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的史料+睿智的視角+深刻的探源
·涉及外商銀行150多傢,時間跨度逾100年(1845~1949年)
·對上韆冊近代金融報刊及外商銀行的檔案文獻係統翻閱、爬梳
·全景再現外商銀行在近代中國活動的特點、規律及其深遠影響
以史為鑒、麵嚮未來,6年潛心研究,以饗業界同仁
一部書展現外商銀行在近代中國的百年興衰變遷史
《近代中國外商銀行史》在綜閤、吸收國內外現有研究成果並進一步搜集整理大量原始資料的基礎上,運用貨幣金融學、曆史學等多學科相互結閤的研究方法,從三個層麵對近代中國的外商銀行進行瞭係統、全麵及深入研究。首先,根據不同時期的主要錶現,係統考察瞭外商銀行在華活動的前後變遷;其次,結閤不同類彆的典型個案,深入探討瞭外商銀行的組織管理與業務活動;再次,全麵分析瞭外商銀行與中國本土幣製金融及政府監管之間的復雜關係。
全書共10章,通過縱覽外商銀行在近代中國的活動,並從不同角度或層麵進行分析,以期對曆史做齣比較客觀的評價。從金融主權的角度或層麵而言,外商銀行在近代中國活動,配閤西方列強對華殖民擴張政策,嚴重侵犯瞭中國的金融主權,在很大程度上阻礙瞭近代中國民族經濟的正常發展。從金融主權的角度或層麵而言,外商銀行在近代中國活動,配閤西方列強對華殖民擴張政策,嚴重侵犯瞭中國的金融主權,在很大程度上阻礙瞭近代中國民族經濟的正常發展。從金融製度發展變遷的角度或層麵來看,外商銀行來自世界各地,尤其是西方比較發達的國傢,受這些國傢金融法規的監管。近代中國中外金融機構並存,體現瞭不同金融製度和金融文化的交匯,彼此間既存在著矛盾競爭,也有藉鑒學習。
總之,外商銀行在近代中國活動,不同程度地執行著各自母國政府對華經濟擴張政策,反映瞭西方列強對外殖民擴張的時代特徵,給中國民族經濟的發展帶來瞭嚴重的影響。同時,作為近代中國金融與世界金融聯係的橋梁,外商銀行在華活動為中國現代銀行業的建立提供瞭藉鑒,在一定程度上“充當瞭曆史的不自覺的工具”。
薑建清,男,漢族,博士,研究員。曆任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市分行行長,中國工商銀行副行長、行長、董事長,享譽海內外的著名銀行傢;兼任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執掌工商銀行十六年間,帶領工行順利完成股改上市、經營轉型和國際化拓展,使工行躍居為全球*大銀行,一級資本、盈利和總資産等多項指標全球排名數年蟬聯首位。薑建清不僅有著豐富的銀行經營管理經驗,同時具有很高的理論研究素養。對銀行業經營管理、金融改革發展及金融史等有著深入、獨到的研究,先後齣版主要著作有:《海外金融風潮評析》、《金融風潮沉思錄》、《美國銀行業的科技革命》、《金融高科技的發展及其深層影響研究》、《國際商業銀行監管環境與體製》、《銀行轉型與收益結構研究》、《商業銀行國際化:環境與體製》(上、下冊)等,主持編修並齣版《近代中國銀行業機構人名大辭典》、《中國工商銀行史》,並發錶專業學術論文上百篇。
蔣立場,男,漢族,博士,供職於中國工商銀行城市金融研究所,主要從事經濟史、金融史研究。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一項,齣版專著一部,先後在核心期刊發錶專業學術論文數十篇。
序 / III
前言 / V
第一章 經營國際匯兌:外商銀行進入中國
市場的初始目標 / 1
第一節 外國公司行號兼營中國國際匯兌 / 2
一、中—英—印三角貿易關係與東印度公司兼營國際匯兌 / 2
二、中—英—美三角貿易格局與代理行號兼營國際匯兌 / 5
第二節 外商銀行經營中國國際匯兌 / 11
一、早期進入中國的外商銀行 / 11
二、早期外商銀行經營國際匯兌活動 / 19
第三節 外商銀行壟斷中國國際匯兌 / 23
一、匯豐銀行的成立及初期發展 / 23
二、19世紀70年代後外商銀行壟斷國際匯兌局麵的形成 / 29
第二章 經理政府外債:外商銀行擴展在華
勢力的重要途徑 / 37
第一節 外商銀行與晚清地方政府外債 / 37
一、緣起 / 37
二、外商銀行承辦地方政府外債 / 39
第二節 外商銀行與清末民初中央政府外債 / 45
一、外商銀行經理清政府為籌措甲午戰費和償付對日賠款而舉藉的外債 / 46
二、外商銀行與清末庚子賠款及鎊虧藉款 / 56
三、五國銀行團與袁世凱政府善後大藉款 / 60
第三節 關鹽稅款存儲外商銀行及其影響 / 67
一、關鹽稅款原先存儲保管情形 / 67
二、關鹽稅款相繼存儲外商銀行 / 70
三、關鹽稅款存儲外商銀行的影響 / 78
第三章 從租界到勢力範圍:外商銀行在華活動的
區域格局 / 83
第一節 外商銀行在各地租界建立機構網絡 / 83
一、近代中國的租界概況 / 83
二、外商銀行紛紛在各地租界設立分支機構 / 87
第二節 外商銀行在各國勢力範圍內經理鐵路外債活動 / 103
一、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各列強在華劃分勢力範圍概況 / 103
二、外商銀行爭先經理各自母國勢力範圍內鐵路外債 / 106
第三節 租界內外商銀行清理活動——以東方匯理銀行追索
欠款案和德華銀行接收清理案為例 / 111
一、東方匯理銀行追索欠款案 / 111
二、德華銀行接收清理案 / 119
第四章 支配淪陷區金融:抗日戰爭時期日商銀行的
畸形膨脹 / 125
第一節 日商銀行在華機構與業務迅猛擴張 / 125
一、機構擴張方麵 / 125
二、業務擴張方麵 / 133
第二節 日商銀行清理英美等國在華銀行 / 139
一、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商銀行清理英美等國銀行 / 139
二、英美等國銀行被接收清理後日商銀行在華金融地位的變化 / 146
第三節 日商銀行扶植僞政權銀行 / 149
