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投機的藝術 [Die Kunst, über Geld nachzudenken]

證券投機的藝術 [Die Kunst, über Geld nachzudenken]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德] 安德烈·科斯托拉尼 著,鄭磊 譯
圖書標籤:
  • 投資
  • 金融
  • 股票
  • 投機
  • 心理學
  • 市場分析
  • 經濟學
  • 價值投資
  • 風險管理
  • 交易策略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1545606
版次:1
商品編碼:12030474
品牌:機工齣版
包裝:精裝
叢書名: 大投機傢科斯托拉尼精選集
外文名稱:Die Kunst, über Geld nachzudenken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64頁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投資大師科斯托拉尼股市箴言

一段股市精彩人生的迴放
一位偉大的投資傢的遺贈

內容簡介

?以短期或是長期的眼光來看,情況絕沒有像“好的股票升,差的股票跌”這麼簡單,有時情況甚至相反。股價下跌時,一傢上市公司仍然可以實現不錯的利潤,可以分給股東可觀的紅利,同時也可以有良好的前景,而隻有在供不應求時,股價纔會上漲,這是股市邏輯的獨一命題。
看看你的周圍,這裏所有的東西都取決於一件事:就是看傻瓜比股票多,還是股票比傻瓜多。
沒有資金,無論怎樣看好行情,形勢怎樣樂觀,哪怕經濟正進入繁榮時期,股市也不可能上升。如果人們手中沒有多餘資金,他們也不會去買股票。可以說,資金是股票市場的生命之源。但僅僅有資金,市場仍不能運行。
如果行情看漲,那麼即使是差勁的股民也能賺到錢;但如果行情下跌,即便是棒的人,也不能獲利。所以首先要考慮大市行情,然後纔是選擇股票。隻有那些投資股票20年以上的投資者,纔可以不考慮大市的行情。

作者簡介

?安德烈·科斯托拉尼 
1906年生於奧匈帝國(現在的匈牙利),13歲隨傢人移居維也納後,曾於法國、美國從事證券投資,著迷於歐洲各種證券的變化,展開瞭其絢麗多彩的投機人生。科斯托拉尼35歲時就賺得足以養老的財富,之後常年定居德國和法國,但過人的精力使他不甘就此退休,轉而宣傳推廣證券投機的藝術,遊走西歐各國,特彆是在德國和法國各地開辦咖啡館證券投資講座,並為德國經濟評論雜誌《資本》供稿長達25年。同時,他還寫書齣版。他一生共齣版瞭13本國際暢銷著作。被譽為歐洲的沃倫·巴菲特和證券教父;全球金融投資類百萬暢銷書作者;20世紀股市見證人、20世紀金融史上成功的投資者之一。

譯者
鄭磊 
資深資本市場專業人士,現任香港某知名投行的資産管理董事。鄭磊博士鑽研行為金融十餘年,非常推崇科斯托拉尼的投資哲學,已齣版的投資心理和行為金融專著有《與羊群博弈》《新常態股市投資智慧》等,並為國內讀者譯介瞭英、日、法文版投資心理著作。

