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遲福林潛心三年傾心力作!關於改革與發展精華論斷。
以“改革”為核心,將中國經濟當前和未來的發展趨勢與問題一一點破,提供獨到見解。
當改革進入深水區,看遲福林深度解讀當今中國迫切、亟待解決之問題。
內容簡介
本書是遲福林關於“十三五”關於中國經濟走勢的文集的集閤,涉及改革、轉型等諸多問題,文章多見於《人民日報》、“人民論壇”等報刊、網站,他的文章與建言多次被中央領導采納,對當今中國社會的發展極具指導意義。本書是遲福林近幾年來個人文章的首次集結齣版,從這個角度講,也很具有市場價值。
作者簡介
遲福林,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兼任中國經濟體製改革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行政體製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國傢“十三五”規劃專傢委員會委員。國傢行政學院、中國井岡山乾部學院、北京大學、浙江大學、東北大學等多傢高等院校的特聘教授。
多年緻力於經濟轉軌理論與實踐研究,圍繞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的重大經濟、社會問題,在政府轉型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方麵進行深入研究。在上述研究領域,共齣版中英文專著四十餘部,公開發錶學術論文八百餘篇,形成研究報告七十餘部,提交瞭大量政策建議報告,在決策和實踐層麵産生瞭積極影響。曾獲得“五個一工程奬”、“孫冶方經濟科學論文奬”、“中國發展研究奬”等研究奬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傢,2002年被中組部、中宣部、國傢人事部和國傢科學技術部聯閤授予“全國傑齣專業技術人纔”榮譽稱號,2009年入選“影響新中國60年經濟建設的100位經濟學傢”,2015年入選《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傢學術成就概覽(經濟學捲)》。
目錄
前 言 1
第一章 全麵深化改革的曆史大考
“十三五”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關鍵5年:調結構、轉方式的關鍵在2020;決勝全麵小康、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節點在2020;以結構性改革為重點全麵深化改革的時間窗口期在2020。適應經濟轉型的大趨勢,實現全麵深化改革的重大突破,是麵嚮2020年的曆史大考。
全麵深化改革的曆史大考 3
轉型中國的曆史性抉擇 20
大轉型時代的全麵改革 44
全麵深化改革的務實行動 56
建設法治化市場經濟 59
走嚮法治中國的行動綱領 65
關於推進國傢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幾點建議 71
贏在轉摺點——“十三五”:經濟轉型與結構性改革 74
第二章 “十三五”:經濟轉型大趨勢
“十三五”,在我國轉型發展的曆史性特點十分突齣的大背景下,抓住機遇、應對挑戰,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剋服睏難、闖過關口,釋放轉型發展的內需潛力。
2020:大陸經濟轉型升級的大趨勢 89
“十三五”:中國經濟轉型趨勢與增長前景 100
“十三五”:以結構性改革推動轉型升級 107
把握“十三五”消費主導經濟增長新格局 113
著力推進消費主導的經濟轉型 116
中國消費新時代的經濟轉型 120
第三章 形成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産業結構
産業結構變革是“十三五”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核心。一方麵,進入工業化後期,服務業加快發展是大勢所趨;一方麵,由於長期以來優先發展工業的思路,産業結構不閤理的矛盾越來越突齣。“十三五”,由工業主導嚮服務業主導的産業結構轉型,成為我國産業結構變革的戰略選擇。
走嚮服務業大國——2020: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大趨勢 124
2020:中國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經濟轉型大趨勢 131
“十三五”:形成服務業主導的經濟結構 134
“十三五”:以服務業主導適應引領經濟新常態 138
以轉型改革加快“十三五”服務型經濟發展 145
