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發現:地質

探索發現:地質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法] 阿蘭·福柯 著,鄒婧 譯
圖書標籤:
  • 地質學
  • 地球科學
  • 自然科學
  • 科普
  • 地貌
  • 礦物
  • 岩石
  • 地質災害
  • 地球演化
  • 科學普及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科學技術齣版社
ISBN:9787547829868
版次:1
商品編碼:11964478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6-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160
字數:15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青少年、地質愛好者、自然愛好者、相關學者和專傢
  “探索發現”係列叢書共6冊,涉及《地質》《鳥類》《礦物與寶石》《星空》《昆蟲》《蝴蝶與蛾》,是由法國杜諾齣版社為自然愛好者專門編著的一套係列暢銷書。書中內容詳實、精確、生動地展現瞭奇妙的大自然生態。每冊都有栩栩如生的彩色照片和文字簡潔、內容豐富的描述,裝幀精美,使用方便,就像包羅萬象的自然博物館。是讀者學習、瞭解各類動物、礦物,以及天文、地理、地質知識的讀物。相信會激起廣大的中國讀者探索和觀察大自然的濃厚興趣,在加深大傢對大自然認識的同時,也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提供一定的藉鑒意義。

內容簡介

  地質學的基本活動之一就是徒步旅行,時間可能有所不同:幾個小時、一天甚至幾天。如果您希望有所收獲,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知識的準備和冒險的準備。
  《探索發現——地質》一書帶您走遍世界各地,瞭解世界各地豐富多彩、形式各異的地理地質,讓您瞭解地球的原貌,哪些隱藏在地錶下的秘密,以及地球的漫長曆史。並且詳細介紹地質、地貌的基礎知識和相關考察方法。
  《探索發現——地質》一書介紹瞭85種礦物、岩石、化石,教您辨彆不同的石頭。每種地質結構的文字介紹精確簡練,所配照片顯示其主要特徵。清晰的照片以及係統的論述方式,使愛好者更容易上手、更容易閱讀。

作者簡介

  阿蘭·福柯(Alain Foucault),法國人。法國國傢自然曆史博物館名譽教授,齣版過多本地質學著作。

內頁插圖

目錄

礦物 ..........................66
閃石和輝石.............................67
紅柱石 ....................................68
文石 .......................................68
磷灰石 ....................................69
鈣鈾雲母 ................................69
石青 .......................................70
重晶石 ....................................70
綠柱石 ....................................71
目錄
第一章 踏上地質探索之路
一次成功的野外調查 .....10
認識地球 ...................38
礦物和岩石................43
化石 ..........................57
第二章 辨認和觀察礦物、岩石和化石
閃鋅礦(或僞方鉛礦) ..........71
方解石 ....................................72
玉髓 .......................................73
金綠玉 ....................................73
黃銅礦 ....................................74
剛玉 .......................................75
金剛石 ....................................76
白雲石 ....................................77
螢石 .......................................77
閱讀說明 .....................6
3
長石 .......................................78
方鉛礦 ....................................79
石榴子石 ................................80
石膏 .......................................81
鹽岩(石鹽) .........................81
青金石 ....................................82
白榴石 ....................................82
孔雀石 ....................................83
雲母 .......................................83
白鐵礦 ....................................84
蛋白石 ....................................85
金 ...........................................86
氧化鐵 ....................................88
橄欖石 ....................................89
黃鐵礦 ....................................89
石英 .......................................90
蛇紋石 ....................................92
尖晶石 ....................................92
十字石 ....................................93
鉀鹽 .......................................93
黃玉 .......................................94
滑石 .......................................95
電氣石 ....................................95
鈾礦 .......................................96
綠鬆石 ....................................97
鋯石 .......................................97
岩石 ..........................98
正長岩 ....................................99
花崗岩 ..................................100
閃長岩和輝長岩 ...................102
橄欖岩 ..................................103
流紋岩 ..................................104
黑曜岩 ..................................105
浮石 .....................................106
粗麵岩 ..................................107
安山岩 ..................................108
玄武岩 ..................................109
4
砂岩 .....................................110
礫岩 .....................................112
沙子 .....................................113
石灰岩 ..................................114
泥灰岩 ..................................116
白雲岩 ..................................116
矽藻岩 ..................................117
燧石 .....................................118
煤 .........................................119
磨石粗砂岩...........................120
鋁土礦 ..................................120
闆岩 .....................................121
雲母片岩 ..............................122
片麻岩 ..................................123
化石 ........................124
貨幣蟲屬 ..............................126
古腹足類 ..............................127
珊瑚蟲 ..................................128
腕足綱 ..................................130
腕足綱(小嘴貝亞門) ........131
腕足綱(酸漿貝類) ............132
腕足綱(石燕貝亞門) ........134
雙殼綱(瓣鰓綱) ................135
雙殼綱 ..................................136
雙殼綱(厚殼蛤類) ............137
腹足綱 ..................................138
菊石 .....................................140
菊石(直殼狀) ...................144
箭石 .....................................145
海膽 .....................................146
三葉蟲 ..................................148
爬行動物 ..............................149
植物化石 ..............................150
索引 ........................152
譯後記 .....................160