目錄

推薦序 投機大師的告白
第1章 金錢的魅力 1
金錢與道德 2
金錢:自由世界的價值尺度 4
成為百萬富翁需要賺多少錢 8
對待金錢的正確態度 9
如何在短期內成為百萬富翁 12
投機是藝術而非科學 13
我一直都是投機者 14
第2章 我眼中的交易界 18
投機和人類曆史一樣悠久 19
投機還是不投機 23
經紀人:隻關注交易 26
理財經理:管理億萬財富 27
金融巨頭:幕後操縱者 27
套利者:正在滅絕的種群 28
股票玩傢:交易所的賭徒 30
投資者:交易所的馬拉鬆賽跑者 34
投機者:具有長遠眼光的戰略傢 36
第3章 投機靠什麼 42
投機的機會與風險 43
債券:一個重要性超過想象的投機工具 44
外匯:過去比今天更有意思 48
大宗商品:投機者對投機者 56
有形資産:收藏傢還是投機者 60
不動産:隻適閤大投機者 62
股票:天生就是投機工具 64
第4章 交易所是市場經濟的神經係統嗎 66
交易所的誕生 67
資本主義的神經係統 73
交易參與者的聚集地 76
世界曆史的一麵鏡子 78
經濟的溫度計 78
第5章 是什麼使股市波動 80
股市的邏輯 81
有關供求的命題 82
第6章 市場長期的影響因素 84
區分小調還是大調 85
和平至關重要 85
長期的經濟發展 87
第7章 市場中期的影響因素 99
資金+心理作用=市場發展趨勢 100
中期發展趨勢是不重要的 103
通貨膨脹:反通脹會傷及市場 106
通貨緊縮:證券交易所的最大災難 108
中央銀行:利率的獨裁者 109
債券:股市的競爭對手 114
外匯:美元在做什麼 117
大眾心理 118
第8章 股市心理 120
懦弱還是固執,這是一個問題 121
資金 122
想法 124
耐心 128
運氣 129
科斯托拉尼的雞蛋 130
繁榮與崩盤:一對分不開的搭檔 148
17世紀的鬱金香災難 149
數學毀掉瞭法國 153
1929年:股市崩潰的內因 156
成功法則:“反其道而行” 165
關於性格剛強 170
做多還是做空,並非原則性問題 173
第9章 在信息叢林中 189
信息:投機者的工具 190
既成事實現象 191
信息社會 199
建議、推薦和謠言 200
股票專傢:從神奇的猶太法師到數學傢 202
內部消息 209
第10章 從股市中賺錢 213
正確選擇股票 214
成長型行業:緻富的機會 215
股票的公允價格 217
逆轉股:浴火重生的鳳凰 218
分析師的廢話 219
行情圖錶:能賺但必賠 220
第11章 資金管理者 225
由第三者承擔風險的投資者 226
投資基金:眾多投資者的巴士汽車 227
對衝基金:名字就意味著詐騙 229
投資顧問:他們的歡樂就是客戶的痛苦 231
財産受托管理者:資金管理者中的定做裁縫 233
第12章 為投機新手而寫 234
忘記失敗,從頭開始 235
時間不是問題 237
名望帶來的拖纍 238
交易所、愛情和對交易所的愛 239
十要 248
十誡 249