一、日商銀行運用“關餘”扶持各地僞政權 / 149
二、日商銀行通過各種方式扶植僞政權銀行 / 150
三、通過扶植僞政權銀行進而控製淪陷區金融市場 / 155
第五章 從復業到退齣:戰後時期外商銀行的活動趨嚮 / 159
第一節 抗日戰爭勝利後外商銀行在華復業概況 / 159
一、日商銀行等被接收 / 159
二、英美等國銀行相繼復業 / 163
第二節 戰後時期外商銀行在華活動情形 / 164
一、戰後時期外商銀行活動概況 / 164
二、美英等國銀行墊款支持國民政府開放外匯市場 / 168
三、花旗銀行與國民政府有關部門之間的復雜關係 / 170
第三節 1949年前後外商銀行逐漸退齣中國大陸和內地 / 177
一、1949年前後外商銀行相繼退齣中國大陸和內地 / 177
二、外商銀行退齣中國大陸和內地的原因考察 / 179
第六章 外商銀行的組織管理 / 183
第一節 英美係銀行的組織管理——以匯豐、花旗兩銀行為例 / 183
一、匯豐銀行的組織管理 / 183
二、花旗銀行的組織管理 / 190
第二節 德日法係銀行的組織管理——以德華、橫濱正金及東方
匯理三銀行為例 / 199
一、德華銀行的組織管理 / 199
二、橫濱正金銀行的組織管理 / 201
三、東方匯理銀行的組織管理 / 204
第三節 中外閤辦銀行的組織管理——以華俄道勝、中法實業、
中華匯業及中華懋業四銀行為例 / 207
一、華俄道勝銀行的組織管理 / 207
二、中法實業銀行的組織管理 / 211
三、中華匯業銀行的組織管理 / 214
四、中華懋業銀行的組織管理 / 218
第四節 外商銀行的買辦製度 / 223
一、外商銀行買辦産生的社會背景 / 223
二、外商銀行買辦製度概況 / 223
三、外商銀行買辦製度的衰落 / 231
第七章 外商銀行的業務活動 / 233
第一節 外商銀行的匯兌業務 / 233
一、外商銀行的內部規定與機構設置 / 233
二、外商銀行經營匯兌業務的前後概況 / 234
三、外商銀行經營匯兌業務的區域範圍 / 241
四、外商銀行經營匯兌業務的服務對象 / 241
第二節 外商銀行的存款業務 / 242
一、外商銀行重視存款業務 / 242
二、外商銀行吸收外國公司或政府派齣駐華機構等存款概況 / 243
三、外商銀行吸收中國人存款的前後情形 / 245
四、外商銀行存款業務與匯兌業務之間的聯動 / 251
第三節 外商銀行的放款業務 / 252
一、外商銀行對在華公司企業等放款業務的發展概況 / 252
二、外商銀行放款業務與匯兌業務之間的聯動 / 256
第四節 外商銀行的盈利與分配 / 257
一、外商銀行的盈利構成 / 257
二、外商銀行的淨盈利和分配 / 258
第八章 外商銀行與中國幣製 / 263
第一節 外商銀行在華發行貨幣概況 / 263
一、外商銀行在華發行貨幣的開端 / 263
二、外商銀行在華發行紙幣的種類及數額 / 265
三、外商銀行紙幣在華發行流通的特徵分析 / 269
第二節 外商銀行與中國政府幣製改革 / 275
一、外商銀行與晚清政府幣製實業藉款 / 275
二、外商銀行與北洋政府時期幣製改革 / 279
三、外商銀行與南京國民政府幣製改革 / 281
第九章 外商銀行與華商銀錢業 / 295
第一節 外商銀行與中國錢莊業 / 295
一、二者之間的閤作關係 / 295
二、二者之間的競爭關係 / 298
第二節 外商銀行與華商銀行業 / 300
一、二者之間的閤作關係 / 300
二、二者之間的競爭關係 / 304
第三節 上海中外銀錢業聯閤會的籌組 / 307
一、上海中外銀錢業聯閤會的籌組緣由 / 307
二、上海中外銀錢業聯閤會的籌組經過 / 309
第十章 中國政府對外商銀行活動的監管 / 325
第一節 自抗日戰爭中後期以來外商銀行在華活動的政府監管 / 325
一、抗日戰爭中後期南京國民政府對外商銀行活動的監管 / 325
二、抗日戰爭勝利後外商銀行在華注冊登記等活動 / 328
第二節 新中國成立前後的外商銀行政策 / 330
一、新中國對外商銀行采取既管理又利用的政策 / 330
二、新中國成立前後外商銀行在華的業務活動 / 332
結束語 / 339
附錄 近代中國的外商銀行概況錶 / 349
參考文獻 / 369
第三節 外商銀行壟斷中國國際匯兌
一、匯豐銀行的成立及初期發展
早自19世紀30年代起,為瞭更有效地經營乃至控製包括中國在內的東方殖民地的貿易與金融活動,“在華的西方商人們逐漸産生瞭一種渴望,希望擁有屬於自己的銀行機構,該行總行在當地,為滿足對華貿易的特殊需要而組織”。為此,一批與中國貿易有著密切關係的英國商人、産品掮客、船老闆、鴉片販子及銀行傢等曾幾度掀起組織殖民地銀行的活動,由於遭受種種阻撓,這些活動均無結果。不過,西方商人們的“這種渴望”隨著1864年匯豐銀行的籌組而得以實現。
1864年8月6日,在香港大英輪船公司(the Peninsular and Oriental Steam)代理人托馬斯·蘇石蘭(Thomas Sutherland)的倡議下,香港殖民地政府召集瞭一次商人會議,選舉成立瞭一個臨時委員會,其職責是在香港當地法令特許下去組織一傢銀行機構,即總行設於香港本地的匯豐銀行(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mpany)。據當時臨時委員會備忘錄中記載:“最近數年間,香港和中國、日本商埠當地及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迫切需要設立一傢特殊的銀行機構。目前在中國的銀行機構僅僅是那些總行在英國或印度的銀行的分支機構,其組織設立的主要目的是經營這些國傢與中國之間的外匯業務活動,越來越不能夠滿足當地比以前數年間更為擴展與變化的貿易的融資需求,而匯豐銀行彌補瞭這一空缺。事實上,該行在香港殖民地的地位將類似總督銀行(the Presidency Banks)在印度,或者澳大利亞銀行(the Banks of Australia)在澳大利亞的地位。”
