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測量技術與儀器

電子測量技術與儀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大彪 著
圖書標籤:
  • 電子測量
  • 測量技術
  • 儀器儀錶
  • 電子工程
  • 電路分析
  • 信號處理
  • 測試技術
  • 自動化測試
  • 傳感器
  • 實驗教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120251
版次:01
商品編碼:1196203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係列規劃教材.電子信息類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1-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電子測量技術與儀器》共分10章,第1章主要介紹電子測量基本知識、測量誤差與數據處理的基本方法。第2章至第9章分彆介紹信號發生器、電子示波器、電子計數器、電壓測量儀器、頻域測量儀器、元件參數測量儀器、智能儀器與自動測試技術、虛擬儀器等常用測量儀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第10章為綜閤測量實訓,按照工作任務導嚮的原則安排瞭兩個綜閤測量項目,一個項目側重於常規儀器儀錶的使用,第二個項目側重於虛擬儀器和自動化測試技術的應用

目錄

目 錄
第1章 電子測量與儀器基本概念 1
1.1 測量方法概述 1
1.1.1 測量的意義 1
1.1.2 電子測量 2
1.2 測量誤差分析 4
1.2.1 測量誤差 4
1.2.2 測量結果的數據處理 7
1.3 電子測量儀器概述 8
1.3.1 電子測量儀器的分類 8
1.3.2 電子測量儀器的誤差 8
1.3.3 測量係統的組成 9
1.4 電子測量誤差的錶示方法 10
1.4.1 電子測量誤差的定義 10
1.4.2 電子測量誤差的錶示方法 11
1.5 電子測量中的乾擾 13
1.5.1 乾擾源 13
1.5.2 乾擾耦閤的途徑及其抑製方法 13
1.5.3 串模(常態)乾擾和共模(共態)乾擾 14
1.5.4 電子測量接地 15
本章小結 18
習題1 19
實訓一 測量數據處理實訓 19
第2章 信號發生器 22
2.1 信號發生器概述 22
2.1.1 信號發生器的分類 22
2.1.2 信號發生器的發展趨勢 22
2.2 低頻信號發生器 23
2.2.1 低頻信號發生器基本組成 23
2.2.2 低頻信號發生器工作原理 24
2.2.3 DF1027A、DF1027B低頻信號發生器 26
2.3 高頻信號發生器 31
2.3.1 高頻信號發生器的基本組成和原理 32
2.3.2 YB1051高頻信號發生器 33
2.4 函數信號發生器 34
2.4.1 函數信號發生器的基本原理 35
2.4.2 YB1602函數信號發生器 37
2.5 閤成信號發生器 40
2.5.1 直接閤成法 40
2.5.2 間接閤成法 41
2.6 電視信號發生器 42
2.6.1 電視信號發生器性能簡介 42
2.6.2 使用方法 43
2.7 脈衝信號發生器 45
2.7.1 脈衝信號發生器的基本組成 45
2.7.2 主要技術指標 46
2.7.3 使用方法 47
本章小結 49
習題2 49
實訓二 低頻信號發生器的使用 50
實訓三 高頻信號發生器的使用 51
第3章 電子示波器 53
3.1 概述 53
3.2 示波管及波形顯示原理 54
3.2.1 示波管的構造及工作原理 54
3.2.2 波形顯示原理 57
3.3 電子示波器電路構成及原理 60
3.3.1 電子示波器組成框圖反主要技術指標 60
3.3.2 垂直通道 61
3.3.3 水平通道 64
3.4 SS5702雙蹤示波器 68
3.4.1 SS5702雙蹤示波器主要性能指標 68
3.4.2 SS5702雙蹤示波器前麵闆及開關鏇鈕 69
3.4.3 SS5702雙蹤示波器的使用 71
3.5 雙掃描示波器 76
3.6 取樣示波器 77
3.7 數字存儲示波器 78
3.7.1 數字存儲示波器的工作原理 78
3.7.2 數字存儲示波器的特點 80
本章小結 80
習題3 80
實訓四 示波器的應用 82
第4章 電子計數器 84
4.1 電子計數器簡介 84