精彩書摘

  《證券投機的藝術》:
  迴到傢後,電話響瞭,他卻懶得去接。傳真機也響瞭,他也懶得去看一眼。在這天晚上他沒有發什麼電傳,收到的電傳他也沒有看,他不再關心國外交易的收盤價格瞭。紐約、芝加哥、布宜諾斯艾利斯也從他的腦海中消失瞭。
  午夜時分,他還不能入睡。過去一切又一幕幕地閃過他的腦海。乏味無聊的生活,沒有歡笑,雖然充滿瞭冒險,卻隻是交易場上的冒險,沒有一點世俗的快樂。輾轉反側直到早上,他終於想清楚瞭,他無法說服自己不再去見她。他決定徹底改變自己的生活。
  時間仿佛停滯瞭,他萬分焦急地等待交易所開盤的時間,可那位年輕的姑娘還是不見蹤影,這令他十分沮喪。他的同事們也第一次發現,他開始對股票交易以外的東西發生興趣瞭。收盤的鍾聲響起,他就心不在焉地離開瞭。
  啊,她在那兒,在交易監管人、她的父親的包間裏。通過開著的窗戶,他看見她正對著一麵鏡子梳理她金色的長發。突然,他們的眼光相遇瞭,仿佛碰撞齣瞭火花。他好像在對她說:“等著我。”而她仿佛在迴答:“好的!”在迴傢的路上,他經曆瞭一場大徹大悟。到傢時,他已做齣瞭決定。他立刻投入工作。當生活來臨時,他終於要抓住它瞭。一連數日,他不停地工作,發齣電傳和訂單,但這迴卻不是為瞭繼續開始新的投機生意。恰恰相反,他開始清理他的一切業務,賣掉他的牛市股,拋齣他的熊市股。他在一周內結束瞭他的國內業務。然後,他飛往國外,拜訪他的生意夥伴,清理賬目,收繳錢款,解除業務,結束生意。
  在他旅行的最後一晚,他終於完全結清瞭賬目。
  他收拾好行李,並拿起他的返程機票。新的生活就要開始,他決心把所有的錢存入銀行,不再去做投機生意。當然,他還要去一次交易所。他要去監管人的包間,找到那位姑娘,握住她的手,再也不鬆開。他想和她一塊兒過上童話般的生活,他憧憬著未來……“終於找到你瞭,我已經四處打電話,找瞭你一個星期啦!”原來是他的一位老友,也是經紀人兼投機商,他們曾經一塊兒工作過。
  “你想象不到,”這個人繼續說,“我發現瞭這一世紀最賺錢的一樁生意!”“我對此不感興趣,我已經不乾這一行瞭。”“你瘋瞭吧?這絕非明智之舉,我們沒時間浪費瞭,你聽我說,是有關……”“你聽我說,你會立刻發現……”他還想阻止,但這位老兄已興奮地說起來。
  “我們必須購買皮革,在紐約股票交易所購進皮革,這絕對沒錯。雖然現在股價已經高瞭,但它還會上升,並會持續上升許多。俄國人正在盡其全力購進皮革,在世界各地的交易所,加拿大、阿根廷,都能看見他們派去的人,這會令皮革短缺,德國的鞋廠甚至會因為缺乏原料而停工。”這位經紀人興奮地大談起來,他屬於這一類人,一旦被某個點子振奮起來,就會拼命地論證這一觀點,直到把彆人說服。
  “你要知道,”他繼續說道,“牛皮的價格變化不會受其他商品影響。牛皮是一種副産品,人們不會因為皮革短缺,隻會因為肉類供應,纔會屠宰公牛。
  通常說來,如若原料的價格上漲,生産量也會相應增加,比如說銅,前幾年銅價格上升時,那些早已停産的銅礦也有人去開采瞭,同樣的事也發生在橡膠和威士忌上。誰知道,說不定鎳的生産也會被價格影響,而産量大增呢,但屠宰廠就不會多殺一頭牛,甚至數量還會降低。現在人越來越愛吃小牛的肉,在美國,豬肉、魚肉、雞肉吃得越來越多。再說,素食者的人數還在持續上升,你不難發現,牛皮供應量的上升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麵我們能發現什麼呢?是無法估量的需求的上升,俄國人現在正拿著它們齣口,用魚子醬和龍蝦換來的外匯在乾什麼呢?他們盡其所能購買牛皮。就說一個士兵吧,他的靴子、鞋底、腰帶、槍械這些都得用皮革製成。靴子還有夏天穿的,鼕天穿的,不同種類,這纔是一個士兵。這世上又有多少士兵呢?有多少部隊需要從頭到腳裝備起來,又有多少窮國,那兒的人還是沒有鞋穿。現在你不會認為我在信口開河瞭吧!各種理由,滔滔不絕,地理經濟學、國際政治學,都是為瞭論證一個觀點,必須購進皮革。”“在現今這種緊張的國際環境下,親愛的朋友,我們絕不要錯過這筆生意,隻要一旦燃起戰火,牛皮銷量就會立刻上升的。”“我完全贊成你的話,但是必須重申,我已經不做投機生意瞭。”“那好吧,我不說什麼瞭,但如若你有什麼高見,請立刻聯係我,這是我的電話號碼……”
  ……

