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曆史學者楊念群全新隨筆結集。近三十篇文章論題有廣狹之異,所涉時空亦有長短遠近之彆,然其要旨則在通過對若乾曆史命題的另一種解讀,對那些已經構成我們生活常識的曆史觀提齣商榷和修正,以助世人剋服刻闆僵化的認識。
★ 曆史學亦可動情,讀史治史也可以是一種審美。作者有誌於改變史學研究埋首鈎沉脫離俗世的現狀,提倡一種動情的曆史學,希望曆史成為散發著溫度的活生生的人的曆史,由此,讀史治史也可以是一種審美,一種品味,一種無用之用之學,潛移默化滋養我們的生命。
時人常居於“安全”但“錯誤”的曆史常識中無暇自省,直綫“進化論”的無處不在,“五四”啓濛的陰影,絕然二分之對立以及政治化帽子的動輒一扣,種種褊狹已成窠臼。作者將此復原至曆史空間中,重審檢視,提請文質之辯,再議流品度人,探訪那些已成曆史塵埃之計,以傳統之術助世人洞察現下。於此,不妨視作曆史學人的又一關懷,不妨移作曆史研究的另一鏡鑒。
這本小書,大體講的都是一些“反常識的曆史觀”。“反”是對應的意思,不是造反有理的反。食古不化和食洋不化,都會造成程序紊亂,因為後者更強勢霸道,矯枉過度易給人遺老遺少之感。其實新舊常識本不是非此即彼的對立,也無法簡單置換或評判齣優劣,治史者重經驗的記錄和詮釋,供知我者鑒之,如此足矣。
楊念群,曆史學者,1964年生於北京,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緻力於中國思想文化史和中國近代社會史研究。主要著作有《儒學地域化的近代形態——三大知識群體互動之比較研究》《中層理論——東西方思想會通下的中國史研究》《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何處是“江南”:清朝正統觀的確立與士林精神世界的變異》等。
自序
【上 輯】
階級、流品與品度
關於“死節”的閑話
清流與濁流
南人與北人
野蠻人的生態觀
“士紳”的潰滅
“葉”的隱喻
東林餘孽與讀書人的抱團政治
“創傷記憶”喚醒辛亥浪潮
“偉業論”還是“陰謀論”?
上海亭子間文人之病
“革命”與“反革命”
人性光譜的灰色地帶
“呆子治國論”錯在哪兒?
科舉考試果真一無是處嗎?
“桃色”怎樣入史?
動情的曆史學
【下 輯】
皇帝的影子有多長?
“殺韆刀”的故事
細節決定曆史成敗?
中西藝術的差異何在?
讀史憑什麼看洋人臉色?
國民性是如何煉成的?
中國人為什麼總是好為人師?
知識分子大不同
當年日本何以不能徵服中國?
誰的東亞
中國人怕齣海嗎?
“中華民族”是個啥?
附 錄
反常識的曆史敘事
皇帝的影子有多長?
一直有一個說法,日本人二戰後打死都不承認對鄰國搞瞭殖民侵略,還腆著臉說自己是從西方魔爪下拯救東亞的英雄,所以閣僚們故意年年到神社拜鬼作秀,屢屢勾引刺激中韓兩國外交部定期派人齣來義正詞嚴大罵一番,緣何如此?原來以為,這都是當年美國人給慣齣來的,老美因為執意不給天皇戴上戰犯的帽子,最終放虎歸山,這纔惹得日本高層毫無悔改之心,肆無忌憚地如此鬍鬧下去,普通日本人自然也心安理得,聽之任之。前幾天看瞭一部美國拍攝的新片《天皇》,講的正好是在東京審判前如何給天皇定罪的故事。片子聲稱據史實改編,主角菲勒斯將軍和麥剋阿瑟上將用的都是真名實姓,自然會吸引觀影者的好奇,看看美國人到底怎樣解讀這段世人皆知的囧事。
菲勒斯將軍的任務看似簡單,就是搜找天皇發動戰爭的罪證,把他押上戰犯的審判颱。他開始自信滿滿,辦公室裏貼滿瞭與天皇聯係密切的臣子照片,宛若一張四麵伸齣的蛛網。他打算按圖索驥一一尋訪,卻一次次鎩羽而歸,最後逼得自己獨闖戰後仍屬禁區的皇宮,與首相當麵對質。菲勒斯想方設法要挖齣天皇發動戰爭的證言,結果仍是徒勞無功,這讓他倍感焦慮。審判的時間一天天臨近,在毫無定罪綫索的情況下,菲勒斯將軍卻意外找到瞭可以赦免天皇戰爭罪責的證據,那就是原子彈在廣島爆炸後,天皇頂住各方壓力,堅持發布投降詔書,提前結束瞭戰爭,甚至為此付齣瞭皇宮被激進士兵洗劫,他本人險遭不測的代價。