前言/序言


《星河啓示錄:宇宙的誕生與演化》 簡介: 浩瀚星辰,璀璨銀河,我們仰望夜空,是否曾想過這壯麗景象的起源?《星河啓示錄:宇宙的誕生與演化》將帶您踏上一場穿越時空的史詩旅程,揭示宇宙從虛無到萬物的驚人奧秘。本書並非枯燥的科學論文集,而是以引人入勝的敘事方式,將深奧的宇宙學知識娓娓道來,讓每一個讀者都能感受到宇宙的宏偉與奇妙。 我們從哪裏來?我們最終將去嚮何方?這些古老而深刻的哲學命題,在本書中將與最前沿的科學發現交織。作者將帶領我們穿越138億年的時空長河,從宇宙大爆炸的熾熱奇點開始,追溯宇宙膨脹、物質形成、星係誕生、恒星演化以及生命齣現的每一個關鍵節點。 內容梗概: 第一捲:創世之初——宇宙的黎明 奇點的沉寂與爆發: 書的開篇,我們將迴到那個不可思議的時刻——宇宙大爆炸。這裏並非我們所理解的“爆炸”,而是空間本身的極速膨脹,從一個無限小的點,瞬間將一切物質、能量和時空帶入存在。我們將探討大爆炸理論的核心觀點,以及支持它的關鍵觀測證據,如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和元素豐度。 暴脹時代的傳奇: 在大爆炸後的極短時間內,宇宙經曆瞭一段被稱為“暴脹”的時期,空間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擴張。這段時期解釋瞭宇宙為何如此平坦、均勻,以及為何我們能看到如此遙遠的星係。本書將以生動的比喻,幫助讀者理解這個抽象而至關重要的階段。 原初湯的翻滾: 隨著宇宙的冷卻,能量開始轉化為基本粒子,如誇剋、電子和光子,形成瞭一鍋熾熱的“原初湯”。我們將深入瞭解這些基本粒子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在短暫的幾分鍾內,通過核閤成形成最輕的元素——氫和氦。 黑暗時代的寂靜: 在第一個原子形成之後,宇宙進入瞭一個被稱為“黑暗時代”的漫長時期。光子得以自由傳播,但還沒有任何恒星發齣光芒,整個宇宙籠罩在一片寂靜之中。本書將描繪這個相對平淡但至關重要的過渡時期。 第二捲:星辰的誕生——宇宙的織錦 重力的覺醒與暗物質的指引: 隨著宇宙物質密度的微小不均勻性被放大,重力開始發揮其塑造宇宙的力量。本書將重點介紹暗物質的作用,這種神秘的物質雖然不發光,卻構成瞭宇宙物質的大部分,並為星係和星係的形成提供瞭引力“骨架”。 第一批恒星的崛起: 黑暗時代終結的標誌是第一批恒星的誕生。這些巨大而熾熱的“種族III”恒星,由純粹的氫和氦構成,它們的誕生標誌著宇宙真正開始閃耀。我們將探討它們的生命周期,以及它們如何通過超新星爆發,將更重的元素播撒到宇宙空間。 星係的演化史詩: 從微小的氣體雲到龐大的星係,星係的形成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數十億年,見證星係的閤並、增長以及它們在宇宙結構中的排列,從局部的星係群到宏偉的宇宙網。我們將聚焦我們所處的銀河係,探索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黑洞的吞噬與孕育: 黑洞,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之一,在星係的形成與演化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本書將揭示超大質量黑洞如何存在於絕大多數星係的中心,並影響著星係的生長和恒星的形成。我們將探索黑洞的形成機製,以及它們對周圍環境的影響。 第三捲:生命的契機——宇宙的饋贈 恒星的煉金術: 恒星不僅僅是光和熱的源泉,它們更是宇宙中的“煉金爐”。在恒星內部,通過核聚變反應,氫和氦被轉化為構成我們身體、地球以及一切生命所需的基本元素,如碳、氧、鐵等。本書將詳細闡述恒星如何製造這些“生命之塵”。 行星的搖籃: 當恒星生命走嚮終結,或是在恒星形成的早期,塵埃和氣體在引力作用下聚集,形成瞭行星。我們將探討行星形成的各種理論,以及不同類型行星的形成過程,包括岩石行星和氣態巨行星。 生命的曙光——地球的獨特性: 在億萬顆行星中,地球為何能夠孕育生命?本書將詳細分析地球所處的“宜居帶”位置、液態水的存在、磁場的保護以及大氣的構成等關鍵因素,解釋生命齣現的必要條件。 生命的演化壯麗畫捲: 從最簡單的單細胞生物到復雜的多細胞生命,生命的演化是一部充滿奇跡的史詩。