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美国女性文学史(中文版)

精编美国女性文学史(中文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颖果,马红旗 编
图书标签:
  • 美国文学
  • 女性文学
  • 文学史
  • 美国历史
  • 文化研究
  • 女性研究
  • 文学批评
  • 经典著作
  • 人文社科
  • 美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0051403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6823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南开版精编国别文学史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30
字数:7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精编美国女性文学史(中文版)》按17、18、19和20世纪四个部分分为四章,每章前插有一个序,分析该历史时期女性文化、女性文学以及女性社会地位,作为对该时期(文学创作及其背景)的评价和总结;全书共收入、28名作家,以此分为、28篇。每篇分为四部分:1、作者介绍,2。代表作介绍与评价,3、对作家的整体评价,4、参考材料;《精编美国女性文学史(中文版)》以近几十年间发掘出的新作家为主体,用新历史主义文学史观建构美国女性文学史,揭示美国女性的文学成就。很大地补充传统美国文学史书缺失的必要内容;通过对新发掘的和之前已经纳入主流的新老女作家进行梳理和评价,用百余名女作家在各个历史阶段不同题材、体裁和主题的各种文学作品为支撑,说明美国女性文学的多元化和丰富性,表现不同时代的不同女性群体的文化和历史。

目录

Acknowledgments
绪论
第一章 17世纪的美国女性文学
1.安妮·布拉兹特里特(Anne Bradstreet,1612-1672)
2.安妮·芬恩奇.康威女士(LadyAnne Finch Conway,163l-1679)
3.玛丽·罗兰森(Mary Rowlandson,1636-1711)
4.萨拉·肯布林.奈特(Sarah Kemble Knight,1666-1727)
5.伊丽莎白.汉森(Elizabeth Hanson,1684-1737)

第二章 18世纪的美国女性文学
6.摩西·奥蒂斯.沃伦(Mercy Otis Warren,1728-1814)
7.夏洛特·雷诺克思(Charlotte Lennox,1730?-1804)
8.阿比盖尔·亚当斯(AbigailAdams,1744-1818)
9.阿比盖尔·阿布特.贝利(AbigailAbbotBailey,1746-1815)
10.朱迪思·萨贞特·默里(Judith Sargent Murray,1751-1820)
11.菲丽丝·惠特利(Phillis Wheatley,17537-1784)
12.汉娜·亚当斯(Hannah Adams,1755-1831)
13.汉娜·弗斯特(HanahFoster,1758-1840)
14.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1759-1797)
15.莎拉·温特沃思·莫顿(Sarah Wentworth Morton,1759-1846)
16.苏珊娜·哈斯韦尔·罗森(Susanna Haswell Rowson,1762-1824)
17.凯瑟琳·塞奇威克(Catharine M.Sedgewick,1789-1867)
18.莎拉·摩尔·格莱姆克(Sarah Moore Grimk6,1792-1873)

第三章 19世纪及世纪之交的美国女性文学
19.莉迪亚·玛丽亚·蔡尔德(LydiaMariaChild,1802-1880)
20.伊丽莎白·皮博迪(Elizabeth Peabody,1804-1894)
21.玛格丽特·富勒(Margaret Fuller,1810-1850)
22.哈丽雅特·比彻.斯托(Harriet Beecher Stowe,1811-1896)
23.哈丽雅特·安·雅各布斯(HarrietAnn Jacobs,1813-1897).