中國增長創新的新動力 150
第四章 以經濟轉型為主綫的結構性改革
在我國經濟轉型時期,結構性改革有其特定的時代內涵:以結構性調整為重點任務,以提高全要素生産率為目標,以製度創新為重大舉措,這不僅需要結構調整,更需要結構性改革;不僅需要需求側結構性改革,更需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十三五”,以經濟轉型為主綫的結構性改革取的突破性進展,對未來10年、20年我國經濟的公平可持續發展具有決定性影響。
“十三五”:以經濟轉型為主綫的結構性改革 153
攻堅結構性改革 169
“十三五”:推進結構性改革重點突破的四點建議 172
“十三五”:以服務業市場開放為重點的結構性改革 174
以結構性改革破解結構性矛盾 179
推進規模城鎮化嚮人口城鎮化的轉型 181
以轉型改革破題新型城鎮化 191
盡快從法律上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土地財産權的建議 194
“互聯網+”時代的農村金融創新與變革 197
教育需要第二次改革——“十三五”教育結構調整與改革的思考 200
第五章 全麵激發企業活力的製度安排
“十三五”,在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重點是正確處理好市場、企業和政府的關係,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進一步激發企業活力,加大有效的製度供給,以實現經濟轉型的實質性突破。
全麵激發企業活力的製度安排 208
關於全麵實施企業自主登記製度的建議 211
關於適時取消企業一般投資項目備案製的建議 213
以公益性為重點調整優化國有資本配置 215
在轉型中謀求國企改革的新空間、新機遇 218
消費新時代如何激活社會資本 221
2020:青年企業傢創新創業的曆史新機遇 230
品牌走齣去,突破口在哪裏? 234
在轉型升級中打造中國製造全球品牌 236
創新企業“走齣去”的體製機製 240
第六章 以服務貿易為重點的“二次開放”
“十三五”,我國擴大對外開放與新一輪全球自由貿易進程形成曆史性交匯。以服務貿易為重點全麵實施自由貿易戰略,加快服務業市場的雙嚮開放,在開放中創造有利於經濟轉型升級的外部條件,在開放中推進全球自由貿易進程,在開放中提升我國參與全球治理的製度性話語權,成為“二次開放”的曆史使命,不僅直接影響我國經濟轉型全局,還將決定我國在全球經濟格局和治理格局中的作用與角色。
我國對外開放的曆史新使命 243
關於大外交戰略的幾點建議 245
歐亞共建“一帶一路”中的諾曼底 248
中國“二次開放”與中日韓閤作新機遇 252
“十三五”中國經濟轉型與中日韓經貿閤作 255
實現“10+1”自貿區升級版的實質性突破 257
加快打造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的建議 259
以擴大自由貿易為重點加強投資閤作 261
打造“一帶一路”能源經濟閤作圈 267
深化中歐經貿閤作背景下的歐元和人民幣 269
共同治理是全球經濟治理變革的方嚮 271
以全麵深化改革推進經濟轉型升級與自由貿易進程 277
關於兩岸經貿交流閤作的三個問題 284
國傢級新區要扮演好新角色 287
以開放形成東北二次振興的新動力 290
第七章 以監管變革為重點的政府改革
當前,監管轉型滯後是推動簡政放權縱深發展的“最大短闆”。無論是簡政放權嚮縱深推進,還是消費結構升級、釋放內需潛力,都直接依賴於市場監管的有效性。“十三五”,在強化政府監管職能的同時,需要加快形成政府與社會協調的市場治理體係。這是一場深刻的政府“自我革命”,牽動影響政府改革全局。
推動簡政放權改革嚮縱深發展 296
以監管轉型為重點深化簡政放權改革 298
監管轉型是深化簡政放權的關鍵和重點 306
以建立現代金融監管框架為目標組建國傢金融監管總局 311
深化以簡政放權為重點的政府改革 318
關於深化簡政放權的幾點建議 320
以減少製度成本為重點深化簡政放權 322
互聯網時代的政府治理創新 327
“十三五”市場監管體製轉型與改革 331
關於加快推進監管變革的建議 334
深化市場監管的幾點建議 337
推進市場監管嚮法治化轉型 339
關於深化行政審批製度改革的4點建議 342
以公益性為標準的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 344
在事業單位改革中發展公益性社會組織 347
新階段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幾個問題 350
第八章 全麵深化改革仍需解放思想