我們將概述生命的起源和演化曆程,探討自然選擇、基因突變等關鍵機製,以及生命如何在地球這個獨特的舞颱上綻放。 探索宇宙生命的可能性: 我們是否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本書將探討天文學傢們尋找地外生命的努力,包括搜尋係外行星、分析行星大氣成分,以及SETI計劃的意義。我們將思考,在浩瀚的宇宙中,生命存在的普遍性有多大。 第四捲:未來的展望——宇宙的終極命運 宇宙的膨脹加速與暗能量之謎: 令人驚訝的是,宇宙的膨脹並非減速,而是正在加速。本書將深入探討暗能量,這種神秘的力量正在驅使宇宙加速膨脹。我們將瞭解暗能量的各種理論模型,以及它對宇宙未來的影響。 宇宙的終極歸宿: 宇宙最終會走嚮何方?是“大撕裂”(Big Rip)、“大擠壓”(Big Crunch)還是“熱寂”(Heat Death)?本書將基於當前的科學認知,描繪宇宙可能的幾種終極命運,並分析支持這些預測的證據。 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 認識宇宙的起源與演化,也讓我們重新審視人類在其中的位置。我們是偶然的産物,還是宇宙演化的必然?本書將引發讀者對人類文明、宇宙探索以及我們作為宇宙一部分的意義的深刻思考。 《星河啓示錄:宇宙的誕生與演化》 是一次震撼心靈的知識之旅,它將宇宙的宏偉壯麗展現在您麵前,並啓發您對生命、存在和未來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本書以清晰易懂的語言,結閤精美的插圖和概念圖,將最前沿的宇宙學理論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讓您在閱讀中不斷驚嘆,並對我們所居住的宇宙産生前所未有的敬畏之情。無論您是天文愛好者,還是對生命奧秘充滿好奇的讀者,這本書都將為您打開一扇通往宇宙深處的大門。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是《探索發現:地質》。 作為一名對自然科學一直充滿好奇心的愛好者,當我第一次在書店的書架上瞥見《探索發現:地質》這個名字時,我的心就被深深地吸引瞭。地質學,這個聽起來既宏大又神秘的學科,總讓我聯想到地球深處的奧秘,闆塊的碰撞,火山的噴發,以及那些橫跨億萬年的地層記錄。翻開這本書,我首先被它精美的排版和豐富的插圖所打動。每一頁都仿佛是一扇窗戶,帶領我穿越時空的隧道,去領略地球母親的壯麗與滄桑。書中對各種地質現象的描述,從地錶形態的形成,到內部結構的演變,都力求做到深入淺齣,既有嚴謹的科學理論支撐,又不乏生動形象的比喻和引人入勝的敘述。例如,在講解闆塊構造理論時,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枯燥的學術名詞,而是通過生動的圖示和類比,將地球闆塊如同“漂浮在熾熱岩漿之上的巨大拼圖”一般呈現在讀者麵前,讓人直觀地理解大陸漂移、山脈隆起、海溝形成等復雜過程。讀到關於火山的部分,書中詳細描述瞭不同類型火山的特徵、噴發機製以及它們對周邊環境的深遠影響,配以震撼人心的實景照片,讓人仿佛置身於滾滾岩漿和火山灰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強大力量。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岩石形成和演化的章節,從熾熱的岩漿冷卻凝固形成火成岩,到沉積物層層堆積壓實形成沉積岩,再到岩石在高溫高壓下變性形成變質岩,整個岩石循環的過程被描繪得清晰而完整。作者還引入瞭許多著名的地質學傢及其 groundbreaking 的發現,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科普讀物,更是一部關於人類探索地球奧秘的智慧史詩。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對照書中的知識,去觀察身邊的岩石、土壤,甚至遠方的山巒,仿佛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能夠“讀懂”大地的語言。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對我地質知識的一次全麵梳理和深刻拓展,讓我對腳下的這片土地有瞭更深層次的敬畏與理解。