24.伊丽莎白·斯图亚特·菲尔普斯(Elizabeth Smart Phelps.1815——1852)
25.苏珊·布朗内尔·安东尼(SusanBmwnellAnthony,1820-1906)
26.玛丽·切斯纳特(Mary Chesnut,1823-1886)
27.哈丽雅特·威尔森(Harriet E.Wilson,1825-1900)
28.弗兰西斯·哈泼(Frances E.w.Harper,1825-1911)
29.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
30.丽贝卡·哈丁·戴维斯(RebeccaHardingD21ws,1831-1910)
31.露易莎·梅·奥尔科特(LouisaMayAlcott,1832-1888)
32.奥古斯塔·简·埃文斯(Augusta Jane Evans,1835-1909)
33.萨拉·威妮姆卡(Sarah Winnemucca,1844-1891)
34.伊丽莎白·斯图亚特·菲尔普斯·沃德(Elizabeth Stuart Phelps Ward,1844-1911)
35.萨拉·奧恩·朱厄特(Sarah Ome Jewett,1849-1909)
36.玛丽·诺艾尔斯·默飞立(Mary Noailles Murfree,1850-1922)
37.凯特·肖邦(KateChopin,1851-1904)
38.玛丽·埃莉诺·威尔金斯·弗里曼(MaryEleanorWilkinsFreeman,1852-1930)
39.波琳·伊丽莎白·霍普金斯(Pauline Elizabeth Hopkins,1859-1930)
40.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Charlotte Perkins Gilman,1860-1935)
41.伊迪丝·华顿(Edith Wharton,1862-1937)
42.埃迪丝·莫德.伊顿(Edith Maude Eaton,1865-1914)
43.伊伦·格拉斯哥(Ellen Glasgow,1873-1945)
44.威拉·凯瑟(wma Cather,1873-1947)
45.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1874-1946)
46.艾米·洛威尔(Amy Lowell,1874-1925)
47.佐纳·盖尔(Zona Gale,1874-1938)
48.格特鲁德·鲍宁(Gertrude Simmons Bormin/Zitkala.Sa),1876-1938)
49.苏珊·格拉斯佩尔(Susan Glaspell,1876-1948)
50.伊丽莎白·马多克斯·罗伯茨(Elizabeth MadOX Robe,s,1881-1941)
51.杰西.赖德蒙·弗塞特(Jessie Redmon Fauset,1882-1961)
52.萨拉·蒂斯代尔(Sara了easdale,1884-1933)
53.安吉娅·叶吉斯卡(AnziaYezierska,1885-1970)
54.希尔达·杜立特尔(Hilda Doolittle,1886-1961)
55.玛丽安娜·莫尔(Marianne Moore,1887-1972)
56.莫凝·达夫(Mourning Dove,1888-1936)
57.安尼塔·卢斯(Anita Loos,1888-1981)
58.凯瑟琳·安·波特(KatherineAnnePorter,1890-1980)
59.佐拉.尼尔.赫斯顿(Zora Neale Hurston,1891-1960)
60.奈拉.拉森(Nella Larsen,1891-1964)
61.狄琼拿·巴恩斯(ojnna Barnes,1892-1982)
62.赛珍珠(Pearl S.Buck,1892-1973)
63.艾格尼丝·史沫特莱(Agnes Smedley,1892-1950)
91.玛利亚·伊莲·弗尼斯(MariaIreneFomes,1930-)
92.劳瑞恩·汉斯伯雷(Lorraine Hansberry,1930-1965)
93.托尼·莫里森(了oni Morrison,1931-)
94.奧德丽·洛德(Audre Lorde,1934-1992)
95.索妮娅·桑切斯(Sonia Sanchez,1934-)
96.琼·迪迪恩(Jan Didion,1934-)
97.玛吉·皮尔斯(Marge Piercy,1936-)
98.苏珊·豪(Susan Howe,1937-)
99.乔伊斯·卡洛尔·欧茨(Joyce Carol Oates,1938-)
100.保拉·冈恩·艾伦(Paula GunnAllen,1939-2008)
101.巴拉蒂·慕克吉(Bharati Mukherjee,1940-)
102.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1940-)
103.格洛丽亚·安莎杜娃(Gloria E.Anzaldfia,1942-2004)
104.帕特·莫拉(Pat Mora,1942-)