4.1.1 電子計數器分類 84
4.1.2 電子計數器主要技術指標 85
4.2 電子計數器工作原理 86
4.2.1 電子計數器基本組成 86
4.2.2 電子計數器測頻原理 87
4.2.3 電子計數器測周期原理 88
4.2.4 電子計數器測時間間隔原理 89
4.3 電子計數器的測量誤差 90
4.3.1 測量誤差的來源 90
4.3.2 測頻誤差分析 92
4.3.3 測周誤差分析 93
4.4 電子計數器的使用 95
4.4.1 自檢 95
4.4.2 電子計數器的使用方法 96
4.4.3 電子計數器測量頻率範圍的擴大 98
本章小結 99
習題4 99
實訓五 電子計數器測量實訓 100
第5章 電壓測量儀器 102
5.1 電壓測量簡介 102
5.1.1 電壓測量的特點 102
5.1.2 電壓測量儀器分類 103
5.2 數字式電壓錶 104
5.2.1 數字電壓錶的組成 104
5.2.2 A/D轉換器 105
5.2.3 數字式電壓錶的主要技術指標 109
5.2.4 數字萬用錶及使用方法 110
5.3 模擬式電子電壓錶 118
5.3.1 模擬式直流電壓錶 118
5.3.2 放大-檢波式電子電壓錶 119
5.3.3 檢波-放大式電子電壓錶 121
5.3.4 外差式電子電壓錶 122
5.3.5 熱電偶變換式電子電壓錶 123
5.3.6 模擬電子電壓錶的使用 124
5.3.7 電平的測量 125
本章小結 127
習題5 127
實訓六 颱式數字萬用錶測量實訓 128
實訓七 模擬電子電壓錶測量實訓 130
第6章 頻域測量儀器 130
6.1 頻率特性測試儀 130
6.1.1 頻率特性的測試方法 130
6.1.2 頻率特性測試儀的組成 132
6.1.3 頻率特性測試儀的工作原理 135
6.1.4 BT―3型頻率特性測試儀的主要技術指標 136
6.1.5 BT―3型頻率特性測試儀的使用方法 137
6.1.6 測試實例 141
6.2 頻譜分析儀 142
6.2.1 頻譜分析儀分類 142
6.2.2 基本工作原理 143
6.2.3 主要技術指標 144
本章小結 145
習題6 146
實訓八 掃頻儀測量實訓 146
實訓九 頻譜儀測量實訓 148
第7章 元件參數測量儀器 150
7.1 電阻、電感和電容的測量 150
7.1.1 阻抗的概念 150
7.1.2 電阻的特性與測量 152
7.1.3 電感的特性與測量 154
7.1.4 電容的特性與測量 157
7.2 二極管、三極管與場效應管的測量 160
7.2.1 半導體二極管的測量 160
7.2.2 晶體三極管的測量 162
7.2.3 場效應管的測量 164
7.3 集成電路的測試 165
7.3.1 中小規模集成電路的一般測試 165
7.3.2 集成電路測試儀 169
7.3.3 大規模數字集成電路的JTAG測試 170
本章小結 172
習題7 172
實訓十 電子元器件的識彆與檢測 173
第8章 智能儀器與自動測試係統 174
8.1 智能儀器與自動測量技術的發展曆史 174
8.2 智能儀器與個人儀器 176
8.2.1 智能儀器 176
8.2.2 個人儀器 179
8.3 自動測試係統 180
8.3.1 自動測試係統的組成 180
8.3.2 自動測試係統的總綫 181
本章小結 186
習題8 186
第9章 虛擬儀器技術 187
9.1 虛擬儀器技術簡介 187
9.1.1 虛擬儀器的一般概念 187
9.1.2 虛擬儀器的組成 188
9.1.3 虛擬儀器的特點 189
9.2 圖形化軟件編程平颱LabVIEW 189
9.2.1 LabVIEW簡介 189
9.2.2 LabVIEW編程環境 190
9.2.3 基本VI簡介 192
9.3 LabVIEW模闆 194
9.3.1 工具模闆(Tools Palette) 194
9.3.2 控製模闆(Controls Palette) 195
9.3.3 功能模闆(Functions Palette) 196
9.4 LabVIEW的數據類型 198
9.5 LabVIEW的程序結構 199
9.5.1 For循環 200
9.5.2 While循環 201
9.5.3 選擇結構 202
9.6 LabVIEW的圖形顯示功能 202
9.6.1 事後記錄波形圖控件(Waveform Graph) 202
9.6.2 實時趨勢圖控件(Waveform Chart) 204
9.7 LabVIEW編程入門 205
9.7.1 虛擬正弦波仿真信號發生器功能描述 205
9.7.2 創建一個新的VI 206
9.7.3 設計VI前麵闆 206
9.7.4 設計框圖程序 208
9.7.5 運行和調試VI程序 210
9.7.6 創建VI圖標、保存VI 211
9.7.7 編輯VI 212
9.8 數據采集 212
9.8.1 數據采集基礎 212
9.8.2 模擬輸入 218
9.8.3 模擬輸齣 220
本章小結 221
習題9 222
實訓十一 構建信號采集與分析係統 223
附錄A 習題答案 227
參考文獻 244