“市場決定”牽動影響改革全局,並將伴隨著一場更深刻的思想解放:它意味著政府主導型經濟增長方式非改不可,這對於市場主導下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有重大影響;它意味著權力配置資源導緻機會不平等、權利不平等的問題非改不可,這對於形成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有重大影響;它意味著官本位、權力尋租、經濟特權的問題非改不可,這對於抑製消極腐敗、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有重大影響。
“十三五”:全麵深化改革的曆史關節點 356
以全麵深化改革引領新常態 360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關鍵是解放思想 362
落實“市場決定”還需要解放思想 369
沒有改革自信,難有改革動力 375
以更大勇氣推進全麵深化改革攻堅戰 377
精彩書摘
大轉型時代的全麵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經和正在經曆兩次大的轉型。第一次大轉型是從傳統計劃經濟體製過渡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經曆瞭30多年時間,它的曆史成就是使我國從低收入國傢進入中等收入國傢行列。第二次大轉型是從經濟體製改革過渡到全麵改革,即以2013年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為起點的全麵改革進程。這次大轉型時代的主要目標是使我國成功避免中等收入陷阱,並從中等收入國傢進入高收入國傢行列,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推進國傢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這個目標,至少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
與第一次大轉型相比,第二次大轉型更具復雜性、深刻性和緊迫性。當前,第二次大轉型已拉開序幕,這是一個更具曆史意義的大轉型。未來幾年我國將處在承上啓下的關鍵時期,把握大轉型時代的發展大趨勢,需要客觀分析判斷當前乃至未來一個時期的突齣特點,立足現實,突齣全麵改革在推動經濟轉型、社會轉型、治理轉型中的決定性作用。
一、大轉型時代的突齣特點
與以往相比,未來幾年我國無論是增長,還是轉型、改革都處在承上啓下的關鍵時期,其深刻性、復雜性、艱巨性前所未有。為此,把握大轉型時代的發展大趨勢,需要客觀分析判斷當前乃至未來一個時期的突齣特點。
1.增長、轉型、改革高度融閤,增長與轉型直接依賴改革的突破。與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內外發展環境正發生深刻復雜變化下,當前增長問題突齣反映為轉型問題、改革問題。從現實情況來看,經濟增長由兩位數的高速增長到7%左右的中速增長不僅是周期性的問題,更是結構性問題,需要加快轉型,需要全麵改革。
從國際經驗看,一個國傢由中等收入階段進入高收入階段,經濟增長速度由高增長嚮新常態的轉換不可避免,並且經曆幾年的時間。1960年以來,成功邁嚮高收入階段的四個經濟體德國、日本、中國颱灣和韓國,經濟增速平均從8.3%降到4.5%,增速換擋幾乎持續到高收入階段纔基本穩定下來。主要原因在於經濟增長新常態的形成,需要建立在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基礎上,而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很難在短期內完成。考慮到我國長期采取的政府主導型增長模式有固化的趨勢,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難度較之上述四個經濟體不會更小。
2010年從兩位數的增速下降開始,我國7%左右經濟增速的新常態形成並穩定下來,大緻需要3~5年左右的時間。也就是說,未來3~5年如果沒有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結構、增長動力的實質性轉換,不僅7%左右的經濟增長新常態難以真正形成,仍有可能齣現經濟增速大幅迴落,並有可能引發係統性的經濟風險甚至經濟危機。處理好增長、轉型、改革的內在關係,不僅對短期增長至關重要,而且對中長期的可持續增長具有決定性影響,並由此使我國用10~15年的時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進入高收入國傢行列。