匯豐銀行在籌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瞭一些勢力集團的多方阻撓。其中包括印度孟買集團和英國金融勢力,以及早先在華從事貿易融資活動的大洋行、外商銀行等。它們對匯豐銀行的組建進行瞭不同程度的抵製。例如,當匯豐銀行發起人托馬斯·蘇石蘭委托律師拿著匯豐銀行創辦計劃書嚮香港各大商行尋求支持時,“除瞭怡和洋行以外,那時在中國的每個有名商行都把它們的名字寫瞭下來”。“因為過去怡和洋行幾乎一直壟斷著匯兌業務,匯豐銀行的創立使它産生一種職業上的忌妒。” 相隔10餘年後,怡和洋行與匯豐銀行纔逐漸地發生密切聯係。此外,美國旗昌洋行一開始也拒絕參與匯豐銀行的籌組。
匯豐銀行額定資本500萬港元,分為4萬股,每股125港元,不到半年時間,股份全部認足。1865年3月股款繳足半數時,3月3日和4月3日,匯豐銀行在香港和上海先後開始營業。1866年8月14日,香港殖民政府頒布第五號法令,隨後,匯豐銀行在香港正式注冊,成為公司組織,英文名稱也由最初的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mpany改為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根據第五號法令有關規定,匯豐銀行“在獲得(英國)財政部的同意下,可在倫敦、印度、檳榔嶼和新加坡或中國皇帝或日本將軍府所轄領土內,設有英國領事或副領事之處,開設銀行或設立分行”。同年,該行在福州、寜波、漢口、汕頭等商埠及日本的橫濱設代理處,橫濱代理處鏇即改為分行。1868年,漢口、福州代理處亦改為分行,同時在印度加爾各答設立分行。1869年與1870年之交,設立孟買分行,1870年設立西貢分行,1873年,在廈門設代理處。
“匯豐銀行植根於東方貿易繁榮歲月,美國內戰大大刺激瞭孟買原棉的齣口,英國資本大量傾注於其在東方的銀行業與貿易領域,與此同時,上海也齣現瞭一度的繁榮景象,這部分歸因於中日間貿易活動的開展,部分歸因於長江流域各口岸的對外開放。”盡管1866~1867年爆發瞭一場自西而東的經濟金融危機,“年輕的匯豐銀行在強有力的領導之下,成功地應對瞭此次金融危機,並從其競爭對手的大量倒閉中獲益匪淺。到1868年,該行已被公認為‘在中國的最為重要的公眾公司’”。後來,隨著作為主要競爭對手之一的麗如銀行不斷衰落,匯豐銀行的優勢地位得以鞏固。
匯豐銀行的全名為“香港上海銀行”,這是仿照英國早年閤股銀行的先例,以所從事主要業務活動的區域來命名。香港的中國人則稱該銀行為“匯豐”,錶示“匯款豐富”。1865年3月3日,匯豐銀行營業公告中亦稱:“本行開發並議付在倫敦以及歐洲、印度、澳洲、美洲和中國等主要地點付款的匯票。”匯豐銀行在成立後的第一個10年發展期間,即1865~1874年,所經營的匯兌業務量呈快速增長之勢,在中國外貿融資市場上的地位不斷提升,其具體情形參見錶1.5。
在最初10年間,除主要經營匯兌業務外,匯豐銀行的存款、貨幣發行及投資等項業務也逐步開展起來。1872年,該行額定資本500萬港元全部繳足。1866~1873年,準備金積纍瞭100萬港元,相當於已繳資本額的1/5,每年發放股息達12%。經過10年的發展,匯豐銀行後來居上,成為在華最重要的銀行機構。
關於匯豐銀行自成立之後如此快速發展的原因,大概包括以下3個方麵。
第一,適應瞭西方列強尤其是英國擴大對華商貿活動的需要。1858~1860年,英法聯手發動瞭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又戰敗,被迫先後增開瓊州(後定在海口)、潮州(後改汕頭)、颱灣、淡水、牛莊(後改營口)、登州(後改煙颱)、江寜(即南京)、天津、鎮江、九江及漢口等11處商埠,外國人可以到內地通商貿易,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1864年,上海一地洋商75%係英國人。到1875年,中國有洋行343傢,其中屬於英商所有的達211傢,占62%。這一時期,原先集聚沿海五口商埠的眾多洋行機構逐漸嚮新增闢的商埠擴展,為此,需要更多的金融服務。
第二,充分利用並整閤瞭籌組者的機構網絡和金融業務,提升瞭專業銀行的地位。參與籌組匯豐銀行的13傢洋行,都擁有廣布各重要口岸的機構網絡,這就為匯豐銀行成立初期能夠在各商埠順利設置分支機構等提供瞭可靠的保障。成立後的最初10年間,匯豐銀行先後在上海、福州、寜波、漢口、汕頭、廈門等口岸設立分支機構。其中除上海一處自開始時即為匯豐銀行自理的分行外,其餘幾處在剛設立之際均由洋行代理。在匯豐銀行成立之前,中國對外貿易融資業務,基本上由洋行操縱。匯豐銀行成立後,原先分散在各洋行手中的金融業務,開始集中到匯豐銀行一傢手中。匯豐銀行的建立,“可以說是舊式代理店的銀行業務部門閤並成的專業企業”。
第三,總行設在香港,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首先,匯豐銀行確定瞭早期各外商銀行在東方活動的目標。在匯豐銀行成立前,所有在華外商銀行機構,總行均不設在中國,在中國的活動隻構成整個東方活動的一部分,其目標並不限於中國。而匯豐銀行的“全部活動,以中國為它的主要基地。中國的經濟權益,就是它的利益的焦點”。如1864年12月23日,匯豐銀行發起人在緻英國殖民大臣的信中寫道:匯豐銀行組建之目的,“在於滿足一項絕對需要,這是由於(總行設在英國的殖民地銀行)在中國設立的分行不能應付本地貿易的各種需要而産生的。這種貿易,包括香港和中國、日本通商口岸之間的生意,現在帶有極為廣泛的性質,需要運用更特殊的方式,而這不是任何銀行代理處所能應付的”。其次,匯豐銀行能夠及時瞭解、準確把握中國市場行情,有助於對資金充分而有效地加以運用。在匯豐銀行涉足匯兌業務之初,流傳有一個該行打開業務局麵的典故,其大概內容是:經過19世紀60年代中期的危機,一些總行設在倫敦的與中國貿易有關係的銀行相互約定將英鎊匯票的支付期限由習慣上的6個月縮短為4個月。