105.露易丝·格吕克(Louise GlOck,1943-)
106.尼基·乔万尼(Nikki Giovanni,1943-)
107.玛丽莲·罗宾逊(Marilynne Robinson,1943-)
108.艾丽斯·沃克(Alice Walker,1944-)
109.谢利·安·威廉姆斯(SherleyAnne Williams,1944-1999
110.凯茜·艾克(KathyAcker,1947-1997)
111.玛莎·诺曼(Marsha Norman,1947-)
112.莱斯丽·摩门.西尔科(Leslie Marmon Silko,1948-)
113.丹尼斯·查韦斯(Denise Chfivez,1948-)
114.诺扎克·山格(Ntozake Shange,1948-)
115.牙买加·金凯德(Jamaica Kincaid,1949-)
116.盖尔·琼斯(Gayl Jones,1949-)
117.埃凡吉莉娜·维吉尔.皮农(Evangelina Vigil-Pinon.1949-)
118.杰西卡·海格多恩(Jessica Hagedorn,1949-)
119.格洛丽亚·内勒(GloriaNaylor,1950-)
64.多萝茜·帕克(Dorothy Parker,1893-1967)

第四章 20世纪的美国女性文学
65.麦丽德尔·勒绪尔(Meridel Le Sueur,1900-1996)
66.玛格丽特·米切尔(Margaret Mitchell,1900-1949)
67.阿耐斯·宁(Anai's Nin,1903-1977)
68.莉莉安·海尔曼(Lillian Hellman,1906-1984)
69.安.佩特里(Ann Petry,1908-1997)
70.尤多拉·韦尔蒂(Eudora Welty,1909-2001)
71.伊丽莎白·毕肖普(ElizabethBishop,1911-1979)
72.约瑟芬·迈尔斯(Josephine Miles,1911-1985)
73.梅·萨顿(May Sa~on,1912-1995)
74.玛丽·麦卡锡(Mary McCarthy,1912-1989)
75.梯丽·奥尔逊(了illie Olsen,1913-2007)
76.梅·斯温森('May Swenson,1913-1989)
77.玛格丽特·沃克(MargaretWalker,1915-1998)
78.雪莉·杰克逊(Shirley Jackson,1916-1965)
79.格温多琳·布鲁克斯(Gwendolyn Brooks,1917-2000)
80.艾米.克拉姆皮特(Amy Clampitt,1920-1994)
81.山本久枝(HisayeYamamoto,192l-2011)
82.黄玉雪(Jade Snow Wong,1922-2006)
83.格雷斯·佩里(Grace Paley,1922-2007)
84.丹妮丝·列维尔多大(Denise Levertov,1923-1997)
85.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 o'Connor,1925-1964)
86.伊丽莎白·沃诺克·费尔尼(ElizabethWamoekFemea,1927-2008)
87.辛西娅·奧兹克(Cynthia Ozick,1928-)
88.安妮·塞克斯顿(Anne Sexton,1928-1974)
89.艾德里安娜.瑞奇(Adrienne Rich,1929-2012)
90.波尔·马歇尔(Paule Marshall,1929- )
120.乔伊.哈约(Joy Harjo,1951-)
121.谭恩美(Amy Tan,1952-)
122.爱丽丝.弗顿(Alice Fulton,1952-)
123.丽塔.达夫(Rita Dove,1952-)
124.切莉.莫拉加(Cherrie Moraga,1952-)
125.哈丽叶特.玛伦(Harryette Mullen,1953-)
126.海伦娜.玛丽亚.维拉蒙特(Helena Maria Viramontes,1954-)
127.路易斯·埃德里奇(Louise Erdrich,1954-)
128.罗娜.迪.塞万提斯(Lorna Dee Cervantes,1954-)

参考文献
作家索引
后记
附录一 美国女性历史大事年表
附录二 美国女性文学创作年表
