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博学文库·15-20世纪江苏海岸盐作地理与人地关系变迁

复旦博学文库·15-20世纪江苏海岸盐作地理与人地关系变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鲍俊林 著
图书标签:
  • 江苏盐业
  • 海岸地理
  • 人地关系
  • 历史地理
  • 复旦博学文库
  • 盐作
  • 近代史
  • 地方史
  • 社会经济史
  • 地理变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121230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958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2
字数:29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5-20世纪江苏海岸盐作地理与人地关系变迁/复旦博学文库》一书分为12个章节,围绕明清时期江苏海岸盐作活动时空分布变化,探索海岸自然过程、社会经济过程与政治过程的互动关系,刻画明清江苏海岸人地系统构成要素运动基本规律、内部迁移变化与区域特征,总结历史时期海岸人地关系变迁。通过历史文献与现代模拟结合、多学科多要素综合研究,是本文的主要特点,并主要依据明清多部盐法文献、官私*述,以及古地图、各类方志等资料。

作者简介

  鲍俊林,男,1979年生,安徽枞阳县人。历史学博士。2011至2014年,为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生,指导教师葛剑雄教授。2014至2016年,为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博士后,合作导师高抒教授。主要兴趣为长时段海岸人类活动与环境适应、近海历史地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在国际SCI期刊(Sustainability science, Ocean&coastal manage-ment)与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清史研究》等)发表多篇研究论文。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 学术回顾
二 研究意义、理论与方法
1.海岸开发与环境适应
2.历史文献与现代模拟——多要素综合研究
三 海岸人地系统: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
四 基本概念与研究范围
1.海岸带
2.环境变迁
3.演替与过程
4.时间与空间范围
五 本书主旨与结构
1.研究对象与主旨
2.本书结构
六 主要研究特色
七 基本文献资料
第二章 16-19世纪江苏海岸生态环境变迁
一 江苏海岸自然环境概述
二 黄河夺淮与“海势东迁”
1.“海势东迁”基本过程
2.明清小冰期气候波动
三 海涂要素演替规律一观察海岸环境变迁的一把钥匙
1.海岸带生态要素演替序列与特征
2.“沿海马路”与海涂淤涨情形
3.海涂生态类型的演替时间
4.宜耕带、宜盐带、宜渔带的分异
5.草滩带资源利用的双重性——助盐利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岸盐作环境变迁及其影响
一 淮盐概况
1.盐场与销岸
2.盐产与格局
3.技法与环境
4.盐场形态
二 盐作环境之“变”与“不变”及对淮盐的影响
1.“海势东迁”、滩地淤涨与草荡
2.卤潮资源分布变化
3.土壤质地与空间分布
4.“不变”的盐作要素组合关系
三 “海势东迁,海水淡化”考
1.咸潮:近岸表层海水盐度、制卤以及纳潮
2.土卤:新淤卤旺与老荡卤淡并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移亭就卤”:独特的两淮盐作生态
一 “海势东迁”与亭场位移
二 草卤分离与亭场选址
三 亭场搬迁频率、引潮沟与移筅临界点
四 “移亭就卤”与投入——以清末为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岸盐作活动变迁及其地理背景
一 传统煎法与分布流变
二 淮北晒法演变
1.淋卤晒盐
2.分池晒卤一砖池晒盐
3.分池晒卤一泥池晒盐
三 晚清淮南盐场板晒法
四 盐作活动分布变迁的自然地理背景
1.两淮盐场内部盐作分布差异
2.两淮盐场与其他海盐产区的差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淮南盐场废煎改晒
一 煎与晒:不能脱离地理环境比较
1.晒盐的区分:淋卤晒盐、晒卤晒盐
2.煎、晒法效率的相对性
3.闽北三场及其启示
4.晒盐效率与土质、蒸发状况
5.淮南盐场土质、蒸发状况
二 淮南盐场的三次改晒
1.明末徐光启的推广
2.清末张謇的试验
3.20世纪60-70年代的改晒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晚清淮南盐衰
一 自然环境变化与淮南煎法盐作
1.海涂演替规律与煎法盐作环境
2.滩地面积增多对淮南盐作的促进作用
3.丁日昌、许星璧的查勘
二 经济环境变化对晚清淮南煎盐的影响
1.鄂、湘销岸丧失
2.银钱比价:桶价、盐价、米价与草价
3.垦进盐退
4.盐斤加价、盐税沉重
5.移筅乏力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淮北晒盐的产生与发展
一 晒盐出现
二 16-19世纪曲折发展
1.官府垄断与抑制
2.废引改票
三 清末民初晒盐勃兴
本章小结
第九章 重盐轻垦:海岸农作、渔作活动
一 沿海农作
1.明清兴灶禁垦与盐垦争地
2.清末民初废灶兴垦:废灶不废盐
3.盐垦事业衰落:乍兴乍灭
4.盐垦转换与人地压力背景
二 渔作活动
1.滩涂采捕
2.近海渔作
本章小结
第十章 捍海与避潮:海岸水利活动变迁
一 范公堤时期
1.范公堤与农作活动
2.范公堤与盐作活动
3.淮北“范公堤”考异
二 避潮墩时期
1.小冰期气候波动与潮灾
2.明代潮墩的出现:“连墩为堤”
3.清代潮墩扩张:筑堤与建墩之矛盾
4.地名与潮墩分布
三 新海堤时期
1.公司堆
2.全线海堤、新运河计划
3.“堤一墩—堤”与“农一盐一农”互动演化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制度与环境:海岸管理与社会经济变迁
一 海岸社会经济变迁的时空特征
1.生产格局变化
2.演替特征
二 海岸管理与土地利用变化
1.“蓄草供煎”制度的长期施行
