的防水处理方法。这些具体的图示对于我理解设计意图、指导施工操作非常有帮助。此外,作者在书中还穿插了许多施工过程中常见的质量通病及其预防措施,这对于我们控制工程质量、规避风险非常有价值。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实用的操作指南,它帮助我构建了扎实的防水理论基础,也提升了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评分

这是一本真正能够指导实际工作的实用性极强的书籍。我之前一直觉得地下工程防水是一个非常“经验化”的领域,很多时候只能依靠师傅带徒弟或者自己摸索。这本书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面。它系统地梳理了地下工程防水设计的理论基础、技术方法和施工工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学习路径和操作指南。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于“防水构造”的详细讲解,作者并没有简单地介绍材料,而是深入地讲解了不同防水构造的原理、设计要点和施工方法。比如,书中对“外防内贴”和“内防外贴”两种施工方式的对比分析,就非常到位,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它们各自的适用性和优缺点。我还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地下工程渗漏原因分析”的部分,这帮助我能够从根本上理解防水失效的原因,从而在设计和施工中规避这些问题。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工匠”,用最直观、最易懂的方式,将自己多年的经验倾囊相授,对于我们一线技术人员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

评分

我是一位在工程行业工作多年的老兵,见证了许多地下工程的兴衰。我深知防水的重要性,也亲眼见过因防水失效而导致的严重后果。因此,对于任何一本关于地下工程防水的书籍,我都会带着审慎的态度去审视。《地下工程防水设计与施工(第二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停留在材料和工艺的介绍,而是从更宏观的层面,探讨了地下工程防水设计的原则、思路和策略。例如,书中关于地下水文地质条件对防水设计影响的分析,就非常深入,提出了如何根据不同的地下水环境选择最合适的防水体系。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耐久性”的强调,很多时候我们只关注眼前的防水效果,而忽略了工程的长远生命力。这本书提醒我们,防水设计不仅仅是短期的“滴水不漏”,更是要保证工程在整个使用周期内的防水性能。书中对于各种防水材料的性能衰减机理、老化特性也进行了深入分析,这对于我们进行长效防水设计非常有启发。此外,作者还关注了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友好性,以及如何选择绿色环保的防水材料,这符合当前工程建设的趋势。这本书的内容扎实,观点独到,给我这位老兵也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发。

评分

这本书的质量之高,令人赞叹!它为我打开了地下工程防水设计与施工的新视野。我一直对地下工程的防水问题感到好奇,但苦于找不到系统全面的资料。《地下工程防水设计与施工(第二版)》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书中不仅仅是技术性的介绍,更包含了作者对行业发展的深刻洞察。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防水理念的演变”以及“未来防水技术发展趋势”的探讨。这让我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理解防水技术的进步。书中对于不同类型的地下工程(如地铁车站、城市隧道、轨道交通工程等)的防水设计要求和施工难点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对“综合防水体系”的构建理念的阐述,强调了材料、构造、施工、监控等多个环节的协同配合,这对于提升工程整体的防水效果至关重要。这本书不仅提供了技术指导,更激发了我对地下工程防水领域更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在深夜也忍不住反复翻阅的书籍。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讲解了地下工程防水设计与施工的方方面面。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对于“细节决定成败”的反复强调。在地下工程防水领域,一个小小的细节处理不当,就可能导致整个工程的防水失效。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忽略的每一个细节。比如,书中关于基层处理的要求,从表面清洁、平整度控制到缺陷修补,都做得非常详细。再比如,关于节点部位的附加防水层设计,书中的图示非常清晰,让我能够准确地理解每一种节点的处理方法,以及它们在不同工程部位的应用。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施工工艺流程”的细致描述,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步骤,而是深入分析了每一个步骤的操作要领、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风险。这对于提高施工质量,减少返工非常有帮助。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地下工程防水施工的每一个环节都更加胸有成竹了。

评分

对于从事地下工程工作的我来说,一本能够指导实际操作的书籍至关重要。这本书就是这样一本难得的宝藏。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掌握地下工程防水的关键技术。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施工工艺细节”的深入剖析,作者并没有泛泛而谈,而是对每一个操作步骤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并且强调了其中的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风险。这对于我这样需要指导现场施工的人员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书中对于“地下工程渗漏的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的讲解,更是帮助我深入理解了防水失效的根本原因,从而能够在设计和施工中有效地规避这些问题。我还特别关注了书中对“新型防水材料与施工技术”的介绍,这让我能够及时了解行业前沿动态,并将最新的技术应用到实际工程中。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实用型技术指南,它极大地提升了我解决地下工程防水问题的能力。

评分

我对地下工程的防水问题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处于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工程。这本书的出版,满足了我深入了解这方面知识的需求。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像是一本探讨地下工程防水“艺术”的作品。作者在书中展现了他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我喜欢他对于一些“疑难杂症”的防水处理方式的剖析,比如在高地下水位、高水压、以及复杂地下结构连接部位的防水处理,书中都提供了多种可行且经过实践检验的方案,并且对每种方案的优劣势进行了详细对比分析。这让我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更科学、更经济的决策。书中关于“预防性防水”和“修复性防水”的论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强调了在设计阶段就应充分考虑防水的耐久性和可修复性,避免日后出现难以处理的防水问题。我还特别关注了书中对一些新型防水材料和施工技术的介绍,比如高性能防水涂料、自愈合防水材料以及智能化施工技术等,这些都代表了行业发展的未来方向,让我对地下工程防水技术有了更前瞻性的认识。

评分

还不错,作者是专家,学习了

评分

还不错,作者是专家,学习了

评分

还不错,作者是专家,学习了

评分

还不错,作者是专家,学习了

评分

1

评分

还不错,作者是专家,学习了

评分

1

评分

1

评分

1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