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緻遠CEO楊天南曆時八年原創之作
馮侖、雪球方三文、唐朝、小小辛巴、東博老股民、閑來一坐話投資、一隻花蛤一緻推薦。
全景呈現作者2007~2015年公開投資組閤記錄,在80%下跌的日子,從100萬到699萬,如何實現戰勝指數、跑贏大勢且絕對盈利。
我在這個行業乾瞭20年,現在還在。
辨材須待七年期
--一個投資傢的20年(一)
2012年6月20日
2012年夏初的5月是我給《錢經》雜誌撰寫專欄5周年的時節,有心將過去的文章集閤成冊,以便於翻閱,順便將過去20年的投資經曆做個迴顧,權且當作自序吧。
對於寫這樣一個題目,我一直是斟酌躊躇、心存顧慮的,因為英文中"investor"這個詞可以翻譯為投資人、投資者,也可以譯為投資傢,但在中文的語境裏,投資人和投資傢卻存在著巨大差彆。反復考量之後,我認為如果一個人以投資為主業,在經曆瞭市場周期性考驗之後,依然能戰勝大盤,並且以此解決瞭生活中的財務問題;同時將投資的知識傳播於大眾,使之造福社會,且幫助一眾社會傢庭通過投資達至財務自由的境界,為社會的和諧穩定做齣瞭一份貢獻,這樣的人被稱為投資傢應是無可厚非瞭。
自1993年算起,我入投資這行已是第20個年頭瞭。一直以來,多會遇見關心"今年(或去年)迴報多少"之類的問題,在迴答瞭很多次之後,標準答案是:"我在這行業乾瞭20年,現在還在。"
明白的人在見瞭上述答案後自然就會明白,無須再多問,因為凡是經曆瞭過去20年的資本市場的人都知道其間的風風雨雨,這裏雖然沒有伏屍韆裏、流血漂櫓的觸目畫麵,卻不亞於取人性命於韆裏之外、消敵於無形之中的驚心江湖,其間的慘烈最終多錶現為青春過後,反而與財務健康的目標背道而馳,更不用提那些失去自由乃至生命的曾經的"牛人"們。可惜的是,往往隻有曆史過後,答案纔能揭曉,這便是常言道的"不確定性"。
由於早期沒有刻意做投資記錄,這20年來,我約略估計自己的纍計投資迴報為200倍左右,即 20000%。而1993年春到2012年春,上證指數從1550點到2300點,纍計升幅為52%( 52%),上漲僅僅800點,摺閤年復利2%( 2%),遠遠跑輸同期的通貨膨脹率,也低於同期的銀行定期存款利率,可見過去20年選擇投資作為職業並不是一個好的抉擇。
截至5月刊《錢經》雜誌的實盤模擬組閤部分顯示,過去5年(2007年4月~2012年4月)專欄纍計收益率為112.92%( 112.92%),而同期上證指數則下跌32.20%(-32.20%)。由於雜誌齣版的固定性,這個"戴著鐐銬的舞蹈"較實際的運作為差,例如我們披露的兒童財商教育賬戶,在過去兩年(2010年4月~2012年4月)中纍計迴報率63.2%( 63.2%),而同期雜誌專欄的迴報率為19.8%( 19.8%)。
白居易有詩雲:"試玉需燒三月滿,辨材須待七年期",通常考察投資水平有經曆完整周期的記錄為佳,恰好5月整理瞭一個投資個案,自2005年5月至2012年4月底整整7年,期間5年熊市、2年牛市,經曆瞭"熊-牛-熊"的市場循環,錶現如下:
2005年5月至2006年4月,迴報率為 21.88%;
2006年4月至2007年4月,迴報率為 208%;
2007年4月至2008年4月,迴報率為 22.69%;
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迴報率為 -31.73%;
2009年4月至2009年12月,迴報率為 58.52%。
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迴報率為 23.87%;
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迴報率為 -5.6%;
2012年1月至2012年4月,迴報率為 20.77%。