匯豐銀行考慮到當時中外商貿運輸的實際情形,認為維持6個月的匯票支付期限應是自己的“一個頭等重要的目標”,遂拒絕參與該項約定,仍堅持6個月的匯票支付期限。結果,匯豐銀行贏得商界的贊譽,提升瞭自己的聲望,反而使競爭對手陷於不利的境地。到1868年2月,其他銀行也被迫恢復瞭原來的匯票支付製度。匯豐銀行董事們後來曾在年會上稱:“匯豐銀行及其附屬機構所取得的地位和該行匯兌業務所取得的巨大發展,就是對匯豐銀行在整個1867年作為當時市場上唯一承兌六個月期匯票的銀行而放棄的暫時利益所應得的巨大補償。” 著名的銀行史學傢巴剋斯特曾經評論道:匯豐銀行從“一開始就開闢瞭新園地。它是在中國的英商匯兌銀行中,從該行活動地區中最重要的中心之一籌募資本、製定方針和取得法人地位的第一傢……它和當地的緊密聯係,可以部分地解釋它從1864年以來的驚人發展” 。最後,匯豐銀行作為香港本地的銀行機構,享受到香港殖民政府的種種優惠待遇。如1864年12月,匯豐銀行臨時委員會寫信給香港總督,要求對銀行發放特許證。當時特許證發放的法定程序應該是由有權製定殖民地法律的機構(即香港立法會議)通過一項法令,並報經英國政府批準。港督在復函中竟稱:“他將為發給特許證著手采取必要的行動,同時不反對匯豐銀行作為一個未經立案注冊的機構先行交易。”到1866年8月14日,香港殖民政府特彆製定的第五號法令頒布之後,匯豐銀行纔成為正式法人組織。而此刻距1865年3月該銀行開始營業,已有一年多瞭。
二、19世紀70年代後外商銀行壟斷國際匯兌局麵的形成
19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隨著外商銀行在華活動增多,以及中外貿易格局與匯兌方式發生重要變革,以匯豐銀行等為代錶的外商銀行逐漸取代洋行在國際匯兌領域的壟斷地位。
首先,外商銀行在華活動不斷增多。19世紀70年代以後,西方國傢發生瞭第二次工業革命,德、法、美等新興資本主義國傢開始崛起,資本主義世界格局齣現變動。為瞭在全球範圍內爭奪資源和市場,這些新興國傢紛紛展開海外拓殖活動,不斷加緊對外經濟金融擴張,新舊資本主義國傢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在這種背景下,一批新的外商銀行機構先後齣現在中國各口岸,同時,原先在華各外商銀行的活動勢力進一步增強。
如錶1.6所示,19世紀70年代前後至90年代中期,又有11傢外商或中外閤辦銀行開始在中國活動。其中英商4傢,德商4傢,日商及俄商各1傢,中外閤辦1傢。這些銀行有的直接在華設立總分支機構,有的委托洋行代理業務。其所經營的業務種類,多側重於商貿融資活動。其中比較值得關注的是德華銀行,該行在華活動,處處以匯豐銀行為效仿對象和競爭對手。至於其他10傢,多數存在時間不長,活動有限。
這一時期,匯豐銀行的實力繼續提升。經曆19世紀60年代中期危機而在華仍存的麗如銀行、有利銀行、麥加利銀行和阿加剌銀行等,也進一步擴展瞭業務活動範圍。其具體錶現如下:
在分支機構設置方麵,如匯豐銀行,1876年在煙颱設代理處,1879年在九江設代理處,1880年設立廣州分行、北海代理處,1881年設立天津分行、澳門代理處,1885年在北京設立分支機構,1886年在颱灣打狗(位於今高雄)設代理處。至90年代初期,該行分支機構已經遍及曼榖、巴達維亞(今雅加達)、神戶、馬尼拉、新加坡、舊金山及紐約等地。有利銀行,1866年在漢口設代理處,1867年在福州設代理處,1876年在九江設代理處,1880年在廈門設代理處。麥加利銀行,1886年後,在廣州、福州、漢口、天津、青島及印度、澳大利亞等處設有分行。阿加剌銀行,在19世紀60年代中期危機中曾一度清理改組,自上海分行重建後,又先後在福州、漢口、九江、芝罘(今煙颱)設立分支機構。法蘭西銀行,1867~1868年,先後在天津、福州設代理處,1876年又在漢口、廈門設代理處。
在資本、業務及盈利方麵,如匯豐銀行,1882年年底,該銀行資本由500萬港元增至750萬港元,1884年招足;1890年6月,資本又由750萬港元增至1 000萬港元,1891年招足。1882年,該行盈利達到資本額的25%;1890年,盈利又達資本額的27%。1890年,該行支付股息200萬港元,比期初增加2.3倍;保留準備金達670餘萬港元,比期初增加2.5倍。匯豐銀行還通過聯閤怡和洋行支持組建帝國與國外投資和代理公司(Imperial and Foreign Investment and Agency Corporation)、大東惠通公司(The Trust and Loan Company of China,Japan and the Straits,後改為大東惠通銀行Bank of China,Japan and the Straits),試圖將業務範圍擴展至信托投資等領域。麗如銀行,自19世紀70年代中期起,改變營業方嚮,擴大營業範圍,除經紀匯票之外,又大規模經營貼現和放款業務,“成為貼現和放款市場上的激烈競爭者”。有利銀行,此時期除瞭經營匯兌業務外,還對各通商口岸的外商企業進行投資。麥加利銀行,在整個19世紀80年代,全部資産由900萬英鎊上升到1 600萬英鎊。1885年,該行在上海停發15年的鈔票恢復發行。在香港,該行營業量占全港銀行業務量的1/4,僅次於匯豐銀行。新的阿加剌銀行(Agra Bank Ltd.)於1867年成立,實繳資本100萬港元。成立當年,進展頗為順利,活期和定期存款“每天都在增加”。該行還與中國一些商號之間建立瞭大宗往來關係。1878年,在華各外商銀行發放的股息,匯豐銀行為7.25%,阿加剌銀行、麥加利銀行及有利銀行均為6%,麗如銀行、德豐銀行為5%,法蘭西銀行則為8.8%。
因此,19世紀70年代後,外商銀行在華活動格局逐漸呈現英、德、法等國銀行機構並存競爭之勢。不過,綜其實際情形,仍以英商銀行居於主導地位。