前言/序言

推薦序
投機大師的告白
1999年2月,當安德烈·科斯托拉尼和我開始編寫這本書的時候,我們就知道,這是他的最後一本書瞭。然而我卻沒想到,我的前言同時也成瞭悼詞。
1999年9月14日,安德烈·科斯托拉尼以93歲高齡在巴黎逝世。腿部骨摺引發的一係列疾病,使他孱弱的身體不堪重負。
然而,他仍存活在他的作品中。包括你麵前的這本書在內,他共寫瞭13本書。這些書在全球賣齣瞭約300萬冊。他的專欄文章曾在《資本》雜誌上齣現過414次—第一次刊登在1965年3月刊上,題目是“一個投機者的自白”,最後一次刊登在1999年的10月刊上。他最大的願望,就是還能為2000年的1月刊寫專欄文章。“《資本》雜誌已經嚮我保證過瞭,但是誰能給它保證呢?”他以他慣用的詼諧口吻說道。
1964~1998年,安德烈·科斯托拉尼做瞭不計其數的報告,上過無數次電視節目。然而,不論他齣現在哪裏,是在達沃斯的經濟論壇上還是在耶弗爾的大眾銀行,在交易所還是在哈拉爾德·施密特主持的節目中,他都一如既往的幽默、風趣、好鬥。
他是投資大師。然而如果誰期望從科斯托拉尼這位投資名傢這裏得到有效的建議,那他也會失望。“不要期望任何建議”,他在每次報告的開頭都這樣講。沒有什麼建議,那一直都是銀行或者其他利益群體試圖嚮群眾拋售股票的詭計。然而在他35年接受采訪的記錄裏他卻給齣瞭很多建議。其中最著名的應該是:去藥店買一些安眠藥,吃下它,然後買下一籃子的國際藍籌股,再睡上幾年。誰要是聽從瞭這條建議,將會體驗到安德烈·科斯托拉尼之前預言的奇妙的驚喜。
他最明智的建議是給年輕父母的:投資孩子的教育!這話從彆人嘴裏說齣來聽起來像是慷慨激昂的陳詞濫調,然而在安德烈·科斯托拉尼這裏,卻因為他的親身經曆而有瞭分量。18歲時,父母把他送到巴黎一位交好的投資中介人那裏學習金融。多虧瞭當時的教育,他們最小的兒子科斯托拉尼纔能在他們因戰爭和政治運動傾傢蕩産的時候,資助他們在瑞士安享晚年。
“享受生活”,這是安德烈·科斯托拉尼給一位開著奧迪A8穿過布達佩斯的聽眾的建議。這是科斯托拉尼謹記的原則,他幾乎一直遵循到去世。科斯托拉尼生前盡情地享受瞭生活。他喜愛古典音樂,觀看瓦格納的《紐倫堡歌唱傢》和理查德、施特勞斯的《玫瑰騎士》不下百次。他不僅從中獲得愉悅,也加深瞭對音樂傢的瞭解。聽聽古典音樂,抽一支好煙,想一想股市,這是他最大的樂趣。但齣於健康原因,之後他不得不戒瞭煙。
科斯托,我們這些朋友這麼稱呼他。他享受的不僅僅是愜意的生活,還有他的“工作”。正如觀眾需要他一樣,他也需要觀眾。這給瞭他肯定,使他感到自己還年輕。在采訪和討論中他總被問道:為何他的精力如此充沛。他的答案是做“精神體操”。然而他知道,隨著年齡的增長,聽音樂和思考已不再能對抗衰老。他強迫自己,在1998年仍然做瞭30多場報告,參加瞭許多電視節目,接受瞭多場采訪。雖然乘坐飛機、火車或者汽車齣行,包括最後走上演講颱的步伐越來越艱難,但是科斯托拉尼從來都不坐講座籌辦者給他準備的舒適的沙發椅。當他用雙手撐住演講颱時,開始口若懸河,之後是60~90分鍾精彩幽默的演講,其間喝彩聲不斷。
安德烈·科斯托拉尼是德國兩代交易所投機者崇拜的偶像,但他卻沒有一點兒明星的架子。當有年輕人嚮他要親筆簽名時,他總是齣人意料地迴答道:“我可不是搖滾明星。”然後他就會滿足他們的願望,在他們的入場券、紙幣或者T恤上簽個名。
他把自己稱為“股票市場的傳教士”,而當他不是作為遊說者奔波在旅途上時,就會和妻子住在巴黎,或是在他的第二故鄉—慕尼黑。在那裏,他中午會去海波帕薩基的咖啡館,晚上則到馬剋西米連大街的“正宗羅馬”餐館或是“牡蠣酒傢”。但是在他眼中,最好的餐館還是在巴黎。中午他會去瑪波夫道的安德烈私傢菜館(Chez André)。他說這傢餐館有巴黎最好的牡蠣,餐後甜點一般是巧剋力蛋撻或者奶油韆層餅。接下來他會去香榭麗捨大街的富凱(Fouquet)咖啡館。除瞭戰爭年代,他從1924年起一直是那裏的常客。按照慣例,他下午會小睡一覺,晚上去該城一傢最有名的啤酒館。他特彆喜歡濛帕納區的“穹頂啤酒館”(La Coupole),30年代那兒著名的繁榮景象他也見識過。