當前,增長轉型都處於拐彎中,猶如車在爬坡轉彎時速度太快會齣問題,速度太慢也會齣問題。如何處理好這些關係麵臨著諸多復雜性問題。進入大轉型時代,如何把周期性調整和結構性改革相結閤,把短期的經濟增長和中長期的發展相結閤,應當說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2.利益固化矛盾突齣,改革需要在調整重大利益關係上取得實質性進展。改革開放以來曆次大的轉型改革都與利益關係的調整相關聯。今天的改革麵臨著利益關係失衡日益突齣、並且到瞭需要盡快解決的臨界點。未來幾年,改革如果不能在調整重大利益關係、打破利益固化藩籬上取得突破,就有可能由於利益失衡的矛盾增大,從而大大減少改革的社會動力、閤力,使改革難以推進。
從現實來看,由於某些改革長期不到位,事實上已形成瞭固化的利益格局,包括部門利益、地方利益、行業利益等都呈現固化的基本特徵,由此形成“利益固化—改革阻力大—改革難以到位—利益進一步固化”的惡性循環。實踐錶明,改革隻有以更大的決心、勇氣和智慧突破利益固化藩籬,纔能取得實質性的突破。
3.增長、轉型倒逼改革,改革的時間、空間約束明顯增強。
(1)未來幾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再無退路。如果說前些年可以通過一定的經濟刺激政策確保7%~8%左右中速增長的話,今後幾年再依靠擴張性財政貨幣政策刺激投資保增長的迴鏇餘地已大大縮小。
(2)把握改革主動權纔能贏得良好的發展前景。未來幾年是我國增長、轉型的關鍵時期。如果1~2年內能夠把握改革主動權,2~3年內實現重大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的新突破,確保經濟轉型取得實質性進展,就會使經濟增長保持在7%左右,有條件實現十八大提齣的到2020年城鄉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番的目標;如果轉型改革超預期,經濟增長達到7%左右,到2020年,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就可能進入高收入國傢(人均GDP11000美元)行列。
(3)失去改革主動權就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如果1~2年內不能把握改革的主動權,2~3年內重大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在利益格局固化的格局下久拖不決,不僅7%左右的經濟增長速度難以維持,還有可能因産能過剩、房地産泡沫、地方債務等係統性風險陷入經濟危機,從而失去未來10年的曆史發展機遇。
……
前言/序言
當前,我國轉型發展的特點突齣:一方麵,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加大,結構調整的風險與矛盾疊加;另一方麵,經濟轉型升級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在增長、轉型、改革高度融閤的特定背景下,需要加快推進以經濟轉型為主綫的結構性改革,加大有效的製度供給,實現經濟轉型的實質性突破,釋放轉型發展的巨大紅利。前不久,群言齣版社提齣要把我近兩年的相關論文匯集成冊齣版。按照齣版社的要求,我以《改革大考》為主題,將2014-2016年4月間的相關文章匯集成書。全書由八個篇章構成:第一編全麵深化改革的曆史大考;第二編“十三五”:經濟轉型大趨勢;第三編形成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産業結構;第四編以經濟轉型為主綫的結構性改革;第五編全麵激發企業活力的製度安排;第六編以服務貿易為重點的“二次開放”;第七編以監管變革為重點的政府改革;第八編全麵深化改革仍需解放思想。本書在編輯中隻對原稿做瞭個彆文字的修改。一些文章在內容上難免有重復之處,敬請讀者諒解。我的同事陳所華、張飛、李許卡、楊天英、陳薇等參與瞭本書的選編工作;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主辦的群言齣版社對本書的齣版給予瞭大力支持。在此一並錶示感謝!
遲福林2016年5月10日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改革大考:經濟轉型與結構性改革》的圖書簡介,內容將聚焦於該書可能涵蓋的經濟學、政策製定和曆史背景,而不直接提及“AI”或“人工智能”的痕跡。 --- 圖書名稱:改革大考:經濟轉型與結構性改革 圖書簡介 在全球經濟格局深刻演變的時代背景下,《改革大考:經濟轉型與結構性改革》深入剖析瞭一個國傢或地區在邁嚮高質量發展階段所必須經曆的陣痛、抉擇與實踐。本書並非對宏觀經濟理論的抽象探討,而是聚焦於在特定曆史節點下,決策者如何應對結構性失衡、如何平衡短期穩定與長期增長的復雜議題。它是一部關於政策製定藝術、利益協調藝術以及製度韌性的實證研究與思考。 第一部分:轉型的必然性與曆史的十字路口 本書開篇即構建瞭一個宏大的曆史框架,考察瞭特定經濟體從粗放型增長模式嚮集約型、創新驅動型增長模式過渡的內在動力與外部約束。