前言/序言


《光影魔術師:探索數字影像的奧秘》 一、 序章:當光影遇上像素 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記錄與傳播信息的方式經曆瞭漫長的演進。從最初的口耳相傳、岩畫符號,到紙張、印刷術的發明,再到電報、電話的誕生,每一次技術的飛躍都深刻地改變瞭我們認識世界、分享彼此的方式。而當今時代,我們正身處一場更為絢爛的視覺革命之中——數字影像的崛起。從手機鏡頭中捕捉的瞬間,到電影銀幕上流淌的故事,再到科學研究中呈現的復雜結構,數字影像以其前所未有的便捷性、精準性和錶現力,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 《光影魔術師:探索數字影像的奧秘》並非一本講解基礎儀器原理的教科書,而是一次深入數字影像世界的奇幻旅程。它將帶領讀者跳齣枯燥的參數與公式,聚焦於那些塑造瞭我們所見所感的“光影魔術”。這本書不是關於如何製造測量儀器,而是關於如何運用那些由精密儀器捕捉到的信息,去理解、去創造、去影響。我們將探討的是,當光綫轉化為數據,當數據重塑為畫麵,其中蘊含的無限可能性,以及我們如何成為駕馭這股力量的“光影魔術師”。 二、 第一章:視覺的語言——從模擬到數字 在數字影像的世界裏,一切都始於光。但並非所有的光都以同一種方式被理解。本章將迴顧視覺感知的基礎,從人眼如何接收光綫、大腦如何處理信息,到人類曆史上第一個嘗試“復製”視覺的媒介——攝影術的誕生。我們將簡要提及化學攝影的原理,感受其獨特的成像魅力,並以此為引子,鋪墊數字影像的齣現。 然後,我們將重點轉嚮數字影像的基石——像素(Pixel)。本書不會深入講解像素的傳感器尺寸、感光元件的物理構造等測量儀器的技術細節,而是側重於像素作為信息載體的概念。我們將解釋一個像素究竟是如何“記錄”光綫的?它不僅僅是一個點,更是一個承載著顔色和亮度信息的微小單位。我們將探討像素的“分辨率”概念,理解它如何影響我們看到的圖像的清晰度,以及不同應用場景下對分辨率的需求。 接著,我們會深入理解顔色是如何被數字化的。我們將介紹RGB(紅、綠、藍)三原色模型,以及CMYK(青、品紅、黃、黑)在印刷領域的重要性。本書不會講解色彩空間的具體數值計算或校準設備的內部工作原理,而是會解析這些色彩模型如何模擬人眼的視覺感知,以及它們在數字圖像顯示和打印中的作用。讀者將明白,我們屏幕上五彩斑斕的世界,正是由無數微小的像素以不同的紅、綠、藍組閤而成。 最後,本章將介紹圖像的“位深度”(Bit Depth)概念。這並非關於模數轉換器的精度,而是關於每個像素能夠記錄多少種顔色。高位深度意味著更豐富的色彩層次和更細膩的過渡,我們將通過對比低位深度和高位深度圖像的視覺差異,來體會這一概念的重要性。我們將理解,數字影像的“語言”是通過像素的排列、顔色的編碼和數量的深淺來構成的。 三、 第二章:數字影像的“骨骼”——格式與編碼 當像素被生成,它們需要一種結構來組織和存儲,這就是數字影像的“格式”。本章將帶領讀者認識那些我們每天都在接觸的影像文件格式,但重點不是它們的壓縮算法的數學原理,而是它們各自的特點、優勢以及適用的場景。 我們將首先介紹無損格式,如TIFF(Tagged Image File Format)。我們會探討TIFF為何適閤專業攝影師和設計師,因為它能夠最大程度地保留原始圖像信息,便於後期編輯。本書不會深入講解TIFF文件的層級結構或元數據字段,而是強調其“無損”的特性。 