其次,中外貿易格局與匯兌方式發生重要變革。19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國與西方國傢之間航運通訊領域齣現兩個重要變化,極大地促進瞭中外貿易格局與匯兌方式的變革,從而為以匯豐銀行等為代錶的外商銀行取代洋行而壟斷中國國際匯兌提供瞭契機。
這一時期,中外之間航運通訊領域的兩個重要變化,一是1869年,蘇伊士運河正式通航;二是19世紀70年代初,中國和歐洲之間電訊聯係建立。
19世紀60年代,在蘇伊士運河尚未通航之前,香港、上海等口岸與西方之間的交通情形為:1866年,大英輪船公司每2個月有一次班輪,法國帝國運輸公司每1個月有一次班輪。旅客在亞曆山大港上岸後,換乘火車到蘇伊士,從那裏再搭乘另一艘班輪。結果從索斯安普敦到香港,約需50天,到上海約需55天。阿弗雷特-霍爾特輪船公司由利物浦繞道好望角到香港,全程航行用蒸汽輪船約需66天,若到上海約需76天。1867年,太平洋郵船公司每3個月有一艘班輪從利物浦或索斯安普敦經巴拿馬到香港,約需54天。上述航運情形,必然導緻貿易及匯兌活動的周轉時間比較長,即從貨幣—商品—貨幣,從本國貨幣—外國貨幣—本國貨幣,一般需要6~8個月,有時甚至12個月。這就要求在外貿融資方麵須墊付巨額資金,從而構成瞭大洋行壟斷國際匯兌活動的重要條件。
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始通航後,在很大程度上縮短瞭西方與東方之間的航運裏程。該運河通航後縮短運距的具體情形參見錶1.7。
1870年,英印電報公司完成從英格蘭到孟買的直接專綫海底電纜,隨後,北方電報公司從海參崴鋪設短程海底電纜進入中國和日本,以連接該公司所鋪設的橫貫俄國到海參崴的各條綫路。1871年,東方擴展公司從印度到香港的電纜與上述綫路相連接。
隨著中外之間交通通訊局麵的重大改進,加之1876年中英《煙颱條約》簽訂後,又增開宜昌、蕪湖、溫州、北海等4口商埠及大通、安慶、湖口、沙市等6處停泊碼頭,子口半稅製度逐漸推廣,中國市場對外更加開放。與此相適應,在對外貿易方麵,訂貨貿易開始替代原來的自存自銷貿易。此時期,遠在英國本土的商人,“已經完全能夠控製貿易的局麵,因為他隻要打一個電報,便能在六個星期後接到他在英國所需要的任何訂貨”,甚至“幾乎沒有一條輪船到界埠時,它的貨物不是預先約賣的,就是起岸後立刻齣賣”。同時,在國際匯兌方麵的主要變化有:
1. 電匯業務逐漸增多
19世紀80年代,在華外商銀行的營業報告中普遍地反映齣信匯減少、電匯增加的趨勢。如匯豐銀行報告中稱,“應付匯票的減少是一個顯著的現象”,“這無疑地是由於電匯業務的增加所緻”。麥加利銀行營業報告中也稱,“應付匯票的減少,看起來似乎是錶示這方麵營業的下降,但是實際的情況,並非如此”。因為“電匯的增加,實足以彌補這方麵的下降而有餘”。
2. 匯票兌付期限大為縮短
原來6個月付現的期票,此時已經不能適應貿易發展形勢。4個月以內到期的匯票,逐漸成為各銀行外匯交易的主要對象。例如,1878年阿加剌銀行所經營的匯票中,有60%未超過3個月的期限,到1884年時,這個比例上升至80%。
3. 押匯業務普遍推廣
在19世紀60年代之前,貨物價款的清償一般采用匯付的方式,即由購貨人直接匯款給發貨人,亦即由購貨人購買匯票,而不是由發貨人齣賣匯票。發貨人隻能在航程終瞭、貨物起岸齣賣以後纔能收到購貨人匯付來的貨款。進入19世紀70年代後,隨著中外電報通訊建立、訂貨預售替代存貨待售等,押匯業務普遍開展起來,齣口商人在發齣貨物的同時,可以嚮購貨人直接簽發匯票,立即在本地外匯市場齣賣,即可獲得周轉下一輪貿易的資金。當然,外商銀行在華從事押匯和貼現業務,並非始於19世紀70年代,不過自此往後,這項業務普遍推廣瞭,逐漸成為外商銀行在華主要業務活動之一。此外,外商銀行還逐步涉入中國僑匯及埠際匯兌領域。
這一時期,作為在華規模最大的英商銀行,“匯豐銀行經營國際匯兌業務是全力以赴的”,“該行從事著遠東銀行業中規模最大、數量最多的外匯業務”。中國對外貿易成交額和款項調撥約有80%通過上海,而匯豐銀行一傢買賣外匯數額,經常占上海外匯市場成交總額的60%~70%。 19世紀80年代初期至20世紀20年代末,前後約50年間,匯豐銀行運用於國際匯兌的資金占其資金運用總額的1/3~1/2,大部分周轉於中外貿易市場。集聚於上海一地以經營進齣口貿易為主業的洋行大多與匯豐銀行保持著密切關係,貨物進齣口依靠匯豐銀行匯款。匯豐銀行等在壟斷中國國際匯兌之同時,開始操縱中國的外匯市場。從19世紀90年代中期到20世紀早期,又有一批重要的外商銀行,如法商東方匯理銀行(Banque de L’Indo-Chine),日商橫濱正金銀行(Yokohama Specie Bank)、颱灣銀行(Bank of Taiwan)、朝鮮銀行(Bank of Chosen),中俄閤辦華俄道勝銀行(Russo-Chinese Bank),以及美商花旗銀行(International Banking Corporation)等,相繼來華設立分支機構。這些銀行進入中國的各自背景比較復雜,但初始活動一般多側重於經營國際匯兌。為瞭維持外匯業務領域的優勢,上海、天津、漢口等重要商埠的外商銀行機構還組織成立瞭國外匯兌銀行公會。這種情形使外商銀行壟斷與操縱中國外匯市場的局麵得以鞏固。
……
序
作為近代中國整體意義的金融業的組成部分,外商銀行的存在和活動,給中國的經濟和社會帶來瞭復雜而深遠的影響。目前,國內外金融史、經濟史研究領域,關於近代中國外商銀行的係統性、全麵性著述,尚付諸闕如。本書在綜閤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並進一步搜集整理大量原始資料的基礎上,從三個層麵對近代中國的外商銀行進行瞭係統、全麵及深入的論述。首先,根據不同時期的主要錶現,係統考察瞭外商銀行活動的演變軌跡;其次,結閤不同類彆的典型個案,深入探討瞭外商銀行的組織管理和業務開展;最後,全麵剖析瞭外商銀行與中國本土幣製金融及政府監管之間的復雜關係。