安德烈·科斯托拉尼從1917年開始就一直與金錢和交易所打交道,但他卻不是一個物質至上主義者。令他高興的並不是他通過投機賺取的金錢,而是他通過思考得到的真理。他自信地稱自己為投機者。對他來說,投機是一種智力挑戰。他與金錢保持著一段安全的距離,在他看來,這是成為一個成功投機者的首要前提。科斯托拉尼既不吝嗇,也不揮霍金錢、炫耀財富。錢對他來說,隻是為達到目的而采用的手段。他在被納粹迫害逃齣巴黎時,是金錢給瞭他幫助;在生命的最後幾個月,是金錢給瞭他最好的醫療救治。他更看重這一點:是金錢使他能過上舒適的生活。如果一場戲劇或音樂會特彆令他著迷,他就會坐飛機趕去米蘭的斯卡拉歌劇院欣賞,但是能省錢的地方,他還是盡可能地節省。因此,他經常會把一些講座舉辦者送給他的一等艙票換成二等經濟艙票,這樣他就可以省下錢為自己的私事買飛機票瞭。他總是說,反正他很瘦,太寬的位子也坐不滿。
但“世界公民”科斯托拉尼首先享受到的是財富給他帶來的經濟上的自主權。這種自主權對他來說是健康之外最重要的財富和最大的奢侈:一種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的自主權,同時也是一種不必做自己不願做的,不必說自己不願說的自主權。他先後在20世紀70年代和IOS基金騙局做鬥爭,80年代和金融院外遊說集團鬥爭,90年代反對德意誌聯邦銀行和新市場。不管他進行什麼鬥爭,他一直是一個“為瞭信仰而鬥爭的人”。他的一些批評者認為他樹敵是為瞭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其實這種猜想是錯誤的。誰比我更瞭解他呢?即使是在一般的談話中,他也會為瞭自己的信仰和彆人發生激烈爭論,就像他在他的專欄和報告中一貫錶現齣的那樣。一個女記者問他是否想迴到20歲,他迴答說:“20歲?你在開玩笑吧!我想迴到80歲,這樣的話,我還會有10年時間跟聯邦銀行做鬥爭。”
科斯托拉尼早在奧斯卡·拉封丹之前就說過,“我的心在左邊跳動”,但是這句話還沒完,“當然我的頭腦是嚮右轉的,並且我的錢包早就在美國瞭”。數十年的交易所經驗告訴他,在經濟中,實踐和理論相距是很遠的。
《證券投機的藝術》是安德烈·科斯托拉尼最後的遺産。從1999年年初到他去世,這本書成瞭他創作的重心。他待在巴黎的寓所裏,足不齣戶,集中全力寫這本書。他欠讀者的,和每位作者一樣,以他特有的方式在最後完成書稿時寫一篇前言。
由德國電話股份公司股票行情催生的新一代股票投機者,在他心中分量尤重。德國人對股票投資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他對此明確地錶示歡迎,但是日益嚴重的賭博癮也使他擔憂。科斯托拉尼想在這本書中談談他對投資和投機的理解,而不是僅局限於當天的買賣投機、把握買賣時機、止盈或止跌。
在《未來的清算》(Bilanz der Zukunft)一書的引言中,他坦承已經有幾年不去交易所瞭。因為他害怕“上帝”會在那兒發現他,並想:“怎麼那個老科斯托還在那兒?他應該到我這裏來,我也非常需要他。他的老朋友早就等著他瞭,他的位子還空著呢。”但是不論“上帝”何時把他帶走,隻要他能聽到他的朋友、學生和讀者說“科斯托當然是正確的”,那麼他一定會感到很快樂。
親愛的安德烈,願你在天國早點找到自己的位子。有空時就看一眼交易所吧。你會看到,不管悲觀者怎樣想,交易所總會繼續證明你的樂觀是正確的。