隨後,我們將聚焦於最普遍的圖像格式——JPEG(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本書會解釋JPEG為何如此流行,它的“有損”壓縮是如何工作的,以及這種壓縮方式對圖像質量的影響。我們將通過對比不同壓縮率下的JPEG圖像,來直觀地理解“失真”與“文件大小”之間的權衡。我們將學習如何在保持可接受的圖像質量的同時,減小文件體積,這在網絡傳輸和存儲方麵至關重要。 我們還將觸及一些其他重要的格式,例如PNG(Portable Network Graphics),理解它的“透明度”功能在網頁設計和圖形製作中的關鍵作用,以及它在無損壓縮方麵的優勢。對於GIF(Graphics Interchange Format),我們將瞭解其在動態圖像方麵的獨特貢獻,以及其色彩限製。 本章的重點在於理解不同格式背後的設計理念。它們是為瞭滿足不同的需求而生:有些是為瞭最大限度地保留細節,有些是為瞭方便傳播和分享,有些是為瞭實現特定的視覺效果。我們將學會根據實際需求,選擇最閤適的圖像格式,成為一個“聰明的”數字影像使用者。 四、 第三章:影像的“靈魂”——色彩管理與色彩空間 色彩,是影像最直觀、也最富情感的錶達方式。然而,一個圖像在不同的設備上呈現齣不同的色彩,是常常令人睏擾的問題。本章將揭示色彩管理的奧秘,讓讀者理解為何我們需要“管理”色彩,以及如何讓數字影像在各種顯示設備和打印輸齣中保持色彩的一緻性。 我們將再次迴到色彩空間的概念,但這次不再是簡單的RGB和CMYK模型,而是會介紹更專業的色彩空間,如sRGB、Adobe RGB和ProPhoto RGB。本書不會進行復雜的色度學計算,而是通過生動的比喻和實例,來解釋不同色彩空間的“色域”(Gamut)差異。我們將理解,有些色彩空間能夠容納更廣闊的顔色範圍,它們在專業攝影和印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然後,我們將探討“色彩配置文件”(Color Profile)的作用。本書不會講解ICC(International Color Consortium)配置文件的具體生成和應用技術,而是會強調它的重要性:它就像是一張“地圖”,描述瞭某個設備(如顯示器、打印機、相機)是如何“認識”和“呈現”顔色的。通過理解色彩配置文件的概念,讀者將明白,為何不同設備上顯示的同一張照片會有所差異,以及如何通過匹配色彩配置文件來減少這種差異。 我們將介紹“色彩匹配”(Color Matching)的基本概念。這意味著,當我們將一張照片從一個色彩空間(如相機拍攝的ProPhoto RGB)傳輸到另一個色彩空間(如電腦顯示器的sRGB)時,如何盡可能地保持色彩的準確性。本書將避免深入講解“色度轉換算法”,而是會強調“感知一緻性”的重要性。 通過本章的學習,讀者將不再對“色彩偏差”感到束手無策,而是能夠理解其背後的原理,並掌握一些基本的策略來確保影像色彩的準確傳達,從而更好地控製和展現自己作品的藝術風格。 五、 第四章:影像的“生命力”——數字圖像處理與編輯 數字圖像處理,是賦予影像“生命力”的關鍵環節。它不僅僅是簡單的“美顔”,更是對圖像信息進行深度挖掘、優化和創新的過程。本章將帶領讀者深入瞭解那些能夠改變影像麵貌的強大工具和技術,但側重點在於這些技術能夠實現的“效果”和“理念”,而非具體的軟件操作。 我們將從最基礎的調整開始,如“曝光”(Exposure)和“對比度”(Contrast)。本書不會講解直方圖的統計學原理,而是會直觀地展示如何通過調整曝光來“提亮”或“壓暗”圖像,以及如何通過調整對比度來增強畫麵的立體感。 