本書總結歸納瞭近代中國外商銀行活動的一些重要特徵:一是,由於中外不平等條約和租界製度的存在,外商銀行在中國享有治外法權,主要受母國政府監管,其活動與母國政府在華勢力息息相關;二是,根據與母國政府關係的緊疏,可將外商銀行分為英美係、德日法係等係統,不同係統外商銀行的組織管理和業務開展有所差異;三是,外商銀行與近代中國經濟社會的復雜關係,在某種程度上揭示瞭外來金融本土化的一般規律。
本書作者認為,對外商銀行在近代中國的活動,應秉承唯物史觀,進行實事求是的曆史評價。就金融主權而言,外商銀行在華活動配閤西方列強殖民擴張政策,嚴重侵犯瞭中國的金融主權,在很大程度上阻礙瞭近代中國民族經濟的正常發展。從金融製度變遷來看,外商銀行主要來自西方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傢,依據這些國傢的金融法規和行業慣例開展組織管理活動。近代中國中外金融機構交互並存,體現瞭不同金融製度和金融文化的融匯,也對中國現代銀行的創立和運營具有一定的藉鑒意義。
百年金融,白雲蒼狗,以史為鑒,可知興替。100多年前西風東漸,當西方將現代銀行的模式帶入中國之時,全球排名前十的銀行無一例外都是西方銀行,其中數傢與近代在華活動的外商銀行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係。在積貧積弱的國力下,現代民族金融業在一批仁人誌士的推動下生根、萌芽,又隨著時代變遷而興衰、波瀾起伏。100多年後的今天,根據英國《銀行傢》(The Banker)全球韆傢大銀行排名,以一級資本、總資産及稅前利潤計的前十大銀行中,中資銀行近乎占據半壁江山,中國工商銀行更是連續4年蟬聯榜首。全球金融業東漸之勢,更加清晰,中國金融業自強與振興的光榮夢想,正成現實。中國銀行業的巨大變遷,令人振奮!唯有將研究視角置於更為宏大的全球曆史環境和發展變遷之中,纔能更深刻地體會這一天翻地覆的滄桑變化。這也是盛世修史的意義所在。今天我們站在曆史的新起點、新坐標上,應該有更加廣闊的全球視野、更加縱深的曆史觀照,來審視現在、指引未來,增添當前新形勢下中國銀行業創新進取、全球拓展的信心和智慧。
本書是迄今為止國內第一部係統論述近代中國外商銀行的著作。本書的寫作利用瞭各類檔案文獻、史誌年鑒、書籍期刊、學術論文、外文材料。金融史料浩如煙海,由於時隔已遠、資訊不全,留下的史料難免良莠不齊,甚至以訛傳訛,都需要進一步探源鈎沉,抽絲剝繭,考據推敲,通過嚴謹細緻的甄彆整理,去僞存真,披沙揀金,以反映齣更為真實完整的曆史風貌。數據資料搜集整理和寫作過程中的種種睏難和艱辛,至今難以遺忘。但想到本書能為後人開展中國外商銀行史研究工作,提供更為可靠、翔實的依據,筆者甚感欣慰。如能為中國銀行業現今發展提供點滴有益的曆史之鑒,則是我們執著於此項事業的指歸,亦令我們愉悅。本書付梓問世後,希望金融業界、學界、廣大曆史愛好者及各界讀者不吝惠賜意見,指齣不足之處,以便將來再版時修正。
薑建清
2016年7月
這本書的版式設計非常大氣,字體大小適中,行距閤理,即使是較長的篇幅,閱讀起來也不會感到疲憊。我被《近代中國外商銀行史》這個書名所深深吸引,因為它觸及瞭我一直以來對那個時代金融運作的好奇心。我想象中,書中會描繪齣一幅宏大的近代中國經濟圖景,而外商銀行則是這幅圖景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梳理外商銀行在中國設立的早期曆程。它們是如何在中國經濟的“窗口期”抓住瞭機遇?又是在怎樣的社會政治背景下,逐漸建立起自己的業務版圖?書中對於這些早期曆史的考證和還原,將是理解後續發展的基礎。同時,我也對書中關於外商銀行在中國金融市場中的具體運作機製有著極大的興趣。它們是如何進行信貸、匯兌、證券發行等業務的?這些業務又是如何與中國的傳統經濟模式發生碰撞和融閤的?書中如果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金融案例,比如某一傢外商銀行在某個重要經濟事件中的具體操作,那將極具參考價值。我也想知道,在國民經濟不斷受到外部衝擊的年代,外商銀行在中國扮演的角色究竟是推動者還是掠奪者,這一點需要書中進行深入的辨析。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風格讓我聯想到那些被珍藏在圖書館深處的古籍,那種樸實無華卻內涵豐富的質感,總能勾起人對知識最純粹的渴望。我迫不及待地翻到目錄頁,那一串串精心設計的章節標題,就好似一個個引人入勝的謎題,讓人迫切想去解開。我最關注的是書中關於外商銀行在中國經濟發展中所扮演角色的多維度解讀。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敘述,更應該是一種深刻的分析。例如,在晚清時期,列強侵略加劇,外商銀行的湧入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加劇瞭中國經濟的被動局麵?它們通過發行紙幣、操縱匯率等手段,是否對當時的中國金融市場造成瞭衝擊和破壞?而到瞭民國時期,隨著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外商銀行又與本土銀行之間産生瞭怎樣的競爭與閤作關係?它們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瞭中國金融體係的現代化進程?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翔實的史料,比如不同時期外商銀行的資産負債錶、利潤報告,甚至是內部的經營策略文件,這樣纔能讓讀者更直觀地瞭解它們的真實運營狀況和經濟影響力。同時,書中對不同時期、不同國傢外商銀行在中國市場的定位和策略差異的比較研究,也一定會非常引人入勝,比如英美銀行和日德銀行在中國市場的競爭態勢,以及它們各自的經營特點。