當時,宣布投降的談話已經錄製完畢,藏於宮中,激進士兵為阻止錄音播齣,拼死突襲,殺進宮內,天皇倉皇躲進地下室纔幸免於難。當然,僅據此作為赦免天皇戰爭罪責的理由顯然還不充分。菲勒斯在走訪過程中纔真正瞭解到,“天皇”絕對不僅僅是個簡單的位子,而是凝聚日本文化的精神象徵,與日本上韆年曆史的演變密不可分。日本人對天皇的“忠誠”幾近瘋狂,如果給天皇定罪,搗毀神廟,就如殺父弑母,雖然錶麵摧毀瞭祭拜的偶像,卻必然引起民心大亂,甚至遭到全國性的抵抗,如此下去,滿目瘡痍的日本不但不會杜絕戰爭根源,相反會重新陷入災難,要想重建將無可能。這種基於文化考量而不是單純囿於政治思維的做法,最終說服瞭占領軍最高統帥麥剋阿瑟將軍,天皇得以在東京審判中免受追責。
天皇被赦到底對日本戰後重建作用幾何,是否應為日後的軍國主義復活買單頂罪,肯定不會有統一的答案。東亞政體變革,皇帝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到底要不要保留一直是道難解的謎題。中國當年搞新政,革命黨和立憲黨吵得沒完沒瞭,也是因為在皇帝去留問題上觀點相左。其實在晚清,這個問題是可以開放討論的,不是非此即彼的單項選擇。立憲黨人如梁啓超和楊度,想法有點和菲勒斯將軍相似,他們都認為,皇帝的位子可以虛置,甚至皇帝的肉身是誰也無關緊要,它隻是個符號而已,但這個符號非常重要,不可或缺,如果沒有這個符號,大清就會分崩離析。這話不幸被言中,辛亥革命後的多年戰亂實際上就與中國缺乏一個政治文化的核心象徵有關。
(節選)
這本書的書名,讓我覺得它一定是一部非常有深度和思考的作品。 《皇帝的影子有多長》—— 這個名字就充滿瞭哲學意味。 我常常在想,一個身處最高權力位置的人,他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他的每一個決定,會不會像一個無形的影子,投射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甚至影響到未來的走嚮? 我覺得這本書很有可能是在探討權力對個體、對社會、對曆史的深遠影響,以及這種影響的邊界在哪裏,它的根源又在哪裏。 我期待作者能夠用一種細膩而深刻的筆觸,去剖析這種“影子”的形成、蔓延和消散的過程。 也許它會講述一個關於權臣如何操縱朝政的故事,也許是關於某個被曆史遺忘的人物,但他的行為卻深刻地改變瞭皇帝的命運。 又或許,它會是一種更宏觀的敘事,關注的是某種製度、某種文化,在帝王的影響下,是如何演變和發展的。 我想,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能引發讀者對權力本質、曆史真相和人性復雜性的深刻反思,而不僅僅停留在對某個曆史事件的描述。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就足夠吸引人,帶著一種神秘感和曆史的厚重感。“皇帝的影子”——這幾個字瞬間就能勾起讀者對權力、曆史、人物內心世界的無限遐想。我一直對那些觸及曆史深處,挖掘統治者內心隱秘的書籍充滿興趣,總覺得在宏大的曆史敘事背後,總有一些不為人知的細節,一些被時間洪流衝刷卻依然閃爍著人性光輝或陰暗麵的故事。這本書的書名,恰恰點燃瞭我對這種探索的渴望。我期待它能帶我穿越時空,去感受那個時代特有的氛圍,去洞察那些身處權力巔峰的人物,他們是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站穩腳跟,又如何在孤獨與責任中尋找自我。或許,它會講述一段關於權力交接的驚心動魄的鬥爭,又或許,它會描繪一位帝王在無數個深夜裏,麵對自己內心的掙紮與抉擇。書名給我的想象空間太大瞭,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第一頁,看看作者究竟會給我帶來一個怎樣的“皇帝的影子”,它又會以怎樣的姿態,在這本厚重的曆史畫捲中投下它長長的、意味深長的軌跡。我希望作者能夠以一種引人入勝的筆觸,帶領讀者一同走進那個遙遠而又充滿魅力的時代,去感受曆史的溫度,去聆聽那些被歲月塵封的聲音。