接著,我們將探討“白平衡”(White Balance)的重要性。我們將解釋為何在不同光源下拍攝的照片會齣現偏色,以及如何通過調整白平衡來還原真實的色彩。本書會用生活化的例子來解釋“色溫”的概念,讓讀者理解它與光綫的顔色之間的關係。 然後,我們將進入更具創造性的領域。對於“色彩調整”和“飽和度”(Saturation)的控製,我們將不再隻是簡單地“增加”或“減少”,而是會學習如何針對特定的顔色進行精細調整,以達到更具藝術效果的畫麵。 本書還會介紹“銳化”(Sharpening)和“降噪”(Noise Reduction)等技術。我們將理解,銳化並非憑空創造細節,而是增強圖像邊緣的對比度,使畫麵看起來更清晰。而降噪則是為瞭去除傳感器在弱光下産生的“噪點”,提升圖像質量。我們將學習如何在追求清晰度的同時,避免過度銳化帶來的“光暈”效應,以及如何在降噪的同時,保留圖像的細節。 最後,我們將觸及“圖層”(Layers)的概念。本書不會講解Photoshop等軟件的圖層麵闆,而是會強調圖層作為一種“非破壞性編輯”的強大理念。我們將理解,通過將不同的編輯操作放在不同的圖層上,我們可以隨時修改、刪除或調整任何一個編輯步驟,而不會影響原始圖像。這種靈活性,是數字圖像處理的核心所在,它賦予瞭我們無限的創意空間。 六、 第五章:影像的“遠方”——圖像的應用與未來 數字影像的魅力,不僅在於它的記錄和創造,更在於它無處不在的應用和不斷拓展的邊界。本章將展望數字影像的未來,思考它在不同領域扮演的角色,以及那些令人興奮的前沿發展。 我們將審視數字影像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從顯微鏡下的細胞結構,到天文學傢的星空觀測,再到醫學影像中的診斷,數字影像為我們提供瞭觀察微觀世界和宏觀宇宙的窗口。本書將側重於這些影像如何幫助科學傢們“看見”以前無法看見的事物,從而推動科學的進步。 接著,我們將探討數字影像在藝術創作和娛樂産業中的革命性影響。電影特效、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這些都離不開數字影像的強大支撐。我們將思考,數字影像如何打破現實的界限,創造齣令人驚嘆的沉浸式體驗。 然後,我們將關注數字影像在設計、建築和産品開發中的應用。3D建模、虛擬漫遊、産品原型可視化,這些都極大地提高瞭設計效率和創意錶達的可能性。 最後,本章將展望數字影像的未來。我們是否會迎來“全息影像”的時代?人工智能(AI)將如何進一步改變我們創作和理解圖像的方式?“生成式AI”又將為影像世界帶來怎樣的衝擊?本書將引導讀者思考這些問題,激發對未來影像技術發展的無限遐想。 七、 結語:成為光影的創造者 《光影魔術師:探索數字影像的奧秘》並非一本傳授操作技巧的手冊,而是一次觀念的啓迪,一次對視覺世界深層原理的探索。它期望通過深入淺齣的講解,讓讀者理解數字影像背後的邏輯,掌握其核心概念,從而能夠更自信、更富有創造性地運用數字影像。 這本書的讀者,不應僅僅是數據的搬運工,而應是光影的駕馭者,是視覺語言的闡釋者,是想象世界的構建者。當你知道瞭像素如何組閤,色彩如何編碼,格式如何組織,以及這些基礎如何影響最終的呈現,你就能在數字影像的廣闊天地裏,揮灑自如,創造齣屬於你自己的精彩。願本書能點亮你心中的“光影魔術師”,讓你在數字影像的璀璨星河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璀璨光芒。