評分這本書的扉頁設計相當考究,紙張的觸感細膩溫和,翻頁的聲音也有一種特殊的韻律感,讓人在閱讀前就有一種儀式感。我選擇這本書,是因為它切入的角度非常獨特,從外商銀行這一視角來審視近代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遷,這無疑是一種彆具匠心的嘗試。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外商銀行在中國設立和擴張過程中所麵臨的各種挑戰與機遇。在那個充滿動蕩和變革的年代,它們是如何應對政治風險、經濟波動以及本土勢力的製約的?書中對這些博弈過程的描繪,一定充滿戲劇性。我想象中,書中會詳細介紹不同國傢的外商銀行在華的競爭格局,比如英、美、法、德、日等國銀行之間的較量,以及它們各自的經營策略和市場份額。這種國際視角的比較研究,將有助於我們更全麵地理解近代中國金融市場的復雜性。此外,我也對書中關於外商銀行在中國引入西方金融理念和技術,以及對中國本土金融業産生影響的論述抱有濃厚的興趣。它們是否在某種程度上推動瞭中國金融的現代化?又是否加劇瞭中國金融體係的依附性?書中對這些問題的辯論和分析,將是本書的亮點所在。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散發齣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淡雅的米白色封底搭配著泛黃的紙張質感,仿佛穿越迴瞭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我拿到這本書時,首先被它的字體選擇所吸引,是那種帶著些許民國時期鉛字印刷的韻味,不張揚,卻格外耐看。翻開扉頁,作者的序言寫得情真意切,字裏行間透露齣對這段曆史的深厚感情和嚴謹態度,讓人頓生探究一番的衝動。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細緻描繪齣那些外商銀行在中國土地上紮根、發展、直至影響中國經濟命脈的脈絡。想象一下,那些曾經在上海灘、天津衛、漢口等地叱吒風雲的洋行,它們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勢力,又如何在錯綜復雜的政治經濟環境下生存下來的?我想書中一定會有關於它們早期籌建、網點擴張、乃至與中國本土金融機構的互動描寫。我非常好奇,在那個國門初開、東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年代,這些外來金融機構是如何適應中國特有的商業習慣和法律體係的?它們在引進西方金融模式的同時,又是否對中國的金融業發展産生瞭積極的推動作用?抑或是,它們更多的是在扮演著攫取中國經濟利益的角色?書中對這些復雜關係的剖析,無疑將是極具價值的。我期待書中能夠不僅僅停留在宏觀層麵的敘述,更能深入到一些具體的案例,比如某一傢銀行在某個重大曆史事件中的具體運作,或者某個時期某位銀行傢的傳奇經曆,這樣纔能讓曆史鮮活起來,觸動讀者的感官。
評分這本圖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它的專業性和厚重感,書頁的紙張質量上乘,印刷清晰,文字大小也恰到好處,閱讀體驗極佳。我之所以會被這本書吸引,是因為它聚焦於近代中國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而外商銀行又是這個時代經濟活動中的重要參與者。我迫切想瞭解的是,這些外商銀行是如何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發芽,並逐步發展壯大的。書中對它們在中國設立的早期曆史、經營模式以及市場定位的深入探討,無疑將是我閱讀的重點。我希望書中能夠細緻描繪齣不同國傢的外商銀行在華的競爭態勢,以及它們各自獨特的經營策略。比如,英美銀行在華的優勢是什麼?日德銀行又采取瞭哪些不同的發展路徑?這種國際化的視角,能夠幫助我更全麵地理解近代中國金融市場的復雜格局。同時,我也對書中關於外商銀行在中國經濟發展中所扮演的雙重角色抱有極大的興趣。它們是否在推動中國經濟現代化進程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瞭中國的經濟依附性?書中對這些復雜問題的深入剖析和辯證思考,將是本書最有價值的部分。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宏大的敘事感,讓人立刻聯想到那個風雲際會的時代。當我展開閱讀時,我最期待的部分是書中對中國近代金融製度演變過程中,外商銀行所扮演的“催化劑”或“攪局者”角色的深度剖析。在那個中國經濟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特殊曆史時期,外商銀行的介入,無疑給中國本土金融業帶來瞭巨大的挑戰,但也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催生瞭變革。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闡述,外商銀行是如何利用其雄厚的資本、先進的管理經驗和國際化的網絡,在中國建立起強大的金融帝國。例如,它們是如何通過控製中國的外匯、白銀、以及發行紙幣等手段,來影響中國經濟的運行的?書中對這些金融工具的運作機製的解讀,將是理解近代中國經濟史的關鍵。同時,我也非常關注外商銀行與中國政府和民族資本之間的復雜關係。在不同的曆史時期,這種關係又是如何變化的?例如,北洋政府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對外商銀行的政策又有何不同?而中國民族資本傢又是如何應對外商銀行的競爭,並努力發展自己的金融力量的?書中如果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比如某一傢民族銀行在外商銀行的強大壓力下如何生存和發展,那將極具啓發性。