史蒂芬·黑斯


《金融博弈論與市場效率前沿研究》 書籍簡介 本書聚焦於當代金融市場的復雜結構、行為金融學的最新突破以及信息經濟學在資本市場中的應用,深入剖析瞭現代金融體係在信息不對稱、理性預期失效與市場摩擦存在下的動態演化規律。全書立足於宏觀經濟學原理與微觀博弈論模型,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套嚴謹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資産定價的內在機製與投資者決策的非綫性影響。 第一部分:現代金融市場的結構性挑戰與信息流動力學 本部分首先迴顧瞭有效市場假說(EMH)在不同情境下的適用邊界,並引入瞭“行為摩擦”和“信息粘性”的概念,挑戰瞭傳統隨機遊走模型的解釋力。 第一章:信息不對稱環境下的資産定價模型重構 探討瞭在信息傳播非同步性(Asymmetric Information Arrival)背景下,資産價格如何快速吸收新信息並形成均衡。重點分析瞭格羅斯曼-斯蒂格利茨悖論(Grossman-Stiglitz Paradox)在異質性信念(Heterogeneous Beliefs)市場中的修正形式。我們構建瞭基於貝葉斯更新的投資者模型,展示瞭當信息獲取成本不為零時,市場價格如何係統性地偏離基本麵價值,形成暫時的“信息溢價”或“信息摺扣”。特彆關注瞭“噪音交易者”和“知情交易者”的互動,以及他們在不同波動率水平下的策略切換。 第二章:金融市場中的網絡效應與傳染機製 本章將金融市場視為一個復雜的適應性係統(Complex Adaptive System),運用網絡科學的工具來分析金融機構之間的關聯性與係統性風險。詳細闡述瞭“資産負債錶傳導機製”(Balance Sheet Contagion)和“流動性傳導機製”(Liquidity Contagion)。通過構建基於強/弱連接的網絡拓撲模型,模擬瞭特定機構的違約事件如何通過抵押品鏈和共同風險暴露迅速擴散至整個係統,並研究瞭監管乾預(如壓力測試)對網絡彈性的影響。 第二部分:行為金融學的量化前沿與認知偏差的定價效應 本部分摒棄瞭純粹的理性人假設,轉而深入研究投資者的心理認知偏差如何係統性地影響資産迴報和市場異象。 第三章:損失厭惡、前景理論與套利約束的交織 本章詳盡考察瞭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在量化投資中的實證檢驗。重點在於量化“損失厭惡係數”在不同資産類彆(股票、債券、衍生品)中的差異。隨後,將此認知偏差與“套利約束”(Arbitrage Constraints)相結閤,解釋瞭為何某些基於基本麵的錯誤定價能夠持續存在。我們引入瞭“交易成本敏感度”作為衡量套利難度的關鍵參數,並分析瞭在市場恐慌時,套利者被迫平倉對價格的放大效應。 第四章:情緒指標的構建與“羊群行為”的建模 探討瞭如何從非結構化數據(如新聞情緒、社交媒體討論量)中提取可量化的市場情緒指標(Sentiment Indicators)。本章超越瞭簡單的正負嚮得分,構建瞭多維度情緒指數,區分瞭“羊群追隨”(Herding toward consensus)和“反嚮從眾”(Contrarian behavior)。通過高頻數據分析,我們識彆瞭不同投資者群體(如機構、散戶)對情緒指標反應的異質性,並構建瞭描述群體動態的元胞自動機模型,預測極端情緒下市場的超調(Overshooting)行為。 第三部分:衍生品市場、風險度量與最優對衝策略 本部分關注金融工具的定價與風險管理,特彆是如何在高不確定性環境下構建有效的對衝策略。 第五章:隨機波動性模型與局部隨機波動率(SLV)的實證擬閤 係統迴顧瞭布萊剋-斯科爾斯模型的局限性,並深入探討瞭隨機波動性(Stochastic Volatility, SV)模型(如Heston模型)如何更好地擬閤波動率微笑(Volatility Smile)和偏度(Skew)。本章側重於局部隨機波動率(SLV)模型的構建,該模型允許波動率依賴於資産價格水平本身。通過實際期權數據擬閤,展示瞭SLV模型在刻畫市場恐慌時波動率迅速上升的動態特性上的優越性。 第六章:極值理論在尾部風險管理中的應用 本章探討瞭傳統VaR(風險價值)度量在處理罕見、極端事件時的不足。引入瞭極值理論(Extreme Value Theory, EVT),特彆是Peaks-Over-Threshold (POT) 方法,來更準確地估計資産組閤在“黑天鵝”事件中的潛在損失。通過計算具有特定置信區間的“預期缺口”(Expected Shortfall, ES),為機構投資者提供更穩健的資本規劃建議,並對比瞭基於EVT和基於曆史模擬法的風險暴露差異。 第四部分:政策乾預、監管博弈與市場微觀結構 本部分將視角抬升至監管層麵,分析宏觀政策與市場微觀結構互動産生的非預期後果。 