《西方文学思潮纵览:从古典到后现代的演变》 书籍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幅跨越数千年西方文学发展脉络的宏大图景,深入剖析驱动文学变迁的核心思想、哲学思潮以及社会文化背景。我们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国家或某一特定性别的文学范畴,而是将目光投向整个西方世界,追踪从古希腊罗马的理性主义奠基,到中世纪的神学束缚与复兴,直至文艺复兴的辉煌、启蒙运动的理性之光、浪漫主义的情感觉醒,以及现代主义的结构性解构,最终抵达后现代主义的多元与反思。 本书的叙事结构采取“思潮驱动”的模式,而非简单的编年史。我们认为,文学的形态与内容总是特定历史时期主流哲学和观念的投射。因此,每一章节都围绕一个主要的西方思想流派展开,阐述其核心主张如何渗透并重塑了当时的文学创作、体裁选择、人物塑造和语言风格。 --- 第一部分:经典的奠基与神学的时代(公元前5世纪 – 公元14世纪) 本部分追溯西方文学的源头,重点探讨古希腊悲剧、史诗和柏拉图的哲学对西方叙事逻辑和理想人格塑造的影响。我们将分析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如何确立了西方文学批评的最初框架,以及罗马文学如何继承并拓展了希腊的遗产。 随后,我们将进入中世纪,探讨在基督教神学主导下,文学如何从世俗叙事转向宗教寓言和骑士传奇。重点分析《神曲》如何完美地融合了经院哲学、古典遗存与个人精神探索,标志着中世纪晚期文学的集大成。我们考察的是普世的道德观与超越性的追求如何成为文学的中心议题。 第二部分:人性的觉醒与理性的光芒(15世纪 – 18世纪) 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精神世界的一次剧烈转向。本章将详述“人文主义”如何将焦点从上帝转向了“人”本身——人的尊严、能力和世俗生活的价值。我们将深入探讨莎士比亚戏剧中复杂人性的刻画,以及塞万提斯对英雄主义的讽刺与解构,这标志着小说这种现代体裁的雏形诞生。 随后的启蒙运动,以洛克、卢梭和康德的哲学为基石,极大地推动了理性主义在文学中的体现。我们探讨了小说如何成为社会批判的工具,关注对社会制度、教育体制和人类理性的探讨。这一时期的文学,追求清晰、秩序和普适的道德真理,是建立在对“自然法”和“自然权利”的信仰之上的。 第三部分:情感的爆发与现实的审视(18世纪末 – 19世纪) 本部分的核心是浪漫主义的兴起,它作为对启蒙理性过度扩张的一种反动,将重心转向了个体情感、想象力、对自然的崇拜以及对非理性力量的探索。我们将比较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英国湖畔诗派以及美国早期浪漫主义(如爱伦·坡)在表达“崇高感”和“个体自由”上的差异与共通之处。 紧接着,现实主义文学登场,它试图以科学观察者的精准,记录工业化社会下中产阶级和底层民众的真实生活。从巴尔扎克到托尔斯泰,现实主义文学对社会结构、经济压力和道德困境的细致描摹,构建了一部宏大的19世纪社会编年史。本章强调的是文学对客观世界“如实反映”的责任。 第四部分:结构的反叛与现代性的焦虑(20世纪初 – 二战后) 20世纪初,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的创伤以及弗洛伊德、尼采的哲学冲击,彻底颠覆了19世纪建立起来的文学信念。现代主义文学成为对既有秩序和确定性的全面反叛。本章重点分析意识流、多视角叙事、时间非线性处理等革新手法,如乔伊斯、伍尔夫和普鲁斯特如何探索内在经验的碎片化和主观意识的无限延伸。我们将探讨“失落的一代”所承载的现代人的疏离感与意义危机。 第五部分:多元的解构与后现代的迷宫(二战后至今)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聚焦于后现代主义。这一思潮挑战了现代主义自身对“宏大叙事”的追求,转而拥抱戏仿、互文性、元小说(Metafiction)以及对语言和权力关系的深刻质疑。我们分析卡尔维诺、博尔赫斯等作家如何通过游戏性的叙事结构,瓦解了读者对文本确定性的期待。 在后现代语境下,文化差异、身份政治的崛起,使得文学的焦点从“普遍人性”转向了“特定社群的经验与边缘声音的重构”。本书最终将探讨当代文学在信息爆炸时代,如何继续在真实与虚构的边界上进行探索,以及全球化背景下文学的未来走向。 --- 本书特色 本书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跨越国界的广度和对内在逻辑的深度挖掘。它不只是一部文学史的陈述,更是一部西方哲学思想如何被转化为文学语言的“思想史”。通过对不同时代核心“问题”的追溯,读者将能清晰地理解,不同时期的作家是如何回应他们所处的时代困境,从而构建起一套完整、连贯且充满思辨深度的西方文学图谱。本书适合所有对西方文化思想史、哲学史以及文学理论感兴趣的读者研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经历了一场跨越时代的女性精神漫游。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非常强烈的画面感,她擅长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那个时代女性作家的创作环境和心境。读到关于“迷惘的一代”的章节时,我仿佛置身于二十世纪初那些巴黎的咖啡馆里,看着海明威身边的女性作家们如何挣扎着在后战争的虚无和自身的性别身份之间找到文学的立足点。那种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对个体自由的极度渴望,都被作者用一种既充满同情又保持学术严谨的方式呈现了出来。