在遭受火山爆發、海嘯、地震、暴風雪、核泄漏、乾旱、洪水、金融危機種種打擊以及絕望、瘋狂、恐懼、驚慌等非人境遇之後,每一個當初的100萬元最終成長為703萬元,摺閤年復利迴報率 32%,纍計迴報率 603%,同期上證指數纍計 112%,香港恒生指數纍計 51.82%,美國道瓊斯指數纍
計 28.89%。這僅僅是個大緻的反映,因每個投資案在起止的時段、市場配置的不同,以及對於投資理念認知度、配閤默契度的不一,導緻的結果並不完全一緻,這已經構成瞭我們日常資産管理的重大挑戰。
最早讀到關於投資的書,是我父親買的《在華爾街的崛起》(One Up on Wall Street),作者是美國傳奇的基金經理人彼得·林奇,1990年經濟日報齣版社齣版,標價4.90元,這本粉紅色封皮的書曆經20餘年的時空變遷,如今仍奇跡般立在我的書架上。當時我看不太懂裏麵說的東西,印象最深的是,林奇買的第一隻股票叫飛虎航空,兩年時間從7美元漲到32美元解決瞭學費問題,林奇自豪地寫道:"可以說,我是靠飛虎公司的'奬學金'讀完瞭沃頓大學的研究生課程。"沒想到在相隔僅僅8年之後,我有瞭幾乎與林奇近乎相同的
經曆。
本期沒有交易。收到分紅:片仔癀0.70元/ 股,鄂資B 0.015 877美元/股,惠理0.058港元/股,譚木匠0.2297港元/股,閤計收取股息13 139.66元人民幣。支付財務費用5000元。為便於計算,財務費用由按季支付變為按月支付。期末資産總值1 826 872.00元人民幣。
年輕人僅僅是暫時的"貧",卻不"窮"。
股市發放的留美奬學金
--一個投資傢的20年(二)
2012年7月20日
與今日爭相報考公務員的風氣截然相反,20年前社會流行的是"下海",很多熱血青年辭去公職追尋理想,1991年我也加入瞭"十萬人纔下海南"的大軍。
在椰風海韻的海口,頭天晚上遇到的人是潘石屹,後來SOHO中國董事長。老潘精於數字與市場,口纔絕佳。老潘後來推薦瞭戴眼鏡瘦瘦的人大研究生,在簡陋的環境裏與我談中國未來的前途,他叫易小迪,現在陽光100的董事長。再後來,見到理想豐滿的馮侖(萬通董事局主席)、目光深邃的王功權(後來著名的風投大佬兼2011年更為著名的"私奔帝")。總之,當時他們沒房也沒有什麼錢,不知道未來在哪裏,有的隻是青春、熱情、乾勁與理想,但是年輕的人們僅僅是暫時的"貧",卻不"窮"。雖然沒有錢財,卻胸懷大誌,之後的20年他們將理想演繹成現實。
第一次啓濛應該是聽海南證券董事長張誌平講股票。當時印象深刻關於股票的書是水運憲寫的《股票,叩擊中國大門:深圳股市大震蕩》,很久以後纔知道《烏龍山剿匪記》是他的代錶作。
實際進入股票市場應該始於1993年,那年北京天龍、天橋上市。股票投資的"低門檻"讓包括我在內的幾乎所有人都能沒有阻礙地進入股市,能投資賺錢,還不需要特權,不需要關係,不需要行賄,實在是太好瞭。很多年以後,我纔逐漸明白,正是股市的"看似低門檻"其實害瞭很多人,並令許多人前赴後繼、執迷不悟,在這方麵股市確有與賭場相似之處。視股市如賭場卻還在裏麵摻和的人本身就是賭徒,小賭怡情倒也罷瞭,想通過賭博取得財務成功無異於緣木求魚。
最初開戶是在華夏證券東四十條營業部,當時常見負責人之一是範勇宏(後來華夏基金的老總),以及忙碌的股評傢趙笑雲,那裏還有當時籍籍無名後來卻名滿江湖的人--姓王名亞偉。
1993年入市並不是個好時機,那年春天上證指數達到1500點,次年跌至悲慘的300點,相隔12年之後的2005年上證指數纔998點,相隔19年之後的2012年春天也不過2200點。當時大傢實際上都不明白股票到底為何漲跌,於是各種今天看來莫名其妙的理論活躍於媒體及市井,當年的振振有詞今日看來多是妄言與臆斷。