評分

《探索發現:地質》這本書,將我帶入瞭一個“微觀”的地質世界,讓我看到瞭肉眼難以察覺的微小之處所蘊含的巨大信息。書中關於“礦物學”的章節,讓我驚嘆於各種礦物的奇妙晶體結構和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質。作者詳細介紹瞭常見的礦物,如石英、長石、方解石等的形態、顔色、硬度、條痕等特徵,並解釋瞭這些特徵是如何與其內部原子排列方式相關的。我甚至嘗試著根據書中的描述,去辨認傢裏的一些小石頭,雖然無法做到專業程度,但卻讓我對它們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書中關於“寶石”的形成和鑒定的部分,更是充滿瞭趣味性,從紅寶石的鉻元素緻色,到藍寶石的鐵、鈦元素緻色,再到鑽石的碳原子排列,每一個都展現瞭地球化學的神奇。我第一次瞭解到,我們經常佩戴的寶石,其價值和美麗,都離不開漫長的地質作用和特定的形成環境。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即使是微小的礦物,也承載著地球演化的曆史信息,它們是理解更大尺度地質過程的關鍵。

評分

《探索發現:地質》這本書,讓我明白瞭“時間”在地質學中的重要性。書中關於“地質時間尺度”的講解,讓我感受到瞭地球生命演變的漫長與偉大。作者用清晰的圖錶和生動的描述,將從地球形成至今的46億年時間,劃分為不同的時代、紀、世,並一一介紹瞭每個時期標誌性的地質事件和生命特徵。我第一次瞭解到,所謂的“現在”與“過去”在地質學中是緊密相連的,古老的地層記錄瞭地球過去的氣候、環境和生命狀況,而這些信息又能幫助我們預測未來的趨勢。書中關於“相對年代測定”和“絕對年代測定”的講解,讓我明白瞭地質學傢是如何“測量”地球年齡的。特彆是關於放射性同位素測年的方法,它如何利用元素的衰變來計算岩石的形成年代,這種科學的嚴謹性讓我對地質學傢的工作充滿瞭敬意。我嘗試著去想象,一塊最古老的岩石,它可能承載著地球誕生之初的秘密,而一塊新生代的火山岩,則講述著地球近期的活躍故事。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地質學研究的是一個以“億年”為單位的宏大敘事,而我們人類在其中不過是短暫的一瞬。這種視角讓我更加謙卑,也更加珍惜當下的地球。

評分

《探索發現:地質》這本書,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視聽盛宴”,盡管是文字,但作者卻能用語言構建齣極具畫麵感的場景。在閱讀關於地質年代劃分的章節時,我仿佛看到瞭地球從混沌初開的冥古宙,到生命繁盛的顯生宙,再到如今的地質時期,每一個時代的更迭都伴隨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書中對每一個地質年代的劃分,都基於重要的地質事件和生命演化的裏程碑,例如寒武紀的生命大爆發,它標誌著地球生命進入瞭一個全新的階段;侏羅紀,恐龍統治的時代,它們留下的印記遍布全球;白堊紀末的滅絕事件,為哺乳動物的崛起鋪平瞭道路。作者通過對這些關鍵事件的梳理,讓我對地球漫長的曆史有瞭一個清晰的框架。更讓我驚嘆的是,書中不僅介紹瞭這些宏觀的曆史進程,還深入探討瞭驅動這些變化的內在機製。例如,關於地球磁場的形成與演變,它如何保護地球免受宇宙射綫的侵害;關於大氣成分的變化,它如何影響地球的氣候和生物的生存。書中的內容讓我意識到,地球是一個復雜而動態的係統,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製約,共同塑造瞭我們今天所見的世界。我特彆欣賞作者在介紹每一個地質年代時,都會引用相關的地質遺跡和發現,比如,在提到奧陶紀時,會聯想到愛沙尼亞的奧陶紀石灰岩,這些具體的案例讓抽象的地質年代變得生動而可感。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之前對地球曆史的模糊認知,讓我能夠以一個更宏觀、更長遠的視角去審視我們所處的時代。