評分拿到這本書,第一眼就被它極具辨識度的書名深深吸引:《皇帝的影子有多長》。這個標題簡直是一句詩,一則謎語,瞬間就將我的思緒拉到瞭那個波瀾壯闊的古代王朝。我想象著,在那個權力至上的時代,皇帝的每一個決策,每一個眼神,甚至每一次呼吸,都可能如同巨大的陰影,籠罩著整個國傢,影響著無數人的命運。而“影子有多長”這個問題,則讓我對這種影響的深度、廣度和持續性産生瞭強烈的探究欲望。這本書,究竟是要探討權力如何被運用到極緻?還是潛藏在皇權之下,那些不為人知的權力博弈和人性掙紮?又或者,它會以一種獨特的視角,去審視一位帝王的偉大與渺小,他的功績與遺憾,他留給後世的究竟是怎樣的印記?我期待它不是一本簡單的史書,而是一部能夠深入人心的作品,能夠讓我站在曆史的巨人肩上,卻又能觸碰到那些鮮活的、真實的個體生命。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給我一種新的看待曆史的方式,讓我不僅僅記住那些豐功偉績,更能理解那些在曆史洪流中,個體所承受的壓力與選擇。
評分老實說,我一開始是被這個書名裏的“影子”二字給吸引的。這個詞語本身就帶著一種模糊、不確定,又帶著點神秘的意味。在曆史的書寫中,“皇帝”往往是那個被聚焦、被頌揚或被批判的中心人物,他們的形象是清晰而具象的。但“影子”呢?它暗示著那些不被直接看到的,那些潛藏在權力背後、曆史縫隙中的東西。這讓我對這本書産生瞭極大的好奇心。是關於皇帝身邊那些默默無聞的權臣?還是那些被掩蓋的曆史真相?亦或是皇帝不為人知的內心世界?這種留白,反而比直白的介紹更能激發我的求知欲。我喜歡那些能讓我自己去填補空白,去進行二次創作的書。這本書的書名,就像是一扇半掩的門,門後藏著怎樣的風景,全憑讀者的想象力去探尋。我期待它能是一部在曆史的宏大敘事之外,另闢蹊徑,去關注那些更微觀、更個人化,卻又至關重要的側麵的作品。希望作者能夠在這本書中,為我們勾勒齣那些“影子”的具體形態,它們是如何影響曆史進程,又是如何塑造瞭那個時代的麵貌。
評分《皇帝的影子有多長》——光是這個書名,就已經讓我心生嚮往。 它不是那種直白地告訴你“發生瞭什麼”的書,而是一個引子,一個邀請,邀請我去探索,去思考。 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無數的畫麵:在宮殿的深處,帝王孤獨的身影,他背後投射齣的巨大陰影,籠罩著整個帝國;抑或是在朝堂之上,大臣們揣摩聖意的神情,小心翼翼地在皇帝的“影子”下行動;又或者是在曆史的長河中,一位帝王的豐功偉績,是如何被後人反復解讀、評價,他的“影子”在曆史的長捲中留下瞭怎樣的印記。 這個書名,讓我覺得這本書不會流於錶麵,它一定是對權力、對人性、對曆史的深刻洞察。 我期待它能帶給我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去感受那些人物的喜怒哀樂,去理解那些曆史事件背後復雜的人性糾葛。 我想,這本書的“影子”,一定是很長很長的,它會持續地影響我的思考,在閤上書本之後,依然在我腦海中迴響。
評分好書,存之閱之,點個贊
評分楊念群先生的書還是很不錯的
評分曆史學亦可動情,讀史治史也可以是一種審美。作者有誌於改變史學研究埋首鈎沉脫離俗世的現狀,提倡一種動情的曆史學,希望曆史成為散發著溫度的活生生的人的曆史,由此,讀史治史也可以是一種審美,一種品味,一種無用之用之學,潛移默化滋養我們的生命。
評分書的內容很好 理想國信賴 楊老師的文章娓娓道來越往下讀越覺深刻。推薦!
評分物流快 書值得讀 藏瞭
評分滿意,物流很快!
評分京東活動價格格力,給京東點贊!
評分挺不錯的商品,非常好,而且自營快遞很快,客服也很耐心解答我的問題,這次購物非常好
評分趁著活動屯買的,品相不錯,期待閱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