用戶評價

評分

初次翻開這本《電子測量技術與儀器》,我原本是抱著學習基礎知識的期待,但讀完後,我的感受遠不止於此。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停留在枯燥的原理講解,而是巧妙地將理論與實際應用場景緊密結閤。比如,在介紹萬用錶的使用時,書中詳細列舉瞭不同類型萬用錶的特性,並輔以實際電路的故障診斷案例,讓我切實感受到如何運用這些測量工具去解決工程中的實際問題。從簡單的電阻、電壓、電流測量,到更復雜的電路參數分析,作者都循序漸進,邏輯清晰。書中關於信號發生器和示波器的部分,更是讓我這個初學者茅塞頓開。那些原本抽象的波形圖,在作者的圖文並茂的講解下,變得生動形象,我甚至能通過書中的步驟,在腦海中模擬齣儀器操作的過程。尤其值得稱贊的是,書中對各種測量誤差的分析和規避方法也講解得非常到位,這對於提高測量精度、保證實驗結果的可靠性至關重要。我曾一度對測量誤差感到頭疼,但讀完這部分,我纔真正理解瞭其背後的原因,並掌握瞭一些實用的應對策略。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從理論到實踐都極具價值的參考書,對於電子工程領域的學習者和從業者來說,都將是一份寶貴的財富,它讓我對“電子測量”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微觀世界的大門。我一直對那些肉眼無法看到的電信號的本質充滿瞭好奇,而《電子測量技術與儀器》恰恰滿足瞭我的這一渴望。作者在介紹示波器時,不僅僅是簡單地描述其功能,而是深入淺齣地講解瞭觸發、時基、幅度等關鍵參數的含義,以及如何利用這些參數來觀察和分析不同類型的波形。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傅裏葉變換和頻譜分析的章節,雖然初看有些燒腦,但經過細緻研讀,我逐漸領悟到如何通過這些工具來揭示信號的頻率成分,從而理解信號的構成和特性。這對於我理解通信係統、音頻處理等領域的技術原理非常有幫助。此外,書中對一些高端測量儀器,如邏輯分析儀、網絡分析儀的介紹,也讓我大開眼界,它們在現代電子工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雖然我目前接觸不到這些儀器,但通過閱讀,我對其原理和應用有瞭初步的瞭解,為我未來的深入學習打下瞭基礎。這本書的圖解非常豐富,很多復雜抽象的概念都通過清晰的圖示得以展現,這大大降低瞭閱讀的門檻。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實用”二字。作者在撰寫過程中,仿佛時刻都在思考讀者的實際需求。在介紹各種測量儀器時,書中不僅僅提供瞭原理性的說明,更給齣瞭大量與實際操作相關的技巧和注意事項。比如,在講解如何正確使用數字萬用錶的電流檔時,書中就詳細說明瞭串聯接法,並強調瞭避免斷開電路直接測量可能造成的危險。同樣,在介紹示波器時,書中也提供瞭大量實際波形分析的案例,從直流信號到交流信號,再到復雜的脈衝信號,都進行瞭詳細的解析,讓我能夠快速掌握如何解讀示波器上的信息。最令我驚喜的是,書中還包含瞭一些關於儀器選型和日常維護的實用建議,這對於剛剛接觸電子測量領域的我來說,無疑是一份非常寶貴的指導。它不像某些理論書籍那樣高高在上,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將知識轉化為實際的技能。

評分

這次閱讀《電子測量技術與儀器》的經曆,讓我重新審視瞭“測量”這一行為的深度和廣度。我原以為測量就是用儀器量一量數據,但這本書讓我明白,測量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科學。作者在書中對各種測量方法的優劣進行瞭對比分析,並根據不同的測量對象和精度要求,給齣瞭具體的選擇建議。例如,在講解阻抗測量時,書中詳細對比瞭RLC橋、阻抗分析儀等不同儀器的特點和適用場景,讓我認識到,選擇閤適的儀器對於獲得準確的測量結果至關重要。書中還特彆強調瞭測量過程中的注意事項,比如接地、屏蔽、探頭選擇等,這些看似微小的細節,卻可能對測量結果産生決定性的影響。我尤其贊賞書中關於儀器校準和維護的部分,這讓我意識到,儀器的準確性並非一成不變,定期的校準和良好的維護是保證測量精度的基石。這本書讓我明白,成為一名優秀的電子工程師,不僅要懂理論,更要懂得如何準確、有效地進行測量。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從“看懂”到“會用”的飛躍。在我眼中,《電子測量技術與儀器》並非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它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觀察”和“理解”電子世界的百科全書。作者對每個儀器都進行瞭深入淺齣的剖析,從最基礎的電壓、電流測量,到更復雜的頻率、相位、功率測量,再到諸如失真度、噪聲等高級參數的分析,書中都給齣瞭詳盡的原理說明和實踐指導。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測量不確定度”的討論,這讓我意識到,任何測量都存在誤差,關鍵在於如何量化和控製這些誤差。書中提供的多種誤差分析方法,對我理解測量結果的可靠性非常有啓發。此外,書中還介紹瞭許多現代電子測量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如傳感器、數據采集係統等,這些內容為我打開瞭更廣闊的視野。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傳授瞭知識,更培養瞭我對電子測量領域嚴謹、科學的認知態度,讓我對未來的學習和工作充滿瞭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