1993~1995年,我也像現在很多人一樣處於"玩一玩"的階段,沒有多少錢投資,跌瞭固然不高興,卻不至於跳樓;漲瞭高興一下,也解決不瞭什麼問題。如飢似渴於各種可能得到的投資書籍,並通過認真工作積纍本金。在互聯網尚未齣現的日子中,文字信息的獲取成本比今天高很多,去新華書店看書,為瞭省下存自行車的2分錢存車費,需要將車停在遠遠不要錢的地方,再走迴到書店。即便去圖書館,基本上也是站著看書,捨不得從書架走迴座位的時間,漸漸養成瞭飛速閱讀的習慣。
這種黑暗中的摸索直到1995年有關巴菲特的書齣現在我生命裏,如同黑屋中忽然射進一道燦爛的日光,又如同茫茫暗夜中的航船發現瞭指路的明燈。這本書就是後來的《巴菲特之道》,他的投資理念諸如買股票就是買企業、好企業好價格等現在聽來盡人皆知,但當時簡直是天外來音,聞所未聞。時至今日,關於巴菲特的書籍是我書架上的最大部分,中英文皆有,達百本之多。對於他的景仰之情在多年之後融入我寫的《巴菲特,生日快樂!》一文中。
乘著來自巴菲特的靈光,1996年年初我傾盡所有播種於股市,在給友人的信件中我寫道:"在春節休市前幾乎將所有的資金都投入瞭,看來目前隻需要耐心等待即可。"其後的兩年采取"買入並持有"的方式,僅僅持有兩隻股票--長虹和興化,取得約10倍的迴報(同期指數大約上升瞭2倍),奠定瞭後來的財務基礎。這段經曆當年以《關於股票投資的通信》係列分期發錶於《金融時報》,以至於時隔10餘年後,還有人因此尋找到我。再之後我決定去美國讀書,可以說我是用長虹的"奬學金"讀完瞭美國MBA課程。
如何在遠隔重洋,沒有互聯網信息、沒有網上交易的年代,決勝萬裏之外,這是個從未有過的挑戰。
本期收到民生銀行分紅0.30元/股,閤計收取股息94 500.00元人民幣。賣齣片仔癀(000423)200股,104.75元/股。買入東阿阿膠(00423)500股,39.04元/股;中信(600030)4000股,12.87元/股;美股EDU 600股,12.75美元/股。支付財務費用5000元。期末資産總值1 708 054.15元人民幣。
從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可復製的思考框架”,而不是一套僵化的操作指南。作者反復強調的那些核心原則,雖然聽起來簡單,但在實際操作中,卻需要極大的心智力量去堅守。他對於“常識的陷阱”的剖析尤其深刻,揭示瞭大眾思維如何係統性地導緻集體性的錯誤決策。我尤其喜歡他用來描述市場非理性時所使用的那些極富畫麵感的詞匯,它們生動地描繪瞭市場情緒的潮起潮落,讓人對市場的短期波動有瞭更超脫的認識。這本書給予讀者的,更像是一套抵禦市場噪音的“防火牆”,它教會我們如何在喧囂中保持內心的寜靜,專注於那些真正能帶來長期價值的東西。總而言之,這是一部需要反復品讀、並在人生不同階段都能讀齣新意的作品,其深度遠超一般投資類書籍的範疇。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功底實在令人贊嘆,作者對敘事的節奏把握得恰到好處,仿佛帶著讀者一同穿越瞭那些關鍵的金融風暴與市場狂歡。初讀時,我著實被那種撲麵而來的真實感所震撼,那些關於決策的掙紮、麵對巨額虧損時的心理波動,都被描繪得淋灕盡緻,絕非教科書式的平鋪直敘。他沒有堆砌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而是將復雜的金融邏輯巧妙地融入到一個個鮮活的場景之中。比如,書中對某個特定時期市場情緒的捕捉,簡直是神來之筆,那種全民狂熱或者集體恐慌的氛圍,讓人仿佛能嗅到空氣中彌漫的焦躁不安。讀到主人公在關鍵時刻的取捨時,我不得不停下來深思,這不僅僅是關於金錢的博弈,更是關於人性深處的貪婪與剋製之間的永恒拉鋸戰。作者的筆觸細膩入微,即便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也能被故事本身所深深吸引,它提供瞭一種獨特的視角去審視財富積纍的過程,更像是一部關於毅力和遠見的史詩,而非簡單的投資指南。這種敘事的力量,纔是讓這本書超越一般財經書籍的真正魅力所在。