2.禁私盐、私垦
3.明末与清末的比较——人地矛盾程度的变化
4.传统时期海岸人地系统及诸要素运动关系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好的,以下是根据您的要求撰写的一份图书简介,旨在描述一部与《复旦博学文库·15-20世纪江苏海岸盐作地理与人地关系变迁》主题不相关的图书内容,并力求详实、自然,不带有AI痕迹。 --- 《古蜀文明的兴衰与生态环境的互动:以三星堆遗址群为核心的考古学研究》 (本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中国西南腹地的古蜀文明,特别是以三星堆和金沙遗址为代表的遗址群,深入探讨了这一独特文化在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间的发展脉络、社会结构及其与周边生态环境之间复杂而深刻的互动关系。全书以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整合了考古学、历史地理学、环境科学以及人类学等多领域的最新成果,旨在构建一个关于古蜀文明兴衰的立体化认知框架。 第一部分:古蜀文明的地理基石与早期发展 在开篇部分,我们首先对古蜀文明的地理环境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三星堆遗址群地处岷江中游冲积平原,这一独特的地理区位如何孕育了早期社会形态?本书详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代早期,该区域内河流系统的演变如何影响了农业生产模式的建立,特别是对稻作农业的支撑作用。我们通过对出土遗址中植物遗存的分析,重建了当时的主要农作物结构,并探讨了这些生态基础如何为复杂的社会组织提供了物质保障。 本部分还深入剖析了早期王权的确立过程。通过对不同墓葬等级的分析,结合祭祀遗址(如“祭祀坑”)中出土的大量精美玉器、青铜器和象牙,我们试图揭示一种区别于中原文化的权力表达体系。这种体系的构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特定自然资源的控制与运用,例如对西南山地中稀有材料(如金、玉石)的获取能力。 第二部分:青铜时代的辉煌与技术革新 本书的第二部分集中讨论了古蜀文明在青铜时代所达到的技术高峰,特别是其独特的青铜冶铸技术。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巨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以及诡谲的青铜面具,不仅在造型上独树一帜,其冶金工艺也展现了高超的水平。我们对比了三星堆青铜器与中原地区同期青铜器的元素分析数据,论证了古蜀在获取铜、锡、铅等原材料方面可能存在的独立性或特殊的贸易网络。 技术革新与生态资源的利用密不可分。本书详细分析了用于燃料的木材来源,以及在冶炼过程中对水资源的依赖程度。通过对遗址区水系变迁的古地理学模拟,我们探讨了大规模青铜生产对当地生态环境,尤其是植被覆盖率可能产生的影响。 第三部分:人地关系的张力:环境压力与社会转型 古蜀文明的后期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第三部分着重探讨了人地关系在社会转型期的表现。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对周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本书引入了气候变率研究的成果,将考古发现置于更宏大的环境背景下考察。例如,在金沙遗址的考古发现中,我们观察到与三星堆时期不同的社会组织特征和资源利用模式,这是否与区域性气候波动,如干旱或洪水频率的增加有关? 我们对金沙遗址中象牙的大量使用进行了专题研究。象牙作为一种珍稀资源,其获取必然涉及到更广阔的地理区域和更复杂的生态环境互动。本书通过对象牙来源地(可能涉及更南方的热带雨林区域)的推测,构建了古蜀文明的资源获取网络,并分析了这一网络对区域生态平衡的潜在冲击。 第四部分:文明的转向与环境的适应 关于古蜀文明“突然”衰落或向成都平原其他区域转移(如迁往金沙)的原因,本书提出了一个结合环境压力与内部社会因素的综合解释。我们认为,单一的环境灾难论或外部入侵论不足以解释这种复杂的文化位移。更合理的解释是,长期累积的环境承载压力,叠加内部政治经济结构的调整,最终导致了以三星堆为核心的社会系统的重组。 在最后的章节中,本书对古蜀文明的“消亡”进行了重新审视,认为这并非简单的断裂,而是一种在新的地理条件下,对现有生态资源进行适应性调整的过程。通过对金沙遗址晚期聚落的分析,我们看到了一种在更适宜的河流环境下,权力中心向更易于进行综合农业生产和区域贸易的地点迁移的趋势。这种迁移本身,就是人地关系在压力下寻求新平衡的生动体现。 总结: 《古蜀文明的兴衰与生态环境的互动》不仅仅是一部考古报告,更是一部尝试将历史的深度与地理的广度相结合的探索之作。它邀请读者跟随考古学家的脚步,穿越数千年的时光,理解一个伟大文明如何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崛起、繁荣,并在与自然环境的持续对话中,最终完成了自身的历史性转向。本书对理解早期中华文明的多元性、区域特征以及人地互动的普遍规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启发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每次翻开这种聚焦于特定区域和特定产业的历史地理学著作,总有一种被拉回到那个具体时空的感觉,仿佛能闻到海风和海盐混合在一起的特殊气味。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地理”这个维度的。江苏海岸线的变化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课题,泥沙淤积、海塘的修筑、以及不同朝代对海防和漕运的需求,都会直接影响到盐场的选址和生产效率。如果书中能将这些地貌学的变化与盐业生产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那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地理研究。我猜想,书中可能会详细梳理出不同历史阶段盐场的分布图谱,对比盐税收入与区域经济的关联度,甚至可能涉及到盐业制度对移民和人口流动的微妙影响。这种精细到“场”一级的考察,往往能揭示出宏大历史叙事中常常被忽略的基层社会张力与地方特色。我希望看到的是那种细致入微的描摹,而不是空泛的概述。