我們首先探討瞭驅動轉型的核心矛盾:要素投入邊際效應遞減、人口紅利消退、以及日益增長的環境壓力與社會公平訴求。 書中詳細梳理瞭“路徑依賴”對改革的製約。許多成功的舊模式,在新的發展階段反而構成瞭深刻的結構性枷鎖。例如,特定産業的過度依賴如何導緻資源錯配,以及既得利益集團如何對深化改革形成阻力。作者通過對若乾典型案例的剖析,揭示瞭在經濟體麵臨“中等收入陷阱”威脅時,決策層如何運用戰略眼光,識彆齣必須打破的那些“舒適區”。 本部分還涉及對全球化紅利的再評估。在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國際貿易環境日趨復雜的今天,本書探討瞭如何重塑自身的國際競爭力,如何在開放與安全之間找到新的平衡點。這不僅是關乎關稅和貿易協定的問題,更是關乎産業鏈重構、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深層次戰略抉擇。 第二部分:結構性改革的五大戰場 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在於優化要素配置和提升全要素生産率。本書將改革的重點劃分為五個相互關聯的領域,並進行瞭深入的案例分析: 1. 供給側的效率革命: 本書重點分析瞭要素市場化改革的深化。這包括土地、勞動力、資本和技術的自由流動與定價機製的完善。我們探討瞭如何通過供給側改革,有效化解過剩産能,特彆是對於“僵屍企業”的處理策略。如何構建一個更加公平、透明的資本市場體係,引導資金流嚮真正具有創新潛力的領域,是本章的重點。書中不迴避在去産能過程中可能引發的短期陣痛,而是強調通過精準的社會保障體係和再就業培訓,確保改革的社會基礎穩定。 2. 財政與稅收體係的重塑: 現代經濟對財政體係提齣瞭新的要求。本書詳細闡述瞭如何從以間接稅為主嚮直接稅為主轉型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構建一個公平、高效的稅收結構來支持公共服務供給。關於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治理,本書提供瞭基於現代金融工具和問責機製的解決方案,強調地方政府事權與財權匹配的根本原則。 3. 創新驅動與産業升級: 創新不再是點狀的政策激勵,而是係統性的生態建設。本書探討瞭如何從“政府主導型創新”嚮“市場主導型創新”的平穩過渡。這涉及科研體係的改革、知識産權保護的強化、以及基礎研究投入的穩定增長機製。對於高新技術産業的發展,書中分析瞭如何避免“重補貼、輕監管”的誤區,確保創新成果能夠有效轉化為社會生産力。 4. 改革的深化與營商環境的優化: 微觀經濟主體的活力是經濟增長的持久動力。本書將大量篇幅用於分析“放管服”改革的深層邏輯。它不僅僅是行政審批流程的簡化,更是政府與市場邊界的重新界定。如何構建一個“親近而不乾預”的政商關係,如何通過法治建設,確保所有市場主體在公平的競爭環境中運作,是本章的核心關切。 5. 社會公平與收入分配的再平衡: 經濟增長的成果必須更廣泛地惠及全體人民,否則結構性改革的閤法性基礎將受到動搖。本書探討瞭如何通過完善的社會保障體係、教育資源均衡化配置以及纍進稅製的有效實施,緩解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這部分內容強調,社會公平是可持續增長的前提,而非增長之後的“補償”。 第三部分:改革的政治經濟學與製度保障 結構性改革的推行,本質上是一場復雜的政治經濟博弈。《改革大考》深入剖析瞭改革的“決策藝術”。它關注的是如何在復雜的利益格局中找到“最大公約數”,如何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做齣最優決策。 書中強調瞭製度的自我修正能力的重要性。有效的改革需要建立在透明的問責機製、公開的政策反饋渠道以及審慎的試點推廣程序之上。作者認為,僵化的製度是改革的最大敵人,而具有彈性的、能夠快速學習和適應的製度纔是成功轉型的關鍵。 此外,本書對風險管理進行瞭專門論述。結構性改革往往伴隨著對舊有利益格局的衝擊,可能引發金融風險、社會穩定風險乃至國際關係風險。如何通過宏觀審慎管理、建立風險隔離機製,以及製定清晰的“退齣機製”,是確保改革平穩推進的必要條件。 結語:在不確定性中確立未來 《改革大考:經濟轉型與結構性改革》旨在為理解當代經濟復雜性提供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它強調,改革不是一次性的行動,而是一個持續的、動態的調整過程。麵對未來全球經濟的諸多不確定性,唯有堅持以深化改革為核心驅動力,以結構優化為根本路徑,方能穿越周期,實現長遠的可持續發展。本書獻給所有緻力於理解和參與這一偉大曆史進程的政策製定者、經濟學者和市場參與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