特别是在处理像陶艺那样充满争议的作家作品时,作者没有采取简单的褒贬态度,而是非常公允地分析了她们在社会夹缝中寻求表达的艰难,这种平衡感,让这本书的权威性大大提升,绝非一般的通俗读物可比拟。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有品味,那种淡淡的米黄色调配上优雅的字体,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厚重历史感。我原本是抱着一种“了解一下”的心态翻开的,毕竟文学史这东西听起来就有点枯燥,但没想到,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吸引人。她不像有些历史书那样堆砌人名和年份,而是更注重将女性作家的命运与她们所处的时代背景紧密联系起来,读起来就像在看一个个鲜活的人生故事。比如,书中对早期清教徒时期女性作家的描绘,那种在严苛社会规范下对自我表达的挣扎与突破,简直让人感同身受。那种在文字中寻找自由的渴望,即使隔着几百年的时光,依然能强烈地冲击读者的内心。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梳理脉络时,穿插了大量当时的社会风俗和文化思潮的介绍,让整个文学图景变得立体而丰满,我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空气中特有的味道,感受到女性们压抑又充满力量的呼吸。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层层递进,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美国女性文学史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节奏。从殖民地时期的诗歌与日记,到南北战争前后的“家庭小说”的兴起,再到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浪潮,每一个时期的过渡都处理得十分自然流畅。我特别喜欢它在每个章节末尾设置的“关键议题”讨论部分,它不像传统的注释,而是提供了一些供读者思考的开放性问题,引导我们去思考文学作品背后的权力结构和社会契约。这种互动式的设计,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参与感,让我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更像是和作者一起在进行一场深入的学术对话。它有效地打破了传统教材的沉闷感,让历史的学习变成了一种主动的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评分

从装帧的质感到纸张的选择,都体现出出版方对这部作品的重视,捧在手里分量十足,绝对是值得收藏的那一类。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在引入不同族裔和阶层女性作家的叙事时,做出了非常细致的区分和努力。它没有将“美国女性作家”简单地等同于白人中产阶级女性,而是努力地去呈现非裔、拉美裔以及本土原住民女性作家的独特声音和她们面临的“双重压迫”。例如,书中对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非裔女性作家的介绍,不仅关注了她们作品中的种族主题,更深入探讨了性别在这一语境下的复杂性,这一点处理得尤为出色和负责任。这种包容性和对多元声音的尊重,使得这部“通史”的视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再仅仅是一部文学史,更像是一部深刻的社会文化批判史。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挖掘能力实在令人佩服,它绝非是那种蜻蜓点水的概述式作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一些关键文本时所展现出的细腻和洞察力,很多我之前忽略的细节,经过作者的重新解读,立刻焕发出了新的光彩。比如,在探讨“美国文艺复兴”时期,作者不仅仅罗列了爱默生、梭罗这些显赫的名字,而是将聚光灯投射到了那些在男性主导的潮流下,默默耕耘、声音相对微弱的女作家身上,比如玛格丽特·富勒。书中对富勒的“论自我解放”的论述分析得极其透彻,不仅限于文学层面,还深入到了她对当时女性受教育权和独立人格的呼唤,这种跨时代的思想碰撞,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它让我意识到,文学史从来都不是一条平坦的直线,而是充满了无数隐秘的、被压抑的、却又至关重要的支流,而这本书,恰恰有能力将这些支流重新汇入主河道,让整个历史脉络更加完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