评分

坦白说,这书名读起来就透着一股浓浓的“冷门绝学”的味道,但正因如此,才更显出其价值所在。当今的学术研究,很多时候都倾向于选择更热门、更易出成果的议题,而能沉下心来,耗费数十年光阴去梳理一个地方上一个看似古老却至关重要的产业,需要的是近乎偏执的学术热情。盐,自古以来就是国之重器,它不仅仅是调味品,更是政权的财源、边防的物资,乃至民间生活的必需。研究江苏海岸的盐作,实际上就是在剖析一个关键的“生命线”如何被管理、如何被利用,以及它如何被历史的大潮所裹挟。我非常期待看到其中关于“人地关系变迁”的论述,因为这不仅仅是关于生产方式的改变,更是关于权力、技术和文化观念在特定地理约束下相互博弈、妥协与融合的过程。这可能是一部重塑我们对传统中国社会经济史理解的力作。

评分

阅读这类专业书籍,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发掘那些被主流史学常常忽略的“角落”。“江苏海岸”这个地理概念本身就带着一种边缘性与重要性并存的复杂气质。它连接着广阔的内陆腹地与浩瀚的海洋,是物质流通和文化交流的咽喉。盐业的兴衰,直接牵动着漕运、商业贸易乃至海防的神经。我希望这本书不只停留在描述“如何制盐”的层面,更要探讨盐业的“溢出效应”。比如,盐商阶层的崛起是否改变了地方精英的构成?大量盐场的存在如何影响了沿海聚落的社会阶层固化或流动?书中对人地关系的探讨,如果能触及到文化层面,比如与盐相关的信仰、习俗,乃至地方方言中的特殊词汇,那就更妙了。一本好的历史地理著作,应当是能将人与土地的关系,编织成一张既有经济脉络又有文化肌理的复杂网络。这本书,让我对深入了解中国近世社会的底层运转逻辑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一直对那种将自然环境作为第一驱动力来解读人类社会发展的学派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结构,想必是将江苏海岸的自然条件——滩涂的性质、季风的强度、淡水的稀缺性——作为分析的基石。如果作者能清晰地展示出,在不同的自然约束下,人们是如何发展出差异化的制盐技术和管理模式的,那就太精彩了。比如,从宋代复杂的“灶户”制度,到明清时期海禁与开禁带来的冲击,这些制度的变迁,背后必然有经济地理的逻辑在支撑。我设想书中会有很多关于工具革新和劳动组织形式的讨论,比如晒盐法、煮盐法的区域差异,以及它们对劳动力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影响。比起那些纯粹的政治史或思想史,这种植根于土地和水流之上的历史叙事,总是显得更加坚实和可靠,它能让我们明白,许多看似偶然的社会现象,其实都有其深刻的地理宿命。

评分

这本看起来像是部扎实的学术专著,从书名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重量感。我光是想象着“15-20世纪江苏海岸盐作”这个主题,脑海里就浮现出无数的画面:潮起潮落间,劳动者们挥汗如雨,用简陋的工具与大自然的伟力抗衡,只为那一捧带着咸味的生计。那种跨越数百年的历史纵深感,让人不禁思考,在技术相对原始的年代,人类是如何依靠智慧和毅力,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生产体系的。特别是在气候变迁、王朝更迭的大背景下,这些沿海聚落的命运必然与盐业兴衰紧密相连,书里想必会深入剖析这种“人地关系”的动态演变,探讨人对环境的适应与改造,以及环境对社会结构、经济模式的深刻塑造。我期待看到那些具体的田野调查材料和档案解读,因为只有这些一手资料,才能真正还原出那个时代盐工们的生活切片,以及他们如何在贫瘠的海岸线上刻画出文明的痕迹。这本书绝不是轻松的阅读材料,它需要读者带着历史的敬畏和对地理的理解去慢慢品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