第七章:高頻交易、微觀結構與市場質量 分析瞭高頻交易(HFT)對訂單簿(Order Book)動態的影響。研究瞭HFT如何通過提供流動性(做市)和“掠奪性”策略(如延遲套利)對市場質量(如買賣價差、深度)産生的復雜影響。本章通過模擬不同的訂單執行機製(如中心化匹配、去中心化交易所),評估瞭不同微觀結構下信息抵達速度與執行滑點(Slippage)之間的權衡。 第八章:央行政策預期與資産價格的非綫性反應 探討瞭中央銀行(如美聯儲)前瞻性指引(Forward Guidance)如何通過影響市場對未來利率路徑的預期來影響資産價格。利用事件研究法分析瞭非預期的貨幣政策公告對不同期限債券和股票闆塊的衝擊效應。特彆關注瞭“政策信道中的信心傳導”問題:如何區分市場對政策工具本身的反應與對央行信心的反應,以及這種反應如何受到媒體和市場預期的放大或削弱。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跨越傳統金融學、行為經濟學與復雜係統科學的綜閤分析框架,幫助專業人士和高級研究人員應對二十一世紀金融市場的多重挑戰。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閱讀門檻相當高,它更像是寫給那些已經經曆過多次市場洗禮的“幸存者”的備忘錄,而非新手入門指南。作者的語言風格極其凝練,常常是一句話便蘊含瞭常人需要花費數月纔能體悟的教訓。書中對於“情緒紀律”的描述,與其說是方法論,不如說更接近於一種近乎苦修的生命哲學。他詳細剖析瞭那些頂尖交易員在極端壓力下是如何維持認知清晰的,這其中涉及到的心理調適和生理控製,遠超齣瞭普通投資者的想象範疇。我發現,越是深入閱讀,就越發覺得自己的知識體係存在巨大的漏洞。書中所揭示的那些關於“概率坍塌”的場景,令人後背發涼,因為它精確地描繪瞭在黑天鵝事件麵前,所有基於常理的預測是如何瞬間土崩瓦解的。這本書迫使你直麵自己的“知識的傲慢”,並接受市場永遠比你更強大的事實。與其說是在學習投機技巧,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深層次的自我認知修煉,每一次翻頁都是對現有信念的一次敲打與重塑。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簡直是一場智力上的探險。作者的筆觸細膩入微,對於市場心理的剖析達到瞭近乎病態的精準。我花瞭很長時間纔消化完其中關於“噪音過濾”的部分,它徹底顛覆瞭我過去對信息價值的判斷標準。那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宏觀經濟數據,在作者的解讀下,瞬間化為操盤手手中鋒利的武器。書中大量引用瞭曆史上那些鮮為人知的交易案例,每一個故事都像是一枚精心打磨的棋子,最終指嚮一個令人不寒而栗的結論:市場並非理性的集閤,而是一群被欲望和恐懼驅使的個體組成的復雜生態係統。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耐心資本”的定義,那不是簡單的等待,而是一種深植於骨髓的、對趨勢的絕對信仰。讀完後,我發現自己看待盤麵波動的心態發生瞭根本性的轉變,那些曾經讓我夜不能寐的小幅震蕩,現在看來不過是背景的嗡鳴聲,真正決定勝負的是對長期航道的把握。這本書並非教你如何快速緻富的“秘籍”,而更像是一部寫給未來大師的“內功心法”,需要反復揣摩,纔能體會其中三味。那種通過抽絲剝繭發現市場本質規律的快感,是其他任何同類書籍都無法比擬的。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簡直是獨樹一幟,帶著一種近乎文學作品般的疏離感和曆史的厚重感。它避開瞭所有時髦的術語和花哨的圖錶,轉而深入挖掘那些在曆史長河中被反復驗證的交易哲學。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市場周期轉換時所使用的意象——那種地質變遷般的緩慢與不可逆轉。他似乎在暗示,市場的每一次狂熱或蕭條,都不過是宇宙宏大節奏中的一次小小喘息。其中關於“觀察者效應”的論述讓我茅塞頓開,我們試圖預測市場,但我們的預測行為本身也在塑造市場,形成一種永恒的、互相糾纏的悖論。這種深刻的自省精神貫穿全書,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沉思的樂趣。我常常在讀完一個小節後,會放下書本,凝視窗外良久,試圖將書中所描繪的抽象概念投射到現實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告訴你明天哪個闆塊會漲,而在於培養一種能夠穿越時間迷霧、看清事物本質的“第三隻眼”。它對知識的敬畏和對市場的謙卑態度,是當下浮躁金融圈極其稀缺的品質。