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變化多端,時而如涓涓細流般娓娓道來,時而又像驚濤拍岸般充滿張力。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投資環境變化時所采用的類比手法,他總能找到一個與當代情境高度契閤的、甚至跨越時空的參照物,讓讀者瞬間領悟到背後的本質。例如,他對某一輪泡沫破裂的描述,簡直像是在重演一齣古老的悲劇,但其蘊含的教訓卻是曆久彌新的。此外,書中關於“信息不對稱”的探討也極具啓發性,作者並未將自己塑造成無所不知的聖人,反而坦誠地展示瞭自己在信息收集、甄彆和解讀上的努力與失誤。這種謙遜的態度,反而大大增強瞭文字的說服力。它讓我明白,投資的勝利,往往不取決於你比彆人知道得多多少,而在於你是否能比彆人更早、更深刻地理解那些顯而易見卻被大眾忽視的事實。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巧妙,它沒有采用簡單的編年體,而是似乎在不同章節之間構建瞭一種內在的邏輯關聯,仿佛是一幅精密的路綫圖。每一部分都像是為理解下一部分的某個關鍵概念做鋪墊,讀起來有一種抽絲剝繭、豁然開朗的感覺。特彆是那些關於“風險管理”和“心理博弈”的章節,作者用一種近乎殘酷的坦誠,剖析瞭人類思維中的固有缺陷。他沒有迴避那些艱難的時刻,反而將它們作為構建堅固投資體係的基石來闡述。我感覺作者的教育背景可能非常多元,因為書中不時穿插的關於哲學思辨和曆史觀點的穿插,極大地提升瞭本書的格局。它讓你思考的不僅僅是如何賺錢,更是如何在這個變幻莫測的世界中,保持一個清醒、理性的自我。這種將金融實踐提升到人生哲學的層次的嘗試,是這本書最引人入勝的特點。
評分我特彆欣賞這本書在展現“時間”維度上的深度。它不像那些鼓吹短期暴富的讀物,而是坦誠地揭示瞭長期主義的艱辛與最終的甜美。閱讀過程中,我清晰地感受到瞭那種“慢火熬製”的匠心。作者似乎非常擅長捕捉那些在漫長歲月中被忽略的微小變化,正是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復利效應,最終匯聚成瞭驚人的財富版圖。書中對於曆史事件的引用和對照也極為精準,每一次迴顧過去,都不是為瞭炫耀過往的成功,而是為瞭印證某個被時間反復檢驗的真理。這使得全書的基調沉穩而富有力量,沒有絲毫浮躁之氣。讀完後,我立刻放下手頭那些急於求成的心態,開始重新審視我自己的規劃,那種被時間沉澱下來的智慧,是任何速成秘籍都無法給予的寶貴財富。這種對耐心的極緻頌揚,無疑是這本書中最具價值的哲學遺産之一。
評分非常經典,介紹瞭巴菲特的經曆,選股案例和準則,最後重點評述瞭巴菲特在組閤、心理、時間幾個領域和主流理論觀點的差異,主流理論中的基本假設恰恰是最大的問題。
評分當恐慌、通脹、通縮、大規模失業和戰爭逐一摧毀世界上較大經濟體之時,他為重建世界經濟,給丘吉爾和羅斯福齣謀劃策,同時從股市賺取巨額財富。他管理的劍橋大學基金增值12倍,同期整體市場平均漲幅不到1倍。
評分凱恩斯曾經曆數次失敗,纔創齣一係列規則,使他在股市上戰無不勝。他在漫長投資生涯的晚期,以一貫毫不謙遜的口吻宣稱: 照我的意思經營的金融機構,皆能興旺……我在整個金融界遇到的睏難,是說服其他人接受非正統的建議。
評分還行。內容不錯還行。內容不錯?印刷也還不錯。
評分簡單翻瞭一下,圖錶太多瞭
評分非常好的一背書,通俗易通,樂趣幽默,內涵深刻,絕對值得。
評分讀過巴菲特之道 作者還算靠譜
評分巴菲特,股市方麵的一個大神,巴菲特之道也是,很著名的一本書,聽人推薦的,這次買來看一看。
評分物流很快,下單後第二天就收到貨瞭。乘這次做活動,買瞭不少心儀的書,這下有的看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