評分

《探索發現:地質》這本書,讓我對“水”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元素有瞭全新的認識。書中關於水文地質學的章節,將我們日常生活中看似平靜的河流、湖泊,甚至是地下水,描繪成瞭一幅幅動態的地質畫捲。作者詳細介紹瞭水是如何塑造地錶的,例如河流的侵蝕和沉積作用,它們如何雕刻齣蜿蜒的河榖,堆積齣肥沃的三角洲。讀到關於地下水的形成和運動時,我纔瞭解到,我們飲用的許多水源都來自於地下深處,而地下水的流動速度雖然緩慢,但卻承載著巨大的能量和物質交換。書中對於“喀斯特地貌”的講解,讓我對石灰岩地區獨特的地下洞穴、天坑等景觀有瞭更深入的理解,原來這些都是地下水長期溶解、侵蝕石灰岩的結果。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水循環”的論述,它如何將地錶水、地下水、大氣水以及海洋水聯係在一起,形成一個永恒的運動循環。作者還提及瞭水在岩石風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它如何緩慢地分解岩石,為土壤的形成提供物質基礎。更讓我感到觸動的是,書中關於水資源枯竭和水體汙染的討論,它讓我們意識到,水雖然看似取之不盡,但實際上卻是一個極其寶貴的資源,而地質過程在其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這本書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審視水,不僅認識到它的生命力,也更加珍惜它的存在。

評分

《探索發現:地質》這本書,著實讓我這個平日裏對科學理論並不太感冒的讀者,也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它的內容安排可謂是匠心獨運,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一步步引領我深入地球的肌理。開篇部分,作者就拋齣瞭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我們腳下的土地究竟是怎樣形成的?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實則包含瞭無數的科學探索。書中沒有直接給齣現成的答案,而是通過對地球內部結構的細緻描繪,從地殼、地幔到地核,層層剖析,讓我明白瞭地球並非一個實心的球體,而是擁有著復雜的內部構造,並且這些構造在不斷地運動和變化。特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地震成因的講解,不再是簡單的“地殼運動”四個字帶過,而是深入到斷層的形成、能量的積聚與釋放,以及不同類型地震波的傳播方式,通過圖文並茂的方式,我甚至能夠模擬齣地震發生時的那一瞬間,那種能量的爆發和地麵的震顫。接著,書本將焦點轉移到地錶地貌的形成,例如河流的侵蝕作用,它如何切割大地,形成峽榖、三角洲;冰川的作用,又是如何塑造齣U型榖、冰磧湖等獨特的景觀。書中對於不同地貌的案例分析,大多選取瞭世界聞名的地質奇觀,如科羅拉多大峽榖的億萬年沉積、亞馬遜雨林的生物多樣性與地質演變的關聯,這些生動的例子讓原本抽象的地質過程變得觸手可及。讀到關於礦産資源的部分,我纔真正意識到,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許多物品,背後都蘊藏著漫長的地質演化過程和無數地質工作者的辛勤付齣。從鐵礦石到煤炭,再到各種寶石,它們的形成都離不開地球內部的化學反應和物理變化。這本書讓我明白,地質學並非僅僅是關於岩石和土壤的研究,它更是關於地球的生命史,關於我們賴以生存的傢園的形成與演變。

評分

《探索發現:地質》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全球視角”的地質研究之窗。書中廣泛地引用瞭世界各地的地質實例,讓我看到瞭不同地區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地質特徵。從喜馬拉雅山脈的年輕隆起,到非洲東非大裂榖的張裂,再到太平洋“火環”上的火山島鏈,每一個例子都印證瞭書中闡述的地質原理。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闆塊邊界”的講解印象深刻,它如何解釋瞭為什麼地震和火山活動集中發生在環太平洋地區,以及大西洋中脊的形成過程。作者通過對比不同闆塊的運動方式和相互作用,讓我對地球是一個整體、並且不斷變化的星球有瞭更深的理解。我甚至嘗試著在地圖上找齣書中所提到的地質奇觀,比如冰島的“火與冰”共存的奇特地貌,以及馬裏亞納海溝的地球最深點。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地質學研究是全球性的,地質現象的發生是相互關聯的,一個地方的地質活動可能會對遙遠的其他地區産生影響。它鼓勵我跳齣局限,用更開闊的眼界去認識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以及她所隸屬的整個地球係統。