評分

與其說這是一本關於金融的書,不如說它是一部關於人性弱點的深刻社會學著作。作者行文的邏輯跳躍性極大,時而如同冷酷的統計學傢,拋齣冰冷的概率模型;時而又化身為哲學傢,探討“貪婪的邊界”和“恐懼的閾值”。初讀時,我感覺有些吃力,因為它要求讀者具備極高的抽象思維能力去構建作者在腦海中描繪的那個“非對稱風險空間”。書中對“錨定效應”的論述尤其精闢,它不僅僅局限於價格的錨定,更深入到投資者自我認知的錨定,一旦你深信自己是“聰明人”的那個瞬間,陷阱就已經設下瞭。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探討風險管理時所采用的類比手法,他將投機行為比作在高速公路上超速駕駛,強調的不是避免事故的技巧,而是對自身反應極限的清醒認知。全書充滿瞭挑戰性的觀點,它迫使你不斷地質疑自己過去所有成功的經驗,因為在作者的體係裏,成功往往是更深層次失敗的前兆。閱讀過程如同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沿途的風景震撼人心,但每一步都必須踩穩,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評分

這本書最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它如何將看似枯燥的金融學理論,包裹在一層充滿洞察力的曆史敘事之中。作者的敘述節奏如同精心編排的交響樂,時而低沉蓄勢,時而高亢激昂,完美地映射瞭市場情緒的起伏。我驚喜地發現,他對“認知偏差”的分類細緻入微,遠超齣瞭標準教科書的範疇,甚至觸及到瞭文化和代際差異對交易決策的影響。特彆是關於“信息稀釋”的章節,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獲取信息的渠道和效率。作者強調的不是信息的“多寡”,而是信息的“純淨度”與“時效性”的完美平衡,這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受邀進入一位隱居智者的書房,他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通過一係列巧妙的提問和側麵的觀察,引導你自行抵達真理的彼岸。它不是一本讓你立即投入實戰的書,而是一本讓你在實戰之餘,能夠停下來反思、沉澱,並將經驗轉化為智慧的永恒指南。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握著一把更鋒利、也更沉重的工具,深知使用的邊界在哪裏。

評分

終於收到我需要的寶貝瞭,東西很好,價美物廉,謝謝!說實在,這是讓我最滿意的一次購物。無論是客服態度還是對物品,我都非常滿意的。客服態度很專業熱情,有問必答,迴復也很快,我問瞭不少問題,他都不覺得煩,都會認真迴答我,這點我嚮*錶示由衷的敬意,這樣的好老闆可不多。再說寶貝,正是我需要的,收到的時候包裝完整,打開後讓我驚喜的是,寶貝比我想象中的還要好!不得不得竪起大拇指。下次需要的時候我還會再來的,到時候麻煩東哥給個優惠哦!

評分

值得一讀 好好學習

評分

書很好,質量也不錯,目前還沒看,以後看瞭再來追評!

評分

巴菲特的絕佳搭檔,也是最成功的價值投資者,作為投資人值得閱讀的一本書。

評分

書不錯 來的時候包裝簡陋

評分

芒格的智慧,這本書也算經典的,值得多讀讀,

評分

發貨速度非常快,京東自營一如既往的好。包裝很完善,沒有任何破損。京東送貨小哥的服務態度很好。都是正版書籍,印刷漂亮,非常不錯。這些書平時價格太高,這次趕上6185摺優惠活動幅度大就一次多買瞭很多,下次有需要還會繼續買!

評分

都是書啊,希望書中有黃金,嘻嘻

評分

凱恩斯有一句話說長期看人都會死,我認為長綫投資應該注意這句話的意思。芒格說我要是知道會在哪裏死就好瞭,那麼我永遠也不去那個地方。企業有的命運很短,有的百年以上,跟人生有點像,長壽的不多,投資時跟長壽企業一起消亡我覺得還不算最嚴重的事情,選擇時間可能短的企業問題更嚴重。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