評分初次翻閱此書,便被其典雅的書封設計所吸引,復古的排版和字體,仿佛在低語著一段久遠的故事。我之所以選擇閱讀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聚焦於一個我一直感到好奇卻又缺乏係統瞭解的領域——近代中國的外商銀行。我想象中,這本書會像一條貫穿時空的河流,引領我深入探究那些曾經在中國土地上叱吒風雲的金融巨頭。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詳細描繪齣這些外商銀行在中國設立初期的種種情形。它們是如何選址的?當時的中國社會治安和商業環境是怎樣的?它們又如何剋服語言、文化、法律上的障礙,建立起自己的業務網絡?書中對於這些早期運作的細節描寫,將能幫助我生動地還原那個時代的場景。同時,我也想瞭解,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外商銀行在中國扮演的角色有何不同。例如,在甲午戰爭後,列強掀起瞭瓜分中國的狂潮,外商銀行在這個過程中又扮演瞭怎樣的經濟滲透角色?它們如何通過貸款、投資等方式,將中國的經濟命脈一步步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希望書中不僅僅停留在錶麵的敘述,更能深入到一些具體的曆史事件和案例分析,讓我看到這些金融巨頭是如何在曆史洪流中翻雲覆雨,留下深刻的印記。
評分這本書給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它的嚴謹態度和紮實的學術根基,扉頁的作者介紹簡潔明瞭,卻透露齣其在這領域的深厚造詣。我選擇這本書,是因為它深入研究瞭一個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經濟力量——外商銀行。我想象中,這本書將帶領我穿越曆史的迷霧,探尋這些外來金融機構在中國大陸的足跡。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外商銀行在中國近代經濟體係中的具體運作和影響力。例如,它們是如何通過控製中國的國際貿易結算、外匯市場以及發行紙幣等方式,來影響中國經濟的走嚮的?書中對這些金融機製的深入解讀,將有助於我更清晰地理解近代中國經濟的運作邏輯。此外,我也對書中關於外商銀行與中國本土金融機構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及它們對中國金融業現代化進程的貢獻和衝擊,有著濃厚的興趣。書中對這些復雜關係的深入分析,將是我評判這本書價值的關鍵。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有說服力的史料證據,來支持其論點,比如不同時期外商銀行的利潤分析、市場份額數據,甚至是當時的政策法規文本,這樣纔能讓讀者感受到其學術的嚴謹性。
評分當我看到這本書的封麵時,一股濃鬱的曆史氣息撲麵而來,讓人仿佛置身於那個變革前夜的中國。我選擇這本書,是因為它揭示瞭一個我一直想深入瞭解的側麵:外商銀行在中國近代曆史中的角色。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敘述外商銀行在中國不同時期的發展脈絡,它們是如何從最初的貿易融資,一步步發展成為影響中國經濟命脈的金融巨頭。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外商銀行在華的經營策略和業務拓展的描繪,將是我重點關注的內容。例如,在清末時期,它們是如何利用不平等條約,攫取中國的經濟利益的?在民國時期,它們又如何與中國本土金融機構展開競爭與閤作?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史料和案例,來支撐這些論述,比如不同外商銀行的在中國市場的份額變化,以及它們在中國金融體係中占據的比例。此外,我也非常好奇,外商銀行在中國的發展,對中國社會結構和城市麵貌産生瞭怎樣的影響?例如,它們在上海、天津等城市設立的洋行建築,至今仍是重要的曆史遺跡,這些建築背後又蘊含著怎樣的金融故事?書中對這些人文曆史的結閤,將極大地豐富讀者的閱讀體驗。
評分拿到這本書,我首先被它的紙張觸感所徵服,那種溫潤而略帶彈性的質感,讓人想起紙質書最美好的年代。書頁的裁剪也相當精細,邊緣平整,翻閱起來手感極佳。我對書中關於外商銀行與中國社會變遷的互動關係有著極大的興趣。曆史並非孤立存在,金融機構作為經濟的血脈,必然與社會的方方麵麵緊密相連。我想書中應該會詳細闡述,外商銀行的經營活動是如何深刻影響瞭中國的城市建設、商業格局,甚至是人們的生活方式的。例如,它們在中國設立的早期辦公地點,很多都成為瞭後來重要的商業中心,這背後又蘊含著怎樣的發展邏輯?又比如,外商銀行的齣現,是否加速瞭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以及對中國傳統商業模式的衝擊?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描繪齣外商銀行在華設立機構時,與當地政府、商會、甚至民間社會的復雜關係。它們是如何進行本地化運營的?又是否麵臨過哪些阻礙和挑戰?書中對這些細節的深入挖掘,將能幫助我們更立體地理解那段曆史。此外,我也非常好奇,在那個充滿變革的年代,外商銀行的齣現,是否也催生瞭一些新的社會階層,比如與外商銀行相關的中國職業經理人、翻譯、以及其他服務人員,他們的生活狀況和對社會的影響是怎樣的?
評分喜歡 期待啊啊
評分包裝完好,物流很快。
評分很好的書,值得一讀
評分好
評分是正版,賣傢發貨也很快,給五星,挺贊的!!
評分喜歡 期待啊啊
評分非常不錯的
評分好
評分不錯的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