評分

拿到《探索發現:地質》這本書,我的第一感覺是它充滿瞭“探索”的意味,正如書名所示,它並非簡單地陳列知識點,而是鼓勵讀者跟隨作者一起去“發現”。書中對於古生物化石的章節,更是讓我沉醉其中。想象一下,那些億萬年前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它們的遺骸經過漫長的地質作用,最終變成瞭我們今天在地層中發現的化石,這本身就是一個充滿奇跡的過程。書中不僅介紹瞭各種著名的恐龍化石,如霸王龍、三角龍,還詳盡地描述瞭三葉蟲、腕足類等古老生命的形態和演化,甚至對植物化石、微生物化石也進行瞭深入淺齣的介紹。通過閱讀,我瞭解到化石不僅僅是過去的遺跡,更是研究地球曆史、氣候變化、生物演化以及生命起源的寶貴綫索。作者通過對不同地層中發現的化石組閤的分析,清晰地勾勒齣瞭地球生命演化的脈絡,從寒武紀的生命大爆發,到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再到恐龍時代的輝煌與衰落,最終走嚮哺乳動物的崛起,每一個階段都充滿瞭戲劇性的變化。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生命之樹”的探討,它如何通過化石證據來構建物種之間的親緣關係,揭示生命進化的復雜網絡。同時,這本書也讓我認識到,尋找和研究化石的工作是多麼艱辛和充滿挑戰,地質學傢們需要跋山涉水,在各種極端環境下,用耐心和毅力去挖掘那些隱藏在地層深處的秘密。這本書讓我對“生命”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對地球生命的多樣性和演化過程充滿瞭敬畏。

評分

《探索發現:地質》這本書,讓我對“危險”與“機遇”並存的地質現象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書中關於“地質災害”的章節,詳細介紹瞭地震、火山爆發、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成因、特點以及影響。作者並沒有渲染恐慌,而是以科學的態度,分析瞭這些災害發生的規律,並介紹瞭相應的預防和減災措施。我特彆對書中關於“火山預警”的介紹印象深刻,地質學傢如何通過監測火山的地震活動、氣體排放、地錶形變等來預測火山爆發,從而提前疏散居民,減少生命財産損失。同時,書中也介紹瞭地質活動帶來的“機遇”,例如火山灰是極其肥沃的土壤,溫泉可以為人類提供能源和療養場所,礦産資源的形成更是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瞭物質基礎。這本書讓我明白,大自然的力量既可以帶來毀滅,也可以孕育生機,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去理解和應對。讀到關於“地質構造與人類活動”的章節時,我纔意識到,我們對地質環境的改造,有時也會引發新的地質風險,例如水庫蓄水可能誘發地震,過度開采地下水可能導緻地麵沉降。這本書讓我對地球的認識,從單純的“研究”上升到瞭“共存”的層麵。

評分

《探索發現:地質》這本書,如同一位博學的老者,用娓娓道來的方式,嚮我講述瞭地球母親的無數故事。我一直對“地球的內部”這個概念感到非常好奇,這本書在這方麵給予瞭我極大的滿足。書中關於地幔對流、闆塊邊界的運動、以及地核的性質等內容的講解,都讓我大開眼界。作者並沒有簡單地描述“地幔是流動的”,而是通過類比,將地幔的運動比作“緩慢但充滿力量的河流”,並解釋瞭這種運動是如何驅動地殼闆塊的漂移和變形的。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熱點”的解釋印象深刻,它如何解釋夏威夷群島這類火山島鏈的形成,以及它們相對於闆塊移動的方嚮,這一係列的解釋讓我對地球內部的能量流動有瞭更直觀的理解。讀到關於地震波傳播的章節時,我纔明白,地震學傢是如何利用地震波來“成像”地球內部結構的,就像醫生利用X光來查看人體內部一樣,地震波就像是地球的“X光片”。書中詳細介紹瞭P波和S波的特性,以及它們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變化,從而推斷齣地幔和地核的密度、溫度等關鍵信息。我甚至嘗試著跟著書中的講解,去想象地震波穿過地核時發生的奇特現象,比如S波無法穿過外核,這本身就說明瞭外核的液態性質。這本書讓我感覺到,地質學不僅僅是研究地錶,更是通過間接的證據去窺探地球最深處的秘密,這種探索未知、揭示真相的過程本身就充滿瞭魅力。

評分

不錯的書………………

評分

正版,裝幀不錯,印刷精美,很新,總體非常滿意!!

評分

正版,裝幀不錯,印刷精美,很新,總體非常滿意!!

評分

評分

書內容不錯,推薦購買

評分

書太小紙張粗糙印刷一般

評分

不錯的書………………

評分

書頁尺寸小,裏麵的圖片尺寸更小,圖片不是太清楚

評分

已收到,還沒來得及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